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01400000002

第2章 杜诗的流传和注释

我们现在开始讲杜诗。清朝末年流传一句话,现在也是我们的口头语,叫作: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为什么说从何说起呢?就是说对这么巨大的一个对象,它有这么繁复的内容,我们要谈它的话,从什么地方开始说才好呢?这句话再往前推一点,它的原型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后来才有二十四史嘛,最早是十七史。那么从何说起呢?我们看被后人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家之一的王鸣盛的一句话。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这本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他认为你要做学问,治古代的文学也好,史学也好,经学也好,第一步就要学目录学,要从目录学开始,把它看成一个入门的途径,然后你才能找到一个门口,进入学术的殿堂。王鸣盛虽然是说史学,但对我们古代文学来说也一样适用,甚至可以说对于一切的文史研究,这句话都是适用的。因为学术往往积累了很长时间,它已经拥有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那么多的书,我们应该读哪一些,应该先读哪一些?假如不是有目录学的书来作指导的话,我们往往茫然无措,不知道该读什么,先读什么。所以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确定一个研究领域以后,首先要看一看,能否在这方面得到目录学著作的指导。那么正好,我们的杜诗学是有目录书的指导的。1986年,出版了两部关于杜诗的目录学著作,这对我们研究杜诗的人非常有用。

第一部是山东大学郑庆笃教授写的,叫《杜集书目提要》,是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的。第二本书是杭州大学已故的周采泉教授写的,叫《杜集书录》,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很巧,两部书都是1986年出版的。这其实也不巧,有一种必然性,就是我们这个古代文学的学术啊,大概是从1980年开始恢复元气,那个时候大家开始找题目来做,差不多都要写上几年,到这个时候写完,所以就重了,两部书就同时出来了。我手头只有后一部,前一部呢,我跟郑庆笃先生认识,我以为他会送我,结果他没有送我。我比他年轻哦,当时他可能觉得我太年轻了,就不送给我。(笑)后一部是我自己买的。当然有一部也就够了。

现在我把这两部书的数字摘录在这里,介绍给大家,看看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多少关于杜诗的著作,主要是注本与选本。郑庆笃的是分成这三类。他说清前知见书,就是清代以前的,一共有215种。所谓“知见书”,这是目录学的一个名词,就是这个书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我亲眼看到过的,这一类有215种。他又说近代知见书140种,是清以后的书。还有就是存目书221种。存目书就是这个书肯定曾经存在过,但是现在下落不明,我没有亲眼看到,它现在到底有没有亡佚也说不清楚,这叫“存目”。加起来,就是郑庆笃说的关于杜诗的书一共是576种。

再看看周采泉的书。周采泉的书中知见书没有分清前和近代,他放在一起了,一共是448种。存目书220种,比郑书少一种。加起来是668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两个数字都不包括杜甫的年谱、杜甫的传记以及单篇的论文,仅仅是指杜甫的集子、杜诗的注释本,当然有一些是选本。可见,我们现在拥有的杜甫的集子以及与杜甫作品有关的书已经有将近700种之多。另外大家要注意到,这两部书都是1986年出版的,它所收录的书最晚也是1985年出版的。而1985年以后才是我们学术发展得比较快的时候,在那以后又出现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们现在拥有的书,关于杜甫的书,应该说数量是相当多的。当然,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有这么一些关于他的书实际上不算多,真的不算多。我听朋友说过,他在英国看到过一个图书馆,是莎士比亚图书馆。为什么叫莎士比亚图书馆呢?因为这个图书馆里所收的书都是跟莎士比亚有关的,都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注释莎士比亚的。凡是跟莎士比亚有关的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图书馆。那这样一比,我们杜甫的书还太少,我们的学术没有他们那么发达,没有那么多书。

关于杜诗研究、杜诗学的著作,至少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研究中,它的数量是首屈一指的,李白诗的注本远远没这么多。这个话早在南宋时期就传出来了。南宋有两句话,关于古代诗文注本的,一句叫“千家注杜”,就是有一千个人为杜诗作注释;还有一句叫“五百家注韩”,就是有五百个人为韩愈的文章作注释。当然这两句话都是夸张的,实际上没那么多。我们可以追究一下这句话的来源。请大家再看讲义。“千家注杜”最早来自黄希、黄鹤父子。父子两人一辈子研究杜甫,父亲注杜没有完成,由儿子接着注,两代人完成了一部书,叫《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这是父子两人合作完成的一部杜甫的诗注。这个所谓的“千家注”,是属于书商的一种广告用语,他说很多,有一千家,实际上,我数过,151人,这本书里收进去的、发表过意见的杜诗学者一共是151人。当然也是比较多的了,超过100位。从那时起,“千家注杜”这个说法就流传开来了。应该说,到了今天,到了2006年,我们现在拥有的关于杜甫的研究性著作,不算单篇论文,肯定超过1000家,包括注本,包括研究著作,肯定超过1000种。

1000种,这么多书,假如我们不是专门研究杜诗学史的话,不是研究杜诗的流传、演变,不是研究这个课题的话,我们不可能去通读,你没那么多时间,你读到什么时候?十年也读不完,很多都是大部头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目录学著作的帮助,从中选择一些必要的书。我们应该读哪几种?或者先读哪一种,后读哪几种?这个应该通过目录学的书的介绍来确定。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为大家来挑选书目,因为大家的研究兴趣各不相同,假如你不研究杜甫的话,我想先读一种就够了,在这些注本中间选一种,比如说读清代杨伦的《杜诗镜铨》,它是最简洁的全注本,读这一种就够了,这个我暂时不细讲。但是假如说我们现在要回顾一下杜诗学的话,我们把范围缩小到杜诗的注本,不是选本,是杜诗全集的注本,我们就有必要梳理这样一些问题:它到底有哪几种是最重要的?每一种的特点是什么?每一种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不同的注本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换一句话说,这个杜诗学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怎么发展起来的?这样,我们当然要简要地了解一下杜诗注本的来龙去脉。

给大家介绍这样三篇文献。讲义上有。第一是《杜诗引得》的序。“引得”就是英语index,把它翻译成“引得”的,是解放前燕京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的学者。这个机构现在搬到哈佛大学去了,以前是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学者编著了一些中国古籍方面的索引之类的书,就叫“引得”。《杜诗引得》就是把杜诗中出现的每一个字,都给你编索引,这个字出现在哪一句、哪一篇,都给你编出来了,非常好用。现在有了电脑,这个功能说不定已经被电脑取代了,但在没有电脑索引的时候,这是非常好的书,你只要查一下,很快就查到了。《杜诗引得》的前面有洪业先生写的一篇序言,一篇非常长的序言,我没有作过统计,估计有四五万字。这个序言实际上就是把几种最重要的杜诗注本作了细致的介绍,这个注本怎么样,那个注本怎么样,一路介绍过来。它是我所知道的近代学界最早的关于杜诗注本的一个详细的介绍。这是洪业的序,大概是20世纪40年代写的。

第二篇文献是万曼的《杜集叙录》。万曼的《杜集叙录》比洪业的序介绍的注本更多,但是介绍的内容没有那么详细,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这个文献是20世纪50年代的。

第三篇就是现在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教授写的《杜诗早期流传考》。这是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专门关注在宋代编杜甫全集以前杜甫作品的流传情况。陈尚君的文献研究是做得最好的,他从文献学的角度切入,追究杜诗一开始是怎么流传的。

我觉得现在我们要想了解一下杜诗版本的演变情况,比较方便的是读这三篇,读这三篇大致上就有一个轮廓。

下面我们具体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当然是从作者的生前开始,作者发表作品,他完成这个作品,也就开始有读者,开始有评论了。所以对杜诗学的情况,我们也要追溯到杜甫那个时代。可惜的是,杜甫那个时代还基本上没有杜诗学,因为杜甫的作品在他生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769年,也就是杜甫去世的前一年,他57岁,他在湖南漂泊,写过一首诗《南征》。请看讲义。在《南征》中,杜甫说:“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意思是说,我这一辈子啊,非常辛苦地写诗——因为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么,把一生的精力、全部的生命都花在诗歌写作上——但是不见有知音。也就是说,并没有多少人赏识他的诗,理解他的诗,他的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人说在769年这个时候,杜甫的朋友大多去世了,李白、岑参、高适、王维这些人都去世了,所以他也许是说因他的朋友去世而没有知音。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更可能包含的意思是,杜甫叹息他的诗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像杜甫这样的诗人,这样高水准的文学家,他对自己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应该占有的地位是心知肚明的。他曾经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文章的得和失、自己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他都是清清楚楚的。杜甫叹息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这就告诉我们,杜诗在他生前所受到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在他身后的一段时间又怎么样呢?依然如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观点,他说我们要考察某一个时代文学的状态,某一个时代文学的风气,最重要的材料并不是那个时代的评论,而是那个时代的选本。你只要看那个时代的选本选了什么,选了哪些人、哪些作品,就可以看清楚那个时代的文学风尚、文学趋向,他们的价值判断如何。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非常内行。我们现在看杜诗,也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什么角度呢?就是所谓的唐人选唐诗,就是唐朝人所编的唐诗选本。

我们来看看唐朝人在选本朝的诗歌的时候,他们对杜甫的态度如何,他们的取舍如何。现存的唐人选唐诗,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1980年以前出的《唐人选唐诗》,一共收集了11种;第二种是后来经过增补的,变成了13种。11种也好,13种也好,现存的“唐人选唐诗”中,只有一种选了杜甫的诗,就是其中最后的一种,晚唐韦庄选的《又玄集》。我把这个数字抄在讲义上,韦庄的《又玄集》一共选了143位诗人,300首诗,其中有杜甫,选了7首杜诗,只有这一种。其他的10种或12种中都没有杜甫,而韦庄选《又玄集》其实已经到了五代了,韦庄是从晚唐进入五代的人,这已经很晚很晚了。在韦庄以前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十几种“唐人选唐诗”中,都没有选杜甫的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现在看到的“唐人选唐诗”下一个断语,说韦庄以前的唐代选家都没有注意过杜甫呢?这当然也不对。因为我们必须考虑还有一些已经亡佚的书,就是有的书当时有,但没传下来,我们现在看不到。我手边正好有一个例子,有这样一篇文献,大家可以看一看,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你不要轻易地得出一个全称判断来,你必须考虑得全面一些。中唐有一个叫顾陶的人,他编了一本《唐诗类选》,其中选了杜甫的诗。可惜这个选本没有传下来,宋代还有的,到明代就没有了,明人没提到,宋人提到过。这个选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根据宋人的某些评论、宋代诗话的某些转引,我们可以复原或部分地复原这个选本,从而知道它大致上是什么情况。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篇论文,就是我们系已经退休的卞孝萱先生的一篇论文,我把这个题目抄在这里:《〈唐诗类选〉是第一部尊杜选本》。这就是说,《唐诗类选》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推崇杜甫的一部诗选。根据卞先生的研究,这部《唐诗类选》一共选了大约200位唐代诗人,1200首作品,其中杜诗至少有27首。还有没有更多的我们不知道,因为这27首都是宋人的诗话、笔记提到过的。宋人某种诗话说:《唐诗类选》选了杜甫这首诗,它有什么异文,或者有什么其他情况,总之是提到过这个题目。卞先生把这些标题都考证出来了,就是这一部诗选中至少选了27首杜诗。我们可以看一看,它一共选了1200首诗,杜诗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顾陶是中唐人,与白居易、元稹、韩愈同时。这也说明当时的一种风气,到了中唐,杜甫的影响已经慢慢扩大了,杜诗的地位已经被人承认了。可惜这个选本没有流传下来。没有流传下来也就说明这个选本在唐代不是最著名的,要是最著名、最重要的话,就会流传下来。

我们再看一看《唐诗类选》的序,这本书的序还在。选本没有了,但序保存在《文苑英华》中,《文苑英华》第714卷。后来还被清朝人编入了《全唐文》卷七六五。两个集子中间都有。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序言对李白与杜甫不像一般那样称“李杜”,而是称为“杜李”,大家看讲义啊,这个序言中间的一句话,这不是我打错了,它就是“杜李”,不是“李杜”。我们一般都说“李杜”,只有顾陶在《唐诗类选》中说唐代最好的诗人有两个,就是“杜李”,把杜甫放在李白前面,可见中唐已经有一种尊杜的倾向,这可能是受了白居易或者韩愈他们的影响,可惜我们现在说不清楚了。

顾陶编《唐诗类选》已经是中唐了,我们还需要回顾一下杜甫生前以及他刚去世时诗坛对他的评价。正好有这样三种重要的“唐人选唐诗”可以作为材料,进行分析。请大家看讲义。第一个集子是芮挺章的《国秀集》,《国秀集》收诗的下限是天宝三载,就是744年,这以后就不收了。这书一共收了90位诗人,220首诗,每个人的平均数目很少,不足3首。这本书里没有收杜甫,杜甫的名字都没有提到。天宝三载这一年杜甫33岁,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解释,说杜甫这个时候的诗名还不够大,杜甫还没进长安嘛。所以芮挺章选《国秀集》的时候没有选他,情有可原。

我们再看下面一种,是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河岳英灵集》选诗的下限是天宝十二载,也就是753年,这一年杜甫42岁。杜甫天宝三载进长安,这个时候已经在长安城呆了九年了,跟长安城里一些有名的诗人王维啊、岑参啊也都有过交往,跟高适等人也有唱和。但《河岳英灵集》里依然没有杜甫,它选了岑参,选了高适,没有选杜甫。

再往下是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中兴间气集》所收的诗人是唐肃宗、唐代宗两朝的,它的下限是大历十四年,也就是779年。我刚才说过,杜甫是770年去世的。也就是说,在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编好了。但这部书里依然没有杜甫。

通过对这三本最有名的唐诗选本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杜甫生前以及身后的一段时期内,他的诗名是不大的,他没有受到诗坛足够的重视,他不算一流诗人,所以选家不选他,把他忽略不计。

再往下发展,就到了中唐,就到了顾陶选《唐诗类选》的时候。这个时候杜诗才受到诗界的注意,可惜到了这个时候,杜甫的作品因为没有很好地保存,已经散落的很多,传下来的已经不完整了。大家首先会注意到的是韩愈的两句话,韩愈在《调张籍》这首诗中曾经叹息说:“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哎呀,李白和杜甫这么两位伟大的诗人,当时的名声那么大,他们原先的作品就像泰山那么多,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像一根毫毛那么少。当然这是诗人的夸张之言,意思是说,亡佚的很多,留下来的不多了。

杜甫原来写了多少诗?到底亡佚了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统计,但我们可以测算。杜甫在他39岁那一年,向朝廷献了一篇赋,叫《雕赋》,赋前面要附一篇表,表示要把它献给皇帝,献给朝廷。他在进《雕赋》的表里面说:我啊,从7岁就开始写诗,到现在已经超过1000首了。可是杜甫39岁以前所写的诗,保存到今天的,就是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的,我数了一下,不到40首。可见,他的作品亡佚非常多。这个情况我们暂且不管,他一路写一路亡,这是没办法追究了。那么我们看看他最后保存了多少,到他生命结束的时候,编成集子的有多少首。

我们说读书、治学要时时利用目录学的帮助,我们现在再来用一下目录学,查一下《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请大家再看讲义。《旧唐书》的本传中介绍杜甫说:“有集六十卷。”就是说他有一个诗集,一共有60卷,但只说了卷数,而没有说多少首,作品数量没有。《新唐书·艺文志》也这样说,说杜甫是“集六十卷”,另外又加了一个“小集六卷”。这个60卷的杜甫诗集,原貌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我们现在没有任何材料。假如考古学家现在在什么地方突然发现这个东西,那肯定是国宝了,但是现在找不到,我们没法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关于《新唐书·艺文志》说的这个“小集六卷”呢,我们还知道一点内容,因为这个“小集六卷”首先我们知道它是谁编的,而且这个编者还写了一篇序。“小集六卷”是一个叫樊晃的人编的。樊晃当时是润州刺史,润州就是镇江,邻近南京。他在润州做刺史,为杜甫编了一个小集。这个小集呢,樊晃在他的序中说得很清楚,是补这个“集六十卷”的。他说杜甫已经有诗集60卷,这60卷当然他是看到的,还有一些作品没有收进去,就对此进行补编,编了一个小集,一共6卷。6卷有多少诗呢?也很清楚。因为他在序中说了,一共290首。290首这个数字很明确。那么我们再来推测一下,杜甫集60卷大概有多少诗。

古代诗人编集分卷时,往往不是把哪一年写的作品编成一卷,或者是把某一种体裁编成一卷,而是根据数量,就是多少首诗,它们的篇幅有多少,它们写在卷子上有多长,就编成一卷。古代这个卷子是卷起来的,不像我们现在的书是一页一页的,所以一卷的数量、一卷的长度在同样的时代是差不多的。

唐朝人的诗集,我们现在知道得最清楚的,唐朝的诗人生前自己编好的,后来又基本没有亡佚的,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就是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一共有75卷,3800首。白居易大概是唐代作家中为保存自己的作品而用心思最多的一个人,他最下功夫保存自己的作品,使它流传下去,所以他生前编好自己的诗集以后就抄了五本。那时候还没有印刷,印刷术已经发明,但不用来印一般的书,只用来印佛经之类的。他自己抄了五本以后,两本给他的后人,一本给外孙,一本给侄儿,另外三本分别存放在三个寺庙,是三个不同地方的寺庙,其中庐山东林寺有一本。他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作品抄成五本,分在五个地方收藏,即使一个地方有战乱或者失火烧掉了,其他地方的还可以留下来传下去。他这样周密的安排果然发生了作用,他的《白氏长庆集》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基本没有亡佚,我们今天能够看见它的全貌。

我们根据这个数字来测算一下,就是75卷,3800首。用计算器算一下每卷的数量,推算杜甫的集子,60卷杜诗的数目大概是3040首,如果再加上樊晃编的小集290首,我们大致上可以知道,杜甫去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编好集子的应该有3330首左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应该看到那么多杜诗,可惜流传到后代的连一半都不到,到今天,一半以上的已经亡佚了,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了。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我已经引用在讲义上,大家看一看,我就不讲了。

樊晃的小集我们也看不到了,我们只看到它的一个序言,知道一些大致情况,所以我们现在要回溯杜诗流传情况,真正能说得很确定的内容,只能从宋代讲起。也就是说,杜诗在唐代的流传情况,他的全集的流传,他的小集的流传,我们都不清楚,只能做一些侧面的推测;确实的情况,只能从宋代的注本开始讲起。

首先我要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日本有一位叫吉川幸次郎的汉学家,是日本的杜甫研究专家,他说过一句非常内行的话。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吉川到北京大学访问,做了一个讲座,演讲的全文当时没有登出来,但是当时报上发了一个消息。吉川说:“我们研究杜诗,除了重视清代人的注本以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宋朝人的注本。”他讲的这句话报上登出来了,程千帆先生看到这个报道后说:“吉川是个内行。”吉川是个内行,就是说吉川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内行。我个人对日本人向无好感,这甚至影响了我对日本汉学家的看法,但吉川可能是一个例外,因为他一辈子研究杜甫,他非常崇敬杜甫。我听河南的朋友说,吉川在去世以前不久专程来到中国,到河南的巩县朝拜杜甫的故居。那里有一个窑洞,在一个笔架山下面,我后来去看过,据说杜甫就生在那个窑洞里。吉川在日本用白布做了一件长的礼服,他认为唐代的礼服应该是那样的。他带着礼服来到中国,准备到杜甫的出生地穿上这件礼服行礼。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县城以下的地方是不许外国人去的,吉川走到郑州,要求到巩县去,当地政府就不同意了,只能到郑州,不能到巩县去,所以吉川就非常失望地回去了,他的这个心愿也没有完成。他一辈子研究杜甫,确实是孜孜不倦。我们现在回到他这句话上来,他说要特别重视宋朝人的注本,说得非常对,因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杜甫诗集的一切版本,都是从宋本而来,都跟宋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者说最早保存杜诗、整理杜诗的就是宋代的学者,所以我们必须回顾宋本。

现存的杜诗版本,虽然有668种之多,但它的真正的源头只有一种,就是宋代的《杜工部集》20卷。请大家看讲义,上面写“王洙本”,是王洙编的。王洙,字原叔,所以也叫“王原叔本”。我们看他的生卒年,是997年到1057年。这个人是一个学者,一个目录学家,曾经参加编写《崇文总目》——北宋皇家藏书的一个编目。王洙参加过这个编纂工作,他看到的书很多,因此他就把杜甫的诗收集起来,合在一起,编成了一本《杜工部集》,共20卷。当然,这个时候所谓的“全集六十卷”都没有了,都亡佚了,王洙把散落的杜诗都收拢来,才编成了《杜工部集》。这个本子是后代一切杜诗版本的源头,是祖本,是最早的一个本子。

这个本子在王洙生前没有刻。王洙宝元二年也就是1039年编成这个本子,到了1069年,就是编好30年以后,才由一个叫王琪的人把它刻出来。王琪当时是苏州太守,他在苏州把这个书刻出来了。据《吴郡志》记载说,第一版就印了一万本,“士人争买之”,很畅销,很快就卖完了,后来又印了第二次。因为大家一直没有看到过杜甫的全集嘛,所以一印出来就非常畅销。古代印一万本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的学术著作就印个两千本嘛,《杜工部集》一下子印一万本,而且那时候人口又少。从此,杜甫的全集就流传开来。这个“王洙本”里面所收的杜诗已经有1405首,相对于我们刚才测算的结果,就是杜甫去世时他的作品有3000多首,还不到一半,但是已经收得非常完整、相当完备。直到今天,很多学者还在到处收集杜诗,大家想一想,如果大家在一本什么书里发现了一首杜甫的佚诗,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你可以马上写一篇学术论文,到《文学遗产》上去发表。你们看,现在研究新文学的人,发现了一张鲁迅写的账单也算一个成果,也可以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你找到一首杜甫的佚诗那还了得,所以大家都在用力气搜罗。但是一直到清代——我把清注的数字写在讲义上了——收诗最多的一种就是浦起龙注,总共也只有1458首。复旦大学陈尚君所编的《全唐诗补编》,应该说补得最全了,也就补了一首杜诗,而且真伪莫定。我看是假的,不是真的。应该说,这1458首中也有十几首诗是有争议的,到底是不是都是杜诗,学界看法不一样。可见王洙搜罗的1405首是相当完整了,杜甫的重要作品都在里面。所以他的功劳非常大,他是杜诗学的开山之祖,是全面整理杜诗的第一人。

顺便提一下,这个“王洙本”的宋本的原貌我们现在能看到,1957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续古逸丛书本”,叫《宋本杜工部集》。这个本子实际上不是王琪在北宋末年的刻本,它是南宋初年的刻本,就是第二版或者第三版甚至第四版了,但是刻的内容是一样的,跟“王洙本”的原貌完全一样。这个是宋本,里头有17卷完全是宋本,也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其他几卷是明代汲古阁的影钞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本子。当然,“续古逸丛书本”我们南京大学图书馆是有的,大家如果对古代的木刻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借出来瞻仰一下,但你不用去读它,因为它没有注解,白文,而且这些杜诗后来的注本中都有,你读杜诗没有必要去用它,你可以去看一下宋本到底什么样。大家知道,宋代刻的本子字大、墨精,非常漂亮,都是文物,价值很高,但它的文本在后来的版本里都有。

说到“王洙本”,就牵涉另外一个名词,请大家看讲义上关于“伪王注”的问题。所谓“伪王注”,就是假托王洙之名为杜诗做的注解。因为王洙编的这个本子本来是白文本——就是只有原文而没有注释的,但是到了南宋,就出现了假托王洙之名的注文,这个注文是假的,这在程千帆先生写的那篇《杜诗伪书考》里已经把它说清楚了。“伪王注”的情况不是很严重。第一,它不多,数量很少;第二呢,它的注还是老老实实地注的,就是杜诗有什么典故、有什么成语,都注出来了,尽管不是王洙做的,是其他学者假冒他的名义做的,但这个注本身还是真的。在宋代的杜诗研究中,最需要警惕的、影响最坏的一种注本不是“伪王注”,而是“伪苏注”,就是假托苏东坡的名义做的一个杜诗的注解,这个注本可以说是影响极坏,一直到今天,其流毒还没有完全肃清。

我们为什么说这个“王注”是假的呢?因为王洙编好《杜工部集》以后写了一篇后记,这个后记中说得明明白白,他根本没有做注,仅仅是把杜诗搜集来,校对了异文,把它编在一起。后来在《杜工部集》刻印的时候,王琪,就是刻印这本书的人,也写了一篇后记。这篇后记里又重复了这个意思,说王洙根本没有做注解。所以后来出现的所谓“王原叔注”就是假的。

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史现象,就是杜诗学中所谓的“伪苏注”的问题。“伪苏注”之所以比“伪王注”的影响更大,危害也更大,其原因在于:第一,“伪苏注”所假托的这个人比王洙更有名,他不是别人,是苏东坡。请大家想一想,不但是杜诗,还是苏东坡给它做的注,这个注本的价值当然是太高了,所以它的影响就非常大。第二,这个“伪苏注”的数量非常多。“伪王注”我没有统计过,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寥寥几十条,而“伪苏注”现在有3000多条,3000多条注解都说是苏东坡做的,这个影响就非常大。这3000多条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现在都还看得到,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一番。

“伪苏注”大家早就知道是伪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讲它呢?一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杜诗学中的一些风尚,一些风气;二是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给大家讲一下我们怎么来考察这一类问题。当我们要研究一个文学史问题的时候,我们从何入手?顺着什么思路来展开思考?下面讲的内容实际上都见于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叫《杜诗“伪苏注”研究》,发表在《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这个文章早就发出来了,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当时写它是为了参加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当时北京大学开了一个会,国际汉学讨论会,因为有老外来参加,而国外的汉学家的论文都是写得非常长的,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动不动就是三万字、四万字,我们国内学者一般写个八九千字就差不多了,所以我那篇文章写得很长,材料很多。下面我就把我那篇文章的主要思路、切入问题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个现象,比如说考察一种文本,这个“伪苏注”也是一个文本,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弄清一个文本出现的年代非常重要,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中提出,中国人喜欢作伪,喜欢造假古董,造了很多部伪书。他说,怎么判断这个书是假的呢?他提出了14种方法,其中第一种就是看它出现的年代,这个文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家知道,我们学术界前几年争论得很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真伪问题,就是《二十四诗品》到底是司空图写的,还是别人写的。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复旦大学的陈尚君。陈尚君怎么会想到这一问题的呢?他怎么会凭空想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假的呢?要知道,我们以前读书,读的每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文学思想史,乃至关于唐代诗学、唐代美学的所有著作,都说《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写的,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章,很重要的一章;谈到晚唐诗学思想,也总是要说《二十四诗品》和司空图如何如何。陈尚君怎么怀疑这是假的呢?这么多人都没有怀疑。我曾经当面向他请教,我说你怎么会怀疑是假的,他就说了他当时的思路。他当时跟朱东润先生读书(他是朱东润的研究生),朱东润给他指定的书中,有一本是《二十四诗品集解》。所谓“集解”就是把后人所有的解释都搜集在一起。这本书是谁做的呢?是郭绍虞先生做的。大家知道郭绍虞先生作批评史研究的一个长处就是材料非常详尽,他把所有的材料都收在里头,这本《二十四诗品集解》也是这样,关于《二十四诗品》的历代所有的评论、注解他全部收集在里面,几乎没有遗漏。陈尚君就读这本书,他读啊读啊就怀疑起来。他这一点很了不起,写一篇好的论文,最初的一步就是怀疑,像胡适之说的“大胆的怀疑”。他从什么地方开始怀疑?他读《二十四诗品集解》时发现,虽然材料收得很全,但是其中所有的材料,年代最早的是明代,是明代中叶以后。司空图不是无名之辈,是有名的诗人;《二十四诗品》是这么重要的一个诗学理论著作,而且本身的文字写得非常优美。《二十四诗品》大家都读过的,是用韵文写的,四言韵文,非常美。于是他就开始怀疑了,他想:这么有名的诗人,这么重要的作品,怎么会在整个晚唐、整个五代、整个宋代、整个元代甚至大半个明代都没有人提起呢?没有人发表过评论,没有人做过注解,没有人提到过这个文本,到晚明才有人提起?他就怀疑,这个文本可能是假的,出现在晚明,晚明以前没有人看到过它。他就开始追查,后来就追出这样一篇重要的论文,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虽然学界现在还有争论,但是多数人相信,至少我相信,这不是司空图写的,《二十四诗品》最早可能是元代人写的,或者是明代人写的,但不是司空图写的,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提出来了。所以,我们对于可疑的文本要追究它的年代,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于“伪苏注”,我们也从这个思路来看一下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首先可以明确知道的是,它不可能早于1097年,也就是北宋绍圣四年。为什么呢?因为“伪苏注”有一个序言,说这些注释是苏东坡做的,说是苏东坡贬到海南岛去之后,所谓“东坡先生亦谪昌化”时做的。海南岛一个地方叫昌化军。苏东坡是绍圣四年(1097)四月被朝廷贬到海南岛去的,他六月渡过琼州海峡,七月二日到达贬所,也就是这个昌化军。这是我们很明确的,苏东坡的生平非常清楚。既然这个序里说到了这件事,那么做注肯定是在这以后。这在逻辑上是很清楚的,不可能在这以前,做“伪苏注”的人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地知道苏东坡要贬到昌化呢?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是不可能的。“伪苏注”的文本中也曾经提到过苏东坡,并模仿苏东坡的口吻说了这样一些话。大家请看讲义,这些话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这部书的卷三。我们后面会介绍这本书,它也是宋代的一个杜诗注本,是保存“伪苏注”最全的一本书,我研究“伪苏注”是以它为主要文本。这本书的卷三有一首诗叫《立春》,它下面的注解就是以苏东坡的口气说的。“余寓惠州”,就是他在惠州,还没被贬到海南岛的时候;“适值春日”,正好是春天;“书示翟夫子”,就是把关于杜诗的这一条意见写下来,给这个翟夫子看。所谓翟夫子,倒是确有其人,是当时住在惠州的一个不第书生,一个没考上进士的穷书生,他的名字叫翟逢亨。为什么知道是他呢?因为他是苏东坡的邻居。他本来默默无闻,但和苏东坡做过邻居,就有名了。(笑)所以现在的房地产商人也会利用名人效应来做广告。东坡诗里写到过这位翟夫子,请看讲义,苏东坡有一首诗叫《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苏东坡在白鹤峰的一所房子快要造好了,他晚上路过西边的邻居翟秀才家,翟秀才就是这个翟逢亨。诗里说:“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林行婆也是苏东坡的一个邻居,一个老太太。“行婆”指在家念佛的人,老太太姓林,信佛但没出家。所以“伪苏注”就以苏东坡的口气为杜诗做了这一条注解,说:我正好在春天到了惠州,就为杜诗写了这一条注解,给邻居翟夫子看。可见,这个伪造者是读过苏东坡这首诗的,也知道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去的事情。所以这个“伪苏注”肯定出现在1097年以后,这是它的上限。

上限确定了,但要确定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还得往下推。这是我当时推理的思路。首先我们可以找旁证材料,因为大家可以从逻辑上这样考虑这个问题:假如真的有苏东坡为杜诗做的注解,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出现,肯定会受到大家的关注。我刚才说了两点原因:第一,作品的作者是杜甫;第二,注释的作者是苏东坡。这两个人凑在一起,文坛、诗坛肯定是要关注的,不可能不关注。我们先来看《王直方诗话》。王直方是1109年去世的,他的诗话是后人编的,其时间和苏东坡贬海南的时间相去不远。《王直方诗话》中说到过“伪王注”,说王洙没有注过杜诗,但没有一个字牵扯到“伪苏注”。王直方认识苏东坡,他是苏东坡的后辈。他肯定没有看到过所谓的“伪苏注”,如果他看到的话,不管他承认还是不承认,肯定要发表一些意见,不可能置之不理。所以,1109年的时候,“伪苏注”还没有出现。

再往下推,一个叫洪刍的人也写了一本诗话,叫《洪驹父诗话》。他也提到了“伪王注”,而没有提到“伪苏注”。他说:有一首杜诗(就是讲义上写的,杜甫有一首诗《巳上人茅斋》),里面有一句叫“天棘蔓青丝”,“天棘”这个词一向是杜诗注解中的一个难题,不晓得它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天棘”?“伪苏注”里有一个解释,它说天棘就是印度话中的柳树,梵语中的柳树就叫“天棘”,因为“蔓青丝”嘛,绿色的长丝就叫青丝,“蔓”就是延伸,它是描写柳条的。可是这条注在洪刍的《洪驹父诗话》中没有提到,因为《洪驹父诗话》中说杜甫这句诗不可理解,不知道“天棘”是什么。假如他看到过“伪苏注”,他肯定要引了,他会说,哦,苏东坡说过,“天棘”就是梵语的柳;或者说,这不对,不是柳,这是胡说的。他总要发表一下意见。但是他说不知道,所以他没有看到。而洪驹父是死在1127年到1130年之间,所以我们这个上限又要往下推,“伪苏注”这个文本到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下面请看讲义。再往下推,推到王观国。王观国是南宋一位有名的学者,他的《学林》是一个很好的笔记。在《学林》中,他多次说到“伪王注”,而且指出“伪王注”是错误的,不是王洙注的,但他没有一个字提到“伪苏注”。这本《学林》是1142年写好的,可见到这个时候“伪苏注”还没有出现,因为王观国还没有看见。

再往下推,我们引赵次公的注,赵次公为杜诗做了一个注解,我们简称为“赵注”。“赵注”成书于1134年到1147年,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年,肯定是这一段时间。这13年间成书的这个“赵注”已经说到“伪苏注”了,他说“伪苏注”是假的。请看讲义。他说:“《东坡事实》乃轻薄子所撰。”说是一个轻薄的人、没有学问的人伪造的。所谓《东坡事实》,是“伪苏注”的一个书名,这本书有很多书名,其中一个叫《东坡事实》。既然赵次公说这本书是伪造的,可见在1134年到1147年这一段时间,赵次公已经看到了这个文本。这样一来,它的下限可能是1147年,上限刚才推了几个,大致上在这一段时期。

这里我要再举一个材料。大家知道,我们从事这种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材料的精确性。这个材料就是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可能是南北宋之交最重要的诗话类著作,有前集和后集,对唐代和宋代的重要诗人都有很多评论,而且搜集了别人的很多评论。这部书的前集卷十一中,胡仔驳斥“伪苏注”,他说:“《注诗史》(也是‘伪苏注’的一个书名)必好事者伪撰以诳世。”就是说,好事的人假托苏东坡的名义来骗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前面有一个序,写于绍兴十八年,也就是1148年,大家注意这个数字哦,1148年跟赵次公的“赵注”可能完成时间的下限1147年非常接近。刚才我说,因为“赵注”已经提到“伪苏注”了,所以“伪苏注”最晚在1147年已经出现,我们现在看到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写于1148年,而他在书里已经驳斥“伪苏注”了,所以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旁证材料。也就是说,在1148年的时候,胡仔已经知道“伪苏注”是假的,已经说它是假的,这跟1147年可以相互证明。

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胡仔的这个序,它后面署的时间很清楚,就是1148年。可惜这条材料是不能用的。这里我要介绍一个情况,就是《苕溪渔隐丛话》的序虽然是1148年写的,而他这部书是先写序后写书,他写序的时候书还没有写好呢,所以这部书真正的成书时间要晚很多,已经晚到绍兴三十一年或者三十二年,也就是1161年或1162年。这个研究成果是淮阴师范学院已故的周本淳教授做的。周本淳有一本书,叫《读常见书札记》,这是一本非常不起眼的小书,很薄,封面也很朴素,可能一般人都不大注意,可这本书里有很好的见解。这个老先生做学问非常踏实,他一条一条地研究,他说这个《苕溪渔隐丛话》写序在前,成书在后,我觉得这个结论完全可以成立,所以这条材料实际上是不能用的。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做考证文章的时候,表面上看来这条材料很好,可以支撑我的论点,但是你要仔细考察它到底坚实不坚实,可靠不可靠,要仔细,不要轻易地一看,哦,这个序写于1148年,正好跟“赵注”的1147年只差一年,很好的一个材料,马上就用。你如果这样用了,你就太轻率了,你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时候他的书还没写,这个时候“伪苏注”完全可能还没出现。

刚才我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从旁证材料来推测一下“伪苏注”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现在基本上有这样一个年代,就是最早不会早于1142年,因为王观国的《学林》中还没有提到,最晚不会晚于1147年。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哪一年,大致可以确定为1142年到1147年之间,或者也就在这前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当然,考证文章最好做到非常确定,就是具体到哪一年,但是材料不够,没有文献,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稍微有点模糊的结论,就是在南宋初的绍兴年间,“伪苏注”已经出现了。把它出现的年代搞清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伪苏注”很不可靠,因为这个时候苏东坡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苏东坡1101年去世,到这个时候已40多年了。做“伪苏注”的人说他跟着苏东坡到海南岛去,一直陪着苏东坡,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说的一些杜诗的事情他都把它记下来,最后编成了这本书。这个“伪苏注”的所谓记录者,他当初跟着苏东坡到海南岛去,记下了苏东坡的3000多条说法,过了40年才把这些材料公之于世,太不符合逻辑了吧。而且这么有名的一个文献,既然被记录下来了,40年中间怎么会没有人提到过呢?就像陈尚君考察那个《二十四诗品》一样,很长时间没有人提到过,所以就很不可信。

当然更可疑的是“伪苏注”的内容。下面稍微介绍一下,请大家看讲义。“伪苏注”有这么多的名称,宋人的笔记中提到的这些名称都是“伪苏注”的书名:《东坡事实》《杜陵句解》《注诗史》《老杜诗史》《东坡杜甫诗史》,还有一种叫《东坡杜诗故事》。流传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书名,实际上都是同一个文本,都是假托苏东坡的名义为杜诗做的注解。假托苏东坡的名义为杜诗做注解,假如这个注本身有学术价值的话,假如它对杜诗解释得很准确的话,那么我们还应该重视它,不应因人废言,即使它不是苏东坡说的,也很有价值。可惜的是,这个“伪苏注”绝大部分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是胡编乱造的。治学最忌的就是胡编乱造,根本没有根据,瞎说一气,而“伪苏注”的最大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情况,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个“伪苏注”,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叫《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宋注本中的,这是南宋出现的一种杜诗注本,里面保存“伪苏注”最多,3000多条都在这本书里。这个编者最没有眼光,他看到“伪苏注”,不知道是伪的,就全收进去。这个注本上没有编者的署名,当时的书商可能是找了一些文化水准不高的人在那里胡乱编的,也许编的人自己心虚,不敢署名,所以没有名字。还有一种是韩国的,叫《纂注分类杜诗》,是流传在韩国的一个杜诗注本。这个注本几乎把“伪苏注”都保存下来了。这个本子大概出现在相当于我国明代的时候,15世纪的时候。我以前有一个韩国留学生,他送我一部韩国的杜诗注本,我一开始觉得很宝贵,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伪苏注”。当然书是很漂亮的,精装的,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架上,哪个同学想看“伪苏注”可以去看,里面有很多。

这两本书中的“伪苏注”,其注文前面有所谓“坡曰”或者“苏曰”,一共有3000多条。我还下了点功夫,仔细地核对了,核出其中至少有14条是真的,的确是苏东坡说过的,不过是从苏东坡的文章里抄来的。我这里举一条。举一条有什么用呢?以后当我们讲到“九家注”的时候要用。南宋有一种注本叫“九家注”,是郭知达编的。“九家注”本的卷五——请大家看讲义——有杜甫的《后出塞》五首。杜甫写了《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后出塞》五首后面有“坡曰”(就是东坡说):“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有脱身归国,禄山尽杀其妻子者。不出姓名,亦可恨也。”意思是说,仔细地体会这首诗,大概是在安禄山要造反的时候,安禄山的将领中有一个人从部队里逃出来,归顺了大唐政府。他逃走以后,安禄山就把他的妻儿老小都杀掉了。可惜这个人的姓名都没有记下来,不知道是谁,所以觉得很可惜。

这一条当然是对杜甫《后出塞》诗的一种理解,因为《后出塞》就是写一个人年轻时到燕云之地从军,在安禄山那里立了很多战功,后来逐渐提升,做到地位比较高的将领了。当他发现安禄山正招兵买马,准备造反时,他不愿意造反,就一个人逃走了。这个人后来怎么样呢?杜甫这组诗的最后一首写他的下落。“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说是半夜,一个人从小路上匆匆地逃回来,回到家乡一看,都没有什么人了;“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回家以后,虽然坏名声脱免了,没有跟安禄山去造反,没有变成叛军,但是一个人又穷又老,又没有子孙。这条注可能就是对杜诗所描写的这种情况的一种理解,认为杜甫描写的确有其人,可惜他的名字没有记下来。当然,按我的理解,杜诗所描写的不一定是某个确定的人,他是在写一类状态的人,当时有一类这样的人。不管怎样,这一条注文和杜诗的情况是比较吻合的,是对杜诗的一种评述。这一条材料,我们可以断定它不是“伪苏注”,不是假的,它确实是苏东坡说的。

我这里有两条证据:第一,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引了这一条,说“东坡云”,内容跟上面说的完全一样,就是“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等;另外,这一段文字也见于苏轼的文集,《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有一个题跋,叫《杂书子美诗》,就是他随便写了好几首杜诗,后面加了一些跋语。大家还记得吧,胡仔已经在书里驳斥“伪苏注”了,说“伪苏注”是假的,但他这里又引“东坡云”,可见他认为这一条不是“伪苏注”,他确实在东坡的文集中看到过,因此这一条材料是真的。那么类似这样一种情况的,我经过检查,在“伪苏注”3000多条中发现了14条,我在文章中都写了。当然,也许我有所遗漏,因为我读东坡集子读得不是那么熟,有的也许不记得了,有的漏掉了。但至少有14条是真的。大家看一看,14条作为分子,3000多条作为分母,这个比例太小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伪苏注”基本上是胡编出来的,即使有真的,也是这非常少的例外,做“伪苏注”的人偶然在东坡集子中找到了一句,就抄来了,其他没有的他就伪造,所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假的。

南宋时,人们已经知道“伪苏注”是假的。下面举两个文本说明。第一个是朱熹的,请看讲义,是朱熹的一个题跋《跋章国华所集注杜诗》。朱熹虽然是个理学家,但是他非常关注文学,在文学上很敏锐,许多见解都很高明,所以我写了一本《朱熹文学研究》。朱熹指出“伪苏注”是假的,他批评“伪苏注”“所引事皆无根据”,就是说“伪苏注”引的典故都是没有根据的。“伪苏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就是“反用老杜诗见句,增减为文,而傅以前人名字”。意思是说,依据杜诗中有一句现成的句子(所谓“见句”就是现成的句子)加几个字,或减几个字,再附会到前人身上,伪称这句话是前人说过的,有出处,是个典故。实际上,这个典故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是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简称“陈录”。南宋出现了两种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一种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还有一种就是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这可能是我们目录学上最重要的两部书。因为以前目录学的书,它所著录的都是皇家图书馆的藏书,不是作者自己家里有的书,所以有的著录是出于传闻,像《新唐书·艺文志》里面的书,《新唐书》的作者并没有全部亲眼看到过,他听说有某部书,就写下来。比如《新唐书》记载的杜甫集60卷,其实欧阳修和宋祁都没见过。而晁公武、陈振孙的这两部书是根据自己的藏书来写的,他们家里确实有这些书,再来做一个解题,说这本书怎么样,内容对不对、好不好,这就非常可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卷十九专门批评了“伪苏注”,说它“随事造文,一一牵合,而不言其所自出”。也就是说,“伪苏注”是随便伪造一些典故,然后跟杜诗拼凑在一起,都不说明出处。因为是伪造的,当然没有出处了,当然不能说出自哪本书了。

我们说朱熹这样批评“伪苏注”,陈振孙那样批评“伪苏注”,大家听了还觉得有点抽象。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分门集注杜工部集》卷二有一首《立秋后题》,其中有一句叫“日月不相饶”,“饶”是饶恕的意思,就是这个时间啊很残酷,无情地流逝了,不饶恕我,我一天天地变老了。这是古代诗人经常会有的一种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它下面就注了,“坡曰”:“王献之览镜见发,顾儿童曰:日月不相饶,村野之人二毛俱催矣。”王献之照镜子,看见自己花白的头发,回过头去对儿辈说:时间不饶人啊,我的头发越来越短、越来越稀少了。“二毛”就是黑白夹杂的头发,像我这样的头发就是“二毛”;(笑)“二毛俱催”,就是有了花白头发,而且头发越来越短、越来越稀少。表面上看注得很好,你看这句杜诗“日月不相饶”,不是杜甫自己创造出来的,是用典,是王献之说过的。问题是王献之这句话见于何处?出处在哪里?它没有。“伪苏注”不交代出处,就说王献之这样说了。那么你一个南北宋之交的人,怎么知道王献之说过什么呢?你见于什么典籍呢?“伪苏注”所以会被人看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出现得比较早。假如“伪苏注”是出现在明代,是对明代人的诗做注,我们就很难发现它的错误。为什么?因为唐以前的书,其数量是有限的。以前有很多老先生说:“唐以前的书我全部读过了。”这是完全可能的,包括唐,都可以完全读过,你只要下功夫。但是没有人敢说“宋以前的书我完全读过了”,或者“明以前的书我全都读过了”,读不完,一辈子活两百岁也读不完。所以伪造的年代越早,越容易露马脚。关于王献之的文献太少了,就那么几部书,什么《世说新语》啊、《晋书》啊,其他没有了。你伪造一条王献之的材料,大家马上追问见于何处,见于什么书,根本没有嘛。而且我们仔细看这个文本,也发现里面有问题。王献之是什么人啊?是王羲之的儿子,南朝的王谢高门,最高的贵族,他怎么会自称是“村野之人”呢?要知道王谢这些人一天到晚以自己的贵族身份而自豪,他才不会谦虚说自己是“村野之人”,他从来不说的,所以这样的口气完全不像。你说一个隐士,像陶渊明,他自称“村野之人”还差不多,王献之不会说这样的话,所以这个话只能是伪造的,何况它毫无根据,没有来历。

我们再看同卷的另一条,也是《分门集注杜工部集》的卷二,杜甫的《春望》大家都很熟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说我越来越老了,白头发越来越短,连簪子都挂不住了。因为古人要把头发梳成一个髻,用一个簪子插在上面,头发太稀少了,簪子就插不住了,要掉下来,所以说“浑欲不胜簪”。这句话大家都不知道有什么出处,因为杜甫写的是他当时的生活情景。“伪苏注”说这句是有出处的:“坡曰:张茂先谓子曰:利名系锁,未遂山林之兴。短发搔白,浑不胜簪矣。”张茂先就是张华,晋代的张华,很有名的,当时的文坛领袖。说张华对儿子说:名啊利啊就像枷锁一样,我被它们锁住了,不能隐居;我的头发越来越白、越来越少了,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伪苏注”假托苏东坡记载了张华说的话,然后又问:“史臣不载,何也?”他问张华这两句话为什么史臣不把它记载下来呢?哈哈,这可就怪了,他还要反问为什么张华的话不见记载。我把张华的生卒年写在讲义上了,是232年到300年。即使是到“伪苏注”成书的上限,最早的时候,我们就说1142年吧,也已经800年过去了。800年过去了,历史学家又没有记载,你怎么知道的?你苏东坡或者说这个假托苏东坡的人,怎么知道张华说过这句话?没有出处,没有记载,没有来历。所以这个假造的人做贼心虚,怕人家追问他“出处在哪里”,而他回答不上,就说“史臣不载”。为什么呢?史臣怎么不记载这句话呢?实际上是没有这句话的。

“伪苏注”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性质的,都是根据杜诗来伪造古代一个什么人说过一句什么话,然后说这是一个典故,杜诗就是用这个典故。实际上这是个伪典故。那么这个伪典故出现以后它有什么危害?应该说南宋的朱熹已经指出来它是伪的,陈振孙、胡仔、赵次公也都说它是伪的,可惜,尽管有人说它伪,它依然流传开来,依然被很多后代的杜诗注本辗转地抄录进去。为什么呢?因为它实在很“可贵”。这都是很难注的东西,人家注不出来,他注出来了。有的人不加分辨,一看“坡曰”,哦,苏东坡说的,大家对苏东坡说的敬若神明,马上把它记载下来,觉得很可贵,所以这个“伪苏注”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它的流毒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肃清。大家不要轻视,不要以为它在南宋就已经被揭穿了,就可以放过它了。不,它还存在,它还继续有影响。

刚才举的《春望》里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伪苏注”伪造了一个张华的典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一本书,是一篇博士论文,题目叫《唐诗宋诗之争研究》(这个题目倒蛮好的),请大家看讲义,作者叫戴文和。我说台湾的博士论文有时也写得比较粗糙。这本书里就提到这首诗,而且提到这个典故了,说“张梦机师则指出此典故之所出”,是说杜甫《春望》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用张茂先话的典故谁都不知道,只有台湾“中央大学”的张梦机教授指出来了。张梦机是戴文和的导师,他给指出来了,我讲义上打的省略号就是张梦机的话,事实上就是引的伪苏注。戴文和然后说:“可知此一典故,连博学之注家也未注意到,更遑论一般读者了。”就是说那么多的杜诗注家、历代的杜诗学者都没有注意到,都没有指出来,一般读者更不知道了。戴文和是想推崇他的导师,说张先生学问很好,人家都不知道这是张华说的,只有张梦机先生知道。这个张梦机先生年辈比较高,现在可能有七八十岁了吧,身体也不太好,我几次到台湾去都没有见到他。我到台湾“中央大学”去过两次嘛。我知道他是研究杜诗的,本来想去拜访他,向他请教请教,但因为他身体不好,都没有见到。我觉得这条材料很明显就是“伪苏注”,前面实际上有“坡曰”,就是《分门集注杜工部诗》里的。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书,都不去读它,我是为了研究“伪苏注”才去读的,就读到这条材料,前面有“坡曰”。这个张先生怎么就能对他的学生说这个典故出自张华呢?这是“坡曰”啊,是苏东坡说的呀,进一步说这是“伪苏注”啊。即使你没有看出来它是伪的,你也要说苏东坡已经指出来这是张华说的,你怎么能说是自己看出来的,人家都不知道呢?弄得这个学生非常推崇他,还在书里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当作张梦机先生学问很渊博的一个证据。实际上掌握一条“伪苏注”有什么稀奇的呢?只能让大家说他没有眼光,连“伪苏注”都要引用。戴文和的这篇论文是1990年写的,所以我说“伪苏注”现在在学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并不是说大家都知道其底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

台湾如此,那么大陆是不是一点都没有影响呢?我们两岸要注意交流,大陆也有的。下面举一个例子来看看“伪苏注”在大陆的影响。《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十三,有一首诗叫《空囊》,就是说空空的行囊,口袋里没有钱。杜诗是这样写的:“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因为太穷,没有钱,但让口袋完全空着又很难为情,所以留着一个铜钱让它看守口袋。这是杜诗的诙谐之处。大家也许还记得胡适之在《白话文学史》中对杜诗有一个评价,他说杜甫很诙谐,杜甫写的诗是诙谐的诗。20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的时候,胡适被骂得狗血喷头,说他污蔑我们的诗圣,怎么能说杜甫是诙谐的呢?他是沉郁顿挫的呀!实际上应该承认杜诗有它诙谐的一面。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出处的,没有典故的,因为历史上的诗人没有一个像杜甫那样穷过,他最穷了,他的穷是原创性的,怎么可能有典故呢?(笑)但是,“伪苏注”就给他造了一个典故出来:“坡曰:晋阮孚山野自放,嗜酒,日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但一钱看囊,庶免其羞涩。”阮孚这个人自己在山野中逍遥,不做官;又喜欢喝酒;每天拿着一个黑布口袋,在绍兴那一带游玩。有客人问他说:你这个口袋里装的什么东西啊?阮孚说:我口袋里还有一个钱看着,我就不难为情了,我还是有钱的嘛,不是完全没有钱,不是赤贫。表面上看这个典故用得多好啊,就是阮孚说的嘛,阮孚说了这个话,然后杜甫用阮孚的话来写自己贫穷的状态。表面上注得非常准确,可惜这是“伪苏注”,这是伪造出来的。阮孚实有其人,可是根本没这个事,我们可以马上查一下《晋书·阮孚传》,阮孚是晋代的名人,他是阮籍的孙子,阮浑的儿子,他的祖父阮籍赫赫有名。晋室南渡以后,阮孚一直在朝廷做官,官还做得很大,而且他平生豪爽,因为做大官,家里也很有钱嘛。他留下来一个成语叫“金貂换酒”,说他到酒店里去喝酒,不带钱,就取下一个金貂来换酒。这么阔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拿着一个黑布口袋,里面只放着一个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而且说“阮孚山野自放”,阮孚一辈子都在朝廷做官,什么时候有“山野自放”的事情?所以这完全是伪造的。

可惜的是,“伪苏注”伪造出来的这个典故现在依然留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两个文本:一是《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是1990年出版的,它的第11册的第913页——我把它的页码都记下来了——专门有一个词条叫“阮囊羞涩”。什么叫“阮囊羞涩”呢?就是引的“坡曰”这段话:阮孚怎么怎么样,口袋里放着一个钱。二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编的《杜甫诗选》,我指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编选者中包括萧涤非先生这样著名的杜诗专家,他们这个诗选中选了《空囊》这首诗,里面的注解也是引了这个假典故,引了阮孚的故事:空囊里放了一个钱。他们都忽略了这实际上是“伪苏注”,根本没有这个事。他们当然知道“伪苏注”是不可靠的,所以他们要注明出处,说明引的是什么书。他们引元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元人阴时夫编了一本《韵府群玉》,这是一本韵书,就是指导人们怎么用韵,每个韵部有些什么字,有过哪些句子,什么典故。但元朝人怎么会知道晋朝人的事情,他有什么根据?实际上他的根据就是“伪苏注”,阴时夫就是从“伪苏注”里抄来的。后人再根据阴时夫这本书去注杜诗,说杜诗是根据阮孚这个典故写的。这真是以讹传讹了。

可以说,“伪苏注”在海峡两岸的学界都还在发生影响,大家还不时地受它的蒙蔽。因此,我们要继续声讨它,告诉大家“伪苏注”是假的,是胡乱编出来的,是古代文学注释中的一种恶劣风气:伪造典故来替文本作注解,使大家真伪莫辨。我对“伪苏注”的追究大体上就是这些内容,当然,仅仅谈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仅仅是把文学史上的现象大致地谈了一下,曾经有过这个现象,它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南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它产生以后为什么又会流传开来?这也是我们思考这个现象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些内容下一次我们再接着讲。

同类推荐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回族文化新论

    回族文化新论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中华文明的洪流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留下过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辉篇章和不可磨灭的业绩。在长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回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回族文化可说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 宋代文学研究(下册)

    宋代文学研究(下册)

    《宋代文学研究(下册)》全面系统地评述了20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状况及主要成就。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养女成妻

    养女成妻

    十二岁的欧阳麦认识了二十岁的罗森,他是她的家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成了她的干爹。罗森给了她所没有的父爱,可是一切改变在十六岁那年的除夕。单亲母亲要把她当成礼物送给自己的恋人,并且告诉她:他会好好地照顾我们娘俩,并且会等到你长大。
  • 我在人间渡九劫

    我在人间渡九劫

    尘世有猫,其名曰九。历九次轮回,尝八世厄果,秉自由之志,行洒脱之事,看淡前世今生,笑叹人间冷暖,守初心,溯本源。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猫,且看他如何一步步觉醒能力,成就无上因果。其内容有笑点也有泪点,小九爷将以有限的生命,为你讲述无限精彩的人间故事。
  • 永不燃尽的灯油

    永不燃尽的灯油

    诸多网络悬疑探险、恐怖惊悚、灵异鬼怪、侦探推理的小说家,亦或是故事、游戏主播;他们的陆续到来,究竟会在恒光灯塔内发生什么样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事件呢?“永不燃尽的灯油”究竟又是什么呢?各类小说家以及各大主播的离奇死亡,凶手到底是谁?又到底在图谋些什么?
  • 明月台

    明月台

    本书从神话说起,写两个人的经历故事,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其用心如书中自序所言:“从忠孝节义、悲欢离合之中,生出渺茫变幻,虚诞无稽一段因由,借端借事,惩劝醒世。”本书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之所见所闻构思创作而成。
  • 你到底借不借我钱

    你到底借不借我钱

    云想在家里待不下去了,大胆的叛逆一次离家出走。原本她只是想报个旅游团跑远点,结果上错了车。杨之临难得回国,想自驾游逛逛祖国的大好河山,冷不丁就多了个人,还是个小穷鬼。本以为是浪漫双排,结果一个是娇气鬼一个是小穷鬼,各自腹诽,面上还要维持着和谐。云想咬着牙认了。找司机,必须顿顿大餐,十个充电宝备着玩消消乐,云想只想大吼一声,你干脆雇个团队来吧!后来。“你想让我还钱?”云想眯着眼问。杨之临大胆的点头:“对,你要是还不起,那就跟我住一间房间,省钱。”云想的小拳头蠢蠢欲动中:“嗯?”某人有点怂:“其实我可以去睡沙发的。”云想微笑着:“沙发?”杨之临猜不透她的想法,试探道:“要我睡床也不是不行。”云想一拳挥过去:“你竟敢让我还钱,谁是一家之主,你心里没点数是不是?”杨之临捂着脸嚎:“说好的温柔人设呢?都是骗人的。”
  • 斗罗新世界之异界唐门

    斗罗新世界之异界唐门

    斗罗新世界之异界唐门是一部新元素题材的热血玄幻小说,全新的人物和新的魂兽诞生于斗罗大陆,新人强者之路开启,以及唐门众人卷入了一个未知世界寻找唐三,武魂殿欲毁灭两大帝国皇室,以及昊天宗和七宝琉璃宗,蓝电霸王龙家族,以致统一世界,天下动荡不安星斗大森林发生异变,黑暗降临大陆与武魂殿群雄角逐,谁才是大陆的主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主角唐三与小舞又会经历怎样的波折,请看斗罗新世界动漫同人小说精彩剧情!
  • 二十三的老东西

    二十三的老东西

    二十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年纪,我也是在打算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才开始思索的,这里是一些鸡毛蒜皮却又啃噬我的小事,并不精彩。
  • 吾欲断天

    吾欲断天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崛起,一念沉沦。吾之念:非佛,非魔。佛挡杀佛,魔阻宰魔。天欲以吾为狗,吾欲断天。
  • 邪魁蛇王的苏甜心

    邪魁蛇王的苏甜心

    “墨离殇粗来吃肉了!”啥米?有肉吃?“喂喂喂,墨离殇你压在我身上干嘛?”“干你!”“你给我下去,啊!——那~轻点,嗯哼……”
  • 蔷薇有毒之公主带刺

    蔷薇有毒之公主带刺

    蔷薇,她是带刺的,且看她如何搅翻这江湖的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