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6800000005

第5章 坚持科学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为动力,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这五年是我区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是改革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一、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攻坚克难,求实创新,努力破解发展体制和机制上的矛盾和困难,大力推进和深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改革,尤其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自治区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督、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三大基础体系,对国有经济实行指导,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一是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通过规范、重组、改制、合资、上市、参股等多种途径,采取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进行改制改组,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国有序列,消除了一批亏损源;国有资本向石化、电力、煤炭等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制基本完成。2007年,我区90%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1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改制重组。宁煤集团和神华集团、美利纸业和中冶科工、商业集团和中国盐业总公司、奔牛公司和天地科技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10户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9户企业政策性破产获得国家批准。地方属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由2004年的183户减少到2007年的108户,减少了41%;资产总额由363亿元下降到249亿元;增加值由51亿元下降到32亿元;实现利税从9.6亿元增加到11亿元,增长了14.5%。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并将企业总会计师职位纳入企业领导管理序列,实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对具备条件的16户企业全面开展了经营业绩考评。建立短期激励与任期激励相结合,任期奖励、特别奖励和中长期奖励相结合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将监事会工作由过去集中检查转变为入驻企业开展工作,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四是加快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开展区管企业清产核资及下属公司清理整合工作,94所企业学校和4所医院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剥离了非经营性资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

(二)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为目标,进一步确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政府建设和发展资金,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全面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改革县乡财政体制,“乡财县管”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三奖一步”政策得到落实,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和分配体制,对行政事业收费、预算外收入和政府基金逐步实行预算指标化管理;正式启动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为调整职工工资标准和规范津贴、补贴创造条件。认真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比例,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实行出口退税资金地方负担部分由自治区统一负担,强化出口退税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

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健全组织,完善政策,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创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规则完善、服务周全的体制环境和运作机制。积极引导和深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银川市兴庆区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综合考核内容。灵武市每年出资20万元为非公有制企业培训职工,公开招聘懂经营会管理的大学生无偿到本市“双十”企业服务。中卫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实施“四先四后”政策,着力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成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繁荣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2007年,全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6.5万人和20.2万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超过1/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所占比重超过5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商业零售额占全区的65%;个体和其他经济完成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近60%。

(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自治区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原则,在中卫、彭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清理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停止审批收费项目,建立健全收费公示制度,取消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区免征农业税及附加,提前一年实现了农业税零税率目标。取消农村“两工”,实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为了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推进涉农收费“公示制”和涉农负担“责任追究制”。自2002年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区免征农民各项税费3.7亿元,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在六个方面率先在全国进行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率先实行“五补一免”。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粮食、化肥、良种、农机具、旱作机修基本农田补贴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政策,通过“五补一免”政策,全区农民人均减负114元。率先实行“一卡通”。政府把直补农民的各类补贴资金,集中捆绑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率先在全区范围实行封育禁牧。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草原禁牧封育,380万只羊全部实行舍饲圈养,3665万亩草原全部实行禁牧,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到680万亩,天然草原围栏达到150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139万亩,草原生态得到极大恢复。率先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精干、高效、集中、统一管理的思路,打破粮食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5个地级市粮食局实行人、财、物垂直统一管理,建立行政管理、集中储备和多元购销的三大体系,解决了国有粮食系统“三老”问题。率先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自上而下对科研机构、农业服务站所,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拨付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把科技人员工作重心下移到生产第一线,强化科技服务,加强科技对生产的指导。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确保特色种植、养殖、骨干企业、中介服务组织都有一名科技人员指导服务。率先实行“少生快富”。2005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办法》,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10.98‰下降为2007年的9.76‰。五年来,固原市实施少生快富减少出生人口10797人。

3.水利改革。积极探索水利投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费等方面的改革。首先,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积极推动市场融资,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十五”以来我区水利建设总融资额达15亿元。其次,实行水权制度改革。把投资节水、转让水权有机结合起来,创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节水激励机制和投入管理体制。通过水权转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为黄河赢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先后开展了大坝电厂三期、灵武电厂、马莲台电厂水权转换试点,筹集农业节水资金1.5亿元,转换水量6400万立方米。再次,进行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在引黄灌区全面推行农业供水管理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三费合一”的“一价制”水费制度,推行水管单位“一费开票到户”、农民用水协会“一费收费到户”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引黄灌区成立农民用水协会907家,控制灌溉面积500多万亩,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第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全区60%以上的市县推行水务体制改革,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保障。第五,推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村镇集中供水工程和经营性小型农村供水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明晰工程所有权,转换工程运行机制,改革区覆盖灌溉面积466万亩,覆盖饮水人口26万,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缓解了供水矛盾。

(五)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自治区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谐的重要保证,制定出台住房优惠政策,全面实行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住房制度。建立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制定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构筑起覆盖城乡惠及43.4万人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到2007年年底,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已达7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3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1万,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7年,全区城市有21.05万人享受低保待遇,比2000年增长6.4倍,发放救济资金达8193万元,享受农村特困灾民最低生活救助和农村低保的农民分别达到19.7万人和3.1万人。

(六)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自治区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宁夏银行与区内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监管。积极促进与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合作。稳步推进保险业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交通银行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取得进展。金融监管工作得到逐步完善,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融资能力也不断扩大。2007年,宁夏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83.8亿元,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84.5亿元。

(七)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全力推进政企分开,行政机构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政府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问责制,落实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探索政府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一些临时性机构进行大量裁减合并。

1.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在办公场所设置公示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社会投资项目实施核准制、备案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发挥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审批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论证、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监督制约,规范审批行为,全面启动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改革,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机构,实行一站式服务,创办了首个省级政务服务大厅。2001年以来,经过5次清理出自治区行政审批项目1418项,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843项,占行政审批事项的59.4%。

2.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有利于城镇和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城镇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功能。先后成立了固原市和中卫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灵武市列入银川市行政区划,撤销石炭井区、陶乐县、惠农县,设立惠农区;实施撤并乡镇,全区乡镇由301个减少到188个,对县乡超编人员进行分流,对全区行政事业机关单位编制和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

3.深化户籍改革。200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适当放宽城市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实行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户口,逐步用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依照不同规模和层次,制定有区别的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引进人才,鼓励投资移民,鼓励南部山区等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农民向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或非农产业转移,促进重点镇的发展。城镇人口由2002年的212万增长到2007年的268万。

(八)深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1.教育改革。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安排各项教育建设资金,统一规划农村中小学校建设。南部山区全面完成“普九”任务,2006年,实现以县为单位“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9.2%和80.4%,在西部12省区中双双位居第三。实施十大基础教育重点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完成高等教育联合办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在南部山区九县(区)及吊庄地区实施“三免一补”,53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政策,完成第二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2.文化改革。按照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战略部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活跃文艺创作,繁荣文艺舞台。大力推进文化扶贫“、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四馆三中心”等重点项目工程。组织实施了广场文化、电视进万家、文化资源共享等工程。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

3.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降低药品价格,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2007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375.5万人,筹集资金2.8亿元,支出1.2亿元,202.2万人次受益。

二、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抓住深化改革这条主线,抢抓机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为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促进了一二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党委、政府首次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使第三产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工业、服务业为主的格局转变,国民经济发展由一二产业带动转为由二三产业带动为主。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3%和9.5%。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5.6誜41.2誜43.2转变为2006年的11.2誜49.2誜39.6。

(二)农村内部结构更趋合理

坚持不懈地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振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农业结构出现“三优化”、“一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比重分别提高0.9个和l.5个百分点。二是种植业结构优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79.6誜20.4调整为2005年的70.6誜29.4,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份额下降了9个百分点。三是农产品结构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枸杞、设施农业、奶业、马铃薯、羊绒加工、酿酒葡萄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业、马铃薯、酿酒葡萄、粮油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943家,规模以上企业达307家,产值104亿元,资产总额122亿元“。宁夏枸杞”“、夏进牛奶”等一批国家名牌成为农产品开拓市场的金字招牌。

(三)新型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石嘴山—银川—青铜峡新材料产业带建设加快,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日新月异,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向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方向转变。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了优势骨干企业,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水平,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为支柱,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区人均产煤居全国第三,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一,升格为全国煤炭主产区,被列为快速发展型省份。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区正在向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目标挺进。2002年至2007年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8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25.3亿元,实现利润、技改投入年均分别增长43.8%和26.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61.5%。

(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自治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通过积极发展通信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租赁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了升级优化。2007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16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连续五年稳定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

自治区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从资金、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切实保障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使所有制结构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和承包制为主体的集体、个体、外资、独资、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互补共荣、各展其长的新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所占比重超过50%。

(六)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自治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集约利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科学布局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培育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移,实现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与合作“。大银川”建设和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全区综合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吸纳和转移农业人口近50万人,缓解了二元结构矛盾,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全区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6亿元,比“九五”增长1.75倍。2005年,沿黄四市创造的GDP总量达到531.7亿元,占全区的88.7%,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占全区的88%。2007年五大城市市辖区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8.6亿元,占五市GDP总量的62%。

(七)县域经济蓬勃壮大

自治区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重点推进,优先发展,县域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银川市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新上了一批工业项目,城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石嘴山市瞄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改造,努力发展接续产业,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整治星海湖湿地,通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吴忠市集中培育七大农产品基地,抓好太阳山工业园区建设;固原市大力发展马铃薯、草畜产业和劳务产业等;中卫市抓好“三个一百”和枸杞、压砂瓜、养鸡和蔬菜等产业,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灵武羊绒深加工、中宁枸杞种植和深加工、永宁制药、平罗食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1个,扣除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城市辖区后的县域经济GDP总量达到432.3亿元,占GDP总量的51.8%。

(八)就业结构不断改善

自治区把稳定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控的重要目标,积极协调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关系,通过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劳动者就业制度,使一部分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一部分农民通过发展工业转为了产业工人,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快速发展,就业创业技能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结构日益优化。2006年,农村从业人员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80.44%、8.55%和11.01%,同1996年相比,从事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了4.61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2.21个和2.41个百分点,有52.2万农村劳动力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占全区农村从业人员的25.86%。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由2001年的27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09.5万人,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在76万人,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三、坚持不懈改革,获得宝贵经验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宁夏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改革的特点十分鲜明。在推进改革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破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思想束缚,进一步转变发展和改革的理念,我区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坚持发展为改革破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宁夏这样一个西部省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上下、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密切东西部合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十五”时期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大批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环境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城市公用事业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建成。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石嘴山电厂、中宁电厂、宁夏西部聚氯乙烯公司、灵武矿区、银川化肥厂改造工程、美利纸业集团、城乡电网改造、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青铝集团技术改造、银川中策(长城)橡胶有限公司、银川佳通轮胎公司、恒力集团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大增强了我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使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煤炭、冶金、造纸、化工、机械、建材、电子信息和高技术产业等一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和新的生产性项目相继发挥效益,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突出的拉动作用。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2.5%,投资占GDP比重达75.8%,比“九五”时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二)围绕“三化一新”为改革促力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宁夏实际,实施了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区经济形成了“三化一新”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有利地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1.把工业化作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着力发展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钽铌铍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电解铝及铝材加工、碳基材料、多晶硅等为主的新材料工业,以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煤矿综采设备、大型轴承、精密铸件、风电设备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不断增长“。十五”期间,工业投资599.5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2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47.1%,在西北地区增长幅度最大,在西部12个省份中最高。

2.把城市化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抓手。明确提出五个中心城市的特色和定位,着力把银川建成西北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石嘴山建成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吴忠建成商贸发达的滨河城市,固原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宁南中心城市,中卫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沿黄城市群,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末,地级市辖区行政区域面积达到1.6万平方公里,比“九五”期间增加了4.8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比“九五”期间扩大了1.19倍,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44%。

3.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特色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出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组织机构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龙头企业振兴工程、种子工程、农业科技振兴工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农产品加工能力逐步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五”末,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达到13亿元,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4%。

4.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中心,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清洁能源、水利设施、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村现代物流业。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开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出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广泛开展新农村创建活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开始形成,建设主体素质得到提升,建设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建设模式和途径得到创新,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823元增长到2007年的3180元,年均增长9.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48.2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6.5万人。

(三)实施四项举措为改革拓界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我区山川共济、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在加快川区发展的同时,发展重点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延伸;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建设重点向城镇延伸;在加快经济总量的同时,发展重心向县(市、区)延伸;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发展重点向社会事业延伸。发展到了哪里,改革也就到了哪里。发展重点的延伸,带动了改革范围的扩展。

1.切实推进山川共济。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是我区三大版块中的重要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多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和中部干旱带会议,结合固原实际提出“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指导方针和夯实“两个基础”、加快“三化”进程、培育“四大支柱产业”、狠抓“四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思路。根据中部干旱带现状,提出围绕“水源、生态、特色、开发、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以节水保生存,以产业促增收,以工业谋发展,以统筹带和谐”的原则,实施重点突破战略,优先扶持重点区域和优势特色产业,突出解决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建设、节水高效特色农业、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资源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稳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固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3亿元,年均增长1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1元,年均增长9.7%。2003~2006年以中宁、红寺堡、盐池城西滩等地为重点,安置海原、盐池、同心等生态移民7.7万人,贫困面由2002年的12.5%下降到2006年的3.2%,中部干旱带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93.8元增加到2006年的1776.5元。

2.积极加快城乡统筹。进入新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要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理念,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同等对待、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编制和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开展“村企互动共建活动”、农村公共事业“六大工程”和农村清洁能源建设。2003年以来,我区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百万农民培训等资金达75.23亿元,仅2006年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就达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4.2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第九次党代会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从2003年年初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县域经济观摩会,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具体对策,推进了银川市经济开发区、贺兰德胜工业园、永宁望远工业区、石嘴山河滨工业区、灵武羊绒工业区等一批新型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宁夏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区形成了石嘴山稀有金属新材料、贺兰食品加工业、永宁制药业、灵武和同心羊绒加工业、中宁枸杞种植和加工业、宁东重化工基地等特色产业。全区已建设工业园区21个,有3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有11个县(市、区)GDP超过20亿元,县域经济总量占宁夏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

4.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行“两基攻坚”、“两免一补”、改扩建校舍,推进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性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区实行药品招标“三统一”,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大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平衡问题,为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五年来“,两基攻坚”累计投入17亿元,有5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80%的农民群众可以看到八套电视节目,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2007年我区教育、卫生、科技等经费投入约63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

(四)把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在经济建设中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大力组织实施了“万人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加大了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清欠力度,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施了“塞上农民新居”、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煤矿沉陷居民区搬迁以及农垦系统职工住房改造工程。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实施了以人畜安全饮水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十五”时期,我区投入17亿多元,实施千村扶贫和整村推进等扶贫工程,使山区37.5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投资1000多万元支持农民产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安排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投资1000多万元支持“全区百万农民培训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逐年调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0年的每月100元增加到2005年的每月180元,年增加收入960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确保了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帮助解决下岗职工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问题。投入8000万元专门用于我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连续两年筹资近6000万元购买了6000个公益性岗位,帮助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四、继续深化改革,推动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同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分不开。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奋力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难题,促进宁夏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长期、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我区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现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直接关联。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以改革推进改善民生,以改革促进社会和谐,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

(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其关键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

(二)着力推进企业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着力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积极培育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市场体系,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加强指导协调与监管,拓宽流转的形式和渠道,建立流转激励机制,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坚持依法经营土地,强化制度监督的前提下,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资金、项目等多方面重点扶持,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努力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行“一村一策”,稳妥推广发展“土地银行”,搞活土地经营,力争在短时间内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利益链接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四)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

在财税体制方面,重点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体系,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金融体制方面,重点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体系,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支持中央驻宁金融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来宁驻点开业。加快建设宁夏黄河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完善全区担保体系。推广小额贷款公司经验,抓好村镇银行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探索农业生产设施等抵押担保的途径,开展主要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在投资体制方面,重点确立和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深化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

(五)着力推进民生改革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抓紧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课题研究人员:罗金福吴灵捷李云)

同类推荐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新编常用公文写作范本全书(精装版)

    新编常用公文写作范本全书(精装版)

    在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中公文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掌握公文习作方法,及时高效地完成工作是领导干部和办公室文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本书公文种类全面。内容实用,不仅介绍了党政机关所用的各种法定公文,还介绍了与会议、礼仪、演讲报告等有关的公文。对于公文写作有需求的人员来讲,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用书。
  • 楚辞选评

    楚辞选评

    本书是对伟大诗人屈原作品的研究和介绍。其方式是除对各篇作品作题解和简注外,并对作品分章逐节地加以点评,具有较高的学习及研究价值……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落霞传奇

    落霞传奇

    这是一个个发生在传世大陆上的佚事传闻,或悲壮、或虐恋、或情深不寿、或温润如玉。
  • 大唐第一主播

    大唐第一主播

    吃鸡主播李行周在与女粉约会的过程中,意外从5楼坠足身亡,穿越到武则天时期。不会唐诗宋词元曲,不会数学理工黑科技,李行周比表示只会一句“回首掏”生存在盛唐好艰难啊!走投无路的李行周只有在大唐做起了主播,没有电线怎么办?没有屏幕怎么办?这都难不倒娱乐精神匮乏的盛唐百姓。别人穿越开金手指,我穿越只能当狗头军师。别人穿越后宫三千,我穿越只能一心一意一个人,当然,把这个人辅佐为女帝也是不错的。看我小主播如何以一句“一人我饮酒醉”主宰大唐主播界。
  • 逃荒去帝都寻个亲

    逃荒去帝都寻个亲

    江南大旱,灾银被劫,听说书的唱京城满地黄金,姜衣衣决定带着大侄女小侄儿逃荒去京城,顺便寻他那个多年前上京赶考可能考中状元的爹……结果,爹没寻到,京城的水比海还深,还没进城就麻烦缠身,索性后来,她果真寻了一门不错的亲。
  • 无非斗一场

    无非斗一场

    女主:刚见面的时候,行一策一脸我最帅接近我的的都存有非分之想,然而我只想问个路。。男主:刚见面的时候,她就壁咚我,没有方向感,还多管闲事。。男配:刚见面的时候,时涧给我两个过肩摔差点没把我摔废,还看见了异界的东西。女配:刚见面的时候,时涧好像白马王子,我喜欢上她,能争的过行少爷吗?男配2:这是我妹子,谁敢欺负她老子撕了他!一个学院暗藏了无数危机,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注定?总之先把这些企图入侵的异界生物干掉,诶,等杀完这只鬼,我跟你告白啊~
  • 放肆的青春放肆飞

    放肆的青春放肆飞

    身为国家特工的她被未婚夫残害,重生于另一同名同姓的女孩身上,重生的她没有迷茫,她只想能复仇然后安静平淡的过一辈子,可是要复仇没势力不得又卷入乱流纷争中,而她也重新遇到了真正爱她的人。(咳咳,第一章简历就不要看了本来是想写青春之间的事可最后被我带偏了所以求原谅)
  • 丰富给你的幽默

    丰富给你的幽默

    贝利亚潜力无限的奥特曼,在靠近到火花塔的时候等离子火花变化了!
  • 之所以成为妖这都是阴谋

    之所以成为妖这都是阴谋

    少年!你想成为唯我独尊的大佬嘛!你想再也不用学习嘛!你想有用不完的零花钱嘛!你想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嘛!那你继续想好了!
  • 精灵界之诛魔

    精灵界之诛魔

    魔王想要统一天下,与魔谱有同样能量的地狱之笛,就成了他唯一的障碍,为了得到这件法器,魔王用计谋将水晶之都占领,地狱之笛却下落不明。灵界骑士任小玄,在唤醒了其他小族的反抗之心后,拥有百万大军的魔王,又怎会轻易地放过他。在剩下只有几个人的守护下,任小玄又该何去何从?他会选择和为他放弃军师身份的魔界女孩青允远走天涯,还是继续与魔王抗衡,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奇迹般地斩下魔王的头颅?
  • 神农山庄

    神农山庄

    重返小学时代,完爆村霸,逆袭班花,就连美女班主任也芳心被掳。惊人神力加身,比身体成熟十七年的心境,让龙骏从此横扫一切,身边美女如云。仅有一个拥有神速的神秘大敌,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一个神奇的世界正在向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