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08200000028

第28章 滕文公问为国

【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3)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4)。龙子(5)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6)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7),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8),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9)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10)。’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11)’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12)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13),谷禄(14)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滕文公章句上》

【注释】

(1)诗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昼,白天。尔,你。宵,晚上。索,搓成绳索。亟,急忙。乘,修理。

(2)罔:同“网”,张网的意思。

(3)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末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

(4)藉:同“借”。意思是借助民力。贡、助、彻,均为三代赋税制度。

(5)龙子:古代贤人。

(6)挍:同“较”,比较。

(7)狼戾:狼藉

(8)盻盻然:怨愤的样子。

(9)称:举。

(10)出自《诗经·小雅·大田》。

(11)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12)毕战:滕国的臣子。井地,即井田,相传为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

(13)钧:同“均”。

(14)谷禄:俸禄。古代官员的工资用谷物来计算。圭田:收入用于祭司的土地,不在世禄之内。圭,洁。

【译文】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有关百姓的事应该刻不容缓,及时处理。《诗经》中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赶紧上房修屋,就要播种百谷。’老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产业的人才会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胡作非为,坏事做绝。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惩罚他们,这就像是安下法网引诱百姓往里钻。哪有仁爱之人做了国君却用这种坑害百姓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并且礼贤下士,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节制。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

“古代的税收制度是这样的:夏朝每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彻的意思;‘助’,是借助的意思。龙子说:‘管理田税最好的办法,是助法而不是贡法。’所谓贡法,就是比较多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固定数目,按这个数目征税。如果是丰年,粮食堆积遍地,多征些粮不算苛刻,但按贡法却收得很少;如果是荒年,田地的收入连来年肥田的费用都不够,而按贡法却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民怨沸腾,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他们的爹娘,还得靠借贷来补齐纳税的份额,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于沟壑,这种国君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都享有世代沿袭的俸禄,这在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但老百姓却没有收入保证。《诗经》上说:‘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降到私田中。’只有实行助法才有公田。由此可见,即使是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百姓。‘庠’就是培养的意思;‘校’就是教导的意思;‘序’就是习射的意思。夏代称地方学校为‘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至于‘学’,是中央直属学校,三代共享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上层人明白了伦理关系,下面的老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兴起,一定会学习效仿,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朝虽是古老的诸侯国,却担负着上天所赋予的新使命。’这说的是文王。您努力去做,一定也会让您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滕文公又派毕战来问井田的问题。

孟子说:“您的君主将要施行仁政,选派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努力啊!施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定田界开始。田界不准确,井田的大小就不一样,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因此,暴君和贪官污吏必定会故意搞乱田地的界限。如果田界划分准确了,那么分配土地、制定俸禄这些事情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滕国,虽然面积很小,可也得有官吏和平民。没有官员,就没人来治理民众;没有民众,就没有人来供养官吏。我建议: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实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地,对家中有剩余劳动力的,另给二十五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用离开本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述评】

王道仁政的经济基础

战国时期,世事纷纭,离乱频仍,这种政治状态让那个时期大多数的思想家在自己的理论构架中,将对现实的干预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知识分子良知的一种体现。在孟子那里,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是孟子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他的宇宙观、认识论、道德论、教育观、人性论都是服务于这一内容的。“与民同乐”、“保民而王”、“仁者无敌”等这些政治观念构成了孟子的王道思想的大部分内容,那么王道政治中经济和文化的状况应该保持在一种什么样的层面上,才能使得这些观念真正的变成现实呢?孟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虽然孟子的一些经济和教育规划在今天,即使是在当时,也不太符合现实要求,难以付诸实践,但是其中所渗透的经济思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阐述自己的经济思想之前,孟子首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其一是,“民事不可缓也”。其二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前一个观念中是孟子人本思想的丰富。民事者,农事也。在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农民问题是整个社会的核心问题。孟子认为处理好农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底层力量拥有物质上的保证,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当下社会中,农民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当政者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应该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因为这占整个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群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还是相对突出的,有许多地方并不尽如人意,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农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历史上,重视农业经济是取得政治清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汉文帝的行政方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之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刘邦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长期执掌西汉政权的吕后病死,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联手消灭吕氏集团,迎立刘恒为皇帝,也就是汉文帝。

西汉初年,由于楚汉战争,整个社会一片衰败的景象。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百姓窘困,连当时的将相入朝都得乘坐牛车。为发展经济,汉文帝在位期间,减轻赋税,轻徭薄赋,奖励农耕,省费利民,与民休息,为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博士贾谊上书文帝,指出当时弃农经商、奢靡浪费之风的危害,对汉朝开国以来国库空虚的现状深表忧虑,要求朝廷重视农业经济,加强对农民的管理。汉文帝采纳了他的规谏,首先恢复了先秦时期天子亲率万民耕种的“藉田”传统,以示对农耕的关注。然后,他又下令田租减半,实行三十税一,也就是缴纳收获谷物的三十分之一作为田租,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文帝又发布诏书,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并下令彻底免除田税。这项命令颁布后,十几年未曾改变,一直到景帝时期才恢复了三十税一的税制。

减免赋税,给了农业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汉朝的经济有了相当大的起色。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还注意减省耗费,力戒铺张。

文帝自登位以来,生活一直保持俭朴的作风,他穿的是粗布衣服,文帝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从不拖到地面,他认为这样就能够节省下很多的布料,给其他人做衣服。他屋里的帷帐都没有刺绣花纹,布置也很简单,努力和普通百姓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很关心百姓,要是法律有不利于百姓的,他就马上禁止施行。他曾经想修建一个露台,工匠计算,大约需要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对百官感叹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财产的总和。我现在住着帝王的宫殿已经很奢侈了,还要露台做什么呢?”于是就放弃了修建露台的计划。汉文帝的节俭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他的百姓也以他为榜样,生活节俭,社会安定。

文帝后元六年,京师各地出现了特大旱灾和蝗灾,文帝下令撤销国家垄断山泽的禁令,使老百姓可以自由渔猎和采樵,以渡难关。同时削减宫中用度,裁减官吏,开仓赈济灾民。民众深受感动。

由于文帝的农业方针得当,政治相对清平,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汉朝也从原来的一片凋敝过渡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由此也开启“文景之治”的序幕。

至于后一个观念,这是孟子反复论述的一个社会原则。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曾提出这一观念。他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意思是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里的“士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但是任何的社会都不可能只由君子构成,恰恰相反,构成社会基础的是那些底层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一个没有生活必需的财产的人,很难拥有人的尊严。同样,一个贫民遍地的社会,人们就会普遍地缺乏道德约束和责任心,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他们可以不要尊严,可以出卖灵魂,他们可以舍弃贫穷的安宁,他们就会追求能够让他们活下去的东西,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在这些斗争中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孟子认为,一般的民众,如果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缺乏坚定的信念。一旦缺乏坚定的信念,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成为破坏安宁的台风。如果等到这些人犯了罪,然后国家再用刑罚去惩罚他们,等于国家用罗网故意引导民众而捕之。所以,为了社会的底层能够具有“恒心”,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也就是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王道政治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其他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得到好的推行。

那么如何才能使民有恒产呢?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曾作过简单的介绍,在本章中他进行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在孟子看来,“井田制”的推行,是民有恒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孟子仁政的核心观念之一。

井田制作为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所对应的社会体制就是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具有公社性质的奴隶制,这不同于西方的人身物化的奴隶制度。井田制下的土地属于国有,土地不能买卖,奴隶不能随便迁徙。孟子笔下的“井田制”虽是孟子托古改制的结果,具有理想化的成分,但他的叙述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土地制度的大致模样。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春秋·谷梁传》中也记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看出所谓井田制度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九百亩地为一里,化成井字形;

第二,土地平均分配,八家皆私百亩,人员不得随便迁徙;

第三,耕种者必先完成公田作业,然后才能从事私田。

在这样一种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孟子强调要采用先进的赋税制度。他比较了古代“贡”、“助”、“彻”的赋税制度,认为以平均数为基础的“贡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会使人民在荒年赋税沉重而难以生存,他主张以比例数为基础的“助法”,缓解荒年农民的压力,并提出了十一税制。

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的保障之后,整个社会要大力兴办教育,这是王道政治的精神保障,推行教育的目的就是“所以明人伦也”。这是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重要一步,“人伦明于上,小民亲如下”,如此才能够完成和谐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建设。

孟子的一些方法今天看来已经不符合现实的社会环境了,但是,其中所体现的社会物质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重要原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民生为标准,以和谐为指归,这是先进社会所应当秉承的,二者不可偏废。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 中国鱼

    中国鱼

    千岛湖以秀水灵山甲天下,登岛、看水、吃鱼,引得成千上万的游客趋之若鹜,又流连忘返。1959年,新安江拦坝蓄水,水域面积达573平方千米的水库,以及1078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千岛湖自此形成。湖中的鱼和水成为湖畔居民赖以为生的重要资源,保护鱼类种群数量以及千岛湖水质为千岛湖人世代所坚持。杭州千岛湖发展公司开创了“以水养鱼、以鱼护水、品牌经营、文化统领”的发展模式,成功打造集鱼生产、鱼餐饮、鱼加工与鱼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扎根于千岛湖,逐步做大做强。本书将以杭千发公司为典型案例,探讨其经营模式背后关于企业与自然、企业与地方人文之间关系的课题。
  •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砘表作五十四个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银川市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王朝更替(上)

    王朝更替(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热门推荐
  • 驭剑决

    驭剑决

    这是关于一个小人物一步一步走向巅峰,一剑一剑斩出辉煌的故事。我心中的江湖游侠梦。
  • 彼岸荣耀

    彼岸荣耀

    你渴望支配生命的力量,想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吗?一个普通少年追随着如花般少女的足迹,莫名卷入了异世界的纷争中,那是掌控无限力量的世界。传奇与爱情,使命与鲜血,等他回过神来一切早已改变,是误入歧途还是上天的安排?已然不重要了,唯有在成为王者的路上不断前行,那么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请看冰皇荣耀。
  • 中华五千年(上)

    中华五千年(上)

    本书按照时间先后划分为上下两册,基本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脉络主线。语言浅显而生动,故事中不乏启迪,可加深小读者对历史发展的印象和理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那年初见,她从卑微的御女一跃成为帝王盛宠。盛宠之下尽是累累白骨,斗妃嫔,平外戚,一将功成万骨枯。深宫寒暑数载,从暮春到隆冬,她满身戾气,看帝王宝座下沾满她父兄亲人之血。帝王站在初见的枯树之下,敛眉,冷道:“阿樱,朕爱的只是这锦绣山河。”她悲凉大笑,帝王盛宠,殿堂誓约,原来终究镜花水月一场。帝王爱,美人面,玲珑计,诛心局,这是一部皇家贵媳的成长史。
  • 轻快悦读悦活:芳香之旅

    轻快悦读悦活:芳香之旅

    本书荟萃蔡中锋最近创作并发表过的闪小说佳作200篇,共分为官场扫描、世相点击、情海泛舟、今古传奇四辑。本书收录的闪小说采用“单独成篇,合成整体”的系列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深邃的思想,巧妙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幽默、荒诞、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思考了现代人的喜怒哀乐,让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和体悟到芸芸众生的真实存在与生存之道,堪称其闪小说代表作,不愧为当代文坛的一朵奇葩,是一部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闪小说精品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生若凌霜

    生若凌霜

    我本无意风月,怎奈风尘所误。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我本无心天下,怎奈天意所弄。踏碎了山河,浪荡了天涯。
  • 趣味博弈学

    趣味博弈学

    用博弈论的原理和精神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博弈的世界里,人生时时皆博弈,生活处处皆博弈。博弈可以令我们充满智慧,令我们理性选择,令我们克制自私的天性,令我们关爱他人,令我们豁达,令我们从容前行。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将博弈知识和故事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博弈技巧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其趣味性、可读性和认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