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百度也卷进来了
继RealNames倒闭之后,CNNIC也开始做客户端,在市场上与3721针锋相对。两家的产品类似,在市场推广上都采取3721的弹窗技术。对于用户来说,也分不清弹出来的对话框是谁家产品,他们甚至以为就是同一个弹窗。
在这之前,为防备与CNNIC狭路相逢,2000年3月,3721率先做了驱动保护。因为搞不清楚到底是用户在卸载你的软件还是对手在卸载,在卸载方面,3721把这个过程做得很复杂。如果用户想卸载网络实名就必须登录3721官方网站,在网站上回答一个问题。这种方法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不错,但给用户制造了很多麻烦,这也成为3721难以抹掉的污点之一。双方攻防不断升级,最后演变成在用户的电脑里打架,今天3721删CNNIC的软件,明天CNNIC反过来删3721的客户端,并且这样的互删不用告知用户,而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竞争一步步走向恶性循环。
最糟糕的是,百度也卷入了战争,最后演变成三家混战。
百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务。2000年5月,百度以每年8万元服务费卖出第一套搜索引擎,买主是硅谷动力。到2001年夏天,搜狐、ChinaRen、新浪等中国主流门户网站也纷纷采用了百度的搜索引擎。即便这样,百度也没有在经济收益上获得大的回报,卖得好但却难以盈利。
周鸿祎找到百度,向李彦宏证明,3721做的事与百度的业务并不矛盾,百度是搜索,3721只是一个名字服务,而不是搜索。如果双方合作,3721还能给百度搜索带来流量,作为流量提升的交换条件,周鸿祎希望在百度搜索框前面放一条3721的链接。在百度早期,甚至到2004年之前,搜索的流量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在取消与新浪、网易等门户合作之后,百度搜索也没有卖起来,但是这次的谈话并没有让李彦宏动心,他没有表态。而百度的另一个创始人徐勇显得更加温和一些,周鸿祎也觉得徐勇更好说话。李彦宏在分析3721的商业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3721最终会走向搜索这条路,百度与3721必然是一种竞争关系,因而双方最终没有谈成合作。
事情没有完,李彦宏在分析3721的流量为什么那么大时发现,这有赖于客户端,百度也可以做这样的事。于是,百度推出了一个客户端叫百度搜霸,加入抢夺地址栏的阵营,原先3721与CNNIC的两方对战升级为三家恶战。
当时CNNIC与百度在这块市场上的规模都比较小,3721一家独大,因此前两者联合起来,在用户的电脑里围剿3721的网络实名。
三方彼此交恶日趋白热化,周鸿祎积极加固攻防。他在卸载这个过程中,将其更加复杂化,并且专门针对百度搜霸。当用户在卸载3721客户端之后,会留有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删除百度的客户端。也就是说,用户卸载3721客户端是卸载不干净的,这个残余的部分是用来对付百度的利器。
周鸿祎后来做了一个比喻去反思这场恶战,这跟流氓抢地盘似的,你本来是为了抢到地盘收保护费,结果却把这个地盘打得稀里哗啦的。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眼里已经看不到用户,到2003年,这场交战达到了顶峰,甚至进入相互诉讼的缠斗中。
诉讼的结果是双方不再杀对方,这个结果是周鸿祎愿意看到的,因为3721已经把百度的客户端杀得差不多了。但从此以后,李彦宏与周鸿祎之间的“梁子”也算结下了。尽管3721之前做了许多教育中小企业客户做网络营销的工作,也算为这个行业作过贡献,周鸿祎原本也想规规矩矩做产品,经营好用户的利益,但是因为后来与CNNIC、百度之间交恶,其将推广方式做得过于激进,以至于后来所有关于弹窗插件的账都算到他头上,周鸿祎也为此被扣上一顶“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这也是后来的周鸿祎没有想到并深切为之后悔的一件事。
多年以后,周鸿祎对3721做过反省,认为3721有两大难以抹去的污点,其一是安装插件这种方式对用户造成过多的打扰;其二便是跟百度、CNNIC互删软件,将软件故意做得难以卸载。
卖给雅虎错失搜索市场
时隔多年以后,周鸿祎不得不承认,李彦宏比自己沉得住气。他也是多年之后才知道,当时百度的流量远远不如3721,甚至到2004年左右,百度的流量都无法与3721相比。周鸿祎去找李彦宏谈合作时,李彦宏所摆出的那副架势,仿佛他已经在运营一家大公司。相对的,那时的周鸿祎一直不自信,他所表现出的幼稚、害怕,犯下的种种错误都源于不自信。
当时的3721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当年金融界想上市,通过3721导入流量,销售很快就被拉高,金融界给3721广告费,而周鸿祎觉得这个没啥意思。他根本没有意识到3721已经是一个流量很大的网站了,如果当时有第三方的咨询机构做统计的话,3721的流量大概能排到前三或者前四名,但周鸿祎对此浑然不觉。不仅如此,作为投资方的IDG也不知道如何定位3721。当时在263担任要职的田健来找3721谈合作,3721无偿给263收费邮箱一些资源,这对263帮助很大。田健看到了3721流量的威力,毫不犹豫地加入了3721。
事实上,到2003年,3721的成长已经超过了IDG的驾驭,大家对行业前景都看不清楚。周鸿祎也苦于没人能在布局上给点建议,把把关。如果当时他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那么3721的定位与前程也许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周鸿祎事后总结,3721对当前格局判断不清,以至于把大好前程浪费掉了,同时还断送在没有前瞻性上面,而这两者又与周鸿祎自身极度不自信有关。
依照2003年3721的状况,周鸿祎应该寻求上市。当时IDG内部也有人在说,他们投资的公司中有正酝酿上市的,而这家公司就是郭凡生的慧聪。
对于3721,IDG并不看好,加之周鸿祎觉得自己英文不好,与西方人打交道有障碍,所以也不是很上心。
不过,虽然IDG和周鸿祎对3721不是特别有信心,但有趣的是,不断有人找上3721,要谈收购。
最早与3721谈收购的是新浪。周鸿祎和作为新浪创始人之一的林欣禾是为并购的事情在硅谷见的面,周鸿祎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也很风趣。新浪开价2000万美金,当时新浪的市值大概在1亿美金,按照新浪的出价,它愿意拿出自己20%的股份作为交换。如果换股成功,周鸿祎也将摇身变成新浪大股东,这让周鸿祎很感动。但他认为对于门户新浪来说,做企业业务不是新浪的重点,所以双方的合并没有达成。
新浪之后,搜狐CEO张朝阳很热情地找到周鸿祎,把收购价格抬高到3500万美金,并且希望周鸿祎到搜狐出任CTO。此时的搜狐市值大概也在1亿美金。周鸿祎依旧是感动多于实际的冲动。
之后还有阿里巴巴想买下3721。阿里巴巴的企业服务这块业务曾与3721进行过竞合,不打不相识,阿里巴巴觉得3721在企业级市场的流量导入方面做得很好,可以弥补阿里巴巴的缺陷。马云将收购价格开到6000万美金。据周鸿祎自己回忆,当时马云表态说,要是收购成功,他还要专门去融资,而且还要换股,换股后周鸿祎的股份甚至比马云都要高。周鸿祎一听,也觉得十分感动,所以就跑到杭州跟马云面谈。马云希望收购之后由周鸿祎出任CTO,负责技术和产品。但周鸿祎这一趟走下来觉得阿里巴巴就是一家销售公司,跟他的代理商差不多,根本谈不上核心技术,所以他本人不是很看好阿里巴巴。
原本周鸿祎是不打算卖掉3721的,至少在起初这种卖公司的愿望不是那么强烈。但到后来,随着接触的公司越多,当他发现很多公司想买3721的时候,虚荣心就开始膨胀。他想为什么不谈一个高价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呢,因而行为加强动机,周鸿祎开始倾向将3721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