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1100000004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革更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湒湒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革更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革更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革更。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革更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革更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革更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革更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革更,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革更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革更,革更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革更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铃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30)阳明病,胁下革更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革更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革更。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234)阳胆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胆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革更,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胆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革更,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革更,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革更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势,其阳则绝。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革更,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革更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革更;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革更,后必溏,未定成革更,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革更,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同类推荐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 墨学十论

    墨学十论

    故谓思想文化实乃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只要有思想文化的活跃滋长,民族精神可以起衰继绝,民族血脉可以雄劲康健。而文化的发达,首在继承。唯有继承,始有创造。而继承的关键在乎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中庸大全集

    中庸大全集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热门推荐
  • 唯一:遇见最好的你

    唯一:遇见最好的你

    女主魅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个身影,当她遇见男主的时候,两道身影重合在了一起,女主的曾经究竟是什么,会和男主有关吗?这两位傲娇遇见后,又会发生些什么呢?真相又是否会浮出水面呢……
  • 月燕星穹

    月燕星穹

    这是关于另外一个星系的故事,他们分裂、聚合,永恒不变。
  • 棋墟之主

    棋墟之主

    世界为棋盘,众生为棋子,攻、守亦或者解,世间所经历的种种皆为昊天的旨意。我不当任人摆布的棋子,也不当个看棋人,更不想当下棋人。我要当那个掀翻棋盘之人!
  • 逆天掌门

    逆天掌门

    要有逆天的掌门先有逆天的穿越,要有逆天的穿越先有逆天的法宝。要有逆天的法宝先有逆天的运气,要有逆天的运气先有逆天的智慧。要有逆天的智慧先有逆天的主角,要有逆天的主角先有逆天的作者。要有逆天的作者先有逆天的读者,就是你!收藏!推荐!狠狠点击!————————————————————————————————————主角卓无心,现代职业杀手,一次执行任务时穿越到一个修真国度,不巧的是他的降落点刚好是一个修真门派的掌门闭关处,更不巧的是,那时掌门正在闭关。。。面对突然的入侵者,任何修真者都会选择。。。杀!可是卓无心手上正好有一把质量很好的手枪。。----------------------------------------------------------------
  • 克苏鲁之小蓝攻略日记

    克苏鲁之小蓝攻略日记

    克苏鲁言情,慎点!在SAN值归零前最后一次拥抱这个世界!————分割线————杨清和是一名网文作家,恐怖小说写手。即使如此,他的生活和恐怖完全沾不上边,直到他在地摊上淘到一本精装书。从此,杨清和再也不是他自己——再也不只是他自己。莫名出现在他胃中的魔物改造了他的思想,使他产生了一种幻觉:自己正为爱奔忙。然而,因为这一个爱字,他还要祸害多少人,宣泄多少心底的阴暗,唤醒多少基因深处的残酷呢?
  • 重生爱魅

    重生爱魅

    爱是润滑剂,有爱有天地。
  • 通缉神秘小逃妻

    通缉神秘小逃妻

    为了保命,她误闯他的房间,他云淡风轻的将她看光光,而后“顺手牵贼”向逼婚的众人宣告她是他的未婚妻。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人就此纠缠,棋逢对手她先输了心,他却步步紧逼!她如小鹿一样被他追的东躲西逃,他掐着她的脖子将她揽入怀中,“女人,你是我的宠儿,还想哪里逃?”
  • 御妖师GO

    御妖师GO

    在这充满神奇梦幻的妖灵世界,人们与妖灵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战斗是永恒的主题,而善于指挥妖灵战斗的人类,被人们称之为‘御妖师’!
  • 您有快递签收一下

    您有快递签收一下

    一:这是《魔禁》同人。二:主角是妹子。三:主角和上条当麻(基本上)交集不多,和御坂美琴(总体而言)交集不多,和一方通行、滨面仕上来往相对频繁。四: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内含大量私设。五:书群为284261592,如发现私设和原著冲突还请诸位考据党能入群告知作者。以上。ps:剩下要注意的部分请看书评区置顶。ps2:作者是“当死则死”主义者,唐突发刀请见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