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21900000035

第35章 36.厉坛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很稀奇,我听说过天坛、地坛、先农坛,怎么没听说过厉坛呀?天坛、地坛是祭祀天、地的,先农坛是祭祀神农的,厉坛是祭祀什么的?

古人科学技术落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这魂灵便是鬼。《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礼记·祭法》云:“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说文解字》云:“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其实,《礼记·祭法》在“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前面说的还有话,就是:天子分九州之地建诸侯之国,为公卿设都,为大夫置邑,还普遍设立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宗庙)、祧(远祖的庙)、坛(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高台)、墠(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来祭祀祖先,并按照亲疏远近关系来决定祭祀的次数和规格。天子设七庙、一坛一墠:即父庙、祖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每月祭祀一次;高祖以上的远祖庙叫做祧,每季祭祀一次;祧中的远祖迁出在坛上祭祀;坛上的远祖迁出在墠上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就不祭了。诸侯设五庙、一坛一墠:即父庙、祖庙、曾祖庙,每月祭祀一次;高祖庙、始祖庙,每季祭祀一次;从始祖庙中迁出的神主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远祖在墠上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大夫设三庙一坛:即父庙、祖庙、曾祖庙,每季祭祀一次;高祖、始祖无庙,如果有事向他们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士设二庙一坛:即父庙、祖父庙,每季祭祀一次;曾祖无庙,如果有事向曾祖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曾祖以上的远祖叫做鬼。官师只立一庙,即父庙;其祖父无庙,如果要祭,就在父庙祭之;祖父以上的祖先死后叫做鬼。

上述典籍阐述分三层意思:首先人死了归土就成为鬼;其次没资格设立宗庙祭祀的就成为鬼;最后,鬼从厶,就是私,是自私的会贼害人的。这是周代的认识,秦汉以后的的帝王、诸侯国王、侯、列侯,也基本是这样对待的。

鬼也是分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后世的皇帝、诸侯国王、侯、列侯的先祖成为鬼以后则和一般平民不一样,是会升天为神的,一般称为祖先神,和天神就一般无二了;而一般平民死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鬼。鬼又分为善鬼和厉鬼两种,善鬼阎王会接收,可以转生。善鬼也有成神的,比如河神、城隍等,地位低于所谓的祖先神。

而厉鬼就大不一样了。有五类人死后化为厉鬼:一是死后无子嗣之人;二是身遭不测而强死(即自杀,如自刎、上吊、服毒、投水等)的人;三是冤屈而死的人;四是心中有怒气而死的人;五是亲属被害的人也可以化为厉鬼。厉鬼死时怨气太重,阎王不接收,因而无法转生,便会在阴司路等着自己的仇人成为鬼以后才转生,或直接进行报复,或得法师超度后,只要怨气一消就能转生。

厉鬼一般无人祭祀,游荡在人世间,会对生民产生伤害,轻者伤身,重者伤命,所以人们对厉鬼非常害怕。厉鬼虽然可怕,可以对人类产生危害,但如果生民通过一定的行为对其加以安抚,厉鬼就会对生民停止伤害,比如请法师超度。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祖先死后虽为鬼,却可以成神。而那些横死、冤死或绝嗣的贵族与普通民众所化作的厉鬼不同,往往成为厉神,需对它们加以祭祀以显示贵族之特权,而不是如一般恶鬼加以逐除。厉神有泰厉、公厉、族厉,分别由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而士和庶两个阶层,由于死后无法成神便无权享受祭祀了。秦汉以后,对厉的祭祀被废除了。虽然国家对厉的祭祀被废除了,可是民间仍然存在。

作为国家层面对厉的祭祀则从明初开始,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才正式废除。

《明史·志第二十六》有这样一段记载:“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士丧礼》:‘疾病祷于厉’,《郑注》谓‘汉时民间皆秋祠厉’,则此祀达于上下矣,然后世皆不举制。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先秦时期就对厉有祭祀,可是后世却不再设立这一制度,是一种遗憾。自洪武三年设立厉坛,对厉进行祭祀。国家祭泰厉,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于城北设坛,像京师一样一年二祭。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厉、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作为祭祀日。

朱元璋为什么会突然设立厉坛,对厉进行祭祀呢?这要从明初形势说起。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但福建的陈友定、四川的明玉珍、广东的何真都握有重兵割据一方,长江以北的元朝仍占据半壁江山;同时江南士人尚奉元朝为正统,明王朝能否得到江南民众尤其是儒士们的认可仍是一个棘手问题。他外要消灭各割据势力和元朝残余,内要完善政权,形势并不乐观,就必须从历史典籍中确定其正统性。于是就提出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设立厉坛,亲祭元末战乱以来大量平民死亡及战争中死去的众多将士。十二月,厉坛制度开始确立,洪武三年(1370),厉坛制度完善了。

还有,朱元璋幼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了解厉鬼在人们的心目中青面獠牙极其恐怖,会给生民带来极大危害。他虽然出身贫寒,但遇到李善长等文人后,不断学习儒家经典,仁爱、礼仪、怜悯深入其心,登基以后俨然以儒家之师自居了。他明白如果厉鬼长期得不到祭祀,无所归依,便会游浮于天地间,作祟于生民。而每年在厉坛对厉鬼祭祀,就会使其得到衣食,就不会再危害人间了。所以登基后为了显示他对礼制的重视,就引经据典,从《周礼》中摘抄相关文字,设立厉坛,免得厉鬼无所归依危害人。这一点是他争取民心之举。

还有,他毒死刘伯温,借胡惟庸案株连杀戮功臣名将3万余人,借蓝玉案株连杀戮功臣名将1。5万;伐巴蜀、平云贵、征大漠更不知死了多少将士和平民;还有涉及僧、贼、光、秃等挖苦他历史疮疤的字眼而兴起的文字狱,受害者不下数十万,等等,横死冤死的不知多少。朱元璋害怕他们成为厉鬼作祟祸害自己,更坚定他设立厉坛的决心。

项城厉坛原设立于旧县治槐坊店北关外,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治搬迁于秣陵镇后,为便于祭祀,厉坛也搬迁于北关外。项城厉坛规模为:东西二坛,周回八丈四尺,高三尺三寸。中坛前六丈三尺,后一丈三尺,东西各二丈六尺。周围环绕墙垣,外设正门,宰牲库房各二间,在坛之东;斋宿房在坛之西;洗牲池在宰牲房前。主祭官为知县,陪祭官为县丞等佐贰官,礼生及执事为儒学生员。每逢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晡时祭祀。

祭厉为何在这三日?祭坛为何设在北关外?因为这三个日子在民间是三大鬼节。鬼是纯阴的代表,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就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清明节之前还属阴,中元节阴气萌生;北乃阴之极,为祭鬼之所。所以,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就成了民间祭祖的重要日期。祭厉自然也应该在这三日,厉坛也就设在北关外。

祭厉过程包含祭厉前斋戒、祭告城隍、祭厉三部分。祭厉仪式如同演戏,场次有四:

第一场:祭告城隍。祭告城隍前,主祭官(项城知县)要斋戒三日,然后更衣着常服,备香烛酒果,至项城城隍庙内祭告,在礼生的唱赞下,主祭官行三献礼:进爵、献爵、奠爵,读告文、焚告文。整个过程有音乐伴奏。

第二场:斋戒。主祭官(项城知县)祭告城隍后,不能住在家里,必须宿于斋所之内,在这期间要禁止一切与祭祀无关的事情。在这三个日子里,有冤情的也不会来告状。

第三场:祭厉。其仪式要比祭告城隍的仪式繁琐隆重。首先是布置现场,祭祀当日,执事者先摆设坛场。将城隍的神主从城隍庙中请至祭厉之所,置于厉坛之上,位前摆有祭物羊一、豕一。随后将无祀鬼神神牌置于坛下左右,其代表是一男一女,并将祭物羊二、豕二置于祭器上,米三石为羹连同其他果实置于神位前,铺设香烛酒纸。其次是下午晡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祭祀正式开始。先是音乐声起,主祭官和陪祭官一起举行三献礼,宣读祭文,祭文同纸焚烧。一切终了,音乐声息。百姓观者人山人海,相当热闹、隆重。同时附祀的还有怀庆同知刘某,义勇吴顶,官舍袁某、张某,信阳百户景瑞五人,皆于正德六年守备项城战死,因功朝廷赠昭勇将军;另附祀少卿袁俊之子(名佚失),被流贼抓获不屈而死。

祭祀文为:“馁魂漂泊,神无所依,断宗绝嗣,久缺典礼,或飘零于异乡,或沈埋于闾里,凡守兹土,为凄其聊备牲礼羹饭,灵其不昧,是凭是依。”

第四场:收尾。礼毕,主祭官和陪祭官还要列于路旁,恭送城隍神位离场回城隍庙。等城隍神位离开祭所后,各官员和人员方能解散。至此,整场祭祀仪式才算结束。

祭厉为何要先禀告城隍?因为城隍是一个城市冥间管理者,与人世间一城之官是相对应的,其地位甚至高于一城之官。厉鬼也在城隍的管理之下,城隍到场,谓之“出巡”,理所应当。所以祭厉之前要禀告城隍,祭厉时要请城隍到场。

祭厉,名为祭,实为施舍。厉鬼虽是鬼,但与生者无异,如同婴儿嗷嗷待哺,如同人间乞丐、流浪汉,是一群处于饥饿寒冷之中、急需生民来喂养的饿鬼,需要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对其加以施舍,体现其怜悯之心。作为地方守土之官,代表着皇上,守土治民,施行仁政,以使皇恩沐于民众,祭厉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许。

到了清代,祭厉由一年三次减少为一年两次,或者与漏泽园、义冢祭祀合在一起了,甚至渐渐荒废了,主要是地方官为减少开支而致。乡厉坛、邑厉坛逐渐被路祭、野祭、土地城隍庙祭取代了,成为民间行为了。到了中华民国建立,提倡破除迷信,干脆取消了。

同类推荐
  • 武林高手在明末

    武林高手在明末

    聂政意外重生于明末,面对这陌生又熟悉的时代,他会如何选择?
  • 天变

    天变

    本书从古代历史上二百三十多次政变中,选取了二十八件著名的事件,状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所写的内容,取诸正史,间以稗乘,所有事件、人物、时间、地点,都有据可查。
  • 玄武喋血

    玄武喋血

    中篇小说《玄武喋血》虽是围绕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演绎而成,但作者在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诸多历史细节上,进行了独特性解构和逻辑性推理,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惨绝人伦的历史场景。
  • 大明恶贼

    大明恶贼

    本想做个布衣小民,却不想做成了刁民,且看大明朝的小刁民如何掀起一场惊天风暴,力挽狂澜,左手江山右手美人,傲视天下!
  •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二)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二)

    从共和国诞生的礼炮隆隆,到“大跃进”的热浪滚滚;从庐山的风云激荡,到“文革”的历史失误;从林彪结党营私、红极天下,到折戟沉沙、面目全非;从江青一伙风光无限,到“四人帮”被人民审判;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到后来的改革开放……
热门推荐
  • 魔修救世

    魔修救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因为一个意外肩负起世界之重!疯狂的难以想象。一个洒脱的仙?一项基本不可能的任务!一个不甘平凡的人!
  • 快穿之直播进行时

    快穿之直播进行时

    【新文《太后画风又变了》已发,求支持。】 笙歌作为直播界的一股泥石流。别人短裙热舞的时候,她在解难题。别人情歌绵绵的时候,她在咬笔头。别人笑声满天的时候,她在奋笔疾书。当然,她还会时不时表现一下中国功夫。没错,她就是个简单粗暴的学霸。可是这么一股泥石流却被莫名其妙的直播系统相中,需要穿梭万界完成直播任务。美名其曰她是清流。
  • 御甲师星空

    御甲师星空

    一个善良的人,突然被一个充满杀戮的组织选中,你会如何选择?将杀手们都感化成慈善家?不行,你不是牧师!让自己也变成杀人狂魔?也不行,那样就太没个性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所有人都睡着了,只有你是清醒的。空气越来越少,你是要和大家一样,闭上眼睛在梦中无知的死去?还是把所有人都叫醒,和你一起等死?你要记住,有时候杀人,其实是为了救人。-------------------------这本小说应该会是越到后面越好吧.不好看你劈了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二十四史-汉书

    二十四史-汉书

    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之力,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是年轻一代走向智慧成熟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全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 穿越变身的我想当万人之上

    穿越变身的我想当万人之上

    突然有一天,大爷我,对了我的名字叫赵晓峰,我那天晚上一睡就不醒了,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胎穿……本人文笔极品(贬),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嘿嘿,本人行踪飘忽不定,大家习惯就好。
  • 我们的星海

    我们的星海

    年少应有热血,醉酒不知天高!心若清风吹脸面,此生唯爱少年王!既然你我都有一个英雄梦,不如离开这里到那广阔的星海去闯一闯!
  • 末世黑暗帝君

    末世黑暗帝君

    末世爆发,获得恶魔和亡灵君主传承,在这世界中,带领着黑暗大军,争霸天下。
  • 温暖一生的记忆(心灵感悟书坊)

    温暖一生的记忆(心灵感悟书坊)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心灵感悟就是这些尝试在科学时代的产物,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的最绚丽的花朵!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灵感悟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现代人向往恬静怡人的大自然。然而为了生计,我们无法放下所有工作去做一个闲适的“悠客”。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回家中,如果能放上一段音乐、沏上一杯清茶,悠然地倦在沙发中,随手拿起一本书,暂时忘掉烦忧,洗掉心灵的“尘埃”,便是最大的享受了。
  • 晨光搁浅流年

    晨光搁浅流年

    “最恣情的时光,皎洁的繁花”这是对青春最初的定义。“你在我半夏微凉的夜里”这是我对陪伴最好的诠释。十六七岁的年华里,还好遇到了“你”...从深秋初冬伴我到暖春酷夏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