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100000026

第26章 《孟子》的研究方法(1)

第一节全面了解《孟子》研究概况

多少年来,人们对孟子有褒有贬,或扬或抑,然而,不论作出什么样的评价,有一点却是无法抹煞的,那就是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观念形态影响了整整两千多年。对于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果不进行研究,你就很难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中国的现在,以至于中国的未来。

而作为一个事实,孟子及《孟子》一书的研究始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专门从事孟子研究者不乏其人,成果也十分丰富。要想进一步对孟子进行研究,了解一下历朝历代孟子研究的概况显然是第一步。只有熟悉了孟子研究已经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才能避免陈词滥调,才能在前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孟子的研究,起源很早。荀况也许是第一个对他作出评述的人。在《非十二子》一文中,他说“真先君子之言”由“子思倡之,孟轲和之”,确定了孟子与孔子思想学说的继承关系。到了西汉,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下了孟子的生平经历,著书经过,写作意图,师承关系等。东汉的赵岐是研究《孟子》的专家。他曾给《孟子》七篇作注解。在这以后,唐宋时期,孙奭、朱熹等各家注释纷出。元明两代孟子研究比较萧条,没有什么很突出的成果。只有元朝的程复心作《孟子年谱》系统地考订孟子生平,颇具史学考证特色。清代的孟子研究,一方面有阐发孟子思想的《孟子字义疏证》、《孟子微》等著作传世,另一方面,《孟子》的校勘与注释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焦循的《孟子正义》和《四库全书》中《孟子》的编集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此外,《孟子》一书及孟子其人的考证之作越发精细深入,可以说,清代是一个孟子研究名家辈出的时代。而自清朝灭亡至今,孟子研究更是盛况空前,论著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论说校订之精,都是史无前例的。

总的归纳起来,孟子的研究大致有这样几个领域:首先是孟子生平事迹的研究,其次是《孟子》的版本目录和《孟子》真伪的研究。此外,还有《孟子》的校勘、注释、考证、选读和翻译;《孟子》文学成就的研究;《孟子》史学方面的研究;《孟子》所包含的各种思想的探讨;《孟子》的比较研究;《孟子》词语索引的编排。

上述这些是《孟子》的研究概况,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还必须具体地熟悉《孟子》文本方面的资料。古人做学问,极为注重文本的烂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研究《孟子》,其实也应当这样。书读得多了,自己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自然跟着提高。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然而,天下的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繁星,我们研究《孟子》不能不有所选择。

研究《孟子》,首要的是弄清《孟子》作者的姓名,生卒年代,籍贯出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孟子》书中强调过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第八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次,读《孟子》还必须了解该书的来龙去脉以及真伪情况。读现代的书往往考虑到它是否经过作者的修订或再版。读古书,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因为古书流传几千年,在流传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各种有意无意的与原著相偏离的情况:编集的人可能做了某种不适当的删削;或者将其他人的作品编入;抄写的人或翻刻的人可能有疏忽与臆改;收藏的人可能因保管不慎而造成错简脱页,如此等等。如果不对《孟子》一书的流传及真伪作一番了解的话,容易以误为正,以伪为真,这样,就难免导致错误的结论。

再次,我们必须了解《孟子》一书的性质。《孟子》属于先秦诸子书中的一种,后来又被列为经书,经的特色在于“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它虽然批评和汲取了先秦各家的思想,但其重心则属于儒家。

除了上述各种情况外,我们最好再熟悉一下《孟子》各篇的内容梗概。《孟子》一书凡七篇十四部分,各篇篇名往往由后人摘句每篇第一章中的头两三字作为篇名,如果头两三字不适合作篇名,便以第四字到第六字作篇名。因前面《孟子》的主要内容对此叙说已详,这里不再赘说。

第二节精读《孟子》经文

对《孟子》进行研究,主要的依据是《孟子》七篇十四部分。就史料本身来说,这部书真实可信。因而,精读《孟子》经文就成了研究《孟子》必不可少的环节。

《孟子》七篇中的文字,号为浅显,然而,先秦距今,历时久远,传写难免讹误,而且古制名物专词及方言古义哲理古今有异,这部书虽然不像《周易》、《尚书》等玄奥古朴,佶屈聱牙,却也不大好读。如果我们想真正透彻地读通它,还得认认真真地参考前人留下的注解。否则将陷于一知半解之中。

前人注解的范围非常广,有的标明本书的字音异读,有的审订书中的讹字错简;有的校录它的版本异文;有的考辨它的伪作赝品;有的核证它的地理史实;有的说明它的典章制度;有的说明省略误读;有的对它的文句义理进行阐发;有的对它的误解及谬说加以纠正;有的对文中思想内容进行批判评价;也有的指出各篇章法结构,文学体裁;还有的逐一分析文中修辞技巧。而这里最为基础的还是通过语言文字关。

清代的阮元曾经强调参考前人注解的重要性。他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他还认为清代经学繁盛的原因就在于时人能够钻研注解。这个看法很有道理。研究孟子要接受这种思想。仔细阅读《孟子》的注解是第一个步骤。

如何读注解呢?这的确是个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要注意的是,参考注释,不能墨守成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其次,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妄加非议前人的说法。也就是说要联系正文来读注解。这是我们参考注解时必须牢记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吸取前人的见解,还是否定前人的注解,都必须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都必须从《孟子》原文出发,以能否准确地符合孟子时代的语言习惯及《孟子》中特定的上下文意为准。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各家说法不一致的时候,更要注意这点。

仅仅这些也还不够,对于古汉语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还要了解一些有关古注方面的知识。

由于各人注书时,体例内容不尽一致,所选用的版本和引用哪家的校记,解释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选择阅读某种注本之前,应先了解一下该书的注释概况。这就要求我们先仔细地去读一下它的序文、凡例及有关附录。这将给我们阅读带来不少帮助。

按照古注的习惯,前人在注释中的引文当作原文来看。这点在研究中必须注意。

了解前人注释的内容,要辨别释文与被释文的关系。古书注解的内容十分广博,前文已有提到。我们千万不能被这丰富的内容搞糊涂了。弄清释文与被释文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把指明通假与标明音读混淆。

二、不要把指明古今字与辨明误字混淆。

三、对于解释全句的注文,有的是译述正文的语意,有的是补充正文的内容,有的是指出正文的含蓄意义,有的是阐明正文的思维逻辑。这各种不同的注释内容,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译述正文的,注文与正文之间的词语对应关系较强。其余的几类,已掺进了注释者自己的看法,所以注文与正文之间对应关系较弱。我们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原文的字面意义。

读古书的旧注,除了熟悉旧注的体例外,还要对古人作注解时用来解释字、词的术语有所了解。

精读《孟子》文本,除了表现在对其各家注解的熟悉外,还应该表现为对《孟子》书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的理解。这里所说的理解,是指经过自己个人思考判断而作出的对各家说法的选择,或者是自己独特的看法。参考前人注解,很大程度上是机械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孟子》的各家注释各持一理,常常让初学者无所适从。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比较,选择一种最合理的说法。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疑难问题搞通,也就谈不上“精读”两个字。当然在选择与批判别家说法时,必须防止以个人的喜好等主观因素作为标准,而应该从翔实的科学的论据材料出发,去推断它的结果。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读者有较深的古文素养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良好的功底,这是“文外功夫”,只能有待于读者自己不断加强。

第三节分类爬梳归纳

无论我们是从语言、文学或思想的角度来研究《孟子》,从《孟子》文本中分类爬梳归纳相关的材料,都是首要的准备工作。高明诚先生曾在《孔孟月刊》上发表《〈孟子〉中“夫”字用法探究》一文,夏宗陶先生曾在《大陆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孟子〉中“者”字用法探究》上、中、下三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遍检《孟子》中所有的“夫”字或“者”字,然后再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见解。同样,如果要研究《孟子》对后世文学体裁的影响,也需要将其七篇二百余章细细阅检,分析哪些是标准的散文,哪些是小说的雏形。

如果要从人生、伦理、修养、教育、政治、法律或经济的角度来探索孟子在中华伦理史、认识史、教育史、政治史、法律史或经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那么遍搜《孟子》全书,爬梳整理孟子的某一思想在不同场合的阐述,更是不可或缺的。前文里介绍《孟子》一书的篇章体例时,我们曾经指出《孟子》是一部对话语录体的著作,全书是对孟子随缘而发、因机而道的言论的辑录,而不是一部有条理、有系统的哲理著述。所以,要研究孟子的某一方面思想,只有对《孟子》一书进行全面的搜寻归纳,才不会偏执一词,曲解孟子的思想,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孟子思想研究的历史上,这种从主观认识出发,抓住只言片语,顾此失彼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史精品年度佳作所收录的文章正是以此为目标的。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百年,而《共和不和》《末世摄政王载沣的角色》《辛亥百年》和《三0二九广州起义之罗生门》从清朝、北洋政府、广州起义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了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辛亥革命。卢荻、吴韶成和莫栋梁、项小米的文章向读者们介绍了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斗争胜利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工作者的生平,历史不会遗忘他们。而最后一类文章更为有趣,李洁非和吴正格的文章则分别从桃色与党争的关系和满汉全席的发展入手,揭示了明朝和清朝在政治上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见微知著,发人深省。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 老子略释

    老子略释

    《老子》,又名《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作者研读古今解读《老子》作品100余部,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通过对一、朴、损、有、无、象、道、俭、绝、常等字义的反复研究,还原其在《老子》一书中的本义,通过简洁的翻译、精当的注释、扼要的讲解引导读者领悟圣人的智慧。
  •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这是一张摩登上海的地图。这是享受的上海,消费的上海,让人惊奇的上海。这里有一些人的温柔乡,让他们由衷赞美上海的多情、上海的现代文明、上海的高雅艺术。但也让另外一些人看不惯这里的恣意享乐和放荡不羁。也有一些人既被这里的温柔多情所吸引,又被这里的金钱崇拜和少情寡义所伤害,苦恼得很……
  •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本书以民间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对“人生礼仪的规范”、“四时八节的约定”、“百行百业的印痕”、“民间文艺的记录”等四大方面的民风民俗的细致描摹,全面审视其中的慈风孝行,并从慈孝文化的土壤与传承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慈孝文化。
热门推荐
  • 曦逗逗

    曦逗逗

    第一次写文,嗯!不知道写的好不好,就想试一下,万一可以呢…
  • 提督永不为奴

    提督永不为奴

    提督总须当过,才会明白。日常两发大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建造手册一查,这手册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偷渡欧洲”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咸鱼”!书上写着这许多字,海豹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我也是咸鱼,他们想要晒我了!不,提督永不为奴!涉及作品:战舰少女、东方project、萌王EX、ICEY。特别鸣谢“萌王EX”、ICEY”对本文的非商业授权和支持。
  • 恶魔总裁惹上身

    恶魔总裁惹上身

    她,居然被自己的亲生哥哥给卖了!逃能逃得了么?她求过那个男人,可是身子,依旧不再清白。原以为自己会痛不欲生,可现实,生活,钱……步步紧逼。
  • 九龙神座

    九龙神座

    上古神魔之战,诸强问道。神魔陨灭,万道消亡。九龙现,神座出。少年秦风,脚踏神域八荒,掌灭九天十地!神座之上,万古称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能偶像

    全能偶像

    写得很YY。。。男主很完美。。。可惜怕女人。。。希望能谅解。。。头回写小说。。。
  • 庶女迫嫁:六指王妃

    庶女迫嫁:六指王妃

    虽说她是姑娘,也并非生来没人管,可她就是能够闹得全家不得安宁;虽说青王很嚣张很霸道,谁都怕他,可她就是要在老虎口中拔牙;虽说青王妃只能活过三个月,但她这次心虚了,打死也不要做青王妃…【喜欢请点击右面收藏、投票、订阅、留言】本书纯属虚构,无历史可循(架空)
  • 明锁

    明锁

    凌妍嫣是一个藤承大学的大一学生。在她的学校里,有这么一个大明星——鹿桦。他们两个都是学校里的顶级人物,他们会不会在一起?
  • 天降之徒

    天降之徒

    穿越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回去!神说:若想回去,成我之徒。看主角流云峰如何在大陆寻找一同穿越而来的同学,共同走上回家的路!
  • 王爷求不闹

    王爷求不闹

    迷糊宅女一朝穿越,成了嫁入王府的相门庶女妾,不过这个妾身份好像有些玄乎,看似平静的周围实际却是暗流涌动,江湖恩怨,朝堂纷争,四国纷争,兵不血刃间风云变幻……这是个多事之秋,一心想回去的她急了,振臂高呼:我要回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