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3900000021

第21章 名臣·名流(3)

抗击突厥时,他更是屡立战功。有一次,他驻守一个小县城,突厥来犯。他看到形势不妙,众寡不敌,于是单骑到突厥营垒,与豪帅谈判,聊了一通祸福之理。史称“群胡感悟,相率请降”。李大亮又将自己的坐骑当场杀掉,与突厥宴饮,随后徒步而归。如此,突厥先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

后来,他在大唐名将李靖麾下做凉州都督时,在青海大败吐谷浑,俘获其名王二十人,斩首数千级,缴获羊马牛畜二十万。他还曾经打疼了北方一个著名的异族薛延陀。

在平定国内叛乱时,李大亮曾连下十余城。

李大亮还有“中原本位”思想,在唐宋以来的“主战”“主和”争论中,他这个意见显得与众不同。当时境外突厥以及诸夷,有的归附大唐了,有的还没有归附。唐太宗李世民感到境外的番落部族在天寒地冻中,很苦,于是派人将粮食运输到边境,让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赠送各部落,以示天朝皇恩浩荡。李大亮反对。他认为中原士庶也并不富有,将“本根”需要的生活资料这么大方地赠予外邦,是对本邦的扰烦。于是,给太宗上疏,留下了一段著名的奏章。他说:“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于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我听说要安抚境外远方的部落,一定要先安定最近的人。中原百姓,乃是天下根本;四夷之人,好比枝叶。扰烦自己的根本,用来厚待枝叶,以此来求长久安定,是从未有过的。自古以来的明王圣君,教化中原靠的是诚信,驾驭夷狄靠的是权变。所以《春秋》有句话说得好:“戎狄部落像豺狼一样,很难满足他们;华夏诸民像亲人一样,不可以放弃。”

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说,深得儒学精髓,也符合现代社会学对“组织”系统的分析。国家,也是组织。按社会学理论,组织系统内部,与组织与组织之间,其公平诉求和程度是不一样的。组织内部,作为本体,就是“本根”。那种薄待组织系统内部,厚待组织系统外部的行为,在文明组织之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大学》有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这个意义而言,李大亮实乃大唐儒将。

画地十策

张齐贤为何欣赏李大亮?

他在给太宗赵炅的上疏中,恳切讨论“本末”问题,说“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似可看到与李大亮的脉络相近之处。圣贤人物,往往心意相通,在各类政策性决策矛盾时,圣贤人物的第一选择是民生,而不是君王、社稷、江山,或其他“大词”。

大唐名相房玄龄曾对唐太宗夸赞李大亮,“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以当大位”,经常表章李大亮有大汉顾命大臣王陵、周勃的节操,可以将大事托付给他。《旧唐书》认为房玄龄对他的评价公允,“名下无虚士”,是一个名实相副的大唐名士。

此中所论李大亮种种,也正是张齐贤后来所追求的,有些故实几乎就是对李大亮的模仿。张齐贤这一生就在做大宋名士。他也确实成就了自己的名士风范。顺便说,向拱也是这样的人。张齐贤为向拱作传,也有自家寄托。

张齐贤“画地十策”的故实,正史、野史都有记录。这故实很方便让人看到大宋初年的文人做派、帝王做派。

说张齐贤年轻时,什么功名还没有的时候,赶上太祖赵匡胤巡幸西京洛阳,张齐贤就自我推荐,拦住太祖御驾,说有平定天下的“十策”,史称“布衣献策”。古人做官要有官服、朝服,未做官时,年纪又轻,只能穿“布衣”。但这个“布衣”其实是麻衣。棉花用来织布并普及是很后来的事,而丝绸绫罗要老年人才可以穿。所以没有功名的人一般都穿麻布、葛布、兽毛衣服,而且多是短衣。“布衣”又称“褐”,所以古人又称做了官、中进士为“释褐”,就是脱去布衣的意思。这时,太祖就召这位“布衣”到行帐里,在便座前让他面陈。

张齐贤举止大方,在帝王之前毫无扭捏惭怍之相,他开始侃侃而谈。没有带“十策”的文字材料,就随手在地上比画。他献上的“十策”题目是:

一、下并汾。攻取河东北汉伪政权的方略,内中当涉及“选将”重要意见。

二、富民。此策乃是文明邦国题中应有之义。由张齐贤提出,带有“天下为公”的自觉意识。自觉“富民”,乃是推演国家目标、天下目标的制度性努力。民生问题,在张齐贤这里居于重要位置。

三、封建。主张起用宗室作为大宋屏藩。根据后来的军政演绎观察,虽然恢复西周封建制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强化一下宗室分封于地方的力量,也许在靖康年间、祥兴年间,抵抗北方铁骑,会有另外可能性。《宋史·宗室传》,史官就认为:宋代宗室,虽然有分封,但名实不符,最后世代一远,宗室中人已经与士庶之家没有什么区别。到了靖康之乱,遭遇金人之虐,一个原因就是“无封建之实”,所以没有得到“封建之国”的助力。就这个意义来看,张齐贤有在大宋帝国恢复东周制度的美妙设想。

四、敦孝。孝道,是生命对生命的感恩文化。有此感恩,方有敬畏;有敬畏,方能对道德律令有坚守,方能有望演绎道义天下。因此传统中国秩序良好的时期都是主张并推行孝道的时期;反之,乱世,一般都是反孝道的。近代以来亦然。

五、举贤。邦国治理,举贤为重。古人成就自我,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他人举荐,也包括自荐。制度设计为人才脱颖留出口,一般就会形成公序良俗;反之,遏制人才脱颖,就容易形成士庶戾气,久之,即形成社会危机。

六、大学。即太学。自西周以来即为传统培育高端人才的教育机构,但太学又不仅为培育人才而设计。更重要的功能,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论“学校”,有言:“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就是在“学校”也即“太学”中演绎“天下为公”的舆论场,仿佛战国时齐国的“稷下论坛”。读书人可以在此评论时政和天下大事。这就是西哲所谓的“言论自由”。

七、籍田。核定土地,公平收税。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在此,但必须透明公正。

八、选良吏。国家官员,从朝官到地方官,都有一套考核指标,德、能,是重要的两个尺度。

九、惩奸。贪赃枉法者、奸邪酷毒者、里通外国者,各类邪僻,在礼制和礼治无效时,即诉诸王法法条。

十、恤刑。疑罪从无,是古来圣贤至为切要的治狱、审案精神。“明德慎罚”,不以惩罚为主,而以明德为尚,对罪犯给予尽可能的文明待遇,是收敛天地不祥之气的必要法门。滥逞酷刑,非圣贤之道。

“画地十策”不俗。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一个无官位、无职称、无声望的人物,会做这类思考?不说犬儒主义理解不了这种情怀,一般士大夫也总是先有著作,而后攀援名流,干谒豪门,等待荐引提携,而后成就一生,也很难理解这种情怀。人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格局的差异。“布衣”张齐贤,出手就是宰辅气象,这就是凡人与天才的差异。但有意味的是:赵匡胤理解他,而且深深地理解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

于是,赵匡胤认真思考了他的“十策”,认为其中四策很合理,可以施行。

不料张齐贤不干,坚持说其他那六策“皆善”,都好,都可以施行。

俩人在御驾行进的路边争执起来。这位“布衣”操着鲁西南口音,梗梗着山东人的倔脾气,一个劲儿地说这“十策”多么多么重要。皇上则操着豫中口音,梗梗着河南人的倔脾气,一个劲儿地说只有“四策”可行。我仿佛听到俩人像庄稼汉一样在比画,在争论——

赵匡胤:“噫!恁说的那个不中,为啥?我告诉你……”

张齐贤:“啥不中?俺说的那些个没有一个不中,俺要讲那个道理啊,老鼻子去了。你听我慢慢儿跟你说……”

赵匡胤:“恁还说啥?就有四条中,剩下的全不中!”

张齐贤:“中!我说中就中!”

赵匡胤:“不中!”

张齐贤:“中!就中!”

史称“太祖怒”,赵匡胤发火了,令武士将张齐贤拽出行帐,扔道边上去。

但在起驾回东京的路上,他越想越认为“十策”确实“皆善”,虽然未必一定要挨个施行。在东京,赵匡胤对兄弟赵光义说:

“我巡幸西京洛阳,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一个张齐贤。我不想给他爵位,给他官位,以后,你可以将他收在朝廷,让他辅佐你做宰相。”

这是老赵对兄弟的爱,也是对张齐贤的爱。对兄弟,他决计死后传位,且为大宋第二任帝王预备人才、延揽人才。此外,让张齐贤在太宗一朝最终成就宰辅事业,也是对他二人的一个期待。张齐贤后来在真宗一朝时说过:“臣受陛下非常恩,故以非常为报。”这是古来士子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儒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基本模型。孟子更将这一层意思发挥尽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赵匡胤要张齐贤去受太宗的“非常恩”,去做“非常报”。这种对大宋未来结构的安排,只有政治家赵匡胤做得出。

对张齐贤,太祖所做是部分肯定,然后挫抑他的傲气,让他明白世界是有规则的,多一点谦逊敬畏之心,会成就更大。史上如此培育人才的案例不少,老赵这里是一个。

法贵有常,政尚清净

另有一个记录说是赵普向太宗推荐了张齐贤。张齐贤还在“布衣”时,多有士大夫行为,也即“士行”,赵普很欣赏。张齐贤出生于后晋石敬瑭时代,父亲去世早,他三岁时跟着母亲到洛阳。父亲死的时候,家中几乎没有钱来办丧事,河南的一个县吏为他们操持了这个事。张齐贤一辈子没有忘记这个人,以“兄礼”来对待他,直到他富贵之后,这个“兄礼”也没有变化。有个太子少师名叫李肃,张齐贤年轻时也曾寄托在他那里。李肃待他不薄。张齐贤做官后,李肃病逝,张齐贤一力操持办理了他的丧事。据说赵普一开始推荐时,太宗没有用。赵普于是将张齐贤这些事讲给太宗听,并说:“陛下如果能进用张齐贤,张齐贤感恩,他日给陛下的回报会比这个还多还大。”于是太宗起用了他。

是天才就不会受挫后一蹶不振。受挫感太强,一般离天才较远。天才的自信不是外力可以击垮的。“画地十策”之后,张齐贤在超级自信中,继续磨炼,动心忍性。他在修炼中等待。

一年后,太祖崩,太宗践祚。张齐贤来考进士。太宗想起哥哥的推荐,放榜时,很想将张齐贤拔为高等,但主持考试的官员将他置于第三甲之末。太宗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考分”,但他也有变通的办法。等到这一榜进士要任命官职时,太宗将所有进士全部放为京官,再到地方通判州郡。张齐贤这一榜“释褐”就做了将作监丞的京官。将作监,为掌管宫室建筑和用器的官署,丞为将作监的监事。一说张齐贤“释褐”为大理评事,大理即大理寺,略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评事,大理寺属下官员,掌推按,参决疑狱。然后以这个京官身份到衢州去做通判,正六品,比七品知县职位还高。

张齐贤在官期间,做了不少利民利国事,除了抗击契丹,所有政绩都与“民生”主题相关,以至于他离开地方时,地方士庶都很怀念他。这里不做介绍了,说几个张齐贤跟“法”有关的故实,看看这些故实是大事还是小事。

他刚到衢州,就赶上一个大案,当地抓获了一起劫盗犯罪分子。地方论及这个案子,要将所有人全部正法。但张齐贤不愿意这样简单执法,他从中很细心地甄别出五个人,属于“失入者”,非主观作恶,不小心掉入“劫盗”之案的人。这就等于救了五个人。

这是小事还是大事?

就帝国而言,甚至就地方而言,这确实不是大事;但就这五个人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就是大事,天大的事。事实上,就张齐贤而言,也是大事。儒家伦理,自孟子以来,就有这样一个铁逻辑:“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传统中国法系,自从汉代以来,就有儒学儒家的介入,因此,经由儒学儒家推演的法理,成为“法上之法”,它具有西方所谓“自然法”的性质。这个“法上之法”的核心是“救人”而不是“杀人”。中国史上,凡读圣贤书者,皆知此理。

以前,诸州郡有罪人,大多要解送京师,由朝廷审问。地方这么做的原因与“抑制藩镇”有关。自太祖时代起,对地方大员,“收兵权”,也收“财权”和“法权”,这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藩镇作恶的问题。就“法权”而言,五代以来的地方藩镇独立处理法案,杀剐随意,草菅人命,没有任何制度性的制衡。这种司法不公,造成的冤假错案,比比皆是。于是太祖时代将终审权收归朝廷,死刑更必须由朝廷复核,而后才可以执行。那种地方随意“以法治之”的现象,渐渐转换为“依法治之”。但这样一来,又新生一个弊端。地方上干脆将疑难案例上交,不再承担责任。随后就出现了更糟糕的事:各地往京师递解“嫌疑犯”,越来越多,朝廷等于在为地方干活。这种越俎代庖的事,事实上在瓦解着帝国的司法管理正当性——你还有没有能力管理邦国的执法?不仅如此,“嫌疑犯”们在往京师押送时,从江南到京师,从河北到京师,从甘肃到京师……路途遥远,五冬六夏,气候无常,又因为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吃喝都没有人愿意无偿供给。所以这样的“嫌疑犯”,一路上比林冲发配沧州还惨。史称“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路上要死一半人以上。这个现象应该从太祖时代就出现了,但是没有人看到,或没有人愿意为这个事情在“吏治”方向上想对策。张齐贤,这个读圣贤书的书生,在后来做江南西路转运使时,路上一次次碰到由江南诸州送往汴梁的一队队“嫌疑人”,他都要向解送的官吏要犯人的案卷查看。从中,他发现了很多判决被正法的犯人不是首犯,于是,就一个个为他们伸冤。并因此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后,凡是往京师递送囚犯,未送之前,要有地方委托精明有能力的官员反复审问,落实,再递解;如果审问不实,则从事审问的官员算犯罪。

这个意见得到了太宗的认可、接纳。地方官员开始认真办理案件,谁也不敢玩忽职守。从此,江南送往京师的罪囚减少了一大半。

这就是从制度性源头解决问题的“社会零星改造工程”,也即不做“彻底”“坚决”“一揽子”改变社会的梦想,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弊端开始,改造。西哲波普尔认为这是自由邦国应该有的决策模式,有意味的是,吾土大贤王夫之先生也持这样的意见。而张齐贤,以及大宋帝国的圣贤们,往往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在改造着中国。

显然,这不是小事情。甚至,比起他的“画地十策”来,更重要。按照王夫之先生的意见,甚至范仲淹,动辄“一揽子”解决帝国问题的“策划案”,那种“亟议更张”,着急要讨论大的变革,也是导致后来王安石变法种种问题的“先声”。于是“百年安静之天下”开始有了纷扰。如此,则张齐贤的“画地十策”与范仲淹的“条陈十事”,就有了逻辑上的同构关系。从政治“安静”这个秩序原理来看,太祖赵匡胤只肯认“十策”中的“四策”是有道理的。这个话题较大,留待以后慢慢展开。事实上,张齐贤后来再也没有重新提起过“画地十策”的实施,即使他多次出入相府,也没有再继续推行的念头了。这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实在是天下福音。

这八个字就是张齐贤的语录。

他说这句话,也是他在做转运使时对民间疾苦的一次考察。

同类推荐
  • 大唐刀圣

    大唐刀圣

    小小穿越者身怀一百零八套经传世经典刀法,心怀我不入桃花阵谁入桃花阵的雄心壮志,玩转大唐盛世,笑看贞观风云!
  • 世界间谍破译总集

    世界间谍破译总集

    《世界间谍破译总集》一书介绍了世界史上有名的间谍及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 明宛密录

    明宛密录

    前朝灭,新梁立。举行册封大典的前一天,即将登基的新皇坐在紫宸殿中,独自捧着一本前朝末皇的自录,泪雨潸潸。这部自录流传至今,书中的经历令人称奇亦令人扼腕,后代史官称其为《明宛密录》。
  • 大国速度:艰难起步

    大国速度:艰难起步

    《大国速度:艰难起步》为第一部完整讲述中国铁路发展史的作品。由近代史一线学者马勇、李冬君、端木赐香携手诚荐,以极简、严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上铁路发展经历的艰难起步、苦难辉煌,以及高铁时代,该书为大国速度系列第一册。知过去,才能懂未来。中国铁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走上世界之巅。历史不容忘却,看一部中国铁路的近代史,才能真正懂得此间意义。
  • 长夜无明

    长夜无明

    一对兄弟相残,三位好友反目。曾经的朋友不过是虚情假意,而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却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在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世事无常。
热门推荐
  • 魔殇天下

    魔殇天下

    我的武器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后人拿到我的武器人们会记住它,记住我。
  • 位面文化商人

    位面文化商人

    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那一定是你知道的还太少…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一颗核弹解决不了的,那就再来几颗…如果某天你看到星河倒转,宇宙重塑,那就证明,我已经成功了…身携位面交易系统,带领华夏文明走向宇宙之巅!群号427820204
  • 从天而降的老婆

    从天而降的老婆

    一声车祸后,女总经理突然把我当成她老公,我一个屌丝突然间就时来运转了。。
  • 穿越地下城之大魔王三号

    穿越地下城之大魔王三号

    坐在电脑跟前抽一支烟,然后…然后就穿越了。游戏世界里多姿多彩,还有美女相伴,然后开始浪里个浪……
  • 无脑狂妃闯江湖

    无脑狂妃闯江湖

    叱咤乌云的猪队友林梓淮,屁本事没有,嘴遁倒是牛上天。她很狂,非常狂!“凭我是皇后!拖出去砍了。”“你管我几斤几两,凭我是皇后!来人,押下去,一百大板。”“是我父亲又怎样?凭我是皇后,给我跪下!”“大胆!我是皇后!”“那么丑,拖下去。别碍本宫的眼。”“本宫是皇后,一个婉仪,骑到本宫头上来了?!拖下去,掌嘴!”【女主虽无脑,却不小白】
  • 龙城犹在

    龙城犹在

    什么是龙城?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廖廖几人知道,它是一座边城的名字。当那个少年进入江湖的时候,武人们知道了,这两个字代表着天才。当那个名字出现在庙堂的时候,大周的人知道了,它代表着强大,代表着胜利,塞外的异族也知道了,它代表着征服,代表着恶魔。当远古尘封已久的仙魔回归,妄图染指这片土地重新成为主人的时候,他们也知道了,这两个字代表着奇迹,代表着不屈。最后,整个大陆,四海八荒,凡有灵者都知道了,这两个字是传奇,是希望,是人人如龙,是奋勇革新,是最好的时代。试问,蚍蜉可撼天否?答曰:可为何?无它,龙城犹在。
  • 剑舞九重

    剑舞九重

    大喜之日,惨遭悔婚,苦逼少年励志修仙,谁知路途坎坷,入门不到一个月就被灭了满门,一次好心竟然被坑了,荒野沙漠,吃草饮露……弹指一瞬间,浊酒对皓月,一剑斩妖魔,大笑吃念贪,坐拥于苍穹,快意断恩仇,逍遥九重天!
  • 君妃:墨家凉忆

    君妃:墨家凉忆

    阁楼上,他望着那远处纤细曼妙的身影,红衣如妖,魅惑人心,顷刻间,四目相对,他恍然发现,她如冰,眼神毫无温度,又如风,在他心间拂过。
  • 十里红妆弃

    十里红妆弃

    古代。。。。。。。。。。。。。。。。。。。
  • 穿越大军到三国之寐情

    穿越大军到三国之寐情

    她怎么会遇到这么荒诞不羁的事情,穿越人士犹如蝗虫过境,自己睡一觉竟然也加入到里面。最糟糕的事本当事人可一直在梦中耶,你们两个是什么东东,还不放手,快放手啦,我妈叫我回家吃饭。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