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35200000031

第31章 晋襄公

同样作为霸主,相比起齐桓公的四十三年,晋文公的九年实在是太短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更加的让我们确信晋文公的霸主之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只用了九年的时间就达到了齐桓公四十三年的高度。试想一下,如果上天也给了晋文公四十三年的时间,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还会是这个样子的吗?当然历史没有试想的可能,上天的安排一定是有他的理由的,之所以只给晋文公九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不想让他有太多的时间像齐桓公那样去犯错,不想让晋国像齐国一样走向一个悲剧。晋国需要新鲜的血液,时代需要进步和改变,上帝在设计着这一切,而晋国就是那个实验品。当死去的齐桓公那腐烂的尸臭味还未散去,当从那具腐烂的尸体上爬出来的蛆虫还未长成飞起的苍蝇时,中原的新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的消息就已经传到戎狄之地了。当戎狄认为死去的晋文公留下的晋国也会像当年的齐国一样,强大的国力在儿子们的角力中烟消云散时,他们选择了长驱直入南下中原。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晋国不是齐国,在这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一个像十六年前的齐国一样的晋国。

狄人这次到中原来抢东西并没有直接找到还在丧期的晋国,而是找到了另外一个富裕的国家,齐国。现如今的齐国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北救燕国,匡扶王室的霸气了,当他们面对凶猛的狄人时,只能明智地选择了破财免灾。齐国人是软弱的,但是得了便宜的狄人并没有就此罢手,因为他们这次到中原来,抢劫齐国只是为了试探一下,他的试探对象正是晋国。晋国在齐国被抢这件事上并没有表现出一点霸主的威风,晋国的沉默让狄人产生了幻觉,他们觉得自己的猜测是对的,现在的晋国就跟当年齐桓公死后的齐国是一样一样的,已经没有了一点战斗的勇气。这样的错觉让他们产生了一个决定,南下中原一次太不不容易,为了少跑两次路,狄人决定把下次要来抢的东西这一次到晋国去把他一起抢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就比较骨感了,当狄人起了抢劫晋国的心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怎么的对手。晋文公死后晋国的国君是他的儿子晋襄公,晋襄公是一个不比晋文公逊色的人,在位九年的晋文公对继承人的培养显然比在位四十三的齐桓公考虑得周全。

晋文公死后,晋襄公是比较忙的,父亲的丧事不能随便,西边的秦国又倾巢而出,东边的齐国又被人打劫,作为霸主的他,没有一件事是可以放得下的,所有他有点忙不过来。不过当晋襄公还在对齐国被狄人打家劫舍了一番而自己却忙于父亲的丧事和对秦国的军事没有及时出手援救而自责时,狄人竟然自己送到面前来了,晋襄公理解不了狄人的行为,但他此时肯定是比较开心的。老爹的威名一定不能败在我手里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些王八羔子。面对来犯的狄人,晋襄公内心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他的行动也是非常迅速的,御驾亲征的他在晋国的箕地与狄人遭遇,在这里,晋国与狄人的战斗是处于一边倒的形势,可是眼看着战争就要以一场胜利而结束的时候,在晋国的阵营中却出了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不幸让晋国的重臣先轸战死阵亡,先轸的死对晋国来讲是个损失,是一个从开始就没有人可以让他避免的损失。这一切还要从先轸自己说起,前阵子因为晋襄公放走了秦将孟明而被臭骂了一顿,骂人的先轸当时是很痛快的,可是回到家冷静下来后的先轸越想越后怕,如果晋襄公把这个当做羞辱记在了心里,这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将来在晋国的运势,会不会对自己的整个家族和后代都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是可怕的,先轸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家族和后代,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这场与狄人的战争中,先轸意识到,如果要将因为自己的鲁莽而使家族和后代遭到的迫害降到最低,那么现在就是最好的一个时机。在先轸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晋国的阵营里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原本一向给人感觉谋略颇深的先轸竟然像发了疯似的冲到狄人的军阵,连作战时该有的头盔都没有戴。先轸这样的行为在战场上只能给他带来一个后果:壮烈牺牲。当然这正是先轸想要的,在死之前他就曾说了,当初敢在国君面前发泄自己的不满,就算国君没有惩罚我,难道我自己还不惩罚自己。

先轸是一个精明的政客,他知道在这个分封宗主制的国家里,有为国出征战死沙场的功勋,这样的家族和后代在晋国是不会过早衰败的。先轸以为自己猜透了晋襄公的心思,所以他觉得晋襄公看自己再怎么不顺眼,他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把自己一族打倒。先轸是聪明的,不管国君是谁,他的这一招绝对是有效的。只不过先轸没有想过自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有意义吗,他没有想过自己可能错怪了晋襄公,也许晋襄公根本就没有打算要把他怎么样。事实的情况是先轸对晋襄公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初先轸说完那句诅咒晋国亡国的话时。听到这话的晋襄公就已经有点内疚了,他觉得先轸说的完全在理,该自责的是自己。只是先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才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晋襄公是仁慈的,先轸的死让他更加的感到愧疚,于是他把对先轸的满腔愧疚都转移到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身上。现在看来先轸至少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先且居不仅继承了先轸的爵位,还继承了先轸在军中的职位,并且还让晋襄公对他的家族有了更深的信任。如果先轸在天有灵,他也许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死是没有意义的,但他肯定会知道自己的死是非常有价值的。

先轸的死是对晋国和晋襄公来说是个意外,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晋襄公战胜狄人,后晋文公时代的晋国做着与后齐桓公时代的齐国完全不一样的事,只因为一个人的差距,晋襄公。在古代,一个人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当一个衰败的国家急需改变国运时,他们的共识往往就是换一任国君,往往他们也就是这么做的,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制度。一个国君能把一个衰败中的国家带入到繁华盛世,那么一个国君也就能把一个拥有繁华盛世的大国带入到一个难以翻身的阴沟,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这样的制度下呈现出了太大的不稳定性,在这个不稳定性的后面是万千的生灵,每一次的波动都是万千生灵的一个劫难。然而这个非常落后的制度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种当时最先进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他们创造出了一个璀璨的文化,一个用万千生灵堆砌起来的文化。这个文化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尸臭味,但同时又幻化成骨肉和血液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心里和渗透到这个民族人民的每一寸肌肤里。

晋襄公是一个可以延续晋文公霸业的男人,当他击败了南下来犯的狄人后,另一个挑战晋国霸主地位的人又出现了。准确的说应该是晋襄公嗅到了一股自南方飘来的气味,这股气味正是南方大国楚国蠢蠢欲动时散发出来的。晋文公的死除了刺激到了北方的戎狄外,南方的楚国也为此而欢呼雀跃,他们的想法跟戎狄是一样的,以为没有了晋文公的晋国也会像齐国那样消沉下去,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楚国的机会,再次争霸中原的机会。楚国的意识是危险的,为了让楚国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晋襄公决定要率先开始行动了。楚国向来是很难搞定的,无论是齐桓公还是晋文公,他们都从未让楚国真正臣服于中原,楚国人的原则是:打不打得赢你是一回事,怕不怕你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这样的处世原则下,楚国的气焰向来都是嚣张的,在这嚣张的气焰下,不少的小诸侯都紧紧的抱着楚国这条大腿了。但这些小诸侯他们的命运往往注定是悲苦的,因为不管他们是抱着楚国的大腿还是抱着中原霸主的大腿,当争霸大势拉开的时候,第一个受伤的永远会是他们。

这一次许国就充当了晋襄公的第一个出气筒,因为他亲附楚国的样子,真的很欠打。虚张声势的打人从来不是一个人行动的,所以晋襄公带上了陈国和郑国,讨伐一个小小的许国,这个阵势肯定是能把他吓坏的。结局如晋襄公所料,许国自知不是晋国联军的对手,所以他也不打算抵抗。不过不打算抵抗并不代表着不抵抗,许国的做法是去找到了他的大哥楚国,紧紧的抱住了楚国的大腿。面对许国的求救,楚国知道跟晋国的交锋是避免不了了,不过楚国并没有选择正面跟晋国交锋,而是学晋襄公的样子找了一个出气筒。陈国和蔡国,在楚国看来,他们亲附晋国的样子也真的很欠打。比起许国,陈国和蔡国的忠诚度显然是不够的,在面对楚国的时候,他们没有像许国一样在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报出大哥的名字,而是直接就求和了。有这样窝囊的小弟,晋国也是很无奈的,不过随着陈国和蔡国成了楚国的新小弟,麻烦反而也来到了楚国这边。与晋国争锋的思路看样子也要重新整理一下了,毕竟自己的小弟肯定是不能乱动的。楚国要重新整理思路,但是晋襄公可不会解除对许国的包围以留时间给楚国进行思考,所以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解除晋国对许国的包围就成了楚国最头疼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还在紧紧的抱着晋国大腿的郑国就出现在了楚国的脑海中。楚国打郑国的主意,如果这是一场比赛,就目前而言晋国已经落后楚国好几分了,不过晋襄公并没有因为陈国和蔡国的反戈就准备放弃自己的目的。所以怎么重新规划与楚国争锋的思路,这也成了晋襄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快这个问题就找到了答案。看到陈国和蔡国的反戈后,晋襄公决定暂时解除许国的包围转而向刚刚还在和自己亲昵现在却躺在楚国怀抱里的蔡国进攻。进攻蔡国,晋襄公只是改变了对象并没有改变方针,用的还是拿小弟出气那一套。而楚国一看刚亲附自己的蔡国又被晋国包围了,也很无奈,他表示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方式,所以这一次他决定不再到处去找出气筒了,而是选择强硬的跟晋国正面一较高低。楚国既然有这个想法,晋国当然也不会躲躲闪闪,于是两强正面争霸的架势就此拉开。

晋国和楚国相隔一条河两军对垒,晋国领军的是晋襄公的老师晋国卿大夫阳处父,楚国领军的是令尹子上。大战一触即发,阳处父却不着急于进攻,而是找人给子上带去了一句话:咱都是文明人,动手前先把话讲清楚了,我带着这么多人在外面,也挺辛苦的,粮食吃了不少,钱也用了不少,人也累了。你要是真想打,那我就先后退三十里,缓口气,你可以渡过河来,把军队的阵型布好,什么时候打、怎么打,都由你说了算,好吧。话传到了子上这边,阳处父就安静的坐在车上等着,但是子上这边却开始闹分歧了,听到阳处父话后,子上没有过多的考虑就要渡过河去和阳处父打,但是前令尹子玉的儿子大心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父亲战败城濮的阴影还未散去,在他的内心一直充满着对晋国的恐惧,大心把他的忧虑说给了子上听:晋国人从来不会讲信用,我们要是真听他的渡过河去跟他们打,谁敢保证晋国人不会在我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向我们发起进攻,到时候楚国要是全军覆没于水底谁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确实,大心承担不起,子上也承担不起,这样的失败让整个楚国都承担不起。听完大心的话,子上很快也就冷静下来了。但是不能渡过河去打,那也不能就这样一直耗着吧,阳处父说他们辛苦,说他们粮食吃得差不多了,说他们钱都用完了。可是晋国的士兵是人,楚国这边的士兵也是人啊,也需要吃饭花钱的好不好,这样耗谁都耗不起。仗总是要打的,不是你先打就是我先打,你阳处父叫我过河去打,那我也可以叫你过河来这边打啊。这个主意很快就在大心和子上之间达成了共识,并且迅速就制定成了楚军的战术方针。于是子上也很有风度的向阳处父传话:你说我渡过河去打这仗你可以先后退三十里,那么我也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要是渡过河来打,我也可以后退三十里。子上以为自己有模有样的学了阳处父一招就可以把这个难题又推回给他,但是子上还不知道,阳处父能想到这招,那他就还能破这招。听完子上的话后,阳处父向子上表示出了微微的敬意,然后脸上便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当然阳处父不是笑自己有多聪明,而是笑子上实在是太傻了。阳处父不仅知道当自己提出后退三十里后子上还是不会轻易渡河的,他还了解子上也会以同样的问题反诉给自己,并且阳处父还能了解千里之外的楚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阳处父早就制定好了对付子上的方针。当年城濮一役,晋文公虽然嬴了子玉,但他却没有办法彻底打败子玉,在那样的一场战争中晋文公看到了子玉非凡的领军能力,从那之后子玉也就成了晋文公心里的一块石头,晋文公没有办法铲除子玉,但是全身而退的子玉回到楚国后却让晋文公收到了一个手舞足蹈的消息,子玉自杀。所以从这件事情上来看,阳处父就能坚信楚成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阳处父答应了子上,子上便把他的军队后撤三十里等待阳处父过河来一决死战,可是后撤的子上左等不见晋国的军队,右等也不见晋国的军队。这时候子上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难道阳处父在渡河的时候被水冲走了不成。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的原因是阳处父根本就没有对晋国的军队下达渡河进军的命令,而是颁布了另一条命令,准确的说是一条消息,更准确的说是一条谣言,一条足以要子上命的谣言。子上做梦也想不到,怎么也等不到阳处父的他在焦急中却等来了一条消息:楚军败逃了。

在子上看来,这真是一个笑话,我一兵一卒未损,何来的败,我一城一地未丢,又哪来的逃。一头雾水的子上来到河边,对面已经看不到晋军的影子了,从留下的痕迹来看,阳处父应该是班师回朝了。阳处父回晋国去了,这就让子上更加的迷糊了,阳处父未打一仗,未夺一城,未杀一人,他哪来的自信班师回朝的。子上现在搞不明白,那他也就永远明白不了了,只有阳处父知道自己已经赢了,他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将楚军令尹子上的人头提走了,虽然子上的人头现在还长在他的脖子上,但很快就不是了,阳处父用来提走子上人头的武器就是那句“楚军败逃了”。

春秋的战争总是这样的,虎头蛇尾,见阳处父领着晋军回晋国了,子上也觉得没有追过去的必要了,就这样大家之前闹得还是挺凶的现在就草草收场了。战斗结束了,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只是子上还不知道,阳处父放出来的武器正在一步步逼近自己。“楚军败逃了”的消息很快传回到了楚国,而在楚国将有人拿起这句话当做武器来杀死子上,那么谁能在楚国杀死楚国的令尹呢,此人绝非一般人等,这个随手操起家伙就想要子上命的人正是楚国的太子商臣。商臣为什么这么急于杀死子上呢,那是因为他的太子之位差一点因为子上而旁落他人,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楚成王为楚国挑选太子开始讲起。当初楚成王正在自己的儿子之间为楚国的储君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并且他的心中也已经有了一个合意的人,这个人就是商臣,当时作为楚国令尹的子上得到了楚成王的信任,所以楚成王在确立太子的人选之前找到了子上商量这个事,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了子上。国君想要立太子找到令尹商量,多半是走一下流程,无非就是想从令尹这里得到支持,可偏偏子上不懂这里面的意思。

子上表达出了跟楚成王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认同楚成王要立商臣为太子的想法。子上的理由很简单,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立商臣为太子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楚成王并没有老到还不能理政的地步,楚成王的年富力强就代表着楚国的太子将会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当中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太子一旦失职或者楚成王又有了新的意中人,那到时候如果罢黜太子则一定会为楚国招来一场严重的内乱。子上是楚国的令尹,除了楚国国君之外,他是第一个要为楚国的稳定和未来负责任的人,所以他才极力的劝阻楚成王这么早的就立商臣为太子。当然为楚国的未来稳定考虑是子上欠阻楚成王立太子的一点理由,不过在子上的内心从未真正的认同过商臣才是他极力阻止楚成王的根本原因,商臣那双像胡蜂一样的眼睛,像财狼一般的声音给子上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子上的内心早已给商臣定论为一个残忍至极的人了,子上认为这样的人是绝不可能为楚国带来荣誉的。

子上在极力的欠阻着楚成王,但是楚成王却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商臣还是早早的就被楚成王立为太子了,这也就为子上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子上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怎么阻止楚成王立太子的事还是让商臣知道了,商臣便把这个记着了,于是怎么收拾子上就成了商臣的主线任务。商臣准备好了等待,他想等到自己继位的时候再收拾子上,那时候会轻松很多,不过已经做好了等待准备的商臣没有想到收拾子上的机会会来得这么早这么突然。与晋国两军对持子玉竟然无缘无故后退三十里,他竟然没有做任何行动就带着兵回来了,让天下的诸侯都看到了楚国的弱懦。这合服常理吗?子玉觉得合服常理,但是商臣觉得不合服常理,在商臣看来,能解释子玉这种行为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子玉接受了晋国的贿赂。当商臣把这个答案告诉楚成王的时候,子玉已经没有机会进行解释了,当然商臣也没有必要再去调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了,因为这就是商臣想要的答案,他只需要把事情的经过简单的告诉楚成王就可以,接下来的一切楚成王都会帮他做好。这就是楚国令尹的宿命,战场上没有人可以杀得了他们,但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没有带来胜利的,都将走向死亡。

没有人会去为子上探究死因的背后,他率领楚军与晋国对持不战而退三十里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确实足够让他死一次了,子上的行为毫无疑问让力图争霸的楚国又一次输给了晋国。历史总是那么的无情,人力总是很难去改变,子上无力回天,晋襄公也舒服不到哪去。延续晋文公留下的霸业,这是一条漫长又充满险阻的路,天下从未真正的安定过,楚国消停了又会起来闹事,压下去了又会消停一会。这不南边刚把楚国搞了一搞让他安静了下去,西边的秦国又开始不消停了。

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也就是崤山之战后的三年,经历了战败的秦国用了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后,秦穆公决定再一次派遣孟明前去攻打晋国。这一次只为复仇而来,三年前出征的秦军是奔向郑国而去的,但是却成了晋襄公的刀下之魂,秦穆公是不可能咽得下这口气的。孟明作为这次出征的将领再合适不过了,三年前他带着耻辱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仅没有处罚他,还重新重用他,所以现在让满腔仇恨的孟明带着秦穆公咽不下的那口气来到晋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孟明信心满满的要报三年前的那场战败之仇,但他不会想到,虽然秦国经历了三年的休养生息,但这一次晋襄公还会让他再尝一次失败的滋味。当孟明的秦军和晋襄公的晋军在彭衙遭遇时,胜利的果实再一次被晋襄公拿走了,孟明不得不再一次吞下战败的苦果。这一次除了随孟明而来的秦国士兵和三年前不是一群人之外,这场战斗的结果和在崤山的战斗是一样的,秦军大败而回,不过回到秦国的孟明依然没有被秦穆公抛弃,这也让这次的失败成为了转折点。回到秦国后的孟明大彻大悟,在经历了两次大败后的他将要发生本质的变化,孟明的欲望是强烈的,当强烈的欲望给他带来失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这欲望。在经历过这次失败后,孟明才真正认识到秦国跟晋国的差距不仅仅在于战术和运气,而在于实力,全方面的综合实力,所以这一次他回到秦国后要做的事不再是想着怎么复仇,而是安下心来治理秦国,修明政事,恩泽百姓。他知道这才是缩小秦国与晋国差距的唯一办法,孟明的信念是坚定了,态度也是端正的,所以秦国也就从此走上了一条发愤图强的道路。

孟明在经历了两次大败后的变化是明显的,这逃不过赵衰的眼睛,这样的变化让赵衰产生了警惕,赵衰知道如果晋国面对的还是一个狂妄的孟明,那么晋国就不用为自己的安危有一丝的顾虑,但是现在的孟明却让他看到了危险。冷静的敌人永远是最强大的,现在的孟明就正在慢慢成为那个强大的敌人。赵衰要告诫所有的晋国大夫:如果孟明再一次带领秦军前来,那么对付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他。赵衰说这话的时候是不是认真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听的人肯定是不认真的,因为仅仅在孟明的身上尝到胜利的滋味一年不到后,所有的人就都已经忘记了赵衰说过什么。就在孟明败走彭衙的同一年年底,晋国派遣了他们的大夫先且居联合宋国、陈国和郑国组成联军向秦国发起了进攻。晋国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攻打秦国,他的目的是单纯而又可爱的,因为前阵子你跑过来打我了,所以我现在就要去打你。战斗的结果不出意外,晋国又在秦国的身上过了一把打胜仗的瘾后便扬长而去,留下的只有默默哭泣的秦国。

秦国到底是造了什么孽,接二连三的败在晋国的手下,以后还有面子在诸侯间混吗。说起面子,这东西是要看人的,在弱者那里是耻辱,那是永远挂在身上拿不掉的包袱。但是在强者那里面子就是加速器,强者所要改变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面子。秦穆公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孟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仅仅一年之后,浩浩荡荡的秦军就再一次奔向晋国来了。这一次秦军领头的是秦穆公本人,他带着视死如归的秦军将士在向东行进渡过黄河后做了一件事,一件被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效仿事。秦穆公从秦国出发渡过黄河后便下令把所有用来渡河的船只全部烧毁,这便是破釜沉舟,秦穆公知道秦军跟晋军比战斗力没有优势,所以他觉得秦军的气势就一定要比晋军唬人,起码要吓到晋国人,让晋国人知道这次秦国是要拼命的。秦穆公的目的达到了,秦军渡过黄河后,晋国人不敢随便出来迎战。秦穆公的气势让晋国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紧张是多余的,因为秦穆公这次来晋国不是来挑事打架的,他们既不攻打晋国的城池,也不抢夺晋国的资源,更没有屠杀晋国的子民,他们只是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前进着,当他们再次渡过一条河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地就已经很明显了。秦国人要去的那个地方叫崤山,四年前孟明偷袭郑国不成反被晋襄公围攻而全军覆没的地方。来到这里后,秦穆公仿佛看到了四年前秦军的惨状,当初阵亡的秦国士兵尸体腐化的臭味还弥散在空气中,当初秦国士兵在做最后挣扎时的呐喊还回荡在山谷里,当初战败的秦国士兵的武器还散落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一切都映在了秦穆公的脑海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还散落在地面上任由山禽野兽践踏的秦国士兵的遗骨埋葬好,为他们树立好了墓碑,这就是秦穆公这次举秦国全力侵入晋国的目的,秦穆公要让所有的秦国人知道,秦国的战士也许会阵亡,但是不管你是在哪里,秦国人一定会亲手将你安葬。

秦穆公亲手埋葬秦国士兵的遗骨时,在他的心里有一个信念,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秦国再也不能吃到这样的败仗了。秦穆公的信念是坚定的,但是秦国和晋国的实力差距是一条很难跨越的鸿沟,晋国一天不衰落,秦国就没有向东侵进的一点机会,过不了这关,秦穆公永远都将是一个配角,晋襄公年富力强,可是秦穆公已经白发苍苍了,难道苍天就真的不给秦穆公一点机会吗?其实不然,苍天已经给秦穆公指定了一条路,这次前来崤山,秦穆公除了将战死的将士遗骨安葬之外,他还得到一个收获,这个收获是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告诉他必须要改变方向了,因为那个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在秦国的东边,而是在秦国的西边,那里有一片广袤的大地。

同类推荐
  • 纪良城

    纪良城

    历史古城,掀起腥风血雨。这不是真的城池,却又是真的历史。
  • 白手起家的救世主

    白手起家的救世主

    “主线任务:成为救世主,拯救东唐王朝。”什么?我一个突然出现在这里的穿越者,怎么拯救?也没有个什么皇子身份吗?大臣也行?百夫长总行吧?穿着休闲裤白T恤的李天择一脸懵逼地看着眼前荒草连天,但脑中只是响起冰凉地声音:“触发任务:拯救女童。”
  • 唐末五代乱纷

    唐末五代乱纷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地方的统治开始衰落。经过黄巢起义,大唐已经名存实亡。割据力利开始各自为政,带来的后果就是战乱,战乱让中华大地再度狼烟四起。公元907年,统治中国279年的大唐王朝宣布终结。他辉煌的光彩夺目,他衰落的体无完肤。正应了那句古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更好的大治,合是最好的融合。唐末朱温开五代,这个时代成为了天下英雄施展抱负的丰沃土壤。这个时代道德沦丧、人设崩塌、毫无思想信念、更无国家情操、这就是最原始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相互吞并。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摇晃大王旗。这样的纷争以老百姓的血泪为代价,铸就他们的英雄梦。黄巢咏菊天下乱,朱温篡唐五代源。生子当如李亚子,沙陀四代中原立。后唐庄明霸业兴,部将借北创后晋。面北固安儿皇帝,幽燕之州尽胡地。契丹南下晋室乱,太原拖起后汉朝。雀儿废汉列太祖,后周霸业寄柴荣。五代雄主定江山,天不随愿英年逝。陈桥驿上披黄袍,先南后北开大宋。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更是残酷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和平的不易。真爱和平所以回忆那段残酷的岁月,且行且珍惜。
  • 美女主播:贴身妖孽的守护

    美女主播:贴身妖孽的守护

    三个美女主播,住在一起一个女神,一个萝莉,一个校花有一天,浴缸里钻出一只小狐狸后来,他成了她们的贴身妖孽
  • 关于我的自传

    关于我的自传

    我,出生在一个不知名的村庄里,那里穷,偏,总之,一切不好的词语都可以用上,但至少生活的平静。这种平静一直持续到52岁那年……
热门推荐
  • 这样说话办事最让人喜欢

    这样说话办事最让人喜欢

    一个人能否走入自己的人生成功线,当然离不开说话办事。尽管这是一个常挂在口头的话题,并且每天都要运用的细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做得妙,做得巧,有许多人恰恰是败在说话办事上。为什么会败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些人只会说自己喜欢的话,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会说别人喜欢的话,做别人认可的事。所以一切都会受到阻隔——不是这不通,就是那不灵。请问:人与人之间最需要什么?当然是沟通!沟通自然是双方、各方“联结”的过程。
  • 穿越的梦幻珠

    穿越的梦幻珠

    进入世界随意观看风景,长生永恒世界大门的打开收藏万千书
  • 奇石镜

    奇石镜

    封神榜中神人劫,西游记中佛家鸣。盘古开天化万物,一尊二祖三清传。肚挤污血化冥河,眉心灵台玉镜生。血河量劫染四洲,需待奇石转世出。多宝西方辨经义,真假佛祖极乐论。四御辅佐天地主,五方五老镇五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请再给我一次表白的机会

    请再给我一次表白的机会

    主人公在列车上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本来准备要向她表白,却晕头做了一个梦:“一场离奇的车祸!”等他不以为然时,车祸就发生在这列火车,车祸夺走了大多数人的性命,包括我想表白的那位女生。我后悔万分,来到地狱后希望通过一切办法找到她,没想到那场车祸不是一个偶然,没想到一场重大的阴谋在酝酿着。重新解构的世界,更现代的地狱,更现代的天堂,不一样的神仙,不一样的传说,颠覆你的想象。
  • 雪落舞尽倾城殇

    雪落舞尽倾城殇

    她是纨绔公主,他是秦国将军,他不善表达,没有煽情的话,却一直默默看着她,她心安理得的接受,最后却难以放下,沈沐宸,你此刻,是不是也在月光下,和我共赏一轮明月,彼此思念着对方。
  • 关于青梅竹马和一见钟情

    关于青梅竹马和一见钟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和一见钟情暧昧不堪,红和白,朱砂痣和白米饭,鱼和熊掌,你说选哪一个,,,
  • 证道武侠

    证道武侠

    证道于武侠,成仙于万界,诸天万界以仙为尊,这是一个在诸天之中,证道成仙的故事。
  • 圣职者的执着

    圣职者的执着

    总能记得那段峥嵘的岁月,好吧,也就是堕落的岁月,为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虚幻,我的执着在哪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