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11400000058

第58章 教育科举(3)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集注》,不得自由发挥。八股文的字数也有严格限制。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给后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但是八股文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了学风。

翻译科

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特殊的考试科目,仅限八旗人,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两种: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与金考女真文的女直(真)进士科相同。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考中后复试及格,赐进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限一名或二三名,且只限满洲,如是科考前列者为汉人,则少用或停用。生员、举人、进士名皆加“翻译”。

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常用来指考中进士。唐朝,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以象征从此步步高升。据说这种风俗起源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到了后来,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

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学府门类

夏代学校的名称,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集韵》云:“校,教学之宫。”《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朝以后称国子监。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太学之名最早出现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朝以后的最高学府。西晋武帝时候创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时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废除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隶属礼部,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

国子监不仅具有主管全国教育的行政职能,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还要担任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国子监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但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

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官学

官学是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正式创办于汉朝。唐朝是中央官学繁盛时期,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明清时代,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中央官学完全被学堂和学校代替。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太学、国子监等最高学府,鸿都门学等专科学校以及如弘文馆等贵族学校三大类。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汉灵帝刘宏比较昏庸,但是多才多艺,喜好文学书法。当时宦官为了对抗士族,便鼓动灵帝引召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待制京城洛阳鸿都门下,以后又将许多善尺牍和工书鸟篆者加以引召,共达数十人。光和元年(178年)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多授予高官。由于士族的猛烈攻击和黄巾起义的关系,鸿都门学设立的时间并不很长,却出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师宜官、梁鹄、毛弘等。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私学

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与官学相对,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私学的教学主要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作准备。史书记载孔子最早兴办私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儒墨道法等诸家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扩大自己的势力及影响,都设立了自己的学校。其中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教育思想最丰富。

汉武帝时虽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止私学。私学内多传授古文经学。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压倒官学。汉代太学生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经师大儒往往自立“精舍”、“精庐”,开门授徒。儒家经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史。官学虽然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对学术发展的最大功劳在于私学。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所以能保存下来,全赖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宋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非常大。

古时的启蒙教育都由私学办理。汉代的蒙学,一般称“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书师”,教材是“字书”。汉代已开始创设“义学”。宋元明清各代,皆有此类初级阶段的私学设置,有乡校、小学、冬学、村塾等名称。为年龄较大、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设的私学,则有“经馆”和“书院”等名称。

私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关系,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自学成材、家学相传、师傅传授或朋友共同研究,如张衡、祖冲之、李时珍、宋应星、黄道婆等。

书院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可以说是古代的民办大学。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结束于清代,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唐末至五代期间,由于战乱,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仿照佛教禅林讲经的形式创立了书院,形成了书院这种中国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同类推荐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本书从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繁荣昌盛,以至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安定史话

    安定史话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地理环境、地质风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和安定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对安定区的民俗与传统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毋弃玄章

    毋弃玄章

    “那些被舍弃的、遗弃的、抛弃的、放弃的,沉沦于黑暗,奢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重建天日,奢望着仿如同亿万星辰中诞生生命般的渺茫希望……”啪!“说人话!”“祁非穿越了,明明好像到了个疑似低魔的中式幻想世界,自己拿的却是个西式法师面板,这事儿……“有点怪。”
  • 罪推理

    罪推理

    推理作家庄梦蝶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警界鼎鼎大名的神探、现任特案组组长叶天,一个是京城金牌大律师吴铮。叶天说,“梦蝶,嫁给我吧。”吴铮说,“梦蝶,嫁给我吧。”庄梦蝶诡笑,“那个,可不可以两个都嫁啊。”(第一案墙中碎尸,富豪妻子神秘失踪,别墅墙中惊现碎尸,凶手究竟是谁?)
  • 赤恋奇缘

    赤恋奇缘

    她是九重天上的红娘赤莲,同月老一起掌管姻缘。他是九重天上的战神白容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人。当魔族即将来犯,他需渡一场情劫提升境界,可赤莲在整理红线时,却不小心将白容衍与他在凡间渡劫应恋之人的红线弄断。玉皇大帝震怒,将赤莲打入凡间命其重新修炼,可这一番,她,却成了白容衍的情劫。轮回百转,他寻她数万余年,几世痴缠,最后这一切,却皆是她的劫数。再次相遇她已是紫薇大帝的女儿,紫玉上神,而他还是那个天界战神。彼时,他们之间,还是否可以到那三生石畔,长相厮守......
  • 神战诸天之主

    神战诸天之主

    刘天依天地而生造化神胎,因灭杀一个世界的人,被九祖联手斩杀,只剩一丝真灵重活世间,少年牧尘献祭身躯召唤魔神,当一切碰撞在一起,宿命之争正式开始,谁为大道之巅?诸天之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腹黑嫡小姐之王爷轻轻爱

    腹黑嫡小姐之王爷轻轻爱

    她是帝都人人知道的将军府废材嫡小姐,一朝惨死,已不知道这具身体早已换了灵魂换了芯,看她如何虐莲花,揍庶女,踢渣男,退婚。他是帝都人人畏之的逆天天才,不近女色,权势滔天的翼王殿下。却偏偏缠着她,宠着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诗意散悟集

    诗意散悟集

    这一诗散悟集,尽皆来自于平凡的生活中,现在社会太过于浮躁,诱惑满满。我们,可以不必这样,让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周围的景物,或许会从中找到些许人生真谛。新书《七献祭》已在起点发布。这本书算是对我青涩时爱而不得的写照吧!不过这本与《诗意散悟集》完全两个风格。感兴趣者可以来观赏一二,有何不足之处还请不吝赐教。————印师
  • 洪荒之九头狮子

    洪荒之九头狮子

    重生在龙汉初劫九头狮子一族,为飞禽走兽保全最后的血脉,九头狮子,每代只有一头雄狮,传承自初祖的名号“九灵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