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700000012

第12章 人成即佛成(1)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按语: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借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第一辑“人生佛教系列丛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法师在教学演讲之余又潜心写作,《人世间》记者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走访了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

问:近年来,法师时常在国内外举办佛学讲座,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同时还利用网络开展弘法活动,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人生佛教的主题,那么,您觉得目前民众接受佛教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您弘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

答:社会大众接受佛教的最大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这一方面和大家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弘扬力度的不足。

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民众在接受教育期间,无法从教科书上对佛教获得正面的了解,仅有的一点介绍,也是从唯物论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使得他们对佛教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片面的错误认识上。看到有人来寺院烧香拜佛,就以为佛教只是用来保佑平安的途径;看到信徒中老年人居多,又以为佛教只是闲来无事后的精神寄托;看到个别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又以为学佛是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而近年来的部分影视作品,更使很多人以为出家人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豪侠之士。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佛教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通过正面的宣传去改变。而在当今教界,能够走向社会弘法的法师还是太少,尤其是面对十几亿的人口,这一比例实在是过于悬殊,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弘法方式,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正信的佛教。

问:从社会来说,对佛教缺乏正面的了解,但从教界自身来说,除了宣传力度不足以外,是否还存在另外的一些问题?您在《如何正确认识佛法》的讲座中,曾就佛教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误区现象提出了批评,能否请您再概括地谈一谈?

答:当前佛教存在的误区现象比较突出的有四点:即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和学术化。经忏佛事的盛行,使很多人将佛教当作是为鬼神服务的手段,从而背离了佛教的人本精神;净土法门的特别弘扬,又使很多人觉得学佛只为求得来世,是老之将至时才需关注的问题;而哲理化的佛教,只适合具有相当文化层次的僧侣来学习研究,普通民众没有时间也没能力深入;至于学术化的佛教,也只是部分学者的专业,他们将佛教当作文化现象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很少和自己的现实人生发生关系,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所以,这些学术成果从文化的传承来说固然有一定意义,却无益于我们现实人生,更无法引发他人的信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所说的来世化并不是想否定佛法对来世的关心,而是反对那种无视现实人生,仅仅以求得来世快乐作为学佛的目标;我也不想否定临终关怀及超度鬼神的作用,而是反对将超度鬼神作为佛教服务的首要宗旨,甚至以经忏佛事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我也不否定学术研究的价值,而是反对学佛者以学术研究作为学佛的唯一目的;我也不否定对佛教哲理的探讨,而是反对那种把学习佛法当作哲学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人生佛教的理念,正是针对这几种流弊提出的,使佛法回归其原有的人本精神,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

问:的确,在大众的观念中,很难将庄严的寺院、深奥的经典及清净的修行生活和我们的现实人生联系在一起。那么,法师认为应如何给人生佛教定位?它是否是切合时代需要而提出的新观念?

答:人生佛教的理念,虽是由太虚大师于民国年间首先提出的,与以往的传统佛教相比,似乎是独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内容,并非创新之见。事实上,人生佛教正是对原始佛教的回归。与其他宗教的以神为本不同,佛教的立足点是人本的。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道成佛,他的出世虽是要普度一切众生,但重点还是在人,所以说,人道是六道的枢纽。佛教有三世说,佛陀设教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获得现世乐、来世乐、涅槃究竟乐。但我们要知道,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是以现在为开端,因而,在原始佛教中,更重视当下生命的改善。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当下、把握当下的前提下。而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由如是因感如是果,我们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认真对待现有的人生、现有的每一天。

问:法师提到“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一说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因为世俗生活有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其中,现实利益又是人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重要参照。我想,民众对佛教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佛能够给现实人生带来利益。

答: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乐的人生。需要明确的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乐和来世乐又是统一的。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的快乐,是依戒定慧修行获得,其内涵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并最终成就解脱。与大多数人为追求一己私欲,由欲望满足而获得快乐的途径是不同的。因为通过这一途径所得到的现世乐,可能是建立在合理的行为规范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其实质也往往局限于现实的当下,不能给未来人生带来什么利益,甚至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过患。因此,现世乐应以来世乐为参照,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在现实的当下法喜充满,同时给人生带来无尽利益。

问:如果说人生佛教定位于现实人生,固然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但是否会和佛教的出世精神有所违背?或者说,在大力弘扬人生佛教的今天,传统的宗派佛教多少已显得有些过时?

答:人生佛教虽定位于现实人生,但和常人的理解还是有出入的。入世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太虚大师有首偈说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首偈中包含着三层内容,首先,人生佛教是以解决现实人生的一切问题为依归;其次,说明了做人与成佛的关系,我们应以佛陀为榜样,克服自身的众多缺点,达到人格的圆满和完善;第三,佛是由人修成的,因而,人生佛教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修行过程。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生佛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佛教修行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只有具备这一点,我们才能超越五欲六尘的束缚。而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正见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没有离开八正道,其中又以正见为首。传统的宗派佛教,如唯识宗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建立的唯识正见,中观宗依缘起性空所建立的中观正见,对修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说人生佛教和传统佛教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在于它针对佛教发展中存在的误区现象而特别提出了为现实人生服务的口号,同时,在形式上将采用更为契机的方式,除此以外,实在无法将人生佛教与传统佛教对立起来。

问:从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人生佛教在台湾地区得到了相当的普及,法师曾多次前往台湾地区实地参访并进行交流,您认为台湾地区的佛教弘扬对国内佛教界有什么借鉴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答:自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至今,教界两岸三地的佛弟子们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其中,尤以台湾地区的成就较为突出。他们从慈善到文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弘法方式,将佛教深入到千家万户。我曾四次参加台湾地区佛教界的学术活动,并参观了众多的道场和佛教机构,如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圣严法师的中华佛学研究所,佛光山的佛光卫视等等,的确是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内地从宗教政策恢复以来,也有许多道场开始致力于慈善活动及弘法教育事业,力图改变佛教在人们心目的消极形象,发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强调入世,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台湾地区参访期间,我曾在圆光佛学院谈到这个问题,提出当前佛教发展要处理好“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内修与外弘”三个问题。

目前,教界办学也在与学界接轨,但过分强调学术,往往会造成信仰的淡化,结果得了学位却丢了果位。而在修行和境界都未能达到相当程度之时就积极入世,也容易被五欲尘劳所淹没,使菩提心被名利心取而代之。内修与外弘也是同样,一些修行具有相当成就的前辈高僧,尚且会因事务缠身而影响到自身修行,何况我们现在的人。在“菩提道次第”中,特别强调菩提心应以出离心为基础,这一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经历一定的闻思阶段,没有三学的熏修,相应的僧格和素质还没有培养起来,就急于入世,往往很难正确把握发展的方向。所以,我觉得正确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障。

问:法师曾经戏言: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所有的文化将只剩下一种,即现代化。且不论这一现象的利弊得失,就当今教界来说,现代化的进程也对佛法弘扬提出了新的课题,古老的佛教是否也应接受现代化的挑战?

答:佛法的弘扬当然是要走向现代化。佛教是契理契机的,契理就是契合佛法的基本原理,契机就是契合众生根机及时代要求。从佛教传播史上来看,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使佛法在不同地区和时代得到传播,总是以当时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弘扬佛法,这也正是佛法形成不同体系和宗派的重要原因所在。所以,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才面临的,在以往各个时代,历代祖师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古代大德们完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使命,在今天,佛教现代化的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佛弟子的身上。

问: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念,还要通过许多具体的操作来进行,法师认为,应当如何使佛教的现代化落到实处?

答:在佛教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立足于契理契机的根本宗旨,还应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要继承什么样的传统呢?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误区现象,这些也是传统,但不是优良的传统。有些人对中国宗派佛教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以为唯有阿含经典才能真正契合佛法;有些人专弘净土一宗,断章取义地强调其中的部分内容,廉价出售净土法门,甚至只见净土而不见佛法。这种种知见,都是因为对传统的片面认识所造成。我们继承传统,是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这就需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识,以此选择我们所应继承和继续发扬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佛教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献整理。五四运动之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尽管佛经在翻译之时选择了较为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白话,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历代高僧的大量论典和注疏,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就很难深入。这就需要以现代的学术规范进行整理,如校勘、注释及白话翻译。通过这些工作,将更有利于佛教典籍的推广普及。

而在弘法过程中,也要契合时代的思潮,如人生佛教的理念就和当代的人本思想非常契合。尽管古今中外的所有问题无非是由人们的贪、嗔、痴烦恼所构成,但在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应对社会现状予以关注,以佛法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人生存在的问题。至于在弘法方式上,科技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媒体的作用,在采用传统讲座和印赠经书弘扬佛法的同时,通过录音、录像、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来传播佛法,使更多的人从佛法中受益。

问:前面您提到要正确处理“学术与信仰”的问题,同时也谈到将对佛教典籍进行学术规范。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红尘滚滚,何处安心?瑜伽,是一条静心修行、寻找生命真谛的路径。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习练瑜伽的书,而是深入心灵,描述瑜伽与生活相融合的散文“心经”。《步步莲花》作者借鉴佛学术语,以“色”——瑜伽于身体、“受”——瑜伽于心性、“想”——瑜伽态的阅读与观影、“行”——瑜伽态的行走与寻觅、“识”——瑜伽于灵魂,记录瑜伽带来的沉淀和变化,启发读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感知神秘力量,感知宁静与温暖。
  • 百年佛缘:生活篇

    百年佛缘:生活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热门推荐
  • 冬生

    冬生

    本为天真怜儿,奈何现实逼人。小时候的冬生被宠爱着、保护着。不知人间疾苦,不识现实险恶。本以为嫁得如意君,就此了一生。奈何棋盘瞬息变换,沦为棋子,殊不知。醒悟时,为时晚,心灰意冷,只求自保。
  • 肩膀上的青春

    肩膀上的青春

    那驻足在肩膀上的青春,可以彼此依靠,也可能一碰就掉……
  • 伶香不识人

    伶香不识人

    月老说,缘分都是定好的,他只是作为一个见证者而存在。三涂之妖,万物之主,美人鼓……背负神秘使命从泥潭里爬起来的公主,吞下所有苦与泪追求自由的神君,他们二人会发生怎样的传奇呢?
  • 一切法高王经

    一切法高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唯美情书之永远约定

    唯美情书之永远约定

    当你和他有了约定,你更要想清楚当他不能守约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样子。当一个人为另一个放弃什么时,就应该估量遭遇得不偿失后自己会否后悔,是否能做到两者皆失后无怨无悔。若不能肯定,还是不要为另一个人轻易放弃什么。多年以后,无论是你放弃了约定,还是他(她)放弃了誓言,只要记得,曾经爱过就好。
  • 创道记

    创道记

    这是一个少年为打破天弃者的诅咒独自创道的故事。一段足以载入史册励志奋斗逆袭史。——幸得天弃者,镇乾坤!——幸得莫子休,威八方!——幸得莫哭,创天道!
  • 三生恋天地为聘

    三生恋天地为聘

    墨浅尘爱凌修寒11年,陪伴了11年。不及他初恋。哪怕结婚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他初恋的爱。呵呵老娘凭什么吊死在你这棵树上,我紫苏国女帝,后宫佳丽三千。要什么样的美男没有。命运却不甘如此。在紫苏国也没避免和他相遇。造化弄人谁曾想凌修寒的初恋竟是墨浅尘的侄女。不知这孽缘何去何留。
  • 一宠成瘾:首席老公么么哒

    一宠成瘾:首席老公么么哒

    她因为一纸契约,被迫和那个全世界女人都仰慕的神秘男人领了结婚证。当她觉得他们互不相欠,想要离开的时候。没想到那个男人却狠狠逼近,霸道的说着:“这辈子,你想离开我,你都休想。”“没有感情,何必纠缠不清。”她冷漠的说着。“谁说没有感情?女人,你不仅偷走了我的身,还偷走了我的心,连我的小蝌蚪你都偷了,还说没有感情?”“女人你过来,我可以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有感情。”
  • tfboys最美四叶草

    tfboys最美四叶草

    七月,是个特别的季节。这个夏天,经历了初见的欣颖,相逢的梦瑶,失忆的筱婕,离别的蔷薇……我们的开始,是从比赛相识,。兰欣颖:天空很远,花期太短,我们相遇太晚,却不够勇敢。缘筱婕:我在南窗,望着北苑,雨那么惆怅,浸湿了我的眼眶。梦瑶: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王俊凯:人的一生会遇见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王源: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千玺:慢热是因为怕被辜负,毕竟每一次投入都是倾尽所有。你们身边,有无数喜欢你们的优秀的人,我们又能算什么呢?到了最后,在你们心中最美的三个字莫过于四叶草。
  • 生死轮回的你

    生死轮回的你

    生活在2014年的凌觉醒,一个典型直男,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收入不错,也得到顾客好评,他是工作能手,恋爱低能,不过他似乎永远不担心,担心的他周围的人。一次执著的探索,他意识探求到了关于他过去和未来的秘密,然而天机不可泄露,这天机是真是假尚为可知,为了明白他前世的妻子是否今生还是他的的爱人,来生是否与他还有缘分,他便不停的在他灵魂意识中穿梭,于是,他在自己的灵魂意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过去,比如1945年的一场战争,2102年科技发展及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等。最不可思议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竟然和男女爱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