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6400000020

第20章 计算机界的功勋

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可能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华罗庚还是一位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

早在1947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讲师的时候,就与被后人称做“计算机之父”的约翰·冯·诺依曼相识。

冯·诺依曼是美籍匈牙利人,1903年生于匈牙利的一个银行家的家庭。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除此之外,他在经济学、物理、化学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全才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ENIAC机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不过,ENIAC机本身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没有存储器;二是它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几天,计算速度也就被这一工作抵消了。

1944年,冯·诺依曼正在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该工作涉及极为困难的计算。为此,冯·诺依曼所在的阿拉莫斯实验室聘用了100多名计算员,利用台式计算机从早到晚计算,可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那无穷无尽的数字和逻辑指令如同沙漠一样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尽。

被计算机所困扰的冯·诺依曼在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ENIAC机的研制计划,从此他投身到计算机研制这一宏伟的事业中。

1945年,在冯·诺依曼的带领下,ENIAC机研制小组发表了一个全新的EDVAC方案,即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1946年7月至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提出了《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的设计报告。由此,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

当时,冯·诺依曼对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非常赞赏,他邀请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许多相关的学术问题。

在那时,这位非常有远见的数学家,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是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并想着手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华罗庚回国以后,仍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而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很多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华罗庚迎难而上,开始积极倡导和组织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物色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选。在现在,这个问题简直太容易解决了,随便上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机构都能够找到几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但是,在1952年,别说找这方面的专家,就是找稍微懂点计算机的人,都非常困难。

华罗庚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的主任——闵乃大教授。

当时,正赶上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一些新院校成立的同时,一些旧院校被合并,还有一部分机构撤销,而闵乃大教授所在的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就在被撤销的行列中。

华罗庚认为闵乃大是电讯网络专家,而且他所在的部门已经被撤销,所以让他现在从事计算机研究是最佳方案。

因为同在清华,所以华罗庚和闵乃大很早就相识,当华罗庚把自己的想法和闵乃大说了以后,闵乃大有些犹豫,他说:“我在德国的时候,听说过计算机,据说那是个能够进行快速运算,而且计算极为精确的机器。但是我现在正在忙着写关于电讯网络方面的专著,我想目前我没时间去搞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听了闵乃大的婉言拒绝,华罗庚没有气馁,他说道:“闵教授,我知道你在电讯网络方面的造诣很深,你写这方面的专著,对国家电讯网络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的研制成功将使各行各业都如虎添翼。”

闵乃大有些犹豫,说道:“让我再想一想吧。”

华罗庚看见闵乃大有些犹豫,也就不再勉强,而是说道:“你先考虑一下,但是你要给我介绍几个研究计算机的人选。”

闵乃大听完笑着说:“华教授您真是学数学的,方法一不行就用方法二。”

华罗庚听完这话也笑了:“你比我熟悉你们那个领域的人,就当帮我一个忙好了。”

闵乃大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两个人选。一个叫做夏培肃的女同志,她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是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的高才生,曾出国留学,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她刚回国不久,以后究竟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决定。”

听完对夏培肃的介绍,华罗庚点了点头,又问:“那另一个呢?”

“另一个叫做王传英,是我们电机系的高才生。”

华罗庚听完后,又向闵乃大分别要了夏培肃和王传英的地址,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进行拜访。

夏培肃是受了华罗庚回国后所写的“致全体留学生的一封信”的感召而回国的,所以华罗庚的到访令她惊喜交加。当得知华罗庚来访的目的是邀请她参加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时,夏培肃立刻点头答应了,并且说道:“我在英国的时候就已经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没想到竟然有幸参加它的研制工作,而且是在华教授您的领导下,我真是太高兴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

同时夏培肃还帮助华罗庚说服了闵乃大和王传英参加计算机的研究。就这样,计算机研究最初的三人小组形成了。

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们3个人到华罗庚家拜访。当时华罗庚住的地方就在清华园里面,数学研究所旁边。

当时那个房子是政府专门为华罗庚修建的,一栋平房。中间是客厅,客厅比较大,沙发上、所有的桌子和台子上面全是书和杂志期刊。

华罗庚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三人,对他们愿意参加计算机的研究表示非常高兴,又对他们讲了讲计算机的前景和重要性,最后向他们说了说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华罗庚说:“你们看见我这一屋子的书了吗?这些都是我认为可能记载了计算机方面资料的书。但是我查阅了一下,很令人失望,里面有关的资料非常少。现在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的资料是保密的,特别是对咱们国家,这方面的资料更加封锁。资料是现在咱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你们有信心克服吗?”

夏培肃抢先回答:“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外刊上去找,我可以动员我在英国的同学们帮我去找。”

闵乃大和王传英也纷纷表示:要干就要干好,要知难而进。

华罗庚看着这3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新中国计算机的希望。

不久,华罗庚安排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从清华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成立计算机研究小组。

随后,在华罗庚的带领下,他们不畏困难,从英文期刊中查找零散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文章,经过大半年的准备以后,终于初步搞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资料。

夏培肃在回忆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时候说:

那时候一切都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

那些数学所的人根本不知道电是什么东西,电线都害怕,怕触电。后来我们要做无线电实验,需要电表,结果就请他们采购员采购。他也不懂那些,结果买了一个电力方面用的电表,多少安培的那种,我们都觉得很可笑,因为我们用的都是毫安什么的,都是无线电用的电表。反正和他买的不是一回事情。完全是外行,所以很费劲,后来都是我们自己去买。

而且那时刚解放,很多东西都没有,有时候就在旧货摊上去收一点东西。

1954年,计算机研究小组从华罗庚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转到了钱三强先生领导的物理所。这些并没有影响华罗庚对计算机研究的激情,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积极地从事着计算机的研究工作。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我国科学12年的远景规划,其中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喷气技术等被列为国家急需的紧要项目,同时指出应立即筹建其专门的研究机构,集中人力物力大干快上。

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华罗庚组织了一系列的报告会,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这次规划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确定了正确的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力的指导思想。

作为计算机技术规划组组长,华罗庚在这次规划中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规划组中有26名各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担任顾问的苏联专家,他们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第一个问题是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首先依靠苏联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研究计算机的条件还不成熟,最好选送一支队伍到苏联去学习,在苏联的帮助下研究计算机,连人带计算机一起带回来。

华罗庚听了大家讨论以后,最后统一思想:“我们应该立足于国内,选送去的只是少数人,在国内可以比较快地培养更多的、大批的专家人员,所以在国内研究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计算机设计队伍、计算机工业生产队伍、计算机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开展计算机研究。当时有很多人主张:很多单位同时开展研究,遍地开花。后来,华罗庚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这6个字,并得到了在场的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意见成为制定规划的一个原则。

第三个问题是大力培养新生力量。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和正确、鲜明的立场,使得规划组的成员十分钦佩,领导部门征求对未来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时,大家都一致推选华罗庚担任。

华罗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筹备上,他千方百计落实各方面的任务,1956年5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第一次筹备会议,根据他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由中科院、总参三部、二机部、高校专家14人,组成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筹备委员会由华罗庚任主任,何津、王正、阎沛霖任副主任。筹备委员会从此开始工作。

华罗庚不仅提出“先集中,后分散”的重要原则,集中了全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保证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机构的成功建立。他还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大楼的建设煞费苦心,亲自审查和比较了多种设计方案。最后的图纸是他亲自拍板的,施工过程他也是紧抓不放,最终使计算所研究大楼如期完工。

在华罗庚的领导下,在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内,开展了规划问题的研究,筹建了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购买了仪器设备和资料,聘请了苏联专家。同时,他还协调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研究所在筹备期间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此外,为了给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扩充人力,华罗庚还动员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里纯粹搞数学的专家改行,在他的号召下,冯康、许孔时、魏道政等自愿来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知名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也有幸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见证者。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华罗庚于同年2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及651班30多名学生座谈,给全校师生作了一次十分精彩的报告。他还参观了由这所大学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并对计算机教研室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临走之时,华罗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题词: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

651班的学生王惠通回忆,华罗庚先生和他们班同学座谈时,他讲计算机可以模仿人的大脑,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华罗庚时刻关注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内存容量4K。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华罗庚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这几十年的实物仍在,记忆仍存,它们点点滴滴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远见和智慧。

同类推荐
  •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本书着重介绍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李达三,在半个多世纪里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风雨历程。通过浓墨重笔的描绘,全面详实刻画了李达三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睿智决策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其成功铸就个人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传统与美德的相关事迹。本书通过对个体案例的剖析,不仅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创业闯世界的拼博精神,也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合力兴家乡的桑梓情怀。
  • 朱世忠怀念集

    朱世忠怀念集

    《朱世忠怀念集》收进散文、诗歌和评论等体裁文章约百篇,杨文琴、闵生裕等负责征集文稿、下载博文,并核对了文章的作者和写作、发表时间,编辑对文稿重新分辑整理编目。文集现分三辑,其中《青山湿》收进的是2010年8月之后亲人朋友不同时期创作的怀念散文,《梨花雨》大部分是发表于报刊、网络的散文诗、小品文和诗歌,《长相忆》则收进了各个时期对世忠散文、杂文的评论文字及序言、书评、创作论等
  • 美国国父——华盛顿

    美国国父——华盛顿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谁在守约

    谁在守约

    《谁在守约》以“人民好公仆”——裴庆生的生命轨迹和工作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生前书信、日记、论文和妻子、儿子的笔记等,发掘了大量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素材,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裴庆生同志无私无畏、勤政廉洁的品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反腐倡廉、造福一方的执著追求,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 谍战,在龙潭虎穴

    谍战,在龙潭虎穴

    他们工作的地点是敌特首脑机关、中枢系统,他们的真实身份是中共高级特工。中统、军统、汪伪76号,个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魔窟,破密电,除叛徒,保卫中共领导人,传递绝密情报,凭借超人的胆识、过人的智慧潜伏在敌人心脏。即使是“五重间谍”心中也只有一个方向,传奇;神奇构成了他们绚丽的间谍人生。
热门推荐
  • QQ炫舞之我不是骑士

    QQ炫舞之我不是骑士

    当我们绕了一大圈之后,是否还会回到原点?“暮一晨!!陪我玩炫舞吧!”“不要。”他!我的青梅竹马,时而温柔时而腹黑时而又成冰块的家伙,永远都是被他气得半死!他家住在我家隔壁!窗户对着我房间的阳台!早上还会跳墙过来叫我起床?炫舞、现实世界,你是否离开过?后来的消失你去了哪里……
  • 末世行仙

    末世行仙

    别人是被穿越,而我是玩穿越!仅仅是穿越怎么够?末世当道,灵气复苏。现代中,我要做一个有钱的修者!末世中,我要做一个有权的修者!从一个宅男逗比成为王者的坎坷路。
  • 魏风长存

    魏风长存

    机缘巧合来到三国,没办法,既然回不去,那就折腾一番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反正不是一个人再战斗,干就完事了。
  • 重生神话传说之洛天依

    重生神话传说之洛天依

    这是本人第1个作品,闲来无事写。写着不好,不要喷。
  • 等风等雨等花开

    等风等雨等花开

    天生带有主角光环走哪都在聚光灯闪烁下的大明星苏潇潇,因为不满经纪人接下的商务合作独自出行旅游,在途中遇到了万年冰山脸唐穆青,两个不同身份的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 偷心游戏

    偷心游戏

    她从来不屑世间的爱情而把它当作游戏。靠暗昧赢取金钱、靠策略赢取真心,男人对她而言就只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动物,而美貌就是最好的武器。第一次,遇见她,她在舞场中央跳着热舞。第二次,遇见她,她却成了他公司里的小职员。一天过后,他与她立下契约,让她的一切只属于他。
  • 因为有你之偏执小姐冷医生

    因为有你之偏执小姐冷医生

    她是从小自闭的富家千金,他是家境一般的天才小孩因缘际会,他们相遇,从此,有他的地方,身后,总有个她她喜欢跟在他身后,牵着他的手也好,抓着他的衣角也罢,只要他而他,从幼时的宠溺无奈到长大后的介意疏离他的生活,从来没有缺过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失去她直到,他与另一个女孩在街头拥吻直到,她消失在他的世界直到三年后……心中的侥幸轰然倒塌他明白,有些人,回来了,却也回不来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