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13600000005

第5章 统一大业的兴衰(1)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起,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止,共810年。

毛泽东同志说:“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置郡县,成立了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行政机构,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极其残酷。秦始皇和他的后继者二世胡亥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敛,使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的开端,为后来农民的反抗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摧毁了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刘邦和项羽都是响应陈胜、吴广而起义的。他们在灭掉秦朝以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果实,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做了皇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在秦末农民起义推动下,西汉社会多少有些进步。面对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自刘邦以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所谓“文景之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西汉建立后,基本上继承了秦的制度。但西汉对秦制也有变更,这就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搞了分封制。先是刘邦分封异姓王,后来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随着分封同姓王。同姓王势力很大,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经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和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斗争,王国割据势力受到很大打击,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是以法治国。西汉大体上是“霸王道杂之”。在汉初表现为道家的无为同秦法家政治的杂用。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则表现为儒与法的杂用。但是,这时的儒、法,已不是先秦时的儒、法,而是被董仲舒等人揉合在一起的以儒学为招牌的新的思想体系。

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融合,华夏族同相邻的一些民族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这就是汉族。匈奴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和亲”与战争,匈奴与汉朝的联系更加密切。西域各族被统一在汉朝的版图之中。西南、东南各族与内地的联系也得到增强。

汉武帝在历史上是和秦始皇并称的君主。他在位的五十四年,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是西汉的极盛时期。西汉一代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思想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政治活动家张骞,理财家桑弘羊,农学家赵过,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并不是偶然的。但是,汉武帝时期的昌盛,是农民用血汗造成的。由于汉武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役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因此,汉武帝时候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它走向衰落的开始。司马迁所说的“物盛而衰”,是十分恰当的概括。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政治腐败,地主、商人、贵族、官僚疯狂兼并农民,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危机加深。王莽夺取了刘氏政权,实行托古改制。王莽改制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灾难。于是爆发了赤眉、绿林农民起义,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曾经参加反莽斗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和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东汉从公元25年到220年,统治了将近200年。东汉王朝是豪族地主的政权。在东汉政权的保护下,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豪族地主不仅兼并大量土地和财产,控制大量的依附农民,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而且还通过察举和征辟,把持中央和地方官位,结成垄断实权的政治集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争斗,政治的极端黑暗,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随之瓦解了。

东汉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水利灌溉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南方的逐渐开发和人口增加,是这时经济生活上的一个大的变化。但由于豪族经济的恶性发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总的说来,东汉的生产水平并没有超出西汉多少。

在思想领域,东汉谶纬迷信盛行,儒学被神学化,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神学迷信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揭发和批判。《论衡》一书是他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的不朽著作。在科学技术方面,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对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大科学家张衡的成就,对天文学以及地震科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史学家班固及其《汉书》,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对期,基本上是处于分裂状态。

黄巾起义失败后,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地方割据势力,经过不断战争,形成魏、蜀、吴三国,天下鼎足三分。不久,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了全国,史称西晋。西晋的统一,不到四十年即行破坏。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豪族地主势力发展造成的。在分裂的情况下,豪族地主垄断政权,形成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一特权地主集团,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大量佃客、部曲和奴婢。在门阀世族的腐朽统治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西晋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东晋农民起义,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世族的统治,使之逐渐走向没落。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破坏和影响,但仍然继续得到发展。三国时,魏、蜀、吴在各自统治的区域内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到两晋南北朝,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扩大了封建经济关系;在江南,由于北方流民南下,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这一时期,迁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较快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共同斗争,形成和促进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魏晋时有玄学和反玄学的斗争,南北朝时有崇佛与反佛的斗争。文学和艺术方面,诗、乐府民歌、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发展;绘画、雕塑、书法艺术也大放光彩。自然科学方面,在秦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算学、医学和农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外,在史学、地理学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展。这时,不仅出现了象范缜、祖冲之、陶渊明、顾恺之、王羲之等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而且还产生了像《神灭论》、《齐民要术》、《水经注》,《文选》、《文心雕龙》等这样一些名著。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纪事

秦的统一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是在分裂割据的局面下进入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利用割据夺取政权,在各国内部进行改革,这对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一个有利的途径。但是,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日益展开,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要求打破这种割据状态,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现全国的统一,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样的条件,在战国后期逐渐成熟了。

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生产力有很大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交换有了新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了。那时候,北方的走马,南方的犀革、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等,都可以在中原地区买到。就拿偏居西方的秦国来说吧,像良马、美玉、金锡、丝绢等物产,都从很远的地方运去。各地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构成政治上统一要求的基础。这种统一要求形成一股广泛的思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派不同,但许多人都主张统一。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韩非的专制集权思想,都是统一要求的表现。

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由谁来完成这个统一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事业的是秦国。

战国时代,各国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同社会改革的程度直接有关。战国初期,强国都在东方,秦国是落后的。这是因为东方各国最先进行社会改革的缘故。但是,中期以后,东方各国一个个由强变弱,秦国却由弱转强,后来居上。原因在哪里?主要是东方各国社会改革不彻底,新旧势力妥协,政治情况不好,小农经济很快破产、衰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秦国的情况和东方各国相反。秦国的社会改革比较彻底,自商鞅变法以来,继续提倡耕战,鼓励发展生产,小农经济得到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一直向上,使秦国很快国富民强,无敌天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国不仅财力雄厚,而且政治情况也是东方六国所不及的。大思想家荀子曾到过秦国。他亲眼看到的情况是:“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他称赞秦国是“治之至也”。

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这种优势,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形成。李斯入秦后劝说秦始皇时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秦始皇亲政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组织力量展开了统一六国的强大攻势,他同尉缭、李斯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战略和策略,重用王翦、蒙骜等名将,发动了对六国的最后一击。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邻近的韩国。赵、魏无法抵抗,相继灭亡。不久,经过激烈的战斗,灭掉楚国。靠近秦国的四国一个个被攻灭,“近攻”的战略任务胜利实现。接着,秦国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当初“远交”的燕、齐。公元前221年,即灭燕的第二年,灭掉齐国。十年之间,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秦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跟着,那种因分裂割据而造成的攻城争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来往的障碍,以及许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异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在统一的环境里,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尽管这种有利条件在秦统一后没有被很好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却越来越显现出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所以一开始就能迅速发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

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融合。秦的统一,是对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总结。在统一的地域里,戎族、狄族、夷族和华夏族进一步融合,形成最初的汉民族。以上各族已成了历史上的名称了。同时,南方的蛮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簇融合的步伐,陆续加入汉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族,与中原地区各族的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全国统一及其所带来的历史进步,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斗争、付出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而秦始皇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统一,他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采

用的主要制度和措施秦灭六国,只是实现统一的第一步。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下一步任务,是如何巩固国家的统一。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首先创立了皇帝制度。在统一全国的当年,秦始皇就提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经过群臣议论,他决定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称,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这样地传袭下去。为了显示皇帝的绝对尊严,秦始皇还规定皇帝自称“朕”。“朕”字原是“我”的代名词,一般人都可以用,自此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代名词了。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秦始皇名政,“正月”的“正”字,与他的名字同音,就被改为“端月”。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这个称号。

秦始皇还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皇帝之下,有左右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并监督百官。以上合称“三公”。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其中主要有掌管刑狱的廷尉,掌管财政的治粟内史,以及掌管山海池泽税入供皇室需要的少府等等。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臣僚,他们分管中央政府事务。最高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所有这些官员都由皇帝任免,领取俸禄,概不世袭。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保证了皇帝的专断独裁,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度。全国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加到四十多郡。每郡设守、尉、监,分管一郡的行政、军事和监察。郡以下分若干县,县有令(小县设县长),掌管一县政事,县尉掌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还有乡、里、亭等基层政权机构,并通过什伍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编制起来,以保证封建剥削和压迫的进行。

郡县制不同于西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它是从属于朝廷的地方行政机构。不仅郡县的主要官员由朝廷委派,而且朝廷还采取年终考绩的办法,对地方进行管理。年终地方官必须派人到朝廷报告赋税收入等情况,如果朝廷认为地方成绩不好,就可以收印罢官。这样,皇帝通过郡县这套系统,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然后再抓到自己手里,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控制的封建统治体系。

废分封、立郡县,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事情是这样的:当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要求恢复分封制。他们认为,燕、齐、楚等地方遥远,中央不易控制,应当封王进行统治。群臣都赞成这个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的理由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但后来互相攻打,周天子也管不了。现在天下统一,都成为郡县,宗室子弟和功臣,用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也就够了。这是使国家安宁的好办法。分封诸侯的办法不好。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作出了废分封、立郡县的决定。秦始皇的这一决策,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封建国家是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保护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工具。在这种封建国家权力机关的保护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很残酷的。这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一开始就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但是,在秦始皇时代,刚刚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这是它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对于这方面的作用,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为了巩固新创建的统一国家,秦始皇还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等制度,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达山东、河北,南达安徽、江苏;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便于就近控制;堕毁六国用来割据的城墙、堡垒,决通在河道上所布置的障碍。同时,秦始皇还派兵抵御匈奴贵族的袭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南越”,移民开发岭南。这些措施,对于消除分裂割据,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都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秦始皇还搞了焚书坑儒。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群臣。仆射(yè叶)周青臣祝酒,称颂秦始皇平定天下,把分裂的诸侯国改为郡县,没有战争之患,自古以来,没有谁能比得上。博士淳于越出来反对郡县制,说什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种说法引起了争论。李斯反对这种论调,认为法随时变,古制不能适用于今天,并指出,这种以古非今的言论,惑乱民心,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应该严加禁止。因此他建议:除博士官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医药、卜筮、种树(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学,愿学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类的人物卢生和侯生,平日甚得秦始皇的信任,其中卢生曾对秦始皇说过,如何才能得到“不死之药”。根据卢生的建议,秦始皇曾自称“真人”,不再称“朕”。看来,卢生等可能就为了这种事,还曾受到过秦始皇很多赏赐。正是这两个人,曾经背后“讥议”过秦始皇,说他“贪于权势”,并弃官逃走。秦始皇听说大怒,下令追查。在秦始皇严命之下,秦御史对在咸阳的方士儒生进行了审问,经过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发,秦始皇亲自为其中的四百六十多个人定了死罪,下令坑杀在咸阳城郊,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内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自己说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在秦始皇等人看来,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统一思想”,建立文化专制主义,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实上,焚书的结果,除了造成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摧残破坏以外,并起不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坑儒的结果,却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并未起到巩固秦王朝统治的目的。

毫无疑问,焚书坑儒的做法,是残暴的,也是愚蠢的。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一开始就存在的愚昧和残暴的一种表现。武器的批判,代替不了批判的武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问题,用专制强暴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应该指出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是实行“愚民政策”。两千多年前的《史记》一书中,早就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意得欲从”,一天比一天骄傲,“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这是很有见地的。秦王朝建立后,地主和农民这两大阶级的对抗,随着秦王朝暴政的发展,而日趋尖锐和发展,从焚书坑儒这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当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从地主阶级利益出发,为巩固秦始皇万世一系的皇朝统治而采取的。因此,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政权对人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再加上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墓、出海求仙等等,又干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使秦朝的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日趋激化,到了秦始皇的后期,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正在呼之欲出。历史事实就是这样。

《秦律》的主要内容

云梦秦简,是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部的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

这批竹简,是在十一号墓中发现的。竹简系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顺序编组成册,放置于棺内人骨架的头部、右侧、足部和腹部等处。由于编缀的绳索已朽,顺序多已散乱,但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

云梦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其中,题有篇名和有简文的律令三十一种(包括魏律两种在内),对“盗”“贼”等律文的解释和答问近二百条;作为治狱程式的爱书二十一种,此外,还有与法律有关的文书等,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云梦秦简中的《秦律》,是秦始皇统一以前的秦国法律。从律文内容来看,它不是一次制订的,而是在商鞅所订《秦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秦律》去统一全国法律。因而,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应是通用于全国的法律。

我国古代法律,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以《唐律》为最早。《秦律》早巳基本上佚失无存。这次云梦出土的《秦律》竹简,虽然远非《秦律》的全部,但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的法律条文。云梦出土的《秦律》,涉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秦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我们知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秦律》也不例外。它是地主阶级意志的表现。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秦律》所表现出来的地主阶级意志的基本内容。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秦律》不仅通过关于军功爵的法律规定,保障军功地主对土地的占有,而且还制订详细的盗律条文,严禁对地主阶级私有财产特别是土地占有的侵犯。比如,有一条律文规定,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赎耐”(剃去鬓发,允许出钱赎罪)。这显然主要是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首先是赋税。在《秦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国家征收的赋税,有田租(土地税),包括禾稼(粮食)和刍(饲草)、槀(禾杆);还有户赋,即男子成年,要向政府登记,分家另立户口,所缴纳的赋税。据《仓律》、《金布律》记载,当时官府的仓库里,堆满着粮草和钱币。这是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剥削的见证。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还有劳役。秦简中有许多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律文。男子到规定年龄,不仅要服徭役,从事各种无偿劳动,如运输、筑墙、挖壕、修筑官府宫室等等,还要服兵役,包括从军打仗和戍守。服役兵士还要自备衣服及费用。劳役剥削,这是加在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地主阶级及其国家为了实现对农民的剥削,还通过法律手段对农民进行超经济的强制。《秦律》中有一系列关于这方面的条文和规定。例如,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秦律》规定农民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有“符”之类的证明,什伍之间要监督,一家犯罪,同一什伍的人都要连坐。又如,为了强制农民服劳役,《秦律》规定逃避徭役、兵役,要受到笞打等惩罚。再如,为镇压农民的反抗,《秦律》规定“盗”不满一钱,就有或罚徭役三十日,或笞打,或剃去鬓发等处罚。至于“盗杀人”,有的甚至要处以车裂的酷刑。

为了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秦律》还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在经济方面,首先表现为对农业的重视。《秦律》中的《田律》规定,地方官吏在下雨之后或遇到旱涝等自然灾害,要向上级报告受益或受灾顷数。《厩苑律》规定,对耕牛的饲养要定期进行考课评比,饲养好的有奖,饲养不好的要罚。《仓律》对每亩农田播种数量,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些法令,体现了法家的重农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商业也是封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秦律》中,诸如官府手工业的经营管理、关市的税收、度量衡器的统一、货币的发行等,都有具体的法令。此外,为了加强对官府物资财产的管理,封建国家还专门制订了这方面的法律。在《秦律》中,篇幅最大的《效律》,就是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的法律。律文规定,如果官府物资财产发生损耗,或统计有错误,有关官吏都要受罚。这是从经济上保证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措施。

在政治方面,《秦律》中的一系列规定,都是维护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的。秦简《为吏之道》要求官吏的头一条,就是“忠信敬上”。《行书律》规定,最高统治者颁发的“命书”,必须立即传递,无故逗留者要依法论处。《置吏律》规定,官吏在接受命书时态度不恭敬或不加执行,应给予罢官或判处徒刑的处分。《秦律》中还有一些条文是针对各级官吏的。如规定任用官吏不当的要受罚,考核成绩不好的要受罚,官吏玩忽失职的也要受罚。以上措施,目的在于保证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

在军事方面,《秦律》有关于军队训练和给养的法律规定。如发弩射不中目标,经训练不会驾御战车,骑兵课试成绩低劣等,有关人员和官吏都要受到惩罚。对于任意发放、出卖军粮,以及发给兵士的武器质量不好等,也订出了严厉的惩罚办法。这些法律规定,不仅保证了秦国军事力量对六国居于压倒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对农民进行镇压的力量。

此外,在《秦律》中,还有许多涉及奴隶的内容。其中有官府奴隶,如“隶臣妾”;也有私人奴隶,如“人奴妾”。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所谓犯罪的农民。这可以由那些把犯罪的人及其家属罚为“隶臣妾”的律文得到证明。律令规定,官府奴隶要从事各种沉重的劳动,他们的衣食标准很低,吃粮要受到严格限制,穿的是简陋的褐衣。关于私人对奴隶的占有和役使,《秦律》也予以保护,“人臣妾”敢于反抗主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然,《秦律》也有限制奴隶制残余的一面,如规定奴隶立有军功,可以获得解放。但是,封建国家保存奴隶制残余也罢,解放奴隶也罢,都是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

以上是《秦律》的主要内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律》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法律,它是地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正是这样,《秦律》对于巩固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秦朝兴建的灵渠在水利工程上的作用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渠。至今,它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与春秋吴国所修的邗(hán寒)沟,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凿这条人工运河呢?原来,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南征岭南(五岭以南的南越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越族,正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各霸一方,形成割据混战状态。由于互相攻劫,经济凋敝,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因此,打开南北通道,结束岭南地区的纷乱,完成中国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元前221年至214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秦朝不断派兵越过五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来到湘江上游,他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一名史禄)凿渠运粮”的决定。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领导下,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终于修成三十多公里长的运河,打开了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我国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隔着巍巍的五岭山脉,陆路往来已很艰难,水运更是无路可通。但是,长江支流湘江的上源,与珠江支派漓江的上源,恰好同出于广西兴安县境内,而且近处相距只三里许,中间的低矮山梁,也高不过三十米,宽不过一里。灵渠的设计者正是利用这个地理条件,硬是凿出一条水道,引湘入漓,蜿蜒行进于起伏的丘陵间,联结起分流南北的湘江、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灵渠的渠道工程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几座拦路的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岭,即太史庙山时,更要从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开一条河道。这样的工程,在一无先进机械,二无炸药的条件下,全凭双手和简单工具,这在当时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才能完成呵!

另外,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很大,水流湍急,行船是很困难的。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的将河道开凿的弯弯曲曲,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减小比降,杀缓流速,为船行的顺畅平稳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叫“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在渠道两岸,各用巨石垒成一个基座,是半圆弧形,弧顶两两相对,中间形成口门。陡门一般宽五米左右,仅容一船出入,可用箔篦堵塞,便于临时启闭。这样,就可以分段拦蓄渠流,使船只可以逐段抬升或降下,节节前进,安然过山。宋人《岭外代答》描写灵渠时说:“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塞)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说得很清楚,也很真实。实际上,这就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但我们的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要早两千多年。由此很可看出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正因灵渠有了这一巧妙的装置,才能飞舟过岭,打通了南北航路。

灵渠修成后,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就在渠成的当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完成了统一岭南地区的事业。秦亡以后,中原混乱,赵佗、吕嘉先后在岭南发动叛乱割据。汉武帝在平叛过程中,也曾利用这条交通线,为南北统一又做出了贡献。灵渠的畅通,还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两广地区的开发。例如,近年在两广发掘的汉墓,有大量铁制生产工具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两千年来,灵渠一直作为南北水路重要通道,起着很大作用。所以,直到明清时代,灵渠之上还是“巨船鳞次”,“舳舻相望”,十分繁忙。解放以后,由于铁路、公路的畅通,灵渠失去了原有的交通枢纽作用。但在党的领导下,灵渠已被改造成新型的水利工程体系,沿岸兴建许多灌渠、水库、小水电站,灌溉面积达三万多亩。灵渠,这个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杰作,又重新放出耀目的光彩。

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2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起义的爆发和发展到全国规模,绝不是偶然的。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即在不断地发展。到秦始皇后期,阶级矛盾已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秦朝加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剥削压迫是非常重的。史载当时:田租、口赋等封建负担,“二十倍于古。”特别是,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还是兵役、徭役。按照政府规定,一个成年男子,每年要为政府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又要到京师或边疆戍守一年。此外,秦始皇经常发动全国人力,大兴土木,四处征伐,如修造阿房宫、骊山墓、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击匈奴等。因而各种徭役非常繁重。当时全国约二千万人口之中,往往有二百多万人被征发去服苦役。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的重负。同时,秦法苛酷,稍有触犯就要受到重罚,每年被苛法虐害的百姓成千上万,以致造成“赭衣(穿罪服的)塞路,囹圄(牢狱)成市”的惨象。

秦二世掌权后,对人民的压迫变本加厉,“赋敛愈重,戍徭无已,”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了。统治阶级拚命压制人民反抗,刑罚越来越严酷,“(受)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人民忍无可忍,“欲为乱者,十室而五,”决心起而反抗,革命形势已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同时,秦二世是用阴谋手段取得帝位的,深怕人们不服,先后杀死扶苏、蒙恬、蒙毅、李斯等宗室大臣几十人。结果,“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大混乱。到这时,不但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农民起义爆发的条件完全成熟。

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今河南方城)人,雇农出身。吴广,又名吴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公元前209年7月,他们和九百个贫苦农民,在秦朝两个尉官监押之下,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北),遇上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照秦朝法律,失期当斩,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陈胜便和吴广商议:现在逃亡是个死,起来造反也不过是个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拚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他们又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认为只要敢于举起义旗,必能得到天下响应。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发动起义。

起义开始了。陈胜、吴广出面,夺了两个押队尉官的武器,把他们杀死。然后,陈胜集合全队,对大家说:咱们遇雨失期,依法当斩,即使不杀我们,戍边的人也要有十分之六、七被折磨死。壮士不死便罢,死就应该死的壮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贵种吗!)”经过陈胜的动员,九百个戍卒同声高呼:我们拥护你!服从你的命令!于是,大家便行动起来,“斩木为兵(器),揭竿为旗,”还一起袒露右臂,举行盟誓,正式宣布起义。陈胜、吴广被推为起义领袖。

农民起义军很快攻占大泽乡,接着又攻克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蕲qí,其)。不久,起义军开始向外扩展。陈胜派出一支兵力攻略蕲县以东地区,自己则与吴广率领主力向西进军,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南)、郝(今河南永城)、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等地。进征途中,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打到陈(今河南淮阳)时,陈胜已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力量已很强大。陈胜攻占陈后,当地群众建议:“将军(亲)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宜为王,”要求建立以陈胜为首的农民政权。于是,在群众拥戴之下,陈胜遂称陈王,国号“张楚”。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便在革命烽火之中正式诞生了。

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和“张楚”革命政权的建立,如一声春雷,震动了全国。于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天下从之如流水,”各地纷纷起义,响应陈胜。其中重要的是:沛县亭长出身的刘邦和出身于楚国贵族的项梁、项羽所领导的两支起义军。这时,对秦灭六国心怀不满的六国贵族,如张耳、陈余等人,也乘时而起,打出了反秦的旗号。这种人加入起义,无非是想利用群众力量,乘机进行割据。

陈胜起义军明确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战斗目标,打击矛头直接指向秦王朝。起义军在陈地建立政权后,便兵分三路,立即向秦的都城咸阳进军。一路由吴广率领,准备夺取秦的军事重镇和最大粮仓所在地荥阳(今河南荥阳县西北)。一路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队,正面攻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准备直取咸阳。另一路则攻南阳、叩武关,以从侧翼迂回进攻咸阳。同时,陈胜又分遣诸将,四出攻略,以扩展革命政权的影响。他派武臣、张耳北征旧赵地;派邓宗南取九江郡(今安徽、江西);派周市(fú福)经略魏地(今河南东部)。秦朝在关东的地方政权,纷纷动摇和瓦解。

周文大军西进途中,不断吸收农民参加起义队伍,进抵函谷关时,已形成拥有兵车于乘战士数十万人的强大队伍。这支队伍,一路拔城破关,锐不可挡。九月,他们一直打到离咸阳只有百十里路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给秦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消息传来,秦二世集团大为惊慌,急忙赦免在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徒”和“奴产子”(奴隶之子),仓促组成一支军队,派少府(官名)章邯率领,向农民军反扑。周文的这支起义军虽然作战英勇,但由于发展太快,孤军深入,而且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经过几次苦战,被迫撤出函谷关。最后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一战,再次失利,周文兵败自杀。

秦将章邯乘势东下,进迫正在围攻荥阳的农民军。吴广所部起义军久围荥阳不下,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将田臧假借陈王命令杀死。接着,田臧便率军西向迎战章邯。敖仓(今河南荥阳西)之战,田臧兵败被杀。这支起义军也失败了。

章邯又转过头来,驱兵向起义军中心据守的陈进攻。陈胜亲自指挥农民军,英勇抗击反动军队。但终因兵力单薄,又无外援,只好逐步后撤。十二月,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陈胜不幸被叛徒庄贾杀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领袖壮烈牺牲了。

农民军主力虽已失败,陈胜、吴广也先后牺牲,但其余部则仍然坚持战斗。其中,由吕臣领导的“苍头军”(头裹黑巾得名),斗争更为英勇。他们曾收复秦军占夺的陈,惩杀了叛徒庄贾,给秦军以很大的打击。后来,吕臣领导“苍头军”,联合项梁、项羽农民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

在陈胜、吴广农民军英勇战斗的推动之下,各地义军不断壮大起来。其中的刘邦、项羽两支队伍,发展尤为迅速,逐渐形成两支强大的主力部队。他们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歼灭了章邯、王离等秦军主力,攻入关中,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史学家司马迁曾评论说:“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陈)涉首(先起)事也。”确实,在这场推翻秦朝的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的首义之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陈胜是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第一位农民革命领袖。“张楚”政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因此,秦末农民起义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为此后历代的农民革命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同时,陈胜、吴广从起事到失败,不过六个月,也反映了农民起义不可避免的一些弱点。

秦末农民起义经过艰巨的斗争,在历史上第一次推翻了一个强大的王朝——秦朝。这件事证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正因如此,这次起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汉代的统治者即曾一再议论,像陈胜这样的“瓮牖绳枢(破盆当窗,绳子当门枢,形容贫户)之子”,竟然“以戍卒散乱之民数百,奋臂大呼,”得到天下响应,灭亡强秦。他们也认为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

总之,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揭开了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壮丽的序幕,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刘邦封王的前因后果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与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时间。它的根子就来源于刘邦的封王。

秦朝灭亡之后,各地出现过一些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初期,一些诸侯王被刘邦所消灭。但由于楚强汉弱,形势于刘邦不利。刘邦便很注意争取其他诸侯王的支持,于是,先后封了张耳为赵王,英布为淮南王,吴芮为长沙王,臧荼继续为燕王。

与此同时,刘邦对于自己部下直接带兵的大将,也不得不采用封王的办法,加以拉拢。公元前203年,刘邦的大将韩信攻下齐地(今山东东部)后,便派使者来见刘邦,对他说:“齐伪诈多变,是个好反复的国家,它的南边就是项羽的楚国。请封我为‘假(代)齐王,’替你镇守齐国吧!”刘邦听后,很生气,骂道:“我正与项羽军相持,天天盼望你发兵来支援我,你却光想着要自立为王!”这时,在刘邦身旁的张良、陈平赶忙踢刘邦的脚,小声对他说:“现在汉军正处于不利形势,你能禁止得住韩信自己称王吗?!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就立他为王,好好安抚他,使他在齐地牵制项羽。不然,变乱就会发生。”刘邦立时醒悟过来,改变口吻对使者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假王!”随即派张良带着王印去齐,封韩信为齐王,并乘机征调韩信的兵击楚。刘邦的另一员战将彭越,原是秦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楚汉相争中,他率领兵士三万人归随刘邦,并帮助刘邦攻占了梁地(原魏国之地),立有战功。公元前202年,刘邦追项羽至固陵,约彭越和韩信率兵前来会师,与项羽决战。到了约定时间,韩信和彭越都不来,结果刘邦被项羽打败。后来,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答应封彭越为梁王,约定打败项羽后,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都封给彭越,把陈以东至海的地方封给韩信。这样一来,韩信和彭越果然都引兵来了。终于在这年十二月,几路军马汇合,围楚军于垓下,逼项羽自杀,赢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二年正月,刘邦只好封彭越为梁王,改封韩信为楚王。

此外,公元前205年,刘邦曾派韩国贵族信去攻略韩地,之后就封信为韩王。

这样,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刘邦先后封了七个异姓王。在当时,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分化敌方,孤立项羽,最后打败项羽的作用。可是,随着楚汉战争的结束,握有重兵的异姓王的存在,逐渐成了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刘邦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经过一段酝酿,终于爆发。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汉。七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的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讨伐,九月浮虏臧荼,随即把太尉卢绾封为燕王。

第二年十月,有人上书密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以巡游云梦为名,通知诸侯在陈聚会。然后,乘韩信前来拜谒,把他捉住,带回长安,将韩信王号取消,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九月,阳夏侯陈豨反叛。陈豨本是刘邦的宠信大臣,被刘邦以相国身份派去守代,任务是监赵、代等地边军。陈豨的叛乱,得到已降匈奴的韩王信的支持。刘邦亲率大军征讨,才平定了陈豨叛变。

参与叛变阴谋的韩信,也被吕后用萧何计谋杀死。公元前195年,还发生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淮南王英布在得知韩信谋反被杀后,就惶恐不安。不久,刘邦又杀了梁王彭越,并以彭越之醢(hǎi海,肉酱),遍赐诸侯王。英布见到彭越的肉酱后,大恐,疑祸及身,便聚集兵马,发动了武装反叛。结果,也被刘邦率兵平定,英布被杀。就在刘邦出征那一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曾经与陈豨有过秘密勾结的事暴露了。刘邦派樊哙、周勃将兵击卢绾。卢绾只带了几千人逃入匈奴。

另外,赵王张耳死于公元前202年。张耳死后,由儿子张敖嗣立为王,并娶了刘邦的女儿为妻,后因赵相贯高谋反,受到牵连,被贬为宣平侯。

至此,异姓诸侯王中就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他的封国内只有二万五千户,地少力弱,与汉中央政权的矛盾尚不尖锐。刘邦专门下了道诏令,说吴芮忠于汉朝,著定为王。长沙王一直传位五世,到汉文帝时,才因没有子孙可传,被除国。

刘邦先后用了七年时间,削平了主要异姓王国,解除了汉初分裂割据势力的祸患,巩固了西汉的统一。可是在消灭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大封同姓王,把全国大约五十四个郡中的三十九个郡的土地,分封给九个刘姓子弟,直接由西汉王朝中央统治的只有十五个郡。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在于,这种分封,仍是为了适应刘邦统治集团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史书记载,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这就说明,刘邦所以这样做,是害怕推翻了秦朝统治的农民阶级,企图分封同姓王到各地,以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镇压,主要是用来对付农民阶级的。而到了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汉王朝中央和地方诸侯之间的战争,则已是刘氏集团内部“骨肉之争”,父子兄弟之争。刘邦分封同姓王,曾经一度起过“屏藩朝廷”作用,随着同姓王国的势力逐渐强大,与汉中央政权的矛盾日益加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为要推翻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这种形势的出现,就非刘邦始料所及了。

“文景之治”

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79一157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56—141年)。文景统治的四十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西汉社会经济向上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在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之后造成的。汉初以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并且收到一定效果的。

西汉建立后,社会经济一片凋敝。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都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子,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当务之急。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刘邦以来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就是稳定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文景两代,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文帝曾经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减轻田租。有时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而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即免收田租。景帝时还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也有所减轻。汉代人头税称为算赋,民年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文帝时曾减为四十钱。徭役也有所减轻。文帝时把原为一年服役一个月的办法,改为“三年而一事”。文帝对役使民力也比较慎重。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召来工匠估算,要花费黄金一百斤,约当中等人家十家的家产。文帝觉得费用太重,就把这项营建的计划取消了。文景时还一再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戍卒给输费苦。”这就是所谓“轻徭薄赋”。

与此同时,还在刑罚方面有所减轻。文帝时,作了两点改变:一是废除连坐收孥法,即对犯罪人的全家老小不再一同治罪,对犯罪人的妻、子不再罚作奴婢;二是废除肉刑,即当黥(在脸上刺字)者改为城旦舂(男子修城,女子舂米),当劓(割去鼻子)者笞(杖打)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这就是所谓“刑罚大省”。

以上措施,其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并不是为了农民。“轻徭薄赋”,是在人民很穷,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情况下采取的。由于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所以这种“轻徭薄赋”政策,是对地主有利的。正如东汉史学家荀悦所说,这是“适足以资豪强”的措施。“刑罚大省”,是在基本上继承秦苛法的前提下,对某些酷刑所作的改变。比如废肉刑、减笞刑,实际上是“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人被打死了,而刑还没有用完;“幸而不死,不可为人”,不死的,被打成残废。封建史学家早巳指出这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由此可见,文景的上述政策,完全是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

当然,文景的政策,是适当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封建经济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如果“按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起作用,”“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汉初以来,特别是文景时的政治权力,正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合乎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的,所以,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快一些。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和武帝初,社会和国家都已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些话不能都信。所谓“民则人给家足”,就不是指的广大农民。尽管当时农民的情况是西汉时期最好的,但他们仍然处于穷困状态之中。

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实际上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辛勤劳动,为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提供剩余产品。因此,这种保护政策的结果,必然是富了地主,穷了农民。短短几十年,封建国家积累了那么多的粮食和钱财,都是从农民身上搜括来的。同时,官僚、贵族和富商,也通过兼并和掠夺,集中了大量的财富。据史书记载,家产千万甚至万万的官僚和富商,已经不在少数;田产千余顷的官僚地主,正日渐增加。而农民却逐渐走向破产的道路。他们的耕地很少,据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记载,一个名叫郑里的地方,有25户贷粮户,平均每户只有土地24亩多一点。那些很少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只得“耕豪民之田”,变成地主的佃农。在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和压榨下,农民的日子很不好过。关于农民生活情况,晁错有一段描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当时人民生活困苦的事实,就连文帝、景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曾在诏书里说:“岁一不登(登是收成),民有饥色”,“岁比(屡屡)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一年没有收成,农民就要挨饿,连年不收,农民就要饿死。这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事实证明,所谓“文景之治”,完全是建筑在农民血汗和穷困基础上的地主阶级“盛世”。恩格斯说过:“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进一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文景之治”的情况,正是这样。

汉武帝其人

在我国古代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叫刘彻,景帝之子,是汉朝第五个皇帝。他七岁当太子,十六岁继帝位,七十一岁死去,在位五十多年,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汉帝国达到了它强盛的顶点。许多封建史学家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我们不否认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封建帝王,但是,归根到底,要从西汉社会初期的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才能对汉武帝的作为,找出正确的答案。

汉兴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坚持休养生息,封建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中央集权下统一的局面正在得到巩固和加强。历史为汉武帝提出了任务,也为他提供了条件,使他在历史舞台上作出了有声有色的演出。

汉武帝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大权集中在封建朝廷,而封建帝王又把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汉武帝当小皇帝的时候,是由他的祖母窦太后当权。武帝二十一岁,窦太后死去。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蚡做了丞相。因为有王太后的支持,田蚡也很想专权。一天,田蚡向汉武帝奏事,推荐了一大批重要官员。武帝沉着脸问田蚡,“你准备任用的官员完了没有?我也打算用几个人!”从此,田蚡只好遇事少管。汉武帝把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揽在个人手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继续解决藩国问题。经过“七国之乱”,各地封国受到很大的削弱。但到武帝时,有些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势力仍然不小。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建议的“推恩”办法,把原来只由长子袭爵的诸王国,改为可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按照汉制,这些侯国不再受原王国管辖,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这样一来,各个王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法割据地方,对抗朝廷了。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利用种种借口来剥夺各个诸侯国的爵位。比如,汉武帝规定每年八月会诸侯于祖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有的诸侯国“金少”、“色劣”,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就有一百多人。据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多人,到武帝太初年间,就只剩下五人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武帝前,朝廷大臣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也多出于豪门权势之家。到了武帝,大量提拔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以加强忠于个人的政治力量。汉武帝还设立“太学”,通过“太学”来培养和选拔官吏。

另外,汉武帝还通过所谓贤良策试,从地方选拔忠于自己的人才。比如董仲舒和公孙弘,就是通过贤良的策试,而被选拔重用的。

总之,汉武帝为了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继续削弱可能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诸王国势力,另一手是加强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汉武帝所建立的这种封建官僚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仿行沿用。

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把财经大权集中在朝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封建史书上记载,当时朝廷里放的钱长期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食多到仓库里放不下,堆在露天里,任其腐烂。但是,在汉武帝执政初期,许多财经大权,却仍然掌握在地方大地主大商人手中。为了把财政经济大权掌握到朝廷手中,汉武帝采取了以下重要措施。

第一,统一币制,朝廷铸钱。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曾经实行过一些统一货币的政策。但到了汉初,地方诸侯王以及巨商豪强,都可以自行铸钱。豪强役使贫民,开采铜、锡矿,用铅、铁杂入铜内,铸劣钱牟暴利。汉武帝改用五铢钱,统一货币,严禁私铸。据“汉书”记载,为了制止地方私铸。汉武帝杀了私铸的人几十万,自首免罪的有百多万,可见,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斗争。

第二,盐铁专卖。冶铁、煮盐和铸钱,这是当时最大的三项财源收入。汉高祖代秦立汉,为了取得地方豪强的支持,三大利都允许民间私营,最大的盐铁商积财多至万金。汉武帝时对外用兵,急需开辟财源,采用各种办法敛钱,却无法从盐铁商人手中取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三人为理财官,禁止民间私自冶铁煮盐,并在全国设铁官四十多处,盐官三十多处,对盐铁实行官营专卖。由此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

第三,“算缗钱”。缗钱就是商人的本钱,算缗钱就是向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具体办法大致有:一,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二,手工业资本税率较商业资本减半,三,商人的车每辆征税二算,普通人的车每辆征收一算。商人的资本由商人自报,如有以多报少,就要没收财产,罚令守边一年。当然富商大贾不会不进行反抗,汉武帝又鼓励“告缗”,就是对商人所报不实的,可以向政府告密。这样,汉武帝没收了商人“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第四,“平准均输”。就是运输和贸易实行官营。汉武帝在各郡设均输官,在京城设平准官。均输官在地方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平准官则收罗各地的货物,调剂有无,平抑物价。平准均输设立的第一年,汉武帝出外巡游,花的钱都是从平准均输收入中得来的,其中,仅赏赐用的绢帛就有一百多万匹,可见收入之高。

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许多进步措施一样,这些经济措施,加强了封建朝廷的统治力量,削弱了地方豪强和某些与朝廷关系不大的一部分商人的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是,人民却从中得不到多少实际利益。相反的,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如盐铁专卖,价格昂贵,质量低劣。而平准均输,运输货物时所用人工,实际上作为徭役,加到了农民头上。

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繁荣,再加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使汉武帝时的西汉统治,十分强大。这就使汉武帝手里有了足够的力量,来解决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匈奴问题了。

匈奴贵族对边地的侵扰进犯,是西汉成立以来,始终未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汉初,匈奴骑兵一度深入到离长安几百里的地方,严重威胁了汉朝的安全。汉高祖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匈奴,大败而归,本人差一点做了匈奴的俘虏。从此,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汉朝统治者都采用妥协退让的办法,每年送去大量财物,以求暂时的安宁。但匈奴贵族由于利之所在,“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一直骚扰不断,每年被杀害和掳去的边地人口,都在一万人以上。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了,经过三次重大的战役,汉朝终于打败了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又在边塞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加固城塞,大力巩固胜利成果。为了对匈战争的需要,汉武帝又多次派人打通西域,使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同时,在武帝时期,汉朝廷还发兵灭南粤置九郡,击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和许多部落,设八郡。从而为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初步基础。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进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战争。由于主要的战争,是为了反对匈奴贵族的侵扰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因之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史上立有功绩的一个皇帝。

通过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以支持战争和供朝廷的巨大消费,这是汉武帝的重要政策。汉武帝在位时兴修的水利工程,其中有著名的糟渠、龙首渠、亢辅渠、白渠等。在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县)堵塞黄河决口的工程中,汉武帝亲临现场,命“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河”。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减少水旱灾害,有利于农业的提高。此外,他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改进农具,改进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汉武帝发展农业生产,并非为了农民,而是为了统治阶级。在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制度之下,农民的生活十分痛苦。武帝享国日久,“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挥霍民脂民膏,十分奢泰无度。因而到他晚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百姓流离”,出现了上百万流民,出现了“民相食”的惨象。人民忍无可忍,不断举行起义,“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这一切都说明了,即使像汉武帝这样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我们也必须用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对他复杂矛盾的历史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

匈奴族的发展进程

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重要的古老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强盛在秦末汉初。

据史书和传说,匈奴最早叫荤粥,周朝叫猃允,到了秦朝才叫匈奴。匈奴,是一个活动在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族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畜牧业。史书说,他们“随草畜牧而转移”,“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畜群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骆驼、驴等。此外,还有观礼(jué tí决提)、(táo tú陶途)(diān xī颠西)等“奇畜”。狩猎在匈奴人的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匈奴人小孩时候,便能骑着羊,开始“引弓射鸟鼠”,稍长大“则射狐兔肉食”,因而,人人“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在和汉族人接触中,匈奴族还发展了冶铁和制陶器等手工业。考古工作者从匈奴族地区的墓葬里,发掘出了属于这一时期制造的大量的铁马嚼、铁箭镞、铁刀、铁剑;还发掘过炼铁炉的遗址。匈奴人制造的陶器,具有独特形状和民族特色。有一种叫做“服匿”的陶器,小口、大腹、方底,是专门用来盛放酒和乳浆的,是很有代表性的器物。

那时候,匈奴族已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费族垄断着本族的政治、经济大权。他们拥有大量的畜群,役使着无数的奴隶。匈奴人口约在一百五十万左右,俘掠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充当奴隶的就有五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奴隶从事畜牧、农耕、凿井、商运、手工制造等劳动,是匈奴国家的主要生产力量。此外,匈奴奴隶主还向被它征服的部落和小国榨取繁重的贡赋。匈奴单于死的时候,有棺椁、金银、衣裳等殉葬品,并且“近幸臣妾(奴婢)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

中原地区进入秦汉之际时,匈奴正处在头曼单子和冒顿单于的统治时期。公元前209年,头曼单子的儿子冒顿射杀头曼,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人称天为“撑犁”,称儿子为“孤涂”,“撑犁孤涂”也就是“天子”)。这样,就使单于的世袭制度在匈奴社会中正式确立了。从此,匈奴的单于便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其他王、侯、大将、大都尉、大当户等高官贵职,也由一些显贵氏族或家族世袭。奴隶制国家更完备地确立起来了。

匈奴族国家政权机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单于庭,直辖匈奴中部;二是左贤王,管辖东部;三是右贤王,管辖西部。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左、右贤王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匈奴人以左为上,左贤王是单于的继承人,多由单于太子充任。左右贤王以下则是左右谷蠡(lù lí鹿犁)主。谷蠡王以下则有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二十四长”(万骑长),“二十四长”下又各置千长(千骑长)、曹百(百骑长)、什长(什骑长)等官。他们“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

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利益,匈奴贵族制定了法律,设置了监狱。法律规定:盗窃私有财产的,全家没为奴隶;持刀殴斗的判处死刑。其他罪犯;“小者轧(压骨节),大者死”。监狱的囚犯最多十日就给判处,因此,整个匈奴国的囚犯也不过数人。

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时期(公元前209~128年)是匈奴国家的极盛时期。这时,匈奴势力东达现在的东北,西到甘肃河西走廊和薪疆,北抵漠北,南据河套。匈奴统一了这片广大地区内的大小部落和国家,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汉初年,匈奴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骚扰汉朝的北部边境。当时,汉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和内部不够稳定,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双方还商定在边界“通关市”,两族人民可以互相进行贸易往来,这对两族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汉武帝时,汉、匈两族统治者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匈奴大败。这就引起了匈奴国内矛盾的激化,许多被奴役的部落纷纷起义独立,被役属的西域各国也力图摆脱匈奴的羁绊,奴隶大量逃亡,奴隶主贵族内部内讧,互相攻杀,争夺政权。匈奴奴隶主国家衰落了。公元前54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攻击下瓦解了。呼韩邪单于得到匈奴全部土地。汉与匈奴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亲睦关系。王莽时才再度爆发战争。

东汉初,匈奴国家再次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和东汉关系很好,东汉把今河北、山西、内蒙、陕西沿长城内外各县一直到甘肃的陇东各县,都划为南匈奴单于的统治地区。从此,匈奴人民不断内迁,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共同开发了祖国北部和西北地区,促进了这一带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北匈奴对南匈奴和东汉政府持敌视态度,遭到东汉和南匈奴的抵抗。北匈奴南攻失败,转而威胁、控制西域各国,但是出西域的通道又为汉军封锁。匈奴奴隶主失去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的来源,国力大衰,奴隶主贵族之间也爆发了尖锐的斗争。最后,在东汉和南匈奴的连续打击下,北匈奴奴隶制国家终于在公元91年灭亡了。北匈奴的部众,一部分归附东汉;一部分后来和鲜卑人互相融合;一部分则由单于率领逐渐向西远迁,进入欧洲。

东汉以来,南匈奴人则逐渐内迁,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互相融合了。

如果从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匈奴政权算起,到北匈奴灭亡,匈奴在大漠南北整整活跃了三百年。在这个时期内,匈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的草原文化。在诺颜山及其它漠北地区匈奴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牛、马、鹿、野兽相互角斗等图型的毡毯、铜饰牌和绘有美丽的兽形图画的骨器。这些文物都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的色彩。

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汉和匈奴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始终没有间断。史书上说,匈奴人“乐关市,嗜汉财物”;而汉人在长安与匈奴人做买卖的,仅西汉时一次记载就有五百多人。匈奴的马匹,“衔尾入塞”,养马技术也传入内地。汉人则教会匈奴人“穿井”、“筑城”,以及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民族,它的经济、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贵族侵扰

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重要军事将领。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北)人。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的女奴。卫青少年时在家里放羊,受尽了欺侮。二十岁左右,在平阳公主家做骑奴。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召入宫,立为夫人,后又立为皇后。卫青因是贵戚,先被拜为太中大夫,又因抗击匈奴有功,很快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霍去病是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他十八岁时被武帝任命为侍中。后来也因抗击匈奴建立殊勋,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卫青、霍去病登上政治舞台,正是西汉政府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时刻。

西汉王朝经过刘邦、文、景几代,到了汉武帝时,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这时,政府拥有的马匹已达到几十万匹。汉武帝就在这个基础上组织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但足以防御匈奴侵扰,而且能够深入塞北,主动进行反击。但与此同时,匈奴“数为边害”,仍然不断扰边。汉武帝便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兴师遣将”,开始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战将。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马邑(今山西朔县)人聂一以献马邑城为名,引诱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骑兵深入武州要塞。汉军三十多万人则预先埋伏在附近山谷里,准备一举围歼匈奴主力。匈奴单于亲自率军深入后,发觉了汉朝的诱兵之计,急忙引兵退回。汉朝的“马邑之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大规模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却从此拉开了。

汉与匈奴战争,共有三次重大战役。

大战之前,年轻的卫青初试身手,便显露锋芒,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一带)。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其他三路或败或散,无功而返。只有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祀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从此受到重用。

公元前127年,第一次大战役爆发。这一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汉朝上谷、渔阳,杀辽西太守,虏去二千余人。汉武帝决定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了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十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进基地。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又派卫青率领骑兵三万,配合其他几路大军,深入塞北六、七百里,掩袭匈奴右贤王王庭。右贤王措手不及,仅带几百随从,仓惶北逃。这次战斗,俘匈奴男女一万五千余人,裨王(小王)十多人,进一步打击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为此,汉武帝特意遣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前往边塞迎接卫青,就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让他统帅所有抗击匈奴的汉军。

公元前121年,第二次大战役开始,斗争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霍去病在这次战役中,勇敢善战,是首功之将。霍去病十八岁时便已初露头角,曾在卫青部下,以八百精选骑兵,奔袭几百里,杀死匈奴单于的叔祖父。因此,这时汉武帝便大胆提拔他为骠骑将军,委以领导进军河西的重任。霍去病率精兵万骑,奔驰千多里,连败匈奴骑兵,杀伤俘获过万,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不久后,他又指挥几路精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取得了更大胜利。这次战役,使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通道,进一步发展了第一次大战役的战果。霍去病也因之受到汉武帝的宠信和重用,其地位几乎可与大将军卫青相比了。

经过第二次战役,匈奴贵族受到严重挫折,在汉军压力之下,其内部日益不稳。匈奴单于要把负有失去河西之责的浑邪王等人治罪,浑邪王等决意投归汉朝。汉武帝便命霍去病派兵接降,击杀不肯归顺的一部分匈奴将卒,保护浑邪王到达长安。

第三次战役,开始于公元前119年。这是规模最大,征途最远,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汉武帝的目的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汉军的主力部队,由卫青与霍去病分别统帅,各有五万骑兵。另外组织了随军马匹十四万匹,步兵和驮夫几十万人,一起配合行动。这时,匈奴单于听从降将赵信的计谋,移军漠北,严阵以待,准备乘汉军疲敝,一鼓全歼。双方都摆出了决战的态势。

霍去病率东路汉军出代郡,深入一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霍去病的骑兵,奋勇冲杀,连续作战,歼灭了左贤王的精锐,俘获了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左贤王和手下一部分将官,败逃而去。霍去病率军追歼,直抵狼居胥山(今内蒙古苏克特旗以北),才胜利回师。

卫青率西路汉军发于定襄,出塞一千多里,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卫青立即将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五千骑兵向匈奴战阵冲锋。匈奴的一万骑兵也立即猛扑过来。双方鏖战到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阵容错杂,不辨彼此,继续拚杀搏斗。这时,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匈奴单于。匈奴单于急忙率几百骑兵,冲出汉军包围,飞驰逃走。匈奴军队,全军溃散。卫青派轻骑连夜追赶匈奴单于,没有赶上。卫青的主力部队也乘胜追杀,到达寘(tián田)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纳拉特山)的赵信城,屯留一天,烧光匈奴储粮,奏凯而归。经过这三次大战役,尤其是第三次的漠北之战,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损。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单于政权)。”匈奴贵族很难再牧马中原,“匈奴自卫霍度幕(沙漠)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汉朝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不过,也应看到,汉和匈奴两族的统治者,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正如匈奴贵族的南侵,是为了掠夺人畜财物一样,在汉武帝晚年对周围兄弟民族的关系上,日益滋长了扩张因素,因而在对匈奴战争中,也必然有所反映,增加了两族人民的痛苦。特别是第三次出击战,汉朝死伤士卒几万人,出征时的十四万匹马,“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代价也是不小的。

卫青和霍去病,一舅一甥,都是抗匈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杰出将领。卫青出身奴隶,在军中关心士兵疾苦,善于团结部众,作战时指挥若定,有大将风度。霍去病则少年显贵,不恤士卒。但作战勇猛,动作神速,所率骑兵,疾驰草原,屡建奇功。霍去病死时年仅二十四岁,武帝深为惋惜,命葬在自己的茂陵之旁。卫青墓也在茂陵旁边。

同类推荐
  • 朝代与官署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朝代与官署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异陆龙魂

    异陆龙魂

    网罗众多历史名将,游走在异陆空间,看几兄弟重新展现华夏龙魂,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坚贞不屈,因为我们是华夏子孙;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猪脚兄弟几人,带着古代的几位名将神医,在异陆揭起一阵全新的篇章。
  • 白羽染墨

    白羽染墨

    余者,鱼也。于水之处,若隐若现;无水之处,必做妖精。如果你愿意去接触这个世界,那么她就会与你越来越近。
  • 神话大明

    神话大明

    顺天龙庭,嘉靖帝高座九重云,欲求那长生之道。妙木山下,唐寅手持无尽之刃大战倭敌,江南一域,桃花万里。孟家讲坛,紫荆阁内,平安圣人立文心,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带着游戏系统,严文穿越到了大明,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大明,泱泱大国,神话大明。(求收藏!求推荐!求书评!)
  • 史记(第六卷)

    史记(第六卷)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其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选取其精彩篇章予以诠释叙述。
热门推荐
  • 想低调我太难了

    想低调我太难了

    手握整个地球的文艺经验,凌言只想悄悄的闷声发大财。可是,唱歌歌红了。拍电影票房爆了。就连用马甲写的段子,都能被人把底细挖出来!凌言一脸无辜: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我太难了!
  • 修真异世录

    修真异世录

    因为青羽门门主意外得到残篇功法,遭到灭门之劫,唯独青羽门门主之子逃过大难,青羽门门主之子为报灭门之仇,最后关头引发天劫,和敌人同归于尽,青羽门门主之子暗中施展保命之法,同时借天劫之力穿越到异世,发现异世非同寻常,看他如何揭开异世之谜
  • 星辰之光世界

    星辰之光世界

    二十一世纪古武世家的少主白玉玲是古武天才,却因天生体弱,被送去杀手组织,成为血凤。在那之后,白玉玲经常被送去各种各样的地方,没有家族人的帮助,却必须要有一席之位。无所不能。一朝穿越,成为一名婴儿。白玉玲:……得了,离奇事件多来去了,被自己给撞上了,还不错。只是……穿越到婴儿身上是几个意思?作者你给我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作者:(ー_ー)!!大家闺秀不要太暴力。白玉玲:神奇,你跟一个古武世家的少主说要拒绝暴力?!神奇!原以为有的是平淡无奇的身世。结果:超出预测,女主是无价之宝。白玉玲:……???沈瑶、沈紫薇、唐诗琴、林芊芊等人:……可以把白玉玲卖了换钱吗?白玉玲:我把你们当姐妹,你们却想卖了我?!迷离的事情在白玉玲快速的成长下平淡无奇。星盘:那么多条路,她最终还是走了这条路啊……器灵星盘的话是什么意思?等待白玉玲的到底是无尽的荣耀,还是满盘的危险?
  • 这个地府不正常

    这个地府不正常

    “我们这里朝九晚五,工资翻倍,上五休二,分配对象,真的不考虑一下?”孟婆:什?摸鱼她不香么?魑魅:不好意思我不缺钱魍魉:更喜婚姻自由冥王:我觉得我挺闲的黑白无常:已有对象勿cue判官:民主平等好像更好十殿:我真的不缺工作某少主表示:□sha□,就这还想挖我的鬼?【正经版】时隔多年,山河再震,众生不安即为这苍生一员,那便誓死卫这天地!八荒众生,既生于天地,便有生存之意义,无论是何人都没有资格抹杀!因果循环,道法万千,各族有道!尔等欲破这世间平衡,简直痴人说梦,无异于自寻死路!先有妖神魔神双双祭天护这天地平衡,今日便是我寒雪玥与夜澜钰!——————————————————————ps:世界观与地府皆个人所构思,与传说有所不符,雷者自行回避地府设定如文名,这个地府不正常!地府设定如文名,这个地府不正常!地府设定如文名,这个地府不正常!
  • 快收了这位圈霸

    快收了这位圈霸

    宋暮圈霸的宋医生,沉烟宋医生的朱砂痣。这是一个作天作地的圈霸被制服的故事。(欢迎入坑)
  • 妃子美人谋

    妃子美人谋

    她是大汉权臣的独女,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却因朝廷的权势争斗,悲失双亲。她本应有一段完美的婚姻,爱情,却也因权势的纷争失去了他。于是她开始恨了,心变的薄凉。进宫,报仇。勾心斗角都算不了什么,就算死了也无所畏惧。她要用仇人的鲜血来祭奠是逝去的亲人?
  • 不安的梦

    不安的梦

    有人说,青春是一场梦,动荡的不受控制;有人说,古典是一部沧桑的画卷,看不到飞舞的蝴蝶;延续不断的却是那些割舍不断的情,和因为珍惜重视才演化成了【不安的梦】
  • 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

    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

    【新书《从废土开始疯狂进化》已发,求支持】地球青年王凯,穿越斗罗大陆,绑定无限武魂系统,开局抽取神级武魂修罗皇!入武魂殿,娶千仞雪,收服银龙王,败七怪,建帝国,战万神,灭深渊,临诸天......且看王凯如何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携无数武魂纵横斗罗大陆,成就那至高无上的世界之主宝座!【书友群:582546639】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者归来之大话西游

    王者归来之大话西游

    朱小葛是一位学习优异的孩子有一次被人欺负了,好朋友侯无忌帮助了他,高考结束,朱小葛考上了,无忌没有考上,无忌却在一次聚会后意外失踪,朱小葛心情郁闷,去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柳河边,却被一个黑影推入水中。。。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穿越了。。。到达了未来世界,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