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966000000002

第2章 重印缘起

方孝岳教授著《中国文学批评》,一九三四年五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为刘麟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丛书”八种(后改名“中国文学八论”)之一。我是出版当年或次年,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时候,就反复读过的。因为作者就是我的父亲,读不懂也有兴趣读。后来他再也没有这方面的著作。解放以后,他的教学和研究,完全转到音韵学方面了。一九七三年,我还同他谈过这本《中国文学批评》。我说此书绝版已久,我手边也没有了。他只淡淡地笑笑,说他更是早就没有了。那次谈话之后的十多天,他因脑血栓突然去世。我清理他的遗物,的确没有找到这本书。他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在他逝世十二年之后,在《中国文学批评》出版五十年之后,此书居然有了重印的机会。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郑州梁平甫同志就将他珍藏的一本《中国文学批评》送给我。我感谢他的盛意,但并没有因此想到重印之类的事。我只想到仿佛有谁曾向我问过这本书,说是想研究方回的《瀛奎律髓》,而我父亲这本书是很推崇《瀛奎律髓》的。但究竟是谁说这话的,已经想不起来,只好算了。直到去年,毕奂午教授、程千帆教授、吾师王气中教授差不多同一时候相继告诉我,学术界需要重印此书,督促我应该促成重印的实现。特别是毕奂午教授详细告诉我,他青年时代从这本书中受益极大,从此愿为我父亲的私淑弟子,尽管从未见过一次面、通过一次信,至今五十年后还能凭记忆说出全书的大要和精华所在。我为师友们的盛意所感动。我又接触到一件事:一位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很有成就的中年学者,评论解放前出版的几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到《中国文学批评》时,把我父亲的名字都弄错了,原来他一直没有见过这本书,只从别人文章称述中知道,是那文章先把我父亲的名字弄错的。正好我了解到三联书店的任务中有“文化积累”一项,我便把学术界的这些信息传递给三联书店编辑部,他们迅速做出反应,决定重印此书,事情就这样成了。

为了重印,我将全书校读一遍之后,解决了我多年没有弄清的一个问题:书名为什么不叫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呢?我一直以为,它实在就是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无非限于那一套“中国文艺丛书”的“合之则为文学大纲,分之则为各别的文体专论”的旨趣,书名上不标出“史”的字样罢了。这回才发现并非如此。书中的导言明明说:“我这本书……大致是以史的线索为经,以横推各家的义蕴为纬。”卷下第四十三节又说:“本书的目的,是要从批评学方面,讨论各家的批评原理。”可见“史的线索”仅仅是一个线索,理论上的探讨才是此书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

全书三卷四十五节,所论及的批评家(无主名的一部书也算一家)只有五六十家,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当然太少。但是,它本来不是追求史的全面,而只是选择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批评家来研究。书中第四十五节说:“近代的文学批评,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那些标新领异的见解,其余的颠倒唐宋,翻覆元明,都是‘朝华已披’了。”别择之严,可见一斑。惟其如此,才能够集中力量于义蕴的推阐。第三十三节《〈瀛奎律髓〉里所说的“高格”》,第四十二节《清初“清真雅正”的标准和方望溪的“义法论”》,是最长的两节,都在一万字以上。其次是第六节《孔门的诗教》,第三十五节《宋濂论“摹仿”和高棅的“别体制”“审音律”》,第三十六节《李东阳所谈的“格调”和前后七子所醉心的“才”》,第四十一节《王渔洋“取性情归之神韵”》,第四十四节《随园风月中的“性灵”》,都在五千字以上。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横推义蕴”的功夫,能把古代批评家言之未尽的东西,极力推阐,发挥无遗,而且用的是这一家自己的术语范畴,循的是这一家自己的门庭蹊径,不是拿着某种现成的模式框架,把古人剪裁了往里面填。也有几节很短,只有一千字左右,这些往往是原来的材料就很少,但是很有影响,专门给它一节,这已经就是尽力推阐了。例如第八节《司马相如论赋家之心》,虽只一千字,但所讨论的司马相如之论,不过是《西京杂记》所记的几句话,五十字而已。又如第二十六节《晏殊对于富贵风趣的批评》,虽只一千五百字,但所讨论的晏殊之论,只见于《青箱杂记》的一条短短的笔记和《归田录》的更短的一条,两条加起来也只有二百多字。

相反的情况是,材料很多,却并未全面加以推阐,只突出其中的某一点。例如《文心雕龙》之大,全面地推阐起来,可以写出比原书大几十倍的书,而本书第十七节《发挥“文德”之伟大是刘勰的大功》,只有二千五百字。这里明明说:“《文心雕龙》,是文学批评界惟一的大法典了。”“它的规模,真是大不可言。”可见丝毫没有小看的意思。其所以只拈出“文德”二字来,则是因为“‘文德’之说,可以做他的总代表。其他小的美点,本也一时说不尽”的缘故。

本书各节的标题,差不多都是这样“立片言以居要”的。于扬雄,突出其“文章法度”。于《文赋》,突出其“文心的修养”。于《文选》,突出其“时义”。于《诗品》,突出其“单刀直入”。于韩愈,突出“蓄道德而后能文章”。于西崑,突出“寓意深妙”“清峭感怆”。于《瀛奎律髓》,突出“高格”。于宋濂,突出其“摹仿”论。于高棅,突出“别体制”“审音律”。于王夫之,突出“兴观群怨”……所有这些,都是透彻了解其全部义蕴,才知道精要在何处,才敢于立片言以概括其千言万语,同样是推阐功夫的结果。

如上所述,这本书似乎只是一篇一篇单独的“批评家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列为一集,同文学批评史毫无关系的了。似乎我先前认为它不过是书名上省去了一个“史”字,以及论者提到解放前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时常常把它包括在内,都是毫无根据的了。这又不然。通观全书,读者自然会有一种历史的连贯和发展之感。

例如,第七节指出,古代文学观念,重义不重文,这种文学观念,后来时时回光返照。以下许多节里,经常举出事实证明这一点。第七节结尾处即指出:“三百篇”以后,骚赋代兴,丽靡的文辞,代替了简质的古诗,而扬雄、司马迁等还要拿简质的古诗作法,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来衡量后来的辞赋。第八节接着指出:尽管批评家牢守古义,文学家却不能不随着时代的变化,开辟自己的领土,表现出美的价值。司马相如等赋家的努力,汉赋的价值,还是在于“极丽靡之辞”。第十节指出:古代把文学不看作独立的艺术,而看作有用的东西,看作道德和政治的附属品,以立言为立德立功的附庸,扬雄就是抱守这种古义的健将。第十九节又指出王通的删诗,也是古义的回光返照:“我们要知道这种回光返照的势力,在我国文学潮流中,是不断地表演出来,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干线。”第二十二节指出:白居易高标“讽谕”,以“四始六义”为归宿,偶然作了违背“四始六义”的《长恨歌》《琵琶行》,反而见重于时,也因此见谤于人,同一作家身上,集中表现出一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文学批评时时回返古义,和文学本身时时要轶出古义之外,这两个轮子是在那儿平头并进的。”这就是通过对于各个时代的批评家的研究,对于各个时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贯穿首尾的规律性的东西。

读者更深刻的印象,恐怕还是在于,本书经常指出某一文学观念是某一批评家首先提出的,某一批评家的理论比他的前辈多了些什么,更新了什么,丰富了什么。例如,文学的自觉的问题上,第十节指出:古人并不把著书作文章当作了不得的事,更不是什么不朽的事。扬雄虽严守古义,但文学本身可以不朽这种不合古义的观念,却是首创于扬雄。桓谭进一步说:“文”的不朽性远胜于“道”。第十一节指出:王充又进一步,认为道德事功还要借文学而增重,世间一切没有比文学更重要的,创作的天才高于笃实的学者。又如,文体流变问题上,第十二节指出:古人于文章分体,不拘形貌;曹丕《典论·论文》才开始据文章形貌,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类。第十五节指出:挚虞的《文章流别》区分文体,好像一切以最初的形体为标准,他的批评也多半是古非今。任昉的《文章缘起》,又只断自秦汉以后。萧统的《文选》,则是标出“时义”的原则,既知源头,又知流变,本末兼赅。又如,文学批评的适用范围上,第十七节指出:萧统《文选》不收经史诸子,而刘勰《文心雕龙》深探经史诸子立言的条理,这就是后者超过前者的地方。又如新的文学观念的提出,第十二节指出:曹丕说的“诗赋欲丽”,大变古代批评的律令。第十八节指出:钟嵘《诗品》最大的贡献,在于指明诗是吟咏性情,又指明诗是生于各人的遭际,这是两个有根本意义的观念。又如推前人已发之端,第二十七节指出:欧阳脩尊韩而更进于韩愈,韩愈论文还谈格律,欧阳脩则完全不谈文章技术,根本上就是以文章为末务。又如补前人未到之处,第三十三节指出:江西诗派理论奠定于吕居仁,但吕居仁不曾说到“格高”;方回才注意“格高”,颇与钟嵘《诗品》中的“风力”相当。又如发前人未发之秘,第三十六节指出:严羽和高棅都说学诗者要能在古人诗面前,掩去作者姓名,猜出作者是谁,但不曾详细说明用什么办法猜。李东阳才说出是从“声律格调”上猜,“格调”似有定法而亦无定法,这也就是严羽所说的玲珑透彻的“妙悟”。又如文学楷模的树立,第三十七节指出:茅坤和归有光论文的宗旨是远尊司马迁而近爱欧阳脩,这种态度影响很大,后来的古文家都隐隐中奉此为归宿。又如,对盛唐诗风的认识上,第四十一节指出:自严羽以来,高棅、李东阳、明七子、钱谦益互相之间虽有分歧,论诗推尊盛唐则一,但是盛唐特点何在,他们都没有说出究竟的道理。只有王士祯才指出,盛唐的空前绝后,在于王维、孟浩然的澄清华妙,而不在于李白、杜甫,李杜是牢笼今古的大家,本不可以时代限。所有这些,给读者以这样一种发展的认识:每个批评家的出现,都给文学批评的总宝库中增加一份新的财富,同时也总还留下未竟之义,有待于后代批评家用更新的东西去补足,去更新。而后代的批评家,又总是从前辈已到达之点继续前进。

本书还注意批评家之间异同的比较。例如,第十八节指出:《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虽有针对当时的话,但不是单刀直入的说法;同时的钟嵘《诗品》,才是单刀直入,开唐宋以后论诗的风气。又如,第二十二节指出:唐元和中韩愈和白居易同是复古,但韩主奡涩,白主平易;韩是“文人心气上的复古”,白是“文学作用上”的复古;韩诗“雅颂铺叙之意多,而风人讽谕之意少”(见第二十一节),白之论诗“又似乎只知道国风,不知道雅颂”,他作诗却又并不严守自己的标准。又如,第三十六节指出:李东阳不高语唐以上,不主张摹拟;七子力攻东阳之软滑,高语秦汉,主张摹拟;但是,论诗重“格调”,多注意于声容体制,少注意于神理意脉,则是从高棅、李东阳以至前后七子这些明代批评家所共同的。又如,第三十七节指出:唐顺之和茅坤是同时同道的古文家,茅坤还时时称述顺之之言。但唐顺之《文编》所选录,自周至宋,包括诸子,不专于儒家;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则不录唐以上文,又专以合于儒家宗旨为标准。这些异同的比较,又给读者以横向联系的认识。

文学批评史首先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历史。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观点之间的纵的和横的历史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对于各家义蕴做了充分的推阐,就有可能把这些历史联系揭示出来,本书之所以不以史名而能使读者有读史之感的原因在此。这种史的性质当然还不完全,因为文学批评本身而外,还有文学创作、其他姊妹艺术、其他文化部门、其他意识形态、其他上层建筑等等复杂因素影响着它的历史发展,尤其还有经济基础从最底层决定着它的历史发展。只有把文学批评本身的历史放在这一切复杂的联系中来考察,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史。但是,首先弄清楚文学批评本身的历史,而不是用它的外部诸关系的历史来代替它本身的历史,总归是切实有益的。

这里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本书既是以推阐各家义蕴为主,那么推阐得怎样呢?科学不科学呢?本书出版于全国解放前十五年,书中的观点方法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么今天重印出来的意义何在呢?在这个问题上,主张此书重印的几位师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们对此书有一个评价:此书不以材料胜,而以见解胜,以内行胜。我在这次校读中,深感这个评价的中肯。书中对《瀛奎律髓》的推崇,当然最是独创之见。此外,如以《左传》为诗本事之始;以“六义”中之“兴”为和平之音,欢愉之辞;为晏殊的富贵风趣论特立一节;对西崑派的好评;对李东阳的称许;对王士祯的“神韵”论的肯定……诸如此类,都不是其他同类书中容易找到的。通观全书,每一论断都是从自己心得中来,即使论点并非他人所无,体会和论证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至于内行,最主要的是研究文学批评而对于文学本身的内行。导言有云:“至于我们现在把一个国家古今来的文学批评,拿来做整个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使人借这些批评而认识一国文学的真面目。批评和文学本身是一贯的,看这一国文人所讲究所爱憎所推敲的是些什么,比较起来,就读这一国的文学作品,似乎容易认识一点。”文学批评是为文学本身服务的,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也应该为文学史的研究服务,这一点可惜并不是文学批评史家们经常记住的。其实,根据“文学与批评一贯”的原则,也只有对一国文学本身是内行,然后对这一国的文学批评,方能是内行。本书中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本身,常有精到之言。例如,第二十节论梁陈文风之弊,不在艳丽,而在没有气势和风骨,惟有徐陵、庾信以清俊之气,下开初唐四杰;四杰只能清俊,陈子昂、张说始能高古雄浑,至李、杜、韩、柳而光焰万丈了。读者有了这个认识,再读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就能够掌握它的最主要的精神。又如,第二十五节说:“知道西崑家以‘寓意深妙’‘清峭感怆’为欣赏之点,就可以知道李义山所以能够走进老杜之藩篱的缘故。”自宋人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蔡宽夫诗话》)记载王安石的话“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惟义山一人而已”以来,论者对于李商隐和杜甫之间有怎样的继承关系,有各种评论。这里拈出“寓意深妙”“清峭感怆”作为关键,读者拿这个观点去看李商隐诗中王安石最欣赏的“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等句,便别有会心,而不致误入“杜套”“杜样”。其他,如第三十节论欧阳脩、王安石、梅圣俞、苏轼等人的诗风与黄庭坚诗风的异同;又如同节论黄庭坚诗风的冷艳芬芳,陈师道诗风的精巧在骨,都并不以粗硬为尚。又如第三十三节对方回所说“诗之精者为律”和“简斋学杜得髓”的解释;又如第三十四节论元好问的诗论和他自己的诗风……所有这些,既不是丢下文学批评史去谈文学,离了本题,也不是不懂文学而高谈文学批评史,隔靴搔痒。

所谓见解,所谓内行,原是分不开的。(当然,二者都必须是真的。)未有真见解不由真内行,未有真内行而无真见解。一个人的真见解不一定都得到别的真内行者的同意,但一定都会引起他们的认真有益的思索,绝不会说了等于没有说。这就是一切真见解可贵的地方。今天我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这个指导绝不能代替内行,绝不排斥个人的创见,反而最严格地要求内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合乎科学的创见,总起来正足以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繁荣之盛。否则,难道对于同一问题,一切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只能得到同一结论吗?倘有不同就一概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争吗?显然这都是荒谬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对于过去一切非马克思主义者内行的有创见的研究成果,绝不排斥,而是欢迎,相信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合理的内容,都是宝贵的遗产,后人只有义务继承,没有权利抛弃。至于它们的缺点错误,当然不会少,但是加以分析(其实也就是最科学意义上的批判),得出教训,同样是有益的遗产。即如本书提倡圆融通达的批评眼光和批评标准,在审美欣赏上显然倾向于和平愉乐、雍容华贵之风,这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和战斗的人民群众的心情相距很远,今天来看,却又未尝不是一种境界,一种欣赏,这里就有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由于师友的指点,我想清了这些问题之后,便把这些校读感想记下来放在书前,也许对读者有些帮助。原有刘麟生先生的一篇跋,我父亲生前有一次谈起过,现在我遵照他的意思删去。

我父亲写成这本书的时候,他才三十六岁;现在我将这本书交付重印,我已经六十三岁了。我自问,如果现在我来研究中国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原则我会多多引用,但是我有多少由真内行而来的真见解呢?仔细寻思,比这本书就差远了。我的浅陋空疏,主要是由于自己不努力,但是时代不同,生活道路不同,使我们这一代人要有些成就,非比他们那一代人多付出几倍十几倍的努力不可,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是不能不承认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像这样的书,今后永远不会再有了吧!这一点意思,我特别希望得到读者的了解。

一九八五年四月四日,舒芜于北京碧空楼

同类推荐
  • 时光深处的柔软

    时光深处的柔软

    周遭浮躁个人乏力时,走进那片时光,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是心的抚慰与拥抱,你会因此拉近与真与善与美的距离,你会强烈地意识到阅读才是最奢侈的享受。不想迷失自己的人,向往真善美的人,以满腔热情想与生活来个熊抱的人……来吧,捧起《时光深处的柔软》,你便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了。
  • 世界大串联

    世界大串联

    一个国家封闭或是开放国策的最终承受者,总是芸芸众生的老百姓。与历史常常有拥抱的大人物的喜好相比,其实小人物们的爱恨欢歌,相聚离散,更能传递出所谓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本书分四个部分,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及这批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的是《世界大串联》和《移民美国》;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躁动的中年男女们的婚姻、家庭风景的有《秋天的变奏》和《你的秘密并不秘密》。作者视线从以往关注历史、政治、文化,转为当代经济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文字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和犀利,真实触摸时代脉搏,有振聋发聩之警示。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翻开《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诛仙帝诀

    诛仙帝诀

    璇玑历999年,璇玑帝陨落,柳氏起兵造反,太子修为被废,惨遭流放,真心灰意冷之时,却发现随身玉佩中竟存留着往日国师魂灵
  • 同人微小说

    同人微小说

    很多个同人文故事,主要以娱乐为主,希望能博君一乐。尊重官方正版。
  • 傻女种田,相亲请排队

    傻女种田,相亲请排队

    一觉醒来,穿越成了异世农家小傻女,爷爷憨厚老实,奶奶刁钻刻薄,伯父阴险狡诈,伯娘爱占便宜,堂哥堂姐蛮横不讲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啊?分家?不给银子?这都不是事儿,某女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喂,那个傻大个,你成天跟着本姑娘是个什么意思?相亲?请排队!
  • 盗欲道

    盗欲道

    大道三千,各表一枝。一名所谓的神棍,带着后世所谓的瑰宝,来到了这个异世界。闯仙陵,盗天道,成就无上大道。
  • 帝君家的小娇妻

    帝君家的小娇妻

    众所周知,神界帝君高冷且不近人情,可突然有一天传来的消息却让神界满庭震惊,他们的帝君居然出去一趟就带了个娃回来。某帝:我说我是顺手捡的你们信么?/手动黑脸,并面带核善微笑。众神:不听,不听,不听(我信你个鬼,你个糟…呸,划掉,为啥偏偏让你给捡着了。)某人:我不管,你捡了我,我就是你的人了。/装可爱,抱住大腿。[1v1,双洁]纯小白文练手,随缘更。全名:帝君家的“小娇妻”?
  • 军事思想(上)

    军事思想(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九年义务魔法教育

    九年义务魔法教育

    总之就是苏文这个白痴在学校一边努力学习魔法一边努力寻找回家的办法,然后直到毕业都没找到的悲剧。或者说是喜剧?
  • 吾乃真仙

    吾乃真仙

    混沌初开,天地焚海。北方有一大陆名曰“九州大陆”。九州大陆与其他大陆一样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人。有铁匠,有当官的甚至还有种田的,完全体现出了一个社会初级经济阶层。但,不同的是还有一个名为“修真之人”的职业…… 修真之人,道路阻险;无情无义,刀光剑影; 三界并存,人神冤魂;测试认定,三界之神! 且来看主人公叶风的修真之旅。 —— 本书已构思一年有余,可放心投资! (PS——投资群942647786;书友群:940101714。) 注:投资加入需要截图验证!
  • 历史探谜

    历史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探索创新,并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使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真正达到创新素质……
  • 前夫,后悔无期

    前夫,后悔无期

    “贱人,你可以滚了!”他无情的将离婚协议书砸在她头上,搂着他心爱的女人离去。她被赶出家门,带着女儿颠沛流离,受尽苦楚。为了女儿,她在夜店下跪,被他羞辱。她发誓,会让他后悔。后来,他真的后悔了,当他看到曾经狼狈的前妻,优雅地挽着另一个男人的手,他妒忌得发狂。“没有我的允许,你不准跟别的男人在一起!”他发了疯似的,将她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