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3900000025

第25章 名臣·名流(7)

这样安排,实有安慰寇准的意图在内。寇准,也确实值得安慰。这是大宋三百年间一等一的功勋大臣,中国在十一世纪之后的百年和平,几乎可以说是由此人一手推演而成。真宗之所以能够平安成为皇储,寇准有功;真宗之所以能够平安继承皇位,吕端有功。吕端、寇准,是太宗晚年择选的最重要的两个人。邦国兴,在人。大宋得人,这是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之交,最值得庆幸的大事。吕端深知寇准,寇准也深知吕端;太宗深知寇准、吕端,寇准、吕端也深知太宗;更有意味的是:吕端深知太宗知道他深知寇准,而太宗也深知吕端知道他深知寇准。尤有意味的是,吕端与太宗之间,都深知对方的深知。所以吕端有请,太宗立即心领神会,当即应允,并不解释。这种“君臣际会”,在帝制时代不是寻常可见,总有动人的一面。

吕端对太宗有感情。至道元年(995)五月,开封尹寿王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赵恒,奏言太康县昭庆乡华阳村的村民,捉获了一只黑色的兔子贡献给朝廷。

太宗听说后,对大臣们说:“玄兔之来,国家之庆也。”黑色的兔子能到中原,这是大宋国家的喜庆之事。

吕端等人回答:“玄色,是北方之色;兔子属于阴类,因此代表了夷狄之相。华,就是中华,中国,属于阳。这个瑞兆,意味着夷狄将要入朝,接受中原冠带。这很可能预示着国家和民生的喜庆,推动国家进入‘太康’之世。”

太宗一向不很相信“祥瑞”,但这一次谈“祥瑞”,事实上大有内心委曲。他与契丹和战十几年,最后的感悟是:虽然输不了江山,但也打不赢契丹;因此,只有“和”一条路可走。但是当他主动向契丹求和时,契丹还记着他十几年前“惟有战耳”一句狠话,“径指西楼之地,尽焚老上之庭”一篇檄文,所以不肯和。而西北西夏正在日益坐大,西蜀西川刚刚平定了李顺王小波之乱;而中原承平已久,虽然有效抑制了藩镇割据之祸,但“冗兵冗官”也开始成为一种渐起的负担。国家在繁盛的背后,已经有了疲惫之相,这让太宗不免忧惧丛生。

吕端“深知”太宗内心之苦,于是,顺势论“祥瑞”,安慰一下这个知音大老板。但太宗还是在不久之后驾崩,我认为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腿上的箭伤发作自是一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心力交瘁。

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吕端捍卫太子赵恒顺利即位,是他决断的重要大事,也且按下不表。且说西夏李继迁。这位李继迁的哥哥李继捧曾经归附大宋,献出了所属的几个州郡;但李继迁不服气,就另立一个山头,且投靠契丹,做大河西之地。太宗时,多次与大宋战了和,和了战。有一次保安军(今属陕西志丹县)边帅在和李继迁的战事中,俘虏了他的母亲。消息传到汴梁,太宗有了诛杀这个老妇,向西夏示以朝廷威断的意思,但并未最后决定。当时寇准在枢密做副使。枢密负责军机大事,于是就招来寇准商议此事。寇准觉得此事两可,诛杀老妇,一利一弊;不诛杀老妇,一利一弊。最后准备草拟一篇东西给保安军,可杀。

寇准从宫中回来,路过相府,吕端看到,怀疑有大事,就邀请寇准过来一聊,并对他说:“陛下是不是告诫你不要对吕端说什么事啊?”

寇准说:“没有这事。”

吕端又说:“边境寻常之事,属于枢密使管辖,我吕端可以不必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吕端我备位宰辅,不可不知。”

寇准就将此事告诉了吕端。

吕端问:“怎么处理这个老妇人啊?”

寇准说:“准备将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正法,以此来告诫凶逆,对抗大宋,就这下场。”

吕端说:“一定要这样处理,不是有益的策略。请您慢慢起草文书,吕端先去见皇上,再论此事。”

吕端进入宫中,对太宗说:“过去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说要烹了老爷子。高祖刘邦说:‘如果要烹老爷子,请分给我一杯羹汤。’古训有言:‘举大事者不顾其亲。’何况李继迁这种悖逆之人,他就更不会顾忌亲人被杀了。陛下今天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明天能擒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反而白白结下一个怨仇,这就更坚定了李继迁背叛大宋的决心。”

太宗认为他说的对。但是怎么处理呢?

吕端说:“以臣之愚见,不如将老妇安置在延州(今属陕西延安),使人伺候她,善待她,以此招徕李继迁。即使他不来,不降,也可以由此而系住他的心。他知道他的母亲生命就在大宋手中,不至于太过分。”

太宗听他一番话,不禁拍着大腿说:

“没有爱卿你这番话,几乎就误了我的大事!”

随后,太宗采用了吕端的这个决断意见。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去。他的儿子李德明改变了李继迁的政策,同时与契丹和大宋“和好”,这样就等于不再与大宋为敌,短时间,也曾迎来西部的和平,这种局面的获得,史称“端之力也”,是得益于吕端的建议。由于这个建议的价值很高,太宗晋封吕端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吕端虽然居于相府,但已经可以参与军机大事。

吕端像张齐贤,也是个大胖子,也很能吃,他在被贬为地方小官司户参军时,还专门置办外厨,延揽宾客。他身材魁梧,又姿容瑰秀,还善于谈谑,遇到贬谪,意态“豁如”,旷达而自然。被贬往商州时,太宗还给他一个惩罚:不准骑马。官属中有人就安慰他:“您忍一忍吧,可以消灾。”吕端晃晃胖大的身躯,一笑道:“不是某消灾,现在是长耳朵的马消灾啦!”

寇准多次向太宗推荐吕端,说:“吕端不是寻常人,要早一点起用他。他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渐渐老了!”太宗还在为秦王赵廷美的案子生闷气,就说了一句气头上的话:“朕知道此人,是一个好人家子弟。但是很能吃大酒肉,其他有何本事?”但是不久以后,还是起用了吕端,显然,这话不过是一时之言,不是太宗心里话。

吕端多次升迁贬谪,都随天意,“无可无不可”。他待人厚道,善与人交往,也轻财好施,又多宽恕。有一个叫李惟清的,从原来知枢密使改为御史中丞,降级了。他怀疑是吕端在挤对他。等到吕端被贬谪,李惟清就开始从外围网罗证据,打算构陷吕端。有人提醒吕端要小心。吕端说:

“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当初,吕端的祖父因为宦海风波,被举族杀害。吕端的父亲吕琦,那时还是个小孩子,被一个同郡的老乡叫赵玉的救了出来。后来,赵玉的孙子赵绍宗被吕端视如己子。后周时的名相冯道,因为与吕端的父祖有世交,冯道家世败落后,吕端将自己的俸禄分出一部分来救济冯道的后人。

吕端的名气连草原契丹都知道。他曾两次出使沙漠绝域,敌国对他很是尊重,后来又有使者到,契丹就问使者:吕端还在做宰相吗?

奇才寇准

寇准,是太宗朝提拔上来的名相之一。

他出生于961年,是大宋建国的第二年。父亲曾在后晋时做过官,也算世家子弟。寇准少年时就有“英迈”之气,通晓《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殿上取人,很重视老成人物,看到年纪太轻,往往不取。有人知道太宗习惯,就劝寇准虚报年龄,增加岁数。寇准答:“我寇准正在进取,可以做欺君之事吗?”于是不改。但还是中第,受大理评事,知归州的巴东、大名府的成安县。他在治理地方小县城中开始显露治世之才。县里,每当有按期与会、缴纳赋税、参与徭役之事,他都不必专门下发通知,只将官府具体事宜写一张纸,标明何人何时到何地做何事,张贴在县衙大门旁,事就办成了,史称“百姓莫敢后期”,士庶百姓没有人敢晚到不来。这事证明了他令行禁止的能力不是一般。

太宗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刚猛威断,认定他是个奇才,就将他调入京师,做朝官,做到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又到吏部负责官员审核工作。

寇准执政,对内格外注重刑法公正。太宗也重视公正问题。淳化二年(991)的春天,中原大旱,按照“天人感应”的传统义理,天灾乃是上天对人祸的示警。太宗一朝的知识精英,与殷商以来的知识精英一样,都会借着天灾讨论人祸。于是,在久旱无雨之际,心焦如焚的太宗召来群臣,问时政得失。一般大臣知道太宗近年对大宋的“文治武功”有得意之色,于是,大多用“天数”来应对太宗,无非说天意如此,我等谨慎修德即好。他们不想直接指陈时政。

寇准就借着这个事说《洪范》,说人祸,说刑法不公。太宗听后果然不愉快,拂袖,起来回到禁中,这一次寇准没有来得及拉住他的衣服。但过了一会儿,有内侍来传寇准。寇准入见后,太宗问他哪里有什么“刑法不公”。寇准回答:“请您将二府的官员都召来,我就说。”太宗答应,就诏召二府官员。二府,乃是中书和枢密两府。都来了之后,寇准就说了祖吉、王淮同是贪赃,却得到不同处理的案子,那原因,就因为王淮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兄弟,得到庇护。

太宗处理了这个案子,更知道寇准是一个可以大用的人物。当天即拜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但寇准有一个天生的弱点,他不太会委婉说话。这在日常交流中,要么他听对方的,要么对方听他的,都做不到,那就只好争吵。但他一般也不愿意争吵,那样似乎有失体统。所以往往在对方的“攻击”下,自己无话可说。

刚猛宰辅不敢自辩

寇准在后来做宰相时,一如既往地“守正嫉恶”,恪守正道,痛恨恶行。这样就得罪了很多人,往往被小人倾轧。有一次,有一个布衣,肯定是受到谁谁谁的指使,就来朝廷告发寇准,说他跟王子赵元杰有勾结。寇准毫无准备,他也确实跟赵元杰有来往,但事出突然,怎么才能说清楚呢?史称“准皇恐,莫知所自明”,寇准惶恐不安,不知道怎样说清楚这个事。幸亏有另一位名臣毕士安在,极力为寇准辩白,然后将这个布衣交给审讯机构,一审,原来是诬告。

至道年间,翰林学士张洎执掌考功,负责考核官员政绩,但寇准负责吏部选事,有推荐官员任命某某职务的权力。张洎年纪比寇准大,却知道寇准正是现管,于是一力讨好寇准。而寇准也正好年少气盛,也想着有个老儒能支持自己才好,而张洎从南唐过来,有老儒之名,就很注意这个人。张洎常常观察寇准,总是冠带整齐等着寇准出入,就为了一个“揖而退”,作揖后,恭敬退下,但一句话也不说。他这就是做姿态,所以博得了寇准的好感,因此就召他来聊天。张洎乃是一个铁嘴,能说,敏捷,善于持论,所言很多都能被寇准信服。于是寇准拿他当兄长,反来尊敬他,并多次向皇上推荐张洎的能干。等到张洎与寇准一块在中书执政后,张洎对寇准态度更是恭谨。

但寇准的宦海沉浮,几上几下。太宗渐渐有点无法忍受这位老朋友的聒噪,恰恰被张洎看出。而张洎因为附和太宗打算放弃灵州的念头,议事不称旨,很担心自己的前途,就想办法巩固自己的权位。他更担心自己与寇准友好来往,将来有一天寇准被罢黜,自己也受牵连,于是,有一天奏事,堂而皇之地开始弹劾寇准,说寇准退朝之后,有很多“谤言”。这很正常,寇准因为一个阶段以来认同了张洎,“兄事之”,肯定是无话不谈,没有任何戒备。张洎就将这种不设防语境下的言论,拿来弹劾寇准。史称“准色变,不敢自辩”,寇准脸色都变了,不敢自己为自己辩解。结果,寇准又一次被罢相。

这类故实都透露出,这位刚猛的宰辅,其实不太会为自己说话,不太懂自我保护。人一诬告他与王子勾结,他就没有话说;人一弹劾他下班后胡说,他也没有话说。这在当时,都是不小的罪名,但他不懂自我保护。与吕端不同的是,吕端在张洎试图“倒吕”时,轻轻一句话,就奠定了张洎未来的败局;而寇准做不到,与小人打交道,他不在行,他的智慧不在这里。

太宗罢免寇准后,又不免想念这位聒噪者。

有一次,将寇准罢黜到青州去做官后,太宗问左右:“寇准在青州很快乐吗?”左右回答:“寇准得到一个不错的州郡,应该不算苦。”几天后,太宗又问。左右揣摩太宗可能是想重新召回寇准,但一想这个执拗的相爷太招人烦,就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总也忘不了他。但我们听说寇准天天纵酒取乐,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思念陛下呢!”太宗听后,默然不语。但是过了半年多,还是召回了寇准,拜为参知政事。太宗知道寇准的价值。

在对待契丹、西夏方面,寇准不是坚定的“主战派”,但也不是坚定的“主和派”,他应该是坚定的“积极防御派”。真宗时的“澶渊之盟”,是寇准一手推演而成,那就既不是主和也不是主战,而是毫不犹豫地坚决拒敌于国门之外;但也毫不犹豫地坚决不做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想。严格说,这是“务实派”。

寇准为相后,西边有麻烦。

从唐末以来,番族部落,有一部分居住在渭水之南。当时有名臣温仲舒知秦州,将这些部落驱赶到渭水北岸,而且设立军事要塞,设卡子口,不允许番族南来。太宗看到这个简报后,很不愉快。他对寇准说:

“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古代的羌族戎人,不只在渭水一带,甚至在河南的伊水、洛水,都与中原人杂居,这个很正常嘛!西北那边的番族部落喜欢动,不喜欢静,很难让他们定居。万一边警一起,那就会让我关中地区陷入困境啦!

寇准回答:

“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宋璟乃是唐初名臣,时突厥在边境时有骚乱,边将曾擒杀突厥首领,但宋璟担心边将一心立功,自夸威武,容易“为国生事”,于是抑制边功,一年后才颁发赏赐。大唐之所以有开元盛世,与宋璟以静制动的治国风格有关联。

寇准也担心边将乘机“邀功”,那样就容易启动“边衅”,所以不赞同驱赶番族。

太宗认为寇准有理,就派他出使渭北,去见番族首领,安抚了地方。温仲舒则被徙往其他州郡。

太宗朝,寇准最大的决断是帮助大宋帝国选择了第三任君主宋真宗。

君臣选太子

至道元年(995),寇准加给事中。这时已经是太宗在位二十年,快六十岁的人了。大臣冯拯上疏要求立储。太宗大怒,将冯拯贬往岭南。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说这件事。当时寇准从青州刚刚被召回来,按礼要来入见。太宗正在处理“高梁河之战”受到的箭创——这个旧伤近来似乎越来越严重,总是“旧创复发”。

看到寇准进来,太宗就撩起衣服来给寇准看箭伤。一面问:“卿何来缓耶?”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

寇准回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我没有皇上的命令是不敢到京师的。

太宗直接问他:“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我的儿子谁可以做继承人?

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陛下为天下选择后继君主,如果向后宫、宦官谋划,是不可以的;向近臣谋划,也不可以的。唯有陛下自己选择,看看谁符合天下人的愿望。

寇准这话答得很是机智。一方面将选择大权给太宗,一方面又提出“副天下望者”。当时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已经疯癫,被废;次子赵元僖已经暴薨;“副天下望者”只有三子赵元侃,也即后来的宋真宗。所以,寇准表面上给太宗一道选择题,其实是让太宗自己说出寇准也想拥立的太子。

但太宗还是很认真地想了又想。史称“俯首久之”。

太宗“俯首”之际,寇准就待在那里,等待结果。他看了太宗大腿上的箭伤,很严重。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果然,太宗将左右屏退,悄声问寇准:

“襄王可以吗?”

襄王,就是赵元侃。

同类推荐
  • 大唐小商人

    大唐小商人

    (我卖东西便宜,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张若虚得了巨人症,不想连累家人,想一死了之。然而却发现自己拥有来回现代和大唐的能力,从此开启了两个世界的商业活动。“陛下,你需要洗衣粉么?一斤之需要一两黄金。”“皇后娘娘,你需要香皂么?只需要十两白银。”“长孙射仆,你需要香烟么?一盒十两黄金。”“为啥我卖的东西这么的便宜?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穿越当权臣

    穿越当权臣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一代权臣,横空出世。上通天子,下令百官。于万民与军士中,获贤能之名。我是一个权臣,一个动一动手指,就能引起朝堂震动的大权臣。
  • 三国之随机召唤

    三国之随机召唤

    这是不一样的三国,这是乱世三国,在这英雄好汉分分登场,十八路诸侯讨董,吕布战三英,一个二十一世纪卑微的小人物穿越三国带着系统召唤人才,天下名臣,天下名将分分登场。
  • 小人君子万户侯

    小人君子万户侯

    好男儿,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生当万户侯,死亦为鬼雄。为君子,当以浩然之气长存。为小人,亦得快意恩仇,睚眦必报!一将功成万骨枯,庸人总被愚人误。小人君子后人定,沙场纵横真丈夫!
  • 兴蜀

    兴蜀

    成了刘备的侄子?面对刘关张不怀好意的笑容。刘彦说:”我真的是个读书人,是你们逼我的。“一个书生在三国的浪潮中被迫保命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诸天万界至尊路

    诸天万界至尊路

    叶游“有幸”救了一位“少女”,因此被系统带走穿越,但是变故横生,还没穿越完毕系统就被打残……叶游该何去何从?白衣青年到底达到了何等境界?正邪两道到底谁对谁错?其他宇宙为何联合攻打仙神界?如果说大道之上是道尊,那么道尊之上又是什么境界呢?而叶游,又能否成为真正的主角?
  • 不周天柱

    不周天柱

    盘古开天地,女娲石补天,人类诞生。千年黄帝争,如今两宋立,修仙颇出。修仙之士需破除九九八十一到天劫,方可成仙,功成名就,但天帝怜悯众生,关闭了七十二道天劫,留下九道天劫供修仙之士修炼——风云劫、天雷劫、十方劫、魂魄劫、五行劫、平天劫、混沌劫、乾坤劫、幻真劫,通天邪教成为仙士修仙的重要阻碍,茅山,鬼谷等在守护平天劫时实力大伤,之后武当派,崂山派发现端倪,揭露了当年通天教教主批判九曜时的真相,一场真正的战斗才正式开始......
  • 我带着系统来到异界

    我带着系统来到异界

    龙玄大陆,以武为尊,一代天才,可是却召唤不出天龙珠,不学无术的柳一飞,带着逆天系统穿越到了这里,从此,从废柴一路奔向一个个遥远的目标。唤九龙,和一体,天地都为之震撼。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雾都孤儿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雾都孤儿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暮色悠悠染修颜

    暮色悠悠染修颜

    第一次见面,他抵触,她淡然;第二次见面,他反抗,她淡然;第三次见面,他冷漠,她亦淡然。他们本是平行的两条线,却奈何命运的捉弄,从而有了交集,可是他们之间的缘分真的只是一个交点吗?。拾光夭夭,他们该如何选择,情深隐隐,他们又该如何演绎?
  • 精灵之全球上线

    精灵之全球上线

    【2019最火精灵宝可梦小说】史上最强宝可梦贩卖大师!“宝可梦二道贩子系统已激活!”“哇!这只皮卡丘能卖30万RMB!”“还有这只沙奈朵!颜值超高!就拿去拍卖吧!”……“嘘!前面有只烈咬陆鲨!抢过来卖了吧!”“你疯了!那是冠军级训练家特洛伊的宝可梦!”火箭队:“你这有神兽吗?!”苏橙:“想买宝可梦吗?!我这刚好有只冠军级的烈咬陆鲨!看在同行的份上给你打八折!”……PS关键词:精灵宝可梦、神奇宝贝、宠物小精灵、口袋妖怪……
  • 德宝隆医院的秘密

    德宝隆医院的秘密

    鲁文基教授退休在家研究大脑思维的问题,便让助理梅丽买了一只拉布拉多狗佩迪来做大脑实验。梅丽谎称佩迪已经怀孕,让教授先去做心脏手术,等狗生下来了再做实验。在等待做手术的医院里,教授意外发现了隐藏的活体大脑实验室,自己也被秘密地关押了起来。梅丽发现教授失踪了,通过便携式对讲机与教授联系,在私家侦探约汉生和佩迪的帮助下,成功地解救了教授。
  • exo之偶遇

    exo之偶遇

    黄昏的小街道上“我喜欢你。”“听见了吗?他说他喜欢你”“我说你”
  • 西游之妖行纪

    西游之妖行纪

    西游七十二劫,无数妖灵的野性与桀骜,终会将那灵山淹没,而后,七大圣的旌旗,将再度于天地之间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