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07900000048

第48章 优美画悲壮的史诗

——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

梁茂春

辛沪光是对我国管弦乐创作做出贡献的屈指可数的女作曲家之一。她是50年代中期登上乐坛的青年作曲家。她写出成名作交响诗《嘎达梅林》时,才是一位二十二岁的大学生。《嘎达梅林》是50年代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辛沪光193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西省万载县,195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江定仙、陈培勋等教授的指导下,正规学习了五年。毕业前又随苏联专家阿拉波夫,托多诺娃学习了作品分析及和声课。五年的专业学习为她的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作为学习的总结,她交出了毕业作品——交响诗《嘎达梅林》,这是她刻苦学习和辛勤创作的结晶。

《嘎达梅林》完成丁1956年,1957年5月由中央乐团管弦乐队在北京首演。此后它即在我国交响乐坛上久演不衰。

交响诗《嘎达梅林》取材于我国蒙古族的一段历史故事。

嘎达梅林这位蒙占族民族英雄,为了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曾率领自已的同胞,和反动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勇敢斗争。最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遭到失败,嘎达梅林惨遭反动派的杀害。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在蒙古族人民中间到处传颂,人们对他十分怀念和尊敬,他们编写了优美动人的民歌和长篇叙事歌谣来歌颂这位民族英雄。辛沪光在深入学习了蒙古族民间音乐之后说:“这悲壮而宏伟的史诗,激起我强烈的共鸣,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好像活现在我的眼前,使我产生了对这位英雄的爱戴与尊敬,对人民反封建统治、争取幸福自由的深刻同情,对反动王爷军阀的深恶痛绝,这就是我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巨大动力。”(辛沪光:《谈谈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创作体会》。载《音乐论从》第四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一股强大的动力,这就是辛沪光这位汉族青年对蒙古族音乐和蒙占族人民的真诚的、执著的爱。这种真诚、执著的爱,不仅成为她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强大动力,也已由她此后半个世纪的创作和生活所证实了。

辛沪光采用了东蒙民歌《嘎达梅林》作为这部交响诗的基本素材,运用了很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写成了这部单乐章的作品。

乐曲开始的12小节是缓慢的引子,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轻声演奏出微微颤动的背景音乐,第一小提琴毒出徐缓悠长的旋律——那是放慢了速度的民歌《嘎达梅林》的第一句中的材料。这段引子形象地点出了故事的发生地——内蒙古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而故事的主人公则是英雄嘎达梅林。呈示部的结构比较特别,它不像传统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一般只有两个主题(主部和副部),而是由三个对比鲜明的主题构成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独奏:

例71

这个主题优美、深情,它表达了人民对草原故乡的热爱和赞颂,也表现了人民在封建王爷、反动军阀压迫下的痛苦和压抑,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格。辽阔无垠的草原是英雄嘎达梅林成长的土地。这第一主题是作曲家根据民歌《嘎达梅林》抒情的因素发展、创作而成的,主题结束的那几个音,尤其可以看出两者间的“血缘”关系。

第一主题呈示之后立即进行了展开变奏,而后又在第一小提琴上呈现了完整的第一主题。因而它存呈示部中占了较大的篇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叹息、祈求等复杂的感情。

猛然间不协和音打破了草原的平静,第二主题突然闻人。在骚动不安的音型背景上,出现了刻画反动统治者专横暴虐形象的第二主题,它由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

例72

这个粗野、凶暴的主题一出现,便形成了紧张的气氛。接着,它与变形的第一主题交织在一起,在不同调性上做了发展变化,表现了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之间的激烈搏斗。

呈示部第三主题由小号、长号响亮地奏出,这是刻画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来战斗的英雄性主题:)

例73

这个主题是民歌《嘎达梅林》开始部分典型音调的发展,作曲家在这里强调了嘎达梅林英雄性格的一面,表现他率领人民与敌人作殊死斗争的坚定意志。

由呈示部第三主题直接引人了乐曲的展开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在马蹄“嗒喏”的节奏陪衬下,单簧管和小提琴先后奏出奔腾跳跃的战斗主题:

例74

这个主题是对民歌《嘎达梅林》的快速处理,并且扩充了调式关系,因而旋律变得跌宕起伏,显得挺拔而倔强。它发展得越来越激昂,犹如起义大军正风驰电掣般杀向敌人。音乐声中,反动形象的主题(即呈示部第二主题)也时隐时现,与战斗性主题及呈示部变形的第一、第三主题相重叠、缠绞在一起,使乐曲潜伏着紧张与不安,形成了战斗性、戏剧性的效果。

展开部的结束与再现部的开始重叠在一处,也就是说,再现部是突然闯人的。当第一主题在木管的三连音和丰满的和声烘托下,由弦乐组以两个八度齐奏出现时,情绪较呈示部更为激越与舒展。这里显示了雄伟浩瀚的气质,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向往。第二主题经过了很大的压缩,由大管在低音区轻声奏出,显得十分诡诈阴险。第三主题则更加沉雄坚毅,表现了人民义无反顾的战斗决心。音乐逐渐推向悲剧性的高潮——嘎达梅林被敌人围困,一记沉闷的锣声,表示他最后壮烈地牺牲。

接着便是全曲规模较大的结束部。这里先由铜管乐器奏出深沉悲壮的悼歌——人民在悲痛地悼念自己的民族英雄。中提琴声部奏出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这是这首民歌第一次在作品中以原型完整地出现:

例75

然后又四次在不同声部重复这一主题,音量一次比一次加强,织体一次比一次丰富,直到发展为整个乐队的全奏。它形象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崇敬、爱戴和歌颂。最后又出现了辉煌灿烂的第一主题和雄伟壮丽的第三主题,这象征着人民群众在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前进。

统观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全貌,我觉得它在音调的安排、处理、发展上特别成功。这部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表情作用,使之在刻画音乐形象、讴歌民族英雄、抒发内在情感方面,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和因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响诗的全部旋律材料,都是建立在一首短小的民歌《嘎达梅林》基础上的。民歌《嘎达梅林》就像一粒种子,孕育出了交响诗《嘎达梅林》这棵大树。而民歌的原型,一直到交响诗的结束部才“登台亮相”。辛沪光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了精细处理民歌旋律素材的杰出才能。

此外,这部交响诗的结构清晰而有创造性(它采用奏鸣曲式而不受奏呜曲式的束缚),和声、复调手法以及乐队配器手法简洁而洗练,在学习两方创作技法并与我国音乐传统相结合方面,作得自然而成功,适应了我国听众的欣赏习惯。

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成就,反映了50年代我国管弦乐创作上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如注重音乐的标题性,注重音乐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在创作技法方面,主要是对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音乐技法的学习与借鉴,以及受到苏联乐派的直接、深刻的影响。

在中、外音乐史上,交响乐这类体裁,好像仅是男人们的世界,很少有女作曲家厕身期间,做出突出成就的女作曲家就史少。我们的辛沪光是一位勇敢的女作曲家,从交响诗《嘎达梅林》开始,五十多年来她不断地在管弦乐创作领域辛勤耕耘,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1963年),马头琴协奏曲《草娘音诗》(1980年),舞剧音乐《蒙古源流》(1987年)等.每部作品都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有关系。这就回到了本文前面的那个论点:作为一位汉族作曲家,辛沪光诚挚地热爱着蒙古族音乐,并愿为挖掘和发展蒙古族音乐贡献她毕生的精力。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冰封萌妻99日

    冰封萌妻99日

    他夜弦,一个如恶魔的男人闯入她的生活,打乱了她所有的生活方式,但黎开没有想到最后等待她的却是不断的磨难。夜弦-即使万人都离我而去,就算是拼了命也要护她周全。
  • 依剑荡长空

    依剑荡长空

    仇恨在,冷眼众生,泪尽多少春秋。意难忘,她笑优伶,可奈何恨犹在。命相交,愕然回首,竟是情意纵横。红尘乱,灯火阑珊,却终镜花水月。当凡尘吹起浊雾,愿依剑荡长空!斩了那邪恶念想,断了那仇深似海。
  • 不如不相逢

    不如不相逢

    总以为所有的青春都是一厢情愿的勇敢,可不过是个玩笑。我们总是相信那年的糖果是最甜甜的梦境。
  • 飞鲨掠涛II

    飞鲨掠涛II

    驾长风,从不怯。贯长虹,洒热血。闯雄关险道,从容对决。鹰击长空与天接,强军征程志如铁。看飞鲨,驰骋海天间,真豪杰!
  • 长刀勇者救赎录

    长刀勇者救赎录

    到日本留学的林孟鬼,穿越到了异世界,成为长刀勇者,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盾之勇者岩谷尚文
  • 寻时觅空

    寻时觅空

    作品叙说了一个没人爱的普通高中生因遭遇来自不同位面的濒死的“科尼人”得到了操控空间的能力,在欣喜过后却又因为一次意外亲手杀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妹妹而陷入绝望,然而,在战胜了另一个试图攻击他的“科尼人”后得知还有挽回的方法即找到一个身在另一个世界的可以操控时间的人,并用时空经纬网回到过去挽回一切,对妹妹的思念最终促使他踏上了征程。。。。。。
  • 梦里桃花格外红

    梦里桃花格外红

    青春的故事被好多人诉说,欢笑、疼痛,从没有停止过。一件衣服穿旧,一头染的乱七八糟的头发又完全重新长出黑发,一条路走完……抬头,才发现那片桃花是如此的暗淡。
  • 风云飞雨散

    风云飞雨散

    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了吧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她淡淡地向我谈起了她的悲惨故事,并授权给我她真实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以文字的形式留在这个世界。人生的路,一步也不能走错,一失足造成千古恨。她37年的短暂生命,写下悲惨、凄凉、绝望的人生篇章。
  • 转角遇见缘来是你

    转角遇见缘来是你

    傲娇一时爽,追妻火葬场!!!三年的夫妻生活竟然比不过一个初恋,甚至被自己的丈夫送进监狱。“凉夜,你会后悔的!”白若离坐在警车上,不顾形象的朝着一个英俊的男子喊道。“白若离,我要让你牢底坐穿,你让我不好过,你也休想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