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与闻一多充斥着火药味的演讲不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曲啸,他的演讲却令人闻之落泪。在说到自己第一次蒙冤被捕时,他这样讲述:
“我爱人从她身上脱下一件背心,给我披上。当时我戴着手铐。我的孩子刚会在地上爬着走,不过一周岁的样子,还说不成几句完整的话。他总是摸我戴的手铐——银光闪闪的手铐,一边摸,一边说:‘爸,啥?爸,这是啥?’我怎么能告诉孩子这是手铐呢?这是关系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铐啊……”
(后来,曲啸历经磨难十多年,平反释放回来了。)“我们见面的时候,他们娘儿三个盖一条破被。三月天气,北方是很冷的。两个孩子光着脚,她也瘦得厉害。我说,玉芝,我接你们来了。她一听,傻了,直愣愣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演讲中,对感情的利用和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讲者不动情,听者不动心。
情绪不到位不开讲,要尽快进入演讲的内容情境,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感情应是自然的流露,切不要“挤情”、“造情”、“煽情”;
(2)感情传导重在和谐。
通篇不宜大起大落,要在一个统一基调中有起有伏,形成协调的整体;
(3)掌握分寸,注意感情的流量。
过度的宣泄会形成“感情的陷入”难以自拔。所以不可信马由缰。要把握感情的“阀门”,含蓄一些,宁可“收”一点,而不宜纵放。
这样说话更能感动听众
听众的反应是衡量讲话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选择话题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如果听众对此不感兴趣,尽管你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也没人听,白白浪费唇舌。当众讲话要尽量选那些与听众关系密切、听众熟悉、能引起听众共鸣、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作为话题。
演讲家康维尔博士的《遍地黄金》不是一篇固定的机械式的文章。题目与主题始终不变,而其内容是随着他演讲地点的不同而变更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每去一个地方演讲,总是希望能早几天到达该地,使我有充分的时间去访问当地的邮政局长、理发师、报社经理和学校校长,然后去工厂、商店中和人们谈谈,借以彻底地明白当地的情况,了解人们的渴求与兴趣。”康维尔如此准备演讲,怎能不使人充满兴趣而热烈欢迎呢!
同时,在演讲中动之以情,激发众人内心深处的温暖情感,也将有助于扭转劣势。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没有心理上的沟通作基础,即使有理,也达不到说服的目的。
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女前去面见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经过。这位老妇人原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勉强维持生活。前不久,出纳员竟要她先缴出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竞高达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敲诈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听完老妇人的泣诉后,怒不可遏,他安慰老妇人,并答应一定帮助她打赢这场官司。
法庭开庭后,因证据不足,所以被告矢口否认,情况明显对老妇人不利。轮到林肯发言,几百双眼睛盯着他,看他有没有办法扭转局势。
林肯并没有在老妇人的不幸上大做文章,而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双眼含泪,用真挚的情感述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遭受的沉重苦难,述说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灌溉“自由之树”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事迹。突然间,他情绪激动,言词夹枪带剑,直指那位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做出精彩的结论:
“现在,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于黄泉,可是,他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代她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然而,她为美国人民牺牲了一切,到头来却变得贫困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一些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视若无睹吗?”
这样一个问题,成功地触发了在场所有群众的同情心,在场的人眼眶泛红,都为老夫人掬一把同情之泪。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殴打被告;有的当场慷慨解囊。在陪审团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说话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你只有在机械的语言中加入了真情,听众才可能被你的一番话感动。如果丝毫没有感情地说一件事,听众就无法感受到信息流中的特质。听众希望自己能被感动,所以,就让我们动情地来说吧。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赢得了广泛反响和同情,就是因为他用真情的演绎,说出了群众的心声,使人民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他讲道: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些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之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阿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要让听众对你所讲的东西产生共鸣,绝不仅仅是个话题选择的问题,还要有共通的情感和恰当的讲话技巧。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之所以能引起人民的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话题、情感、技巧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再看看列兰·史多是如何利用自己动情的讲演来打动听众,让他们支持联合国儿童救援行动的。
我但愿自己再也不会目睹此情此景——一个孩子和死亡之间只差一颗花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凄惨的呢?我希望各位永远不会看到这一幕,也不必在事后永远活在这种悲惨的记忆里。如果一月里的某一天,在雅典被炸弹炸得一片废墟的工人区里,你曾听到他们的声音,见到他们的眼睛……可是,我所能留下的一切,只是半磅重的一罐花生而已。当我费力地打开它时,成群衣不裹体的孩子把我团团围住,疯狂地伸出他们的小手。更有许多的母亲,怀抱着婴儿你争我抢……她们都把婴儿举向我,皮包骨头的小手抽搐地伸向我。我尽力使每个花生都发挥最大用处。
在他们疯狂的拥挤之下,我几乎被他们撞倒。眼睛前只见几百只手:渴望的手、挥动的手、无望的手,全是瘦小的可怜的手。这里分一颗花生,那里分一颗花生。再在这里一颗,再在那里一颗。数百只的手伸着,乞求着;数百只眼睛闪着希望的光芒。我无助地站在那里,手中只剩个蓝色的空罐子……唉呀,我希望这种悲惨永远不会发生在你们身上。
在列兰·史多动情的叙述中,听众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总之,想要用语言感动听众,一定要充满感情。你必须先感动你自己,不能感动自己的话尽量别说,因为它也很难感动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台上激昂愤慨而台下痛哭流涕,有的台上平铺直叙而台下昏昏欲睡了。
注意你的表情和手势
当一个人站在台上演讲时,听众不仅仅要听你说话,更要看你的表情和手势。丰富的表情、多姿多彩的手势语言,同样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凡是听过列宁演讲的人,也许已经不记得他曾经说过什么话了,但一定会记得他那微微倾斜的身体、高高举起的右手。
可以说,表情仪态、动作风度,这些在演讲中与你说的话同样重要。
演讲者的面部表情不仅吸引注意指向、强化心理共鸣,也利用视觉补偿作用,拓宽了语言信息传送的渠道。而优美的仪态、表情和动作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当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气质、品格、修养的自然流露。
1、英姿飒爽的站相
演讲者站在讲台上,站姿一定要自然得体,不能太僵硬。比如,两手同时下垂会给人笔直僵硬之感,手腕和肘可微弯,也可运用不对称原理,一手稍前置,一手下垂;脚也可稍分开,或一前一后。你可以面对镜子调节站立的姿势。
2、丰富、自然的表情
有人问德漠斯蒂尼斯:“演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位古希腊著名演说家说:“表情!表情!表情!”演讲者的表情,一定要丰富多彩,并与内容表达要完全合拍。同时,表情要自然而真诚,不要给人做作之感;也不要一味地“笑眯眯”,那样太单调了。另外下意识地吸鼻、伸舌、干笑或摸头发、卷衣角等,都应杜绝。
3、生动明快的眼神
有时候,眼睛说的话比嘴里说的话更丰富,确实如此。生动明快的眼神可以让别人从你“心灵的窗口”领悟到更多的信息。
民国时有个说唱的女艺人叫白牡丹,她的眼神相当厉害。她表演时,上得台来还未说话,只用温柔灵动的眼睛往台下一扫,原本闹哄哄的观众就会立刻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白牡丹在看我呢!
4、灵活多变的手势
在演讲时,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非常灵活。如紧握拳头用力一挥,表示的是果断或恼怒等;如抬手一指,是要告诉人具体的方位、对象;食指与拇指接触并向前伸出,可表示“精确”等等等等。
要想灵活运用各种表情、眼神、手势,就必须多下些工夫去练习。
首先要勇于实践,适当模仿一开始不要怕有雕琢痕迹,可注意模仿一些有表现力的常见手势,并注意摸索自己的“招式”、“套路”,不要多久,雕饰痕迹就会渐渐淡化、消失;
其次,突破模式。勇于创新态势语要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总是那几个动作,要敢于突破既定模式和习惯。体态与动作是紧密联系的,有时一个头部的摆动,身子一个有力的晃动,腿脚换一下站位等等,都可以是富有个性的感情流露;
最后要适时适度,富有变化运用手势应看对象,看内容。不要给人指手画脚的感觉,更不要搞令人啼笑皆非的刻意求奇,比如“兰花指”、“剑指”之类。学术性演讲手势更应少些。
摆脱演讲“卡壳”的尴尬
有的人上台演讲,讲着讲着突然讲不下去了,脑子一片混乱,整个人几乎成了一截木头。那情形,就好象一架机关枪突然卡了壳,再也打不出子弹了。
其实,在演讲中出现“卡壳”,甚至讲不下去,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很多人刚开始演讲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生了“害羞病”,据说美国有个地方还设立一个“中心”专门治疗这种“病”。
此外,除了“害羞”,主要还是自信心不强造成的。另外准备不够充分,对观众、环境不太熟悉,不太适应,所以就非常紧张,不知不觉间背上了害怕失败的包袱,这些都是造成“卡壳”的直接原因。那么,该怎样摆脱“卡壳”的尴尬呢?
1.调节心情,学会放松
演讲能否正常发挥,情绪决定一切。首先,你必须放下一切包袱,调节好心情,使自己处于放松的愉悦状态。比如说说笑话,听一段音乐,看看画册等,都可以调节心绪。在上台的最后一刻,你可以做一下深呼吸,什么都不去想,这样自然就放松了。
2.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面对黑压压的听众,有的人常常吓得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这是“卡壳”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克服这种恐惧,你不妨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一番,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你可以暂时“藐视”台下的人,甚至将他们看做是“一无所知”,只有听我慢慢道来,你们才会开“窍”。这样一来,你的恐惧感自然会消失。
3.全身心地投入演讲
当你步上讲台那一刻,千万别再想什么“成败在此一举”和“轰动效应”了,你应该想的只有演讲本身,现在只有屏除杂念,一心一意投入演讲,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