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3200000020

第20章 论争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理性辨析(4)

文艺为什么会有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在鲁迅看来,“文艺不过是一种社会倾向,是时代的人生记录”,而并非躲在象牙塔里脱离人生而谈艺术的美丽梦幻。文艺创作者应该有正视现实的勇气。随着政治斗争的日趋激烈化与“左联”五烈士惨案的发生,鲁迅的这种文学倾向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在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中,面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白色恐怖的压迫,面对鲜血淋漓的残酷现实,鲁迅认定无产阶级的文学虽然遭受了沉痛打击,但仍然在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的一日、壮大的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在差不多同期创作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中,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专制政府“对于左翼作家的诬蔑、压迫、囚禁和杀戮”的卑劣行径,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残酷事实证明:“左翼作家们正和一样在被压迫被杀戮的无产者肩负着同一的运命。惟有左翼文艺现在在和无产者一同受难(passion),将来当然也将和无产者一同起来。”显然,这里已经不仅从文艺本身,而是从文艺的阶级属性及其发展趋势、命运的关系来论述了。从理论渊源来看,鲁迅的文艺观在很大程度上受蒲力汗诺夫文艺观的影响。在《<;艺术论>;译本序》中,鲁迅曾论及蒲力汗诺夫“首先提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补正了托尔斯泰的定义,将艺术的特质,断定为感情和思想的具体底形象化底表现”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艺术观,“在文明人,这样的感觉,是和各种复杂的观念以及思想的连锁结合着”,因此,“文明人的美的感觉,……分明是就为各种社会底原因所限定了”。这其实也说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阶级矛盾,必然影响到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出现这一个社会有别于其他社会的文学艺术的结论。

其次,在文艺的功利性认识上,蒲力汗诺夫的观点对鲁迅的影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文艺起源问题上,“游戏说”和“劳动说”历来存在分歧。

蒲力汗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一文中批判了文艺起源于“游戏本能说”,并用丰富的事实证明,生产劳动先于艺术生产这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命题。鲁迅由此生发开去,认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因此,判断一事物美的价值标准,就在于它对于人们的生存是否有用。虽然文学艺术是给人以愉悦的享受的,但“美底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在鲁迅看来,将社会、种族、阶级的功利主义的见解引入到艺术里去,可以视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这种功利性文艺观体现在对文艺运动口号的倡导上。1936年6月10日,他在病中答访问者关于为什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时说:“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为人生”的观点成为鲁迅判断文学价值的基本依据。

他在1935年写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评论“五四”时期发表在《新潮》刊物上的汪敬熙、罗家伦等青年作家的创作时,认为:“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手法和语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然而又有一种共同前进的趋向,是这时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以为小说是脱俗的文学,除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没有设定终极的目标。”他扶植青年作家,不辞辛劳地为萧军、萧红、柔石、葛琴等人写评论,也体现了以文艺表现时代发展、改良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将文艺用作改造社会的武器的功利观,在鲁迅早期思想也有所见。他主张文学是“为人生”,强调艺术具有“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的社会功能。

由此可见,鲁迅始终将文艺与人生相联系,并特别重视文艺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但显然,如果从单一的角度来考察鲁迅的文艺观的话,就很容易陷入庸俗社会学实用主义的泥淖。可以说,在20世纪的几个历史阶段,对鲁迅的种种曲解及利用,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甚至有意歪曲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全面细致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也是治学应有的严谨态度。1927年4月18日,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讲演时,鲁迅根据近年来亲眼目睹的“三·一八惨案”以及反动派的文禁,“对于一向所知道的前人所讲的文学的议论,都渐渐的怀疑起来”。在他自己看来,认为在革命时代,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办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他又以自然界中鹰捕蛙、猫捉鼠为例,证明“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字里行间积压着对于段祺瑞执政府戕害无辜、杀戮正义的无比愤怒,以及对舆论在枪刺前的软弱、民众的麻痹和冷漠的深沉郁闷。就如何切实改变中国社会的角度,他再次强调:“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1928年,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他再次重申:“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转乾坤的力量的,但倘有人要在别的方面应用它,我就以为也可以。”由此可见,对文学的作用,鲁迅的表述从浅层上看,是前后矛盾的。

即以为文学“有用”也“无用”。此外,在“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上,鲁迅一反“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的观点,不认为文学和革命有大关系。反之则认为“革命,倒是与文章有关系的”。表现在:

第一,大革命可以变换文学的色彩。

第二,大革命的进程影响着文学的进程。

第三,在革命与文学的轻重排序上,中国的国情是:革命军、人民代表、文学家(第三驱)。

1929年5月22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的演讲词《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里,鲁迅再一次重申了“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观点。这个观点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即马克思所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之所以“或慢或快”,是因为属于上层建筑的诸种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不等距离造成的。在鲁迅看来,大革命前,文学只有叫苦、鸣不平;大革命时,文学无声暂归沉寂;文学只有产生在大革命之后。“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它的作用“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从以上论述的几对关系可见,文学作为与经济基础距离最远的一个范畴,它的发展变化总是随着社会变革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它有宣传的功能。从政治与文学的相互作用与地位来看,似乎是政治主宰文学,文学对政治无力。从字面上看,“文学无力”似乎是一个悲观的结论,但其实却是切中了文学命脉的睿智之见。

竹内好在《鲁迅》一书中,“把鲁迅先生先验地规定为一个文学家”,作为写作“这本札记的前提”,以《革命时代的文学》《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两篇讲演作依据,选取大革命为时代风尚的当时,与革命陷入混乱的时代变迁之际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就这句话进行了剀切入理的阐析:文学无力。鲁迅就是这么看的。所谓无力,就是对政治无力。反过来说的话,也就是说,对于政治有力的东西不是文学。……这并不是要说文学与政治无关。因为,既然没有关系,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有力无力的问题了。文学对于政治无力,这是由于文学本身要疏远政治,是通过与政治的对立而形成的。与政治游离的不是文学。由于在政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去破除那个影子;换句话说,由于自觉无力,文学才成为文学。政治是行动,而不是观念。不过,那种行动是由于与行动疏远而形成的行动。文学不是在行动之外,而是在行动之中。就像旋转的球的轴心,集一身的动于极致的静的形式中。没有行动的话,文学无法产生,但行动本身并不是文学。因为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产生文学的是政治,而文学从政治中筛选出自己。因而,革命“可以改换文学的色彩”。政治和文学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相克关系。迎合政治或白眼看待政治,都不是文学。真正的文学,是在政治中破除自己的影子。就是说,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是矛盾的自我同一的关系。……真正的文学不反对政治,只是唾弃由政治支配自己的文学,……产生文学的基本场所常常为政治所包围,这是使文学之花盛开的酷烈的自然条件。虽然它不能培育出纤弱之花,但秀劲之花却可以得到长久的生命。我在现代中国文学和鲁迅那里看到了这一点。

综合起来看,在以上这段引文中,至少阐明了文学与政治的功能、距离、地位等几种关系:

第一,文学不可能疏离时代风云而超凡脱俗,受历史条件规定,有时产生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中。

第二,文学与政治相关,但文学有其主体独立性。文学与政治不存在谁从属于谁的问题。

第三,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政治相比,相对“无力”。文学对政治无力,但政治替代不了文学。

第四,文学是“余裕的产物”,它的特殊作用在于对一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发生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

由此可见,在鲁迅看来,文学既有功利性又有非功利性,他以“有用”和“无用”两个日常化词语,概括并提炼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由于他对文学本质的自觉把握,因此,在文学创作、欣赏等方面,都闪烁着知性之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文学“阶级性”问题上的辩证思维。一方面,他反对在阶级社会里提倡超阶级的“人性论”,认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的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我自己,是以为若据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于经济’(也可以说根据于经济组织或依存于经济组织)之说,则这些就一定都带着阶级性。但是‘都带’,而非‘只有’。”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的超历史非历史的唯心主义区分开来。既认为阶级社会里普遍存在着阶级性,又承认人的精神主体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因为从创作主体作家而言,除了他所从属的阶级集团之外,作为个体生命,他必然也会有人类共同的人性特征,这就必然使得他也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生活,进而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鲁迅与庸俗社会学划清了界限。

同类推荐
  • 我的绛紫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绛紫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经历了“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变化,事业的鼎盛与人世的沧桑相互映衬,虽步入耄耋之年,却道“人生再少”,回首大半世纪的经历,感动、愧疚、欣慰、悲伤油然而生。
  •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该书详细论述了“正变”、“通变”、“新变”这三个范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在考辨源流,评说得失中,颇多创获。该书理论水平较高,学术价值突出。
  • 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

    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著的《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内容围绕海宁潮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整合。
  • 故园往事·二集

    故园往事·二集

    本书是《故园往事·一集》的姊妹篇,记录了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种种往事及身边人物的深刻回忆。由“血亲”“自我”“生计”三部分构成。通过朴实流畅,生动清新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表达了浓烈、真挚的亲情与乡情。读来令人思绪万千。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巅峰一梦

    网游之巅峰一梦

    这是一场梦吗?那这场梦又真的改变过自己了吗?我曾在失忆之际在网游之中叱咤风云,等我醒来后却发现……ps:本书没有逆天金手指,作者只想写一篇单纯的网游故事。
  • 音符人生

    音符人生

    初级写手笔下的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酸甜苦辣!
  • 爱情公寓之王游凡

    爱情公寓之王游凡

    王游凡,穿到爱情公寓,成为诸葛大力的男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烊千玺之原来是梦境

    易烊千玺之原来是梦境

    本小说也是一部无厘头小说,讲的是女主安可到北京的一系列故事…我们之间好似一场梦,只要是梦那就便有苏醒的那一天,那么等到醒来之后,你还会在我身边吗?——安可
  • 给学子的一封信

    给学子的一封信

    希望大家心怀温暖,你孤单时有我,并支持正版阅读!
  • 基金会大游戏

    基金会大游戏

    在某个平行未来,演绎SCP文化昌盛的异世文娱。而所有的传奇与史诗,都从那篇不存于世的授权协议开始。我们控制,我们收容,我们保护。我们授权,我们再现,我们重生。欢迎加入这场基金会大游戏!PS:SCP基金会专题的都市文娱群号:613575396
  • 纷飞千年情缘

    纷飞千年情缘

    以为一款神奇的吊坠,现代女孩莫凝轩穿越到古代的望月国,代替了一个名为雪纷飞的姑娘。原来一切只是因为一场千年前的预言,也是一场千年前的情缘,她遇到了他。他是星宇宫的未来,但是他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直到遇见了她。“没有我的同意,你不能离开我!”他霸道地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嫡女倾城:冷面王爷追妻路

    嫡女倾城:冷面王爷追妻路

    她是西楚国护国将军的嫡女,从小嚣张跋拓,刁蛮骄横目中无人。十五那年,她如愿以偿嫁给了心爱之人,却不曾想,第二天父亲被查通奸叛国全家处斩。消息恍如天雷,而让她父亲冤死的人,竟是她深爱的夫君。夫君带着自己的亲妹妹,强迫给自己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亲手逼她喝下毒药!复仇重生,她一心一意为复仇,步步为赢,不曾手软。她以为自己的内心只有仇恨,她以为自己不会动情,她以为……无数个她以为在遇到他的时候瞬间崩塌。可是,他会爱她吗?爱情,是真的存在还是披着利益的目的?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