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52

第52章

首先是开课目的、开课基础及教学要求。所谓专业文献,就是每个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基本文献。前些时候刚编排出来。开设“专业文献”课程的目的,我想有这样三条:促使学生了解专业文献解读的基本思路;促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文献的基本组成;促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文献解读的一般历史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得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如何读书,以及以往有哪些人做过哪些解读,形成了什么样的观点。至于开课基础和教学要求,我不明白是针对教师的还是针对学生的,姑且当做针对学生的吧,那就这样写好了。

开课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般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有所把握。(这些都是废话,既然是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当然会有初步的乃至基本的常识。但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呢?只好如此。)

教学要求: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期末提交论文。(以前都是这样写的,别的也说不出什么来。)

然后是教师的教育背景,已授过的课程及授课对象,相关科研成果,这些都很简单。教材当然就是那本刚编排的“专业文献”了,参考书得好好琢磨一下。“专业文献”后面,已经提供了进一步阅读材料,那些可以作为参考书使用。不过,我还是想再具体些。开列了十本:

1.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民出版社,1981.

2.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陈先达等:《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

4.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

5.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

7.肖前等:《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8.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段忠桥:《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解读总是历史性的。我们今天对于“专业文献”的解读思路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和认识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始终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思想关怀。“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这种思路的开端和基础。此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解读和阐释图景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肖前、陈先达、夏甄陶等前辈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可以坦然地说,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重镇在我们哲学系。第二本到第七本书就是标志。进入新世纪后,郭湛老师在主体性问题研究上做了新的开拓,安启念老师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链条,段忠桥老师基于英美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传达了问题意识和思想旨趣。这些都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骄傲。通过“专业文献”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和我们专业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后者堪称是前者的缩影。在培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的同时,培养对我们专业的历史与现在的认同,当是这门课必要的效应。

为了确定上面的十本参考书,我先是给一位同事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咨询一位朋友,她获得了我们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希望她能确认一下,一位前辈的著述中哪一本最为重要,可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那位前辈是她的导师。说实在话,我尽管在这里度过七年的研究生时期,对一些前辈的著述及影响还是不甚了了。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同时,顺带说道,可以一起合作,做一些学术史的挖掘、梳理和拯救工作。这是学术发展本身的需要,学科继往开来的需要,也是作为学生应尽的义务。

教学大纲包括各章节主要内容、目的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各章节学时安排,并说明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具体教学环节。作为“专业文献”课,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考试方式自然是平时讨论占30%,期末论文占70%。每个章节的学习中,都采取一篇经典附加中外诸种阐释的方式,内部解读和外部解读相结合,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相结合。经典作为过去某事某地的作品,在后来的不同语境中不断重现,始终是历史的、当下的存在。它不只是德文或英文的书写,也是汉语的书写,不只是书本中的存在,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写作的过程中,几次抬起头来想歇一会,转而想,写完再说。10点半的时候,终于可以发给教务老师了。然后是中午的懒散和下午的无所事事。每天只能做一件像模像样的事。一件事情做完了,很难立即置之脑后,它缠绕着,丝丝缕缕,纠结着,挥之不去。没有什么可以被轻松地打发掉,认真过,它就总是一件事。

师生合作

导师和学生,前导师和学生,导师和前学生,不管怎么称呼吧,联合署名发表论文,在学术界司空见惯。这种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写作不比种地,两人乃至多人种一亩地,这个容易理解,就是分工明确,有机配合。想象合作写作的情景和细节,则不是那么容易。理论文章尤其是这样。坐在办公室里无聊,姑且揣测一番。

情况一:文章为导师所写,出于提携后进的意图,把学生的名气署在自己后面。

情况二:导师写出文章后,征求学生的看法,后者虽然不才,毕竟年轻,对新知识新动向有所感触,冒昧提出几点意见,深得导师欢心,于是副署学生的名号,以资嘉许。

情况三:导师写了一半或大半,临时有事或者生病,又觉得自己的这篇文章不得拖延,时间意味着产权,自己能想到的,别人最多迟那么几天也能想到,务必抓紧推出。于是委托自己的高徒续笔。

情况四:导师构思奇妙,却无力或无暇动笔,只好把梗概口授给学生,由后者执笔完成。导师稍作润色,大功即告成。初衷源于导师,排名自然领先。

情况五:导师见多识广,常常冒出一些想法,甚至只是一个主题,吩咐学生论证发挥。学生还算聪明,草成初稿。导师积多年修炼的功力,不会写或者不再会写文章,修改的水平还是绰绰有余。多多少少做一些调整,文章得以出炉。惯于善后的导师,排名却不甘落后。

情况六:导师没空写文章,或者原本不会写作,但科研考核需要,正好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提请指点。导师装模作样地看几眼,云里雾里,洋洋洒洒地指点一番。学生恍然大悟,恭恭敬敬地把导师的名字加在自己前面,顺带修改若干标点符号和用词,以表明导师确实对文章有功。

情况七:学生写出文章,无奈名不见经传,无从发表,央求导师,借他的名字一用。性质由独立变为合作,且是导师领导下的合作,文章顺利变成铅字。

情况八:导师对学生厚爱有加,学生无以回报,幸好写作能力不错,撰文一篇,将导师名字挂在自己前面,以表谢意。而且,学生不会事先告诉导师,他知道导师不喜欢这样。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情况一大概不多,但还是存在。修行靠个人,师傅领进门。“领”有各种方式,导师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让学生的名字在学术刊物上亮相,也算一种。

情况二鲜见,手头没有现成的例子,好像在小说中看到过。教学相长,弟子至少在某一点上不必不如师,导师不耻下问,遂有合作的高雅和愉悦。

情况三古今中外都出现过。把导师未尽的事业进行到底,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历史上有个‘颜李学派’,最早由颜元创立,后来由于李塨的继承发展,有了更大影响。一个前辈学者说,一个已故大师对他讲起这个典故。言下之意,他担负着当世颜元的重托。

情况四通常发生在年迈或懒惰的导师身上。年纪大了,亲自写作劳力费神,但理论尤其是人文理论,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越是年长,越是思想旺盛,高见迭出。学生于是发挥助手的功能。也有一些导师,年富力强,就是懒得动笔,正好有一学生悟性极高,师徒合作,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情况五要真的出现,对学生的天资和写作水平要求很高。常常有导师感叹,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我每每就想,他们是否对情况五满怀期待呢?

情况六好像是越来越多了。网上有一则报道,说的是导师把三个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凑成一本书,署上自己的大名,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法院判决,导师并不违法,若能副署学生的名字,更是无懈可击。研究生不断扩招,甚合着这类老师的心意。想想看,每年招收三名学生,和每个学生合作一次,就有三篇文章出笼,把三人的学位论文攒在一起,又有一本专著问世。著作等身的目标指日可待。

情况七越来越普遍。培养方案上要求,论文答辩前务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若没有导师的名号赖以借用,学生如何是好?学术界的生态已然,芸芸众生无以抗拒,只能顺应。导师从中渔利,也是被动使然,好人好事的自然回报而已。

情况八类似情况一的响应和翻版,不同的是,文章的品质若有问题,导师百口莫辩:说自己承担责任吧,根本就不知道文章这回事;说不负直接责任吧,自己又是第一署名,实在是哑巴吃黄连啊。拜托那些以文谢师的学生,一定要保障文章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否则,感谢二字得打引号了。

末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要是第一署名,就得负起直接的、首要的责任。如果自己的名号为学生窃用,那也简单,起诉学生好了。“事不关己”的态度肯定是不行的。

论文指导

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提点意见和建议,我照例说挺好的,格式方面规范点,句子再通顺些,就可以了。学生表示不满,您不能总这样啊,拿给您看,就是希望多听听看法,好做进一步修改,您不提意见,我们怎么会有提高呢?学生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很少发挥,也有我的考虑。

对于写文章,我向来的态度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把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就是最好。第一步就是这样。从小到大,我们看了很多书,语文老师分析范文,提示了许多好的写法。但归根结底,我们要自己写文章,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能写的文章。叶圣陶的文章是好,兴许我也可以摹仿,但即使惟妙惟肖,也是叶圣陶的风格。夏丏尊的文章怎么看怎么好,可是我摹仿不来,也就根本不能成为我的写法。摹仿、借鉴的目的,还在于形成自己的套路。或者这样说更贴切些,所谓摹仿和借鉴,是要求得他们怎样写出内心的思想的,然后我们好写自己的内心。

写作是有规范的,字词句都有一套成型的要求,不能胡编乱造,生硬做法,语文课尤其是语法的学习,就是学习这些规范。但仅仅知道规范,是不能写出好文章,更不能写出独到之处。作家都有自己的规范,他摹仿过,借鉴过,渐渐地,有了自己得心应手的表现方式。他随心所欲地写过,起初可能云山雾海,莫衷一是,慢慢地,中心有了,聚焦点有了,独特的风格和气势有了,他也就成为作家。

写论文也是这样。除了一般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外,论文有其特殊的规范,按它来写,读者才会作为论文来看待。但这个地步的规范,还是外在的东西。我能告诉学生的,常常提示学生注意的,就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怎么写才能像一篇论文,我所能做的其实就是这个。“像不像”是我的职责所在,“是不是”就要靠学生自己的摸索和天分了。我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像不像”,学生的意欲和目标在“是不是”。我说论文不错时,是就“像不像”而言的,学生自觉不够,是就“是不是”来说的。学生寄望于我的,是指点如何能够“是”,很多年前我做学生,也是这样。说实在话,不是不负责任,或保守诀窍,真正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真正的文章是自己写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我走过的路比较平坦,走得比较长,也不能以此作为范例,要求学生重复。何况,我远远不能算是作家,以身示范不足取。学生应当写出自己的套路和风格来。什么是自己的呢?我不知道,学生开始也不知道。他必须写,不断写,在写作的过程中琢磨,怎样写能感觉到新意,从别人的文章中不曾读过的,自己先前的写作中不曾体会的,而今淋漓酣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向死而生,我们不至于如此决绝,但崇高、慷慨、悲壮,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确是包括论文在内的所有文章应有的气势。

古文和今文里有太多的名篇和经典,我们写文章,应当向它们看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和它们一样。“是不是”论文,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写作的目标,是写出自己的“是”来。这个“是”,暂且可以理解为真理、本质、存在一类的东西。文章的真理,生活的本质,世界的存在,“是”包含很多内容。不一定“文如其人”,但文章的“是”和作者的“是”不无关联。不一定要求作者现实的“是”,却也至少有自我意象的“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章写的不“是”,根源在于作者的不“是”,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自我的想象中,他都不“是”。

同类推荐
  • 游思无轨

    游思无轨

    凸凹散文集,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作者将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用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 浪子回家集(译文经典)

    浪子回家集(译文经典)

    《浪子回家集》共六篇文字:纳蕤思解说、恋爱试验、爱尔·阿虔、菲洛克但德、白莎佩、浪子回家,既像散文诗、像小说,又像戏剧,而作者却统称之为“专论”(Traités),译者卞之琳先生觉得译为“解说”算是差强人意。六篇文字的素材皆取自希腊和《圣经》中的神话、传说或者寓言,以象征诠解象征,书中有书,画中有画,层层叠叠,意味百出;充分体现出20世纪最复杂的文学大师纪德独特的美学观、艺术观、宗教观和道德观;六篇文字各有侧重而又交相辉映,可以视为纪德最艺术化的精神自传。
  • 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英美文学研究,对英美国家一些著名诗人和现代小说家的作品进行了阐释和评议。第二部分为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合起来可谓作者西窗灯下随笔录,东杏坛上闲话集。
  •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刘笑嘉:“在路上,我有了大块的时间用来回味平日里的生活,记忆仿佛将生活换了一副面孔。喧闹的通通快进,宁静的变为定格画面,真正震动心弦的俱无声无息,一帧一帧,逐格展现。也许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只因最好的旅行,是通往自己的内心。”
热门推荐
  • 妃常宠溺:邪王追妻忙

    妃常宠溺:邪王追妻忙

    她,一个现代三好青年。逛个街,救个人,结果被车撞死,囧!撞死也就算了吧,还穿越!穿越也就算了,还在皇宫受苦受累,这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在某一个漆黑的夜晚,她遇到了一个用现代话来说的男屌丝!“美女,你好啊。”某男痞痞说道。某女嘴角抽搐:“你好啊……”“美女,这么晚了,你出来看星星是吗?这么巧,我也是。”某女无语望天,先不说有木有星星。你见过有人大半夜的穿个夜行衣来看星星的吗?还搞出那么大的动静!然后呢?然后她什么也不知道……她不认识他,就这么简单!
  • 上神你太无情了

    上神你太无情了

    “沈羽,你可愿随我离开?”她一身银甲,风华依旧,眉眼间没有往日的轻佻,认真的神情令他心尖一颤。他回眸笑之,皑皑雪山不及他万分,沈羽听到自己回答:“好啊”跟着你,不离不弃。动情只在一瞬,他的心早已沦陷。她用五千年的时间,换来他一辈子的爱。他不知道是何时动的心,也许是在那惊鸿一瞥,或在她一朝一夕的陪伴,亦或是在她张扬的容颜里,总之,他动心了,愿用一切换她安稳。雪山之巅,光明神遇见天神,至此沦陷,穷极一生。
  • 满级大佬在女尊

    满级大佬在女尊

    满级大佬重生女尊呵~吃喝嫖赌……地痞无赖……二赖子……破败草屋穷困潦倒外加尖酸刻薄视财如命泼夫爹……当真不是一般的糟心……幸好!贴心小意温柔贤惠的小夫郎还是不错!
  • 镇压八荒

    镇压八荒

    前世的杀手,重生后,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皇级高手返老还童;帝级高手威震八方;至尊强者只手破天;还有更加厉害的圣级强者,和传说中的神域强者,一步一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终,踏上巅峰。阑珊第一次写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一切关注。
  • 太极神体控乾坤

    太极神体控乾坤

    盘古开天辟地,组天地大阵凝聚灵力。盘古陨落以后部分元神散落,流散天地间。千百年后被这片天地的生灵利用,欲成为这天地的主宰。在计划期间为封锁消息不择手段,极其残忍。怎奈实力庞大鲜有人敢动,期初时少数大腕选择视而不见,不愿与之为敌。待得其将要成功之际,想要阻拦为时已晚。就当众人以为将要沦为阶下囚时,主人公出场,他从小流落他乡,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神体,经历万般磨难,终得大成,从而力挽狂澜。
  • 哈利波特之最强学长

    哈利波特之最强学长

    阿瓦达啃大瓜下唯二的幸存者,一不小心蹭了哈利波特的热度。拥有魔法之眼的肖恩能够看穿魔法本质,肖恩,“你说这是你的魔法?现在是我的了。”宇智波一族全体族人送上两个字,内行。斯内普的得意弟子,“好家伙,你比我年轻时候厉害。”学生们羡慕崇拜的玉树临风、天赋异禀、平易近人的学长。奇妙的巫师世界,埋藏的上古秘闻,巫师的起源...从霍格沃茨开始,和肖恩一起奇妙的冒险。
  • 《存在与时间》读本

    《存在与时间》读本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铁索游侠

    铁索游侠

    如若有一天,你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能力,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还是自认高人一等,勇攀巅峰?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有多少人,幻想着,黑夜降临,自己以理想中的形象,降临这座城市!也许每个人都有超能力,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它!就像杜飞说的,每个人的基因都是完美的,只是你还没有看到它的美!
  • 快穿之我家宿主超凶

    快穿之我家宿主超凶

    三千世界崩了,裴念被派去感化各大反派,然后……“念念,你打算去哪儿啊?”某人赌在门口微微笑着看向小姑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声爱师父,学会了吗?”清冷淡然的男人望着桌下昏昏欲睡的小姑娘,唇角微勾。司景辰:“宝贝,除了离开,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裴念:“你老是欺负我,我不要跟你在一起了!”病娇腹黑男╳软萌被虐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