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54500000027

第27章 云无心出岫(4)

一座叫胜利的电影院的消失,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老影片作为怀旧经典还得放映下去。路上我们碰到一个人,一件事情,一桩突然降临的爱情,都会铭记于心。胜利电影院也一样,毕竟它使我忧郁的少年时光曾经精彩。回忆是一朵花,一缕阳光或一阵稻草的气息,也可以是一张电影票,一支白糖棒冰,或者向东纯正的笑脸。其实想起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正在上演的,就是多年以后的一部老式电影,一格一格地闪现。那时候,陪你坐在木质椅子上流一千年眼泪的,会是谁?

外白渡桥的阳光

1

读到素素《最精彩的人生就是虚构》。她的外祖父戴着礼帽从一九二九年的阳光底下走过,从外白渡桥上走过。那是一个有着许多凡人欲望的小资本家。我的外祖父不是,他只是一个黄包车夫。一九二九年素素的外祖父已经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大批的工人,而我的外祖父直到一九三八年才租到一辆黄包车,那一年他十八岁,和我去当兵的年龄一样。他没有想到过要居住在上海,他只是想靠力气换钱,再把钱寄回高邮老家。

2

一九三八年我的外祖母已经十八岁,她和我外祖父一起到上海滩淘金,她当然也是高邮人。高邮是一个生长着阳光与土豆、麦子和油菜的平原,此外,高邮还盛产鱼虾。外祖父外祖母离开土豆麦子油菜鱼虾,过上了大城市的生活。外祖母在怀德路上的一家纱厂工作,那是日本人开的,新中国成立后叫国棉十五厂。多年以后我读到了夏衍的《包身工》,我才知道课文的主角原来就是外祖母。外祖母从课文中走向杨浦区龙江路75弄12号,然后她系上围裙,她就成了七个孩子的母亲。

3

作为七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外祖父一直在疲于奔命。他是个小个子男人,但是跑步的速度却很快。坐在黄包车上的太太小姐们,一定在一九三八年的春天里感受到了风的速度。然后,我的大姨在这年冬天呱呱坠地。再然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我的二姨出世。接着就是我的母亲来到人间,她睁开惺忪的眼,看到低矮的棚户时,一定为上海下只角的萧条而深深失望。

4

外祖父依然记得霞飞路8号,如果时光倒流,那个地方就叫作风情万种,歌剧院、夜总会里走出的绅士名流小姐太太们,他们都是外祖父的顾客。外祖父从没有进过这些场所,只在门口转悠,灯红酒绿与一个连袜子也穿不上的高邮青年无关。但他仍然听到了里面传出的西洋老歌,看到了穿西装和旗袍的身影。那些场景,都曾在张爱玲的笔下出现过。当然外公不会知道张爱玲,他最喜欢说的话是,我们黄包车夫,就是现在的出租车司机。我想,也是。

5

新中国成立后外祖父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那是一家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外祖父在我童年时这样解释他的工厂:电影《战上海》里面有电厂里战斗的镜头,知道吗?我当然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是个有着几千人的厂子,我还知道从杨树浦发电厂到外祖父家有七站路。而外祖父家到外白渡桥更远,要乘28路从许昌路到提篮桥,然后再转车。

6

外祖父和外祖母在这座移民城市里生活着,他们的五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相继成家,从热闹到冷静,外祖父和外祖母倍感寂寞。他们的生活太不精彩,没有多少插曲,和素素的外祖父母相比真是九牛一毛。许多时候我都想,同样从外白渡桥走过的人,同样喝着黄浦江的水,但最好还是做素素的外祖父,因为,我的外祖父母们一辈子都太辛苦。

7

有一天外祖母突然故去,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在一家化肥厂里做厂警,外祖母大去的消息从电话线里钻出来,我猛地看到她的子女围在她的身边,移民的子女俨然成了“阿拉”上海人,只是高邮的阳光,他们还记得吗?

几十年的人生就这样走完了,外祖父突然苍老许多,坐在日光灯下一言不发。他本就不精彩的人生,更不精彩了。

8

一九九二年我的妹妹从小镇枫桥走向上海,作为知青的子女她可以按政策返城。迎接这位十七岁少女的是一间老房子和一些上海亲戚。妹妹也成了上海人,就是在梦中她都没想到过。她是真正的上海蓝印户口,我舅舅老是说蓝印值二十万块。我说我妹的蓝印十万块卖给你要不要?他说不要。我就笑了,既然没人要,那就不值钱。我又说管它十万二十万块,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妹妹在台湾人开的永和连锁上班,薪水可观。她的上海话已经很地道,并且有了家和孩子。她携丈夫和女儿到小城看望父母时对我说,诸暨的红绿灯怎么管不住行人。说这话时她皱了皱美丽的眉头。我说,诸暨是诸暨,不是你们上海,这是风格。

9

外白渡桥上曾经走过一队日本兵,这队日本兵提着枪站在一本陈旧的画报里。翻看那本画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桥上留着外祖父年轻的影子,阳光依然暖和,只是容颜改了,风景也改了。外白渡桥附近是欧式建筑和外滩,最重要的是浓重的霓虹,和黄浦江对面的一座塔。外祖父说,那是东方明珠电视塔。我说我知道,我还知道十六铺码头,我在码头乘船去南通当过兵,一眨眼,十年。

10

外祖父在这一带拉过黄包车,但是,他和外白渡桥无关。按中国人的传统方式,他的籍贯应该是高邮,他的上海话里夹杂着高邮口音,我的四分之一血液里,流着高邮风格的血。外祖父苦心经营的家只有一楼一底两间屋,以前有老虎灶、钢床、灯芯绒面罩的沙发。现在,老虎灶没有了,换成了煤气灶。年轻的黄包车夫没有了,只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过不了多久,这儿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漫天飞舞的尘土掩盖红尘往事,因为这儿要拆迁。

这是舅舅喝酒把脸喝成蟹青色时,眉飞色舞地告诉我的。他大约是讨厌了这个地方,因为这儿雨天排涝不畅。

11

我的母亲没有根,是浮萍。诸暨不是她家乡,但是有她的家。她是一棵移植的树,我也是,有些水土不服。

外白渡桥大约不会拆,它的钢架结构多么像它怒气冲冲的骨头。新中国成立前在它身上开战它一点事情都没有。钢,真是太好。

外祖父仍然去外白渡桥上走走,阳光照耀桥身的时候也顺便照耀一下我年迈的外祖父。素素比我活得精彩,她的外祖父比我的外祖父活得精彩。最精彩的人生不是虚构,是在外白渡桥上享受阳光的那一刻。尽管外祖父一直都不曾这样说,但我想一定是。

12

我没有看过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但是我看过素素的《前世今生》,我还看过小说《上海往事》。与上海有关的书刊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是因为世界上这么大的城市不是很多,而且这座美丽的移民城市,有太多陈旧的东西值得人们怀念和回味,比如老式月份牌,比如丹桂茶园和城隍庙,比如留声机和无轨电车、穿旗袍的女子,再比如老式的石库门房子。

一个烫发的女子,在月份牌里寂寞地抽烟。

13

我曾经把我一小段童年浸泡在上海的里弄,所以才会写下许多和外白渡桥无关的文字。外白渡桥只和外祖父有关,至于我最多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舅舅阿姨的面容日渐模糊,愈来愈清晰的是一个瘦弱的老人和一座桥,他们组成了风景,风景以下,黄浦江奔流不息。岸边孤独的年轻人在脑海里写下——外白渡桥的阳光。

小院里的爱情

祖父推着独轮车出门做小生意的时候,祖母就为他推开篱笆门。咿咿呀呀的车轮声从院内响到院外,祖父和祖母的脸上盛满了阳光和幸福。当然那时候他们还很年轻,年轻得差不多该是我这样的年纪。祖父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辗转,卖菜籽、秧苗、玉米和甘蔗。祖母就每天早上送他走出院子,傍晚又坐在院内把他迎回温暖的草屋,这种平淡的生活现在已经不多了。

祖母在守望的过程中,除了做饭和缝缝补补,就是在院内栽下一棵桃树,再栽下一棵葡萄,再栽下一棵桑树,再栽下一棵香椿,栽下花花草草和年轻的希望。每天黄昏,祖父祖母就给这些花草树木浇水。浇水的心情,无异于培养他们的孩子。他们看着它们一点一点地成长,直到高过他们自己。

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岁月轻轻晃了晃,就晃过去一大截。祖父祖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的时候,他们的儿女已经成家立业。童年的我常偎在祖母的怀里,旁边坐着抽烟的祖父。我们看着香椿的嫩叶,看着猩红的桃花,看着紫红的桑葚和成串的葡萄次第登场。在我朦朦胧胧的记忆中,还有小狗小猫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终于有一天,院子里热闹起来,我睁着惊恐的眼,望着因悲痛而落泪的亲人们。我忽然明白祖父已经亡故,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和亲人。

院里的草木依旧,在它们蓬蓬勃勃的生长过程中,是否会感受到痛苦。

它们在风中摇曳枝干的神态无疑是快乐兴奋的。守着偌大的院子和这些生命的,只剩下祖母了。祖母常一个人黯然落泪,她落泪的时候,常避着除我之外的所有亲人。祖母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那时候我已有了女朋友,文静秀气的小城女子。我把她带到乡下,祖母见了拉住她的手,说她长得像年轻时的自己。我猛然想到祖母,包括所有的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会记得年轻岁月和情爱往事。祖母终于撒手尘寰了,在她去世前的无数个日子里,她总是喜欢坐在院子里,脸上挂着苍老的笑容。有一回她在她的苍苍白发中居然插了一朵玉兰花。所有的亲人对她的行为感到不理解,甚至在她的背后嗤之以鼻。而我老是想着祖母是怎样颤颤地打开院门,颤颤地从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钞票,叫住沿门卖花的小贩,颤颤地接过玉兰花,在鼻子下闻了闻,然后插在发间,脸上漾起动人的笑。当我跪在祖母的大红棺木前,我没有为祖母的离去而难过。人总有一死,况且祖母活了八十多,在农村当属喜丧。

我难过,是因为想到了祖母对我的关爱,想到了祖母发丛中散发出幽幽清香的玉兰花。

院子还在,草屋已成高楼,篱笆墙换成了高高的砖墙,并且装上了铁门。

葡萄、桑树和香椿统统被除去,院子里浇了水泥地面。我的堂弟堂妹也到了恋爱的年龄,他们进出院子总是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胯下是现代爱情中良好的代步工具——摩托车。世上芸芸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爱情也一样,节奏明显加快了。而我却老是怀念着祖父祖母的爱情,他们守着他们的院子,没有信誓旦旦,只有平平淡淡。所有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不及我祖父母的爱情来得真实和亲切。

我离开家,在小县城里和那个据说很像年轻时的祖母的文静女孩结了婚。

我们的日子也很平淡,我们常去野外走走,说一些心里的话,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刻意去做的。我们有时候一起去乡下看望我的父母,在院子里,我对她说,这里生长着我祖父祖母茂盛的爱情。光洁的水泥地面上见不到绿色,只见到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小草,那分明是数十年前的爱情在悄悄发芽。院子里荡开了爱情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为她的平淡而落尽多愁善感的眼泪。

滚滚红尘里,我怀念院子里的爱情,她像一首十四行情诗,像逝去的流水,像青鸟的啁鸣,我怀念。

云无心出岫

春天拖着尾巴渐渐远去的时候,我和朋友们去了一个叫“全堂”的地方,那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汽车在一条通往岫山村的小道上行驶,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山山水水向后掠去,然后,一大片竹林涌进我们疲惫的视野,那是一种怎样的绿,它能给人以片刻的宁静。路旁的一条见底的小小水沟里,鱼儿以它的姿势自由飞翔。而一抬头,便是那无心出岫的云。

无心出岫的云,从清晨到黄昏,她低头看着温温软软的小山小水,她寂寞吗?向导说是不是去看看小铁崖山看看方塘看看杨维桢的故宅?于是便去了,在离岫山村不远的地方,我们见到了那一口方方正正的塘,村妇在塘埠头捶衣和洗菜,她们抬起头用漠然的目光看着一些陌生人的突然光临,大约她们见多了寻访铁崖故迹的人,低下头去继续捶衣,“啪啪”声中水花四溅。这时候,我才感悟到,方塘对面的小铁崖山,透出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寂寞呢。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别号铁笛道人。六百多年前的某个春天,杨维桢开始在小铁崖山的万卷楼上读书,那个叫“宏”的父亲,用辘轳为杨维桢传送食物。从顺着梯子登上高高的木楼那一刻起,杨维桢就应该知道,漫长的日子里,不论阴晴,他都将是一个寂寞读书和着文章的人。泰定四年,杨维桢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是,他是一个好的读书人,却不适合做官,因为依法惩治了恶县吏,结果却遭了奸吏报复而免官。元末兵乱,烽烟四起,杨维桢避居杭州。那时候,张士诚据姑苏,想请杨维桢出山。杨维桢以“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的诗篇进行嘲讽和坚辞。

大约迁居松江的日子,会是杨维桢最惬意和舒心的日子。守着明月,守着清风,纵情山水,以声色自娱,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求教不绝,迎来送往的唏嘘声中,是杨维桢最快意的一段人生。明太祖派翰林詹同春召杨维桢进京修编礼乐书,杨维桢谢绝了:“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以明不仕两朝之意。明太祖恩威并加,重申前意,杨维桢只得无奈赴京。洪武三年,礼乐书叙例略定,他就要求回家。回到家后,杨维桢就病了,急撰《归全堂记》,五月,卒于松江。

同类推荐
  • 记忆巡踪

    记忆巡踪

    漫漫人生路,回蓦成篇章。作者毕生的职业生涯,都是肩扛录像机,把镜头对准他人与社会,用胶卷、胶片、录像带、储存卡,留下了社会变迁、七彩人生、壮丽河山、国际友谊等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卷,那时的他,几乎是忘我的。退休离岗后,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后蓦然回首:终于把镜头聚焦自己,追溯昔日的人生足迹,把已逝去的春花秋月、功过得失、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定格在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记忆巡踪》中。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提起唐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在唐诗里,你会看到秀美的河山,你会闻到清新的花香,你会听到离人的哀怨……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 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本书作者在世界文学视野下,多层面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及其创造性成就,提出了包括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现实战斗精神、现代战斗意识、现代生存意识、先锋与常态、恶魔性因素等命题,在价值论与方法论两个层面为中国比较文学和国别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启示。
  • 自然课

    自然课

    本书《自然课》是彝族青年散文家吉布鹰升的生态散文集,有着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作者以瓷实的文字,展现大凉山地区独有的美丽传说,纯朴的当地人,以及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文字间透漏着“自我精神的回归”的哲学韵味。作品对生态环境、社会转型期村庄的变迁,以及当代彝族人的生存境况十分关注。
  • 我读5

    我读5

    《我读5》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所选的题材范围颇广,比如《自由》《巨流河》《寻找家园》《寻路中国》《容忍与自由》《消逝的燕京》《隐居·在旅馆》《隐私不保的年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热门推荐
  • 归城书

    归城书

    夜雪将来时,她以雪为席,邀他共饮。归城之际,她默然相送,遥遥有人挽笛奏一曲九歌,曲调婉转动人。琉璃碎,绫罗断,明月夜盛开的扶桑花,映照着古兰废墟的倒影。没有人知道那七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所谓的覆灭,不过是重逢的开端。再见她时,暖月清风,都不及她一展笑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不要过来啊啊啊啊

    你不要过来啊啊啊啊

    【无限流】精神病医生李楠“穿越”了。震惊,某贵族竟然被精灵和矮人给......好不容易逃命的他发现,自己只是个收集封印物的基金会打工仔罢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混混日子这个样子。第一个世界剑与魔法,第二个世界克苏鲁乐园天然有机无毒,文笔剧情到位,老白,小白放心食用。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本管理培训书。本书从树立信心、发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结合他人帮助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阐述面对问题时,人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锻炼、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空间萌宠有点田

    空间萌宠有点田

    重生八零后意外开启了一个神秘空间,林晓花猛然惊醒。这是开启了女主的金手指啊!
  • 故乡是家兵营似海

    故乡是家兵营似海

    由作家毕淑敏创作的短篇小说《藏红花》是惟一一篇获得《小说月报》第10届百花奖大奖的军事题材作品。它具有同类作品所不可多得的艺术魅力。作品描写和讴歌了边防军人的战友情和爱情,准确地把握了边防军人独特的感情世界,因为准确,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 丐医女与血魔王

    丐医女与血魔王

    一位嫡女却遭生父遗弃,母亲客死异乡,自己沦为乞丐,然而天性纯良的她却没有抱怨,经历种种却依然乐观生活。他,一位天生嗜血的王爷,因天生异禀无缘皇位,然,他却不以为然,默默守护着父亲打下的江山。当血魔王遇到丐医女,臭脸上多了别人无缘一见的笑容。被遗弃又怎样?嗜血又怎样?爱情可以冲破层层阻碍,可以天长地久,可以至死不渝……
  • 从动物园开始当大佬

    从动物园开始当大佬

    一个不正经的园长,一群不正经的小动物,一群有趣的员工,欢乐的全都成为了大佬的故事。新书:《从盗墓开始探险直播》已发,感谢支持。
  • 甜密之恋

    甜密之恋

    世界上的两个大家族!黑道上的两帮!当五男五女在学校中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反派当自强之大人请自重

    反派当自强之大人请自重

    她,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却发现自己穿越了。而且穿成了书中前半卷最大的反派。没关系趁男主还小。教他武功。给他珍宝。手把手教他把妹。为的就是刷满好感度。不至于像原反派一样惨死。可谁知这好感度刷的太高后果就是……“萧钺泽,你想干什么”她警惕的望着这个高大帅气又壮硕的小屁孩“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