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32900000006

第6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1)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的原则

1.“用事实说话”原则

“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作者的倾向性通过事实自然地显示出来,而不是特意将它指出来。

西方新闻界提倡所谓的“客观报道”,还在新闻分类上提出纯新闻、硬新闻等概念,以强调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对此,我们应有自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指出,真正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的。新闻作者报道任何事实,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即使在文字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在题材的选取和应用上也必定会有倾向性,不然,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选择某一事实而不选择另一事实,为什么对某一细节详细叙述而对另一细节却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自以为纯客观报道,其实是一种不露声色影响读者的技巧。

其次,我们对这种技巧持肯定的态度。我们虽然并不认同那种“纯客观”的说法,但我们却坚定地恪守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原则

新闻写作者必须要有一对慧眼,能在纷纭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

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个小小的事实却能显示出整个社会的特点。人们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就是要努力地寻找能够映出太阳光辉的这一滴水。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原则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时,新闻作者只需将今昔、正反等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读者自己就会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原则

这里所说的“点”,指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事实。“面”,则是指整体的面貌。“面”虽然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不像“点”那样具体客观。要想充分地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集“点”成“面”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原则

在新闻叙事中,现场目击、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最具现场感和逼真性,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原则。这三种叙事方式的共同的特点是: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或被采访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手材料。

(2)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在这样的叙事中,读者能获得同步经历的真切感受。

(3)逼真的现场感,形象生动。

6.要言不繁,画龙点睛原则

新闻写作提倡“用事实说话”,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议论。相反,适当时候那种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议论,能够使事实更清楚、更完整。在仅仅叙述事实不能准确传达意蕴,或者事实的内蕴过于隐蔽,不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提示容易引起误解的时候,适当的议论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矛盾。不过,在新闻中议论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不是离开事实的任意发挥,也不是在事实之外硬贴上一张理性的标签。

(2)议论必须是要言不繁、十分精练的。传说张僧繇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点睛后即飞腾而去。新闻事实就是那龙,而其中的议论就是那点睛之笔。这个比喻说明,有了点睛之笔,文章才能活起来。同时也说明,点睛之笔,一点而已,文字上惜墨如金,十分简约。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原则

有时,新闻的作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如果自己出面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议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的评论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报道了。在新闻叙事中,这也是一种可取的手法。需要注意的是,所引的别人的语言,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1)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2)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3)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通讯员的名字。后来成为通讯员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4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4)提高通讯员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通讯员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

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通讯员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二是“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

3.坚持思想性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坚持思想性并不是在新闻中贴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

(2)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3)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有了思想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如“钝刀割肉”,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

4.坚持简明性

简明是一切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显着的特征。简练也是最高级的写作技巧,对通讯员来说,更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最基本的基本功。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说:“写新闻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写得过于复杂。”为此他提出了一个“KISS(Keepitsimpleandstupid)原则”,要求“以最平实的语言,在最短的空间说完”。具体地说,简明性包含两层意思:

(1)通俗明了。这是新闻作品写作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排除“拦路虎”,消除生僻艰深的字句;控制句子长度,中国学者认为,中文句子平均每句以7~20字为宜。

(2)简洁凝练。这是比“短”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邓小平说:“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三、通讯员应把握哪些新闻写作方法

1.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

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没有事实的支持,就没有新闻报道。典型事实是通讯员表达观点要考虑的事情。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选择的不准,哪怕列举出不少事实,通讯员想说的话或希望表达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这种以一当十的新闻事实就是典型事实。

典型事实的特点有:

(1)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2)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场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新闻工作者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的现场,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和说服力。

“再现场景”在有关新闻写作的一些论述中的目的是:“让受众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再现的写作方式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它所增强的可感性显着,对读者说服的效果相应地显着。

第一人称再现法,是“再现场景”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有特殊的真实魅力,使读者在“请看事实”的过程中,接受与领会通讯员传达的信息、想说的话。

3.学会用背景材料说话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通讯员的观点。

在新闻写作中,一般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1)善于联想。善于联想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2)善于对比。通过背景材料进行对比或衬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讲的就是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

(3)让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新闻事件是复杂多样的,每个新闻事件经常可以找到多方面的相关背景。如何选用背景,选用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反映出通讯员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立场。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人们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通讯员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的立场。

(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所谓直接引语是指通讯员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

直接引语用得好的报道,内容文趣盎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且观点鲜明。

直接引语的作用表现在: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和概念化;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把用通讯员的嘴说话改为用被报道者的嘴说话”,显得更客观,也增加了说服力。

四、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1.敏于捕捉

通讯员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需要有敏于捕捉蕴藏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的特长。通讯员就是要追新逐异,并且着力于标新立异,新闻要力避老生常谈的依样画葫芦,力避不能敏锐报道与评述生活的陈腔滥调。但对生活中的种种“新异”,一般人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加之生活中闪现的新光异彩总是一掠而过,一瞬间便成陈迹。这就要求通讯员有敏锐地捕捉新异从而摄取新闻的能力。这种敏锐能力不是轻易就能具备的,需要通讯员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深入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将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分析思考写进“新闻手记”。这样的工夫下得越深,捕捉新闻的敏锐感就越强。

2.勤于采访

通讯员的实践,主要是指采访的实践。

采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采访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采访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采访要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拟写采访提要,找准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方式。

3.精于构思

有了从采访中获得的真实情况,要拟定出切乎要旨的新闻稿,还要精心构思。一篇新闻立什么主旨,选取什么材料表现主旨,材料的详略处理,先后安排等,都得一丝不苟地精心构思。这里的一个“精”字体现了写作主体的匠心独运。

4.疾于运笔

如果有了材料,又下过一番构思的工夫,就得疾于运笔,迅速成篇,交付发表,这样才不致贻误时机。

运笔要“疾”,不仅仅是从时间上要求快,还要快中求好。

运笔之疾的能力,是从艰苦笔耕中获得的,只有勤耕不辍,才能有敏捷的才思,才能“妙笔生花”。

五、为什么写作要研究读者心理

通过报纸接受新闻的读者们对新闻的兴趣、反映和评价,对搞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写好新闻关系极大。

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只有表达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的呼声,取得人民的信任,才符合上述的性质和宗旨,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研究读者的心理,才能确保新闻存在的意义。有哪些读者的心理需要加以研究呢?

一是读者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人们常有一些共同的、普遍的心理规律或者心理特点。

二是时代不同,人们的心理也不同,情感、好恶、憧憬等,是有极大差异的。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发生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就会给人们心理以新的影响。

三是要注意研究特殊的心理规律、特殊的心理状况。不同的职业、经历、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人,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状况。新闻报道有各种人,就应研究各类读者的特殊心理。

(第二节)新闻写作格式与稿件要求

一、通讯员提炼新闻主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主题就是贯穿新闻的“红线”,可以将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串起来告诉读者这篇新闻传递什么信息、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新闻素材的取舍、文章的结构与布局等都会受到主题的限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新闻主题一般隐含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提炼主题犹如沙里淘金,需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通讯员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实情,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把握导向,巧选角度,筛选素材,精耕细作,这样才能准确地提炼新闻主题。提炼深化主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追根溯源法

许多事物的本质往往必须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的分析。许多事件的发生皆有原因,需要弄清来龙去脉就要剖析背后的原因。所以许多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需要运用追根溯源法,需要追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提炼出新闻主题。

如近年来楼市的变化较大,许多媒体深入分析了房价潮起潮落的原因。

这些关于楼市的深度报道一般都是采取追根求源法来提炼主题的。

2.归纳总结法

通讯员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采访搜集到大量素材后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在写作时需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取舍、总结归纳,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运用归纳概括法提炼主题,必须善于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概括提炼典型经验、重要意义。常见于新闻综述、典型报道、成就报道和分析性的深度报道等。

同类推荐
  • 做最好的学问——胡适论趣味与治学

    做最好的学问——胡适论趣味与治学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 西部招妻

    西部招妻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很早就繁衍生息在神州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并以勤劳、勇敢、执著和辉煌的业绩著称于世,她有着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充溢着智慧的创造力。今天她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新世纪。
  • 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

    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分为政策之思,价值之辩,富贫之觞,教育之考,文化之思,时事随笔等几部分,分别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的矛盾。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热门推荐
  • 翠琉殇战

    翠琉殇战

    和谐发展的大国暗藏杀机,黑暗中的阴谋真在发酵,兄弟携手,能否力王狂澜?百万大军,决一死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牺牲,死战,死守最后的防线。拿起武器,杀!
  • 偏村杂谈

    偏村杂谈

    一个山那边还是山的村子,在21世纪的今天上演着一幕幕鸡毛蒜皮的生活故事!
  • 论魔道幺妹的圣女修养

    论魔道幺妹的圣女修养

    从前有一个魔道幺妹,被当成正道遗珠掳走赶鸭子上架式登上圣女宝座,结果误打误撞好事做尽,成为万人敬仰的高岭之花。从前有一个正道散修,重生后忍辱负重拜入一宗门心心念念想要杀了上一世兴风作浪的魔道妖女报仇,结果却被诬陷成盗取秘法的罪人。终于某一天,圣女本着报复社会的心态,把罪人掳上自家宗门。罪人一脸屈辱地拿着剑抵在圣女脖子上咬牙切齿。圣女一脸茫然地拿着鸡腿塞在罪人嘴里满眼关怀。罪人:这人怕不是个假妖女?他要好好试探她。圣女:这人怕不是被诬陷气的脑袋不好使?她得用心照顾他。白切黑小白菜偏执男主X表面高冷实则戏精霸气女主的双向救赎所以啊,有些把人掳上仙山的强盗行为,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 咸鱼万界游

    咸鱼万界游

    一条咸鱼在万界穿越冒险,与万界之人勾心斗角,夺机缘,拐妹子。(偏向无敌文,穿越世界不是由弱变强,而是随机)
  • 纵横诸天从一个宗门小弟子开始

    纵横诸天从一个宗门小弟子开始

    籍籍无名的山野少年机缘巧合之下,踏上了修真之旅,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那些曾经的传说人物,一一现世。这个世界有传说,有些真实存在,有些因人而存在。
  • 九叔师侄方无敌

    九叔师侄方无敌

    半碗清水照乾坤,一张灵符泣鬼神。脚踏阴阳八卦步,手持木剑斩妖魂。黄布道衣铸英灵,一世清明正气盈,红绳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就让我们重温旧梦,回到九叔身边,跟他一起画符驱鬼,斩妖除魔新书《诸天从黄飞鸿开始》
  • 这一生有易生就够了

    这一生有易生就够了

    在大学生活里,两句礼貌问语开始了苏煜和顾易生的认识“你好,我叫苏煜”“顾易生”后来这三个字已深深印刻在苏煜心里。在这段大学时光中,两人也经历了很多,最后也一起迈向了社会。“顾易生是我要爱一辈子的猪”“苏煜是我要养一辈子的傻狗”这是他们一生的誓言。
  • 人魔之王

    人魔之王

    一个毫无武功根基的天生废材,面对世间最庞大的宗派,要怎样为父母报仇?梦中得来至尊至邪的武林秘籍,究竟是福是祸。
  • 洁白与虚假之月

    洁白与虚假之月

    失去的是何物?不该存在的......令我渐渐找回失去的时光。最深刻动人的,冲击心灵的......等着我的是震撼的结局——死亡伴随着她的步伐。
  • 我的校园未来日记

    我的校园未来日记

    这里是一个充满特殊的地方。我从外面的世界回来,遇上了他们,与之伴随的是各种各样的事件。当然,最主要的是我拿到了这本莫名其妙日记本。。。。。。。(作品内容皆为幻想,若有情节、人物方面雷人,请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