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46100000012

第12章 娱乐游艺

【弦管】

也称南管、南曲,上世纪50年代始有南音之称。晋江城乡凡有饮水处,都能听到弦管之声。研究者认为,弦管源于晋唐,定型于两宋,经元明清的丰富而趋完善。它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域外音乐、戏曲音乐与泉州民间音乐经一千多年的交流与融汇而形成的一种古老乐曲。由“指”(声乐套曲)、“曲”(散曲)、“谱”(器乐曲)三个部分组成。风格沉缓幽婉,长于表现男女情爱和离愁别恨。有清唱与器乐合奏二种。演唱形式俗称四管,有上四管与下四管之分。“上四管”乐器有洞箫(或品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二弦、三弦和小打击乐响盏、铜铃、四宝、木鱼、扁鼓、小铛锣。最具特色的是琵琶横抱,洞箫尺八,三弦在右,二弦在左,执板居中,保留了汉乐遗制。据传,清康熙年间曾奉召进京演奏,得赐彩伞宫灯荣归。此后,凡演奏时必竖立绣有“御前清曲”字样的黄凉伞,以示荣誉。晋江弦管社团数以百计,其中历史悠久的有成立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深沪御宾社”和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安海“雅颂轩”,同时也传到隔海相望的台湾和远隔重洋的南洋群岛。现台湾有“聚英社”、“和声社”等南管社团几十个,菲律宾有“国风社”、“长和郎君社”等,多数弦友为晋江籍乡亲。

【十音】

器乐曲。据传“十音”从北方进入,其中有不少乐曲如《水龙吟》、《到春来》、《万年欢》等,与陕北、晋中、北京的同名乐曲极相似。北曲传入后即与泉州晋江一带民间音乐相融汇,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新乐种。乐曲有几百首,《北元宵》、《北上小楼》、《哭皇天》等曲子为群众所喜爱,经常在出阵时演奏,也被用作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的场景音乐。乐器有嗳仔(小唢呐)、管子、笛子、高胡、二胡、双清、月琴、三弦、琵琶、椰胡、四胡,还有打击乐板鼓、通鼓、大小锣、大小钹、双铃、木鱼等。其风格大多热烈欢快,也不乏优雅柔婉、豪放激昂之作。晋江人在农暇工余演奏自娱外,喜庆节日,迎神赛会、出殡送葬亦常见有十音演奏。

【笼吹】

鼓吹乐。通常用于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所谓笼吹,是用一担雕饰精美的红漆箱笼装乐器,而演奏以吹牌为主,故称。所用乐器有大吹(大唢呐)、嗳仔(小唢呐)、二弦、三弦、横笛、梆笛、芦管、京胡、二胡;打击乐有大通鼓、大堂锣、南北锣、扁鼓、碗锣、钹、四宝、拍板、双铃、铛锣、响盏,其主乐是大通鼓和大唢呐(可多至十支以上)。代表乐曲《得胜令》、《将军令》,粗犷、壮伟、动人心魄。据传,宋代泉州提督衙设有演奏“笼吹”的乐厅。“笼吹”曾作为阅兵练武的军乐。至清代,“笼吹”被用于宴饮。后来艺人薪俸低微,难以糊口;为生活计,四散谋食,于是“笼吹”流入民间。

【十番】

亦称“十欢”。清朝人李斗《扬州画舫录》:“番者,更番之谓。”此乐本以打击乐为主,后渐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始于明末,盛于清。叶梦珠《阅世编》:“吴中……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万历末,与弦索盛于江南;至崇祯末,吴闾又创新十番。”由此可见,十番在不断改革、更新中。李斗之言不谬。福州也颇流行,郑洛有诗云:“闽山庙里夜人繁……子弟场中较十番。”晋江独东石肖下村有此乐种,不详何时传入,旧时通常在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演奏,多采用南管的乐曲,但保留十番的丝竹锣鼓合奏形式,气氛热烈。

【南琶】

为别于直项、竖抱的“北琶”,故称弦管所用曲项、横抱的琵琶为“南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出现“琵琶”一词,可见琵琶历史悠久。此后,唐代敦煌壁画,五代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甘露戒坛飞天乐技的琵琶,都是曲项、横抱的。此种规制的琵琶,现在除闽南弦管还保留着,别的民族器乐已不再见。晋江数以百计的南音社团、戏曲剧团演奏、演出时,仍以“南琶”为主乐。

【洞箫】

洞箫,古称“尺八”。宋代后,“尺八”已绝迹,唯弦管尚保留至今。陈旸《乐书》所述“竖笛”,即“尺八”前身。唐代称“竖笛”为“尺八”,是按当时竖笛的长度而定名。从已出土文物东汉吹笛泥俑及两晋墓葬吹“尺八”的砖雕看,“尺八”的历史比文字记载更悠久。现在弦管中的洞箫,未必全是尺八之制,但一节两孔至今不变,这是它的独特处。

【大鼓吹】

这是一种大鼓与大吹合奏的形式。据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记载,唢呐于金元时从波斯传入,后几经改造,出现了另类唢呐——喇叭、海笛及大吹(大唢呐)。大吹何时传至晋江不详,疑在金元之后。唢呐发音欢快明亮,大吹浑厚沉雄,各有鲜明的表现特点。大鼓吹演奏一般有大吹四至八支,多至十二支,分列两行,配以大鼓和若干中小鼓,选用曲牌有高甲戏的《将水》、《玉交》、《金钱花》,笼吹的《太子游》、《将军令》等,既热烈昂扬,又庄严肃穆。据载古时为军中之乐,流入民间后其用颇滥,通常在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活动中吹奏。

【车鼓弄】

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一丑一旦,且歌且舞且对答,诙谐风趣逗人乐。清末民初盛于闽南地区,通常在迎神赛会,出阵游行的队伍中表演。同时传到台湾,颇为流行,陈学吴有《车鼓诗》云:“岁稔时平乐事多,迎神赛社且高歌,哓哓锣鼓无季节,举国如狂看火婆。”

【跑驴】

戏曲舞蹈。为高甲戏柯派丑角艺术家柯贤溪首创。女丑扮老妇,运用马鞭,以特有的腿、肩、颈等基本功,表现在骑驴探亲路上,人急驴不急,驴疾人更疾的心情,轻松、活泼,富有情趣,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铺兵】

晋江滨海一带,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在游艺踩街队伍中,有一两个头戴毡帽或清兵笠,脸涂脂粉,衣着褴褛,肩扛一长木棍,前头挂一面大锣,后面挂一个装酒的尿壶和一个生猪脚;

裤筒一长一短,左穿草鞋,右光脚丫,模样像高甲戏的破衫丑。

这就是晋江人俗称的“铺兵”或“铺兵”(晋江方言“即疯的意思)。史志载,古代没邮局,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铺“作为传递公文信件的机构。每隔十里设一铺,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铺兵“以为信使。晋江有十九个铺,总铺在泉州东街府署前,叫府前铺,此外有古楼、新铺、洛阳铺、下辇铺、井铺、石龟铺、驷行铺、潘径铺、宝月铺、新亭铺、白塔铺、山前铺、苏厝铺、福全铺、安平铺、西湖铺、白沙铺、秀山铺、莲埭铺等。”铺兵“任务繁重,公文不按时送到就要受罚,因此天天东奔西走,晓行夜宿,”头无梳,面无洗“像小丑一样。不知哪朝哪代,晋江人让他粉墨登场,塑造成游艺队伍的”铺兵,逗人发笑,颇受喜爱。

【芗曲坐唱】

民间说唱形式。明末清初,漳泉人大量徙台,锦歌随之流入台湾,吸收糅合了各种戏曲唱腔及打击乐,形成一个新的歌仔调乐种,并设立一种民间乐社“歌仔馆”,组成一种演唱形式“歌仔阵”,至清朝末叶发展成一个新的剧种“歌仔戏”。1895年日寇侵占台湾后,歌仔戏艺人不堪受辱,带领戏班回故土闽南,活跃于芗江两岸,更名芗剧。除舞台演出外,仍保留初期的坐唱、行唱。曲调朴素自然,优美动听,有七字调、倍思调、杂念调及各种哭调,主要乐器大广弦、壳仔弦,台湾笛、月琴,配以节奏明快的打击乐,颇具乡土气息。演唱者边唱边叙事,内容多为历史传说,如《山伯英台》、《安安寻母》、《陈三五娘》等,构成吹拉弹唱的综合艺术,很受群众喜爱。晋江民间常见于迎神赛会,婚丧喜庆。

【郑元和】

民间说唱。因艺人说唱戏曲传奇《绣襦记》郑元和与李亚仙的故事而得名。由少年男女分别装扮郑元和(生)、李亚仙(旦)

和家婆(女丑)。生、旦轮唱,间有夹白,女丑则在音乐间歇中插科打诨,逗人发笑。旧时民间节俗活动中常有“郑元和”演唱。

【拍胸舞】

民间歌舞。又称“莲花落”。表演者通常一人装扮落魄书生郑元和,手持拍板,唱南曲《三千两金》,四人装扮头戴草箍,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边唱边按着节奏作拍胸的舞姿动作,刚健、活泼、诙谐,有一种粗犷美。北宋普济《五灯会元》已有乞者唱“莲花落”的记载。梨园戏传统剧目《李亚仙》,演郑元和被弃尸荒郊,为乞者所救,以卖唱“莲花落”乞讨为生,也有乞者作“拍胸舞”穿插。

【火鼎公火鼎婆】

旧时元宵节游乐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一男一女,男扮火鼎公,挂八字胡,拿旱烟管;女扮火鼎婆,两颊涂红消膏,手摇芭蕉扇,二人扛一大铁鼎,鼎中燃着熊熊炭火,两侧悬“扫去千灾,迎来百福”对联,在行进中插科打诨,滑稽诙谐,不时引来阵阵笑声,阵阵鞭炮声,有迎神祈福,净路驱邪意。

【跳加官】

原为戏曲开场前的一个具有舞蹈性的小节目。高甲戏、梨园戏都有“跳加官”的节目。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红袍,头戴纱帽,面扣一个笑容面具(加官面),在轻快的小锣声中出场表演,边作戏曲舞蹈,边向观众展示写有“一品当朝”、“风调雨顺”、“天官赐福”等颂词的条幅,寓祝福、祈愿意。

【歌谣】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晋江置县,距今近1300年历史。晋江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口头创作了大量质朴自然,可歌可念的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时政歌,如《打日本》:“丸仔汤,泵泵滚,中国打日本。日本鬼仔死真最,中国江山万万岁。”仪式歌如《添丁谣》:“今天好日子,添灯笑微微。新人入门喜,明年生贵子。”劳动歌如《播田》:“透早就出门,天色渐渐光。受苦无人问,来到田中央。为着这三顿,不怕田水冷酸酸。”生活歌如《雨落檐头流》:“雨落檐头流,我君在外头。虽是别人子,挂在我心头。”情歌如《一支烟炊三簇绥》:“一支烟炊三簇绥,三个小娘做一堆。中头那个有较水,给我做某无克亏”;儿歌如《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龟吹箫,鳖拍鼓。火萤挑灯来照路。水鸡扛轿目吐吐。田昵举旗喊辛苦,螳螂要嫁穿绿裤。”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歌如《雪梅思君》、《安安寻母》、《陈三磨镜》等,为人们喜闻乐唱,久传不衰。

【褒歌】

褒歌,歌谣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歌唱时句尾都有一个“啊”字,唱词平白,质朴,曲调通俗易唱,多抒男女之情,劳作之音,间或杂有粗野的戏谑,漫骂之猥语。有传唱久远的保留曲目如《一枝烟吹三簇绥》、《二月算来是春分》等,更多的是即兴之作,随口唱出,唱完了事,不形诸文字。旧时在晋江的青山绿水间,随处都能听到牧童樵夫,农人渔民的褒歌之声。褒歌源于何时,何时在晋江流行,不见有文字记载。有说是苗歌遗响,有说是台湾“杂念”的衍化,也有说是广东“蛋歌”在金井南沙岗流播,众说纷纭,尚待查考。

【讲古】

说书,俗称“讲古”。此俗古已有之。清末民初,晋江民间以说书谋生的艺人渐多。他们在宫庙、市场或车站等公众场所开设讲古场,一桌数椅即是。讲的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三国》、《水浒》、《说岳》、《七侠五义》等旧章回小说。听众老人为多,间有中青年。每讲完一至几回,听众即付与小费。讲古之俗迄今尚存,晋江、泉州电视台都辟有讲古专栏,听讲故事的题材已有拓宽,有讲古往今来的故事,地方掌故,民间传说,颇受听众欢迎。

【猜谜】

晋江早有猜谜之俗。每逢岁时节日,猜谜活动遍及广大城乡。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活跃,是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所谓猜谜,即以某一事物,或某一句诗、成语、俗语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谜面,供人猜射。原是口头创作,口头相传。后有某些识字者参与,形诸文字。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也散见于诸子百家文献,流行颇广。宋代已有以说谜为业的民间艺人,也有专供猜谜的营业场所。明代用色纸把谜语写成谜条,贴在花灯上,故有灯谜之称。清代出版了许多谜语专集。今仍广受群众欢迎,久传不衰。

【弄龙】

又称“舞龙”。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原始社会已有龙崇拜。民间视龙为吉祥的化身。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有记载,以竹、木、草等物扎成龙,寓意五谷丰登,官清民乐。“弄龙”的龙,由古代草龙演化而来。以竹木为架,一般9-24节,由绘有龙鳞的长布连缀而成,前为龙头,后为龙尾,呈红、黄、青、白、黑五色。舞动时由一持彩球(龙珠)的人领先引龙起舞。有单龙抢珠和双龙抢珠二种。其表演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滚、游、翻、卷、跳、戏等几十个套路,质朴粗犷,雄放劲健。再伴以紧锣密鼓,更显欢快热烈。旧时晋江许多乡村都有龙队,多在春节、元宵和喜庆节日表演。弄龙之俗,今仍不废,青阳、罗山等地尤活跃。

【香龙】

亦称“火龙”。一条用稻草扎成的龙,从龙头到龙尾数节至十几节。每节装一根圆木棍,供舞者持撑表演。龙身插满香火,烟气缭绕,舞动时像一条火光灼灼的火龙在夜空蜿蜒翻滚。俗信龙能驱邪祛灾,保一境平安。香龙在晋江活动已久,后渐为“弄龙”所取代,唯东石尚保留完整。

【弄狮】

亦称“舞狮”。起源很早。原始社会已有模仿各种兽类姿势起舞的“百兽齐舞”。唐代始有鼓乐伴奏的大型狮舞。历代相沿,明清尤善,民国至今盛行不衰。狮子是用布料做成头身相连缀的假狮,人藏其中表演。每只狮一般由三人合作,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舞者以腾跳滚翻诸动作刻画狮子的形象,神态宛然、栩栩如生。现在,每逢喜庆节日,弄狮之俗仍在晋江侨乡广泛流行,是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刣狮】

刣狮不同舞狮,是一种全武行的武术表演,不仅用于平日习武健身、文娱表演,在实战中也可收防御抗敌之功,故旧时晋江乡村常见组织刣狮队,狮队成员多者达108人,或一村组织两支狮队。通常请有名的武师执教,各教授“十八般武艺”,即空拳、长槌、短棍、长枪、短枪、大刀、官刀、双刀、双剑、藤牌、铁鞭、耙、戟、铲、三股叉、钩镰枪、柳公拐、开山斧等武术套路,以及集体表演的“蝴蝶阵”、“盘螺阵”、“长蛇阵”、“斩四蹄”、“蜈蚣展须”、“双龙抢珠”、“青狮望月”、“乌峰罩顶”等多种阵法。表演时以狮旗(或谓龙虎旗)先出阵,招摇挥动以引逗由双人舞弄的青狮(狮头靛蓝,青身红鬃),指挥十八般兵器各施展绝技或与青狮搏击、表演阵法。舞狮者一操狮头,一操狮尾,纵跳翻腾,作扑噬及躲闪之势。场面紧张惊险。俗语:“青狮白目眉,打死扛去埋。”足见其威慑力量。

【妆阁】

所谓“妆阁”,是对观赏装扮(妆扮)人物造型的称谓。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称为“台阁”。明万历年间陈懋仁《泉南杂记》记载当时泉州晋江“妆阁”云:“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扮故事。”其所描绘与近代“妆阁”相似。所扮故事有仙佛鬼神,历史传说,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等。阁上人物或坐,或站,或执刀枪,或执乐器。游行时由人抬阁行走,巡游于长街通衢,颇具引人注目的造型美。

【蜈蚣阁】

晋江东石有一种独特的踩街形式——“蜈蚣阁”,也叫“龙阁”。这种阁队与别地的彩阁不同,它由十几或几十块木板组合而成,每块木板长二米,宽一米,叫“阁棚”;阁棚与阁棚之间打活榫相衔接,连成长串,能够灵活转动;头、尾及衔接处各横穿一条木棍,向二边伸出,以作肩扛用。阁棚用各种彩绸装缀得五彩缤纷,典雅美观。每块阁棚上面装置各种制作精巧的坐骑。每只坐骑上坐一个打扮成角色的少年,一般都是民间所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说唐》、《杨家将》和《万花楼》等。阁棚首尾分别装上一个龙头和龙尾。踩街时,由体高差不多的小伙子扛着游行。从远处看,状如蛟龙;到了村路曲折处,看去仿若蜈蚣,故有“蜈蚣阁”“龙阁”之称。据传,明朝年间,移居台湾的东石人,仿塑一尊家乡人顶礼膜拜的挡境佛“九龙三公”带到台湾去。出发时,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有彩船多艘,首尾相接,宛若蛟龙出海,人们在船上载歌载舞,为“九龙三公”和徙台乡亲送行。后来,这种形式为乡人所喜爱,经历代再创作,成为现在的“蜈蚣阁”。

【公背婆】

“公背婆”是民间常见的一项文娱活动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它是由一位演员化装扮成一对老夫妻角色。演出者面部扮老婆角色,上身着女装,胸前装置一个老公的模型,身着男装;下身着男装,背后用道具化装成两只女脚,这样装扮酷似一个老公背着一个老婆。也可相反的化装成老婆背老公。演出时,要佯装逗乐的老公的打情骂俏的老婆,一人妆成两个,进行男女声对话(或对唱),背上那位一手执蒲扇,一手拿手帕,不时扭摆腰肢,动作滑稽诙谐,令人捧腹大笑。

【跳鼓】

跳鼓又称“跳鼓舞”,源自《水浒传》,表现梁山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去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这种游艺形式广泛流传于闽南城乡及台湾,已有700年历史。它由跳鼓队、车鼓阵和以唢呐为主的乐队组成。可以有二人跳、六人跳、八人跳等。六人跳为鲁智深持木鱼、石秀持草锣、孙二娘持扁鼓、阮小二持鼓槌、时迁持双铃、燕青持小钹。在行进中和着曲调一路表演,原始、粗犷、诙谐、幽默的朴素的风格,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踢球舞】

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蹴鞠”就是踢球的意思。这种游戏后来演变成为两个分支,一个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另一个就是通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结合,逐渐舞蹈化,成为现在的踢球舞,俗称“碰球舞”,一般由丑、旦、表演,即以脚踢球,以手抛球,以身体其他部分,包括肩、臂、肘、头、脖、膝等碰球与接球等,非常精彩。有“舞台踢球”、“踩街踢球”和“高跷踢球”三种形式。

【海底反】

“海底反”是闽南沿海地区独特的游艺样式。它是根据民间神话故事《海底反》编演的。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海龙王横行霸道,贪得无厌,他原本就有很多宫妃,又看到鲤鱼姑娘生得美丽,强行抢入宫为妃,鲤鱼姑娘宁死不屈,受尽凌迟。海底众水族同情鲤鱼姑娘,造起反来。起义军以鳄鱼为大将,统帅众鱼虾,一直反到龙宫,因此叫“海底反”。演出时,各种水卒鱼虾表演各有特长,如墨鱼放乌烟,鲂鱼挥大刀,狗母鱼冲头阵,梭子鱼射火箭,鱿鱼拉大锯,牛尾鱼使钢鞭,花螺吹号头……各种表演引人入胜。表演时配上打击乐和民间小调,很受人欢迎。

【宋江仔阵】

民间游乐活动形式。源于何时不详,未见文献记载。据传,明清即有,有说为少林拳师蔡玉明所创,都是传说,不可信。这是一种俗称“妆人”的化妆阵头,由青年妆扮《水浒》故事的人物宋江、武松、李逵等梁山好汉,穿戏装,戴戏帽,执刀矛剑戟,作武术表演,威武壮观。据说,开场是宋江舞大旗,接着是李逵使双斧,高潮是连环八卦阵,最后以关胜弄大刀结束。人数多少不拘,多则108人,少则十几、几十人。出阵配以锣鼓钹或吹拉弹等民乐。多见于迎神赛会或喜庆节目。

【大开路】

“大开路”用的是一种状如唢呐而长于唢呐数倍的乐器,为出殡的引导,故名。晋江凡长者去世,多用此以壮威仪。“大开路”之设,是后世奉黄帝妃子嫫母为出殡的“开路神”,后渐趋成俗的,其源甚早。相传黄帝周游九垓,元妃螺祖猝死途中,帝欲祭,召次妃妤如(亦称嫫母)监护于道。元代无名氏的《三教搜神大全》载,嫫母乃“开路神君”方相氏。据《周礼·方相氏》描绘的方相氏,为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护导祭祀螺祖。“大开路”之俗由此演化而来。

【闲间】

旧时晋江乡村都设有“闲间”,相当于后来的俱乐部。“闲间”多设于宫庙或靠近宫庙的民房,这可能与民间经常庙会有关。是村人农闲工余“拉吹唱”的场所。多以教习弦管为主,亦有十音、五音、芗曲等。每逢节俗活动,各种阵头多会于此,为宁静的乡村平添一种欢乐气氛。

【柴骹戏】

“高跷”,晋江俗称柴骹戏。表演者两脚绑在一付高一两尺的木制跷棍上作表演,唱做念各臻其妙。春秋时已出现,据《列子》载,当时宋国有个叫兰子的,用两根比他身体长二倍的木棍绑足胫上,去朝见宋元君,为高跷之始。汉魏六朝称“跷技”。晋代郭璞注《山海经》称“乔人”。宋代称“踏桥”。清代称“高跷”。今仍之。晋江“柴骹戏”多见于迎神,出殡和各种喜庆节日,常演《碰球》之类舞蹈性较强的节目。

【梨园戏】

戏曲剧种。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别。大梨园为成人班,俗称“老戏”,全班九个脚色行当,有“上路”、“下南”两个流派。元代各省设“路”,那时福建北部上首的浙江温州杂剧传入泉州,其剧目、音乐、表演,以至切末均保留宋元南戏遗响,故称“上路”。土生土长于晋江一带的梨园戏,则称“下南”。而小梨园多为童龄男女组成的童子班,行当脚色七个,称“七子班”,俗称“戏仔”。无论“戏仔”还是“老戏”,都有一套严谨的表演程式——“十八步科母”。音乐属弦管体系。演出以箫弦为主要乐器,打击乐锣鼓钹中最具特色的是南鼓,即“压脚鼓”。同是梨园戏,因来路不同,各有其传统的保留剧目,“上路”戏有《苏秦》、《苏英》、《朱买臣》等18个;下南戏有《吕蒙正》、《百里奚》、《郑元和》等13个;小梨园戏有《朱弁》、《高文举》、《陈三五娘》等16个。这些剧目在长期的演出中,为观众所喜闻乐见。随着闽南人徙居域外的足迹,梨园戏很早就传到东南亚诸国及台湾。清康熙年间,“七子班”已在台湾广为流行。

【高甲戏】

戏曲剧种。大约明末清初,乡村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的游行队伍中,有装扮宋江、武松等梁山人物的阵头,能配文武乐作些简单的套路表演,俗称“宋江仔”。后来由广场走上草台,上演《大名府》之类有故事情节的《水浒》戏,人称“宋江戏”。为了满足观众看戏的需求,艺人们吸收本地梨园戏、木偶戏的一些剧目、表演、音乐,发展成为更具戏剧魅力的“合兴戏”。至清代后期,又吸收糅合了京戏、弋阳腔等剧种的一些表演艺术,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甲戏。因多演持戈披甲的武打戏,故又称“戈甲戏”。又因其行当脚色比“戏仔”(七子班)多了净(北)、杂二角,亦称“九角戏”。大部分剧目源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粉妆楼》、《七侠五义》等明清说部。丑旦戏《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士久弄》、《扫秦》、《桃花搭渡》等颇受观众喜爱,名丑柯贤溪(艺名“罗溪”),为高甲戏柯派丑角艺术的一代宗师。音乐唱腔广采南曲、傀儡调、民间小调加以改革,自成一种朴直浅近,粗犷雄放的风格。流行地区甚广,泉州、厦门、台湾,远至南洋群岛都有高甲戏班。

【打城戏】

戏曲剧种。又称法事戏、和尚戏、师公戏。流行于晋江及毗邻诸县。是从道教的“打天堂城”和佛教的“打地下城”的宗教仪式衍化而成的,“打城戏”名称也由此而来。清末首创于晋江小坑园村,时称师公戏。后陆续有“大开元”、“小开元”、“大兴元”、“小协元”等班社组建。脚色行当与高甲戏相仿。表演程式以罗汉科为主,即从十八罗汉塑姿衍化出来的科步,重在武功,次为杂耍,这是学自京剧的。音乐以道情和佛曲为基础,吸收高甲戏,提线木偶音乐曲牌融汇而成。剧目除演《打天堂城》、《打地下城》、《哭鬼城》、《目连救母》外,还演《说岳》、《水浒传》及神话剧《西游记》、《封神榜》,童话剧《洗马舞》、《鹬蚌之争》等。晋江有钱人家办丧事“做功德”,设斋供超度亡灵,必请打城戏,演《目连救母》。

【嘉礼戏】

戏曲剧种。晋江人称提线木偶为“嘉礼”,亦称“傀儡”。据学者考证,木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最晚在五代王审知治闽时传入泉州晋江。明代宰相晋江人李廷机有对联题赠当时“嘉礼戏”曰:“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这说明明代晋江“嘉礼戏”已甚兴盛。唐杜佑《通典》载:“傀儡)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所谓“丧家乐”,即为丧家超度亡魂。晋江傀儡戏既演于民间嘉会之婚喜庆,亦用于殡丧事。之所以“嘉礼”称之,乃因“嘉礼”为古代五礼之一。“嘉礼”一词见于《周礼》。脚色行当有生、旦、北、杂四种,演员四人,因称“四美班”。偶人36尊,戏文42部,俗称“十支竹竿三领被搭一个八卦台,三十二尊嘉礼搬四十二本戏”。清末,龙湖锡坑嘉礼,突破全班四个演员的“四美班”规制,增加了老生、二花两个行当,渐向武打戏、神魔戏发展,拓宽了戏路,丰富了戏文。晚近晋江凡佛诞,老人做大生日或有钱人家盖房吊圆系八卦,做功德趣度亡魂多演嘉礼戏。

【布袋戏】

掌中木偶戏,晋江人俗称“布袋戏”。其特点是偶人靠人的手指操纵,不受线条控制,这有别于“嘉礼戏”。因其构造有个布袋式内套,连缀偶人四肢,外着服装,艺人以手在布袋套内活动,故称。起源早,南宋时已见诸笔记文字。《福建地方戏剧》称,布袋戏于明万历间产生于晋江,后传到漳州等地。根据乾隆《晋江县志》关于“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的记载,可知清初布袋戏在晋江的活动已甚活跃。东石潘径村李克茶于道光年间创办的“金永成”布袋戏班颇负盛名,百年来薪火相传,李家班成为名闻遐迩的布袋戏世家,为南派布袋戏的代表班社。南派保留“鼓笛为主,唱傀儡调”的古老形式,有别于漳州北派吸收皮黄声腔形成的高昂激越。其嘉礼戏程式,梨园戏科步;文乐弦管吹,武乐钲锣鼓,自成体系。重文戏,表演细腻,其特技绝活如举笔、摇扇、撑伞、吸烟等生动逼真,为观众喜爱。

【对棚戏】

亦称“对台戏”。旧时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一般是佛诞或婚丧喜庆,同时雇用两个高甲戏,或梨园戏,或歌仔戏,在同一个广场演出,可演同一个剧目,也可各自选择,双方竞赛,以观众多寡定胜负。这种“对棚戏”很能激发艺人的情绪,卖力把戏演好,也吸引了观众,增强了气氛,但常引起不必要吵架,打斗,影响了秩序。

【和锣】

旧时演对棚戏有“和锣”之俗,即双方用锣鼓相约演出时间。“闹台”前,甲班先敲三声锣,数声鼓,乙班若以三声锣回复,甲班就再敲二声锣,乙班也回锣二声,双方便同时“闹台”演出。也有剧种不“和锣”的,传说小梨园戏原是宋室家班,与别的剧种(人戏)对棚,要礼让小梨园先演。而嘉礼戏有受汉高祖御封之说,无论什么剧种都要让其先动鼓。

【鸳鸯棚·连环棚】

鸳鸯棚,就是用布或篾编把一个戏棚一分为二,分别由两个戏班或一个戏班分成两组,同时演出相同的戏。由一个鼓手,一支乐队伴奏。1950年高甲戏“新合和”在厦门思明戏院分二组演《凤仪亭》就是。所谓连环棚,即在同一地点搭一个“一”字型的戏台,隔成若干表演区,由若干个戏班同时演同一个剧目,统一组一个乐队伴奏。此种演出形式不常见。据说,1945年七月深沪做水蘸,曾请五台七子班演过连环棚的戏。

【放鞭炮】

鞭炮,亦称“爆竹”,古时用火爆裂竹竿,发出“噼啪”之声,以驱鬼镇邪,故称。南北朝人写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相传此俗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两千多年。直到发明了火药,才用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称“爆仗”。据宋代高承《事物记原》载,三国时马钧是用火药做爆仗的第一人。宋以后便有了鞭炮,至清代又出现了焰火、花炮,并从驱邪辟祟演变为民间娱乐。晋江人对鞭炮可谓情有独钟,凡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婚娶、乔迁、生儿育女,祀神祭祖,以至老人丧葬,必燃放鞭炮,特别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新年开正,鞭炮声通宵达旦,经久不息。

【放烟火】

又称“烟花”、“焰火”。表示喜庆的一种方式。为包扎品,内装药剂。点燃后焰火喷射,呈各种各样颜色,并幻成各种景象。始于隋唐,盛于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可见宋时节日的放烟花非常盛行。一千多年来,烟花品种繁多,放烟花活动久盛不衰。晋江喜庆节日常有放烟花的活动。

【相扛】

所谓“相扛”,即同一个村或几个自然村分成相互对峙的两个打斗营垒,在既定日期(多在正月)取石头当武器对打。流行于沿海渔村如深沪,顶深沪、下深沪各据一方;也流行于内地水乡如池店,顶角、下角各据一角。此俗始于何时?为什么“相扛”?不见文献记载。耆老相告,清末民初已见。池店人说“相扛才会旺”。深沪人说,深沪本为狮穴,明初周德兴来建司城挖一河沟使成为“剖腹狮”,因此设俗相扛以唤醒死狮。这分明是堪舆先生的风水之说。近来有人认为这是明代民间百姓取石练武以御倭的遗风。古代石的用途颇广,投石为弹有之。姑存此说,供学者考证。历来打斗双方,头破血流者有之,肢残骨折者有之。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即废此俗。

同类推荐
  • 玛雅文明探寻

    玛雅文明探寻

    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最富有浪漫色彩。古代玛雅人制造了哥伦布之前美洲大陆上最引人惊奇的文明之一:它在气候并不宜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萌芽、兴盛然后消亡,历经千载,遗留下数以百计的大型废墟,激起后人的惊叹和注意。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记住这段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 蝶乡风韵

    蝶乡风韵

    本书以丰富的图文展现了鄞州区高桥镇蕴含的独特人文气质,由二十位鄞州本土作家,从不同的视角打量并记录高桥这块土地,从梁祝故里到名人荟萃,从民间传说到乡土人情,内容丰富翔实,对于了解高桥镇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小白的幽灵侦探

    小白的幽灵侦探

    意外车祸带走了家人的生命,幸存下来的楚羽却获知这次车祸另有隐情,意外引发的意外使楚羽得到了未来幽灵的帮助,这是否能成为楚羽找到真相的助力。
  • 缠绵不断:注定你我

    缠绵不断:注定你我

    我叫冷菲,是一所名叫雅枫贵族高中的学生。父亲是一个拥有好几百亿公司的董事长。但我并不想让人知道,所以我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进入了那所学校。原本以为可以平平淡淡的上完这所高中,却不知一个人的出现,使我陷进了爱情漩涡。他——叶彻。一个玩世不恭,眼神里充满不屑,对任何人说话都不超过三句。除了自己的好兄弟,却唯独对她,眼神中充满着宠溺。但他们的爱情有许多挫折,能挺过吗......
  • 请用勇气去爱

    请用勇气去爱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因为没有勇气去说爱,而一一错失了相爱彼此的机会。回首往事,日子里竟全是斑澜的光影,记忆的屏障,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早已没有了当初萌生的爱念。。。。。。一场梦幻般的邂逅,将你我二人的生命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曾天真以为不会再爱他人的我,却在命运之轮停止的一夕之间爱上了你。甘愿为你倾尽所有!而你可曾对我说过这“爱我”两字?最后,你却为了追求至上,弃之于我。当命运之轮重新运转时。再遇,你我便是形同陌路!爱字,并不难说!只要有爱,那就需要勇气去证明自己何为爱?勇气是爱的根本!如果爱,请用勇气去爱……
  • 对我服个软

    对我服个软

    四中的顾延之,人人都知道他高冷且孤傲。苏软在见到他第一眼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的苏软,怎么也没想到,如此高冷的顾会长也会有...暖的一面。1.因为自身原因而借宿顾会长家,不,准确来说,是会长要求自己住宿的。当晚,苏软一度失眠,起身去阳台上抽烟解闷,但是因此影响到了也同样睡不着的某人。“对不起啊,吵到你了。”苏软说,然后抬手擦去脸上的泪痕。2.在苏软趴在栏杆上哭的时候,顾延之站在她身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毕竟,高冷的顾会长还没见过女生哭的样子。随后顾会长愣愣的伸出手,在苏软头上摸了摸,动作很是僵硬。苏软默默叹气,这动作摸狗呢?苏软在没遇见顾延之前,从未对任何人‘服过软’,但自遇见顾延之后,苏软觉得自己这个软字,大概是为了遇见他。
  • 天生天养:杀手养成记

    天生天养:杀手养成记

    天生天养,一对兄弟;一个教授,一个杀手;从相依为命,到互相仇视。
  • 毒非

    毒非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鬼是人,空荡的房间有个黑影在晃动,永远留在这里!我早已闭上双眼,因为我只存在于黑暗里.苏南从高中毕业到大学,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无法想象的事接连不断的发生,李明,徐意华等人的一切,只是一个开始。两个个女孩的出现改变他的一生,他将何去何从,蛊毒,巫术,这可怕的能力他又该如可应对。传说神秘的古玉,是否真的有灵魂,苏南是否真的那古玉灵魂的宿主。古玉中隐藏着什么,他居然一步步踏向了不归路....
  • 女尊王朝之妻主很来电

    女尊王朝之妻主很来电

    一次神秘邀约意外来到了女尊朝代,拥有特殊能力的唐心会发生什么事呢?肉食系女主和食草系男主们一系列的甜蜜火花
  • 梦源界

    梦源界

    一戒一界,一戒掌一界。一珠一源,一珠衍一源。得一戒掌一界,持一珠衍一源。异世重生,君王再现。亮剑梦界,罢免为王。
  • 从领主到魔王

    从领主到魔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身为魔界的王子,我却信仰光明。我弗拉德·理查德起誓,我要用一生时间努力做一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王子,做一位向阳而生的王子,做一位享受生活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