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61600000002

第2章 我对佛教的宁静革命

总说我这一生在佛教里,

为了让佛教跟上社会的进步,

在思想上,我无时无刻不在更新;

在实践上,我经常不断地在做调整。

虽然我知道佛教必须改革,

但往往都不是“一腔热血”地去革新,

“宁静革命”,

有进有退,有行有止,

虽然不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然行之有恒,也会慢慢克服一切!

佛教必须走出一条复兴的道路,

人间佛教就是为了弘法而发展起来的。

人的思想说来也真奇怪,过去印光大师提出佛教需要去除“三滥”,一是滥传戒法,二是滥挂海单,三是滥收徒众。我很赞成他的倡导,但是却一条都没有做到。

第一,滥传戒法。我从一九七七年起开始传戒,三十余年来,不只传了十次以上,甚至不但在台湾传戒,还传到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自问:我这是滥传戒法吗?其实我是为了树立戒幢啊!

第二,滥挂海单。现在佛光山有三五千个床位供给信徒、客人住宿。自问:我这是滥挂海单吗?不是的,我只是想为人服务啊!

第三,滥收徒众。我有一千多位出家弟子,数百万个在家信众,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他们在信仰上都有所成长,在人格上都有所增进,在发心服务上也日日增长。难道我这是滥收徒众吗?

所以,说到印光大师提出的“三滥”,这三件事我是几乎都涉及到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滥”;我很慎重地在传戒,很谨慎地供人挂单,也很审慎地收徒纳众。

另外,太虚大师为了佛教的复兴,提出“三种革命”:一是教理革命,二是教制革命,三是教产革命。我也服膺,一直把它紧紧地与自己的思想结合,并且以“宁静革命”的方式,孜孜不懈地实践。

说到“革命”,一般人听了都会感到害怕,以为是要打倒别人、革人家的命,其实,我们所说的“宁静革命”,是富有建设性和增上性的,具有除陋更新的意义,是一种让大家在不自觉中欢喜接受的改革;因此,能以“宁静革命”来促进佛教的发展,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

那么,我是如何宁静革命的呢?以下我就依据太虚大师所提佛教“三种革命”的理想,略述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教理革命

黄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儿女是讨债鬼?

过去佛教一提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一提到夫妻,就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一提到儿女,就说是“讨债鬼”。其实,佛教不完全是否定钱财,净财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佛教并非不重视伦理,而是积极倡导人伦道德;佛教不是批评家庭爱欲,它更倡导建设和乐净化的家庭关系。所以,我觉得,如果让在家信众把黄金看成毒蛇、把夫妻视为冤家、把儿女看作讨债鬼,那么他还能拥有什么呢?这反而会让一般人吓得不敢亲近佛教。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良佛教,让大家了解黄金不是毒蛇,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甚至“用之有道”,能把钱财用在有用之处,也是功德善事。何况西方极乐世界不也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人们才欣然往生的吗?为什么佛教还要说财富是丑恶的、不好的呢?

至于夫妻相亲相爱,这是人伦之间重要的事情,就是佛陀,他也重视人伦关系,不但为父担棺、为母说法,还特地开设方便法门,让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成为比丘尼。再说,佛教里有七众弟子,除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独身,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五戒、菩萨戒,是可以有居家生活的。怎么到了现在,却演变成居士们一来到佛门挂单,马上就有人把先生带到东边去,把太太引导到西边去?佛门对于恩爱的夫妻,不是应该鼓励他们“有情人相聚”,为什么硬是要把人家拆散,才觉得是对的?难道夫妻人伦是丑恶的事吗?既然佛陀都允许在家信众受持五戒、菩萨戒了,为什么我们要更加严厉地对待他们,而不遵照佛陀重视家庭伦理的初衷?

甚至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佛经里也有许多讲述“四小不可轻”的事例,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儿女说成是讨债鬼呢?难道他们将来不可能为社会担负起重大的任务吗?所以我觉得,为了佛教,应该大声疾呼的第一声是:重视家庭人伦!

人生是苦

对一般人来说,好像信仰了佛教以后的人生就是苦的,因为到处听到的都是人生是苦,这里也“人生是苦”,那里也“人生是苦”;其实,佛教不完全是讲苦的,它是更注重喜乐的,佛经里不是也讲极乐世界,讲欢喜的菩萨、喜乐的菩萨吗?甚至弥勒佛不也是主张“皆大欢喜”吗?为什么佛教还要一天到晚都讲苦呢?所以,我觉得佛教应该强调喜悦的生活、喜悦的心理、喜悦的人生。

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天也空,地也空,你也空,我也空,一切皆空,这对一般初学的信徒来说,实在是太可怕的事了。在我了解,佛法讲“空”,是建设“有”的。例如:茶杯空了,才能装茶;房屋有空间,才可以住人;眼耳鼻舌空了,人才能存在。

为了阐释这个道理,我曾做了一副对联:“四大皆空示现有,五蕴和合亦非真”,以此说明佛教的“中道”思想。

无常

佛教里讲起“无常”来,都说世间无常、生死无常,也就让一般人如“闻虎色变”般惧怕无常。其实,无常不完全是消极的,好的固然会变坏,坏的也能变好。例如:我愚笨,多读书就会变聪明;我贫穷,多勤劳自然可以致富,只要效法《阿弥陀经》里的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坏的事情也可以修正变成好的。

那么,既然“无常”具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让人生因为改变而充满希望,为什么我们还要恐惧于“无常”呢?

放生

佛教提倡“放生”,诚然,放生很重要,但是现在佛教徒让“放生”沦为“放死”的习惯而不自觉,实叫人感慨。例如:某人要过寿了,他说:“你捕鱼来让我放生吧!”某人要结婚了,他说:“你捕鸟来让我放生吧!”结果,鱼在鱼篓里,还没来得及放生,就不知死了多少,这罪业该由谁来负担呢?你硬是把鸟儿捕来,拆散人家的家族,甚至让它在鸟笼里飞飞撞撞,还没放生就已经死亡,这罪业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所以,我认为“放生”者,就是要重视生态,给予众生一个无有恐怖,安全无虞的环境。比方不在溪河垂钓、不虐打动物,对生命不残杀、对生态不破坏等,就是最好的“放生”。

不过,佛教以人为本,在“放生”之上,更应该提倡“放人”,能够给人生路,给人因缘,能够帮助别人,让人获得幸福,才是积极的“放生”。

三好

很多人一听到身口意“三业”造作贪嗔痴“三毒”,就感觉非常可怕,加上对于佛教提出的对治方法戒定慧“三学”,感到曲高和寡,不容易做到,因此,尽管学佛多年,贪嗔痴烦恼还是未能减少。

对此,我觉得,为什么佛教不从积极的意义上去宣扬佛法,而要在消极的意义上打转呢?与其说“三业”,不如说我们来奉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就不会造作恶业;没有恶业,自然也就没有贪嗔痴了。

不要让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

佛门里有一种现象,无论信徒做了什么善事,大家都是对他说:“菩萨会保佑你!”“阿弥陀佛会保佑你!”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为什么人家护持我们,我们自己不报答,还要把责任交给菩萨、交给阿弥陀佛去回报呢?我觉得,佛教里这许多不公平的事情,都应该要革新。

因此,过去我在佛光山兴建佛光精舍时,为了报答对佛教界有贡献的长老大德,特地保留了房间给他们。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冯永桢、监狱弘法二十多年的赵茂林、在教界享有“湖南才子”之誉的张剑芬、护持佛教不遗余力的孙张清扬女士等,都曾经在此居住过。甚至我在美国西来寺也备有几间房子,感谢《觉世》旬刊创办人张少齐老居士等人,接受我的供养,完成了我要回报佛教耆老的心愿。

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皈依三宝是民主与平等,受持五戒是自由与尊重,意义非凡,为什么现在佛教徒要把皈依三宝变成只有拜师父呢?为什么要把受持五戒变成只有消极的不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吸毒呢?

其实,皈依三宝是表示我信仰了佛教,愿以佛法作为人生指南,而不是拜某人为师父;受持五戒是信仰的实践,做人的根本道德,其本质在于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例如:不杀生,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更要积极地护生;不偷盗,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更要尊重他人的财产;不邪淫,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更要尊重他人的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更要宣扬他人的美德;不饮酒、吸毒,是不损害自己的理智,从而不伤害别人,更要尊重自他身心的健康。

关于佛教的教理,历来解释是错误的、违背佛意的,还有不少。就如社会上批评人常用的一句话“胡说八道”,八道,本来是指佛教的“八正道”,是八种修行之道,但是佛教初传的时候,经过西域胡人驻扎的地区,或许是因为胡人语言能力不够,对“八道”了解的深度不够,无法清楚表达意义,在大家听不懂的情况下,也就姑且称之为“胡人说八道”了。只是后来变成“胡说八道”一词,就带有一点歧视的意味。

不过,现在的佛教不仅是胡人说“八道”,全世界有佛缘的人也都在讲“八道”,但谬解佛理的情况却不能说没有。在此我只约略先将其中合乎人间佛教性格的义理问题,列举几条说明,但还没能做深入的阐释,希望未来能有一本专书,把太虚大师的“教理革命”再发扬起来。

教制革命

佛教徒对于戒、定、慧“三学”,把“戒”定位为最高位,可惜当今有些人总爱引用“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这两句话,把佛法牢牢地给定死了。其实,佛陀制戒是“随遮随开”,是随着时代人心、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而加以进化的,如果坚持一成不变,使得持戒和不持戒、反对和坚持之间,造成太多的对立和矛盾,佛教是会灭亡在戒律之下的啊!

戒律不可更改,是百千年来守旧人士的执着,综观现今各国的宪法都要经常修正,就是当初戒律的制定也都是经过几次结集而成的,为什么现在不能予以修正、重新结集呢?例如:

四众平等

四众不能平等,就是不合乎佛法。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发出宣言“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并且提出“四姓出家,同为释子”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就是在说明众生平等的道理,不但佛和佛平等,所有众生也都与佛平等。可是为什么在佛法流传开来之后,四众弟子之中却反而把比丘定于第一位,比丘尼不能与之同等?甚至凡事只有出家人优先,在家众几乎没有给予护教弘法的立场和空间呢?

想到佛陀当初在各种讲经的法会上,四众弟子、八部大众、官宦人民前呼后拥,所谓“法华会上,百万人天”,一片热闹的景象,为什么现在只有独尊比丘,其他也就如当初印度的“四姓阶级”牢不可破了?有这种思想的人,实在是辜负佛陀的慈悲、违背佛陀的平等法。再说,硬是把信众归在外护的立场,不能进入教团的骨干,就让人觉得佛教好像只是出家人的,不是信徒所应有的,而让佛教发展减少了很多力量,良深可叹!

其实,佛陀的出家弟子当中,比丘尼大阿罗汉也有数百人之多,但是在由比丘们结集的经典里,这些女众的名字却一概不提;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中,也都没有提到一位女性罗汉。

有鉴于此,为了彰显“男女平等”的观念,我兴建佛陀纪念馆时,特地在立于菩提广场两旁的“十八罗汉”中,雕塑了三尊女罗汉像,分别是:“僧团首位比丘尼”大爱道、有“神通第一比丘尼”之称的莲华色,以及“宿命第一比丘尼”妙贤,她们都是佛世时代有修有证的比丘尼。另外,为了提升比丘尼在佛教界的地位,树立比丘尼的新形象,让这许多女众人才有所发挥、表现,所以佛光山的编藏工作就由比丘尼主导。

至于几千年来,佛门里在家护法弟子虔诚信仰佛教,深入研究佛学,就算有很大的修为,也只能称作“弟子”,而不能称作“老师”的现象,我也认为有失公平,觉得今日佛教应该还给他们一个公道。

曾经有人说我太过保护在家众的结果,将会加速“末法时代”白衣上座的来临。但是综观佛光山开山以来,四众弟子相处和谐,尤其在众多的弘法事业当中,都不乏在家众的大力协助,例如:海内外的“滴水坊”,就是由一群在家师姑所成立的;乃至于国际佛光会成立二十年来,建立“檀讲师”制度,信众会员帮助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弘扬人间佛教,为社会作出贡献等等,佛教又岂能忽视他们的发心呢?

六和敬

佛陀是人,不是神,他从来不标榜自己与别人不同,总是不断地重申“我是众中之一”,“我在众中”。当初佛陀建立“六和僧团”,也就是这种“平等”精神的呈现。

所谓“六和”,就是:身和同住,是团体的共住;口和无诤,是语言的赞美;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和谐;戒和同修,是法制的平等;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

佛教里有这么好的德目,落实它,必然能增进弘法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却把佛教分裂成师祖、师太的佛教,这不是太对不起佛陀了吗?佛陀也只不过是做众生的“导师”,我们又怎么能在佛陀之上,再立个什么“师祖”、“师太”的名目呢?难道我们不觉得冒犯佛陀吗?所以,我觉得,佛教里凡是不合适的称谓,都应该要有所改良。

偏袒右肩

佛制比丘披搭袈裟要偏袒右肩,这在印度热带地区容易做到,假如换作是在中国的北方,或者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还能生活得下去吗?所以,衣履只是一种文化,佛陀也说过,剃发染衣、三衣钵具都是为了顺应当时文化所制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让佛教的发展顺应各地的风俗、习惯、气候,给予合理的规定呢?难道这一切都不需要改良吗?

八敬法

我有一位信徒,本来是个空军的军官,生养了五个孩子。但是早期军人的收入低,他无法养活七口之家,最后连太太都离家出走,不得办法,就将五个小孩送给佛光山育幼院,而他自己则出家去了。

既然出家,就应该好好修道,但是有一天,他来到佛光山,却向我投诉:“佛光山没有规矩,慈惠法师、慈容法师见到我,都不向我礼拜,难道佛光山的比丘尼都不懂‘八敬法’吗?”因为在“八敬法”里有一条规定,即使是八十岁的比丘尼,见到年轻的比丘、沙弥也要顶礼。

我一听,大为讶异,就说:“你真是不知道惭愧啊!你的儿女都是慈容法师、慈惠法师代为教养的,她们在佛教里都已经奉献了数十年,论资历、道行以及对佛教的贡献,你凭什么要他们向你礼拜?”在我认为,恭敬是要让人打从心底对你尊重,自己无学无德,却要人家恭敬你,又怎么说得出口呢?

我认为,“八敬法”是比丘制定出来的,可是假佛陀的名义要比丘尼尊敬比丘的结果,也就让许多优秀女性因为戒法的不合理,而不愿意加入僧团,让佛教平白地损失了许多人才。过去佛教弘誓学院的昭慧法师虽然曾提出反对“八敬法”,不过比丘们都强烈反对,甚至还因此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在佛光山,我根本就不谈这件事情,但是宁静革命反而能获得成功。如今佛光山在海内外的几百个寺院,都是由比丘尼建设而成的;世界各地一千多个佛光会,也是由比丘尼成立的;甚至还有许多学有专精的比丘尼在大学里任教。所以,关于“八敬法”的问题,教界实在不该再意气用事,应当还给比丘尼一个和比丘同等的地位。

沙弥十戒

在沙弥戒里有十条戒法,除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还有不香花鬘涂身、不歌舞观听、不睡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捉持金银宝物等。其中,“不睡高广大床”,沙弥年纪小,确实是应该学习生活克难一点,简朴一点,有益于修行的增上;“不香花鬘涂身”,安于淡泊,老实修行,不以奇异标榜,也是修道生活的增上缘。

但是时代走到今日,佛教需要以音乐来弘扬佛法,需要以舞蹈来接引大众,如果坚持“不歌舞观听”,有些弘法活动不得办法举办,佛教渐渐地也就要随之没落了。过去大迦叶尊者听闻琴音,心生欢喜,不自觉地就手舞足蹈起来,有人问平日严肃的大迦叶何以如此,他说:“其实我早已对五欲六尘不起贪着,但是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慧之音,如同法音,一听就让人法喜充满,忍不住要踊跃起来。”可见得,音乐、舞蹈有时也是一种度众的方便。

另外,关于“不捉持金银宝物”一戒,过去在印度不使用钱币,但是现代的社会,例如乘坐大众交通工具,都要拿钱买票,不持金银,又该怎么办呢?有的人或许会说事先备妥车票就好,但车票不也是有价证券,等同金银宝物吗?

尤其现代的佛教经常参与政府举办的社会救济活动,若是坚持这条戒法,沙弥都不能做了,佛教的比丘大德又怎敢违犯呢?所以这许多戒法,真是会阻碍佛教进步的,佛教必须要走出一条复兴的道路;现在,“人间佛教”就是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而发展起来的。

过午不食

佛教鼓励人要苦行苦修,例如:着粪扫衣、托钵乞食、赤脚行路等,这些固然可以励志,却不一定在世界各地都能行得通。比方“眼观鼻,鼻观心”的修行,在车如流水的现代社会,走路不可随意东张西望,不给汽车撞上,也要给脚踏车、摩托车撞倒,怎不该加以修正呢?当然,若修行要像皇宫大院里以密教的仪式来修,这也是过火,倒可以不必。

当为一提的,一直以来,佛教提倡的“过午不食”,让许多人以为只要过午不食,就会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从中午十二点以后就不吃饭,等到第二天早上六点才吃早餐。其实,从健康上讲,肠胃经过十八个小时不得吸收营养,必然失去均衡,特别是肠胃里没有东西可以消化,最后只有摩擦胃壁,造成所谓的“胃穿孔”了。

我见过许多“过午不食”的人,他在中午时段必须要硬撑肚皮,连吃好几大碗或者一大盆的食物。其实,佛教讲究中道,饮食还是以调和、适中为宜。常有寺院的住持方丈说:“我过午不食,晚上只吃一碗面。”也有的人说:“我过午不食,晚上只喝一杯果汁、一杯牛奶就好。”这许多自豪的说辞,往往造就了自己虚假的生活而不自知。其实,正常地吃,吃得清淡一点不就好了吗?

有的寺院还因为“过午不食”的规定,本来一天只要花十块钱买菜就够的,却由于住众吃不饱,营养不足,而必须花上更多的钱买药来补助健康,造成寺院里的人众都成了药罐子,实在是得不偿失。

过去,鸠摩罗什门下四圣之一的道生大师,通权达变,不拘泥于旧制,以一句“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并率先动筷进食,替宋文帝化解设斋宴僧,宴席开筵时间超过午时,应供的僧侣没人敢进食的窘境。

佛门师徒

在佛门里,经常有徒弟喊出:“这是我师父的!”“那是你师父的!”心里只知道有师父,却不知道要护持佛教;也有师父说:“这是我的徒弟!”“那是我的徒弟!”把徒弟视为个人财产,而不把人还给佛教,“教”与“徒”分了家,也就削弱了佛教推展的力量。虽然也有人喊出“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口号,但佛门师徒之争仍然是佛教里为人诟病之处。

收徒纳众本是佛教正常发展所需要的,但是发展得太过,也就难怪印光大师要慨叹,而提出去除“三滥”了。

有关佛教的教制,自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因为气候、地理、信仰、习惯等和印度不同,要在生活中完全依靠最初佛制的戒律,确实难以适应。因此在近代太虚大师提倡“教制革命”之前,唐朝百丈禅师改革佛教的表现堪称智慧卓绝,所有印度的戒律他一概不碰,重新再为中国佛教建立丛林清规制度,也就稍稍给佛教带来了一线生机。当然,千年之后,太虚大师再提出“教制革命”,也是希望为佛教带来未来的生机,只因教界积弊太深,最后功败垂成,但其开创性的意义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产革命

太虚大师提出的“三种革命”,最后一个是“教产革命”。

佛教初传中国时期,寺院一旦建成,信仰佛教的帝王、士大夫们都会竞相供养三宝,以至于佛教里的财富愈聚愈多。但是时日一久,往往引起社会官僚体系的嫉妒,而引发危机。就是到了现在,有些寺院因为香火鼎盛,也让一些地方官员看了眼红,而处处给予为难。事实上,出家人拥有财富,他不会挪为私用,也不会拿回俗家给家族亲眷使用,都是用在弘法利生和社会公益上,为何不能拥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呢?再说,寺院没有净财,又怎么能够办成这许多佛教事业,造福人群呢?

不过,目前佛教里的确也有一些关于财产处理的问题,极需要改革,例如:

一、佛教的财产是属于教会所有?寺院所有?还是各自所有?应该有个准则。

二、佛教的财产如何用法,是教会决定?住持决定?还是会计决定?总该有个标准。

三、寺院里的“油香”,应该有个管理办法。在社会上,普通的机关行号、公司团体都有会计出纳办法,那么现在的佛教跟社会一样,也有财务的收支,因此,寺院的财富也要有制度化的管理办法。

综观人世间的团体,过于富有,往往容易腐化;太过贫穷,则容易步入衰微。因此,小康时,大家要努力让这个团体有所盈余;欠缺时,大家更要懂得节省节约,量入为出。同样地,佛门里的财务承办人员也要懂得“开源节流”,对于财源在哪里,是靠田产租金利润或是靠买卖来增加净财,乃至于支出的项目、金额多少,也都要清楚明白。

说到支出,经济是维系民生命脉之所需,寺院里确实也是有一些必要的支出开销,例如:

一、水电修缮:寺院里,举凡水电费用的支出,乃至地震、风灾或是年久失修造成的水电问题,都需要有修缮的预算。

二、人事费用:现代寺院为了因应时代发展,许多弘法事业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也就免不了要有一笔人事费的支出。

三、图书文具:文书需用以及佛学研究书籍,皆为寺院所不可少。

四、每日饮食:寺院平日除了照顾住众的饮食,对于信徒也是“普门大开”,当然需要支出费用。

五、接待结缘:寺院接待来访信徒、贵宾,多会以佛教纪念品相赠结缘,也就有购买的支出。

六、旅行参访:自古以来,出家人多以行脚参学,遍访天下善知识为志,希望借以究明迷悟。于此,寺院也都会多少给予赞助,以成就他们的道业。

七、医药治疗: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在所难免,那么有病就要医治,必然也是一项支出了。

八、丧葬处理:每当佛教徒往生,寺院都会为其举行丧葬仪式,虽然不求奢华,简单隆重,但是鲜花素果、供菜供饭、线香蜡烛等都是必备品。

九、急难救济:千百年来,佛教寺院普施济苦,在慈善事业上的表现实在不亚于慈善机构;付出的背后,当然也是一笔支出。

十、杂项:如僧装僧鞋、生活用品、车马费用、各项弘法支出等等。

不过,与世俗社会所不同的,佛教一旦有了钱,就是把它用之于十方,广结善缘;因为钱用出去,没有了钱,大家才会一同想办法筹钱,钱多了,有所争执,也就会增加麻烦。像佛光山自开山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都是处于“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经常是明年的预算在今年就把它给用了,因此,常有人以为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有钱,而是会用钱,懂得如何把钱用在弘法事业上。

至于佛教的经济来源,在原始佛教时期,僧团并不重视收藏、储蓄,一切衣食用物都是建立在“供养制度”上,出家人以“空”为荣。但是这在当时,也曾引起一些争端。例如:富楼那主张今天吃不完的粮食可以留到明天,以防明天社会动乱,或者闹饥荒,或者遭遇意外,可以有点存粮,但是这样的主张却被大迦叶否决。所以,后来富楼那毅然决定出走,他说:“你们听到佛陀怎么说,就怎么去落实;我听到佛陀这么说,我就这么去实践!”可以说,这就是教团为了财务问题而分裂的开始。

那么,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最初寺院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皇家赏赐田地,由于一赏就是几百亩、几千亩,甚至几万亩的,丛林拥有了这些田地之后,瞬间成为大地主,渐渐地也就坐享其成,不肯劳动,而阻碍了佛教的发展。

不过,日后由于中国禅门倡导“农禅生活”,寺院有了田地,不一定放租给别人种植,自己也可以植树、种茶、种菜,自耕自食,落实百丈禅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才又再树立了教化社会的形象。

到了近代,太虚大师也曾提倡“农禅”,但是在社会从农业形态转为工业后,他又进一步提出“工禅合一”。不过,“工禅”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实践,太虚大师倒是没有特别指示,只是先把这一句口号喊出来。

那么时至现代,一般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又是如何呢?以下我就略举十点说明。

法会油香

向来,寺院依靠香火来维持经济生活,这是不异的原则。因此,寺院除了佛菩萨有灵感以外,殿堂也必须维持清净庄严,主持的僧侣要有道德、有学问,香火才能旺盛。例如现在浙江的普陀山,不能只靠着观世音菩萨一个人的力量,就想让大家前去朝山、添油香,出家人还要负起教化信众的责任。

至于那么多的信徒到普陀山奉献油香,寺院也应该把它供养给教会,分之于十方,不应该只有普陀山独自享受。所以,过去“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大师把四大名山列为四个特殊重点,意思也就是说,它们是直属“中国佛教会”管辖,不是少数人可以把持的。

经忏佛事

佛教是宗教,当然离不开经忏佛事。照理说,一般人信仰佛教,逢上喜丧婚庆,都希望能以佛教的仪礼来规范他的人生;可是现在的佛教,面对信徒的喜丧婚庆,一向只有“度亡”特别旺盛,也就让佛教蒙上了“度死不度生”的批评。

当然,功德佛事还是重要,假如能够做得很庄严、有分寸,这在今日、以后,还是佛教僧侣赖以维生的一个经济命脉。只是说,太过职业化的,所谓“贩卖如来”的佛事,就有检讨的必要。尤其现在中国佛教的佛事越做越大,打水陆要七天,拜梁皇忏要七天,少则也要三天、几天的,甚至一个人往生了,从倒头经、助念的佛事,做到入殓、出葬、头七、二七……七七、百日乃至周年纪念佛事,林林总总的功德项目,实在过于繁琐,也就让出家人没有办法做更多的事,只能为某一家财主服务;说起来是做功德佛事,实际上也只是充其面子而已。

总之,经忏佛事可以做,但是要让信徒量力而为,不能让死人死不起!尤其,人的一生也不光是人死才要和尚念经,人间的生老病死,佛教都可以给予辅导。举凡一个人从出生、弥月、周岁、起名、入学、成年、婚姻,到房舍的迁居、落成,最好都可以为他做一些简单的庆贺祈福仪式,如此才能让佛法和社会家庭紧紧连接在一起。

四事供养

佛教初期的僧团多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为主,是僧团重要的经济来源。当然,信徒愿意供养是好事,表示出家人的慈悲、修行、道德赢得信徒的尊敬。只不过有少部分的信徒不依“法”供养,只因为这个出家人对他很好,也就不论法师的道行如何,而全心全意给予供养。这间接地也就养成了一些出家人懒惰、攀缘的性格,甚至还可能让道场成为某些施主的家庙,而无法发挥为众生服务的功能。

所以,对于信徒的发心供僧,我常说:供僧是供养全年,不只是供养一天;供僧是供养十方,不只是供养一人;供僧是供养未来,不只是供养现在;供僧是供养学道,不只是供养热闹。这几点,希望信徒大众都能够注意。

当然,如果出家众收到信徒的供养,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堪受得起,尤其要将供养回归常住,作为弘法利生之用。

化缘为生

化缘,是一个很美的名词。在人间,我给你一些缘分,你也给我一些缘分,缘分给来给去真是很美好的事情。只是说,化缘要化善缘,不要化恶缘。有时候一些不懂事的年轻出家人,只管向信徒强行索取,硬叫人家出多少功德,这实在是化缘的缺陷。也有的出家人无所事事,只想拿个钵等在人家举行的法会门口或者活动场所,向往来的人士化缘。你若是为了公共事业,所谓“众擎易举”,当然可以要大家随喜乐捐,可是如果是为了个人的生活,每天几十块钱就可以维持饱暖,为什么一定要抛头露面,每天以化缘为生呢?也难怪有人要说“寄佛偷生”了,这真是很不雅的说辞啊!

其实,如果你能把化缘的时间拿来用功,参禅念佛,有了道行之后,不必去化缘,信徒也会主动前来护持、供养,那不是更增加你的德望吗?

房屋收租

过去的寺院都很大,但是后世的子弟不知道利用其作为禅堂、念佛堂、塔院或学院,也不知道要兴办事业,以至房屋用不了,只有出租或让售,甚至于供给人家停棺;无奇不有的名目,也就埋下了佛教衰微的祸根。

过去一个寺院就拥有一二条街的土地,但现在这许多现象已经减少,慢慢地形成“都市佛教”的形态。这种现象也不是不好,让佛教自食其力,不再靠房地来维持生活,也就免得让出家人养成富家子弟的惰性,对佛教是有利的。

当然,这也不是在说财富不好,只是财富要用自己的劳力、辛苦、智慧去获取。如果说完全不靠自己,把自己生存的能力舍弃,不但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团体的失败。

书画艺术

过去有一些清高的出家人,不忍心向信徒化缘为生,过不劳而获的日子,便发愤创造自己在书法、绘画上的成就,以出卖字画的所得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例如我在焦山定慧寺的时候,寺前几十个庵堂里的师父们,都是以书画艺术来维持常住的开销。甚至过去也有不少在书画上成就很高的出家人,例如:民初弘一大师的书法,清代四大画僧八大山人、石涛、石溪、弘仁的画作等等。

我没有什么专长,如今能够办理公益信托教育基金,也是仰仗着“一笔字”为人所喜,信徒们在获得了我的字之后,都会捐献一些钱做公益基金,也就让我们的弘法事业得到了更多的方便。

法物流通

在寺院里一般都设有法物流通处,让佛教徒或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教书籍、佛像法物以及佛教录影带、录音带等,借以带动佛教的文物流通,也使佛教文化得到弘扬。但是佛教与一般社会买卖不同,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要赚的是佛法和人缘,因此“非佛不作”,不贩售一些与佛教无关的纪念品。

素食餐饮

台湾有许多素食餐馆都是一贯道信徒开办的,给了吃素的人很大的方便。佛教也应该想想如何经营素食,以便服务素食者。如果寺院本身负担不来,还可以邀请信徒到寺里来做,再由寺院、教会协助募集资金。

不过,佛教的素菜至今都没有一个标准煮法,光是一道青菜,各家的煮法就不同,不若西式的汉堡、披萨,无论在世界哪一个国家都是同一个样。但是,台湾的寺庙倒是都很有供养心,不怕人家多吃,只不过除了吃素菜之外,如果能再举行座谈会,接引信徒学佛,那就更好了。

弘法事业

寺院不仅是修行办道的地方,也可以与社会的文化、教育、艺术等做结合,例如:创办电台、电视台,发行报纸,成立出版社,设立各级学校、美术馆等,以种种事业来弘扬佛法,这也多少能增加一些净财收入。

观光朝圣

现今寺院大都设有接待信徒游客的客堂、朝山会馆等,不只让来山者观光朝礼,并且提供他们吃住的服务,这也能增加寺院一点净财来源。当然,在食宿之外,如果能再给予佛法的鼓励、文教的接引,日后寺院必然会成为一个净化心灵的去处。

在佛教里,主张财富的获得应该从修善培福、广结善缘而来,一切所得都有其“因缘果报”的关系。因此,自佛光山开山之后,我最先确立的就是佛教处理净财的方法,尤其经常倡导“以智慧来代替金钱”;“有权者不管钱,管钱者没有权”;“不私自化缘”;“不和信徒共金钱往来”;“回归常住,利和同均”等等财物处理的观念。总觉得,佛教的钱财是十方来十方去,是大众所共有,寺院不但要懂得善用净财,对于财富的处理也要有健全的观念,才能让道场永续发展。

总说我这一生在佛教里,为了让佛教跟上社会的进步,在思想上,我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在实践上,我经常不断地在做调整。虽然我知道佛教必须改革,但往往都不是“一腔热血”地去革新,“宁静革命”,有进有退,有行有止,虽然不能收立竿见影之效,然行之有恒,也会慢慢克服一切!

同类推荐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千手观音传奇

    千手观音传奇

    对于观世音菩萨,世人皆知其号,却鲜知其身世故事。相传在远古的东方,有一个喜怒无常、暴戾凶残的婆袈国妙庄王,他听信了城隍老爷之计,在御花园向天讨子,许下大愿。谁知,愿大生灾,竟惹出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来。为救人间生灵,慈航道人投胎下凡,成为妙庄王的三公主,取名“妙善”。三妙善自幼聪明俏丽,从小念经修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妙善为国解难,智斗金仙国王子,妙庄王却淫威逼嫁。从此,三妙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九死一生,受尽磨难。她一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终成正果。三妙善是如何使盗贼改恶从善?如何使十月百花齐放?如何使炒熟的菜籽发芽?如何把热茶同时送到五百位尼姑手上?如何身上会长出千百只手?传奇故事引。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红尘滚滚,何处安心?瑜伽,是一条静心修行、寻找生命真谛的路径。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习练瑜伽的书,而是深入心灵,描述瑜伽与生活相融合的散文“心经”。《步步莲花》作者借鉴佛学术语,以“色”——瑜伽于身体、“受”——瑜伽于心性、“想”——瑜伽态的阅读与观影、“行”——瑜伽态的行走与寻觅、“识”——瑜伽于灵魂,记录瑜伽带来的沉淀和变化,启发读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感知神秘力量,感知宁静与温暖。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邱小西的灿烂人生

    邱小西的灿烂人生

    邱小西自从大学毕业后,家里发生了变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走入婚姻,几乎毁了她整个人生。离婚后,她认真打拼,与周以礼相识相爱,俩人都闯出了自己的事业,两颗打拼的心迅速升温,但也一波三折,最终迎来灿烂的人生。
  • 千金杀手

    千金杀手

    少女杀手vs毒舌公子,看少爷青凌潇如何玩转杀手洛晨曦。
  • 和平精英与我

    和平精英与我

    集合,到我这里来!我们是队友,永远都要站在一起!
  • 十八年来坠世间

    十八年来坠世间

    有的人虚伪,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你总会遇到像阳光般绚烂的人。幸好,在十七岁那年,林彤珊遇到了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儒武争霸

    儒武争霸

    试问苍穹——儒道至圣之刻,武道能否争锋?
  • 我们不再提过去

    我们不再提过去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纪里,拥有一段真正属于我自己疯狂而唯美的青春没有那么多的巧合,我们顺其自然地相遇,顺其自然地把对方放在心里,林俊逸……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你选择站在了她那边,你们终日不离,而我只能笑笑,别过脸,擦干自己的眼泪,奋力前行……究竟要多少次的失望和离开,才能唤醒你,我苦笑着入了他的怀里,全是不安与恐惧,林俊逸……我们都曾伤透了彼此的心,相爱相杀,一路走来,却也从没真正离开过彼此……因为爱你,我选择遗忘过去,未来的路很长,却也不是遥遥无期………
  • 九天剑君

    九天剑君

    闷骚宅男叶天上网无意间穿越,并成了上清门徒前往异世历练,得法诀《九天剑典》!破红尘、斩妖兽、驱邪魔!猥琐难掩其霸道的本性,无耻遮盖不住其风骚的人生!前世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且看这世他将带你感受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 重生之婢女谋

    重生之婢女谋

    将军府四姨娘婉碧被陷害,罚终生待在后院不得出门。两月后其产下一死婴,郁郁而终。再次睁眼,她回到了十五岁那年,她依然是大夫人身边的小丫鬟。这一世,她誓要把大夫人的真面目昭告天下。第一步就是解决姨娘的问题,她慢慢的凑近丫鬟玉鸢的耳边轻声说道:“玉鸢,能救你的只有我。偷偷告诉你,老爷的腰间,有颗黑痣……”
  • 穿越之神奇国度

    穿越之神奇国度

    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没有弱者,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信奉丛林法则。几千年前,神秘的门屹立于东海之上,门里涌出无数天材地宝,足可以毁天灭地的神秘武器,还有那随之而来的魔族。这里被称为神奇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