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93100000008

第8章 虚词(2)

③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公输》)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现代汉语已无此种词类,故可不译。注意:表敬副词(包括尊人与自谦两类)基本由动词虚化而成,翻译时切不可按其原作动词时的词义理解。如例③的“请”,绝非“请求”之意,因楚王是无需请求公输的,“请”只表示楚王对公输的一种敬意。

2.表示自谦

常见的有“窃”、“辱”、“猥”、“伏惟”。例如: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同上)

同尊人的表敬副词一样,以上表示自谦的副词也可不译,如硬译,像例①的“窃”译为“私下里”,则显得语意太实,太重了。

八、见、相

古代汉语中,“见”和“相”是两个特殊的副词,它们可表称代,各称代不同的人称,用作及物动词前置的宾语。

1.见

作为副词,“见”只能称代第一人称。例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见”代“我”。“见恕”可译为“宽恕我”。“见录”可译为“记得我”。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如“见笑”、“见谅”、“见怪”、“见教”。

2.相

作为副词,“相”除了表示“互相”外,还可表示偏指,可指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③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同上)

④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同上)

⑤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⑥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例①②的“相”代“我”。“相见不相识”可译为“见了我不认识我”。“相遣归”可译为“把我送回去”。例③④的“相”代“你”。“相许”可译为“应许你”,“相从许”可译为“答应依从你”。例⑤⑥的“相”代“他”和“它”。“相许”可译为“赞同他”。“相向”可译为“对着他”。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

练习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副词所表示的意义(一)。

①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②古法采草药多用二八月,此殊未当。

③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④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⑤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副词所表示的意义(二)。

①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

②愿即刻撤兵下船,不敢复行滋扰。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⑤日食饮得无衰乎?

3.解释下列句中“见”、“相”的意义。

①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④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介词

一、概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动作性较强。古代汉语的介词,除“于”、“乎”以外,基本上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大都兼有动词、介词两类词性。例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侍坐》)

②请以剑舞。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同上)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同上)

⑤臣请入,与之同命。

(同上)

例①的“以”,动词,“做”。例②的“以”,介词,“用”。例③的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制定谋划”。例④的“与”,动词,“送给”。例⑤的“与”,介词,“同”。

2.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大多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既常用作状语,例如:

①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又常用作补语,以“于”字介词短语和“以”字介词短语为最常见,例如:

③战于长勺。

(《墨子·公输》)

④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劝学》)

⑤何不试之以足。

(《韩非子·郑人买履》)

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以上例句翻译时,要依从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词短语由补语位置调整到状语位置。

3.现代汉语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不仅疑问代词要放在介词前面,就是其他代词和一般名词也可以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何以战?

(《左传·曹刿论战》)

②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④一言以蔽之。

(《论语·为政》)

4.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作名词成分,介词或介词的宾语均不可以省略,而古代汉语的介词或介词宾语均常常省略。例如:

①令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②又试之(以)鸡。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于、以、为、与

“于”、“以”、“为”、“与”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也是用法较复杂的几个介词。

1.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处所。例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②亮见权于柴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同上)

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

例①②的“于”,表示动作所在,译为“在”。例③④的“于”,表示动作所归,译为“到”。例⑤⑥的“于”,表示动作所自,译为“从”。

“于”也表示时间。例如:

⑦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⑧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

(2)表示对象。例如: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①“于”译为“和”。例②“于”译为“向”。例③“于”译为“给”。例④“于”译为“对”。

(3)表示比较。“于”用于形容词之后,引入比较的对象。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②对曰:“甚于妇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例①②③的“于”,均译为“比”。

(4)表示主动者。“于”用于被动句动词之后,引入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例①②③的“于”,均译为“被”。

又:介词“于”常与代词“是”组合为介宾短语“于是”,用于谓语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同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同。例如: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左传·崤之战》)

⑤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④的“于是”译为“从这时”。例⑤的“于是”都译为“在这事上”。

“于是”,进一步虚化,用于句首,成为一个表承接或因果的连词,同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例如:

⑥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⑥的“于是”表承接。例⑦的“于是”表因果。都仍译为“于是”。

再又:“乎”,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用作句尾语气助词外,有时也可用作介词,同“于”的部分用法相同,多用来表示处所、对象。例如: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⑨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轼《赤壁赋》)

⑩吾尝疑乎是。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例⑧⑨的“乎”表处所,译为“在”。例⑩的“乎”表对象,译为“对”。

2.以

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工具。例如:

①请以剑舞。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②以刀劈狼。

(蒲松龄《狼》)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自相矛盾》)

例①②③的“以”均译为“拿”、“用”。

(2)表示凭借。例如:

①问:“何以战?”

(《左传·曹刿论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①“以”译为“凭”。例②“以”译为“依照”。例③“以”译为“根据”。例④“以”译为“用……身份”。

(3)表示原因。例如:

①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例①②③的“以”均译为“因”、“由于”。

(4)表示时间,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姚鼐《登泰山记》)

例①②的“以”,均译为“在”。

(5)提前宾语。“以”用于双宾语句,将直接宾语提前。例如: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①②的“以”均译为具有提宾作用的“把”。注意:例①后一句,则双宾语依次排列不用“以”提前。

又:介词“以”常与代词“是”组合为介宾短语“以是”或“是以”(宾语前置),用于句首,引出事物发展的结果或推断的结论。同现代汉语的“因此”相当。例如: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庖丁解牛》)

“以”还常与“为”组合为“以为”。其用法比较复杂。

后面如跟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为”当分开理解,表示“把……当做(弄成)……”。可看成介词“以”后承前省略了宾语“之”。例如:

⑤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柳宗元《黔之驴》)

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为神”可译为“把它当做神”,“以为饵”可译为“把它作成药”。

后面如跟有其他词或其他短语,“以为”当融合理解,表示“认为”。例如:

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⑧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⑦“以为”后跟有动词,例⑧则跟有主谓短语,这两句的“以为”都当译为“认为”。

3.为

介词“为”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替代。例如:

①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①②③加点的“为”均译为“替”、“给”。注意,例②的后一个“为”是动词,“设计”。例③的后一个“为”也是动词,“算作”。

(2)表示原因、目的。例如:

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庄子·庖丁解牛》)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④原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

例①②的“为”,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①“为”后省略了宾语“之”。例③④的“为”,表目的,译为“为了”。

(3)表示对象。例如: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例①②③的“为”均译为“向”、“对”。

(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为”译为“在”。

(5)表示主动者。“为”用于被动句动词之前,引入动作的主动者。与具有同样作用的“于”不同,“为”介绍的主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例①②引入的主动者出现。例③④主动者均未出现。以上例句中的“为”,都译为“被”。

4.与

介词“与”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1)表示对象。例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例①②③的“与”,均译为“同”、“和”。

(2)表示替代,相当于“为”。例如:

同类推荐
  •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本书分为六章,介绍了电视新闻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并逐一介绍了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拍摄、新闻编辑等内容。
  • 我与祖国共奋进——北京工商大学国庆60周年活动纪实

    我与祖国共奋进——北京工商大学国庆60周年活动纪实

    本书记录了2009年北京工商大学参与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人和事。全书以“游行方阵”、“广场合唱”、“晚会联欢”三支队伍为载体,回顾训练历程、聚焦可爱师生、畅谈国庆感言,意在展现训练全景、展示工商师生的别样风采、讲述国庆盛典背后的故事。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本书在对国内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我国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国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发展对策,以及河南省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案例分析。
  •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翻译领域,她提出了非凡的翻译思想和策略。但在我国,因其作品理论晦涩难懂,把她作为翻译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更是如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从她复杂的学术背景入手,研究她翻译理论的观点,希望推进翻译理论的纵深发展。
热门推荐
  • 美好不过初恋

    美好不过初恋

    当缘分到来时,任何事都无法阻挡,不管是好缘亦或是孽缘…………
  • 修罗绝神

    修罗绝神

    天道镇压,一线之差,大帝归来!一代修罗,横空出世!
  • 未语梦中人

    未语梦中人

    你就是尊主送给我的女人?”青年坐在王座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下面跪着地上伤痕累累的少女。“是,奴泷姬参见伯塔克殿下!”墨泷嘴角扯出丝笑,心里害怕,故作镇静道。
  • 东南西北,风花雪月

    东南西北,风花雪月

    此文猪脚有些多,文章可能很难完结。此文汇聚本人大多心血,绝对会让大家看的尽兴,不负大家希望的寄托。青春励志,校园爱情大剧,绝不狗血,绝不坑爹!
  • 混乱总督府

    混乱总督府

    穿越了,人生地不熟,万事从头来。虽然说背地里有高人相助,可高人他老人家忙着追老婆,哪有时间总看着她?万幸的是好友一个个穿过来,总算是有个人说话、聊天、侃大山。本想随遇而安过日子,顺便找个如意郎君把自己嫁掉,可是哪承想危险和阴谋也一起跟着爱情到来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沉醒

    沉醒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困龙醒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这个世界的灵气怎么如此浓郁却狂暴的可怕让人无法修炼,这个世界有怎么如此多的顶级妖兽残暴异常,这个世界怎么如此多的禁地,生人勿进!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前世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陈醒带着前世的点滴记忆来到似曾相识的世界,不断找回,改变,突破自己,前世曾经放手的一切如今都要紧握,我命由我不由天,终有一天我将捅破它!
  • 我师弟也太冲动了

    我师弟也太冲动了

    本来在大师姐青雯的计划中,自己会安静地修行成仙,直到她老师父给他收了个名叫“莽蛋儿”、无比冲动的小师弟……从此以后,她就陷入了不断替小师弟擦屁股的噩梦之中——什么?小师弟砸了赤炎真人的丹炉?放了道舞真人的仙兽?还砸了黄冠真人的宝瓶?天啊,师弟你做事前能不能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啊……且看一个冲动莽撞的少年,如何成长为踏碎天地河川,与宙宇同寿长青的无上圣仙!
  • 魔魂决

    魔魂决

    一个平凡的男孩,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定向前的努力、终究带领朋友们走到人生的巅峰。
  • 星辰似流水

    星辰似流水

    星辰似水一般流淌而过,那个冷酷高贵男孩终究是错过了那个满眼都是他的女孩子。女孩犹如一颗星辰般闯进他的世界又如流水般慢慢消失。女孩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每次都被那个冷酷绝情的男孩拒绝。所有人都在取笑女孩。但不知为何,慢慢激起了男孩的保护欲。可是那个男孩终究是没发现他已经爱上那个犹如星辰一般的女孩。错过了,还是错过了。
  • 法师不要惹

    法师不要惹

    上辈子悲催的功夫小妮重生降落到魔法世家,家族还被灭了?好不容易混上魔法学校立志要报家仇,被告知是魔法废材?左遇斯文好gay蜜,右遇学霸深井冰,还有个腹黑的魔王老大到底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放着世界沦陷,谁来拯救?需要王子拯救世界的是公主,自己拯救世界的才是女王!=======================我是调皮的分割线=================坑品保证,童叟无欺~大家要是喜欢~千万表忘了收藏推荐哦~满地打滚求各种票票~\(≧▽≦)/~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