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49200000003

第3章 桑梓觅踪(1)

被折的翅膀艰难起飞

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1961年冬至,母亲离我撒手西去,我就彻底沦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犹如涸辙之鲋,朝夕难保!这时,我还在读高中,其生活困难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再也不敢复制。

母亲在世时,虽说我们生活非常困难,但每天夜晚放学回家,推开房门,床前细细缝补的母亲一声问候,一个笑容,也会排遣许多忧愁。毕竟母子相聚,嘘寒问暖,让人感到幸运平安。我肚子饿了,即使从泡菜坛子里捞一点酸萝卜,喝几口开水,也常感精神为之一振。我入睡后,母亲总要在那多年未翻弹的旧棉絮上,轻轻地沿身体上下摁几下,惟恐冷风通过硬板一样的棉絮窜进被窝内。这些细小的举动深感母爱温润如玉,流淌全身。

可惜,母亲走后,我孤身一人,茕茕孑立,犹如在狂风巨浪中漂泊荡漾的独木小舟。每天早晨上学,没人过问;晚上回家,屋内空空荡荡,阒无一人——似乎自己坠落在社会人群最边缘的深渊。多年在贫穷中感受到母子相依为命的母爱,在茫茫人海中已经荡然无存,精神上的无尽的凄凉和孤独,能向谁倾诉?

除了感情上的寂寞,面对现实,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解决吃饭问题。每月定量30斤大米和2两菜油,看来仅仅只需区区三四元,一个在校正在读高三的学生,无时间和技艺挣钱,缺亲朋好友相助,天涯之大,去何处寻觅?凭借什么力量挣扎出饥饿梦魇设置的藩篱?为了生计,只好重复早先最原始的办法:向身体的极限挑战,凭借出卖体力和编撰一点豆腐干文字来换几个小钱糊口。

我天天在饥饿中步履蹒跚,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深知在校求学时间非常有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失去学习,就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即使饥饿袭来,或喝几口凉水麻痹自己神经,或减少户外体育运动,最大限度降低能量消耗,也不放弃求学的时机。无论面临多大困难,我也从不敢坠青云之志,也没有因生活艰难而耽误一天功课!

我们当年跨入高校的“门槛”极高,具有6亿多人口的国家仅招收高校新生20万人,严酷的现实逼得我们去挤狭窄的独木桥,抢那个稳定的饭碗。四川更是高出一招:“宁缺无滥”,把没有硝烟的升学大战推向了白热化,把求学心切的莘莘学子几乎逼上绝路。那时,我既要迎接高考,又要挣钱养活自己,接受进入成年行列之前的最严峻考验。现在看来,许多人都未曾感受个中难咽的辛酸。

一周功课结束后,周日清早,一碗青菜炒饭囫囵下肚,再捏一个小饭团,装在缝制的纱布小袋里,就往三十里以外的西山煤厂奔去。走到厂里,有限食物营养早已消耗殆尽。那时,我身体极度羸弱,虽只有四五十斤煤炭,压在稚嫰的肩膀上,却犹有泰山压顶般的沉重,爬坡上坎,非常吃力。在爬一个叫垭阁铺百米长坡之前,实在饥饿难耐,只好急忙掏出小饭团,没有咸菜,就喝几口路边的泉水,勉强咽下,爬上坡顶,已是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仿佛踏着棉花球,顿生头重脚轻的飘忽感。这样,一步一步挪动到煤炭市场,待卖掉煤炭,挣回三五毛钱,已是暮色茫茫,独自回家煮上一碗仅仅加点盐的清水面果腹,待收拾停当,再坐下来看书,就差不多是9点过了。

春天来临,惊蛰以后,若逢周六放晴,夜晚,总要提上口袋,带上麻杆(剥去苎麻所剩的茎,浸泡数日亦可点火照明),赶到城郊农田,悄悄拔出农家地里供豆类作物攀缘的竹竿,砸破点燃,权当火把,秉炬觅路,沿田坎地角寻找体型肥大的青蛙,一旦发现,便猛扑上去,双手按住,盛入口袋之中。有时青蛙腾跃,双手扑空,身体重重摔在石板地上,隐约作痛,咬紧牙关,轻轻揉了揉伤痛之处,蹒跚挪步,再度循声寻觅猎物。

夜阑时分,一旦捕到两斤,终又转忧为喜,方可打道回府。匆匆赶回家中,剥下蛙皮,去脏,洗净,用清水漂好,这样加工的“田鸡”,俟翌日天明送至菜市出售。买主倘若阔绰,出手大方,卖得一元多,能买回好几斤大米;假如无人问津,等于自己白白折腾一个夜晚,还不知何处找米下锅,只得将泪水吞在肚里。

现在看来,夜晚捕捉青蛙的举动有“窃取”农家竹竿之嫌疑,也有悖于当今环境保护之约定,甚至会遭到激进的环保主义者的耻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的生命毕竟重于幼小生灵。为了生存,至少没有偷鸡摸狗的“逾矩”行为,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也略感宽慰!

夜晚看书,经常在静坐至深夜十一、二点,有时,头发被自制墨水瓶煤油灯的火苗竟然烤焦,发出“丝丝”响声,方才惊醒过来。从古人悬梁刺股读书受到启示,用凉水洗脸后略有精神,再改用另一种思维方式——以编写民歌或小诗取而代之,方可以调动形象思维,凝视黄豆般的小油灯,浮想联翩,仿佛涌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我不曾久居农村,本对农村生活非常陌生,在生活所迫的压力下,根据植物学上所学的知识,依据时令或节气变换,尚可猜测诸多农事。屏神静气,透过橘黄灯光的朦胧的光环,眼前浮现农村耕作、施肥、收获等农活景象。从初中开始,就随时令而杜撰“民歌”或打油诗,酿成习惯,再投往本县小报,有时习作中冒出常识性错误,闹过笑话,诸如“菜花飘香盼人进,挑肥入田掩人影”这样臆造的农活。油菜花盛开期间施肥居然还下田施肥,不利于菜夹结子,完全有悖农事,让报社的编辑忍俊不禁。

每月几乎都能将钢笔字转化为铅字,展示于县报,发表渐多,也在就读的学校中略有名气。我几乎每个季度都被县报评为“积极通讯员”,寄来印有××报社的稿笺纸,激励继续撰稿。后来报社奖励一本精装笔记本,我舍不得写上一个字,一直珍藏在身,直至文革中丢失。那些看来不起眼的鼓励,着实让我兴奋了许久。县委宣传部还把我的小诗转给重庆某小报刊登。至今还依稀记得“清清水,蓝蓝天,犁头划破水中天”这样民歌风味清新的句子。

积少成多,夜晚的杜撰终于换来张张菲薄“稿酬”通知单,聊以弥补孱弱身体劳动挣钱之不足,终于买回最急需的大米和盐。

记得,我们班有位F同学,本来作文拙劣,却喜欢弄文舞墨,常与我切磋写作技艺,咬文嚼字,有时为选用一个字词,我们争得面红耳赤。F同学练笔不辍,两年后其语文水平竟大有长进,最后考上西南政法学院,还来信感谢我的一针见血的批评。

几年秀才杜撰式的习作,极大诱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也有助于外语的学习,丰富了对语感把握。

有限的大米买回后,总要精心计算每天定量,逐日按定额量米煮饭。每日煮饭,一则量少,二则节省时间,往往煮一顿管三餐,每餐多为泡菜就饭,如泡菜吃光,只能用炒过的盐就饭。如果晚饭数量不足,也就“滥竽充数”,饭不够,菜来凑罢了。

那种“菜来凑”,并非烹制什么蔬菜。春后,我常将莴笋叶子洗净后撒一些盐,再加一小勺母亲亲手制作遗留下来的胡豆酱汁,拌匀菜叶,搁置几个小时就可果腹。如自己没有钱买回莴笋叶子,就把邻居削莴笋时丢弃的菜皮捡回,剔去硬茎,洗净后用盐腌制在瓦坛里,备用充饥。夜晚放学回家,一碗莴笋皮就一碗凉水,经常这样胡乱搪塞肠胃,自欺欺人。

每年所发购布票极为有限,每人仅为2尺,凑上几年才能够勉强缝制一件衣服。所以,学会补衣是生活必备的一大本领。

母亲多年手工缝纫,我耳濡目染,早早学会自己补衣。补衣时,缺少碎布,都是“折东墙,补西墙”,把旧有补丁折下,又缝补在新的窟窿上。我的内衣布满杂色补丁,面衣稍好一点,也都打上四五个补丁,尤其是肩头几处补丁,凸显扁担磨损的破坏力。我自己不会做鞋,也无钱购买。严冬来临,没有穿上棉袜,布鞋里的脚趾头都伸出鞋尖。面对那些衣着光鲜的同学,我却毫无羞赧寒碜之感,也无羡慕哀叹之情,只是激起发愤读书的意志。整天思考的是如何学得更好,用知识改变自己苦难命运。

周六上学时,用面盆装上换洗的衣服,带进学校,放学后就到附近的河边濯洗。衣服穿了多年,质薄如蝉翼,可以透过光亮,依然“敝帚自珍”,不肯抛弃。没钱买肥皂,只能用母亲留下的“皂角”。皂角质硬,稍不注意,就会划出新的小孔,或者把衣服的小孔拉成大窟窿,因此每次洗衣服时总是先砸碎皂角,再小心翼翼将皂角末洒在衣物上,轻轻搓揉,不敢用力过猛,更不得使用衣刷,唯恐担心衣服洗烂后,再没有更多的换洗的衣服穿上身了。

平时,在校认真听课,仔细作业,课外活动期间还常去图书馆借阅图书。我常去借书,日久天长,与管图书的老师混熟了,管图书的老师居然给赐以老师档次的“特权”——可以钻进藏书室独自挑选。若选到一本喜爱的图书,心喜若狂,等于独享美味珍馐,乐融融之情充盈全身,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暂时取代了食物的极端匮乏,饥饿这个怪诞也就消遁无影无踪。

高考前几个月,我好不容易攒钱买得数理化三本复习资料,语文和外语就依托平时的感悟和积累。高考复习期间,始终记得老师传授的学法:先看书,后作业。虽然没有“教辅”、“高考秘诀”之类考试辅导读物在手,更无名师现场指点迷津,但我始终坚持认真阅读教材的有效学法。老师经常忠告我们:“学生要用阅读电报的方式,逐字逐句阅读教材,不放过蛛丝马迹的疑问,读懂教材的内在含义和结构,方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在寂寞的深夜,我就是反复贪婪阅读几本教科书,多角度解读例题的内涵,终于破译其中的解题奥妙,悟出作文的写作技巧。

几个月体力和精力的极度透支,使我身体更为消瘦,颧骨和眉棱骨像刀背一样突出,肋骨毕现,体重降至70余斤,被同学戏谑为“灯草牌坊”。一个同学见我如此憔悴困窘,伸出援助之手,送了2两粮票和5分钱,嘱我买碗白米稀饭滋补身体。

这是一个幸运者给一个不幸者在寒冬中送来的春天般暖意!

在非常时期,生活的全部含义,就是人人每天都为最起码的吃喝标准,精打细算,劳苦奔波。有人早已人格泯灭,跌入贪婪和自私的陷阱,仅为区区一碗饭、几斤米,丧失了做人的起码准则。

这位同学对同窗感情如此厚重,在自己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下,还惦念着一个即将走上考场而饥肠辘辘的学友,令我感激涕零,嗫嚅欲语,却无话可说。

1962年7月的高考前夕,我用怀揣胸间许久的2两粮票和5分钱纸币,在北门的国营食堂买了2碗多日不见白米稀饭,舍不得再买1分钱咸菜就饭,囫囵下肚,把找补的1分纸币又藏在衣兜,怀着相当复杂的心情走进考场。

1962年高考语文分甲乙两种考卷,甲卷是作文,乙卷是古文翻译。我走进考场,展开甲卷时,《打鬼》的题目跃入眼帘,心中窃喜,与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熟读成诵的王任重《来一个打鬼运动》一文何其相似,思如泉涌,一挥而就。后来得知,劣作居然居于全校同级新生高考作文的榜首,其他学科高考成绩也印证这种传统学法卓有实效,遂心如愿进入了心中的理想高校。

在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我这只羽翼尚未丰满的小鸟,瘦弱的翅膀几乎折断,成为饿魔吞噬的猎物。

孔夫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苦难早早将我导入澄明之境,心静如磐石。我虽然贫穷至极,但可以做个自食其力的好男儿,时刻保持做人的尊严。青山常在,志气从未泯灭。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我等市井百姓自然不敢口吐“雄才大略”之类的妄语,但古今中外人生成材的规律莫不如此。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知识改变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规律。贫寒家庭的孩子如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经受各种折磨的考验,从艰辛中吸取动力,耐住寂寞和清贫,潜心于知识的奥妙中奋力钻研,都会演绎出当代不同风格的《命运交响曲》来。

在高中的苦读期间,尚未成熟的我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生活折磨,饱尝了穷人的辛酸,几乎被饥饿、孤独压垮了身体,折断了双翅,跌落在社会最底层,奄奄一息。高考给了每个向命运挑战的勇敢者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遇。从离开母亲那时候起,我这样一只伤痛未愈的小鸟,闯过重重险隘,跌跌撞撞,终于艰难起飞了。

饕餮珍馐

农谚曰:四月南风小麦黄,才了蚕桑又插秧。1960年孟夏,小春抢收和大春栽插异常繁忙,小麦油菜胡豆刚收进保管室里,需要日后晒干才能分配到各家各户。这年头的大雨,偏偏只下一两个小时,老天吝啬得很,不乘机储水耕田,那就必然是“望天田”,有无收获就很难说了。刚结束犁田耙田,就得抢农时栽秧。快收快种,争分夺秒,劳动的节奏就是一个“快”字。哪里都需要劳力,不能耽误半点功夫,农村劳力尤其紧张。谁都知道,那些身强力壮的农民兄弟都纷纷奔赴炼钢前线去了。力保钢铁元帅升帐,强占“1070高地”,是头等政治大事哦。农民弟兄打硬仗恶仗,最能吃苦,上级调兵遣将,自然是首选对象。许多生产队的全劳力全部抽光,剩下的就只是老幼妇孺和疾病缠身的半劳力了。农村成为极度缺乏劳动力的广阔空间。

按照县上的习惯做法,解决农忙劳力缺乏的问题,从学校抽调学生,既方便,又省事,便于管理。大兵团作战,突击解决农忙大事系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因农事放农忙假,也可提前或延长,以农村需要为准,就像移动棋盘上一粒棋子那样轻而易举。按照实际支农时间统计,这一学期,4次奔赴月华公社支农,后来校史上称为“四战月华”。农忙假一连几次首尾相接,断断续续延长两个多月,我们几乎完全在农村田野“泡吧”。

1960年春季开学不久,高中一年级学生奉命全部开赴月华公社,协助完成栽秧任务。命令如山,无可推辞,我背上被子,随学校队伍步行30余里,赶到月华公社玉皇庙大队。

我从小在县城长大,第一次下田栽秧,只能是滥竽充数。我们几个学生下秧母田扯秧,扯出的秧苗根上沾满泥浆,就马上用稻草捆扎起来,扔在秧母田里,等候挑走。旁边来自的农村同学给我们指出,扯出的稻秧先必须要洗净泥浆,码齐秧苗,才能捆扎,否则栽秧时无法分开,即使胡乱插,,有的秧苗定会漂浮水面,与你依依不舍;有的“委屈”插入田泥(俗称“撅兜秧”),返青时间大大延长。

同类推荐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是赵振元先生在成都、无锡、拉萨、嘉兴等城市间旅行、工作、生活的感悟和随想。这些作品, 忠实地记录了他个人的行走足迹和心理的旅行轨迹。有的侧重于写景, 有的侧重于写人和事, 有的是身处此情此景的所思所想, 内容真实, 情感真挚, 让人读来亲切自然, 又有别样的收获。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每个人都有一颗年轻而伤感的心。在遇见自己的另一半前我们总会在生活的小道上漫步前行。有错过的时候。有疼过的时候。一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稍作停留,然后他们最终都慢慢的消失了。甚至此生不会再见。后来当我们再想起这些人的时候,仿佛在回忆另一个人的故事一般。本书讲述成长、爱情。既有青涩懵懂的初恋、缱绻缠绵的相守、恋恋不舍的执着,也有蓦然回首的惊诧,此去经年的追忆,道尽了相思情,离别苦。每一篇文字都充满暖意,却又带着一丝明媚的忧伤,将爱情路上的点点滴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本书精选作者主题散文,分别包括《拾叶者言》、《大浪淘沙》、《寻找快乐》、《卖书记》、《母亲的酒》、《耕耘者说》等。
  • 塘堰印象

    塘堰印象

    我省水资源丰富,但塘堰淤塞、小农水“最后一公里”不畅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回应人民关切,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三万”活动。号令一出,省作协随即启动了“荆楚作家走乡村――塘堰行”采风采访活动,4个月时间内,近100位作家走出书斋,奔赴乡间湾组,深入田间地头,记录最感人的故事,描写最美丽的风景,采写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纪实文学作品。
  •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本书由数篇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组成,内容生动感人,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都是对生活的感恩,都足以让我们洒下一捧感动之泪。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偏执男友

    我的偏执男友

    狂拽掉渣的沈公子私底下居然是个小甜心,平时甜得发齁发腻也就算了,居然还是个偏执狂!不能忍,不能忍!他一路追随她,角色不断升级:最初是晨光中眉目煜煜生辉的俊俏少年,性格古怪易怒的天才学生;后来机缘巧合,成了在她身边跟进跟出的粘腻学弟;接下来,各种撒泼打滚求包养,明骚暗贱无底线,只为赖着给她当同事;最后,他买下了一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嘉行”命名,送给她当做毕业礼物,成功晋升为她的老板和男人!23岁老少女与17岁小忠犬关系混乱,一路从师生,到同学,再到同事,纠结、扭打、纠缠数年,终成眷属,除了天天撒狗粮,还时时撒狗血!绯闻小剧场:一大早,嘉行中学的电梯里就八卦满天飞。“咱们美丽温婉的林校长,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是啊!我听说她曾经勾引所教班级的小男生为她神魂颠倒!”“啊?我怎么听说她上大学的时候,迷得一位高富帅抛家舍业、要死要活非得跟她在一起!”“最劲爆的是,听说她和现在“嘉行”的大老板有一腿……”“……”站在电梯角落里,一个看起来十分英俊养眼的年轻男人嗤笑:“你们都是从哪儿听说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真相……事实上,我知道更劲爆的……”他深邃的眼眸一瞟,满电梯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个为她神魂颠倒的小男生,那个抛家舍业、要死要活非得跟她在一起的高富帅,还有现在那个跟她有一腿的‘嘉行’大老板,都是同一个人,名字叫做——沈嘉行!”话音刚落,电梯门打开,校长助理正好在门口迎接:“沈先生好!”“……”电梯里顿时一片沉寂,他们突然隐约猜到了什么,所有人后背都冷汗涔涔!
  • 重生豪门:温先生,夫人要离婚

    重生豪门:温先生,夫人要离婚

    一朝重生的苏小姐规规矩矩上了婚车,不成想司机是个大佬,一个油门,报了她上辈子的仇怨。苏小姐气结:“我没要你帮忙!”温先生:“举手之劳,以身相许就行。”相许你个头,老娘这身手,分分钟收拾了好不好?汽车驶出去,苏小姐手拉车门:“停车,我要下车!”“说了以身相许,你觉得你还能跑?”温先生像个狐狸一样眯着眼睛,等着将面前的人拆骨入腹。温先生语录:上了本少爷的贼船,就是本少爷的压寨夫人了。
  • 都市悬疑夜

    都市悬疑夜

    365天365个夜晚同样的有365个悬疑故事
  • 笑有缘

    笑有缘

    滚滚拈黄土,隔帘是伊颜,笑有缘,恨无份,杯杯盛醉,终是痴人不悔。
  • 魔域七君

    魔域七君

    在允和华的庇护下繁衍生息的人类世界,在安静的生活下涌着怎样的洪流。是魔的降临还是神的争斗?恶魔与天神的争锋,孰赢孰输?妖,神,魔,人一场戏!!!
  • 凤临天下穿越之锦绣缘

    凤临天下穿越之锦绣缘

    21世纪的兵王,世家小姐,一朝穿越,成为败家嫡小姐,兵王的尊严岂是能被这样侵犯的?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看她一步步扶摇直上,从败家嫡小姐做到御赐郡主,同时俘获了太子宠爱……
  • 九幽传奇之明珠劫

    九幽传奇之明珠劫

    她来历成迷,身怀世所罕见的宝物而不自知;他抛却过去,历尽风霜亦未磨灭本心。她初入江湖,他却已在江湖沉浮几载,她一派天真,他潇洒豪脱,他们相遇便几近相知,他们将在这个江湖里谱写一段不那么腥风血雨的传奇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鬼保镖

    恶鬼保镖

    赖大兵,繁华都市中的一个小小保镖!恐怖组织视他为比恶魔还凶残的恶鬼,娱乐圈却喻他为比天使还要俊美的男人;武术界视他为比天才还要逆天的奇才……一个人,一个小小保镖,怎么会拥有如此多重身份?别惹怒他!不管你是白道太上,还是黑道枭雄,因触逆鳞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