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8300000062

第62章 闻鸡起舞(2)

王羲之辞官之后,自然适性的生活使他的书法不再受时代与人为的压抑,得到充分发挥,终成一代大家。

王羲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7岁开始学习书法。以后,他又拜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卫夫人笔法传自钟繇,所以王羲之既有家学,又得名人指授,进步很快。

后来,王羲之渡江北山,游名山大川,见到李斯、曹喜的书法碑刻;又到许下见到钟繇及梁鹄的书法,到洛阳,见到蔡邕所书的《石经》,在王洽那里看到了东汉张昶的《中岳碑》。这时,登泰山方知众山小,王羲之决定直接向钟繇等书家学习,博精群法,取名家之长,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这一从继承到创造的过程使王羲之摆脱了最初的学步,卓然成一大家。

到了会稽后,王羲之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练习书法中,旷日持久,苦学不废,池塘里的水由于他每次练完字后涮笔都变黑了,被人称为“墨池”。

王羲之还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王羲之特别爱鹅,不过这并非仅是一般的生活癖好,而是与书法艺术创作紧密相连的。他曾详察过鹅的游水姿态,从中悟出用笔的方法,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要像鹅掌拨水那样舒展自如而有力量,这样才能使全身的精力贯注在笔端上。曾经有山阴道士的鹅很好,王羲之执意要买,但道士要求他写《道德经》交换;王羲之高兴地写给了他,带着鹅回家了。

正是因为王羲之博采众长,苦练不辍,才能创作出百代典范、千古流芳的书法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非常久远的影响。

狂放不羁的大书法家——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继承家法,并有所创新,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令尊相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表现了他高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一意于书,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本人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够突破家法的规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是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善书法,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高妙之处。

王献之的楷书字画秀媚,用笔劲利瘦硬,笔势外拓,神态萧疏,毫无俗气。可以说,楷书发展到王献之时代,已经变得比较纯正。

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初学家父,后法张芝。他不仅兼容了二家之长,而且凭着自己的才能见识,于行书、草书之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东晋之时,行书和草书一般都是章草体,王献之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确实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谢安,对他的行草书就十分厌恶。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影响越来越大。

王献之的书法深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到后来,王献之的艺术创作逐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览的秦汉篆隶的不同笔法,因此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虽称今草,但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书法合称“王体”。

“三绝”画祖——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庚,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文学家。他的著名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作。

顾恺之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年轻时向当时著名画家卫协学画。顾恺之对人物画尤其有兴趣。在学画过程中,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多思,逐渐认识到绘出人物形态并不难,最重要的在于刻画内心,要使人物能够传神;而要达到使人物传神的关键在于所绘人物的眼睛。基于这样的认识,顾恺之一反汉魏时代作画时的古拙之风,特别注重传神,最重视画像之后的点睛之笔。他画人物时,画好后并不马上落墨点睛,而是要等好多天以后,经过深思熟虑,才点上眼睛,使其大小、上下、深浅,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差,达到以假乱真、生动传神的效果。

顾恺之成年后,已经在画坛小有名气,尤其擅长画人物画像。二十多岁时,有一次他为江宁(今南京)的瓦棺寺画维摩诘的像。顾恺之殚精竭虑,费时一个多月完成画像,但是在画完后又故意空着眼珠的部分没有点。后来,善男信女们闻听维摩诘像绘成,奔走相告,聚集到一起来参观。当他们发现维摩诘像没有眼珠,面面相觑,十分惊讶。这时,顾恺之不慌不忙,提笔蘸墨,挥毫点睛。就在顾恺之点完睛后一刹那,画像顿时转眸欲语,丰神焕发,光彩照人。这一奇妙的变化使围观的善男信女惊叹不已。消息传开,前来观看画像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施舍的善款也源源不断,顷刻之间便超过百万钱。由此,顾恺之四方闻名。

顾恺之以画人物画闻名。他画人物画,善于用紧劲连绵、循环不断的笔法,如风趋电疾,洒脱飘逸,这使他的画达到了外形酷似、其状逼真的境界。与此同时,顾恺之还十分重视人物的神韵,努力达到以神动人。他十分注重使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表现其内心的丰富感情。顾恺之的人物画,神态潇洒、线条流畅、衣角飘举、优美生动,对当时与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都曾临摹过他的画迹,从他的绘画中吸取过营养。

除了人物画外,顾恺之还善于绘风景画。他认真观察山水,师法自然,使水墨渲淡与青绿色彩相得益彰,以表现草木华滋、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平淡天真的秀丽风光。他的画不拘一格,充满了艺术魅力。他所给树木植物排列的行状,好像人伸开手臂的模样;他画的一座座山峰,好像密密麻麻排开的梳齿。有时候,他把水画成波澜不惊,有时又把人画得比山大,充满了生趣。

顾恺之后来任大司马桓温、荆州都督殷仲堪的参军,开始他的幕僚生涯。在纷争的官场和复杂的社会中,顾恺之以佯狂躲避是非,他为人风趣幽默,率直通脱,大智若愚。

顾恺之除擅长绘画外,还精于诗文,他的诗文情辞俱美。世人称他有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除在绘画上有惊人技艺外,还对具体的绘画技巧作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绘画理论,表达了他的美学观点。他认为美术家只有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才能达到“迁想妙得”的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反对以空对空的创作法,主张画家要熟悉生活、了解人们的内心活动,这样才能画出好的作品。他的这些见解,对后世绘画理论起了启蒙和奠基作用。

晚年顾恺之任散骑常侍。他的绘画技艺也愈精妙。他的笔法外拙内巧,构思精微,神气飘然翰墨间,人皆称他的人物像独得神韵。顾恺之享年62岁,传世之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庐山高会图》、《水雁图》等。他开辟了画史的新纪元,因此也有人称他为“画祖”。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做官曾经做到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氏家族虽然靠先祖的军功获得高位,但是在讲究出身的东晋,他们毕竟比不上像王、谢那样的世家。到陶渊明出生以后,陶家已远不如曾祖陶侃在世那么风光了,已经沦落为一般的官僚家庭。因此,像陶渊明这样的普通庶族地主出身的人是不被看重的,他在仕途上也不可能有一帆风顺的前途。

但是陶渊明毕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同一般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后代一样,从小受的是正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年轻时代的陶渊明也怀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孤高自守的知分子,与污浊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尽管二十几岁起陶渊明几次出仕,但都做不长久。陶渊明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一次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按照一般情况,这本来是一个巴结上司的好机会。陶渊明的手下人告诉他,最好是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听了这话,叹了一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即解职而去。从任彭泽令到去职,前后仅有80多天。解职之后,陶渊明奋笔写下了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心灰意冷,决定走上“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

陶渊明走上辞官归田的道路,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因为他酷爱自由,不愿受官场的羁勒。他也知道,恬静的田园生活固然悠闲,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饥挨饿,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混迹于令人窒息的官场,让自己高洁的人格受到玷污。另外,陶渊明“逃禄归耕”也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情况下,退隐山林,保持,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恐怕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了。

归田园居的生活是饶有情趣的。诗人与农民们做邻居,一起在田里劳动,彼此建立了淳朴的友谊。陶渊明与农民的关系相当融洽。有时清晨陶渊明尚未起床,就有人来敲门。陶渊明胡乱披上件衣服起来开门,原来是一位老农提着酒壶来找他了。于是他们开怀畅饮,无拘无束地闲谈,真是快乐之极。

田园的生活不仅使陶渊明感受到了农民的欢欣,也体会到了农民的忧戚。尽管陶渊明一心一意地经营他的农事,却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天旱水滞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岁常有,自然灾害的频繁,收成只会更差。陶渊明的生活日趋贫困,以至到了收获的季节还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

正是这种生活,使陶渊明对农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写下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对农民的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陶渊明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有的是隐士,有的是不得志的下层官吏,他们和陶渊明彼此往来,谈古论今,写文章共同切磋欣赏。在陶渊明最为困难的时候,正是这些朋友的周济才使他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

在艰难贫苦的环境中,陶渊明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朝廷想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断然拒绝;他还拒不接受达官贵人的馈赠,拂袖而去。

正是归耕后的忧患和感慨,陶渊明写下了代表自己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诗并序》,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陶渊明一生困苦。正是这种生活道路,成就了文学上的一位大诗人。

李特的流民大营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音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开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同类推荐
  • 隋末弃少

    隋末弃少

    魂穿隋末成为望族弃少,受尽嘲讽与冷落,仅有一间破败酒楼为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八大菜系与满汉全席等接连上市,轰动长安.......乱世将临,一帮兄弟誓死相随,主角将于李渊、李世民等十八路反王争夺天下,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李秀宁,兰陵公主,长孙无忧等等美女又会与主角演绎多少儿女情长……
  • 遮娇苑

    遮娇苑

    一代人终将死去,但总有人在穿越。看那宋时明月携妻载酒仗剑同游
  •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见你一面心乱了,本想着敬而远之,渐渐越陷越深。
  • 八路军129师抗战纪实

    八路军129师抗战纪实

    八路军第117师,不但是八路军编制上的第一师,而且也是八路军中最先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并第一个与日军进行交战的师。它是名副其实的八路军第一师。
  • 千缘刧

    千缘刧

    人有命,富余天,早出荀,入此棺。初入唐,便可让皇。初进荀,便可兴旺。初云次,也必有其龙翔。皇位,使他龙腾万里。
热门推荐
  • 众神之父的造反日记

    众神之父的造反日记

    为了拯救这个到处都是既视感的世界,顺便揉搓一下那群时刻准备搞个大新闻的逆子。——真理之门的守护者——万物均衡的纽带——原初造物主——众神之父选!择!造!反!
  • 如是,无憾

    如是,无憾

    一个傻子和哑巴的生活趣事,一个是重生只为平淡如水的哑巴,一个惹人疼爱的傻瓜,这两个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 蜃楼

    蜃楼

    一个普通青年,遭遇车祸后意外激发了护体雷龙并与封印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神祗一同苏醒!此后精神分裂的他在现代异能界迅速崛起,佛门道门八大驱魔家族纷纷称臣,神魔林立,妖灵四起,亦正亦邪,亦梦亦幻!
  • 锦绣之花

    锦绣之花

    “我倾心为之付出的,待我如蛇蝎;而我顺手为之的,却待我以真诚;这世间的道理真般可笑,也罢,无欲无求才是最好的......”“你......你怎敢......怎敢末经本王的许可,就拿剑挥向自已的脖子,如此这般,你以为本王就无法了吗?你若上天堂,本王就追上那虚假的天堂,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你若下地狱,本王就追去那无尽的地狱,魔挡杀魔;人心让你这般难堪,本王便剜掉这世人的心......”
  • 重楼暮霭

    重楼暮霭

    母亲鄂阳,曾是明艳帝都的名门闺秀,然而却舍弃了门当户对的将门婚约,与家中舍人私奔。这不光彩的故事注定了母亲一生的错误。而她邢昭儿的出生,更是这个错误的延续。可她恰恰又长着与母亲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容。多年后,母亲去世,她带着母亲的悔恨和遗憾重返帝都,无人在记得母亲的光艳,等待她的只有世事的炎凉。因着母亲的不光彩,原本也是名门之后的她却历尽耻辱艰难,亲人厌弃,权势迫害。甚至牵连到了她在这世上唯一挂念的弟弟。宫廷夜宴,她一舞动君王,艳惊四座,有臣子愕然,“莫非鄂阳归来乎?”那个深夜,她俯身在她耳边幽幽地说道,笑我母亲与舍人私逃,笑我出身下贱,养于秦楼,好呀,我就是要让倡妾,压在你们的头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尘隐侠鹰爪王13

    风尘隐侠鹰爪王13

    清同治初年,发捻猖撅。陕西告急,京畿震动,捻酋以二十万众,三路攻陕。幸经多隆阿将军率兵往剿,大破捻贼于紫荆关,捻贼遁走。可是各处依然是萑苻遍地,宵小横行,尤其是陕豫两省接境的地方,防守最为吃紧。潼关、武关、紫荆关等处,跟河南接境,恐怕从河南阌乡、芦氏、焦耳山各地窜过捻匪来,所以各关隘全驻守重兵。但华阴县南、商南一带,仍潜伏着不少发捻党羽,不时扰动,居民一夕数惊,不得安枕。清廷诏授多隆阿将军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多隆阿遂坐镇陕西,调派各地劲旅,分驻各关隘,镇抚盘查,不遗余力。
  • 我们明天是否安好

    我们明天是否安好

    普通家庭夏清澈,安家二小姐安雨沫,叶家大少爷叶清逸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清澈,我喜欢你啊,你知道吗?”“抱歉…或许我们并不合适”安雨沫:“为什么你可以轻轻松松得到的东西,我付出了那么多也得不到?!”三人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在这条追梦之路上,又会出现怎样的转折…
  • 苍穹剑界

    苍穹剑界

    宇宙初开,各种强大生灵相继涌现,他们自称天神!俯视亿万生灵!视万物刍狗!生命如草芥!动则日月沉浮!语则星辰破碎!宇宙生灵时常瞬间灰飞烟灭!……这里没有规则,也没有秩序。弱小的生命只有在宇宙阴暗的角落无力的嘶吼挣扎…..少年独孤天,涉足红尘,看遍世间冷暖真情,参透人之大道,以剑阐道,证得至尊果位,创下剑界锁困诸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