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北京,夏夜,过了晚高峰的8号线,空调不遗余力。
路过XX公园站时,地铁门打开的瞬间涌上来一群人,伴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个怀里抱着个四五岁男孩的女人坐到了我的斜对面。
从上了地铁,女人怀里的小男孩就一直在哭,但“哭”得很有节奏:眼睛使劲闭一下,小脸也跟着一紧,挤出一双泪珠,如此反复。
身为大众娱乐的消费者,我也是看过很多哭戏的,那声调和表情配合起来,竭尽全力想把自己扮演成悲痛欲绝。女人热得满头大汗还在不停安抚,小男孩嚎啕的间隙不忘眯眼看一下妈妈的表情。
嚎啕声渐大,我悄悄把耳机音量调大了几格,可似乎不怎么奏效。
下一站,几个初中生模样的少年叽叽喳喳地上来了,他们的嘻哈和比划一时吸引了小男孩,眼泪还抹着,但哭静音了。女人抹一把额头的汗,把小男孩往怀里揽了一下。
过了两站,少年们就欢笑着下了车,小男孩转眼望向妈妈,哭戏开始第二章——声音更有节奏更有穿透力了。
直到大概听到妈妈说“好的好的,你别哭了好吗?妈妈答应你”。哭声落下,小男孩拿起玩具,安静了。我也终于到站下了车。
慈悲的母亲见不得孩子的泪,若是这份柔软能够换的孩子的体恤和成长,那……一切都好。令人惋惜的是,多数时候,从围观听闻到的生活中的剧本里,孩子大多不会因此体恤妈妈,反而是在发现了妈妈这个系统上的漏洞后更变本加厉。
小孩子的表达直白不加遮掩,目的也无非就是我要更多关爱,正面引导总会一切向好。但成人世界里,因为“你知道我爱你”,而促成的一系列“勒索”,去社会新闻上一搜一大把。
“女子恋上离异帅男,被骗xxx万”
“七旬老人住窝棚儿子住楼房,儿媳:生活压力大”
……
多数你我在看到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都习惯于身居看客一席,不会把这些和自己做任何关联和比照。社会新闻再多,相比日常,终究还是少数。有太多更多很多的剥削式情感关系,很稀松平常地散落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
儿子的玩具车摔坏了,他守在一边哭的很厉害,你心疼地上前安抚说,不哭了,妈妈回头再给你买一辆。孩子接着说,妈妈,我要再买好多好多。稚嫩的小手臂努力挥动,比划了一个尽可能大的圈。你看他无邪的表情,不假思索,笑着点头答应了。
和谐的画面背后,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已经在孩子心中潜滋暗长。
如果你认为,只有不遗余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为了孩子可以把“自己”无限靠后,才算是一个好妈妈,那想必换来的除了自己疲惫不堪的躯壳还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妈咪宝贝”。
如果你认为,用无限下挫自己的底限来包容爱人,以期换得一生相伴的爱情,那得到的也只有无止境地追逐和“保姆”职业终身聘用书。
我想替那个疲惫不堪却还笑脸相迎的妈妈对她那个只知道无限索取无限要求又以不服管束来佯装自立的成年巨婴喊一句:我爱你,不是让你来勒索我的!
我想替那个承担了所有家务还在职场奋战的四岁宝宝的妈妈对那个永远有开不完会加不完的班却连洗衣机都不会用又不负责家庭各类支出的老公吼一句:我爱你,不是让你来勒索我的!
而我终究不能替代谁去做任何事,每个人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体验、去碰撞、去犯错、去圆满。本应他来完成的章节,你来替他完成,所得,既不是他的收获,也不是你的慷慨。
只能不断告诫自己:
爱,可以毫无保留,但,请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