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83800000007

第7章 北宋的建立与宋初政治(5)

此语固不乏溢美之辞,但多少还是反映了一些现实。据史籍记载,当时各级政府的用刑比较审慎,太祖在严厉镇压各种反抗活动的同时,为匡正吏治,对贪官污吏的打击尚称有力,官吏犯赃罪严重的多被处死,如建隆二年(961)四月,商河县令李瑶,坐赃罪被杖死,左赞善大夫申文纬也因坐失觉察除籍。次月,供奉官李继昭坐盗卖官船罪弃市。八月,大名府永济主簿郭,坐赃罪弃市。终太祖一朝,官吏因犯赃罪而被弃市者达到二十余人,对贪官污吏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七、对农民起义的防范

宋代为防止农民起义,采取了软硬兼施两种方法:在硬的一手上,就是派遣禁军全力加以镇压与剿灭。在软的一手上,一是推行荒年养兵的政策。

太祖曾说:“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这一政策,实际上是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可能成为起义军力量的农民转化成预防和镇压起义军的力量。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冬,杜庶知扬州,适遇射阳湖饥民“啸聚”,他立即“遣将招刺,得丁壮万余,戮止首恶数人”,迅速平息了可能酿成的起义。这说明荒年招兵的政策,终宋之世都在执行。二是推行招抚政策,即只要有农民起义爆发,先进行镇压,镇压不成,便行招抚,特别是收买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镇压与招抚两手的交替使用,往往可以瓦解那些斗争意志不够坚决,或本身没有想推翻宋政权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一般来说,北宋前期军事力量相对比较强大,多以镇压为主,自北宋中期至南宋,由于内地兵力不足,军事镇压常常受挫,招抚政策就实行得更多一些。别看招抚政策是对农民起义军的一种妥协,实际上往往比单纯采用镇压手段更为奏效。

八、对宗室和外戚的防范

太祖兄弟一直将历史上宗室篡权的例子作为一面镜子,从中吸取教训,尤其当宋太宗自己以不合法的手段夺取帝位以后,对宗室的防范更是达到空前严厉的程度。自太宗朝起,近亲宗室子弟的待遇虽然优厚,但所授之官,从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郡王到诸卫将军,皆为虚衔,俸禄虽高却不领实职,禁止他们参与朝廷政事,也不允许交通大臣,即使皇太子也不能领兵出征。正如苏轼所说:“自建隆以来,不以吏事责宗子,虽有文武异才,终身不试。”为了防止宗室的“图谋不轨”,自太宗朝以来,先后颁布了《宗室座右铭》、《宗室善恶宝戒》、《宗室六箴》等文书,“意在规谏宗室之良也”。

北宋前期,尚未制定出专门性的宗室法令,遇到事涉宗室近属的案件,一般都由皇帝亲自作出裁决。如端拱元年(988)闰五月,御史中丞因事劾奏太宗次子、开封尹、许王赵元僖。元僖便向太宗求情道:“臣天子儿,以犯中丞故被鞫,愿赐宽宥。”太宗回绝了这个要求,说:“此朝廷仪制,孰敢违之!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擿,汝为开封府尹,可不奉法耶?”最后赵元僖仍“论罚如式”。至于对太祖一系的子孙、皇弟廷美及其子孙的防范就更是无所不至。

到神宗朝,宗室繁衍日多,已不可能一一授官,所以对非袒免亲宗室子弟,虽允许其通过科举踏上仕途,但仍不准其出任宰执大臣,这种情形,除南宋宁宗朝初年的赵汝愚是一个例外以外,终宋之世皆得到遵行。正由于对宗室防范甚严,所以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起近支宗室图谋不轨的事件。

外戚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一旦大权在握,逼宫、篡权之事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可是整个宋代却无“汉王氏之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太祖以降对外戚的防范非常周密,所采取的措施几与对宗室相仿,特别是不让他们私自出入宫禁,交接大臣,出任宰执、两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三京长官等重要职位。外戚一旦得罪,虽几多宽恕,但也给予一定惩罚。如杜审肇为昭宪杜太后之兄、太祖之亲舅,太祖虽命他以右骁卫上将军出知澶州,但对他还是放心不下,“乃命司封郎中姚恕通判州事,以左右之”。再如王继勋乃孝明皇后之亲弟、太祖之妻弟,虽官至保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后来因大量的罪行被揭露,“诏削夺官爵,勒归私第,仍令甲士守之”。太祖对外戚的这种防范和严厉执法的态度,对以后各朝影响很大,若外戚稍有假借或不法事,台谏往往起来弹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戚势力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危害。进入南宋,情况也一样,故光宗以为:“祖宗家法最善,汉唐所不及,待外戚尤严。”宁宗朝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读的彭龟年也说:“祖宗待外戚之法远鉴前辙,最为周密。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惟防禁之,使不害吾治,亦所以保全之,使全吾之恩也。”

九、对宦官的防范

唐代后期,宦官势力极度膨胀,他们掌管禁军,执掌机要,负责宫禁,直至操纵帝王的生杀废立之权。自顺帝朝以后诸帝,有二帝(宪宗、敬宗)为宦官所杀,八帝(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为宦官所立,一帝(顺宗)为宦官所废。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对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宋初统治者来说,必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防范宦官干政,除禁止其交通大臣以外,还作出了必要的制约。其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宦官的升迁。宦官的迁转,除了要按正常的磨勘程序以外,升到供奉官(从八品)以后,要历任五年才能加带御器械(武臣荣誉性加官),再历五年,才可迁转为入内内侍省都知、押班(正六品),而且还受须经历边臣,“非年五十以上,历任无赃私罪者弗除”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否则,必将受到台谏官的弹劾。宦官一旦升为入内内侍省都知(从五品)后,已经达到“极品”,最后止于遥郡观察使(品位视所带阶官)。

二是外出法。由于御药院承受各地投下文字,进呈皇帝,或承旨传宣,职任最为亲近,若不防范,“岁久则权势太重,不可制御”,故宋初多以官阶较低的宦官领其事。待该宦官迁转至内殿崇班(正七品)以后,则须出为外官,以防范他因侍奉皇帝日久,趁机弄权。后来司马光称颂宋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是“此乃祖宗深思远虑,防微杜渐,高出前古,诒谋万世者也”。

三是不让宦官主兵。哲宗朝官员曾肇说:“本朝承平百有余年,政出于一,群臣奉法遵职,外戚奉朝请,宦寺供扫洒而已。”在宋初三朝,此说当为事实。又据两宋之交人邵伯温言:“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此说是否可信,今人虽有不同看法,但是至少在仁宗朝以前,除王继恩于淳化年间(990-994)曾领兵入川镇压过李顺起义以外,基本上没有宦官主兵之事发生。此后偶一行之,群臣便交章论奏不息,如英宗差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钤辖,台谏官吕诲、傅尧俞、赵瞻等人便相继论奏,数年后,“卒罢之”。煕宁九年(1076)冬,神宗命宦官李宪措置煕河边事,又遭到以御史中丞邓润甫为首的大批台谏官的猛烈反对,他们以为,“祖宗震起于欃枪扰攘之中,所以安宁者,亦自多士而已,未闻此属有与焉”。

不过,宦官毕竟是帝王身边最为亲近之人,在君主独裁的体制下,皇帝对臣下的不信任和猜疑,势必造成对宦官的依赖性,特别是随着帝王自身统治力量的转弱和腐朽性的加深,自仁宗朝起,宦官用事就逐渐增多,到徽宗朝终于达到十分嚣张的程度。但是,终宋之世,宦官势力即使在最猖獗的时候,也没有能威胁到皇权,究其原因就是朝中官员凭借“祖宗故事”、“祖宗之法”,不断与之展开斗争,最终得以遏制宦官势力的恶性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太祖的建都政策。北宋继后周定都汴京以后,太祖以他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眼光,及时察觉到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长此以往,并非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开宝九年(976)四月,太祖决定迁都形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河南府(洛阳),进而迁往长安,为此他向群臣解释迁都目的:“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可是太祖的这一计划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起居郎李符上书,以为迁洛有八难:“京邑凋弊,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太祖不听,他趁前往洛阳祭祀之机,“尚欲留居之”。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对太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揺。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太祖仍然不听。

后来由于晋王赵光义的“叩头切谏”,这个迁都计划才没有实现。从后来北宋历史的发展来看,太祖的建都政策确实颇有远见,可是由于李符、李怀忠等官员的短视,尤其是赵光义贪图于汴京繁华,不愿重建西京,遂使一个半世纪以后,金兵迅速攻陷汴京,酿成靖康之祸。

第三节 “金匮之盟”与赵普其人

一、所谓“金匮之盟”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太祖暴卒,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岁,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光义原名匡义,因避太祖之讳而改名,即位后,再改名为炅,是为太宗。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有关太祖的死因和赵光义即位是否合法的事,是宋代的一大公案,不仅在两宋士大夫中有不少人心存疑窦,就是在今天也众说纷纭,而搞清这一问题对宋代政治史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两宋皇位的传承问题和统治政策的变化。

赵光义所以能继承皇位,向有三说:一是太祖属意说。据《宋史·太祖三》记载:“(太祖)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意谓早在太祖生前,已有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的意向。李焘《长编》也有同样记载。二是“金匮之盟”说。据《三朝国史》、《太祖新录》记载,建隆二年(961)六月,杜太后在临终前遗命太祖,嘱其将帝位传授给光义,并立下了“金匮之盟”。三是“烛影斧声”说。以为是太宗趁太祖病重,加以谋害以后才夺得帝位。但是,这些记载都有值得探讨之处。对于第一条记载,一眼就可以看出纯粹是空穴来风。按太祖实录有两部,一为《旧录》,一为《新录》,《旧录》修成于太宗朝前期,因为当时尚无“金匮之盟”一说可以假借,故有关史官不得不制造太祖生前的这段谈话,以为太宗合法继承帝位张本。但传位是一件大事,怎可凭类似一句小说家之言,就轻易授予?所以依常识判断,完全不可凭信。而所谓“金匮之盟”说,则为国史和《新录》所载,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有类似记载,后来又被收入《长编》,成为太宗继位的最重要根据。但是,人们只要稍作推敲,就可以发现这个“金匮之盟”说破绽很多,也难以使人相信。至于第三种“烛影斧声”说,意为是太宗弑兄夺位所得,这同样是一种猜测,不能成为定论。对于这后面两说,本书有必要作些辨析。

按太祖生有两个儿子,一名德昭,一名德芳,在他死时,德昭已有二十六岁,德芳也有十八岁,从年龄上来说,若称帝都已不是幼君。可是为什么他却要弃子而传弟呢?对此,据说是因为有“金匮之盟”的缘故。据《长编》卷二,建隆二年六月甲午条载:(杜太后)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对。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三朝国史》、《太祖新录》、《宋史·后妃上》、《宋史·宗室一》和《涑水记闻》卷一都有类似记载。

那么,“金匮之盟”的可靠性又是如何呢?我们认为其中的矛盾很多,简直不能自圆其说,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来赵普与太宗一起捏造所致,其理由如下。

一是关于签订“金匮之盟”的人员有问题。从《长编》所载可以看出,当时只有太后、太祖、赵普三个人在场。《宋史·后妃上》的记载同《长编》,而《三朝国史》和《太宗新录》以为还有太宗,这是矛盾之一。

二是关于传位的次序有问题。《长编》卷二和《宋史·后妃上》只言传位“汝弟”,即太宗,而《涑水记闻》以为太后对太祖戒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就是说,先由太祖传光义,再由太宗传廷美(按当时廷美十五岁,小太宗八岁)。可是《长编》卷二二和《宋史·宗室一》则以为:“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这样就有三种传位方式,这是矛盾之二。

同类推荐
  • 山河劫诛宋

    山河劫诛宋

    公元一零三六年,秋,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发生了一桩奇案,兵力部署图失窃,镇守边关的大将杨延昭杨六郎老元帅奉旨返京协助开封府尹包拯调查此案,在返京途中遭人行刺……故事由此展开QQ交流群:277872689
  • 重生之历史因我而变

    重生之历史因我而变

    一个贫穷的乞丐被人打死以后有幸获得一次机会,选择生,还是死。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生,接下来又有三个选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当诸葛亮的徒弟,也不愿意当一个小乞丐又或者是当时的汉献帝……
  • 重生之战神吕布

    重生之战神吕布

    掌中方天戟,身下赤兔马,天下何处去不得!本书读者群:276938907(战神殿)新书《三国之终极商人》已经发布,还望诸位多多支持!
  • 大殖民帝国

    大殖民帝国

    1887年:清国忙于和全世界签订友好条约,不亦乐乎;日国忙于为日清友谊做最后的准备,马不停蹄;美国抉择于蹲家里数钞票还是效仿老大抢地盘,好不烦恼...英国执着于将米字旗插满全世界,旗子不够————————————————————沈拓带着游戏里一个野战中队来到了被荷兰人占领的伊利安岛,从今以后我就是伊利安帝国的皇帝,子民会有的,军队会有的,有胆敢阻碍我当皇帝的统统该死。“清国大批平民涌入伊利安岛,截止发稿日,伊利安岛华人已经突破3000万!”“全国各地游行人数到目前为止已经突破100万,民众强烈要求提高福利待遇,否则将移民伊利安岛。”...“多国联军集结完毕,不日将进攻伊利安岛,迫使沈拓下台!”“各国遭遇不明武装袭击,多国联军被迫解散,回防本国!”“伊利安帝国皇帝陛下宣布进入大殖民时代,各国自危!”
  • 亚洲王朝

    亚洲王朝

    年轻的驻外武官穿越到了1850年的南洋,他眼见华人的悲惨生活,被土人抢掠,被西方人盘剥,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他作为一个军人,忍无可忍了,决定带领南洋华人,一起站起来驱逐西方洋人,保护华人利益。并且带领南洋华人打回老家,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全体华人的亚洲王朝,和西方列强争夺世界的主导权,让华夏文明再次普照天下,让亚洲的文明再次笼罩在全球。西方各国大呼:“狼来了!”
热门推荐
  • 缘爱:何奈缘浅

    缘爱:何奈缘浅

    你若赐我一段浮华,我便许你满世繁花。曾有几时,你爱他,可以放弃一切。波澜曲折后,你绝望了。几番痛伤后,才明白伴你一生的人,仍在原地等你。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缘爱:何奈缘浅
  • 残圆幻想

    残圆幻想

    怪异的不合时宜的悲愿,曲辱和怯懦的善,我的兴奋和独有的痛与思念。我情愿承担罪恶,活的像我。精英?还是先当好游民吧!
  • 墨月挽歌

    墨月挽歌

    什么,我是从秦朝转世而来?你是我在秦朝时的妻子?这还用说么,当然要在一起了,你这么漂亮。哎?你怎么了?这设定也太坑了吧,刚有美女投怀送抱,就得让我想办法救她!
  • 猎心计:恶魔我就赖着你

    猎心计:恶魔我就赖着你

    我撞!撞!撞!呜……撞到恶魔了啦!竟然因为我不道歉就把我整得那么惨实在是太可恶了以为自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继承人就很拽吗?哼!本小姐才不会那么容易就妥协呢接招吧!大恶魔!什么?我怎么可能会和四大家族有什么关系?开玩笑的吧?我不相信!
  • 卧底警花:与爱为敌

    卧底警花:与爱为敌

    简爱的父亲在一次卧底任务中牺牲。她在警校毕业后被父亲的战友赵海笙招录成为一名刑警。海城发生几起离奇而惊悚的谋杀案件,线索显示都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温尔造型有关。简爱受赵海笙指派,应聘到温尔造型任职,试图寻找案情真相。她发现总裁温尔恺竟然是自己曾经暗恋过的学长。简爱查到公司的造型总监阿哲可能就是凶手,但阿哲也很快被杀。简爱也在调查中遭遇危险,幸被温尔恺所救。简爱感觉温尔恺并非凶手,两人的感情开始升温。温尔恺的好友兼合伙人裴玄东进入简爱的视线。接近中,简爱发现这个深沉、低调的男人一直想置温尔恺于死地。但温尔恺不希望因上辈恩怨与自己多年的兄弟反目。裴玄东通过手段终于掌控了温尔造型,温尔恺决定退出,和简爱过平淡的日子。但简爱却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她克服重重困难,揭开了裴玄东用人脑中的组织进行试验提取驻颜因子的秘密。而这种成分,还能对人的精神起到控制作用。更令简爱惊讶的是,自己父亲多年前卧底任务失败被杀,很可能与温尔恺的父亲有关。温尔造型这样一家大型企业的背后,到底深藏着怎样的秘密……
  • 百花录:君子乱世浮尘归

    百花录:君子乱世浮尘归

    麒麟踏空而来,凤鸣安于天下。腾龙遨游在云,玄龟逍遥海澜。一场乱世,一季浮华。在这个君子现世,风起云涌的时代,谁是谁的缘,谁又是谁的孽?时过境迁,你是否能在最后的时刻忆起我一、二?他与“她”有宿世纠葛,奈何这一世“他”不记得他.命运交错下,他们注定遇见。却无法掌控未来。一场洪荒中的传说,众人眼中的游戏,终究抵抗不了时间的浪潮归于尘土吗?而对于他们来说,亲情,爱情,归宿到底是什么?又到底在何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成长进行曲——我们的秘密

    成长进行曲——我们的秘密

    对于校园生活,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创作的文字,能更加鲜活地反映当代的校园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茫修行记

    苍茫修行记

    苍茫大陆,儒佛道三教鼎立,太平盛世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大厦将倾,无父无母的皇甫钰如何一步一步的走上修行之路?年少时青梅竹马的邻家小妹到底去向何处?儒法豁达,佛法求真,道法高远,哪种才是救世济民平定山河之道?
  • 越过时光

    越过时光

    5岁的女主颜雨墨本在一场车祸中身亡,却意外获得元素能力,获得能力的她为复仇开始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