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88100000001

第1章 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始终是笑着的

年轻人,别对这个世界低头

今天跟朋友一起去看了贺岁片《乘风破浪》。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正太帮”四个人聚在一起喝酒,小马正在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被别人理解而心情烦闷。坐在一旁的正太不屑地说:“你的想法根本不成气候,看现在BB机这么流行,当然能攒多少就攒多少,靠这个发财是迟早的事情,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太浪拍着小马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这个世界会变的。你不属于这里,你该走了。”

正太的这句话很打动人。听完这句话之后,我竟莫名地对执导荧幕上这一帧帧画面的人,多了几分似懂非懂的理解和奇异的亲切。比起电影着重渲染的“亲情和解”的主题,它所隐含的时代变迁的主题令人更值得回味。

这个世界是会改变的。

时光荏苒,年岁更迭。所谓的时代,既是恒久,也是不变,既是因循,也是创新,既勾连过去,也指向未来。每个时代都有人屹立于潮头浪尖,成为引领一时风气的先锋人物,每个时代也有很多人随波逐流,汇聚成了历史长河,却也被岁月淹没。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特质、渊源、趋向、福祉、灾祸、制约、变数……人们组成了时代,造就了时代,推动了时代,却也同时被它束缚、戏弄、遗弃。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人既置身其中,也身不由己。

前一段时间,我把《极简宇宙史》和《全球通史》两本书列入了我的阅读计划。它们能够赋予读者全新的视角以审视人类群体及世界。通览人类的发展,从史前直到二十一世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跨越无数个时代,这是一种震撼:从猿人的进化,到文明的诞生,再到辉煌的巅峰,随后逐渐衰落,继而重新崛起——人类是多么渺小,却又是如此伟大。每个个体明明只有不到百年的须臾光阴,却能聚合起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营造城市,建立政权,从事生产,延续文明……创造这一切的是人,毁灭这一切的也是人。个体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无关痛痒、不值一提。小人物的挣扎、绝望、痛苦,藏在厚厚的史册的边缘和角落里。一些人毕生所追寻的目标、所渴望实现的价值,不过是时代夹缝中微不足道、稍纵即逝的亮光;个体拼命想要留下的那一丝丝痕迹,也不过是时光更替中的一抹尘埃。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庞大的时代!

我们年少热血,也正在陷入世故的泥淖。经常听到身边的同龄人感慨,感慨自己不得不学会妥协:对现实妥协,对社会妥协,对时代妥协,对无法改变的无形规则妥协,对无法抗拒的宏观趋势妥协,对渊源有自的历史惯性妥协。于是乎,甘心的,不甘心的,顺应潮流的,激烈对抗的,都被时代扫平了。态度有千万种,但结果是一样的。

我见证过很多种妥协,也正见证着一些妥协:很多人挣扎于妥协和坚守的边缘,又在最后一刻无奈放弃了坚守。

我们无须对这种妥协嗤之以鼻,因为,毕竟我们在未来某一天,也会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妥协心安理得。

只是,我们偶尔也要从大趋势、大洪流中暂时抬起头,思考自己的前进方向是不是所谓的美好前景,此刻的坚守是不是真的正确,当下的抉择究竟是让我们得到更多,还是会让我们失去更多。我们多数人似乎确实无力改变时代的大方向,当坚守无果时,我们通常会选择放弃,但没有人能剥夺我们思考和质疑的权利。

其实,选择对抗或是顺从,从来都不是多严峻的事情,甚至无所谓值不值得、正不正确。重要的是,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双眼和大脑,对全局有一个整体把握,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种思考本身,就是改变时代航向的力量。

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对抗便不是背叛,而是“挽狂澜于既倒”;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顺从便不是盲从,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有了思考,我们更易于坚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选择将更加理智。不要总认为时代是个“黑洞”,我们无法抗拒其引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时代的一分子。

别太轻易被蛊惑,别太轻易被说服,别太轻易就投降。

我们无法像太浪那样,通过一场梦穿越回过去,又带着对未来的觉知。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因为预测也不过是一些猜想和假说。

我们无法笃定地说,我们才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挺直腰板说,我们不屑落后于时代。

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时代是会变的。机遇和风险一样多,精彩和变数一样多。新的时代随时都能开始,只要我们愿意启动它。

年轻不是为了追随时代的,年轻是为了创造时代的。大浪淘沙,乘风破浪。

亲爱的,你该走了。

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始终是笑着的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

某世界名校的高才生,在毕业后从事了某技术类工种。因为有一技傍身,事业倒也发展得算是有声有色。此新闻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大概是因为在旁人看来,这多少有些大材小用。对于当事人所选择的路,其父母则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说:“只要他快乐就好。”

在感叹他父母的教育理念如此开明的同时,我当然也明白,他的这一选择,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非常艰难。抛开世俗的评判标准,拒绝唾手可得的荣誉,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所向,这是需要勇气的。

旁人也许很难理解我们的一些抉择,但我们为什么非要求得别人的理解呢?生活是自己的,怎么活,怎么过,都是自己的事情,又何时轮得到他人来做评判。

如果我们都能活成他这样,毫无疑问,是非常幸运的。

最近时常听身边人说到学历和竞争问题,我对此也思考了很多。

社会要进步,肯定离不开竞争,而要保障有序的竞争,就必须制定一套普遍规则和客观标准。更何况,在商业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要想迅速架起双方合作的桥梁,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与标准。这样看来,学历就成了智力和能力的最好证明,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有章可循。

于是,强者和弱者似乎便由此被区分开来,成功和失败也由此被贴上了标签。

关于学历的竞争,还可以往前追溯。我曾听好友津津乐道地谈起过一些“保研攻略”:本科最好读的是名校,跟研究生导师处好关系也很重要……

其实何止是这样,学历竞赛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鸣枪了。我的小侄女如今还没到入学年龄,哥哥和嫂子就张罗着要送她到所谓的贵族幼儿园去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起跑线上,家长们投注了很多心血,甚至押上了所有的赌注。整个社会都弥漫在一种教育焦虑之中。

乍看上去,家长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是呀,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能没有选拔机制,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随时随地都有淘汰,总有一些人晋级,另一些人则出局。

“为了不被打败,只能打败别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竞争意识”,并在“非赢即输”的思维模式中生活了很久。

这固然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教育理念僵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的年轻人为了在应试教育中胜出,就不得不“全面发展,不能有短板”,一早就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国外教育更强调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天赋,找到其优势爆发点。

通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使得年轻人因为压抑了天性而毫无专长,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

而更严重的一项弊端便是,我们会因为太看重来自他人的肯定,或太看重外在的评判,习惯于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忘记了自己真正所求的是什么。

我们把别人的价值观误以为是自己的价值观,把别人的评判标准误以为是自己人生的评判标准,然后终其一生,只是在追逐一些别人所认可的东西。

曾读到过约翰·列侬的一段话:“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竟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不是以“是否快乐”而是以“是否成功”来评判自己的人生了。而成功的代名词,是学历、财富、名望、奖项,是各种各样的外在标签,是肉眼可见的种种光环。仿佛有了它们,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它们真的有用极了,在这个不得不靠外在标签来彰显自己能力和身份的社会里,我们确实需要用这些“工具”来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在争取这些东西的时候,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

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生命意义之所在。熟谙人性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取得这些所谓的成功之后,并不必然会换来安全感和幸福感,甚至往往是相反的。

是的,学历很重要,薪水很重要,职位、荣誉也很重要,但它们都只是生命维度之一种,而不是生命的全部,它们都只是获得幸福途径之一种,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本身。

让我感到害怕的是,我们把手段活成了目的本身,把本该由自己赋予其意义的人生,硬生生按他人的标准活了大半生。

我们被他人评判,被社会牵引,然后被局限、被区分、被推动、被拉扯,被一些根本不理解你的人所影响、教导、说服,最终却发现,自己得到的与自己想要的背道而驰。

我们当然要积蓄力量,为自己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竞争优势,但不要完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请时刻记着,走什么样的路,要由你自己来决定,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

木心老师的一句话,我记了很久:“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便吃了很多的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愿我们都能一直笑着。

好人难做,但我们依然要做个好人

最近跟人聊起“罗××骗捐事件”,不禁想到很多问题:关于慈善的意义,关于信任的透支。

贪得无厌的欺骗者和毫无底线的幕后操手愚弄了大众,利用善良做着一本万利的“买卖”,于是“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公众的怜悯不断被消耗,公众的善意一再被利用。不得不说,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现在已经达到一定峰值。

信任破碎得悄无声息。

我们不仅无法坦然表达自己的善意,还要面临被欺骗的风险,因为我们盲目的善意,很可能会成为一些不择手段的人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

从此以后,我们很难不满腹怀疑,以警惕的目光打量一切。

我们很想做个善良的人,但是不敢。

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男子以收养了一千只流浪狗为名在海外进行募捐。他用这出自导自演的“苦肉计”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事实上,他只是将那些狗寄存在某个教堂里,任它们自生自灭。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深谙营销之道的操盘手们越来越懂得怎样去吸引大家的眼球,怎样利用大众的善良来扩大影响。于是,慈善越来越真假难辨,假的怎么看怎么像真的,真的怎么看怎么像假的。难怪再善良的发心,都有人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去中伤,去怀疑其是炒作和套路。

这怀疑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大家都被骗怕了。在被新闻镜头遗忘的角落,在大众视野无法关照到的地方,一定有很多急需被救助的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营销、宣传,不知道怎样进行炒作、包装,他们的辛苦挣扎不会被看到,声嘶力竭不会被听到。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就要想方设法站到舆论场的中央。不过,“注意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焦点既要靠运气,更要靠手段。很难说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被美化过或编排过的,很难说我们所听到的,不是虚张声势和刻意打造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为之感动的,是被别人蓄意加工过的。于是很多人开始信以为真,然后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罗××骗捐事件”被爆出来是一场炒作之后,我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一个朋友,因为他之前曾为罗××捐过款,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募捐链接。我问他知道真相后是否很气愤,他却显得十分平静:“营销手段我可以理解,最重要的是那个女孩身体健康啊。”

他的坦然使我想起几年前跟两个朋友一起乘坐地铁的经历。

在车厢里,有个衣衫褴褛的妇人蹒跚地走到我们面前伸手要钱。我觉得有些尴尬,而身边的一个朋友却二话不说,非常自然地从口袋里掏出钱来,然后放在妇人的手心里。

同行的另一个朋友表示不屑:“你是不是傻,如今的乞丐赚得比你都多!”那个朋友平静地说道:“骗就骗吧,几块钱而已,几块钱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救命的钱——万一是真乞丐呢?”

诚然,面对这种情况,信以为真的人没必要对他人施以道德绑架,不信的人也没必要谴责他人缺少一双“火眼金睛”。前者并不愚蠢,后者也不冷血,每个人都只是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做出了自认为最理智、最合宜的选择。

但我多少还是有些不忿。

毕竟,盲目地善良和施予也许会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

我所担心的是,如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得不到彰显,人们将越来越不敢施予善意,做好人将变成一件悲壮凄凉的事。不过,我还是要对善良的朋友们说:即便如此,做好人依然是有意义的。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现实,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使它发生些微改变,但我们依然能选择不去做一个坏人。

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肆意伤害别人的利益,不做自己最鄙视的那种人。

我们要做一个好人,不是因为做好人可以被人感激,可以收获好处,而是因为我们可以活得心安理得、无愧于心。

善良不是性格,善良是种选择。在现实世界中,选择善良是需要勇气的。当看透了世界的阴暗面之后,我们依然要相信世间有善,即使被欺骗、被背叛,依然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改初衷。电影《熔炉》中有这样一句话:“之所以有冬天,是因为要我们去寻找温暖;之所以有反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不要因为受过一次骗,就怀疑所有的人都是别有用心;不要因为受过几次伤,就认为很多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警惕恶意,但不要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个世界;不要因为被潮流裹挟,就不再试图改变这个世界;不要因为身处黑暗,就丧失了争取光明的勇气。

如哈维尔所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不怕世界满目疮痍,不怕真相不堪入目,怕就怕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在伤痕累累之后失望至极,失去勇气,不再相信善意。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

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美好多于丑恶,光明多于阴暗,欢乐多于苦难。因为相信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希望。

人活着,总要坚信一些什么,遵循一些什么,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总要守住最后的底线,绝对不放弃一些原则。它未必有多么了不起的意义,却能提醒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

哈维尔说:“我一次又一次相信,在我们的社会中,仍然有着巨大的沉睡的善意。”

我们无法揭露所有的谎言,无法抵挡所有的伤害,但只要没有失去信心,这个世界就会因我们所有人心中那份看似愚蠢、看似无畏的微弱善意,而变好一点点。即使只是一点点,也是一种希望。

不要做“量产美女”

前几天和亲朋好友聚餐,席间遇上了两位“学霸”姐姐。

其中一位温文尔雅且笑容甜美,虽然十年没见,也丝毫不觉得生分,另一位也是品学兼优且举止优雅,简直就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

她们都极其出色,却又极其谦逊,明明跟我几乎算是同龄人,却有着超出其年龄的稳重,举手投足间,俨然大家闺秀,言谈时也不卑不亢。

我纵容自己喋喋不休的时机实在是寥寥无几,这一回却允许自己放下戒备,直抒胸臆。大概是因为我们经历相似,心境相当,大家畅所欲言,或推心置腹,或忍俊不禁,聊得分外投机。

两位姐姐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恕我着实难以抗拒。这种吸引力既不是因为妆容精致,也无关衣着艳丽,却如陈年酒酿,因历久而弥香。跟这样的女孩交往,真的是一种享受。

她们明明不施粉黛,却异常美丽。坦白来讲,在这个年纪,像她们这么有教养、有气质的女孩,实属少见。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公认的美女,她们经常频繁地发一些自拍照。自拍照的背景各不一样,有名牌服装店的试衣间,有星巴克咖啡店,有高层海景房等。自拍主题也变化多端,有炫耀新发型的,有展示新做的美甲的,有展示新款口红的。无一例外,她们的相貌无可挑剔,也都美得中规中矩: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白白的皮肤,红红的嘴唇,皮肤紧致到看不见一个毛孔,妆容精致到没有一点儿瑕疵。或是清新淡雅,或是浓妆艳抹,真是风情万种。

美自然是美的,但跟前者的美终归是不同的。

前者不浮躁,不造作,落落大方,宛如深谷幽兰,即使略施粉黛,也绝对不失个人特色。她们的美是一种独特的风度,是由学识沉淀而来的修养,因眼界拓宽而来的谦逊。这种气质,是再美的皮相都赢不了的独一无二,是再精致的妆容都比不过的艳压群芳。

我们目之所及的美女其实非常不容易,她们需要在衣物和化妆品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所要掌握的知识量堪比重新读个大学。

说来惭愧,我在这方面向来很迟钝。我看不出口红颜色的细微差别,辨别不出名牌包的款式,对香水的味道也不够灵敏,更不知道各类时尚品牌的特点。我以前丝毫不想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后来在家中长辈和女性朋友的建议下,也试图匀出点儿时间来,让自己活得更女性化一点儿。

前不久跟人聊天才知道,微整形现在已经悄然成为一种潮流,抽脂也从新闻事件变成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

爱美是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在年轻时尤为强烈。20岁左右的我们,对美的渴望已经到达极致。趁着大好年华,想借助一些外力,让潜藏在自己身上的美肆意绽放,这实在无可厚非。

女性在穿衣打扮上,向来是很有天赋的。我曾目睹一个女孩从卸妆到上妆的全过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下巴轻抬,唇瓣微翘,手指灵巧地在皮肤上一遍遍涂抹,赤橙黄绿青蓝紫,或浓,或淡,一副让人神魂颠倒的妆容就此慢慢出现。

女孩当然应该努力将自己变得更美。悦人悦己,何乐不为呢?但是,教科书里从来没教过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美以及怎样才能变美。这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女孩子们跌跌撞撞,不知走过了多少弯路。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在穿衣打扮上下了不少功夫。我开始减肥,开始学着化妆,还非常留意服装的颜色和款式的搭配。我留了长发,烫了头发,打了耳洞,戴了耳钉,尝试着穿裙装和背带裤,也会看一些时尚杂志,学习美妆教程,恨不得一下子脱胎换骨,来个华丽转身。

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那时的自己蛮好笑。如果只是笨拙地模仿别人的打扮,故意把眼睛画得很大,故作老成地穿着尖头鞋,其实与真正的美相去甚远。

那时候的自己并无真正的时尚感,只不过急于摆脱自己身上的学生气,盲目跟随潮流,学画千人一面的妆容,购买一些流行的牌子。

虽然为自己当时的任性感到自责,但也渐渐看开了,这也许是每个女孩蜕变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吧。因为只有通过反复试错,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我渐渐懂得了,很多事可以往前赶,唯独变美这件事偏偏急不得。因为一旦着急了,便极易沦为“量产”,在花团锦簇之中丢失自我。

如小说《罗生门》中所说,艺术和美都是一样,为了能够看上去最美,必须被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和流行所包围。

反观今天,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量产美”的时代。

美仿佛成了一种可以被复制、被量产的外显表达,它只与身体美学而不是人格美学相关,它是人们竞相追逐的潮流。它速生速死,极易被获取,也极易被抛弃。

人们对美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进一步窄化了美的含义:美就是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尖尖的下巴,唇红齿白,叶眉水眸,身材细瘦。

但这种美是肤浅的,因为它忽略了个人特色,可以被肆意模仿。朋友提到一件事,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她走在韩国的大街上,迎面而来的女性都是一字眉。

多数年轻女孩缺乏耐心,还没来得及沉淀和潜心修炼,就不知不觉接受了社会上通行的“美”的定义,步入了为成为美女而不断改善外在的怪圈。

比起浓妆,我更钟情淡妆,最好是素面朝天。出国多年,见的美女多了,我更倾心于那种不被时尚潮流所牵引,依旧坚持自己风格的美人。

在国外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少见到像国内同龄女孩那样穿着精致的衣裙、画着精致的妆容的,她们大都是腋下夹着书或笔记本电脑,手中捧杯咖啡,行色匆匆。穿着棉衬衫、牛仔裤、人字拖,戴着鸭舌帽,素面朝天的大有人在。

她们的美,自然流露,不事张扬。

她们能在讲解自己的作品时有条不紊,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侃侃而谈,她们往往有着小麦色的皮肤,剪着极短的头发,身材匀称,小臂有力。

她们有违我们传统意义上美女的标准,但好看得让人挪不开眼睛。

美是生动的、鲜活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不只是一张精致的脸。

美不是一种外在呈现。真正的美是需要打磨、历练的,它和几笔妆容无关,和一抹唇彩无关,却和眉梢眼角的气质有关,和举手投足间的风度有关,和阅历有关,和学养有关。

真正的美不是模仿,不是跟风,真正的美是你的顿悟了然,是你的相由心生。素面朝天,不仅仅是不屑渲染、拒绝伪装,更意味着同真实的自我达成了某种和解。其实,追求满腹经纶或眉目如画都是一种自我实现需要,它关乎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愿淡妆浓抹不只是皮囊的美化,更是灵魂的滋养。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为寻得最适合自己的口红而反复试色一样,在找到那个最终答案之前,你需要反复拣择、反复取舍。真正的美,是对过去的总结、对当下的自信、对未来的承诺,是一种看似粉饰却最为直接的表达。而首先,你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自信不仅和美有关,而更多的,是和你有关。

趁着年轻,多给自己出错的机会

大概是性格使然,我从小到大都很少提问。纵使被千呼万唤,也往往缄口不言。不过,我倒是非常羡慕那些在课下黏着老师问东问西的同龄朋友。

越来越觉得,不善于提问是个致命的缺点。不提问,就代表你真的没问题吗?当然不是!表面看来,是害羞的性格使然,实则是一种逃避。不愿丢脸的确很稳妥,但也拒绝了钻研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

我最近几年也在有意改正这一缺点,逼迫自己去思考、去提问,虽然依旧不是最积极的那一个,但跟从前相比,已经大有改观了。更重要的是,当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我的前进方向会更加明确,也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宝贵的意见。

多亏这种胆大,我尝到不少甜头。

一开始,我的设计思路经常被全盘否定,后来,我变得驾轻就熟。因为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我从导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不少反馈和帮助。看似丢脸的事情,却让我在无形中受益良多。

我的心得是,越不怕出错,越能少犯错。

若是问我大学期间最深的感悟是什么,那就是这句话:永远不要害怕出错。

导师跟我们说过:“在园林设计领域,学生时代是最为自由的。因为在这一时期,你的设计理念可以不受约束。当你真正从事设计工作之后,就会有很多顾虑。”

导师说得很有道理。在学生时代,我们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才华而不必为之埋单,因为所有的方案都只是演练。一旦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就会思前想后,谨小慎微,开始落入一个怪圈:需要考察的内容越多,需要考虑的层面越广,就越是束手束脚,不敢贸然落笔。

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规范稳妥,坏处是禁锢创意。

也正因为如此,在允许出错的年纪,敢于出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

听一位学长聊起他当年做设计的经历。每完成一遍草稿,他都会通过电子邮件向导师征询意见,每次收到导师的反馈,他都认真修改。偶尔,他的设计方案也会被全盘否定。沮丧有之,愤怒有之,但他依然坚持向导师征询意见。果然不负众望,他的进步堪称神速。他感慨道,学生时代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勇于试错。在允许出错的年纪,绝对不能浪费机会。

勇于试错,说明你不屑于一直待在舒适区,重复之前的套路。一时犯错看上去很丢份,却能让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你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积累更宝贵的经验。

就在上周,我约见了导师,希望她能对我的最新设计稿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在看过我的设计模型之后,导师表示:“这一类型的表达方式你已经用过好几次了,你明明可以做得更有创意的。”她随手抽出一块纸板,三下五除二就剪出一个荫翳的形状,提示我很多不同的创意,还嘱咐我完全不必拘泥于传统素材。

她说道:“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害怕犯错。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思路。”她的这番话让我受益良多,这确实是我的症结所在。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大脑有很强的惰性,它喜欢走捷径。为了省力,它通常会基于情感、记忆和既有的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因此,突破思维局限、打破思维定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我们为了节省时间、精力,避免出格、出错,通常会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选择旧有的流程。

虽说熟能生巧,重复同一个动作也有助于把细节做到极致,使经验有所升华,但这只是匠人境界。在创意领域,那些重大的突破和进步,都源于冒险精神和试错精神。打破固有约束,转变原有状态,也许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出错不代表智商低,不代表能力差,它什么都不代表。更多时候,它反倒代表的是机遇、潜能、预见性、创新性,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

前不久,朋友发过来一个视频链接。视频中的主角是来自乌克兰的女建筑师Dinara Kasko,她非常喜欢做甜点,于是半路出家,成了一名甜点师。

她的作品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不走柔美路线,而是非常现代,非常前卫的,艺术感十足。她的甜点作品带着浓浓的建筑风:涂鸦、抽象、几何、切割,棱角分明,形状各异,色块碰撞……

她说:“美丽的蛋糕如同美丽的建筑一样,都需要精心地设计。设计甜点时同样需要考虑到体量、形式、比例、色彩、质感等众多因素。而当所有因素适当整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近乎完美的作品。”

有人评论道:能有这种观念的建筑师,无论转行做什么,都能成为顶尖人才。我深以为然。

她的专业能力固然可敬,但更值得学习的是她的勇气。即使放弃了熟悉的行业,来到了全然陌生的领域,她也能不拘泥于传统手段,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把在原来行业的理念带入新领域,凭借着热情和自信成为新领域的佼佼者。

敢于出错并不是屡教不改,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犯错也不是毫不用心,只要不是因粗心大意而屡犯低级错误。敢于出错,是本着胆大心细的原则,不害怕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在别人面前,是敢于试错尝鲜,敢于另辟蹊径。

年轻的时候,不要总是墨守成规,一味模仿前人。不要惧怕他人的眼光,趁着还有时间和精力,多给自己出错的机会。

当你不再惧怕将错误示人时,你就已经先人一步了。

你要相信,你和他们不一样

有一个女大学生给我留言,说自己正面临这样一种情况。

大学伊始,她热情满满,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想要把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她近来发现,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并不友好。每当她报名参加各类讲座,为各种课外比赛做准备,甚至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外出跑步时,室友们就对她冷嘲热讽,大有排挤孤立之意。

她难免受到影响,心情低落,气势顿减。她一方面不愿意进一步恶化同学关系,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止步不前。于是在进退两难中颇觉迷茫,跑来问我该怎么办。

她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红。

红就读于国内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起就准备考研出国。然而在浑水摸鱼、潦草应付成风的学习氛围中,追求上进的人反倒成了异类。刻苦勤奋的她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不知被周围人泼了多少次冷水。她周围的人对她的评价是“心比天高”。

我清楚地记得,她曾坐在我的面前,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心比天高,我的确没有任何底气和自信反驳他们。但是,当他们不断否定我时,我就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更强烈地想要证明给他们看。”

于是,她咬紧了牙关,握紧了拳头,凭着一腔孤勇,想要证明自己的梦想是值得被尊重的。她知道,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看她的笑话,她甚至能想象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们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她说:“你看,我就知道你做不到吧!”

那时候,她反复鼓励自己说:“我和他们不一样。”

后来,红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一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毕业之后,又在自己曾经实习过的知名外企任职。如今的她有车有房,年薪也相当可观。她已经不复当年的羞怯和窘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自信、不卑不亢。她已经成长为一位果敢、独立的现代女性。

她说她不敢回头细想那段艰难的时光,因为如果她放纵自己的记忆,那些被鄙视、被嘲讽、被否定的痛苦就会卷土重来。不过,关于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完那段黯淡无光的岁月的,她一定印象深刻。

机缘巧合之下,她又见到了一位大学时代曾讥讽过她的同学,聊到彼此的近况,那位同学对她艳羡不已,语气有些酸溜溜的。

在一次谈话中,我曾认真地对她说:“You deserve it。”

距离那次谈话已经过去很久了。她当年的那句听上去颇有自负嫌疑的“我和他们不一样”,对于今天的我来说,竟也成了一种激励和警醒。

我们总是喜欢藏匿于庞大的群体中,只和固定的人相处,逐渐形成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甚至开始依赖群体的庇护。我们隐藏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梦想,只为求得群体的认同,追逐肤浅的安全感。不知不觉中,我们产生了一种“大家都一样”的错觉。

但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骄傲,我们有时候需要有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勇气。

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不会以红的经历为依据,鼓励给我留言的那位姑娘一定要坚持自我。我曾经以为这个问题只有两种选择:独善其身,或随波逐流。但我现在懂得了,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事实上,我们是群体的一部分,势必要顺从它的内在秩序生存下去,有时候,我们需要追随群体秩序的引导,而有时候,我们却需要降服它。

我想说的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受它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它。

人当然要有定性,有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正如红所做的那样。然而,在正确认识自己和周遭环境的基础上,摸索出与外在世界更灵活变通的相处之道,也并不是一种妥协和退让。

走向成功之路并不必然是“苦大仇深”的。接纳自己的“不一样”,成全自己的“不一样”,以更稳妥的方式寻找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就像居伊·德波所说的那样,将个体的自主运动融入群体的宏观循环,实现真正稳定的、流畅的联结。

在你自己的时区,一切都很准时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首英文小诗,开篇第一句就戳中了我: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纽约时间比加利福尼亚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诗的结尾处写道: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and you are in yours!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时区。

身边有些人似乎走在你前面,

也有些人似乎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节奏。

不要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20—30岁的这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却囊括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时间节点。

在这十年间,很多前辈已经例行公事似的体验过了从学校到职场、从结婚到生子的所有过程。他们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叮嘱二十出头的我:这一路走来,多是平淡的日常,少有戏剧性的故事,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但当你站在30岁的节点回望这十年的时候,就能辨认出你的命运轨迹究竟是在哪一刻转了向、改了道;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就像地质层的演化一样,正是这所有的喜怒哀乐沉淀出了你这座人体景观的眼下地貌。”

在习惯了孑然一身的漂泊后,我很难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真正落脚在某一个地方,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形成亲密而稳定的关系。如何去经营两个人的情感,如何去负担两个人的生活,如何去平衡两个人的诉求,这对我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功课。每当我试图规划自己未来十年的人生时,这些问题就会让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我的胸口因为疯狂滋长的惊惧而堵得难受,每每此时,我才发觉自己对于时间的流逝是何等抗拒。

在说服自己接受年龄不断增长的这一事实时,我也总会有隐隐的不安。我想,女性对年岁的增长比男性更为敏感,我们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支撑,才能坦然地接受时光流逝带给我们的失落感和衰退感,从而不再留恋、沉湎于过去,不急不缓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眼下,这个社会对单身女性还远谈不上宽容。在很多人看来,一位离异的或独居的精英女性的生活质量,可能还比不上一位家庭主妇,哪怕后者只是囿于“几点一线”的生活,天天为生活琐屑而烦恼。恋爱、结婚、生子等经历,依然是评判一个女人的人生是否圆满的重要基准。

爱情、婚姻、生儿育女等事项,本来完全是私人领域的议题,现在却似乎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了一种隐秘而强大的社会规则。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自然会萌生爱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感情的深入,我们顺理成章地步入婚姻的殿堂;组建家庭之后,我们就会想哺育下一代,享受天伦之乐。这些环节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启动的,是生活自行推进的结果。但现在,它们却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如果你在“应该”恋爱的年纪没有恋爱,在“应该”结婚的年纪没有结婚,在“应该”生儿育女的年纪没有生儿育女,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只是在完成一些社会交给我们的任务。

这是一种世俗的观念。我们向往这些经历,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外界的强制力。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尊重自己,坚持自我,不要为了迎合某些标准而去复制别人的人生,不要敷衍、草率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要学会跳出这套评价体系之外,冷静地看待自己,坦然地面对生活。

这是我近几年才逐渐体会到的乐趣:学着爱自己的脚下生风,也学着爱自己的步履蹒跚,学着爱自己的日升日落、月亮圆缺,也学着爱自己的四季翻滚、花落花开。哪有什么年少得志、大器晚成之说,毕竟人生各异,不分快慢早晚,不过讲究个时机得当。

我们不过都是在自己的时区里争分夺秒。

每个人在20岁出头的时候,面对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多多少少都会有出于本能的慌乱。我们的身份开始转换,责任有所加码,面对如此种种变化,我们需要迅速调整和适应,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跟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因为争强好胜而心生波澜。其实,适当的反思是应该的,但大可不必太焦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大体相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处于同一个时区,拥有整齐划一的节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间维度中,不能急躁,不容逼迫。

真正健康的发展,绝对不是揠苗助长,扰乱个体生命的生长周期,而是尊重其生命本身的韵律,让他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自然生长。

我开始学着慢下来,摸索出自己独有的一套算法,来计算和安排生命的分分秒秒和各类时机。和缓地、自由地、愉悦地体验每一段学习和成长本身,就像一株植物一样,你有你的“落叶性”,我有我的“多年生”,不慌张,不嫉妒。

时候到了,该来的就会来,该有的就会有。

所以,请等一等,等着一场场你刚好能够承受的人生蜕变。

同类推荐
  • 小幽默大气场

    小幽默大气场

    幽默的口才具有惠己悦人的神奇功效,在任何场合,如果你懂幽默,那么你也能拥有令人羡慕的精英气质、强大气场。《小幽默大气场》8大主题、65个幽默沟通术,让你不走弯路,以最短的时间养成令人无法抗拒的幽默感。让你无论是热闹气氛、化解尴尬还是回应刁难、平息怒气,都有话可说,并且句句出彩。聪明的人不一定懂幽默,但幽默的人一定有智慧。想要拥有强大气场,先从修炼幽默智慧开始吧。
  • 能成大事的9种女人

    能成大事的9种女人

    很多人一直在想:究竟哪种人能成大事呢?为什么成大事的人只有少数,而我又不能在能大事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 人气决定财气

    人气决定财气

    赚钱者懂得攒人气,赔钱者处处得罪人。其实,商道与人道是共通的,会做人才能赚大钱。很多生意人只想着捞票子,却不知如何做人,到头来往往一无所获。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功,关键要看他身边有什么样的人,他在和哪些人交往。没有人气,没有人脉,就没有财脉。只有把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当成日常功课,才能够无往不利,左右逢源,最终敲响财富之门。
  • 越读越想读的成长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越读越想读的成长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物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们比起抽象的理论,能以更简单、更直接、更迅捷的方式把这些遭理揭示出来,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于瞬间豁然开朗。本书里有各种各样关于成长的小故事,让你越读越想读,读后获益匪浅。
  • 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本书总结了七个方面怎样管好自己,并列集为七个法则: 真正认识自我:首先给自己定位; 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人生必备的生存能力:是你生存的必要手段; 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无穷; 学会善待时间:不会利用时间将会一事无成; 学会为自己理财:打理她自己一生的财富,是走向成功的标志; 保持身心健康:拥着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其实,人的一生,追求的很多,就看怎么支待。如果能管理好自己的一生,相信每个人都会业有所成。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什么秘籍和宝典,只能是从自身做起,循序渐进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相信成功便指日可待。
热门推荐
  • 不超过正常人

    不超过正常人

    我申请,加入你的人生
  • 网王之网球魔女

    网王之网球魔女

    她被称为天才网球手,据说从未输过一场比赛,一场意外一朝重生她竟穿越到了网球王子的世界。既然给了她重活一次的机会,她打算继续前世的梦想,只不过这一次她有了许多同伴。【真?男主:越前龙马。】【女主人设略苏,不喜欢请点退出。】
  • 就这样一个染子月

    就这样一个染子月

    呃,这是颖第一次写这种不是关于tf的小说,有些紧张,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对了,这是我的另一个号写的小说,原先那个的笔名叫月冰颖,但是看这部小说的同志们,可以加这个QQ:1779942840,我成立了一个编辑社,大家可以报名参加,嗯,就这些,咱们废话不多说,开看吧!
  • 绝世剑痴

    绝世剑痴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男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剑痴。手持无双巨阙,挑战绝世强者,在死亡中崛起,在炼狱里重生。这个男人只有一个名字,———张狂!
  • 心态决定状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心态决定状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状态,能攀多高,能走多远,都是心态问题。心有多高,生命状态就有多高;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内心空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心充满着力量。内心的力量是成功的关键。它带给我们勇气,带给我们自信,带给我们智慧。
  • 实用奇方名药

    实用奇方名药

    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偏方、验方、秘方都是这个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历史悠久,内容浩瀚,包含了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偏方、验方、秘方流传于民间,它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不可忽视,有时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 雇佣关系:杀与爱!

    雇佣关系:杀与爱!

    他是禁欲的高冷杀手总裁,却要埋伏在她身边任她使唤。第一次他抢了她的车,给了她一张无限黑卡,第二次他以保镖的身边卧底在她身边,任凭万般反抗却也只能听她发落。“苏手下,以后我吃肉,你吃面,我吃面,你喝汤,我喝汤,你就得饿着,不过呢以后跟着本小姐,你就饿不着”“我呢,看电视从来不喜欢广告,所以把会员给我充好,我逛街你负责付账,卡就放在你身上,我吃饭呢必须要让人陪着,所以现在你就是最佳人选!”
  • 不死丹神

    不死丹神

    主人公叶天,以前是清华大学大四的学生,后来为保护爱人蒋依依,不幸身亡。就在他认为自己快死的时候,突然之间,他穿越了,他穿越到了一个叫灵天大陆龙之帝国,紫云城中叶家家主儿子身上,他也叫叶天......这个叶天,在前不久被大长老的孙子叶峰给逼下了悬崖,后来家族的人找到他,带他回去疗伤。王者回归,傲世群雄,为爱人,不顾一切。(敬请期待不死丹神)
  • 锦绣大明天

    锦绣大明天

    被雾霾熏死的纪昌穿越了,成为了纪淑妃的小弟弟。明宪宗:“汪提督,你今天气色不太好啊。”汪直:“咳咳咳...微臣只是偶染风寒,并无大碍。”纪昌:“你这好像是十级肺炎啊,皇上,微臣建议幽禁隔离。唐伯虎:“大哥,我要进华学士府把那美婢带走。”纪昌:“不太会玩,加一个。”某临刑前的贪官污吏:“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多种树。”被打懵逼的鞑靼小王子:“伟大的天神大人,我科尔沁草原愿永世与大明交好,为表诚意,愿把我最美的妹妹嫁去大明和亲。”不过在普一曲别样的弘治中兴之前,还是先保住自己和外甥的小命吧。明宪宗:“小昌昌啊,贞儿是朕的最爱,你和她这般斗,让朕很为难啊”算了姐夫不靠谱还是靠自己吧,前世吃的假药神仙丸居然生效了.......。PS:本文就是纪昌不想在被雾霾熏死了,搞搞环保,顺便收拾收拾坏人,没成想竟混成了大明最强的国舅爷。我们的口号是:“全球环保公约,不签不遵者,我大明环卫军,兵锋所向虽远必诛,大明天一定能更美。”
  • 无限吞噬从一只猫开始

    无限吞噬从一只猫开始

    苏阳重生成为一只猫,进化全靠吞噬。地球灵气复苏,这里的参天大树高达百米,有数丈高的黑狼在森林中穿梭,有暴戾巨大的爆猿挥动巨木……!一只只传说中的灵兽,凶兽纷纷登场!强大的人类觉醒,有一刀横断长江水,有一剑纵横三千里……!看苏阳从一只猫开始,如何在这血腥乱世,进化成为丛林虎,弑天虎,神兽白虎,深渊魔虎……!最终,成就巅峰妖皇!……欢迎加入无限吞噬从一只猫开始,群聊号码:7905549651群以满,请加2群,群号:816633519,群名:无限吞噬从一只猫开始2群打赏20人民币以上获得弟子头衔,或者全订的书友可以找群主入vip群,vip群群号:9010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