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7300000015

第15章 共渡

老绳子牵着六岁的儿子,从渡管所向小镇走去。他无精打采,走得慢吞吞的,要不是儿子吵着上街吃零食,他早从渡口返回家,躺在床上睡大觉了。他对儿子百依百顺。妻子死了,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照往年习惯,夏季到了,渡船上必请帮工,一元五角钱一天。今早,他特意去渡管所请求此事。因已安插待业青年,不需他了。

老绳子失望地退了出来。

老绳子矮矮的,但很笃实。站着不动时,犹如一截石墩子。他皮肤黑红,蛮乎乎的长相,与他船拐子的出身极相符。

他本名谭顺舟。大概他老子早知他要搅船,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儿。他十五岁一上船,就没下来过。走嘉定,下宜宾,滩头峡口倒背如流。开初推桡片,后来撑篙竿,二十几岁就上升为掌“胡琴把子”(舵把)的。于是大家叫他“老顺子”。“顺子”加“老”,尊敬之意。喊谐了音,成了“老绳子”。不过更贴切,喻其“结实坚韧”。一个后领江,要没这点,岂敢船载万斤,逐流奔滩?

后来,队里的“副业”被资本主义当尾巴宰了,木船只有靠岸闲耍。所有伙计“解甲归农”,只留了他。夏天、秋天水大时,船才用一用:渡大家过过河,帮集体收收庄稼。冬天、春天水小用不着船,老绳子就遍河捉鱼。总之,一年四季,他都在船上,他是以船为家了。如今,他却失去了以之为家的船……

已近中午,小镇的集市正当高潮。老绳子在拥挤的人流中护着儿子走去。两边阶沿上,密密实实地摆着各种大小摊子。卖草鞋草帽的,卖五香瓜子炒胡豆的,卖油糕醪糟烤红苕的……卖主大多是乡下人。

儿子要吃冰糕,老绳子给他买了一个;儿子要吃糖果,老绳子给他称了一两。

“爸爸,我饿了,要吃发糕。”儿子又乞求道。

“发糕,发糕,又甜又香———”

老绳子牵着儿子循声走去。

一看,卖主是谭四嫂两口子,生意正红火,那婆娘收钱都搞不赢。谭四一边不停扇着炉里的火,一边用小铲子翻着平锅上的发糕。每一方发糕上下两面都炕得黄酥酥、油浸浸的,甜蜜蜜的热气从四边蜂巢般密布的小孔里冒出来,诱惑着人。这东西软和可口,易于消化,不仅乡下人,就是干部职工也喜欢吃。谭四嫂两口子忙得很。炎热的太阳发狠地烤着他们,衣裳背心都汗湿透了。可他们很快活。

“发糕,发糕,又甜又香……”谭四在老婆的鞭策下,又唱起来。

老绳子顿时憎恨起来。那次队会上,谭四嫂攻击他:“哼!一年耍到头,耍安逸了,还进那么多钱。土地到户了,船还拿来做啥?卖掉!坚决卖掉!”

这婆娘愿人穷,恨人富,巴不得别人垮台,自己独家肥实。老绳子这样认为。老子偏不买你的发糕。他拖起儿子走开了。

路过横街口,又见张二哥正剥出半颗皮蛋举在众人面前:“看,亮铮铮,嫩闪闪,现花朵儿了———真正的松花皮蛋。后山一位大嫂屙痢,打针吃药止不住,吃几个皮蛋就好了!啥原因我也说不清。听说,外国还有人研究它哩!”

听他这番自吹,老绳子皱起了眉。他向来对扯把子、投机取巧搞钱的人反感。别人说他那几年吃把和,其实他忠心耿耿守在船上,社员们大小事需用船,随喊随到。

“爸爸,我要吃发糕,我要吃发糕!”儿子又闹起来。老绳子对儿子说:“娃儿,我们去转糖人。”

儿子高兴起来。老绳子牵着他,向下场口走去。

糖人摊子前围了许多人,观赏老头的手艺。糖丝儿从老头手上那只铝瓢儿里淌出来,在光滑的石片上画出龙、凤、猴、马、鸟雀、花卉。再用一根竹签儿粘在上面,糖丝儿冷了,变硬了,才铲起来,插在竖立着的草把上,招来顾客。

老绳子递上最后的五分钱,轻轻把转盘上活动的木条儿一弹,木条儿转一圈又一圈。儿子睁大眼睛注视着,老绳子和周围的人也都睁大眼睛注视着。木条儿转了七八圈后,突然对准“龙”字停了。赢了!一条又长又大的龙擎在儿子手中,父子二人咧嘴笑了。老绳子暗想:儿子会有好运气的。

正在这时,忽有人喊:“涨水了!”

老绳子一惊,忙拉起儿子往上渡口奔去。

父子二人赶到上渡口,河堤上已站满了人。

这水涨得太突然了。早上还那样清绿平静,此刻竟一河汹涌浑黄。波浪从上游涌下来,扑在拦河大堤上,溅起白色的浪沫,湿了堤上人的裤脚。对面江村,被洪水吞噬着,地盘渐渐缩小。沙滩不见了,卵石滩消失了。

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从没下过雨,水从哪儿来?有人答,也许上游下过大雨。又有人反驳,昨天就现“花花山”(雪山)了,一定是太阳把积雪晒化了,不信去摸,水浸骨头哩!

江村的人无心听这些议论,关心的是过河。渡船早停渡靠岸了,一排铁桩深深地打在河堤上,粗大的船缆牢牢地拴在铁桩上。依靠渡船过河当然无望了。过去,队里有老绳子撑船。而现在……

谭四掐了截麦秆儿,插在水边,蹲下观测着水。

“咋样?”张二哥探头问。

“正在猛涨。”

“天哪!”谭四嫂失声喊道,“我那推好的米粉呀!”

谭四忙劝道:“莫急!南河水,一涨就消。”

“今天消得了吗?”谭四嫂大声嚷叫起来,“等水消了回去,米粉都泡成猪食了,要赶好几场才赚得回来呵!你,你也不早些回去!”

“你咋兴说黄话?我走得开吗?”

男人的反驳当然有理。谭四嫂只得独自坐在箩篼扁担上,支着头使闷气。她是尝尽艰辛,知道珍惜的女人。那些年穷,她煮一顿干饭,非要全家把米汤喝光不可,决不浪费一口……政策放宽了,她到市上走了又走,看了又看,终于选择了卖发糕这行。谁知刚开头就倒霉。真是“穷人要发狠,天爷又不肯”么?

张二哥见她伤心起来,劝道:“你娃儿在家,说不定会帮你蒸。”

“我那娃儿才好大点?有那个力气么?不比你,婆娘娃儿都在。”

“莫说我了。我包的皮蛋,有两缸今天非出不可。我不回去,谁弄得清?这么大热天,迟出一天,不坏也会烧舌头,卖给谁?两缸皮蛋一千多个,是你蚀得多还是我蚀得多?”

张二哥的着急不在表面,生活的折磨早把他弄疲沓了。

老绳子在背后听见二人诉苦,不禁心头骂道:“起心不善的人,咋不蚀本?”可是,他心头也同样焦急。他那二亩地最矮,大半是早玉米,再不回去,就完了。他父子二人没其他收入,日常开支都靠卖粮食呀!

忽然,谁高兴地说:“队长来了。”

谭四嫂没好气地接过去:“他来顶啥用!”

老绳子狠狠地盯了这恶妇一眼。

老绳子视队长为天下第一大好人。他虽也有房子,但父母早亡,似无“归家”之必要。久而久之,养成了游荡的习惯。在乡间的正统目光中,无异于“浪子”。因而久久说不到女人。好心的老队长托人给他引来个女人。“看人”时,老绳子不知又窜到哪里逮鱼去了,几天不归。队长代他接待了,还向全队社员打招呼:就说老绳子为集体出公差了。谁乱说,谁负责!并说:“老绳子娶不上女人,断了后,将来老了,咋办?”若非老队长,老绳子只有当老光棍。他认为像这样好的队长,应该当更大的官儿。

可是,在谭四嫂心目中,老绳子称颂的好队长则近乎草包。她说:“还没我这个平头百姓有觉悟水平。啥时候了,还开口‘集体’,闭口‘集体’?”前年,老队长提议只包到小组,不能垮了集体。谭四嫂第一个吵着要彻底分开。他当然挡不住那股潮流,只得把土地好坏兼搭着包干到户。后来,小村家家丰收,谭匹嫂喊着他问:“如何?”他却说:“如果集体干,大家都这么展劲,不更好么?”谭四嫂没好气地说:“集体干,屁大爷给你展劲。”但是,改选队长时,谭四嫂仍然投了他一票。她也觉得他办事认真。上头有什么新精神,或者打听到什么新品种,新的种植方法,他都要给大家详细传达、讲解。现在的队长就是要给大家白跑腿。真要另选,还没人想干呢!也只有他了。

“这婆娘简直是用人就用人,不用人屙尿淋。”老绳子为此很有些愤然。老队长却回答他说:“人家相信你才选你嘛!还是要干好。”

此刻,队长走上大堤,眺望着江村。他家里有身强力壮的儿子媳妇,什么事都用不着他。可他仍然担心着:涨这么大的水,他作为一队之长,没在队里,咋行?

由于大家回头看队长,才发现无声无息站在后面的老绳子。

“老绳子来了!”有人惊喜地喊道。

“老绳子”就等于船———这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人都蓦然欣喜起来,回头去观望。

老绳子明白大家的意思,顿时有些惭愧,把头垂下去了。他再不能像过去那样,给人以过河的希望了。只因他失去了船……他永远不会忘记他失去船的那一幕———

那是生产队搞大包干后,烟房、仓库、农具、耕牛等等,陆陆续续折价处理了。那么,船还留不留?

张二哥慢吞吞地说:“船留来做啥?现在汽车都愁没货运!白养条船,每年修补费要多少?光上一回桐油也要花七八十元。赔钱篼篼,丢了好!”

谭四嫂第一个响应:“卖掉!坚决卖掉!”她早不满老绳子了,她不能让他继续占船的便宜!

老队长只得宣布:“折价卖船!”

既是赔钱货,一般人买来做啥?价钱一跌再跌,最后只要半价———四百元,仍没人开口买。老绳子舍不得船,想买,可他没钱。

“我买!”

在这种时候,无异于炸起一声响雷。老绳子吃惊地看去———竟是他过去的连手,前领江黄树明。黄树明三十几岁,办事也算精明。他买这船干啥?

管得人家买来干啥,只要肯出钱。

黄树明要求一年后付钱。没第二个买主,大家只得依他。

老绳子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了栖身半世的木船。

此时,老绳子默默地走上堤顶,向上下游望望,自语道:“黄树明的船呢?”

是呀!黄树明的船呢?所有的人都在心中发问了。

忽然,下游拦河大堤拐弯处,出现了一只带篷的木船。前后两个人,正把那只船贴着堤,吃力地往上游撑。

是黄树明的船!大家几乎欢呼起来,纷纷向木船奔去。

黄树明见大家向他的船跑来,心里顿时兴奋起来,把刚在下渡口遇到的倒霉事丢在一边,招呼站在船头的兄弟:“老幺,先别让他们上船,一切听我的。”

“嗯。”老幺应道,又“嗨嗨”地撑着篙竿。

前年夏天,老绳子因儿子病了,住进了医院,只得把船托付给黄树明。

有一天赶场,恰逢涨水,下渡口一早就停了渡。黄树明便找了个帮手,放船下去。他的到来,过渡的人如见救星。但他把船一杠子插在距岸几尺远的地方,宣布道:“空手一个人两角,挑担子的外加一角。”

“太贵了。渡口上才收五分嘛!”

“过就过,不过就算了。这是私人的船。”

岸上人见他要走,急了:“两角就两角嘛!你要的不过就是钱嘛。”

他刚撑了一船,队长就撵来了,不许他收两角,只许收五分。五分有啥搞头?他就不撑了。

那晚他狠心买船时,打的就是这主意。夏秋两季,会涨多少回水?会停多少回渡?船是他的了,收多少钱一个人,谁也管不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嘛!现今那些赶场做生意的,还在乎几角钱么?平均一人收二角五,一船装四十人没问题。一天撑十船,收一百元稳稳当当。四百元的船钱,只需四场就拿够。难道一年只停四回渡?多停一回渡就多得一百元,何乐而不为?钱赚得多,就把船保修一下,明年接着干。如果赚钱不多,就把船卖了,何必在它身上赔钱?况且,卖船还有一笔收入喽!

果不出所料,今年第一回涨水就停了渡。可是,当他匆匆忙忙赶到下渡口时,失望了。因水涨得太突然,一时又消不了,赶场的人要回家,看守铁路桥的民兵向上级请示后,放人们从桥上通过了。

真倒霉!

他只得把船撑到上渡口来。他估计赶场的人还未来得及回去。上渡口人少,又都是本村的。他想,不管是谁,都一样收钱。人少就少吧。“钓不住大的,小的也将就。”他读过这篇课文。

船,在堤下停住了。大家依次走下石级。可是,船头却撑开了一些。

“怎么?不装人?”谭四问。

“要装要装!”黄树明满脸堆笑,在船后说,“只是大家不要见怪。我黄树明买这条船是硬起头皮干的,至今还没付一分一文。”

“要收钱就收!不要嗦。”谭四嫂嚷道。

“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收多少?”谭四在最前头,一边掏钱一边问。

“今天专门来撑大家,这么大的水,只有这一船。这样吧,收五角钱一个人。”

队长睁大了眼睛:“你……咋个收这么高?”

“喂,队长,请你注意,这船是我的!当然,不收钱也可以,只要你不叫我交那四百元。”

队长气得嘟了嘟嘴巴。

“哎!黄老二,你的嘴巴是不是张得太大了?”谭四嫂说。

黄树明应道:“谭四嫂,你卖发糕,一场赚多少?起码十多元,还大气都不出一口。我们牛高马大两兄弟,在这里嗨?嗨?干大半天,不说赚多少,起码要够填肚皮呀。”

谭四嫂还要开腔,被张二哥拦住了:“算了,五角就五角,今天落在他手板心了,该他厉害!”

老绳子在后头很是气恼。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自己没有船,解不了大家的围。他只感到一种失职的羞愧。他不知该说什么,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得借了一元钱,尾随着急于想回家的人们上了船,低着头把钱交到黄老幺的手里,拉着儿子默默地走进舱中坐下了。

队长始终是队长,并不和黄树明计较。他照例交了五角钱。上了船后,一直走到后官舱,对站在舵舱上的黄树明说:“树明,今天水大,要不要找两个人帮你推桡?”

“不,不。”黄树明慌忙推脱,“前头一支桡,后头也装上了一支桡,我两兄弟使点劲就成了。大家坐下休息。”

其实,他是怕别人帮了忙,向他要工钱!

黄树明兄弟二人一前一后架好桡片,才将沉实的青桐插杠提起来。接着,前后的铁篙尖碰在大堤基脚石上,发出沉重而清脆的声响。开始,篙竿提得很慢很慢,船艰难地一寸一寸逆水挣扎。渐渐,船的惯性越来越大,篙竿也提得快了。这时,黄树明才把舵往左一扳,黄老幺在船头最后使劲撑了一篙竿,船头便张扬出去,投入了急流。

湍急的洪流倏忽遇着打横的船头,涌起的浪花扑上走舱,黄老幺的脚板儿都被打湿了。但就在这一瞬间,船射出去了。于是,在滚滚洪波中,船似一块木屑般漂浮着,上下起伏、颠簸。

一前一后两支长桡,整齐地划动着,拍打着滚滚波涛。可是,仿佛浊浪死死咬住它不放,每一桡下去都很沉重、艰涩。船,只有被卷走的份儿,没有前进的余地。

“老幺,使劲!”

一前一后两双赤足有节奏地蹬踏着舱板,“乓———咚,乓———咚……”伴合着兄弟二人有节奏的呼喊:“嗨———?!嗨———?!”

“嗨———?!嗨———?!”

声音由洪亮到喑哑,由喑哑到声嘶力竭。汗水从下巴尖滴下去,从腿弯流下去,湿了一大滩。

“嗨———?!嗨———?!”

老队长倚靠船边,微闭双眼。这感人而沙哑的号子声无端地使他感到悲伤……

老绳子搂着儿子,把头埋在儿子身后。这熟悉的号子声,在这条船上,他何止听过千回万回,但每一回,都有他的声音在里面。多少次抛河赶浪、撵峡奔滩,他都威武地屹立在舵舱,手扶舵柄。“船载千斤,掌舵一人!”他指挥着船的走向,决定着全船的安危。

他也无情地训人。当推桡片的不使劲或动作不整齐的时候,他火了:“早晨胀的稀汤汤是不是?”“一个个眼眼瞎啦!?”就连前领江黄树明的篙竿下滩时点错了地方,上滩时不甚得力,他也要训:“给老子滚下坎去拉纤索!”但正如人们说的,“船拐子是忤逆挣来和气吃。”骂过之后就没事,吃东西时还你推我让的哩!老实说,正因为有他这样的训骂,胆小的才变得胆大,犹豫的才变得果敢,喊的号子声也才整齐有力。此刻,他听着黄家兄弟势单力弱的号子,有些莫名其妙的怅然与难受。

尽管嘶哑,黄树明还是拼命喊叫。他感到咽喉干裂、疼痛。这号子,他过去喊过多少回,从不像现在这样衰弱无力。和头上的广阔长天、脚下的浩浩江面相比,他的声音是那么渺小、幽微,刚刚喊出来,就消失尽了,就像滴在江流中的一丝墨迹。

谭四不无同情地说:“好累人哟!”

“五角钱那么好挣?”谭四嫂狠狠地盯了男人一眼。随后又拿眼瞟了瞟黄树明。只见他满面彤红,汗如雨下,嘴巴艰难地一张一翕地喘气。她心头一动,也暗生几分同情。

“老幺,加油!李码头靠不上了,就靠江家沟!”

队长一惊,探头一望,只见船如离弦的箭,与李码头越去越远,越去越远。

一听“江家沟”,老绳子猛抬起头来。江家沟是最后一个可以靠船的地方了,要是再靠不上……这两兄弟怎么搞的!?他站起来了。

突然,船被山石撞了一下,猛烈地一震。

“老幺,快跳!”黄树明喊道。

只见老幺拖起缆绳跳下船去,站在一片石崖上,躬着背,蹬住脚,死死拉住缆绳。可是,在急流和船的惯性面前,老幺无异于蚂蚁拖象。他反被船拖得踉踉跄跄往下游败走。

“危险,快丢绳子!”老队长大喊。

老幺这才醒悟,赶紧把绳套从肩上脱开。这时,他已经被拖到一处悬崖的边缘了。好险!

船,又被扯回急流中。下面不远处,就是那座铁路大桥,一排巨型桥墩稳如泰山。船横着迅速地向第三个桥墩撞去。只要在桥墩上轻轻一挨,船就会粉身碎骨……

霎时,所有人都惊惶起来。

“天哪!”谭四嫂喊叫的声音十分凄厉。也许,她想起了在家的儿女……

几个妇女在舱中紧紧抱成一团,脸色煞白,浑身颤抖。孩子哭喊着:“妈妈!妈妈!……”

老队长呼喊着:“树明,快、快……”

黄树明早已将舵把子飞在一边了,可船仍然横在江中。他手忙脚乱地左一篙竿,右一篙竿,还是无济于事。

猛然,谁用力推了他一掌,他踉跄着跌入官舱。回头一看,才是老绳子。老绳子正用力把舵把子慢慢收正,然后使劲向左一扳,船头便渐渐偏向水流方向。他又将舵把子缓缓收正,再一次向左猛力一扳,船头即被迅速调正,对准了两个桥墩之间。

“快上来,紧紧把稳舵!”

老绳子把舵把子交给黄树明,又跳下官舱,噔噔噔跑向船头。儿子追在后头哭喊:“爸爸!”他猛一转身,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跌坐在船板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谭四嫂连忙过去帮他把儿子抱起来。

在谭四嫂抱起孩子的时候,老绳子已经冲上船头。他双腿叉开站稳,双手紧握篙竿。那模样,就像古时候战船上的将军。

随即轰隆一声,船滚进了桥洞的夹流。那夹流是被两根巨大的桥墩逼过来的洪水形成的一道浪。船冲上浪,立刻就会偏倒,不往左就往右。只要一偏,船身会和桥墩相碰,那就比鸡蛋碰石头还不如了。就在船冲上浪后往左偏的当儿,老绳子使劲用篙竿撑住左边那个桥墩。使劲,再使劲,篙竿弯成了一张弓!船终于射出了险区。但是,篙竿一滑,老绳子扑通一声栽入江中。顷刻间,俯冲而下的浪把他送下深水。

“老绳子!”

“老绳子!”

“……”

男人们大喊着冲上了船头。黄树明惊呆了,但他不敢放开舵把子。妇女们睁大了惊恐的双眼。谭四嫂紧抱住哭喊着的孩子,头俯在孩子身上,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老绳子———”

“老绳子———”

队长拾起了缆绳,谭四又捡出来一根篙竿,张二哥抱起一块舱板,他们准备随时抛给江水里的老绳子。所有的目光都巡视着江面。

这时,一股回水倒流上来。黄树明连忙抓紧时机,左一舵,右一舵,使船渐渐打横,进入回水,向岸边冲去。

“你为啥不追老绳子!?”谭四嫂抱着哭泣的孩子厉声质问。全船所有的目光都愤怒地投向黄树明。

黄树明害怕了,颤声说:“下滩就是气死洞……要下去,连船带人都完。”

老实说,此时的黄树明已经热血沸腾了。只要情况允许他离开,他早跳下河去找老绳子了。尽管他的水性不如老绳子,十有八九会被洪水吞没,但他会在所不辞。他想到的是全船的几十个人,当然包括老绳子唯一的遗孤。他不得不忍痛如此了。

大家无可奈何地用汪汪泪眼望着滔滔江面———老绳子,你在哪里?

船终于靠岸了。可老绳子却再也没从水里冒出来。

他的儿子哭喊着:“爸爸!爸爸!”

谭四嫂心如刀绞,把脸紧紧贴在孩子身上,泪如泉涌。

张二哥双手抱肩,低垂着头。两眼紧盯着舱板,似要寻得一条通往江底的缝隙来。

队长颓丧地跌坐在桅台上,两眼呆呆地凝望着江面。瘦削的脸颊上那点肌肉抽搐着,不知是伤心还是愤怒。

黄树明默默地走到舵舱边上,将开船时收得的那些钱,一把一把地撒进江里去。硬币叮叮咚咚落入水中,沉到江底。纸币在水面上漂浮着,打着旋儿。

没有人阻止他。直到他把最后一枚硬币投下去。

“爸爸!爸爸!”老绳子的儿子又哭喊起来。

队长走到谭四嫂面前,伸出双手去接孩子。谭四嫂紧紧抱住不放。

“给我。我带回去。”

“不,我养他。我对不起他爸爸。”

谭四嫂泣不成声了。船上所有的妇女都呜咽起来。

第二天,黄树明找了两个帮手,摇着船去寻找老绳子。一连三天,也不见影儿。

老绳子在水上漂泊了一辈子,最终也葬身在水里。

也许,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1984.1

同类推荐
  • 头发

    头发

    罗伟章,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五凤吟

    五凤吟

    小说叙述明嘉靖年间,浙江宁波府定海县乡宦之子祝琼与友郑飞英、平君赞一同读书,吟诗作赋,与县尹邹公之女雪娥一见钟情,私订婚盟;祝琼又与雪娥婢素梅、轻烟狎戏……描写琪生与五女子之间的艳异情事。
  •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是一部“丧燃”气质的小说,心灰意冷与热血沸腾共生在尖锐有力的文字中,就像一首热血的摇滚。2016年,我在川陀拳馆打工。黄昏,一个女孩踢馆。她把两个壮汉击倒在地,站在我的面前说:“我来要回属于我的一秒钟。”她的断眉让我想起18年前的朋友。那个女孩的名字叫作阿九。少女阿九的人生有一个不堪的开头:在家里,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继父施暴;在学校里,受人轻贱;被迫离开校园后,从最底层开始挣扎自立。18年后,阿九戴着拳套回来了……
  • 五代十国的枭雄们 3:梁晋的角逐

    五代十国的枭雄们 3:梁晋的角逐

    盛世读明那,乱世读五代。 史上第一本全景描写五代十国大乱世的白话历史读本为您展现枭雄众生谱。 奸似曹操,武如吕布,胆胜子龙,忠比关羽,义齐张飞,智追孔明,仁如刘备,帅比周喻。五代枭雄总动员,演译一个比三国更精彩的时代!
  • 璇玑图

    璇玑图

    女皇武则天执政晚年,朝政混乱,外患频生。一幅璇玑图异军突起,传说内中隐藏着可以扭转乾坤的惊天秘密。金戈铁马的叱咤风云,巧取豪夺的政治投机,豪气干云的指点江山,惊心动魄的宫廷阴谋,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帝君倒追

    重生之帝君倒追

    她,秦安然,不过因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枚玉佩,竟然穿越到一个废物身上,这个废物不仅体力弱而且麻烦还多,她朝天怒吼,“神仙啊,传说中的人家人爱呢,放我回去,我要吃汉堡吃炸鸡喝可乐”她重生在乱葬岗,成为了人家人骂的秦家大小姐,流言蜚语,哎等等,不就是心血来潮救人一命嘛,至于紧跟着我不放吗,“我失忆了”某人可怜巴巴的说着,那好吧看在他又高又帅的份上就勉强收做小弟吧,莫人在秦安然看不到的地方邪魅一笑,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 tfboys十年成皇

    tfboys十年成皇

    就是tfboys三只长大后和六个女生发生的事。
  • 嗜血妖后琉璃心

    嗜血妖后琉璃心

    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公主,却迎来了这么多绝色美男的真心。命运的轮回,一环扣一环,她终究逃不过情。王爷的霸道,易箫的包容,莫以熏的温暖。这都是每一个女人的向往,但是她却挚爱皇上,此生若随君而去,无怨无悔。曾经的我被你禁锢,当我用尽生命挣脱你的的束缚时,却发现我早已将心遗失于你。相公还记得我们的诺言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来世再爱
  • 紫色的复仇之梦

    紫色的复仇之梦

    十年前的她们,只是一对任人宰割的公主,以至于被人陷害,“我一定要报仇!”是她们狠狠说出的话。十年后她们强势回归,她们的复仇之梦会实现吗?她们会在爱情和复仇之间作何选择呢?
  • 我妖成神

    我妖成神

    妖乃贱命?神又如何?我就是妖!能奈我何?纵然玲珑一出震天下,我毅然直冲九霄与天绝力。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笑中含泪而又啼笑皆非的世界。本书书友扣扣群:『293451624』希望书友多多支持!
  • 星海冒险王

    星海冒险王

    大梦之下,曾帆经历了一个奇特、扭曲而痛苦的梦境,艰难的苏醒后,他发现来到了一个古怪诡异的世界里,有着险恶凶狠的森林,奇异古怪的生物,也生存着高大勇猛的“人类”。这,是废土世界吗?是未来世界吗?一个曾经的精锐军人,如何在这样奇怪的世界生活下去?敬请期待……
  • 厌世神

    厌世神

    男主必须惨,男主必须死,然而总有小姐姐想方设法复活他?这其实是作者与书中小姐姐的战斗?越往后看,越有惊喜,精分作者欢迎各位读者大人。
  •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 九心变之轮回变

    九心变之轮回变

    身傍系统与外挂的少年,你掉的是这本金书还是这本银书还是这本没有名子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