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10800000002

第2章 民俗(1)

春节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的历史悠久,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在先秦时叫“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改用世界通用公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除夕之前有扫尘的风俗。“腊月二十四,掸汤圆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的年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后人们开始在家里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国北方,除了贴对联外还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的习俗。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图案——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愿望。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倒”谐音“到”,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习俗还有贴门神和年画。古时候所指的“桃符”,即门神。据马鉴《续事始》上说,“门神”就是桃木板上画着“神荼、郁垒”的像。据《风俗通》上说,“郁垒,神荼,是昆弟二人,能执鬼”。到了唐代,门神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唐太宗患病,夜闻鬼声非常惊怕。天明告诉群臣之后,开国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侍立在门旁,这一夜唐太宗再也没有梦见鬼。唐太宗既要长久平安,又不愿两位大将经常侍立,就命画工画了他们两人的像,悬到宫门口,称做门神。后来人们仿照这种做法,纷纷在春节把门神贴在门上以避邪恶。

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年画是“门神”,是画的传说中的人物神荼,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或画虎于门口。唐代画秦琼、尉迟恭、钟馗形象做门神。宋代以后出现了王昭君、赵飞燕等妇女形象为题材的年画。至明末清初,出现了驰名中外的“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及山东潍坊年画。

中国的年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俗不一。形式有中条、屏条、窗顶、灶画、嘉幡等数十种。题材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在艺术风格上,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以细巧、典雅而著称;山东潍坊和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以粗壮、朴实而见长;北京、西北一带年画则以粗犷、苍劲而闻名。此外漳州年画、佛山年画、四川绵竹年画、上海月历牌年画都独具风采,各有千秋。四川绵竹年画仍以旧时的门神印制为主。

把家里打扮的红红火火后,就有了过年的气象。大年三十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就是除夕守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近年来,科技发达,电视普及,城乡人们除夕之夜阖家同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新的民俗,也是和谐中国的具体体现。

守岁就是辞旧迎新,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守岁就到了新年的初一。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出门,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等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日”,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这天为“水官解厄日”,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一个是,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元宵灯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yī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é)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廋(sō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上巳节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捏土造人,繁衍后代,故而后人尊伏羲为“人祖”,并在淮阳一带修建太昊陵古庙,在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行庙会,在此期间对伏羲进行朝拜。后来又逐渐定为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因为是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节最初的诸多活动都与子孙繁衍有关。

同类推荐
  • 论女性

    论女性

    《论女性》一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的作品。在米什莱的早期作品中,贞德代表了以救世为天职的女性,米什莱希望借贞德这一形象呼吁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在女性研究中后期,米什莱的关注力转向家庭及家庭中的女性,此时的女性开始回归家庭,通过母性照顾丈夫和孩子,并与丈夫一起构建和谐的家庭;米什莱把亦男亦女视为理想的性别,把兼具男女优秀品质的人视为完整的人,男性与女性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各自的特质,并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合作。本书即米什莱女性观的集成作品,既充分表现了米什莱的女性观,又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背景下的女性状态。
  • 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 世界文明史讲稿

    世界文明史讲稿

    本书以编、讲和目的形式展开,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韵律和节奏。书中的“编”从纵向的角度展示了文明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进程;“讲”和“目”则从横向的角度提炼出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明要素,勾勒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校花的神级高手

    校花的神级高手

    超级系统认主普通高中生,从此一飞冲天,逆袭成神!韩少枫:简单粗暴做事,横行霸道做人,小爷专治不服!
  • 贤者之孙孙

    贤者之孙孙

    一个现代人穿越到魔法世界,踏上拯救王国的道路
  • 美好的疼痛

    美好的疼痛

    青春本应懵懂美好,为什么这三男三女却爱的那么纠结而又痛苦。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是大人的错误却是孩子们在互相惩罚对方、究竟是什么事情不可原谅?不应让仇恨蒙蔽双眼,他们将如何摆脱恩怨进而面对怎样的明天。
  • 所有的秘密都是深爱

    所有的秘密都是深爱

    四年前,齐小雨在外公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陈秋末时,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悄然埋下。他是她外公的得意门生,是纳税大户OM集团的CEO,是商界新贵,他们的距离遥远得令她心痛。但从遇到他的那一天起,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大学生活也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齐小雨坚守的纯真爱情,经历漫长的等待,终于开花结果。本书描写现代灰姑娘与豪门公子的爱情故事,包含有浪漫的大学生活、英俊的豪门公子、新奇的商界风云等现代元素。
  • 朝天阔

    朝天阔

    朝天而行,即便前路坎坷曲折,但我坚信前路依旧广阔!——林云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遭遇未婚夫和堂妹无情的背叛和算计,情伤心碎,一晚荒唐,误惹林先生,不想他是只腹黑大尾巴狼。关键时刻,他却丢下亿万资产在我名下,玩起了人间蒸发。他给的期限,我撕下最后一页日历,他又带着只差分毫便致命的伤在后一秒出现。“对不起,林先生,过期不候。”我打算一刀两断,却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他说,只要不死,爬也要爬到你身边。”到底我和他只是一晚的露水情缘,还是隐藏了蓄谋已久的秘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倾城神医:废材三小姐

    倾城神医:废材三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金牌杀手却被最爱的人亲手杀死。她是凰凤大陆穆家嫡系三小姐本应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却在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里不能修炼是个废材,而被世人唾弃。当她魂穿而来命运之轮已经改变,看她如何逆天,说我是废材睁大你的狗眼看好了老娘我可是全系天才。说我不能修炼我一夜连跳五阶。他是南越国的五王爷,一袭墨色长袍将俊颜诠释到底。他,受世人景仰,集荣华富贵,无尽恩宠于一身,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唯有对她一人动心“小璇儿~你就从了本王吧~本王在手,天下你有。“某女一阵恶寒。“这条件不错成交!”且看他们如何携手一起傲视天下。
  • 谜陸

    谜陸

    从谎言到实话,从梦境到现实,亦或相反。在这之间徘徊的人们,有多少可以分辨事物的真伪?又或许有时并不必需要分辨,只需要静静的等着——即便是谎言;即便是梦境;如果你乐在其中,那就当做是你为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