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92500000002

第2章 学前期的人生发展

当你的孩子从一个胖胖的、走路摇摇晃晃的小不点变成手脚灵便、动作协调、可以上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他自己的独特性,与其他孩子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同时,孩子对自我的感觉和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他所做出的行为越来越多地与自我有关,而不是仅仅与生物的和外界的因素有关。孩子的发展明显地与他在婴儿期的时候不同,这促使你要重新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包括:该教孩子什么?怎样教?何时教?等等。我们所要讨论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父母所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的最理想的场所。

在本编中,我们将介绍学前期(从3岁开始到5岁末结束)的人生发展的四个领域(生物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发展模式和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家庭环境。

生物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展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密切的相互联系,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既无法脱离另外三个方面的发展,也无法不影响另外三个方面的发展。生物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的发展这四个方面一起决定了正处于人生周期某一点的个人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当我们讨论孩子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时,实质上是指这四个方面发展的综合表现。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分段分别论述这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一、生物发展

(一)身体发育方面

保持孩子良好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是保证孩子在幼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愉快体验的前提。在孩子与人交往,发展各种人际交往,学习社会角色作用的过程中,以身高、体重、身材以及总的身体运动和精力为基础的身体形象形成了给人的第一印象,而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何,会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影响着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并进而影响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个身体结实、举止优雅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拥有更多的朋友;而一个体质虚弱或动作笨拙的同龄孩子则可能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限制。其他人对于一个孩子的外表和能力作出的反应可能影响这个孩子对他人的态度。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到公园玩的时候,遇到的陌生人都由衷地赞扬他长得可爱,微笑着和他说话,对他在公园里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赏,如:“哇,这孩子真行!”那么,这孩子会树立对自己满意的信心,更有信心对人表示友好,更有信心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各种能力和试探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进行新的尝试。相反,一个弱不禁风、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孩子的遭遇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会容忍自己的缺陷,或者在其他领域找到足以抵偿这些缺陷的自身的长处。但是,那些有缺陷而自尊心又弱的孩子就可能排斥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加降低自尊心。一般情况下,体弱多病与心理健康难以并存。容易生病的孩子更可能是焦躁易怒的。如果他周围的人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孩子就更可能把世界看成是冷漠无情的、无法容身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消极的态度在病后还会残留,而且肯定会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并且还影响他的情绪稳定。多病的孩子不大可能学会健康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一种不断失败和挫折的恶性循环。这些孩子在日后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特别是进了学校以后更是如此。因此,良好的健康状况也许是孩子能继续正常发育的最好保证。父母现在就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尽量避免生物缺陷或不足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了让父母更好地监测孩子的健康状况,我们在这里引用赫洛克所描述的良好的健康状况的一些一般特征,这些特征做父母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到:

儿童总的健康状况不仅通过他的外表,而且通过他的行为的质量和数量显示出来。一名健康儿童的黏膜(特别是唇黏膜)肯定是粉红色的;脸部表情愉快,常常容光焕发,脸带笑容;双眼明亮灵活;皮肤光润有弹性;四肢因有足量的皮下脂肪而显得丰满;肌肉匀称且富弹性;站姿平衡、笔直而优雅;四肢几乎笔直;脊椎骨挺直;上股骨环不低垂;足弓发育良好;四肢和身体在运动时显得有弹性,有力量和姿势平衡。

(二)知觉—运动发展

学前期的孩子是在不断的知觉和运动中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他们正处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愉快而密切体验的时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这样描述的:“儿童看见、感觉和做得越多,就越想去看见、感觉和做。”在这个阶段,知觉和运动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工具。不过,由于很难将知觉学习和运动学习截然分开,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使用知觉—运动这样的术语。

1.知觉发展。幼儿期与婴儿期的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孩子的知觉学习现阶段更少地取决于生物成熟,而更多地取决于生活经历的丰富程度。孩子对于物体和事件的知觉理解比以前更具体、更可靠和更精确了。而且,孩子更善于学习和记住与满足他们日常需要和欲望有关的信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实践机会的增加,再加上更为熟练的语言技能的帮助,孩子精确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件并把它们有意义地加以组织起来的能力在稳步增强。

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孩子学习如何阅读所必需的基本视觉技能的发展。

(1)形状知觉。精确的形状知觉是学习如何阅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视觉技能。不能区分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孩子也就不能区分字母p和字母b。而且,那种不仅看到整体(如“己”这个字),而且能看到其中的细节差异(如“己”和“已”两个字中的笔画)的能力是阅读过程的基本要求。

(2)整体和部分。两岁的孩子更容易对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比如他看到操场时,是先对操场作为一堆各种颜色和形状组合的整体景象作出反应,然后才对操场中的某一特定物体(如跑道)产生注意。而5~6岁的孩子则通常会对某一特定物体、事件或人产生反应。大约在6岁半的时候,孩子们就可能表现出将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这种更高级的技能了。对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是学习和阅读所必要的。因为阅读,从本质上说,是从视觉符号获取信息的过程,我们的词汇必须通过“看—说”的方式才能学会。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对学习阅读和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促进孩子的“整体—部分”知觉的发展是帮助孩子做好学习和阅读的准备不可或缺的因素。

(3)大小常性。物体的大小不随观察点距离的变化而发生真正的变化,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叫大小常性。

孩子的大小常性意识是逐步发展的。尽管6个月的婴儿就对已熟悉的物体(如常常给他换尿布和喂奶的母亲)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常性意识,比如妈妈和他所在的小床的距离远近并不导致妈妈的大小变化。但是只有到了大约6岁的时候,孩子才真正具有大小常性的意识,约10岁时才能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比如,你会看到年纪较小的孩子会伸出手去抓天上的星星,或试图想抓住桥底下经过的船。但随着孩子实践经验的增加,他会逐渐懂得,物体并不会因为位于远处而变小了,而且还可以通过与熟悉的物体的大小作比较来判断不熟悉的物体的大小。

只有具备了大小常性,孩子才不会因为已学会的词汇处在不熟悉的位置而认不出来。具备了大小常性,则不管这个词汇出现在书上,还是报纸上,或者黑板上,也不管它现在的大小或阅读距离的远近,都可以把它认出来。因此,大小常性的准确度不仅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稳定和可靠,而且对有效的学习和阅读也很重要。

(4)对象常性。对象常性是指不管观察者的距离远近(大小常性)、空间形状、颜色和光线如何,物体总是可以被识别的。当我们熟悉了一个物体之后,不管它处在什么位置,我们通常是可以识别的。比如,一个圆形的盘子放在桌子上,我们从某个角度看它,尽管它留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映像是个椭圆,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是圆的。同样地,一块黑布不管放在什么颜色的光线下,在我们看来总是黑色的。

对象常性使物质世界在我们的心理上保持恒常,使我们可以对外部世界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和推理。对象常性使孩子可以在知觉的和智力的现实基础上判断周围世界的真实性。孩子在4岁以后,就可以相当成功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物体的位置变化。给孩子更多的练习机会,有助于孩子辨认变形的物体。因此,在家里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光线下观察同一个物体,并且使用语言帮助孩子找出相似点和相异点,对孩子的对象常性意识的发展有相当明显的帮助。不过,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生物成熟水平,不能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到了9~10岁时,孩子才能在不同的位置对相同物体的物质特性取得一致的看法。

(5)对多余线索的需要逐渐减少。我们在辨认一个物体时需要依赖线索。当我们所需要的线索越少时,我们就能更快地将它识别出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为了辨认一个物体而对多余线索的依赖日趋减少,年龄稍大的孩子比年幼的孩子能更快地认出一个熟悉的物体,并且所需要的线索更少。

从准备学习如何阅读的角度来说,辨认物体(如汉字、拼音)所需时间的减少是极其重要的。辨认时间减少使孩子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认识或概念形成能力,有利于孩子根据共同要素将表面上不同的物体和事件归类。

(6)“左—右”定向。一般空间定向能力是学习阅读和书写的必要条件。但是6岁以前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既可以从左向右也可以从右向左。但是,缺乏“左—右”定向能力却是初学阅读的孩子的障碍。有意识地给孩子增加手和眼的从左向右运动的练习机会,对提高孩子阅读和书写所必需的这种定向能力很有效。

总而言之,知觉技能的增强对学习和阅读来说是必要的。

2.知觉综合。我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时,是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这些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综合加工,形成对事物表面形态的认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把不同感觉道输入的信息综合成更精确、更强大的模式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能力的增强来自生理的成熟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的丰富性是最有益的任务之一,它为以后复杂的思维过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是以后学习的必要准备。因此,给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刺激极其重要。当然,我们也要小心,避免一下子塞给孩子太多的内容,使他不堪重负。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最佳发展也同样有害。

3.运动发展。运动发展指的是主要依赖于生理成熟的身体运动和技能。运动技能在发挥时要依赖于知觉过程。运动技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进。运动技能和“知觉—运动”技能通常被分成有部分重叠的两类:大运动技能和小运动技能。大运动指的是牵动大肌肉群和大部分身体的行为,而小运动主要牵涉到手的使用或者双手动作的灵活程度。为使父母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运动发展阶段,我们用图表来描述这些阶段。

我们必须关注孩子的运动发展,是因为脑运动区的发展和高水平学习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互联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控制大运动活动和小运动活动(如走,跑和用手绘画)的能力对促进阅读准备和提高智力测验成绩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孩子从一个腿短短、脸圆圆的两岁幼儿变成一个通常是身材匀称、动作协调的6岁儿童的过程中,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引人注目。但是,这一切取决于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神经系统,而这需要父母的监护和医学的协助。

二、认知发展

对于家里有2~7岁的孩子的父母来说,理解孩子心目中的世界往往是充满乐趣而同时又颇具挑战性的事情。我们常常对这样的孩子觉得又生气又好笑。比如,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抢过别人手里的玩具然后理直气壮地走开,因为他们确实相信,只要他想要,那就是他的东西。又比如,如果你因为坐着写作的时间太长,腰有点累了,想休息休息,于是你带他去游泳。他会对你说:“爸爸,你腰疼真好,这样你就可以陪我游泳了。”他是如此真诚地以为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因此他似乎从来都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为了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我们就必须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在这里,我们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的描述。

皮亚杰将2~7岁的孩子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称为前运算期。前运算期阶段又可以分为前概念期(2~4岁)和直觉期(4~7岁)两个亚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逆转自己的思想过程,也不会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事物而回溯过去的事物。以下是对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的更详细的描述。

(一)前概念期思维

随着交往能力(对信息的言语表达)和与年龄相适应的运动技能(如3岁时能把球扔过头顶)的发展,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了新的飞跃。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不必通过对物体采取直接行动就能够了解事物了。当然,这种“了解”仅限于对物体的知觉特征(大小、颜色、结构)和运动特征(能被操纵、被转动、被扔出去)的了解。这时候的孩子只能思考眼前存在的具体事物和事物的具体运动,还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如果让孩子将物体进行归类,他很容易根据形状和颜色进行归类,而无法按照如质地、重量、面积、体积等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类。你也无法让他回答“将来你想干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这是这一时期孩子思维的一个特点。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那就是孩子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来知觉和阐释世界。在孩子的思想中,认为整个世界完全听从他的指挥,所以他们总是试图控制父母,并且认为“只要把我的手放在上面,这个玩具熊就是我的”。他们没有能力(不是拒绝)从他人的观点来观察事物。由于这种局限性,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他们能乐于与人分享,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和物,也不能期望他能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后果。自我中心主义还使孩子以为别人所看见的东西跟自己所看见的是一样的。比如,孩子会以为电话那头的妈妈跟他一样可以看见他眼前的玩具车的颜色。在模仿别人做动作的时候,对面的人举起左手,他可能举起右手;对面的人向左转,他却可能向右转。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步地离开“自我中心”。

(二)直觉思维

尽管4~7岁的孩子似乎能自如地应付世界,但事实上他对世界的理解比他所表现出来的要少。孩子在这时期的思维仍然是非逻辑推理的,仅能知觉事物的表面形态,自我中心主义仍然干扰着他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思维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守恒缺乏,去中心化缺乏,思维的不可逆性,泛灵论,实在论和现象论。

1.守恒缺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外部世界是毫无稳定性可言的,一切事物均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这种稳定性的缺乏是由于孩子生物成熟还没有达到必要的程度,因此父母绝不应该据此而以为孩子在“闹别扭”。比如,当他最爱喝的牛奶从一个窄而高的杯子被倒到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时,孩子会哭叫起来,这时可千万不能以为他在无理取闹,因为他以为这样一来牛奶变少了。即使你当着他的面再把牛奶倒回细长杯子,再倒到矮而宽的杯子里,他还是这么认为。这是为什么呢?两个主要原因:去中心化缺乏和思维的不可逆性。去中心化缺乏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一次只能集中在物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上。而在这个年龄,孩子注意到的物体的特征是长度或高度。因此,当牛奶从细长的杯子被倒进宽矮的杯子时,孩子看到的是牛奶的水平面高度低了,而不会注意到底面积增加了。同样地,将数目相同的两组纽扣排成两行,仅仅将其中一组纽扣间的距离扩大,使其显得比另一行更长,孩子就会认为较长的那一组的纽扣比较多。当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必经阶段后,就会对孩子出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举动坦然处之,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不恰当的批评。

年幼孩子的思维不可逆性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特征。即使他懂得2加上2等于4,他也很难因此而懂得4减去2等于2,因为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你不能因此而指责他“笨”,他的思维发展还不足以让他进行互逆思维。如果你听到一个小男孩说:“我有一个姐姐,不过我的姐姐很可怜,她没有弟弟。”你就可以断定,这个小男孩的思维仍然处在前运算期。

2.泛灵论。孩子的世界是个灵性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家居用品、动物、山脉、河流等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特性。孩子身上的这种泛灵论是逐步消失的,从认为所有物体都有生命转变到认为只有移动着的物体才具有生命,然后认为只有处在自发运动状态(即无明显推动力而运动)的物体才具有生命。到了11~12岁,孩子才会认为只有植物和动物才具有生命。

泛灵论可以有助于孩子脱离“自我中心”,学习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

3.实在论。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另一种表现。在孩子看来,代表物体的词语、图片和真实的物体一样具有真实性,梦境也是真实的。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故事是真实的,他们很容易将自己替代进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同样,对于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允诺是必定会实现的,如果父母没有实现诺言,对孩子的心灵可真是确确实实的打击。如果某一本故事书上说,“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那么孩子会真的不敢说谎,因为他相信一旦自己说谎了,鼻子就真的会变长。所以,大人应该对孩子谨言慎语。

实在论的影响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而逐渐削弱。

4.现象论。这是指孩子会将相继发生的事物或事件看作是具有因果关系的。比如,他刚刚从其他小朋友手里抢走玩具,一转身就被椅子绊倒了,他会认为从别人手里抢走玩具会招来“摔倒”这种惩罚。还有,他会以为只要把灯开着,妖怪就不会从窗口进来。

总之,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如果要和你的孩子和谐相处,就必须想象自己进入他们的心灵。因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被年幼的孩子的前逻辑思维重新阐释,世界在他们眼里的真实面目与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以为孩子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犯了“自我中心”的错误。

三、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人的整体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感发展和表达是与孩子的生物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的。学前期的情感是在婴儿期情感发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婴儿期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能感觉被爱和被需要,并且能被爱抚地赋予独立意识的孩子会更好地学会恰当的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学前期孩子的情感发展。

(一)生理发展与情感发展

脑的成熟是情感发展必不可少的生理基础。随着脑的成熟,高级脑中枢神经越来越控制低级中枢神经。在婴儿早期,位于脑干的网状组织所发出的刺激信号决定大脑两半球可察觉到的变化。因此,婴儿的情感表达很有限,要不就是呈爆发性,要不就是微妙到几乎无法察觉。而且,网状组织还起到筛选作用,决定什么事或物该受到注意,什么不该受到注意。婴儿在出生6个月后,位于中脑的边缘系统开始成为学习、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媒介,使情感社会化成为可能。情感社会化过程中,孩子学会在某种情境中与不同的人交往、应该怎样和必须怎样感觉,以及情感反应的合适程度和情感表达的合适方式等。

另外一个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食物的摄入是否影响脑的功能和身体的化学构成,从而影响情感的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诸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为传递神经细胞信号所需的其他化学物质的神经介质的产生。对化学介质的任何干扰都会损害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而脑本身对食物引起的血液组成的变化非常敏感。举个例子,吃了一顿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饭之后,脑的5-羟色胺的水平就会提高。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营养不良—神经介质水平降低—脑功能不健全—情感表达和认知表现不当,最终造成对自己、对他人缺乏理解。

如果我们从食物的给予过程来考虑这个问题,会发现吃和被喂食与我们最深切的感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婴儿和年幼的孩子都能直觉地感到母亲和其他亲人是否充满挚爱地给自己食物。当孩子的母亲和其他亲人按时地、充满慈爱地喂他时,孩子就对喂养者产生了信任感。这种关系将成为以后评价我们自己、评价世界以及评价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依据。比如,我们会判断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自己是否被人喜爱、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充满危险的、我们和世界能否和谐相处,等等。对孩子来说,如果他们感到食物是被不情愿地给予的,那么他会认为那是一种耻辱而不是一种好的营养。因此,食物的给予方式和其中所带有的情感直接决定年幼的孩子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情感的发展。

(二)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

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情感和有效学习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结合。学习不佳往往会破坏这种自然的结合。学习不佳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愤怒、忧虑等情绪,也容易出现感情淡漠,而这些消极的情绪又导致进一步的学习不佳。这就可能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学习不佳,引起进一步降低有效学习可能性的消极情感,导致更严重的挫折、敌意和冷漠。而且,心理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也证明了确实存在这种“挫折周期”。

其次,认知的发展使认知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力增强。相对于婴儿期的孩子而言,幼儿期的孩子情感的整体性或漫射性状态减少了,而由认知指导的、较缓慢的、更深思熟虑的情感表达增加了。孩子学会了不过于冲动,因为那是一种仓促的、于社会无益的方式。这时候的孩子所处的情感阶段介于婴儿的情感剧变和年长儿童的有控制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两者之间。他们学会了社会化的行为标准,学会了在特定的场合中必须有的适当的情感表达,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并保持与他人令人满意的有益的关系。认知的发展使孩子有可能发展内部控制力和判断力,而这些能力对抑制自己已感觉到的情感以避免伤害他人、对表达符合社会化行为标准的情感、同时对与自己的个人情感保持接触来说是必要的。当然,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在理解当今变化中的社会化行为标准的同时,要对他人的观点和特殊需要进行准确的估价和考虑,仍然是困难的,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水平。

再次,符合社会行为标准的情感表达对于孩子成功地适应生活具有明确的价值。个人和社会都非常看重与他人和睦相处所必需的情感和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关系以及有效的学习和思维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皮亚杰及其学生坚持认为,在相应的情感缺失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长期学习和有效推理。西格蒙·弗洛伊德也指出,爱的积极情感是最佳认知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幼儿期,随着社会、文化和家庭影响的增强,情感发展和表达逐渐脱离其生物基础,而与社会期待和个人的认知评价相适应。孩子的情感变得更复杂,他们既要符合社会的标准,满足社会和谐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的需要。

四、社会发展

从一出生,人就与社会发生联系,并在不断地学习以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健康的社会发展是孩子在学龄前期成功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得益于社会化的早期形式,且必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新的不同的社会技能,以满足不断变化中的社会需要和个人的需要。父母在帮助孩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孩子可以理解的水平上,向孩子传达为了生存和成功而必须满足的变化中的社会需要。

婴儿期有两种主要能力是学前期孩子社会化的基础:①依恋和联结;②在家庭环境中成为占特别地位的个人。孩子与家庭(尤其是父母)之间的早期关系直接为以后孩子与同辈伙伴和社会上非家庭成员的其他成人之间的关系定下基调。“孩子—家庭”如果能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并因此而建立牢固的联结,那么孩子会倾向于期待与他人形成最好的相互交往关系。而在婴儿期成功地完成第一次心理诞生(即形成独特个性,获得独立性的明确意识)的孩子会努力地实现自我。父母需要支持孩子在实现自我和适应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平衡。

(一)学习社会规则

要成为社会家庭的一员,必须学习为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社会行为。社会规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范围,规定了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而年幼的孩子由于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规则,所以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社会规则。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社会规则所使用的有效方式主要是模仿学习和行为塑造。

1.模仿。模仿是在观察他人有意或无意表现出的恰如其分的行为基础上的学习。被模仿的对象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被模仿的行为可能来自书本、电视、童话故事和传说等。年幼的孩子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是我们最容易认同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最容易被孩子认同的人包括父母或其他在其生活中起突出作用的人。当孩子因为模仿他人做出某种行为而受到奖励时,这种行为就倾向于被保留下来;相反,不被奖励或被惩罚的行为则会消失。不过,研究发现,孩子很多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奖励而被保留下来,这要归因于孩子心目中的重要人物的作用,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强化因素。孩子会极其愿意接受被父母或起父母作用的人所认可的行为。例如,一位热爱知识的父亲或母亲往往会使自己的孩子同样热爱知识。

关于模仿的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照我说的去做”和“照我做的去做”,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在针对儿童的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发现,言行一致的父亲造就言行一致的孩子,而“照我说的去做,别照我做的去做”的方法却造成前后矛盾的行为。因此,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孩子的被模仿对象言行一致。

2.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一个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传授新的复杂行为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以自己的操作而获得奖赏或惩罚。行为塑造首先是把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易于传授的步骤。每一步骤都通过使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方法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传授。当孩子学会每一步骤时,就要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看一下运用行为塑造方法的情境:

你的孩子5岁了,从来没有试过自己整理床铺。有一天,她把床上的床单铺好了。你看见了,说:“宝贝,你铺的床真好看!”第二天,你发现孩子不仅铺好了床单,还把枕头也拉平了。你又夸奖她有进步。接连几天,孩子都铺好床单,拉平枕头,到了最后连被子都整理好了。虽然被子叠得并不是十分漂亮和整齐,但这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进步。你当然也要对此表示赞赏。良好的行为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当你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时,需要注意几点:①你必须让孩子知道,他最终应该达到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即孩子要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②不要过多地奖励中间步骤;③要耐心,不要因为忍不住而自己动手去做,如果这样,你实际上是在奖励疏忽和不负责任;④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奖励;⑤完成每一步骤后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巩固。

这个时期,孩子在学习社会规则的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起主要作用,但同辈间的相互交往已经在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辈之间的游戏是孩子提高各种社会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技能的实验室。装扮游戏情境使孩子有机会体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无法体验的经历,也为孩子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二)社会理解和公正

学龄前的孩子越来越表现出能够理解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的选择和行为逐渐减少。但是,要求他们能完全客观地理解他人还是有些困难,他们还需要发展观察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作适当的反应。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仍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色彩,尤其是这一阶段早期(3~5岁)。这时的孩子仍然很难区分主观(或心理的)和客观(或物质的)、情感和行动、故意动作和非故意动作以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与经历相同事件的他人的思维和情感。这时候友谊的产生和维系仍然以“有用”为基础,在游戏伙伴之间容易产生友谊,住得比较近的伙伴也比较容易建立友情。当然,这种友谊也容易因为分离或者冲突(由于无法相互理解)而告终。到了这一阶段末(约6岁以后),孩子开始意识到,即使面对相似的事件,其他人也可以作出与自己不同的解释,开始能够理解其他人的行为。

在公正感方面,即使年幼的孩子也会表现出对公平的需要。比如,如果没有得到应得的糖果,或者游戏时自己的机会被忽略了,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会表示不满。不过,只有到了6岁左右,孩子才能理解对某一行为的赞扬或责备是取决于该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比如,判断“为了帮妈妈洗碗而打烂了两只碗的小明”和“为了偷糖果而打烂了一只碗的小红”之间谁更坏,大多数三四岁的孩子会判断小明“更坏”,而6岁的孩子大多能判断小红的行为不好。

(三)性别作用的社会化

尽管性别是遗传的,孩子对性别作用的认识则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般来说,6岁以前的孩子已经懂得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也能够模仿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然而,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性别常性,他们常常根据服饰和发式来判断性别,也以为改变了服饰和发式,性别也会随着改变。因此,父母如果在这一阶段按照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性别模式来对待孩子,比如让女孩子穿上男孩子的衣服,让男孩子扎上小辫子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角色混乱或错位。

在孩子学习性别作用的过程中,父母是最有力的影响者,至于父母中的哪一位影响力最大,主要取决于他(或她)的抚育作用、能力和与孩子的相似性。尽管父母中的任何一位都可能成为主要的被学习对象,但与孩子同性的一方的可能性较大。可以给孩子提供学习榜样的还包括邻居、亲戚、同伴以及电视上的英雄人物等。

尽管性别之间的角色差异可以体现在活动、衣服、玩具、游戏、同伴、语言表达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行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很难用诸如男性或女性这种单一的两极概念来进行区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一天内都有可能既从事男孩子气的活动(如竞争性的游戏、足球),又从事女孩子气的活动(如舞蹈、音乐、做饭等),而这并不影响男性或女性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因此,孩子在学习性别的社会化角色时必须要学习性别作用的多个维度的概念,需要抓住性别作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来说,大多数4岁的孩子能够讨论母亲和父亲的不同的角色行为,并能将自己和别人按性别分类。到5岁时,大多数孩子开始把诸如母女和父子这类性别作用互相联系起来。但是,6岁以前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同一个人必须在不同的场合变换不同的角色。比如,爸爸作为丈夫的角色和作为父亲的角色的作用不同,以及在单位里同时担当的不同角色等,这些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还很难理解。

总之,6岁以前是孩子对性别作用形成明确概念的学习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明确概念并不是静止的。人在其一生中需要把社会标准、自我概念、性别作用同一性、特定的情境要求和最终显示出来的行为进行不断调节。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同一个人身上糅合有益的男性作用和女性作用的做法感兴趣。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能不受自己的性别的束缚而表现出最适应情境需要的行为,能达到更高程度的自我实现。

孩子的社会发展需要与孩子的人格发展综合起来,因为人既具有个别性,又具有社会性。在幼儿期,孩子需要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以此作为与同龄伙伴和非家庭成年人交往的基础。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形成其他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孩子健康的社会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沃土。

同类推荐
  • 培养美丽善良的女孩故事全集

    培养美丽善良的女孩故事全集

    女孩的善心是真诚、友好和仁爱地对待别人的基础,是克服自私自利和残忍行为的“解毒剂”。我们整个社会都要让女孩懂得这个社会是对等的社会,只有对他人有善心,才会使自己在遭受苦难时赢得他人的善举。在我们编著的这本故事集里面有至爱亲情,有深厚的友谊,有生命的点滴感悟等许许多多故事。生命是脆弱的,却又是那么坚强而执著。本书的故事能让你体味温暖的亲情,犹如受伤后避风靠岸的港湾;能让你感受命运的坎坷,却又像是幸运女神处处在垂青。
  • 妊娠期答疑解惑手册

    妊娠期答疑解惑手册

    本书针对育龄妇女和妊娠期妇女介绍了孕前准备、孕期保健、分娩准备、准爸爸常识、孕妇监护等内容。
  •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

    本书是卡尔·威特父子所著教育经典的合集。上篇是老卡尔·威特对自己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下篇是小卡尔·威特对父亲教育方法的回忆与总结,两部分互为补充,各有所长,相信读者读后,一定能从其中总结出提升自己育儿效果的方法。愿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劣势。这本书其实是关于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优势的专业指导,能帮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充满自信。
  • 当妈千万别唠叨

    当妈千万别唠叨

    唠叨是中国妈妈们教育上的最大通病。当妈的都知道唠叨不好,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唠叨……当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变成事无巨细的反复叮咛时,就成了儿女耳畔的“噪音”。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非惩罚性教育倡导人成墨初的最新力作,书中告诉妈妈们“爱是好的,但不需要重复;管是对的,但不需要啰嗦”的“零噪音”教育理论,同时提供了具体的“不啰嗦而又效果好”的教育法。作者使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自己教育女儿的实践活动和身边的教育案例来阐述,不仅趣味十足,通俗易懂,还把方法讲解得深入透彻、简单实效。
  •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必须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系统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让孩子切身体验生活、感知世界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让孩子亲身经历的50件事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品质是受大家欢迎的,什么行为是被大家所讨厌的……每一次的经历都会给孩子一些启示,或让他们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让他们窥到为人处世的一些小窍门……而这些自身经历沉淀出的经验都将陪伴孩子一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热门推荐
  • 墨墨爱上凝

    墨墨爱上凝

    从高一等到高三,终于…那人始终属于自己。以此纪念!
  • 这届玩家素质堪忧

    这届玩家素质堪忧

    “显而易见,这届玩家素质不行。”比莉芙给出了这一结论,顺便补了一刀,“如果冕下所说的其他几届玩家是真实存在的话。毕竟无论怎么看这种所谓创意都蠢得要命,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差不多就是一无是处。”“冕下,如果再不能提振业绩,我们独联体将会撤资。时空管理局这种老牌的事业单位也许是个更好的合作伙伴。实在不行,我们也可以雇佣一些社会活力组织甚至是亲自下场。事实上,我们已经准备好冕下您的神格、神魂等一系列高价值单位的交易申请文案了。”“独联体在当年的虚空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屠神经验,冕下大可以去希灵帝国那边打听打听我们的行业声名。当然,记得问他们疯嚣之子或者亵渎者之巢,他们那边不承认我们独立文明联合体的名号,冕下要是大大咧咧喊出独联体是会被当堕神处理掉的。那样对我们都不好。”“……这真的是传统网游种田流小说吗?!教练,我要洗点重练!”“晚了呐,请加油吧。毕竟冕下可是游戏之神,和游戏这块已经绑死了。冕下要是亵渎神职会败了神职的成色的,那样我们可是很困扰的,黑市上高品质神职可是走俏地紧。”一个非主流的游戏幕后黑手的故事,笑。
  • 末世之疯子

    末世之疯子

    从末世出来的温润疯子该如何在其他世界生存呢?敬请期待......
  • 黑发神明与魔法佣兵团

    黑发神明与魔法佣兵团

    抑郁成疾的高中生在十八岁生日那一天意外死亡,却转生到了异世界大陆,成为了那里的神明。原本以为可以过上神仙日子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十八岁那天被天空抛弃,坠落到魔法大陆上……在一次意外中,他结识了一位强大的魔法佣兵团的团长。想要借助团长力量回到天空中去的他暂时加入了团长的魔法佣兵团。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之中,他对魔法大陆的认知逐渐清清晰起来……
  • 涉水而来

    涉水而来

    一座小城,一条江水,一些故事,一壶新酒,一个江湖。
  • 从前有个魔教主

    从前有个魔教主

    臭名昭著的魔教教主白泽旭上山捉鸡练功遇到了人生中的最大敌人——兔子,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山中竹舍面前是一位倾城的美男子......
  • 我的星魂不太正经

    我的星魂不太正经

    嗯,假象,都是假象。咳咳……它看上去虽然有些不太正经,但绝对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旅途之末日来临

    旅途之末日来临

    她叫林若雪,她有一双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人生。你若见到她,定会觉得,她很冷。是的,她的眼神很冷,她的面容很冷,她的话语很冷,她的态度也很冷。她是一个冷美人,追求她的人数不胜数,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也许你会觉得,她的心也是冷的,但是你错了。她有着一颗如火般的心,她害怕失去,害怕分离,所以,她将自己的心冰封,任谁都无法暖化。
  • 魔武年代

    魔武年代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二学生,因为一次意外而卷入一个奇怪的魔法世界。从而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时代碰撞......十二主神相接陨落,复仇者们执着的复仇之心带来了毁灭,在那个诸神的黄昏,一个将军说过。战争毁灭了英雄,但是同样的,战争也可以铸就英雄。那么,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铸就我们的辉煌。阿德洛思,为了诸神而战...ps.求推求指教。ps.觉得简介神马的最讨厌了。ps.只要你耐心看下去,绝对精彩ps.求你们了,相信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