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700000018

第18章 我理想中的僧教育(2)

戒律中有关于禁止人类恶习流露的规定,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僧团半月布萨,用戒律检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清净;有人犯了错误之后,僧团通过羯磨,帮助你发露忏悔,改过自新;还有针对人心摆脱贪著的许多规定。如法的戒律生活,是塑造养成良好人格的关键。

七、每天有相当的禅修时间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许多人都躁动不安地活着。人们不断寻求种种安慰、剌激、满足,可这颗心越向外追求,越躁动不已。佛陀啊,哪里才是我们安心的处所呢?

在禅宗里有个故事,讲二祖慧可禅师向初祖达摩请教安心之道。《金刚经》开头,须菩提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安心是佛教关心的重要课题。

眼下许多佛学院学生流动性很大,不稳定,是因为不安心的缘故;学生毕业后,不能在一处住上五年到十年,这里走走,那里住住,东看看,西翻翻,不能深入地学习,也是因为不能安心的问题。

佛教之有禅,尤如基督教之有祈祷。禅是佛教的灵魂,我们的佛陀便是参禅悟道的。佛陀给我们开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禅定是开发人类生命中无限智慧的必要手段。教理虽然能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正见、解脱烦恼的方法,奈何人类积习深厚,在烦恼习气面前,人类具有的佛教知识,时常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禅定的力量,才能降伏妄想,降伏烦恼,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其中偏重教理的几个宗派,如法相、三论、华严、天台,在修行上来说,原是止观并重,有理论、有实践,但现在看来,只剩下空洞的理论。各个宗派虽然都有自己的观法,如三论宗的空观,唯识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三谛三观等,但却很少有人能把这些观法修起来。原因是什么?因为缺乏止的基础。没有止怎么修观呢?

现在的佛学院虽然都在提倡学修并重,但总体上来说,是以学习教理为主,缺少相应的禅修。未来佛教的教育中,应该要重视禅定的修习。在中国汉传大藏经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禅修典籍,有待于我们去整理、弘扬;南传、藏传佛教不但有许多禅修的资料,同时还有不少禅修有成就的大德,散布在各处讲授禅法,我们可以派人去学习引进,为佛学院的教学服务。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无限的宝藏,具足一切的功用。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发这一宝藏的过程。学习经教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宝藏,认识开发这个宝藏的方法。禅修是开发宝藏的实际操作。没有禅修,我们就只有关于宝藏的知识,永远无法发挥生命中的潜在作用。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错误的知识和错误的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宝藏的开发,甚至会使得这个宝藏越潜藏越深,乃至永远都不见天日。呜呼!难怪古人把“知”当成众祸之根。

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人类的知识、文化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的经验是有限的,由有限经验所形成的知识、文化,永远也都是有限的。何况一般世间的知识,总是带有相对性、片面性和错乱性,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人类崇尚知识,但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和缺陷。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必须要超越由知识所构建起来的意识层面,通过禅定的力量平息这种纷扰的心态,才能开发出生命的无尽宝藏。

八、重视人生正见的树立

佛法以八正道为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第一是正见。正见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论中告诉我们,是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正见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正见是正确的人生观念。

佛教发展过程中,大小乘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正见,如《阿含经》讲苦、空、无常、无我,声闻学者从苦、空、无常、无我去看世界,从苦、空、无常、无我的修行中获得解脱;大乘的中观学者有中观见,从中观见去认识世界,从中观见修行得解脱;唯识学者有唯识见,从唯识见认识世界,从唯识见修行得解脱。

眼下各个佛学院开设的佛学课程,虽然很全面,大小乘各宗各派似乎都有涉及。任课的老师,多数并非对某个宗派有很深见地的专宗学者。学生几年学下来,总体上的效果是,除了一大堆由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还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佛学知识,对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见,如缘起、因果、苦、空、无常、无我等,都没有准确的把握。

有些学员虽也能在佛学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只是停留在哲学思考上,只是一种佛学的知识,没有考虑让这些知识和自己的人生发生关系。他们虽然学到很多佛学知识,但对自己的生命依然很无知,而人生丝毫也没有得到改善。这是佛学教育中的一种失败。学佛是为了做人。什么是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这是学佛者首先应该知道的事。如果一个人是带着人生的困惑去学佛,本着为究竟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去学佛,有着这样明确的学佛目的,那他在闻思经论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结合实际的人生。佛法的正见就是人生的正见。把佛法的正见变为人生的正见,这需要有一个如理思维的过程。

佛学院的教学,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人生存在的问题。比如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是什么?佛法怎么看命运?佛法如何参与人类的心理建设?佛教在宗教中有何独特性?佛法对人生痛苦的解决之道是什么?以及如何认识佛教的慈善思想和环保思想等。

脱离实际的理论,永远是枯燥的。在目前僧教育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学员刚进入佛学院的时候,信心道念都非常坚固,但在佛学院几年学习下来,信仰淡化,道心退堕,甚至返俗走向社会,以致佛学院的名声越来越差,难怪教界有很多老和尚不敢把自己的宝贝徒儿送去上佛学院,怕变坏了。

能把佛法结合现实人生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佛法对人生的重要性。人如果傻一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倒也没什么可说的。可就有一些不安分的家伙,说什么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于是有些人就在那里想起许多吃饭以外的事,这一想问题就来了。

可有了问题,就要寻找答案,这下惨了,翻遍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都难以得到圆满的回答。也因为有了这些问题,你才会发现佛法的不共与殊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不对佛法猛生信心吗?

九、参与一些弘法和慈善的活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是一种乖学生的表现。可是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书呆子,不会做人处世,对社会大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那能算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

这里我想起了《普贤行愿品》中一段让我每次念起来都会感动的话:“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生命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感动呢?一个人带着困惑和痛苦,在人生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踏遍千山万水,读万卷书,寻师访道,总是不得要领。当接触到佛法,听了佛陀的开示,解开他心中多年的困惑,给他的人生找到了价值和究竟的归宿,他能不感动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沉溺在烦恼的状态中,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有多少人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边缘,没有钱医治,也没有人照顾;有多少国家和地区战火不息,疾疫流行,民不聊生,缺衣少食;有多少失学儿童,眼巴巴地望着同龄人上学读书,自己只能在校外徘徊。当我们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能不激发起慈悲心吗?

假如我们有能力去帮助他们,能解除他们的困惑,为他们带去幸福和安乐,你不觉得很开心吗?在我弘法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信徒,每每看到他们对三宝的虔诚,总让我惭愧不已。我何德何能,值得他们这样尊敬我。当信徒听了佛法后,向你汇报学佛的心得,说他们学佛后,心境、思想、行为得到多大多大的改善,这时候你会很有成就感,看到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有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学修不足,没有能力去帮助他,这时你会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

这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在佛教教育中,应该要善于运用这种互动的关系。从单纯的课堂教育、自然教育,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接受社会的教育。一个人长时间把自己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单纯的书本知识里头,久而久之,就渐渐意识不到佛法对生命的重要性,同时对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而人一旦回归自然,接触社会,才能唤起你的童真,才能唤起你的慈悲心。

所以《普贤行愿品》告诫我们,发心学佛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就像一棵树的枝叶花果不能离开水分一样,离开水就不能存活;菩萨离开众生,悲心也就无从生起。基于这样的原因,佛学院学生安排适当的弘法和慈善活动,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是一种促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启发、引导而非灌输的教学方式

人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意义在哪里?不了解人性是怎么一回事,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学生教育一通,究竟能教育出什么结果来,往往教育者自己也搞不清楚。

眼下学校的教育,就像寺院煮大锅菜一样,萝卜、白菜、土豆、西红柿通通放在一起,猛煮它半个钟头,然后捞起来。古人说的因才施教在这里是谈不上的。从教育方式上,现在国内大中小学普遍采用灌输式,教育似乎只是为了分数、文凭、升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都在忙于掌握各门功课的知识,以备考试、升级之用。这种教育对学生的身心简直是一种摧残。

自从清末民初引进西方的学院式教育以来,目前佛学院基本上和社会上的教育方式一样,也都采用灌输式的。许多学院虽然都在提倡学修并重,事实上还是以学习佛学文化知识为主。学校课程的安排方式,也与社会学校没什么两样。一周的课程,佛学课和文化课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门。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中,刚灌输一种内容,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味,又得去接受新的灌输。

有了这个大前提,所以社会问题才这么多。学佛是为了做人,佛教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学做人的教育,自然应该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前提上。比如基于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思想,那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启发人们去认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许许多多关于“佛性”的知识。

佛陀开示的佛法正见,如无常、无我、缘起性空、万法唯识等世间的如实相,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并非只在佛经上才能找到,在现实人生随时随地都存在,只是凡人被妄情所蒙蔽,看不到而已。佛学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去认识。凡人的人性中,有着太多的烦恼,学佛修行是解脱烦恼,这在教育中就要采取一种针对性的方式。如对多贪众生说不净观,对多嗔众生说慈悲观,对多障众生说念佛观,对愚痴众生说因缘观等。

从佛学研究所的办班来说,尤其应避免目前学院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在课程开设上,可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是请法师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时间讲授。根据该门课程内容的多少,集中安排三至五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黄金时间开设,连续上完为止;公共课则相应辅助。

每一门课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采用启发性的教学,学生依照教材及各种参考资料自学,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讨论该书中的重要问题,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得,写一篇文章,作为学习这门课的成绩。

结语

佛教教育不应该跟着社会教育亦步亦趋。佛教教育要继承佛教优良的教育传统,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修证、管理、弘法、学术研究能力。佛教的教育以契理契机为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文明的种种成果,建立契理契机的现代佛教教育模式,以弘扬佛法、利乐有情。

同类推荐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爱语的力量

    爱语的力量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欢喜的道理。本书稿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主题为说话的艺术。“爱语”可以成就无量的好事、好因与好缘;“乌鸦嘴”的无礼之语,势必毁掉大好前途。大师提倡“说好话”运动,让每一句话都像芬芳的花香、美妙的音乐让人欢喜,“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用善良的语言、慈悲的语言,促进社会的和谐。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伊朗伊斯兰教史

    伊朗伊斯兰教史

    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热门推荐
  • 我靠男神爆火

    我靠男神爆火

    【努力向上小演员×内里流氓大影帝】叶初,娱乐圈中发展稳定,不大火也不过气的小演员,演技不错但苦于接不到大角色。一直到一部由顾影帝主演的电视剧,她试戏通过,演了顾影帝的……老婆?!叶初想过自己总有一天会火,却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怎么火,等到她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她人生的两次爆火都和顾影帝有关!一次是演了他老婆,一次是当了他老婆。
  • 换心成神

    换心成神

    他就是的应劫之人,神灵转世却无神心。她是女娲后裔,肩负着守护人族的使命,剜心相赠。使他从此一步登天。
  • 重生弃女霸气归来

    重生弃女霸气归来

    她,家族的弃女,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继母视她为眼中钉,被未婚夫背叛,父亲的无情以及自己用生命维护的姐姐原来是一朵白莲花,呵!如果再来一次,定不会在让自己狼狈不堪
  • 剑底扬尘

    剑底扬尘

    方士廷提着行囊出了店门,抬头望望阴沉沉的天色,剑眉紧锁.出了舒城的南门.这条卢州齐至安庆府的大道宽阔平整,但路上的行旅并不多。他背了行囊大踏步向南又向东,走了五六里,方赶上了先走的一批挑夫。挑夫共有五名,挑的是舒城的名产极品贡绢。这些绢要在安庆上船,运至湖广可以卖得好价钱。
  • 脑力奇人

    脑力奇人

    爱科技,爱生活的主人公李翔宇。是一个以拥有全宇宙科学技术为梦想的大男孩,听说他和他的朋友们向着宇宙中心进发了,哎?听说那是全宇宙最为神秘最为惊险的地方啊。在哪里又会有那种奇遇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 开国将帅历险记

    开国将帅历险记

    再现了二十位开国将帅在革命战争年代死里逃生的历史细节。他们有的昏死过数次,有的已躺在棺材里又被救活,有的归队时正赶上部队为自己开追悼会……故事惊心动魄,充满传奇色彩,一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鲜活的教材。
  • 叔叔,泥奏凯!

    叔叔,泥奏凯!

    她憎他恨他,却从未想过被他所爱。她爱他念他,却从未想过被他所害。她从不知道危机四伏之时,被他救过多少次。也不曾预到倾心相许之时,却不得不分开。待我凤凰涅槃,重生归来之时,必将与你携手扫平一切阻挡!
  • 销售传说

    销售传说

    “我要赚钱,赚很多钱。”这是他在毕业前夕所喊出的誓言。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何去缔造属于自己的那一个传说。
  • 神迹之旅

    神迹之旅

    武灵大陆,群雄争霸,万族林立,门派众多,天才辈出!楚云,一个高考落榜的高中生,意外之下来到武灵大陆,拜天仙女子为师,习功法,杀强敌。他作为一个地球人,该如何在这大陆上立足?成为大陆第一,世间最强,宇宙第一?看楚云如何走出不一样的成神之路!
  • 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

    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

    本书在指导教师备课的自主教学理念下,介绍教师备课的技巧与方法,鼓励自主研究,提高能力。是一本为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