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5700000021

第21章 心境与重玄——重玄学的运用(3)

杜光庭认为,前面所说的是“空寂之理”,但对道体把握还必须通过遣有、遣无、又遣中的重玄学方法来破除对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种种执见。这样,杜光庭所说的“有无双遣”就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玄思,一种哲学思考的维度,更是要人从清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和经验习惯入手,以摆脱有为、有执而走出的本性沉沦之困境。“二空俱无”仍然是有所执着,因此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遣滞,这样才能最终彰显“湛然常存”的真道。杜光庭在注释“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时又说:“无无者,无执也。虽无执见,归于寂法,寂法亦无,非为寂也,亦非空也,亦非无也。非空为空,谓之真空。非无为无,是无中之法,法亦俱无,归于真寂。真寂亦无,非为无法,不有不无,非空非色,假名称见,化导众生,种种分别,皆为执见,执见既无,名曰自然清静。非为空寂之法,空寂既无,则湛然常存,豁然无碍,即谓之真常之道也。”这里,杜光庭用“非空为空,谓之真空”进一步排遣了对“二空俱无”的执着。在他看来,先明“空寂之理”,再明“空寂俱无”,这样就能“自然无欲,即成真道”。

杜光庭作为一名道士,他用“有无双遣”的重玄学方法彰显道体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说明修道得道的问题。因此,他在以空诠道的基础上,还将“空”与人的“性命”相结合,从而既强调了“有无双遣”的方法在人的修道中的作用。他认为,“空无大小,亦无所去。有着即显,无着即隐。空法之相,即随影而见形,若言无见,即断灭其法,长存如水似镜,在人之身,掌人之性命。”人只要用“二空俱无”、“非空为空”的方法来体悟这种“空法之相”,就能了悟人本有的道性。他在注释《常清静经》“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时,随顺唐代道教丹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将道体引入心性,运用重玄学的方法强调修道即是修心。他说:“道性既清静,乃得真性,既得真性,返归于无得之理也。”他不仅将“清静”作为道性的根本特征,而且用“有无双遣”的方法要求心性清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道成仙:“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神真者,道也。

故与天地同寿,日月齐明,造化万物,故名为得道也。”这样,杜光庭不仅丰富了重玄学的内容,而且推进了道体重玄向道性重玄的演化,并为道教的长生成仙说开出了新的路径。

(第三节)心寂境忘,玄道自至

既然修道就是修心,那么,如何修心?或者说,如何在主体自心上修道?这就成为杜光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杜光庭对“有无双遣”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他希望依托于重玄学来强调心寂境忘,以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道教仙学的思想与修道实践。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他的重玄学也成为一种在人的心境上展开的体道、悟道的方法。杜光庭对境与心关系的探讨,一般并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而主要是在缜密精妙的重玄学的逻辑思辨中,关注现实之人如何通过“心寂境忘”来泯灭是非,齐一物我,超越生命的局限,以达到“玄道自至”的境界。

从境与心的关系上看,杜光庭认为,境为客观外境,心指主观内心。“心”作为思维主体,在杜光庭那里有着比较复杂的含义,它既指主体之人的自我意识,也指人的认知能力,还指人的情感欲望等心理活动,同时,还潜在地具有道性,从而与天地万物之性相通。

杜光庭认为,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惠照”中不断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外境,在变动不居中表现出无限的创造性。“心之惠照,无不周偏(遍)。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也。境正则心与知皆正,境邪则心与知皆邪。苦乐死生,吉凶善恶,皆由于此也。故心者,入虚室则欲心生,入清庙则敬心生。

万境所牵,心随境散。善之与恶,得不戒而慎之乎?”杜光庭认为,由于“心之惠照,无不周偏”,因此,心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心的功夫,“心随境散”就是说明“境”对“心”有牵累的作用。

既然境对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使人“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如果“役心用智”,那么,心就会随境而转,境邪则心邪,境正则心正。因此,“身心耽着外境,忧苦自生于内”。

在杜光庭看来,道非有非无,故不可执着,只有在破执之中才能得道。同时,道也在人心之中,只有做到自然无欲,才能自然体道。但世俗之人往往“因境役心”,舍己傚人,为物所累,甚至炫耀自己的智慧,破坏了自心的本然状态,从而使自心道性不得显现。

他说:“世人因境役心,乃至分别,察他人之善恶,考身外之短长,不求所以知而求所以不知,舍己傚人,以其智。”当人感于外物,人之智贯穿于心的运思过程中,就会使分别、执着、计较之心渐起,就会破坏本性清静的人心。他强调:“性本清静,无欲无营,为物所感,因境生欲,感于外而动于内,得不慎其所感哉。”本来清静的心感于外而动于内,因境而生出种种欲念,使人内心中净染交织、妄真并存。因此,杜光庭叹息道,“天下每每大乱,罪在好智矣。”

杜光庭认为,“心”既是众妙之门,又是众恶之本;既是引发人的情感欲望,导致忧苦产生的根源,又是为善去恶以求得道成仙的门径。从这种对“心”的理解出发,杜光庭的重玄学就并不是一种思维游戏,而是一种关涉到人如何修道的问题。正是由此出发,他提出了“心寂境忘”。他说:

修复其性,于法不住,行相之中,亦不滞着,次来者修,次修者灭,灭空离有,等一清静,故无心迹可得而见。于内曰心,心既寂矣。于外曰境,境亦忘之。所以心寂境忘,两途不滞。

既于心而悟,非假远求。

所谓“寂”,就是寂静;所谓“忘”,就是摒弃、忘却。“心寂境忘”既是修道求道的途径与方法,也是修道的根本之要求,同时也可以说是遣除了内在之心与外在之境种种束缚之后所达到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到来是自然而然的,用杜光庭的话来说,是“玄道自至”。

问题在于,人在修复其性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心不随物转,不随境驰,从而在“于法不住”中做到“心寂境忘”、“玄道自至”呢?对此,杜光庭运用重玄学的方法,通过诠释《庄子》中的“心斋”、“坐忘”、“无心”等内修思想而作了说明。

首先,杜光庭用“遗其色声,忘其境智”来诠释“心斋”。“心斋”本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要人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纯一,然后虚以待物。杜光庭则发挥说:“此言心虚则嗜欲无入,神清则玄览无疵。遗其色声,忘其境智。境智忘而玄道自至,色声一而物相尽空,心止于符,气合于漠。此谓之心斋也。”智,唐玄宗解释为:“智者,役用以知物”,并认为“智则有所不知”。

杜光庭则不仅用“心斋”的工夫来破除随境而起的攀缘之心和哀乐之情,而且还要在心上遣忘境智。只有在心上通过境智“双忘”,才能既不执着于外在之境,也不任用自己的心智,“色声一而物相尽空”,从而使“心泰志定,境不能诱,终日指挥,未始不晏如也”。

如果境智遣忘不掉,就说明主体之心对外在之境还有所执着。哪怕只要还有一点点执着,都不能契入真道。而只要境智双忘,那么便会“玄道自至”。

其次,杜光庭用“忘身”、“忘心”和“外忘万境,内息一心”来诠释“坐忘”,甚至主张要“灭心忘外”。杜光庭说:“坐忘遗照者,安坐忘身之谓也。外忘万境,内息一心,心若死灰,形如槁木。不知肢体之有,不知视听之用,隳肢体,黜聪明,遗形去智,以至于大通。

通无不通,泛然无主,此达人之忘心也。”“坐忘”本是指凝神静坐、浑然忘掉物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认为,通过静坐修养,忘掉自己的形体,停止一切思维活动,达到“离形去知”,就可以与大道融通为一。庄子的“坐忘”后来成为道教的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就曾着有《坐忘论》、《天隐子》,吸取佛教天台宗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思想来发挥庄子的“坐忘”思想。司马承祯说:“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他不仅强调修身炼气,涵神养心,而且认为长生久视的关键在于“彼我两忘”,表现出了上清派道士对重玄学“兼忘”方法的运用。杜光庭既是上清派的传人,也是晚唐重玄学的代表人物,因此,他既用“外忘万境,内息一心”将庄子的“坐忘”阐扬为人应当既不为外境刺激所动,也不为内心物欲所牵,以强调保持淡泊虚无的心境。他还进一步以“灭心忘外”对司马承祯的“彼我两忘”作了扬弃。他说:“修道之士,先除其色,反神照内。次除其尘,灭心忘外。尘者,染之于心,关之于念,即名为尘。

故六根所起,则为六尘染。六粗尘净,犹有六细尘染。六细尘净,复有六轻尘染。六轻尘净,方契于道,见于无色,闻于无声,味于无味,入于无形,了于无为,乃谓之证道果也。”如果说,“外忘万境,内息一心”是让人在坐忘的过程中,抛弃一切意念,既忘外境,又忘内心,那么,“灭心忘外”则要人在排除了对内心外境的执着之后,进一步做到“功行既忘,忘心亦遣,无为之智,了能自明,既达兼忘,总合于道。”杜光庭认为,“道”的深义只能心照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至道深微,不可以言宣,止可以心照。既因照得,悟其照亦忘。故曰:坐忘遗照,此皆大乘之道也。”只有通过“坐忘”做到“既因照得,悟其照亦忘”的遣之又遣,才能进入无是非、无分别的“玄道”之境。

最后,杜光庭以“心无其心”来发挥庄子的“无心”思想。他在解释《常清静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时说:“圣人设法教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心无所着,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即凝然合道。故心无其心,乃为清静之道矣。”这种“心无其心”主要是通过否定性思维方式“双遣”来实现的。如果追根溯源,《庄子》主张的“虚忘其心”以达到“虚室生白”之境,可以说是杜光庭的“心无其心”的理论渊薮。庄子所说的“无心”,郭象在《庄子注》中解释为:“莫若无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主张“无心”就是通过“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来摒弃一切杂念,使心灵进入一种无思无虑的清寂境界。杜光庭通过强调“心无其心”,要人保持“心无所着”的自然清静状态,真正做到“心寂境忘”。

同类推荐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东西方越来越多的人醉心禅学,不像大多数西方人士已经了解的东方文明,作者认为他们接触的都是变样的禅学,对此作者抱以深深的忧虑。通过本书,作者向世界介绍本真的中国禅学,指出中国禅和印度禅的不同,并且正本清源,阐明禅与老庄的关系,强调禅是中国思想的结晶,还给禅学一个本来面目。相信用心的读者已能管窥。
  • 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文学朝圣》写大手印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妙用,以及雪漠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实践大手印的生命轨迹,包括创作随笔、创作谈、作品序跋集、文化随笔、文学演讲和文学对话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开启文心、文学的精神、文学的故乡、文化般若、文学演讲和文学对话。本书回答了三个问题:文学衰微的真正原因何在?我们的文学将走向何处?文学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格?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在无常中抓住永恒,应该在虚无中建立存在,应该在虚幻中实现不朽;真正的文学,应该承载神性的大美,应该承载利众的大善,应该承载智慧的大真。
  •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生死皆是禅

    生死皆是禅

    有人说,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因此,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不要太过狂躁、贪恋、执著,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空之戒

    时空之戒

    一枚神奇的时空之戒,开启了两个不同的位面空间。主人公穿梭其间,将现代与古代大周国通过时空之戒联在一起,打造出一片大大的商业江山。
  • 一千零一夜的约定

    一千零一夜的约定

    主持人:请问故事中的男猪脚和女猪脚是怎么跌破大众的眼睛走到一起的呢?”XD姬:“就是那什么玩意儿看那什么玩意儿,看对眼了么。。。。。”主持人:“……………………”现场观众:“哈哈哈……”……主持人:“emm……我想,我们还是采访一下当事人怎么说???”乔文朗:“死缠烂打,死皮赖脸,将狗皮膏药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主持人:“没想到男猪脚倒是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呢。”乔文朗:“你错了,我说的是……她……池洛瑶!”(⊙o⊙)……
  • 千金来袭之傲娇竹马请接招

    千金来袭之傲娇竹马请接招

    被爆抄袭,论坛人肉,真实手机号也被泄露。莫长歌万万没想到,背后插刀的竟是好姐妹李瑶。同事围攻,主编漠然,一朝看透职场炎凉。只不过,不好意思,剧情反转,要倒霉,你们先。什么?莫长歌竟是地产龙头的千金!什么,和影帝秦风是青梅竹马?与寰宇董事长是校园情侣?和陆少是同班同学?什么!与电影剧本撞衫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人家就是原著作者本尊!杂志社一干人等悔断肠,您老好好的干嘛隐姓埋名,逗咱玩吗?娱记深扒独家揭秘,原来,电影剧情早有所影射,七年匿迹,十年青春,以及飞蛾扑火的勇敢,左右不过一个“情”字而已。
  • 天地霸道

    天地霸道

    黄依华附身在一个被废的天才少年身上,偶然机会下,获得了齐天圣皇的本命法宝,残缺的仙王残印,从此龙归大海,一飞冲天,修道路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美女相伴,快意逍遥。
  • 真实倒影

    真实倒影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尼采+++++++这可是世界的倒影?不,这是真实的世界!作为一把废掉的断剑,施明从未想过还会有一天站在战场上。哪怕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依旧也是......也是掩在假象之下的,国与国的较量。
  • 侠客情义传

    侠客情义传

    新书求收藏百年老宅突遇变,万事恶极家破亡。孤儿欧阳奕清,家道中落,流亡南下,“昭”与“启”二个国家连年征战,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欧阳奕清穿梭在南宋,昭国还有启国三个国家闯江湖!他和金国将军拜兄弟,救过昭帝命,策杀南宋君,看江湖与幻想中的国家的碰撞!
  • 诡祭迷踪

    诡祭迷踪

    一个安心等死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才知道自己是一场阴谋的牺牲品,自己一条鲜活的生命,居然只是这场阴谋的附带工具。
  • 老港情

    老港情

    90年代的闽口港很穷,没饱饭吃的张有米,连名字都跟温饱有关。沧海桑田,二十年后,闽口港早不是当初的样子。然而,那群一起穷大的孩子,那些朴实的港湾故事,还在吗?
  • 那时你

    那时你

    闲暇随笔,小文,回忆一下逝去的时光,重温旧梦,再见那时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