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分配有一条原则,就是“必须保证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产队一年的收入进行年终分配前,首先必须交完部落的,并留足集体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在分配给社员之前,要召开社员大会,初步确定分配方法,然后由生产队会计加班加点“敲方案”,最后将方案上报大队和公社,经过上级批准,方案才能够实施。当时分配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物分配,主要是分配粮食、稻草等。人们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分红”。年终结算,扣去各项支出,分红到手,寥寥无几。往往还有几户,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成了透支户,俗称“倒挂户”,穷到连温饱也得不到保障。
经过一年努力,公帐的粮食多了一倍之多,工分制度的远远超过李唐山当初,让三位生产队长和公孙杨感觉从来没有像这样子吃饱饭过。
李唐山和公孙杨从公帐上拨出一部分粮食给倒挂户,让他们得到基本的温饱。
村中木桶越来不够用了,李唐山和公孙杨商量应该做一些陶器来用,当然生产陶器也计入公分。
李唐山准备安排吕端来烧制陶器,但是烧陶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所以他只好先让吕端想做一些准备,还有组建一支烧陶的团队,以小孩子为主。
挖坑是为了建窑,窑不大,分为上下三层,地下两层,地上一层,最下面用来掏灰和进风,中间一层添柴烧火,最上面一层放置陶器,其实这跟李唐山在秦军的部队里教的野外无烟灶很像,只不过大一些。
底下挖的坑是圆的,在里面加上水和干草活成泥巴,挖坑的土就用来磊窑,直接磊在坑上,就地取材,而且加了草的窑塘不容易开裂。
窑塘差不多一米见方,高一米二左右,窑顶要收一个圆口,这样便于窑塘聚温,地下有一个用粘土做的篦子,就是钻了很多孔的土盘。火塘和风口中间用了石条和骨头棒子隔离。
就这一个窑足足花了三四个钟头的时间,主要是来回去河边用石盆舀水和泥巴太费劲了,还是早点把陶器烧出来吧,不然用个水太麻烦了。
湿的窑是没法用的,李唐山就叫了公孙杨和小微来烧火,三层一起烧,而且外面也堆了一层柴禾,这样干的比较快,下午应该就能用了。
山洞里面就有火种,山洞里的火种是不会灭的,因为赵曼弄一些火绳来保存。
安排好了人手,李唐山和吕端亲自去挑选粘土,捏陶罐,现在这活还不能直接交给吕端,没见过成品出来,虽然吕端跟着鲁一缺学习过做陶器。你想让部落放弃磨石盆是不可能的,如果成品烧出来,部落的人就会争着用,你不让他干他都会抢着去用的。
小河边的粘土很多,其实河边上都是粘土,就算把粘土用完了,经常接触水源的这些土也会变成粘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大自然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发现,什么都是有用的,就看你会不会用了,土可以用来烧砖,沙子都可以用来烧玻璃,只要你数理化学的好,这些都不是问题,当然也难不住一个MIT毕业的李唐山,徒手造炸药也不是李唐山也能做出来,只不过他不想让部落认为他是一个怪物。
在河边找个一个比较光滑平整大鹅卵石,用来当工作台,从河边挖来的粘土经过摔打,揉捻,先捏出一个圆形的泥饼,再搓一些泥条,一层一层的黏合在泥饼上面,最后整型,用手蘸着水把内壁和外表抹平,接缝处也修理平整,保证没有任何缝隙,就可以放在一边晾干了。
一个成品做出来,是一个小水缸,底小口大,底面直径大约35厘米,缸口直径大约40厘米,高50厘米左右,一指厚的缸壁,因为没有尺子,这些数据都是大概值,并不准确,不过李唐山用了木棍来记录这个缸的尺寸,可以保证再做的也能和这个一样大。
就这样做了四个一模一样的缸,放在山洞旁晾晒,让烧火的小伙伴看着,不许别人碰,但是围观的小孩子却很多,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奇怪的东西,用泥做盆子能用吗?
几个没事干的怀孕妇女和小孩就在围观,最靠前的还是小微,她把火点上就没事干了,刚才李唐山磊窑的时候她就在观察,可是什么都没看懂。他很想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首领和吕端用土做的这几个大盆,这个盆看起来很深,比原来山洞里的那个石盆还大,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用来装水。
天还早得很,这会儿才刚过中午,李唐山又去河边捏了4个双耳砂锅和陶碗,还有上面带提手的锅盖。锅不大不小,直径大约一尺,也就是33厘米左右,一个手掌立起来的深度,大约20厘米左右,放在现代已经是大砂锅了。
碗是深口的,看着更像是寺庙的钵盂,碗口有一个巴掌大,不求美观,只求实用,这玩意李唐山做了好多,大概二十多个,还有八个汤勺,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成品。
等到下午差不多过了一半的时候,开始装窑,陶器烧制一般有三四个小时就够了,现在烧,等到傍晚正好停火。
两个小伙伴和小微都在围观,首领和吕端一天居然弄了那么多土盆,可是不知道能不能用啊,三人中尤其是小微最纠结,即希望土盆可以用,又希望不能用,不然他磨那么多年的石盆不是白费功夫了。
李唐山一个人在装窑,这活其他没法帮忙,而且他们也不会啊,装窑也是有讲究的。
烧制陶器一定要倒扣在窑里,这样泥坯接触火焰的面积最大,温度均匀,里外都能烧到。
先把四个最大的缸倒扣在最下面,一米见方的窑塘放下这些非常轻松,然后上面摞上四个双耳砂锅,剩下的锅盖,碗,勺子,都放在缸和锅的缝隙里,满满当当的一窑,希望可以多出几个成品吧。
窑下的火塘里点起了大火,三层的窑室设计的很不错,火塘在中间,下面是进风口,烈焰熊熊的透过篦子,钻进四四方方的窑室里,橘红色的火苗窜出老高,窑室的上口烈焰蒸腾,用湿树枝和泥土盖住上面的窑口,只留一个不大的观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