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083200000216

第216章 城郊贫民

这次堂审结束以后,晏柔便没有再同田氏睡觉了——那个仆人也不希望再受她半夜的骚扰。天依跟着她回到曾经小住过的家里,把她能带回娘家的首饰、衣物统统搬回晏公的住处。

晏柔的父亲看起来很憔悴。他好心好意帮女儿寻得了个年轻的夫婿,没成想才过不到一年,女儿就生了这么大的病,又回来了。当着洛先生的面,他又不好直接向女儿发作,又不忍心,只能低着眉头默默地帮女儿铺床。

“晏老伯,明日我们就把晏柔居家生活的花销拿过来。”天依对晏公道,“女儿有这个病,谁也没办法。指不定哪天天帝又大发善心,让她好了呢?晏柔是个好姑娘。”

“唉。”晏公只是摇着头。看起来他的生活因为这件事遇到了比较大的挫折。不过听到洛先生能给他家钱,他的悲伤不是那么深沉了。

晏柔也一脸愁苦。不管她是不能在众人面前装出开心的样子,还是离婚确实对她的心理影响很大,她可能这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把分家的家当全部搬完,天依擦着汗,插着腰,看着院外的天际,沉默了一会儿。随后,她转过头来,对晏柔说:

“明天带你出去兜风,散一下心。”

天依将晏柔心理健康的希望寄寓在了她和缪叔共处的时间上。她现在已经重新回到单身的状态了,单了身就可以做点其他的事情,不用太受家庭的掣肘。

次日,天气还算良好。虽然温度已经十分寒凉,但还没有到凛冽的程度。她请缪叔套好车,让他载着两人、带上晏柔,一块到郊外去看灞河水去。

晴日的暖阳照下来,车外萧索的环境也被打上了一团温光。晏柔将手伸出窗外,感到身上还是热的。昨日的事情好像一场梦,虽然记忆里还想着它,但是在这辆不断滚滚向前的车上,它的痕迹悄然消失了。

“又是一个来月没有到灞河边上看过景了。”乐正绫斜靠在车轩旁,“上次去的时候还是晚秋,还下了大雨,我们跟落汤鸡似的。现在是不下雨了。”

“雨是不下,最好它不下。”缪叔坐在车前,“要是下了,恐怕就要变成雪了。到时候,有些人可是不好过。”

天依想起来去年缪叔也差不多在同样的时段说过同样的话。她对这位老御者道:

“不知道今冬他们能不能得到自己的安所。”

“难啊。”缪叔摇摇头,“我们在府上做仆役,至少还有个活计。没活计又没田产的人,可就难了。”

“前月我向左内史交代了,可以趁冬时在关内兴起一些工程,来赈济无着的人过冬。譬如说通水渠。”

“水渠这个,土地太硬了,恐怕不好通。”

“不好通,这个工程才能持续得更久,流民能得其所,成本加一点也没事。冬天办工程,是把两件事合成一件事做,赈济灾民加兴建工程。一件事的成本再高,也比两件事分开做要低。而且往者兴建工程是要动用农家的人服徭役,参加徭役的人多了,农田上就缺人手,就影响年成。现在动用的是无业的流民,府衙节约了成本,流民得到了衣食,农夫不用去服役,对三者来说都不差。虽然可能流民在工地上恐怕还是吃苦受累的多。”

“洛夫人想得是很好的,就是不知道左内史会不会这样干,干是干不干得成。”

“我们先看一看今天城外的流民多少。”乐正绫看了看座位旁边的钱。她今天出行的时候将万把钱装成一吊一吊的,每吊六十铢,打算分给路上见到的贫民。这几十铢钱虽然不富余,但是对面临寒冬威胁的贫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倘若前年她和祁叔流落洛阳的时候,身上凡有个几铢,他们也能挨过去,弄几斤掺沙的小米做稀粥吃吃,不至于短时间内在洛阳街头冻死。

还不知道有多少像她们那样的贫民流落街头。乐正绫一口气准备了两百多份,准备看情况分发下去。

不过现在她们外出所见的流民还不是很多。出城后到灞河岸边时,阿绫才发了千把铢,二十来个人。

“可能是关内比较富裕,饥寒的人不多吧。”缪叔猜测道。

“这得问问亭里的人,看他们怎么看。”

天依这样说着,他们便将车子开到了先前躲雨的那个亭里。缪叔和晏柔在亭外赏景,看灞河的水又少了多少,依绫两人则是进亭去问情况。亭尉见到故友来访,自然是分外高兴。不过他的脸上多了很多憔悴的神色了。很多亭卒亦然。

“亭里的兄弟们今冬活干得辛苦啊。”乐正绫对亭中的人道。

几个正在穿邋遢军衣扫洒的亭卒听了此言,向她礼节性地笑了笑。看起来确实是这样。

“今年以来都干了什么活?”

“哎,主要是接奉了府中的事,要搜捡流民,让他们去修渠去。”亭尉说,“我们亭这周遭的、失业无家的流民,基本上大多都去修了。”

“真的去修渠了?”乐正绫眨眨眼。

“左内史,还有大农令,获了上准,发流民去修的。”亭尉说,“白天黑夜都在捡,这两天才闲下来。先捕到亭里集合,再拉去做工的地方。”

“在哪?”

“渭河边呢。他们要修的是高渠,在河岸高处的地方开始修,连到比较高的田阪上,再用说是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翻上来,春来时灌溉。”

“这挺好的呀。”乐正绫点点头,“这么看,高阪上的田也可以灌溉了。”

“是挺好的,就是苦了我们下边吏卒。”亭尉面露苦色,“那么多流民!今冬还算少,我们亭捕来有四百来个,都发去了。”

“那在渭河边修水渠的流民估计也有个千把万把人吧?”

“那我是不清楚的,没有向其他亭打听过。”亭尉道,“也不知道谁想的这主意,把流民拉去服役。原来流民各人负担各人生死,就怕他们觉得不公平,起来闹事。现在流民吃饭冻死的问题确实解决了,那么多人聚到一营,点一把火,就不容易死。虽然还是受苦。”

“我。”乐正绫不由得轻挑双眉。

“是夫人想的?”亭尉不敢相信,“夫人怎么那么多主意?”

“上回同你说防疫的措施的时候,你就该想到我们是靠主意活在汉地的了。”

“要真是夫人,倒也说得过去。”亭尉笑了笑,“就是你这几番口舌,苦了我们下面的吏士。”

“‘为人民服务’,苦一点也是很值的。你们至少是救了好多人,日后归了泰山,也能受人的恩戴的。”

“夫人这么说,可能我们还听着高兴一些。”

“对了,我们现在能去修水渠的地方看看么?看看那些饥民现在在那生活得怎么样。”乐正绫将笑容收起来,问道。

“那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亭尉向她摇手,“你们做夫人的,看一群下民受苦,我怕你们不忍心看。”

“我想看看他们现在比前年的我如何,在受那群官吏管的时候。”

“夫人也过过苦日子?”

“算是吧。也是差点冻死,算是侥幸逃生。”

“这样的话……”亭尉有点踯躅,“也不是不可以去。只要你们有文牒,而且确实愿意去看的话。”

“算是给左内史来个突然袭击,”天依对阿绫说,“看看他的政策做得怎么样,也看看我们一番话能造成什么后果。”

“两位夫人现在就去么?”

“不急,等过午之后去。我们先在亭外赏赏风景。”

“也好。毕竟两位夫人我看是冲观景来出游的。”

天依和乐正绫遂又和亭尉、亭卒们拉了一些抓流民、遣送流民的家常,才走到灞河堤边同缪叔、晏柔、府兵们会合。大概到日头偏向午后,她们在堤边烹了小米,吃毕午食,就马不停蹄地赶去渭边,查看关内冬季公共工程的进展,以及流民安置的情况。

亭尉派出了一名亭员为她们引路到了最近的工地。还有几里的时候,天依就看见远处有一些喊号子的声音,听起来人数甚众。

“他们干了几天了?”

“有前去的,有后去的。前去的有个十天了吧,”亭卒道,“后去的比较多,因为我们前几天才把人捕完。很多人听说能去干活吃饭,也才三两成群过来。”

“有一些是自己愿去的?”

“算是吧。没生路了,总得去的。”

“总要找条生路。”天依如此附和道。没有生理,就算去做盗贼也是好的。

当车子从大道上拐下来,驶近工地的时候,几个看守的兵卒在路上拦住了她们。

“所为何事?”为首的一名什长横住戈,问缪叔。

乐正绫将车帘掀开来:

“我们想看一看这造渠地方的情况。”

见到车厢里有锦衣的女子出来答话,这位士兵之长便变得谦恭了许多。

“二位是哪家的夫人?”

“是海国乐正公乘的夫人,还有海国洛公乘的夫人。”乐正绫报上了名号,并示他以文牍。

公乘本来是不低也不高的爵位,但是前面加上海国,情况就不一般了。这位什长连忙留下士兵们,自己向深处去禀告监役的官。随后,他们将这辆车乘恭敬地请到了工地里边。

在一片不甚凌厉的寒天下,天依仔细地看着田渠边忙碌的流民。他们的情况和街上的流民一样,身上仍然是穿着破衣服,甚至有些人连大腿都遮不住。还好今天有一些太阳,能够多少为他们提供一些热量。但到了晚上,要是没火烤,那就糟了。流民和工地上的流民,唯一的区别就是这点吧——或许还有聊胜于无的稀粥。

修渠在这个时代是一件比较简单的纯体力劳动,但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渠道的线路上分布着几百个渠役,像长蛇一样,用他们不多的体力使用着铲锹等器具,大多是木质工具,有一铲没一铲地——甚至使用手,在地上挖掘着。冬天的土壤脾气很倔,让人难想办法。

这个场景让天依感到震撼,不过也在意料之中。她刚接回阿绫的时候,阿绫的手就是残破不堪的,到处都是伤痕。对于缺乏工具、处在贫寒之中的人来说,手作为他们最能使的工具肯定能用来做许多事情。

和一般徭役不同的是,在这个工程中,工地上除了男人以外,老人、妇女甚至儿童也在扒着田劳动。毫无疑问地,以工代赈的工地上不是只有青壮年。有许多女子几乎面貌和同龄的男人无异,都是佝偻着背,骨瘦如柴。天依甚至第一眼没有认出来她们的性别。

大多数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缓慢怠工的状态。监卒的鞭子也不常使——反正这些人本来体质就差,再努力干也不会提升什么效率,动辄鞭打,容易出人命,还容易挑动众怒。这份工程的工期也长,只要在冬天最冷的月份他们能将这份工程做完,待回暖一些的时候将他们遣散即可。工地上的一切都处在最低保障和最低标准当中。不过当以工代赈的工程结束之后,陇亩上的农夫们踩动翻车,将下边渭河来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这条沟渠,流民们也活着度过了一个最难熬的冬天,府库对这项工程的成本进行了结算以后,这个工程的价值就可以彰显出来。

“父老们,”天依走到其中一片工地旁,向这窝工区的流民问候,“在这个地上干活,一天能吃到什么?”

流民们看看她们身边护送的官兵,都是附和地笑笑,不敢说。乐正绫遂示意她们身边的人走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以屏蔽他们对采访的影响。

“现在能说了么?”

“唯赖一点粥喝。”半晌以后,才有渠工为了歇脚,站起来回答她。

“一点是多少?”

“两碗吧。我们早上喝两碗,晚上喝两碗,都是这渭河水。”其他渠役道。

“里头有几粒粟谷?”

人们答不上来,光是说自己喝到的粟,大体上稀得很,一天总是饿着肚子的。老年人需要的粟少,青壮年需要的粟多,但多少都是两碗。青年人饿得程度更深一些,不过比起一点粮食都不进的生活,这个情况要好多了。

乐正绫迅速产生了一种担心——她刚才在道路上发给贫民钱币的做法可能会坑害一些人。如果她向人发钱的行为为流民广泛地知道了,会有许多人选择不去工地上劳作,而是蹲在街上期待有善人来发钱,发到就是赚到。人遇到危险和末日时本来就需要抱团,走社会化的道路,大家一块支持,游牧民族家庭结构松散就是为抗灾计的——当大家在草原上走散以后,一个人在路上看到别人,不管是男女老弱,几个人自动组成家庭,各有分工寻找出路,抗灾的能力就强;单打独斗,不管人再强壮,几天就死了,就算不是冻饿致死也是精神崩溃而死。以工代赈给饥民赋予的抗灾能力也是来自社会化。在街路上发钱的行为会吸引流民分散出来,倘遇上极端天气,会有许多人支持不住,冻饿而毙的。这个慈善的工作虽然是行好事,但是同以工代赈的精神是非常对立的,甚至会好心办成坏果。

而且这件事有现代的扶贫行动殷鉴在“前”。

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她决定今日回府之后,再出来的时候不向路上的人发钱了,既然左内史辖地已经广泛地展开冬季工程的话。除非到工程覆盖不到的地方,她才会动用车上的钱,将它们散出去。

“那你们现在干的活,你们觉得重么?”

“重。”大家都说,“比起平日里是轻的,但是现在身子骨弱,轻的也变重了。”

“感觉身子支撑得住么?”

“支撑得住——不至于死。晚上至少还有一把火。”

“一把火,烤几个人?”

“大概二十来个。大家都互相蹭着,簇到一块。这样火既热,人之间挤着也热。”

“火能烧一夜么?”

乐正绫一边详细问着流民们的生活情况,一边将他们的状态同自己做对比。他们的共识是,虽然大家处在绝对贫困当中,想好好活、正正当当地活是活不太成,但是至少不会死,或者说死的人不多。这上千人做工的地方,听说的只有几个老幼力气不支,或者平时就有病而死的。死亡率能远远控制在饥荒的程度之下。比起现在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期待着来年春天,自己勉强活过去以后,能继续在这几个富饶的都邑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如果有什么机缘巧合能富贵,那就更好了。

——第一节完——

同类推荐
  • 隋末风雷

    隋末风雷

    大业七年,知世郎王薄在长白山高唱‘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撬动了表面看上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繁华强盛,实则已经千疮百孔、处处危机的大隋帝国的第一块基石!自此之后,大隋帝国逐渐分崩离析,各地烽烟四起,河北窦建德、瓦岗寨李密、洛阳王世充、太原李阀、江南杜伏威……一众枭雄豪杰纷纷群起而逐鹿天下!然而谁都没有留意到,当王薄高唱战歌的时候,一个崭新的罗成同时出现在了北方的涿郡,悄然扇动了小小的翅膀。窦线娘、萧皇后、李秀宁、长孙无垢、阴柔月……这些如玉美人,会和这位涿郡少将军发生何等纠集?李世民、李玄霸、李靖、秦琼、程咬金、单雄信、尉迟敬德……这些耳熟能详的猛将英雄,又和罗成是敌是友?江山如画,英雄辈出,大浪淘沙之后,谁能气吞万里河山?.
  • 三国春秋伊始

    三国春秋伊始

    既没有桃园三结义,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只有力量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名留青史之人岂有等闲之辈。著名历史学家方诗铭老爷子将东汉末年称作“群星灿烂的时代”,而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曾设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写一部《三国演义》,终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实现。写这样一部作品,一是向二老致敬,二是挑战自我。看小说的人最怕太监,我也害怕因为没有读者而失去继续创作的勇气。所以在全书初稿完成后,才决定将它陆续发布出来。这本书前前后后修改了十遍左右,为了增加可读性,就变成了现在的剧场版。但这样一来,也相应降低了历史的严肃性。因此我决定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一个附录,将重要场景的历史出处,为喜欢历史的考据党们提供讨论的素材。没有驾驭史诗的文笔,却想写一部史诗。大家在喷的时候最好能注明章节以及段落,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部好书。因为是小说,有些小细节上与历史记载有冲突。这点请大家多多谅解,不符合史实的部分我也会相应做出注解。因为史料非常浩瀚,学术观点不一,小说也只能选择一种来论述。
  • 汉末称王

    汉末称王

    魂入大汉,争雄天下,诸侯彼此算。曹孟德,孙仲谋,回天乏术难一战。刘玄德,百折不挠,头颅依然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谋臣显手段。贾文和,郭奉孝,余子琐琐不足看。荀文若,鞠躬尽瘁,仍怀旧大汉!决胜千里,披坚执锐,良将展才干。陈元龙,张文远,文武声名谁敢犯?许小弟,神勇盖世,一锤魂飞散!天灾人祸,兵凶战危,白骨岂一半?功成名就,回看江山,心中徒嗟叹!没有系统、没有神功、没有热兵器,这是一本原滋原味的三国。第一卷基本都是铺垫,所以请稍微耐心一点,后面的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 三国罗曼史

    三国罗曼史

    梦回三国,附身卞秉,看他如何在乱世之中鞭策自己的姐夫一统乱世!卞秉叹着气对曹操说道“孟德啊,我姐姐如何做不了大妇”卞秉叹着气对汉献帝说“陛下啊,我侄儿如何坐不了皇位”
  •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落幕;1911年,清室退位,辛亥革命催生出了一个新中国。前者尴尬地意味着中兴,后者一度被寄望为民族新生。在这似是而非的中兴与新生之间,有一个王朝日趋一日地走向穷途末路;更有一个新时代艰难地萌芽和恣意的生长。洪秀全不满足于只做精神领袖、斌椿努力想用儒家术语把西方“清廷化”、曾国藩深信可以用“以命抵命”的模式处理教案、那些归国的幼童成了有原罪的“思想犯”、维新领袖康有为的作伪成癖……这些历史的细节背后,都潜伏着成败的契机;也唯有在这些细节里,才能窥见那一段历史的真实表情,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作为关注“辛亥革命”这一话题的通俗读物,本书另辟蹊径,把探索的目光远眺到辛亥革命发生之前的50年,细致梳理了从1864年太平天国彻底失败、清政府得以乱中求生,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炮火声中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作者逐年考查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清政府寻求变革、寻求国强民富及国家安定的努力,同时着重探究了政治精英群体的观念转型,以及统治阶层面对世界大变局的畏缩、试探、沮丧等心理。同时本书稿以资料扎实见长,对史料的解读很有分寸,并在可读性上作了一定的尝试,每篇文章都以“年度事件”“相关言论”等几部分构成,全书可看作是一部1864—1911年间的简略编年史。
热门推荐
  • 诸夏行

    诸夏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义的时期,也是一个背叛的时期。
  • 这就是异能世界

    这就是异能世界

    墨星历2000年,全球第一批异能者觉醒。(异能+都市)
  • 摇摇七喜

    摇摇七喜

    乖乖女陈瑶上高中之后智商告急、学业危机……遇见学霸校草易燃之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 英雄无敌之盗贼

    英雄无敌之盗贼

    一款被称为原界的游戏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真实性犹如一个崭新的世界,另所有人为之疯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如何被创造出来。原界由不同的神区组成,生活在内的原界生物分别信仰不同的创世神,对于天生英雄他们并不排斥,而是选择了接受,究竟什么原因才会这样呢?难道原界真是由人类创造的吗?时间与空间的错乱,原界与现实的对决,阴谋与野心的对抗,异能人士间的情仇,一段显为人知的历史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被赶出家门的败家子,通过原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是平凡的,却也是幸运的,生而为盗,却懂得盗的逍遥,运用自己并不太笨的头脑和运气,在原界内建立自己的帝国。(推荐一本朋友刚写的书《不甘为凡人》喜欢玄幻修真的朋友不妨看看)
  • 我带着手机重生了

    我带着手机重生了

    一个超级职业经理人拿着自己的手机回到了十八岁,所有的信息一览无余,赚钱?毛毛雨而已,只要敢想,他就敢做。比有钱,他不怕谁,让那些个首富抱团也比不过他。比牛B,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杨悠,一种啥也不是。【非种马文,新手写作,纯属兴趣,求推荐!求收藏!】【不求大红大紫,只求有人喜欢】
  • 四圣秘典

    四圣秘典

    无上武功四圣秘典每隔十年重现江湖腥风血雨儿女情长又该作何抉择
  • 万道龙尊

    万道龙尊

    少年牧云惨遭挚爱背叛,丹田被废,修为尽毁,但恰逢龙佩复苏,觉醒天龙星魂,在逆境中崛起,踏上逆天之路。修万道龙神诀,坐拥十大龙神,九天十地,谁能敌?...
  • 那年夏天是我的心病

    那年夏天是我的心病

    我想在你的心上种满漂亮的花朵,那样你就不会在轻易悲观。他,罗深然,天之骄子,冷酷无情,却不得不听从母亲命令,迎娶失忆新娘。她,夏玖兰,失忆女,乐观善良,唯爱罗深然一人,却有分离性心理障碍。他,为了妹妹把她买入赌场,随后又让她为了救好友跪在雨中,直至晕倒。她,为了他,明知他有能力保护自己,却还是要不惜一却代价只为保他平安。她明知双方的婚姻只是一纸协议,却还是愿意对他付出真心。当她为保他幸福,离开后,他,又会怎样。他日,必定有一人,愿将你妥善收藏,视若掌上明珠。
  • 盖世刀圣

    盖世刀圣

    万族林立,百圣争霸。仙门魔宗,独霸一方。神体圣体,多如牛毛。重活一世且看刘争如何用他手中之刀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斩出自己的路。
  • 细读的乐趣

    细读的乐趣

    《细读的乐趣》为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孙康宜教授回顾治学生涯精选集,分为细读经典、细读现代和细读人生三部分。既有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也有对作家个体的解读和剖析,还有对电影、书法甚至绘画等艺术的赏析,以及师友交往与人生感悟等。细读之下,心得感悟和明察洞见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