《春秋》于鲁成公八年书晋杀赵同、赵括,于十年书晋景公卒。相去二年。而《史记》乃有屠岸贾欲灭赵氏,程婴、公孙杵臼共匿赵孤,十五年景公复立赵武之说。以年世考之,则自同、括死后,景公又卒,厉公立八年而弑,悼公立又五年矣,其乖妄如是。婴、杵臼之事,乃战国侠士刺客所为,春秋时风俗无此也。元丰中,吴处厚以皇嗣未立,上书乞立二人庙,访求其墓,优加封爵。敕令河东路访寻遗迹,得其冢于绛州太平县。诏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庙食于绛。后又以为韩厥存赵,追封为公。三人皆以春秋祠于祚德庙。且自晋景公至元丰,千六百五十年矣,古先圣帝、明王之墓,尚不可考,区区二士,岂复有兆域所在乎?绛郡以朝命所访,姑指它丘垅为之词以塞责耳。此事之必不然者也。处厚之书进御,即除将作丞,狃于出位陈言以得宠禄,遂有讦蔡新州十诗之事,所获几何,诒笑无极,哀哉!
【译文】
《春秋》在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里记载了晋国杀赵同、赵括的事,在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里记载晋景公死去。两件事相差两年。而《史记》却有屠岸贾想要灭掉赵氏,程婴、公孙杵臼合作藏匿了赵氏孤儿,过了十五年晋景公又立了赵武的说法。根据年代考察,那么,从赵同、赵括死后,景公又死了,厉公即位八年后被弑,悼公即位又五年了,这里面的错误竟如此厉害。程婴、公孙杵臼所做的事,是战国时侠士刺客的行为,春秋时尚没有这种风俗。元丰年间,吴处厚因为尚未立皇太子,上书请求建立程婴、杵柞臼二人的祠庙,寻访查找他们的墓地,加以优厚的封爵。皇上命令河东路查访寻找遗迹,在绛州太平县找到他们的坟墓。皇帝诏封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在绛州享受庙祭香火。后来又认为韩厥保护了赵氏,被封为公。这三个人都以春秋时人的身份在杵德庙立祠。再说从晋景公到元丰年间,有一千六百五十年了。古代祖先圣明帝王的陵墓,尚且不能够考查,普通的两个士人,哪里还有墓地存在呢?绛州因为是朝廷命令查访的地方,地方官就姑且指定别的坟墓编造托词搪塞职责罢了。这是事情的必然真象。吴处厚的奏书进奏给皇上,就被任命为将作丞,他贪图越出本职陈述意见得到恩宠科禄,于是就有攻击蔡雄的十首诗的事,他获得的有多少?却留下无尽的笑柄,可哀呀!
战国自取亡
【原文】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四世有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于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取偿,身遭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译文】
秦国凭着关中的地理优势,日夜向东猎取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终于消灭了六个国家。虽然说秦国占着地理的优势,善于用兵,因此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察,实际上六国自己也有导致灭亡的内部原因。韩国、燕国弱小,暂且放在一边,不作讨论。其他四个国家,魏国在魏惠王时衰亡,齐国在齐闵王时衰亡,楚国在楚怀王时衰亡,赵国在赵孝成王时衰亡,根本原因都在于穷兵黜武贪图土地。魏国的魏文侯、魏武侯之后,以大山黄河作为屏障,在三晋中最强大,各诸侯没有能跟它相争的。而魏惠王多次攻伐韩国、赵国,想要吞并邯郸,结果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太子身亡,最后为秦国所困,国势日益窘迫,随后失去了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被迫离开安邑而在大梁建都,几代不能振兴,终于国家灭亡了。齐闵王承接齐威王、齐宣王之后,殽山以东的诸侯国没有比它强的。可是齐阂王贪图利益,攻伐宋国,又向南侵犯楚国,向西进攻韩、魏、赵,还想吞并东周、西周的土地成为天子,结果遭到燕国的屠戮。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收复失去的城池,但齐的子孙从此一撅不振,孤孤零零只求自保,最终中了秦国的计谋,束手就擒。楚怀王因贪图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被张仪所欺骗,失去了都城,丧失了军队士卒,最终也不能取得补偿,自己遭到囚禁屈辱而死。赵国因为想得到韩国的上党之地,替韩国承受了战争,利益使理智昏乱,轻率地使人民死于战场,结果一日间在长平被秦军坑杀的人超过四十万,国家几乎成了废墟,幸而没有马上灭亡,但最终还是不能幸免。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能够保护疆域,与邻国友好相处,敬畏天命,自守家园,那么秦国虽然强大,又能对他们怎么样呢!
临敌易将
【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可易乎?
【译文】
将要与敌人作战而更换将领,当然是军事家所忌讳的。然而对事情应该审视它的利与弊,该更换的而不更换,这也不对。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龁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李信而消灭了楚国,魏公子无忌取代晋鄙战胜了秦国,将领难道不能更换吗?燕国用骑劫代替乐毅而战败,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而战败,用赵葱代替李牧导致赵国灭亡,魏国派人代替信陵君为将,也遭到灭亡,将领难道可以更换吗?
司空表圣诗
【原文】
东坡称司空表圣诗文高雅,有承平之遗风,盖尝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又云:“表圣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如‘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予读表圣《一鸣集》,有《与李生论诗》一书,乃正坡公所言者,其余五言句云:“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七言句云:“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枕,由自残灯照落花。”皆可称也。
【译文】
苏东坡称赞司空表圣的诗歌文章清高典雅,有承平时代的遗风,曾经亲自列出他的诗中在语言文字方面精彩绝句二十四韵,并抱憾当时没有看出其中的佳妙。又说:“司空表圣谈论自己的诗歌时,认为自己得到了诗味之外的韵味,例如‘绿树连村暗,黄花人麦稀’,这两句最好。又如‘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我曾经独自来到白鹤观中,松树阴影满地,见不到一个人,只听到下棋的声音,这以后才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工妙,只可惜诗意清寒俭薄有僧人意态。”我读司空表圣《一鸣集》,其中有《与李生论诗》一封书信,所论的诗句正是苏东坡所说的那些。其余的五言诗句有:“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七言诗句有:“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枕,由自残灯照落花。”都值得称道。
汉丞相
【原文】
汉丞相或终于位,或免就国,或免为庶人,或致仕,或以罪死,其复召用者,但为光禄大夫或特进,优游散秩,未尝有除它官者也。御史大夫则间为九卿、将军。至东汉则大不然。始于光武时,王梁罢大司空而为中郎将,其后三公去位,辄复为大夫、列卿。如崔烈历司徒、太尉之后,乃为城门校尉,其体貌大臣之礼亦衰矣!
【译文】
汉代的丞相,有的去世于任职期间,有的免职回到封地,有的被免职成为平民,有的辞官退休,有的因犯罪而死,其中又有被召用的,只是作为光禄大夫或特进,都是待遇优厚而没有固定职守的官职,不曾授予其他职衔。而御史大夫则有的间或做了九卿、将军。到东汉就大不一样了。开始于汉光武帝时,王梁罢免大司空后做了中郎将,这以后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离位,则又去做大夫、列卿。例如崔烈历任司徒、太尉以后,就当了城门校尉,那种优待大臣的礼节也衰微了。
册礼不讲
【原文】
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文宗大和四年,以裴度守司徒平章重事,度上表辞册命,其言云:“臣此官已三度受册,有面见面目。”从之。然则唐世以为常仪,辞者盖鲜。唯国朝以此礼为重,自皇后、太子之外,虽王公之贵,率一章乞免即止,典礼益以不讲,良为可惜!
【译文】
唐朝封拜皇后、王妃、王侯公卿以及追封官爵,都要举行册命的仪式。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任命裴度担当司徒平章事的重任,裴度上奏表辞绝册封,他的奏表说:“我任这个官职已经三次受到册封了,颜面上很感惭愧。”皇上依从了他。这样看来唐代以册封的礼节为正常礼仪,辞绝册封的人很少。惟独我们宋朝重视这种礼仪,除了皇后、太子之外,即使是王侯公卿那样显贵,如果上奏章一次请求免封,朝廷一般即行作罢,仪式礼节越来越不讲究了,真正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