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7300000029

第29章 大明王朝 走进繁荣和勃兴(6)

在我们鄱阳,每说起明朝的淮王时,人们便津津乐道地数起“十里磨刀石,十八里铺,三十里康,四十里街,五十里岗,六十里花桥”,这些让人感到自豪的顺口溜来,而且有鼻子有眼地把它与江西吉水才子解缙挂起了钩,说是解缙编造了上面那些话,才把淮王“引进”来鄱阳的。其实,杜撰者并不知道,淮靖王迁藩时,解缙早在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让淮靖王的祖父朱棣给迫害死了。淮藩徙来鄱阳,是解缙死后26年的事,这一年是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当时,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个儿子朱瞻墺,因为适应不了岭南的气侯,从广东韶州,今韶关落籍了鄱阳。不过,把解缙联系起来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原因。解绪与朱瞻墺父亲朱高炽的关系很好,解缙的死,就是因为朱高炽。淮王朱瞻墺的父亲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嫡,在宗法社会指正室,明媒正娶的,这种人所生的儿子称嫡子。朱高炽虽贵为皇太子,却不幸患有足疾,加上身体肥胖,人较懦弱,朱棣一直不喜欢他,并一度产生传位于第二个儿子朱高煦的念头。朱棣不想解缙与自己这个儿子走得太近,偏偏解缙自投罗网,他在任地方官后,居然在没有得到朱棣的恩准下,偷偷与皇太子见了面,结果朱棣以此为由,让解缙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天里自己活活冻死。后来朱高炽为什么又当上了皇帝呢?朱棣权衡再三,考虑朱高炽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开始时,以一万兵力,抵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可以说为他的登基立下大功;二是他为人宽厚,善于凝聚人心;三是朱棣特别喜欢朱高炽的长子——后来的宣宗朱瞻基,再加上朱高炽是朱元璋最喜欢的长孙,朱棣担心背下违犯其父朱元璋所立传嫡长之制的骂名,结果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可是朱高炽的福份太浅,好不容易抱病守到父亲闭眼后高髙兴兴当上皇帝,却没想到只一年功夫,也两腿一蹬,随父亲朱棣去了。至亍朱瞻墺的封藩,那还是他祖父登位的第二十二个年头受封的。公元1426年,朱瞻墺的大哥朱瞻基登位,是为宣宗皇帝,第四年,便把朱瞻墺打发到了韶州。到了韶州才知道此地实在难熬,多次向大哥要求挪个地方,却一直没有如愿,直到大侄子英宗朱祁镇坐上金銮宝座后,才如愿以偿迁徙来到鄱阳。

淮王来鄱,对不了解内情的人说,似是本地的一份荣耀。其实,地方有了那么一位王室之后,当地的日子并不好过。从这一年起,鄱阳这块土地的人民是雪上加霜,走进了水深火热,因为沉重的负担,己经落在了这块土地的人民身上。

我们都知道,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最专权的皇帝,他为了把天下占为朱姓,让自己的子孙世代承袭帝位,不惜大杀功臣,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皇族的举措。他把26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达到“藩屏国家,备侮御边,夹辅王室”的目的。朱元璋这一开头,明王朝在两百多年间,先后共册封亲王289位,靖王11位。这些亲王的嫡长子,又立为王世子,长孙立王世孙,世代袭承亲王的名位。亲王们其他的儿子,也封为郡王。所以明王朝郡王以下、奉国中尉以上的子孙辈,不计其数。按照朱明王朝建藩之初的规定,在政治上藩王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王府官还可以兼行省参政,当任地方行政首长,执掌地方兵权,也就是“列爵治民,分藩锡土”。后来这些政治待遇受到了削弱,朱元璋后期,意识到藩王权重对皇权是个威胁,才又补充了一些限制措施。而经济优厚待遇依然照旧,岁禄原为5万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此外,还有册封、宫室、婚姻、丧葬等费用,厨役、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的开支。最后,还是朱元璋自己发现,这些待遇财政确实不堪负担,便于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对藩王待遇重新作了规定:亲王禄米1万石,郡王禄米2千石,镇国将军8百石,奉国将军6百石,镇国中尉4百石,辅国中尉3百石,奉国中尉2百石,公主及驸马2千石。所有这些支出,朝廷不出分文,倒霉的是老百姓,统统摊到所在地的每个人头上。据史料记载,我们江西有三个藩王,除宁王之外,还有淮、益(封地建昌,即抚州南城)二王。而淮、益二王一年的负担是多少?当时二府(包括弋阳)各府郡王,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及养赡妃嫔夫人共计388位,全年该供银90021两4钱4厘;各府庶人共60位,寡妇、庶女61位,全年该供银3368两4钱;各府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仪嫔共221位,又丧偶县主、郡县乡君、仪嫔36位,合计全年该供银18372两7钱5分5厘;三类总计该供银118372两4钱5分9厘。除此之外,还要摊派“冠服、婚丧、屋料屑琐、不啻米盐”。有人以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为例,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则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豢养这些藩王是谈何容易的事,能说他们来后,人民不加重了水深火热。

朱瞻墺的迁藩,为什么直到宣宗死后才实现?朱瞻基和朱瞻墺虽然同为朱高炽的儿子,却是异母所生,朱瞻墺的母亲不是正室,他是庶出。就是这么一个亲王,在鄱阳还是下传了九代,直到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最后一个淮王朱翊钜病死为止,前后历时180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鄱阳人为他们付出了该有多少?当然,这里还不包括封地在永丰(今广丰)、清江、南康、德兴、高安、上饶、吉安、广信的9支,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散落的7支。

据史料记载,来鄱阳的淮王一般还算可以,难免也有横暴乡里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那位,封为淮定王的第五代淮王朱佑棨,他是历代淮王中,最让鄱阳人头痛的一位魔王。朱佑棨是朱瞻墺的曾孙,这人生来就运气好,他伯父朱见濂没有儿子,朱佑棨便过继给伯父为嗣子。朱见濂死后,先是朱佑棨的亲生父亲朱见淀承了王位。公元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朱见淀病逝,朱佑棨这才袭封为淮王。就是这位花花太岁,成了历代淮王中,最让鄱阳人深恶痛绝的一位。连《明史》都说他“游戏无度,左右倚势暴横,境内苦之。”淮王抢亲,说的就是他。老百姓婚嫁,他强抢新娘进王府,要让他享受三天初夜后才放人出来。他放髙利贷,催逼起息钱来,不顾别人死活。民间对于这位亲王的劣迹,传闻很多,其罪恶只四个字:磬竹难书。可想而知,当时鄱阳人的日子有多么不易。

尽管淮王们是压在鄱阳人头上的一座大山,但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淮藩的徙入,加重了鄱阳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或多少带来一些积极作用,那就是给文化一定的推动。按后来的明室规定,藩王们虽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但仍受到很多限制。比方说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不得经商赚钱取财,为了防止亲王和朝臣勾结,还规定亲王每三年才能到北京朝见一次,平时只能在藩府附近活动,外出要记录备案等等。这些限制,使他们不得不过着纯碎的腐化糜烂寄生生活。之中,对于品质较好的,也就有了一些情趣上的爱好,诸如在琴棋书画、诗词园林下功夫。当年,县城的淮王府在桃源山,就是现在的人民医院、博物馆、鄱阳宾馆、五一小学、老粮食局、包括紫金山步行街一带。这里曾经做过府衙,是因为朱瞻墺徙藩,便腾了出来。从第二代淮藩朱祁铨开始,建起了永寿宫,并打造了八景。应该说这为鄱阳的园林文化,留下了一笔遗产。至于游城境内的淮王坦,那是他们的别业,即现在所说的别墅。

本来,明朝离现在也不太远,最后一位淮王距今也不过是393年,可是桃源山的王府、淮王坦的别业、韩山一带王墓,为什么都早己荡然无存?有人归罪鄱阳乡风不好,我看未必。试想,如果淮王们象颜真卿、范仲淹他们那样,鄱阳人难道不会认真保护他们的遗物?看来还是验正了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人们早已对这些寄生者恨之入骨,恐怕不待他们尸寒,便有人掘墓雪恨了。如今,就连因改建王府而被后人改名的王府山名,也正在逐渐地走出历史。至此,能勾起人们惟一记忆的,是幸存鄱阳宾馆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因为它只是一对看门的瑞兽。

水神崇拜的盛行

水神崇拜是一种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原基于“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农业的命脉”这些朴素的认识,赋予水种种神秘力量,幻想创造出许多水神形象,对其进行顶礼膜拜。

鄱阳自古河网交织,水系发达,有各种的水体形式,因此也是水灵崇拜较早的地区。早在唐朝,就有诗人李嘉佑,用诗描写过鄱阳祀祭水神的盛况:“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枪枪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月隐囬塘犹自舞,一门依寄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已无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李嘉佑当过鄱阳地方官,而且有三年时间,对鄱阳的风土人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感情,也真实地记录了鄱阳当时的水神崇拜盛况。

从鄱阳的水神信仰看,唐宋之际包括此前,主要还是以龙为主体和风伯雨师之类的的自然神,如三国时出现黄龙后,于是有了黄龙庙;北宋时流传的范仲淹借海沙,以及传说治鳌鱼中出现的龙王龙女。南宋以前凰岗虽然有龙居寺,但只是寺而不是庙,里面有和尚主持,仍属释家而不算神灵信仰,取龙居之名是因地理环境。至于对人物的崇拜,宋之前也有,查之有据的,如上面诗中的“屈原祠”,吴芮长沙王庙或称吴王庙;接着有桂湖黄、文龙湾邓、道汊曹、湾头陈四姓联建的包拯生祠——大人庙;韩山韩信庙等。这些庙所祀奉的已经是人物了,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庇护神,而是人格神。有的则是祖先,如韩信庙为韩山何氏所祀,相传子孙为避吕氏加害,改韩为何,避之韩山。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明朝时,鄱阳的水神信仰不但愈演愈烈,并且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鄱阳的水神不仅是人物神、外来神,而且不再是人格神。鄱阳水神祀奉的,多的中国特色的民间诸神,甚至多到全县各地,各以自己的乡俗奉出一个神灵,而这些神灵多半与水相关,或有过水上救助行为的,或因溺水而亡的,死后便奉之为水神。带普通性的主要有:屈原、长江三水府中的定江王、金龙四大王、杨泗将军、晏公、萧公爷爷等。这些水神中除屈原为大家熟悉之外,其他的可能不一定清楚。先说定江王,至今只知道他的传说,不知其为何人,就其定江王的神名,顾名思义是江神,全称为中水府济远定江王,唐初风送王勃到滕王阁的,就是这位尊神。朱陈鄱阳湖大战时,助过朱元璋,鄱阳湖的老爷庙有他的神位;金龙四大王为浙人谢绪;杨泗将军至今没有定论,之中有种说法,说他就是当年被岳飞围剿的杨么;晏公为元未文锦堂长晏戌仔,临江人;萧么爷爷为萧伯轩,新淦人。此外,如莲湖慕礼有位当地祀奉的汪大帝,据说是一位溺死的徽州人;又如内青的北大帝,像这样的情况鄱阳很多。

二、不少水神是明朝敕封的,明朝时鄱阳建的水神庙也多。金龙四大王、晏公爷爷、萧公爷爷这些人之能成为神,多半与朱元璋有关,而且都是受他敕封为神明的。在《鄱阳县志》(民国稿)的石王山庙条中,附有这样一段话:“历代封神,以明代为最滥,着于《明史》礼志者,斑斑可考。本县为明太祖曾经行幸之地。朱陈鄱湖之战,史称得于神佑者为多,封神之说,亦以本县流传最盛。”这段话尽管说明了鄱阳在明朝时神灵信仰的状况,但并不知道不少神已在江南广大地区落户。如上面所列举的水神,早在鄱阳之前,便在长江沿岸和江浙出现。这些水神又差不多从明朝开始,便落籍鄱阳镇及周边地区,像管驿前的晏公庙、高门的七胜庙、石灰巷的杨泗庙、双港龙王山的龙王庙、南门河边的屈原庙或称水府庙;建在柴家巷口,同为祀屈原,却作称公公堂的三闾庙等等。

三、不少庇护神的功能由保境安民向水神功能转换,即使是商家,也都把祈祷水情摆在第一位,数张王庙最典型。张王庙祀奉唐朝的张巡,有人说是祀张士诚,这是不准确的。张巡生于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高中进士一甲,为探花。后受奸相李林甫排挤离开京城,先后任河北清河、安徽亳州、河南鹿邑县令。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造反,张巡因抗安禄山屡立战功,升为礼部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成为朝廷四品官员。张巡是在公元757年肃宗至德二年的河南睢阳保卫战中,不幸被俘而遭杀害的。此后,他与其部下许远被人们奉为安境保民神,并且庙立全国各地。明朝以前,鄱阳就有张王庙,后坍圯,公元1410年明永乐八年,知府李益重修,以后屡圮屡修。为什么说张王庙不是祀张士诚?因为朱元璋这人心胸狭隘,对他的敌手从来都是恨之入骨的。江浙富人帮了张士诚,他登位便将这些富人移民到濠州种田,并且不准返乡探亲;鄱阳湖以西的人帮了陈友谅,结果以加重赋税来惩治。如果鄱阳人将张士诚奉为神灵,能会有好果子吃。事实上从明朝起,地方官不仅大肆宣扬张王菩萨,而且使他的庇护功能逐渐地得到改变,因为商市的东移,水码头的延伸,船家对有求必应的张王菩萨有了新的乞求,以致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张巡被加封为“江西鄱阳湖显佑安澜之神”,从此名正言顺地正式司起了水神之职。

四、龙崇拜逐渐淡化,从自然信仰、动物信仰到人物神,实用性越来越强,功利色彩越来越重。照道理说,龙崇拜是我们中国水神崇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然而,明朝时的鄱阳人却淡化了对龙的崇拜。鄱阳的龙王庙本来就不多,上规模或名气稍大点的鄱阳镇有黄龙庙,双港龙王山的龙王庙,如果把带龙字的都算上,凰岗还有座龙居寺。实际上真正祀奉龙王的只有两座。为什么会对龙的敬畏减弱呢?这是因为龙只为公共神,而每个乡镇、村落开始兴起了地方神,大村有大村的福主,小村联合起来造庙供出自己的福主。中国民间诸神的色彩,在鄱阳越来越浓。这种现象的产生,归结起来还是与洪武皇帝分不开。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都自封为真命天子,真命天子都是会受到神祗庇护的。皇帝都如此,老百姓能不效仿。实用,目的就是让神走进百姓,以使偶像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于是鄱阳湖畔以水谋生、水中求财的贫苦老百姓,似乎又多了一个靠山,多了一份依赖。

同类推荐
  • 师天

    师天

    吞并八荒聚六合,千秋伟业转头空。古有一朝,创千秋之伟业,欲图寰宇。及至其后世,奋先祖之余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征战天下,乃聚六合,人迹所至,莫不臣服。故事就是接着这个开始的。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和对本书有更好的想法的书友可以加下我的群456183684
  • 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

    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100处美丽的世外桃源进行了介绍和抒情。全书分为5个主题的章节,其中既有对回归的呼唤,也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还有对爱情和逃避现实的渴。带领读者享受一次魂牵梦绕的浪漫之旅。
  • 千寒雪祖门

    千寒雪祖门

    雪字通“血”,寓意江湖仇杀之残酷。然而,残酷的背后,又包藏着多少阴暗诡谲的险恶用心。江湖即朝廷,朝廷亦即江湖。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是真理,然而汹涌暗流的朝廷争斗,当它与江湖相联系时,只会加剧这种斗争的残酷性。“门”字通“们”。寓意身处朝廷和江湖的权贵与草莽们。这种激烈的争斗如果在一个纷繁复杂的背景帷幕下,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背后的铅华洗净,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 手眼通天

    手眼通天

    【新书《吃出个通天大道》已发布,欢迎阅读!】一盘大棋,南北相衡。天下众生,皆进局中。有单车直撞,有马踏连营;有炮打两岸,有百将争雄;有国士无双,有大象无形。乱世狂澜里,有一袭白衣渡江,如小卒过河,一人一剑,一往无前。(订阅读者群号:725914906,加群需粉丝值)
  • 滴血的大朝代:1368-1398的政治困局与人性解读

    滴血的大朝代:1368-1398的政治困局与人性解读

    洪武开国三十年,到底是谁在为帝国添堵?这是一道有头绪却始终无解的历史命题。该书秉承了作者宗承灏一贯平缓流畅、由浅入深的行文风格,讲述了朱元璋建国后的权力困局、靖难之变前夕的政治斗争,以及文官集团的内部斗权、宦官乱国等历史大事件。作者撷取了一个个对明朝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展开叙述,深刻揭示历史事件彼此的因果关系和潜在的运行规则。在作者的笔下,帝王、将相和宦官之间的权力博弈有了更加人性化的解读。
热门推荐
  • 别扒了我马甲都掉了

    别扒了我马甲都掉了

    【本文扒甲文,男主帅,女主炸,身份多重,宠文+爽文+无逻辑】司笙,从小在云城长大,高三转学到魔都,同学老师都以为她只是个穷学生,没钱没势。直到某天在调查某个大佬时,他的手下望着不小心扒出的据说什么都不懂的小嫂子的其实一个马甲……陷入了迷之沉静。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这你妹的叫普通人?这**的叫什么都不懂?你怕不是对这两个词有什么误会。
  • 一番仙途

    一番仙途

    从现代穿越而来的的洛天颜初入异世却选择认命的继续当丫鬟,毕竟仙途险恶,以她的智商情商不小心一命呜呼了还不知怎么回事呢。偏偏天不遂人愿,一场劫持之后,遇到了对她极其严格冷峻的白衣师傅,正式迈入修仙大道,她又会闯出怎样一番仙途呢?
  • 半魂半魄

    半魂半魄

    (作者无聊时写的)女主在二个不同的世界玩耍的欢事~
  • 宿莽洲之

    宿莽洲之

    曾经有你是最美好的事情,但后来我想,也许没有你对我才是最美好的一件事。
  • 人们唯一敬仰的魔王

    人们唯一敬仰的魔王

    什么是王?人类说:人类的王是可以带给我们和平的人。恶魔说:恶魔的王是带领我们侵略世界的人。但是,当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说:王告诉了我们那些所谓的耶稣之类的信仰是何等的虚伪,那些神是何等的懦弱,尽管王自称是魔王,但是,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中便仅仅剩下了唯一一个信仰,那就是——我们的魔王殿下!!!PS:本文所有的设定全部都由笔者构造,如有崩坏和BUG之处,那只能说明笔者的妄想已经突破天际了……PS2:本文所有人物如与各个神话人物形象不同,请务必要无视神话人物。PS3:本文绝对是动漫同人,请诸位敬请放心。
  • 花千骨之一生只为你做桃花羹

    花千骨之一生只为你做桃花羹

    你我师徒恩断义绝,花千骨重生结局大家希望是画骨恋吗?
  • 全职星修

    全职星修

    修星大时代,继承神曲的他,成为了一名全职星修。
  • 在下真仙有何贵干

    在下真仙有何贵干

    阳光男孩贺译辰在经历中考之后变得高冷无比拥有一掌就可以拍碎地球的能力却要在最普通的学校还要隐藏实力昔日兄弟侮辱他,诋毁他出身名门的他被父母当做家族污点,瞧不起他在这种压力下,贺译辰是选择隐藏实力,还是暴露实力贺译辰:“呵,地球算什么。”地球:“???”银河:“真仙饶命呀!”
  • 盛世嫡女:宠冠后宫

    盛世嫡女:宠冠后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了成为皇帝陛下心尖上的人,坐上皇后宝座,慕容馨婷愿意不惜代价。本是惠智兰心的嫡女,进了皇宫这个大染缸,变得攻于心计,步步为营。都说帝王无情,杀伐决断,韶煜川也是如此,但唯独对她,柔情似水,甘愿做一切。见她一脸忧愁,问:“谁惹爱妃不悦,朕必不轻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你想怎么罚朕?”“君无戏言,罚皇上一月不许涉足后宫其它殿宇。”且看她碰上他,褪去少女青涩,贵女皮囊,宠冠后宫,与君携手,共临天下。【前期犯过傻,中后期变腹黑】
  • 傲娇墨主:娇妻别逃

    傲娇墨主:娇妻别逃

    她是个熟知枪械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他是在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残忍。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她爱他7岁到23岁,他了解她12岁到28岁;直到她的离开他才发现自己爱上了她。片段一:“墨枭,你干嘛,唔……嗯……你发什么疯”他瞪大了眼睛,眼白充斥着殷红的血丝“谁在房间里!”“噗……”片段二:“黎烟,要是璇儿有什么三长两短我饶不了你”墨枭,为什么你永远都不听我解释……(林璇醒来她却走了)她说:“我爱你整个曾经和过去”他说:“我爱你整个过去和未来”这一次我来爱你(简介无能,第一次写文,新手上道,啥都不懂,心血来潮,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