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7300000025

第25章 大明王朝 走进繁荣和勃兴(2)

就我个人从历史资料中所了解到明朝的移民,它在大明立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经过二十年的长期战争,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以方说曾经的繁华都市扬州,一度被地主武装的元帅张明鉴占领,军队搞不到粮食,每天杀城里的老百姓吃。到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韩林儿的龙凤三年,朱元璋的大将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投降时,城中居民仅仅剩下18户。所以,朱元璋早在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下令,用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办法,调剂人力的不足。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也就是说,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区。他在这一年,迁了不少苏州的富民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居住,理由是这些人帮张士诚抵抗了明军,为张士诚说了好话。据史书记载,自洪武三年起,仅朱元璋手上就有过多次移民。具体有:洪武三年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个地方,移出无业农民4千多户到濠州种田,给牛具种子,三年不征税。这一年不但规定,凡是移民垦田,都由政府给耕牛种子路费;还订出制度,北方郡县的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15亩,又给地2亩种菜,有余力的不限顷亩,一律免交三年租税。不久,又强迫江南,主要是苏、松、杭、嘉、湖一带14万户富民移居他的家乡凤阳,而且不准私自回老家。洪武九年,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洪武十五年,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降民24400人于泗州屯田。洪武十六年,迁广东清远徭民1307人于泗州屯田。这段时间,朱元璋强令的移民目标,主要是为了繁荣他起义的根据地和周边。到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先后共八万多户移民,不再限于他故乡一带,而是真正意义的从窄乡到宽乡垦辟……由此可见,移民不仅是朱明王朝的一项重农措施,也是当时的一种大趋势。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无璋干脆发话,“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问何处,惟犁到熟田,方许为主。”政策己经宽到这种程度,对视土地如同生命的中中国百姓来说,那是多好的消息。

瓦屑坝移民呢?可以这样说,瓦屑坝的移民一直不在朱元璋的视线之中,又正是这个原因,史料才缺少记载。但从移民后裔的回顾看,瓦屑坝移民的高潮期,恰恰就在朱元璋生前的洪武年间。更为奇怪的,移民主要散布在安徽安庆地区的桐城、潜江和宿松等县,并且不是一次成行的。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瓦屑坝移民,实际上是地方官员,推行朱元璋安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它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元至正末至洪武初任职鄱阳的知府大人——陶安。

陶安,字主敬,《明史》为安徽当涂人,同治《饶州府志》为姑熟人,后者为前者的古称。陶安博识经史,尤其长于易学。元至正初,荐举参加浙江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后为避战乱,回到当涂。朱元璋夺取太平洲时,陶安与当地耆儒李习一道带领父老出迎。通过对话,陶安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任命他为左司员外郎,及后又命他知黄州。在黄州,陶安因施政太宽,忽视政权初立,不该让老百姓沉浸安乐,而受到朱元璋谴责,贬到安徽桐城当知县,不久来鄱阳任饶州知府。陶安既然在朱元璋身边待过,当然吃透了朱元璋的治国方略,所以身体力行扩大耕辟。在鄱阳期间,陶安狠抓农桑,垦辟土地,使百姓的日子有了改善。离任时,鄱阳人拿他来时比较,觉得变化很大,便编顺口溜歌颂他:“千里榛芜,侯来之初。万姓耕辟,侯去之日。”其实,当时的鄱阳也属于人多地少的地区。洪武年间,鄱阳人口已达20多万。面对鄱阳乃至饶州地窄的实际,联想到安庆地区桐城一带,地广人稀的荒芜景象,陶安在狠抓垦辟的同时,同样动起了移民的念头,我想这就是鄱阳移民的主要原因。此外,从瓦屑坝移民的散布看,主要是安徽怀宁,即安庆地区,而这一带又曾是陶安任职过的地方,能说这仅仅是巧合?当然,这只是推论,目前尚未找到具体的依据。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更坚定了我这一推论。瓦屑坝移民扩大到江西,这就有了“江西瓦屑坝”的说法。因为陶安离开饶州后高升了,当上了江西行省的参政知事。

有人会问,瓦屑坝的移民规模到底有多大?据曹树基、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江西瓦屑坝》一文说:从鄱阳瓦屑坝、或饶州瓦屑坝、或江西瓦屑坝的移民总数约28万,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直接来自瓦屑坝的约10万人。文中还引录民国间安徽《宿松县志》对族系的综合比较说,这个县256个氏族,除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之外,还有213个氏族,其中182个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182个氏族中有82个来自饶州,占总数的45%。而元末明初迁入的143个氏族中,迁自江西的116个,其中有38个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个来自饶州或鄱阳。桐城县63个氏族,有20%来自鄱阳瓦屑坝,其余的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如果这些引录可以佐证,我想我的推论或许可以成立。

再说瓦屑坝

瓦屑坝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在前面曾两次涉及过这个话题,只是仍觉意犹未尽,还想多说几句。有人问我,瓦屑坽为什么称作坝?众所周知,瓦屑之叫坝,对近代鄱阳人反而是陌生之语。相反,只要走出鄱阳,它不但名声响,而且影响大,以致在清朝时,便出现了石虹与史珥的考据之争。说到坝和坽,一是鄱阳称坝的地方并不多,姜家坝、横涌坝……屈指可数;二是鄱阳人对坝的定义认识不同,鄱阳人眼中的坝,专指避水或堵(拦)水的土埂,史珥在谈及瓦屑坝得名时,特地点出这个因素。其实坝字还另一种界定,山地中的小平原。像姜家坝、横涌坝,都处在山地的平原部分。姜家坝原先就有不少山丘。瓦屑坝的地貌,在几百年间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单单这些个地方也叫坝,并有了坝坽之分?对瓦屑坝,我想,这个坝字应该是引来之字,是移民与未移民两种群体习惯称呼带来的纠葛。从瓦屑坝的地貌看,按照我们当地人的习惯用词,它仍属予坽。坽在我们鄱阳,尤其是鄱南这一带,是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就像某某弄的弄字,是对地名界定的特殊用字。凡处水陆交汇且陡峭的地段,多以此为定语取名。坽属冷僻字,现代辞书中找不到这个字,我是在《康熙字典》中找到的:“坽,[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看看我们鄱阳取名坽的地方,基本上也多是这种地貌。像麻埠坽、鸳鸯坽、张家坽、南湖坽、坽口(有两个,一个在古县渡,一个在油墩街)、泗溪坽、君子坽等等。

何为坝呢?我曾在《鄱阳湖新闻》发表的拙文《水墨鄱阳·姜家坝》中解释过,但很片面,当时只知道西南那边,将平坦的山地称作为坝,不知道长江中游的临江一带,也把平地叫作坝。现代中国韵诂学家、文学家、湖北蕲春人黄侃在《蕲春语》中说过:“吾乡谓地之平迤者,日坝……亦并作坝”。蕲春、黄梅、宿松、潜山相隔不远,语言是否相近?此外,长江中游的沿岸地区是否也是这种叫法?毕竟我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一时很难定论,但这个坝字也实在让我觉得蹊跷,蹊跷的关键人物又是陶安,陶大人不仅是长江边上的当涂人,而且曾在相隔蕲春不远的黄州任过职,所以这个坝字的由来,会不会受他的语言因素的影响?当然这只是推断。现在的问题是瓦屑坽人太文雅了,好好地一个“屑”字,居然变成了“燮”,这就不止“相去二三里”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字源远流长,文字结构错综复杂,一个字或一组词,只要你不经意地改动一下,就有可能带来歧义。有时,即使是对语法掌握得较为娴熟的人,也不一定对有些字词的结构说得清楚,以徘河一词为例,曾经就有人挺权威地断言,这种词组结构不合语法,其实在我们的语法中还有-种结构:限定式合成词,尤其对于约定俗成的词,以概求全或以偏求全去否定,都有违于客观,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一面。看来还古人说得好,学海无涯,天外有天。

最近,又听说瓦屑坝移民点已经打造起来了,这是好事。不过我觉得挖掘瓦屑坝移民元素,不仅是寻找根亲文化的符号与记忆,而应该发现它的基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县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移民文化,加大一切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调动所有推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自己的根。叶落归根,在几千年里都是中国人无法消除的情结。从开发旅游资源看,打造瓦屑坝移民点的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我以往和最近接触到的移民后裔看,他们期待和翘盼的是寻找自己的根。不知我的感觉有没有错,我认为遗民后裔的寻根,决不仅仅满足于发思古之幽情,为了找到一个遗民点去凭吊、瞻望,而是真正意义的,为续写自己家谱而寻根问祖,我认为这才是我们要打造根亲文化的,最终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可见,当前和今后更为重要的工作,恐怕还是为掀起寻根潮作好铺垫。至于瓦屑坝移民的根,这就是一件非常复杂艰巨而庞大的工作,它不再满足于从字面或断章摘句中去体现才华,而是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作风,不断认真思考和努力的科学态度,才有可能获得追求的成果。因特网上照搬照套、现炒现卖,是无法满足那些传统挚扑寻根者愿望的。那么,移民们的祖在哪里?瓦屑坝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站。就现在瓦屑坽的几个村落情况看,何家、胡家、红墈下(邵氏)、黄家、高家、朱家六个“成员”中,落户最早的据朱贵安先生考证数何家,再是胡家。不过这两个村,也只是大明王朝中期的嘉靖年间,由鄱阳镇迁入的,远在当年移民潮落之后。其他的姓氏都比何、胡两姓更晚,可见这里并不是真正的根。在寻找瓦屑坝移民之根方面,曹树基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清康熙间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家族,使他看到了瓦屑坝遗民点的深远意义,并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如同竞技体育的接力赛跑,现在该由拥有瓦屑坝的我们来接捧了。还以张英、张廷玉的家族为例,我认为这个接力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层面上,而是更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人中,有位着名的学者叫余英时,他是2006年第三届克鲁奇奖的获得者。克鲁奇奖是有世界人文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余英时是第一位华裔获得者。作为中国人,我们除因此感到骄傲之外,作为鄱阳人却有另一层含意,余英时是瓦屑坝遗民的后裔,他的母亲就是张廷玉的后代。而张英曾经说过:“吾桐与潜(山)接壤,相距百里许。余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山青山焉。”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潜山的青山张与桐城张的始祖是兄弟,即是不是亲手足,也是从兄弟,并都来自鄱阳瓦屑坝。如果这样,那就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先辈,有可能与瓦屑坝有关系,这人是张恨水先生。据张恨水先生之孙张纪说,他祖父为潜山人。我并不是说张家的贵四公、贵七公就是来自鄱阳,张英、张廷玉、张恨水他们就是鄱阳人。但是,张氏在鄱阳是古已有之的姓氏。本人曾粗略地查阅一些相关资料,鄱阳有据可稽的张氏,有拓港枫树下张家,系唐末由徽州迁入;芦田大吉张张姓,北宋初由饶丰的贯居山迁大吉,贯居山张家无疑更早。此外,还有游城花桥张家,为宋初即入居此地……再看洪迈的《夷坚志》,在涉及鄱阳人和事的笔记里,张姓占了五分之三的比例。张氏目前只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个家族,其他还有没有呢?我就想,如果我们循着宗谱这条线,去帮助瓦屑坝的移民后裔找寻当时的足迹。那么,他们的根难道会失落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嘛!我始终相信,既然曾经有过瓦屑的碎片,就一定能复原旧陶的面貌,问题在我们肯不肯下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相信烟草金圣的广告词:功到自然成。那时,我们打造的,就不止一个瓦屑坝根亲文化遗址了,而是真正意义的瓦屑坝根亲文化了。

筷子巷——瓦屑坝根亲文化的“孪生地”

只要稍稍关注移民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初的江西移民点中,除了瓦屑坝就是筷子巷,这在不少方志和家谱中都能看到。湖北《大悟县志》《人口卷》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史料可查,较大的一次迁徙为明洪武初年,迁入者以江西、湖广居多。民间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有人推测,这个筷子巷的所在地指南昌。是否如此,谈几点浅见:

近些年来,明朝的江西移民后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先祖因移民而一度尚末找到的根,寻找之心越来越迫切,对当年移民地的所在,倍加关注和关心,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捕捉信息,努力去寻找因失去文字记载的脉胳——连接这根的瓦屑坝和筷子巷。对于瓦屑坝,通过两百多年的寻觅与考证,尤其是现在借助网络媒体之后,已经真相大白。可是,伴随瓦屑坝根亲文化的,还有另一个孪生地——筷子巷,它仍在移民后裔的寻找之中。

筷子巷犹如瓦屑坝,不仅是明朝江西移民根亲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也是江西移民后裔对祖籍地的一个难忘心结,是追忆、寻找先人祖根的另一条线索。然而,在我国多个省的市县中,同瓦屑坝一样,都有着筷子巷这个地名,而且分布非常广阔:除南昌有筷子巷外,还有上海闸北的筷子巷、武汉武昌的筷子巷、湖南长沙的筷子巷、湖南湘潭的筷子巷、四川巴县的筷子巷、河南光山县城南关的筷子巷;江西有:临川的筷子巷、永修的筷子巷、余干的筷子巷,鄱阳也有筷子巷。不光如此,还有叫筷子街、筷子堤、筷子湖的,连香港澳门也有叫筷子街、筷子巷的,林林总总合起来约30来条吧。这么多的以筷子命名的街巷,到底何处才是移民们的出发地?

同类推荐
  •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2:第六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2:第六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 皇室遗孤到大唐皇帝

    皇室遗孤到大唐皇帝

    21世纪华夏战神李承天从天而降!拯救女皇、召唤火箭、神功射日、英雄救美!【战神系统】渭水河畔大败突厥数十万大军!颉利可汗跪喊:“服了you!!!”…………李承乾:大哥,我承乾,你承天?这合适吗?李泰道:大哥,承天比承乾牛!请干掉承乾!李丽质:哥哥,名承天、字承运?奉天承运?小武儿:哥哥,我女皇让位!你来做好不好?…………李承天空降大唐!先文圣后武帝终成——大唐皇帝!【QQ读者群:213.512.605】
  • 汉斋

    汉斋

    我四岁跟着一位奇怪的老书生读了整整十年书,然后有一天老书生要走了。我问他,你走了我怎么办?他说,大汉长安有一间斋院……于是我不远万里从极北走到了长安,认识了大河那位雪女,西凉的那杆金枪,国公府的那位天才,斋院里的诸位师兄姐,还有看门的那条大黑狗。
  • 大明中兴实录

    大明中兴实录

    明太祖朱元璋说:《大明中兴实录》是本好书。好就好在他让我在天上看到了大明的中兴。。。。。。开一读者群,群号:68756812.对明末史感兴趣的可以加了讨论
  • 跟着女神去穿越

    跟着女神去穿越

    这是一个万国林立的大陆,这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大陆。若安跟随着活泼可爱的女神同学,穿越到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会发生什么事呢?
热门推荐
  • 这辈子就这样吗:穷忙族的职场革命

    这辈子就这样吗:穷忙族的职场革命

    本书通过丰富的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针对穷忙族的现象进行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书中解析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什么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越忙越穷,越穷越忙,陷入了穷忙的怪圈中。书中讲述了穷忙族应该怎么应对当前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措施,从怪圈中走出来。
  • 秋风依然

    秋风依然

    秋风中,她缓缓走向阳光的彼岸,她从小没有亲人的呵护,没有朋友的陪伴,却通过自己坚定的信念前进着。
  • 阎王爷的孟婆

    阎王爷的孟婆

    色胆包天的闪电球从小性格古怪,她原本是孟婆,熬的汤各路鬼魂喝到怀疑人生。为了独得恩宠她把冥王睡了!后来独得一子。冥王大怒把她丢进瓶子里,跟纸人一块生活。纸人的世界和人间一样,闪电球有哥哥有妈妈和爸爸,还有一堆朋友,可后来都死了。冥王太坏居然把冥界的大臣,放在在闪电球身边,调戏闪电球,让闪电球心花如放。后来一场大水把闪电球的世界都弄没了。……闪电球得知一切真相,原来自己来瓶子中世界被冥王弄失忆了。后来闪电球终于凯旋归来,此时儿子已经长的高大威猛。儿子:“妈,你在干嘛呢?”闪电球:“加油,等阎王挂了冥界就是咱们的江山了!”
  • 消摇图

    消摇图

    天下兴亡,人间仙世,于我无论,但可逍遥,歌酒何虑,醉乡而已。
  • 槐曲城

    槐曲城

    一片槐树,一道曲水,十二只玉石篆刻,两座城,祭六十万人之殇。这是一个自由肆意的时代,也是一个众人皆笑我独伤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江湖侠义的城市,罪恶都埋在深底,义德明刻在墙围。事情起因似乎很简单,她也就是莫名其妙撞在了树上,莫名其妙来到了槐曲城,莫名其妙被扯进一桩杀人案中,莫名其妙在自家店里养了一群奇葩,好在江所伊生性乐观开朗,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老板娘。可她作为富二代潇洒二十多年的经验没有告诉她,店里奇葩太多,客人都被吓跑了怎么破?……陈昱和的从前,只想潇潇洒洒的浑噩度日,直到师傅走后,他才恍恍惚惚领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究竟何为日立?何为向合?一群少年人,苦苦思索,终得参透。……群戏,人物很杂,不是悬疑!不是悬疑!作者写不了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追篮球男友之旅

    追篮球男友之旅

    大学一次观看篮球比赛的机会,女主遇见作为M大学的校草兼篮球主力,开始了她的追草之旅,到最后会怎样呢?……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沈钧儒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沈钧儒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今嘉兴市)人。1875年1月2日出生于苏州。他的曾祖父沈濂,曾任镇江、江宁、徐州等地的知府。祖父沈玮宝,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沈翰做为江苏候补知县客居苏州。可见沈钧儒出生成长在晚清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则是传统的文化教育,在3岁时他的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长到5岁时就进私塾受启蒙教育。13岁时回到秀水县老家应童子试,16岁考中秀才,29岁中举人。1904年参加甲辰恩科会试,中试贡士第51名,殿试二甲第78名,赐进士出身。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因此沈钧儒也就成了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 想你从心底最深处

    想你从心底最深处

    上得了天堂,却下不了厨房,赚钱手到擒来,让她洗衣烧饭?下辈子都不可能。幸好,她遇到了一位能够宠着她上天的男人,既不用她赚钱,也不用她洗衣烧饭,只要她在他的身边,乖乖的做一个花瓶。让她做一个花瓶?更不可能,“绝少,我最近吧,闲着没事干,给我手下的艺人接了个通告,需要出国一趟。”她露出讨好般的甜美笑容,男人神色微微一黯,“嗯,让林木森去带!”
  • 耀蓝密事

    耀蓝密事

    吸血鬼统治的异世界,曾经作为食物链顶端统治者的人类沦为下等的奴隶。重生在亡国人类少女身上的良绮,怀揣着圣物悄然现世。蔷薇之血的甜美芬芳从遥远的西方飘来,危险却又美味的因子诱惑着骚动的血族亲王从孤独的沉睡中醒来。“成为我的奴隶吧,我会让你活下去。”“要么自由的活下去,要么,为了争取自由而亡。你太小瞧人类了。玖真。”你看,又是一片腥风血雨缓缓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