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62100000002

第2章 葱花

春韭

春日,尝鲜,首推春韭。

乡村有首俚谣四鲜歌,歌曰:“头刀韭,谢花藕,新娶的媳妇,黄瓜妞。”韭,四鲜之首,与新娶的媳妇相类比,却也新奇。乡村广阔天地藏龙卧虎,民间蕴含着大智慧,大道。乡人敬畏自然,顺应着自然,深谙着瓜熟蒂落的老理。

一对有情人,陌路相逢,相识相知,确立恋爱关系,一步一步走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就像老戏里的镜头,新郎官轻轻撩起新娘的红盖头,揭开那道神秘的面纱,几多新奇、神秘、向往、期待……那一晚,对着红烛橘焰,倾听着春花绽放。

而今呢,网上还没聊上五分钟,对方长得啥样都不知晓,便通过手机联系,敢去宾馆开房了。浪漫一点,不过手持一朵标志性的玫瑰,以防出错,至于此男该女,可否中途调包,顾不上了,直奔主题,结果是最重要的。

话似乎扯远了,不过没离题,说韭菜吧,超市、菜场,一年四季,何时去,何时有,无论深冬盛夏。尤其是冬日,韭菜,看上去却也翠生生的,拿到手中,感觉就不对了,软沓沓的叶片四下散落,如半老徐娘的披头乱发,失却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锅炒之后,更是容颜凋落,惨不忍睹,一小碟韭菜,大半碟清水,堪称水货,味道极淡,似乎与鲜香不靠边。

因何?这种韭菜都是反季的,温室大棚里催生出来的,人为的春天,如空调,让四季少了夏秋冬。记忆之中,春韭上市,大约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家乡有句俗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春日,春寒尚料峭。韭菜的根基隐在浅土里,上面覆上一层厚厚的麦糠,冬日,自然少不了几床白皑皑的雪被,在三九隆冬的日子里,韭根蓄势待发,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远方的春,雪慢慢地消融,麦糠悄悄地变腐,它便在寒风中小心翼翼地探着头,迎着春。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春韭缓缓地生长着,一点一点,一寸一寸,终于披着一身浓绿的翠衣,婷婷于田间了,拂面不冷杨柳风,远望如一畦一畦汪汪的春水。此时,春韭已生出了五个叶片,韭菜成熟了。由于寒风的压制,韭菜的长度仅有成人的一扎,叶片却厚重,有弹性、韧力,拿在手里左右甩动之后,依旧齐刷刷的,鲜活如初,娉娉婷婷。

一大畦子春韭,收割下来,不过几斤的光景。洗净,切段,不论清炒,还是佐以虾仁、虾米、草鸡蛋,都是干爽爽的,吃到嘴里,怎“鲜香”二字了得。若手中的春韭不多,不够上锅一炒,干脆就切段,用细盐凉拌,入口脆爽,鲜气盈口,细嚼慢品,能品出岁月的味道。

鲜,是踩着时令节拍而来的。你不能心急,等待必不可少,如此才有期盼。什么季节,上市什么菜,这是老天的安排,大自然的规律。因时而食,人要顺应着自然,谁也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离开地球。

人们往往会产生误解,尤其是口袋充盈者,把“鲜”理解为“先”。有钱就可以提前享受,冬食春蔬,夏餐秋果,其以为科学之功。非也。我不敢说这是伪科学,至少那也是对科学的某种误解,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范本。春韭,只在春天,一年仅一次,错过了,只有等待,别无他途。

葱花

葱,还真开花。

植物开花结果,繁衍生息,哪有不开花的呢?不过,葱开花,很少有人见过。葱,多年生宿根草本,同我知晓的白菜、萝卜一样,次年开花,花为白色、球状。

不过,人们通常说的葱花,是指制作菜肴的调味品,把葱切成小段,或片作菱形,不一而足,称之为花有些牵强,感觉却美妙,给人平添了不少想象,那是一朵食欲之花。

葱,有南北之分。北方的葱,以山东最为有名,其大壮硕,俗称山东大葱。大葱,葱白为本,叶为末。说来有趣,葱白虽为本,却深埋在土层里,让葱叶在外抛头露面。碧叶青青,或因抛头露面之故,其味辛辣刺眼,叶内多有涕状液,少人食用,而多食葱白,这一现象值得思索。

大葱的葱白肥美可人,生吃,入口爽脆,微辛,有甜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一方链物,北方人喜欢大葱蘸大酱,煎饼卷大葱……这些地方家常小食,也成了地方的形象代言。炒菜用它,需锅红油热,把葱花放进锅里煸炒,一阵噼里啪啦之后,葱香便不胫而走,四处氤氲,霸道得很。虽在菜里,只是少许,但它却不甘寂寞,让你无法对它漠视,哪怕是配角也很出彩。它也偶有唱主角的菜,其保留节目:葱爆羊肉。

南方的葱呢?有着南方的特色,见到它总让人联想到,春雨江南,小桥流水,灰瓦青砖……南方的葱,美其名曰:香葱,身条娇小婀娜,其叶尖细如兰,北方的葱秧苗也比它壮硕,碧绿碧绿的,如江南的水,如江南女子的明眸……

别瞧它娇弱,脾气却不小,味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比北方大葱逊色,甚而有过之无不及。不过,南方的香葱,不可在热油里煸炒,你得把它捧在手心里,放在心尖上。无论是凉菜熟食,哪怕是一碗馄饨,一碗白水面条,须得把它遍撒在顶盖上,明眼处。顿觉神清气爽,其味丝丝缕缕,袅袅娜娜,巧笑盼兮,不觉意乱神迷。

不知因何,北方大葱给我的感觉,犹如关中大汉手拿铁板高门大嗓吼“大江东去”;而南方的香葱呢,如同二八妙龄怀抱丝竹,低吟浅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

葱花,烟火之花、诗意之花。

蒜,很有个性。

喜欢它的,每餐必伴此君;讨厌它的,唯恐避之不及。冰火两端,大概是它所散发的独特的气味。撇开其味不说,其实,蒜还是挺可爱的。

小的时候,父亲曾出一道谜语: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撕破。在父亲不断地启发下,谜底终于被我揭开了——蒜。于是,开始喜欢蒜了,觉得它很好玩,剥落如雪片般轻盈洁白的蒜皮,放在手心,用嘴吹拂,鹅毛般在空中飘着旋着,久久不落,逗引着我们追着它吹,庭院便会被童稚的欢笑声塞满,玩腻了,就掰下蒜瓣来互打,满地狼藉。

秋日,栽蒜的时候,我曾凑过趣,翻好的土地,细如沙,柔若面,父亲随手拿起镢头,搂起一条浅浅的小沟,墨线般笔直,不可思议,在小沟里溜上清水,便可栽蒜了,我手拿着蒜瓣,照着葫芦画瓢,结果我都把蒜栽倒了,闹出了笑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有首有关乡童的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童孙只是模仿而已,若动起真来,不知情况会如何?

个性十足的蒜,十分讨人喜欢,即便厌恶它的人,心里也暗暗佩服,多少人,把它育成岁月清供,一只青瓷浅缽,几滴清水,随意几个蒜头,室内便有了盎然春意,哪怕你不待见它,随手丢在厨房一角,它也会在某个角落抽芽发绿,“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它的心中似乎有着无尽的春光。

蒜芽成苗,摇曳生姿;苗成起薹,亭亭玉立;蒜头出土,珠圆玉润。蒜苗、蒜薹、蒜头,北方人都这么叫,可到了江南就乱了套,在杭州时,我就曾发过蒙,我买的是蒜苗,偏偏给我蒜薹,真是怪事。不明因何,南方人把蒜苗叫大蒜,把蒜薹叫蒜苗,大蒜头呢,亦称大蒜,弄得初来乍到的北方人一头雾水,用南方话讲,拎不清爽。

蒜在站素菜的行列里,却有着荤的属性,家乡人烧鱼、食狗肉,必不可少。父亲嗜食大蒜,饭桌上,总是不离此物,还以此下酒,辣酒对辣蒜,其味若何?我曾表示疑问,父亲说,谁说酒是辣的,酒到嘴里甜滋滋的,越咂越甜,就着大蒜,酒才够劲儿。不可理解,一如金圣叹所言,花生米同豆干同嚼,有火腿味。

通常情况下,去皮洗净的蒜瓣放入蒜臼之中加盐捣烂成泥,把蒜泥盛放小巧的青花瓷浅之中,加入酱油、醋、香油,北方人吃水饺必佐的佳肴,凉拌黄瓜、海蜇皮、四季豆……菜头必放,而今,大娘水饺店遍布大江南北,虽添加不少其他佐料,不过,蒜泥还是唱主角。梁实秋有一文《菜包》,备料之中蒜泥排第一,不可或缺。把蒜泥均匀地抹在准备好的白菜叶上,然后卷包饭拌菜,双手抱着吃,吃得满脸满手都是菜汁饭粒,痛快淋漓。此吃法,背景应是狼烟四起的大漠,或倚着绵延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

食蒜就是食其味,不过,蒜味往往又不局限其味。我喜欢青花瓷钵之中,作为清供的蓊葱青蒜,我喜欢长于田畦盎然的青蒜,它独特的气息里,有春的意味。蒜是跨年的植物,它和冬小麦一样,从秋走到冬,从春走到夏,历尽沧桑。蒜,也开花,那是真真正正的蒜花,很难得见,蒜起薹时,俗称甩尾,通常在其鲜嫩之时,已被人采摘了,只有侥幸遗漏者,才得以开花,待薹老尾退,蒜花就开了,萼紫花白,花呈蕊状,花落萼开,咧嘴一笑,乳牙般的小蒜瓣,石榴籽一般显露了出来,煞是可爱。

有时,我想蒜的味道,其实就是岁月沧桑的味道,蒜的魅力,便是时光的魅力,大凡遍历世事者,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

小人参

不知是谁,首喻胡萝卜为小人参的,此喻一出,便被人们接纳,通常还以此借代,寻常的胡萝卜,似乎一下子提升了品位。

第一次得知胡萝卜为小人参,是从父亲的口中。那时候,我还小,秋后,经常把胡萝卜当饭吃的,掀开锅盖,水汽迷蒙中,便见沸水在橘黄色胡萝卜间咕嘟着水泡,一股胡萝卜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用筷子轻轻地一叉,就叉上一根来,趁热吃上一两根,觉得蛮好的,甜滋滋的,可吃多了,嘴里就会返清水,实在是难以下咽。

此时,我便会想到山芋的好。其实,人就是这样,山芋吃厌了,不由得会怀念胡萝卜。父亲为了让我们好好地吃饭,很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胡萝卜又叫小人参,吃胡萝卜就等于吃人参,吃人参是能当神仙的。

父亲边督促我们吃胡萝卜,边讲着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这则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沉寂了几十年,从未被我的记忆剔除,也没有被如水的岁月冲淡,我也没有去查找故事的来源,估计不会是父亲杜撰的,也不知他从何处得来的。

从前,一对师徒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师傅白发苍苍,徒弟却是顽童一个,师傅每天都要出门,出门前,一定会分派许多活让徒弟做,做不完,就会挨打。一天,小徒弟在院中干活,一个穿红肚兜的胖娃娃,突然在他的背后冒了出来,跟他说话,帮他干活,一起玩耍,师傅快来时,胖娃娃就对他说,你师傅快来了,我要回去了。胖娃娃前脚走,师傅后脚就到家了,见徒弟把活干完了,没有言语,次日,便加大活量,师傅刚走,胖娃娃就来了,如此,就是几日,一天晚上,师傅便问徒弟,这些天可有人来,小徒弟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师傅,师傅便把穿着红线的针交给了徒弟,吩咐他,等胖娃娃来了,就把针别在娃娃的衣服上。

师傅就沿着那条红线去寻胖娃娃,在一个山崖边,见一株千年人参,原来胖娃娃是千年人参变的,师傅便把人参挖了出来,早晨起来,便叫小徒弟烧水煮那棵千年人参,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别掀开锅盖,再香也不能掀开,就出门了,徒弟按照师傅的吩咐烧火,烧着烧着,锅里便喷香了,越烧火,香气越浓烈,徒弟实在禁不住香味的诱惑,打开锅,就把人参给吃了。

晚上,师傅回来了,直奔锅而去,揭开锅盖一看,顿时傻了眼,便把徒弟吆喝过来,问,人参呢?吃了。谁让你吃的,师傅气愤地吼叫着,伸手把锅里的汤水泼向了徒弟,徒弟一闪身,汤水泼到地上,恰巧来了一只狗,狗就把地上的汤水给舔了。师傅气急败坏,顺手抄起一根棍子,去打徒弟,一打,徒弟蹦到树上,再打,徒弟就蹦上了天。没打着徒弟,便去打狗,狗也蹦上天。

那顿胡萝卜,我们吃得格外有滋味。以后,每每吃胡萝卜就会想到那个故事,幻想着胡萝卜就是小人参,吃完之后,一蹦就蹦到天上去,成了神仙,多快活。

后来知道没有那回事,再回头来琢磨那个故事,便觉得神话传说很有意味。胡萝卜,又称甘笋、赤珊瑚、红芦菔、黄根、卜香菜、药萝卜、葫芦菔……相传是从伊朗传入我国,过去,与山芋一样被当作主食的,而今,被列为蔬菜一类了。

小说家高晓声曾说过,什么是文化,吃饭就是文化。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吃饭,一为肚皮之饱,二为口舌之味。若肚子是物质生活的话,味道就是文化。我觉得父亲很伟大,在我们不想吃胡萝卜的时候,父亲把胡萝卜变成了小人参。胡萝卜当饭时,保持其本色,当菜时,它就是小人参了。

大白菜

人总会对某种蔬菜有所偏爱,这可不是我的个见,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蔬菜中,我对大白菜情有独钟。

大白菜,不饰不伪,质朴无华,其内涵丰厚,是蔬菜中的儒者,就像品行高洁者,总是为人平和,处事淡定,胸怀博大,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大白菜,可和任何菜蔬搭配,亦可与任何荤食为伍,可清炒,可杂烩……火锅,更是不可或缺,无论主角、配角,都会固守着一己本分,不夸张,不矫饰,不迎合。

潘向黎曾写过一文《清水白菜》,一篇讲爱情、婚姻、生活的小说,女主人拿手的菜,便是清水白菜,看上去很寻常的一道家常菜肴,倾注的却是一颗爱心。“女人将上好的排骨,金华火腿,苏北草鸡,太湖活虾,莫干山的笋,蛤蜊,蘑菇,有螃蟹的时候加上一只阳澄湖的螃蟹,一切二,这些东西统统放进瓦罐,用慢火熬三四个钟头,水一次加足,不要放盐,不要放任何调料来做成这样一份汤。好了以后,把那些东西都捞出去,一点碎屑都不要留。等到要吃了,再把豆腐和白菜放下去。这些东西顺便能把油吸掉。”

清水白菜,其实是个暗喻,寻常的日子无疑是平淡的,平,并非清澈到底,淡,也不是无味,生活打理需智慧,事业经营要用心,个人的修为何尝不是如此呢?广纳博取,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

曾子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白菜,厚重不俗,愈是内心深处,愈是鲜美,大有谦谦君子之风,深受静物素描者的青睐。其实,大白菜,摆放在菜市,不过是一颗大白菜而已,这正是其可贵之处,不显山,不露水,却自有着非凡的历史。

大白菜,古时称菘,菘者,冬日不凋,可见大白菜的质地。《南齐书》中记载,南齐名士周颙生活清贫,终日以吃蔬菜为主。一日,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之中何味最佳?”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近代,北方的大白菜运到南方,受到VIP的待遇,有鲁迅先生的文字为证:“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尊为‘胶菜’。”

大白菜,低调,谦逊,这一点,似与得道者相类。

汪曾祺在《名优轶事》讲萧长华,萧长华去看女儿,女儿给他做芝麻酱拌面,又炸点花椒油,他便埋怨女儿浪费。他在天津演戏,自备伙食,一棵大白菜用刀一划为四,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如此,窝头,熬大白菜。

大白菜,甘、平,滋养人,常言道,白菜豆腐保平安。大白菜熬豆腐,再放些粉条,过去年代,在苏北老家,是一道很好的待客佳肴。

猪肉炖粉条,东北有名的土菜,其实,这道菜最抢眼的,还是大白菜,因何不叫猪肉炖大白菜呢?这个问题算是问到点上了,这就是大白菜的性格。

提及大白菜雅称为菘,忽而想到一桩趣事。星期日,一文友在家看书,入迷,不觉到了饭点,却无意下厨,无奈夫君相催,便以“菘”字为赌注,让其夫君识解,愿赌服输,其结果是文友笑眯眯地继续把自己埋进书页。

大白菜,我似乎明白了,因何要在白菜前边加一个“大”字。

甜梢

甜梢,或许许多人不知其为何物。当我要以题为文时,也突然有种恍惚之感,熟知而又陌生。

甜梢,又称甜秸。这样说吧,高粱啥模样,甜秸就是啥模样。过去,村人曾笑话城里人,麦苗韭菜不分,甜梢生长在田间地头,连农人也不好分辨。所不同的是,新鲜的高粱秸秆的皮和肉是无法剥离的,而甜梢的皮肉极易分离,用牙齿轻轻地嗑开甜秸的节端,咬住往下一拉,薄薄的皮便与碧玉般的肉分开了,把四围的皮去除之后,肉质莹翠,脆嫩鲜甜,一口下去,如咬水萝卜似的,嚼之,甘之如饴。当然,这是写文时的感觉,我相信其本味肯定没有这般美好,时间让其甜度增浓,如陈酿之酒。

童年春日里,我手端着干瓢,干瓢里盛着种子,跟在父亲身后,向着河边的自留田走去,夕阳调皮地把我们父子的身影涂抹在地上,挑逗着我的好奇心,我企图踏踩着地上的影子,总是徒然,却不甘心,就这么不断地踏踩着,就来到了目的地,全然没有感觉到路远。父亲在田边刨坑,我负责把种子丢进坑里。开始,感觉很有意思,干着干着就惰了,干瓢一丢,罢工。父亲说,你知道瓢里是啥种子吗?甜梢,长大了,比槐花蜜还甜呢。于是,我来了兴致,重新捡起地上的干瓢,认真地丢起了种子。

种子落到地里,我就开始盼望。其实,在田边种植甜梢,除了哄小孩的嘴,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在田边密植它,可以起到临时篱笆的作用。甜梢的高度通常都在三米以上,且根系很发达,气根就有三四蓬,如一只铁锚,稳稳地扎在大地上,因而,虽然它长得又高又细,狂风暴雨对它,却也无可奈何。同时它的叶子狭长,两边似刃,表皮如锉,碰到皮肤疼痒异常,如此,它便充当起了篱笆墙。

甜梢破土而出的时候,细绒绒的苗苗如草。如果点种时一坑里丢得太多,待它稍大,就必须择苗。这种活,我也常常参与,瞎拔一气,随便地处置一株甜梢的命运。其实,拔掉的,日后同样可以成为高大的甜梢,有时选择真的很残酷。这就是传说中的机会吧。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诗人有着自己的选择,而人世之间,许多路不由你去选择,便被选择了,无可奈何。好在甜梢的小苗是可以移植的,常有人向父亲讨苗子。由此,一些甜梢的命运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不知何时起,甜梢突然就人间蒸发了,连同我远去的童年,成为回忆。莫非这也是某种选择。

扁豆

在瓜果蔬菜之中,我以为扁豆最爱美。

时序入冬了,草本的花草大都枯萎而死了,即便是高大的木本乔木,亦大多叶落枝秃,枯瘦嶙峋,瑟缩地站立在寒风中,此时,一簇簇、一丛丛扁豆依旧光鲜地擎在道边,抑或攀在家前院后的篱笆上,偃仰啸歌,当然,少不了几株绽放着金黄色笑脸的野菊相伴,听风,听雨,看云卷云舒。

天冷了,动物的皮毛开始厚密了起来,以御寒越冬,人们也开始着上冬装,当然,那些爱美的姑娘另当别论,谁人还会“十月衣裳未剪裁”呢?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寒风起兮,人与动物忙活着如何御寒之时,植物却纷纷“脱我旧时裳”,扁豆似乎与众不同,碧叶青青,一串串扁豆夹迎风而上,枝头尚半妍着浅紫色的花朵,显得格外妩媚而夺目。

记忆之中,冬初之时,我家门前的篱笆墙上缀满了扁豆的秧藤,那些摇缀的藤秧似乎成了避风的港湾,聚满了干枯的黄叶,常有成群的鸡在扁豆藤下,挠着落叶寻食,或侧卧着身子,很风雅地负喧,得意地奓起羽毛,享受着和煦冬阳的恩泽,另外,那里好像也是麻雀的好去处,成群结队的麻雀呼啦一声钻进了扁豆藤里,转瞬之间,又是呼啦一声腾空而起,四处飞散,栖落在不远的树上,如此反复,不知它们玩的是什么把戏。我曾用马尾长长的毛发,打成活扣系在一条细麻绳上,挽在扁豆厚密的秧藤之间,企图捉麻雀,结果没有一次成功。那时,扁豆花还开着,紫嫩的扁豆夹,如婴儿的小手在寒风中抓挠着什么,不畏寒冷,让人心生怜爱。

扁豆始种于春末,夏日,它似乎忘乎所以地跑秧子,触手所及之处,都有它袅娜的身姿,少开花结荚,秋天,方是扁豆开花结荚的黄金时节,一嘟嘟一串串扁豆花犹如一群群蹁跹的彩蝶,栖息在绿枝之上,很是养目,郑板桥有诗曰:“满架秋风扁豆花”。似乎道出了秋季扁豆花的盛况,扁豆花通常有紫、白两色,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花褪去,豆初成,相对而生,或紫或白,成嘟成串,小塔一般,煞是可人。扁豆的藤秧好像从不招虫害,大约是扁豆自身发出的独特气味,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味呢?这恐怕只能去问鼻子了,若要落实到文字上,似乎寻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家乡自造一方言“劝”字,用来形容它的,有音没字,扁豆也有这种气味,所以我不喜欢鲜吃它,好像家乡的大多数人,也不怎么喜欢鲜食。秋后,扁豆成熟时,采摘下来,用大锅煮熟,摊在席上晾晒,扁豆煮熟之后,气味就被蒸掉了不少,儿时,喜欢揑煮熟的扁豆米吃,糯糯的,粉粉的,香香的,很好吃。扁豆晒干之后,就像刨花一般,又轻又薄,一动,哗啦啦作响,这时,把它装在密封的陶罐里,抑或盛在小竹笼里,三九隆冬,它就会被派上用场了,用水泡发,同粉丝一起炖,若添加上猪肉,那就更妙了。时过境迁,而今我觉得扁豆鲜食也挺好的,切成丝,放上青椒丝清炒,清脆爽口,好像少了些许记忆中扁豆的“劝”味,人的味觉,有时不可思议。

扁豆的藤秧枝叶,深冬也不会凋零,哪怕是深冬枯死了,也是安详地伏在篱笆上,蹲在枯草败叶的道边,像是在打盹,风吹枝摇,叶片微微地翕动着,好似梦中的微笑。据我所知豆类之中,能傲霜凌雪的,唯有扁豆,点点碎雪压在扁豆扇状的碧野之上,可入诗入画。

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这条谜语还是儿时,父亲出给我猜的,瞎猜了多时,也没有猜中,最后,父亲揭开了谜底——花生。从此,便记下了。

花生,那时我们那儿很少种植,虽然吃过,却不知是地里长的,还是树上结的。吃时,也大都是炒熟的,或因不常吃,感觉又香又脆,那是父亲赶集时,买回来的零嘴。

第一次吃生花生,是村里一位老奶奶给的,她的儿女都在外当干部,她时常从我家门前过往,总见她披着一件大襟褂子。从门前经过时,我就喊她奶奶,她常夸我嘴甜。一天,我又叫她,她笑眯眯地从大襟褂里掏出一大把花生给我。

吃时,软绵绵的,一股生腥气,不香不脆。母亲说:那是生花生,多吃几粒就香了,生着吃养胃,不上火。我烦不了这么多,就是觉得不好吃。母亲说:不好吃,就别吃了,做种子吧。于是,就在小院里开出了一小块地,刨好坑,在坑里放些草木灰,然后把花生米放进去……在小院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花生成长的全过程,从出芽、分蘖、开花,叶是青碧青碧的,与豌豆叶相仿,花是淡黄色的,隐在绿叶里,如只只浅黄色的小蝴蝶。

我以为花生与豌豆角一样,花落了,花生就长出来了。母亲说:不对,花生长在地下。母亲用手扒开果秧子,手指着秧藤上的根须说,看见了吗?那根须扎进土里,就会长出一颗花生来。说着,母亲让我学着她,把花生的藤秧扑倒在地。母亲说:花生的根须扎进土地里越多,结果越多。花生,真的好奇特,名为花生,它却不是因花而生,而是结在根须之下。

有一天,父亲的一位山东朋友来我家,带来一块大圆饼子,说是花生饼。父亲用菜刀费了好大的劲儿,从那大圆饼上切下几小块。我拿起一块,一口下去,咯噔一声,疼得我嗷嗷直叫,我感觉那花生饼比青砖都硬。花生饼须得慢慢地啃,一点一点地啃,一啃香味就出来了,喷喷的香,越啃越香。这花生饼,用刀切成片,斩成小块,放在锅里烧稀饭,也很好喝。听说花生饼可以做花肥,太奢侈了吧。后来,我知道花生饼是榨花生油的边角料,就如同黄豆饼,只不过黄豆饼有些酸软罢了。

花生,我们那地方,又称之长生果,吃了真的能长生吗?不过,花生许多人喜欢吃,倒是真的。在中国,花生拥有大量“粉丝”,无论南方北地。花生,作为年货,是雷打不动的主角。花生还是饮者的知音,不同喜好的人,有不同的吃法,这么说吧,就是想怎么吃,你就怎么吃。花生壳无论鲜干,都可以煮着吃,须花费点工夫,把花生壳洗净,捏开一条缝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八角、桂皮、花椒、味精、酱油、食盐等,花生熟了,味也进去了,面前看着小酒,手中剥着水煮花生,日子有滋有味。当然,有人乐意生啖,也有人喜欢干炒着吃。花生米的吃法呢?花样就更多了,煎炸烹炒,咸甜由己。浙沪一带人的口头禅:“老花生沽老酒,味道毛好得”。山东一带人好言:“奶奶地,花生就酒,越喝越有”。

没有哪一样食品,能有花生身上蕴含着这么多的中国元素,花生浸蕴着太多太多的中华气息、风物人情。远的不说,就是今天,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婚姻嫁娶之时,新人的被、褥、枕头、箱柜……还都延续着放花生的习俗。花生,谐音会意花开而生,意味着儿女双全,子嗣兴旺。

花生,你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胃,也滋养着浩浩的中华文明。

韭菜花

秋天,西北风缓缓吹来,云暗暗地低垂着,微雨便细细地飘了下来。一场秋雨一场寒。韭菜在薄寒的秋雨中,似乎感知了什么,很努力地绿着,不几日,韭菜便起薹了,开花了。

漫步在韭菜的畦田里,秋阳暖暖地拂着,翠绿的韭薹顶着白色的花苞,小小的花苞神似出水的菡萏,单看,羞羞涩涩的,给人低眉嗅青梅的感觉,放眼一望,那气势就不同凡响了,大有梨花压海棠的气韵,让你意想不到的是,花苞绽放时的劲爆,恰似升空的礼花,更为奇妙的是,绽放的韭菜花冠还缀有数十粒待放的小花苞,白色的花粒,苔米一般。

静静地蹲在韭菜花前,绿叶白花,翠翠莹莹,怡心养眼,随手采一朵,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甜滋滋的味道里透着点点辛辣,能品出人生的些许况味。不远处,一对彩蝶在花间,蹁跹着,忽高忽低,哪一只是祝英台,哪一只是梁山伯……这已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韭菜花,让秋有种别样的神采,不知因何,古诗词中,好像没有她的身影,我猜想大约古时韭菜的种植还没有普及吧。

五代书法大家杨凝式,有一幅《韭花帖》: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飨。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馐。充腹之余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维鉴察,谨状。

杨凝式是梁唐晋汉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大书法家,又为人疏狂,竟为朋友赠送韭菜花而感动不已,写信以示谢意,以管窥豹,可见当时韭菜花的珍贵。

韭菜花,养眼,更养胃。通常的吃法,就是腌制。小时候,奶奶就会腌制韭菜花,韭菜花初绽,便用裁衣服的铁剪子铰下来,老了,就会结子,黑黑的籽,咬上去硬硬的,硌牙,影响口感,洗净的韭菜花摊在扁竹筐里晾着,再把已洗好的豇豆,辣椒,黄瓜,或切成段,或切成丝,或切成片,与韭菜花一起加盐掺拌,然后,装入瓷坛中,用草纸封口,大约一星期后,便可以取食了,就稀饭,卷煎饼,那时想也不敢想“助其肥羜”,不过,虽无“肥羜”,韭菜花可以敞开着吃的,杨太保有知,一定羡慕得要命。

腌制韭菜花可以当作长远菜,深冬初春,青黄不接时,也不至于没有下饭的菜,干咬牙。老皇历了。现在,好像没有多少人腌制韭菜花了,都赶着季地吃新鲜的蔬菜,韭菜花炒肉丝,韭菜花薹炒鲜虾,想怎么搭配炒,就怎么搭配,只要自己愿意,加之科技发达,可以在局部肆意改变季节,大棚蔬菜,无土蔬菜……反季生产,逆季上市,图着新鲜,吃着品位,习惯成自然,似乎忘记什么是时令鲜蔬了。

什么季节吃什么,最好不过了,这是我的观点。比如秋季,韭菜花就是不错的选择。

辣疙瘩

现在,就是冬季,鲜蔬也不缺,按理说,就不必腌制咸菜了,深秋之后,尤其是农人还是要腌制咸菜,这似乎是种传统惯性,或是一种饮食文化。

春播秋藏的时代,人们大都遵循自然的规律办事。食色,性也。饮食,人生头等之事,不吃不喝,人就没法活了,何谈其他。人们为了更好地服务肚皮,想方设法,没有冰箱,没有温室大棚,没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为了冬日有蔬菜可食,先民们就发明了腌制咸菜,美其名曰:菹。菹者,防止鲜蔬变腐烂也。几千年吃下来,习惯成自然,胃便有了记忆,因而,生活之中,咸菜,不可或缺。

在我国不腌咸菜的地方,恐怕没有,我曾在沪杭待过一段时间,秋后,市民们都会买大量的那种高帮青菜,在路牙边晒,直晒得那些鲜菜打蔫了,便开始用大盐腌制。我的家乡,苏鲁交界,秋后,有一种专门用来腌咸菜的菜,乡人俗称辣疙瘩。

我也走过一些地方,恕我孤陋,还没有见到过这种菜蔬,也许辣疙瘩是家乡的特产,亦未可知。辣疙瘩,皮色青灰,状若圆锥,尾部多毛须,模样神似青萝卜,其叶狭长,呈椭圆形状,色与根实同,俗称辣疙缨子,无论远看近瞧,不明就里的人,一定会以为是青萝卜,可是不能像萝卜一样生吃。

辣疙瘩,名实相副,其肉质艮且硬,疙瘩一般,咬不动,兼有一股无以名状的辣味,家乡有一词“劝”,或是古音,不过无字。辣疙瘩,实乃天生就是为了腌制咸菜的。

辣疙瘩一般在秋天种,先育苗,白露前后移栽,生长期不长,霜降时节,便可以收获了。辣疙瘩收下来之后,先把缨子用刀割下来,像杭州一带人腌制高帮白菜的法子,腌制辣疙缨子,辣疙瘩的腌制就要费些功夫了,大的,需用刀划开,由于它本身是疙瘩,顽固,在腌制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棍棒搅动一番。在漫长的腌制过程中,其辛辣的个性在慢慢地改变,甜中带咸,咸中隐辣,冬日,随吃随取,切成丝放干辣椒炒,可就稀饭,可卷煎饼。冬去春来,春天,把腌制一冬的辣疙瘩捞上来,晾晒,晒干之后,上锅,加原汁,大火煮,小火焖,通常要两天一夜,那种特殊的香气,不胫而走,足以弥漫整个村庄,其上锅前,肤黄色的,出锅时,黑亮亮的,闪着油光,手感和软,秀色可餐,勾人食欲。

家乡所言的咸菜,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菜,咸菜柳子指的是辣疙缨子。当然,腌制的辣疙瘩,晒干后,不上锅煮,用煮过咸菜的卤汁浸泡,便是俗称的酱菜。其特点是脆,可以直接切成丝,下饭,亦可以加干红椒爆炒,卷煎饼吃,辣,爽,开胃口。

现在,家乡上了岁数的人,深秋了,还是要腌制辣疙瘩的,无论孩子去城里打工,上学,还是在外地落地生根,每回家乡,总要带上些老咸菜。胃口是有记忆的,世事变迁,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似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乡思了,幸而,我们还有牵肠念旧的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生活不能迷失自我,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

菖蒲

菖蒲,在我们那儿叫蒲,干脆,亲切。若有人冷不丁称菖蒲,没准会让人一头雾水,不过,家乡倒有一种野草,叫香蒲,长得跟韭菜的模仿秀似的,就是狭长的叶片单薄了些,秋日里起薹开花,花冠呈伞状,浅降色,很别致,目前为止,我尚未见过如此颜色的花。香蒲的繁殖力极强,白色的根须在土下左冲右突,地面便生长出成片成片的香蒲草,香蒲的根扎得深,块状结实,刮去浅降色的皮,肉质雪白,味苦,据说是一味中药,生长在旱地,而菖蒲是水生植物,生性喜欢在水里,或潮湿的洼地生长,虽说都是“蒲”字辈,估计不同属。

野草与人类很有天缘,孩子降生不是俗称落草吗?古先民曾用蓍草卜凶问吉,据说古时菖蒲也被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在家乡,端午节有把菖蒲与艾草束在门前辟邪的习俗。

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菖蒲,我们那儿沟渠纵横,洼地连片,村里庄外,随便一走,都能看到菖蒲清雅的身姿,至于怎么知其名的,一点记忆都没有,这似乎无关紧要,不过,菖蒲与童年纠缠不清,却是不争的事实。大约菖蒲喜水,小孩子也喜水,天性相通,孩子们每出去玩耍,家长总要千嘱咐万叮咛,不要到水边去玩,有水蛇,有鲤鱼精之类,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暗示,偏偏就要去水边玩。

青青的蒲叶上,蜻蜓最乐意落在上面,我们就下水去捏,光着屁股,轻手轻脚,慢慢靠近目标,不料水波却先荡到了菖蒲叶,蜻蜓警觉地起飞,却不飞远,又落在另一蒲叶上,逗你玩。有时,伙同伙伴去蒲丛里寻鸟窝,摘野菱角,四角的野菱角,肉鼓鼓的,放在嘴里一咬,脆甜……没事的时候,就乐意坐在沟边,瞧着绿意盈盈的菖蒲,菖蒲边开着白花的浮萍,游戈的水草,游来游去的小鱼,红的,褐的,花斑的……

菖蒲都是野生的,无人管,无人问,却生长得很自觉,很努力,通常都长有一人多高,夏日,收割下来,在太阳下晒干,编蒲包,织蒲扇,制蒲栅子……蒲叶内部呈网状,蓄着空气,蒲栅子就跟气囊似的,躺上去,软软的有弹性,又轻便,是夏日在大场上乘凉避暑必带的睡具,坐在蒲栅子上,用蒲扇扇凉,听蛙声蝉鸣,极有野趣。

秋后,菖蒲起薹,蒲棒就长了出来,圆柱形的蒲棒,绛紫色,我怀疑蒲棒老了,就会变作飞絮,就像法桐的毛球,可惜我没有见过,儿时只是采下来玩耍。我曾有个枕头,就是用蒲棒填充的,轻便,绵软。冬天,结冰的时候,冰面上下印着东倒西歪的枯蒲叶,大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境。

冬去春来。苏轼有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我看来,菖蒲比野鸭更早感知春讯,枯干的蒲叶尚在寒风中瑟缩着,蒲芽已悄悄地探出了水面,离别一冬,一切都别来无恙?有时,我就想菖蒲是为谁而生的呢?为了曾立在叶稍的红蜻蜓,为了浪迹在它身边的浮萍,为了落于相伴它根部的野菱,抑或为喜爱它的孩童……

那么,人类为何而生呢?为了寻求爱情?据说人类之初,是四条腿四只臂的怪物,上帝把它一劈两半,从此,人在世上为了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演绎着几多爱恨情仇。有位外国的诗人却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世上之事,看来是说不好,不好说,一切都靠悟,悟者,用自己的心去揣摩。大千世界,或许本没有那么复杂,就像菖蒲自自然然地活着,我想人也一样。

黑不丑

牵牛花,家乡俗称黑不丑,也不知怎么会有这种叫法,也许乡亲们太待见它了吧,贱名好养活,害怕它过早地死掉,过去,乡人为自己的孩子也常取个贱名,估计道理相同。

“花者,媚人之物,媚人者殉己。”我的乡亲父老或许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不过没有把它变成白纸黑字,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尽人力而听天命。

在门前的篱笆边,随手丢下几粒黑不丑的种子,怕太刻意了,折寿。黑不丑大约明白主人的用意,一春都不显山不露水,在篱笆上慢慢地爬着,柔弱的青藤翠蔓,俯首低眉的碎叶淡绿,没有行人送它注目礼,似乎正合花主人的心意。

春色,关不住,花,总要绽放。

那是夏日的一天,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我,突然发现了篱笆上的黑不丑花,在绿叶间,挺起一只一只小喇叭,蜜蜂飞来了,蝴蝶飞来了,蜻蜓也飞来凑趣……心里莫名地喜欢,没多想就摘下几朵来,转瞬,就把它们揉碎,随手抛掉。

我把这一发现,转告了我的同桌二狗子,二狗子对黑不丑花,似乎一点都不感兴趣,令他感兴趣的是那些蜻蜓。中午放学后,便跑到那片开满喇叭花的篱笆前,寻找栖落在花枝上的蜻蜓。每见,都会蹑手轻脚地靠近目标,大拇指与食指做钳状,慢慢地伸向蜻蜓的尾部,然后手指快速一捏,蜻蜓徒劳地翕动着翅膀,又从母亲的针线筐里寻来细线,系在蜻蜓的尾部,放飞。当然,细线的另一头系着粉红色的喇叭花。

那个夏日,蜻蜓,喇叭花,成了我记忆中的关键词,还有一个叫二狗的少年。就是那年的暑期,一大早起来,母亲告诉我,我的同桌二狗淹死了。当时,听了没有太在意,感觉不应该是真的,以为暑假一开学,就可以看到他。可结果是,从此以后,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就像一年后,奶奶撒手离我而去,从此再也见不到奶奶一样。死亡,不再是梦幻般的游戏,不是小伙伴拟作枪杀,让我躺下,然后再爬起来,继续玩耍。

那年的喇叭花开得繁密,一直到开到深秋,蜻蜓飞得很低,在一簇一簇黑不丑的花藤上空。

以后,我是否曾摘过牵牛花送过女生,不敢确定,我敢确定的是,曾送一包牵牛花的种子给一位可人的女孩子,我知道她的家在二楼,曾见过二楼阳台上,有过牵牛花袅娜的身姿,翠蔓上星星点点缀着天蓝色的喇叭花,似向世界宣扬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听说那个女孩出嫁了,离婚了,单身带着孩子,不知道,她可否还有闲情在阳台上,种牵牛花呢。

今年秋,回老家,家乡变化挺大的,弯曲的泥土小路,被笔直的水泥路取代了,公交车就停靠在村西,顺着水泥路进村,路两边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洋楼,不过,下了水泥路向村子深处走去,还有许多老土屋存在,我的记忆在那里被续接。很显然,土屋已很久无人居住了,屋前院后,杂草丛生,在秋风里,簌簌有声,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独自开落。

也许它没有去刻意媚人,因而快乐地活着,就是想去媚人,也许没有人有空去多看几眼吧,小学生们都在忙着写作业。其实,这样也好,牵牛花可以享其天年。

文章结束时,忽然想起一件事,牵牛花的结子,黑的称黑丑,白的称白丑。乡人称其为黑不丑,也许有此渊源,我曾言乡人为其取贱名好养活,是我的猜度,一如同桌的二狗,虽起了贱名,却早早地溺水而夭折了。

黑不丑,我家乡的牵牛花,有时,我很想和他吹牛,对话。

黄瓜

提到黄瓜,让我想起儿时乡下的一首俚谣四鲜歌,歌曰:头刀韭,谢花藕,新娶的媳妇,黄瓜妞。俚谣把嫩黄瓜列为鲜,大约不是翠嫩的黄瓜多么快人朵颐,乃因其罕而鲜。物以稀为贵,人们不免要添加一些想象。

小时候的乡下,黄瓜难得一吃,偶或有人在自留田里种两畦,不过是为了换取点油盐钱,舍不得吃,卖盐的老婆喝淡汤。有时,在土堰玩耍,看到堰边谁家的自留田里,一架架茂密的黄瓜秧藤间隐约着明艳的黄花,想象着藤叶间缀着鲜嫩的黄瓜,心底便逸歪念,可有贼心没贼胆,只对那顶花带刺的瓜儿意淫。

那年初夏,早饭后,照例几人结伴去上学,半道遇见一卖黄瓜的,于是,一哄而上,心照不宣地围上了瓜挑子,只见那根根细长的黄瓜,如窈窕淑女半倚在竹筐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摄人魂魄。我们便成了卖瓜者的影子,他行,我们就行,他停,我们就停,这似乎不仅仅是为了一解眼馋,终于得了手,而今想来,不觉其耻,颇感有趣,几人此地无银般地掩护着得手的同伴,待吆喝声远去,把战利品拿出来,在那瓜身之上,按人头划痕,一人一口,不许咬过。那根黄瓜的滋味似乎依旧在唇齿间。

有一段时间,见到他人种黄瓜,心里羡慕得不行,总想着自家也能种,想想一畦畦的黄瓜,都属于自己,想吃随便摘,多美。我曾把此念说于父亲,父亲一口回绝,黄瓜不能当饭吃。不承想,若干年后,父亲却痴迷于栽种黄瓜,还买了好多种有关的科普书,抽空就拿出来啃一啃。我知道,父亲过去坚决不种黄瓜,为了过日子,而后又爱上了种植,为的是把日子过得更好。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黄瓜随便种,容易,要想种好,种出钱来,另当别论。父亲好学,又工于实践,很快,他便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三九隆冬,植物的种子正在冬眠呢,父亲便把黄瓜种早早地叫醒了,让它喝足了温水,然后把它们放在一种特制的纱布小袋里,扎在腰间,用体温催芽。大约一个礼拜,瓜芽破壳,这时,育秧的炕棚早已准备好了,棚外寒风凛冽,棚内春意盎然,当然,这都是拜父亲早晚的炕火所赐,冬天原来是怕火的。我对下芽、择苗、锄草、松土、喷水之类,不感兴趣,不喜欢做,也做不来,这些活都有一定的含金量。我最乐意做的,就是过了年之后,秧苗已移栽进了大棚,插好了瓜架,瓜苗的触须引领着袅娜的藤秧,沿架攀缘而起,瓜花满架,父亲浇水时,我看沟子,在瓜垄里穿行,毛茸茸的瓜叶挠着脸,痒痒的,看着一根根顶着花冠的瓜妞,格格似的,前呼后拥,心底有着言不出的快意。父亲说,你用心去听,就会听到黄瓜生长的声音,我却听不出来,我想父亲肯定能听到,不过,在我的眼里却能够得到验证。头天晚上浇水时,瓜不过寸,次晨,瓜已盈尺,这丝毫也不夸张,那根根翠嫩的黄瓜,顶花带刺羞掩在绿叶间,真如怜人的新嫁娘。

采摘也有学问,采晚了会影响下茬瓜的生长,延长上市周期;早了呢,瓜个未足,影响产量,口感也略有青涩。如此看来,俚谣四鲜歌中的黄瓜妞,大约是始作俑者为了合辙押韵,否则,那就是闭门造车,黄瓜鲜嫩,当数二八妙龄,涉过青涩而青春正当,珠圆玉润,此时采下,刚好,这需感觉,不可造次。黄瓜,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来的方外之物,古称青瓜、胡瓜,为避石勒的讳,改称黄瓜。黄瓜实乃名不副实,不过,也非哗众取宠,倘若真的名副其实了,那就真的成“老黄瓜”了,与鲜嫩相去甚远,想想实在有趣。

茄子

家乡,菜园里总少不了两畦茄子,几架豇豆,一席韭菜……步入菜园,引人注目的就数茄子了,在翠绿之间,积淀着一汪深紫,淡定、沉稳,不事张扬,却令人难忘。记忆之中,茄子都是卵形的,称之为“牛蛋茄子”,个头大者,足有斤余。

都说红花绿叶。茄子不然,一袭紫装,其梗节粗壮,叶大如掌,三尖六楞,花果皆然,花隐在枝杈,实掩在叶间,紫气氤氲出一派蓬勃生机,放眼望去,方悟万紫因何在千红之先了。长如细鞭的豇豆,摘下可直接入口,脆脆生生的,甜滋滋的,茄子也可以。不过,我不曾尝试,面对鲜活的茄子,虽然也有过欲食的冲动。想象一下,一人蹲在菜园里,双手抱着一只圆溜溜的大紫茄子,大口大口地吞食,吃得满腮乌紫,背景是北方一望无际的长空。我想只有北方人,方敢如此作为。

后来到了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在菜市场,我惊奇地发现茄子大多是蛮腰纤细的长条形,精巧别致,在手中把玩,总觉得不是茄子,无法接受,尽管知道它就是茄子。这种茄子较之北方圆茄,不可同日而语,造化神奇,实乃不可思议,这让我想到了葱。

葱,亦有南北之分。

北方的葱,以山东最为有名,其大壮硕,俗称山东大葱。葱白肥美可人,生吃,入口爽脆,微辛,有甜意。南方的葱呢?有着南方的特色,美其名曰:香葱,身条娇小婀娜,其叶尖细如兰,碧绿碧绿的,如江南的水,如江南女子的明眸……味道却无异。

茄之长圆,概类于葱之南北,想来也是殊途同归,都是茄子味。好奇心的驱使,我曾到南方的乡村去看过,茄秧子似乎与北方的无异,只不过株体小一些,叶子窄狭而已。差别虽微,结果却异。望着叶间缀着随风摇曳的细长的紫茄,如低首嗅青梅的少女,方觉此茄生南方之趣。刘姥姥进大观园,曾吃过一道菜——茄鲞,不知所用的茄子,是圆茄呢?还是长茄?若说还有差异的话,茄子是普通话,北方的方言依旧称茄子,南方则不同了,照相时,若齐喊南方方言,相片的效果或像霜打的茄子,亦未可知。

紫云英

家乡有种读音曰,梢子或苕子或绍子的农作物,说它是农作物,似乎有点勉强,在人的印象里,农作物多是打粮的,梢子却是另类,长大了,便被掩在田地里,用作肥料,乡人也称之绿肥,不承想,它还有个诗意的名字:紫云英。

我老早就想为它小传,那时,我尚不知它竟有如此妩媚的称谓。只是好奇它,苔米般细碎的叶组成一柄联状叶片,莹莹的绿,旺盛的蔓子,肥肥的,毛茸茸的,手感有些锉,拉人,在一眼望不透的田地里,紫云英的梢头努力地向上翘着,估计是在追随着太阳。可惜太阳太高,它太低,始终昂着头,渴望着什么,花在蔓节中顶出,一穗一穗的,紫色,又不完全,仿佛隐者雪青,大约着染了曦光,穗状的花柱上,分列着无数细长的微张着的花苞,风铃般,似乎随时就会发出丁零零的声响来,翠色中,氤氲着一层淡淡的紫气,如岚,弥漫着清香。

蜜蜂早已闻讯而来了,不消说,蝴蝶也不能缺席。这个时候,若有一对恋人步行其间,最好不过了。阡陌之上,荡漾着绿意紫气,紫云英漫天扑来,花穗翘起头来,远望近瞧,羞怯怯的,似怀无限心思,恋人情话,滋养着情侣,感染了紫云英。

走乏了,便坐在紫云英边上,春日融融,让人慵懒,女孩将脸柔柔地伏在男孩的胸前,男孩顺势搂着女孩的肩,大地似乎一下子平展了,泛着绿意的紫云英花田,如湖,微风一吹,水涌波起,漾起漫野的春情。

其实,这种画面,不是没有,不过,我委实没有见过,我常见的,或者是存留在记忆中的,是顽皮的孩子在长满紫云英的田地里疯,他们在那里,奔跑,跳跃,玩打仗,捉迷藏,捏蜻蜓,扑蝴蝶……牵牵绊绊的,跑不快,跃不起,一不小心,就是一个大跟头,无妨,厚厚的紫云英作垫,只是把衣服染成了片片迷彩。孩子在田里作践,大人见了,也不会怪罪,紫云英本身就是为了掩肥,没人心痛。

我曾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我们称之为梢子的紫云英,曾给我过快乐,那时,还不知道思考,或者说尚无有意识地思考。小时候,快乐是件简单的事,长大了,学会了思考,简单却变成了快乐的事了,多么无奈的事,人总要长大,就像紫云英会老。

紫云英的梢头,嫩时,可食用,味道不俗。掐下来的嫩头,用开水一烫,斩成段,放姜丝葱末,浇香醋老抽,加适当的细盐一拌,吃时,淋几滴麻油,滑爽,清脆,后味有点苦涩,却恰到好处。

人能吃的东西,猪自然喜欢,谁家的猪没有圈好。跑了出来,便直奔紫云英的田地。都说蠢笨如猪,哪里知道猪的机灵,俗话说,猪记吃不记打。猪那是有选择地遗忘。

黑黝黝的大肥猪,在泛着紫气的梢子田里,怎么看,都觉得有幽默感。都说猪贪嘴,面对如此丰盛的鲜美的佳肴,老猪很淡定,悠悠地行行,瞧一瞧,嗅一嗅,然后吃两口,用大嘴巴子掘一掘梢子的根部,它似乎觉得,下面或有更好吃的东西,就这么,直吃得滚圆着肚皮,优哉游哉地回家转。梢子似乎对不速之客——老猪,并不讨厌,花穗花瓣,叶蔓粘得老猪满身。

紫云英最旺盛时期,耕牛便拖着犁,把它们掩埋了。牛当然无法知道它是那些鲜活生命终结的先锋,扶犁的农人,似乎从来都不曾想过,那是诗人,或者是哲学家想的问题,土地需要营养去滋养小麦、玉米、大豆……人的胃需要这些粮食用于消化。

那时,人的胃是有福气的,当然,这似乎不关紫云英什么事。

同类推荐
  • 将军与红颜

    将军与红颜

    本书是一本小说散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包含中篇小说《将军与红颜》《大地是小姑》、短篇小说《红莲》《水牛》以及散文《永远的怀恋》《旅美散记》等文章。这些小说和散文讲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琐事以及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故事,语言朴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
  • 趣谈修辞

    趣谈修辞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偶尔可恨,永远可爱

    偶尔可恨,永远可爱

    献给既可披荆斩棘、锋芒毕露,又能温柔生活、保持可爱的你。人气作家初小轨重磅新作,行走江湖,偶尔可恨,永远可爱。当有人抱怨世界不公平时,你是否还有继续努力的锐气?当放弃的挫败声在耳边不住响起时,你是否还有继续和一件事死磕到底的毅力?当“看脸”成为一种资本的时候,你是否还有靠才华吃饭的信念?当见过的离别多了,你是否还能拥有爱人的能力?四十篇属于我们的故事,一路多艰,不妨亮出你的小“獠牙”,吓退拦路的阻碍;但也请永远保持可爱的初心,温暖路上的自己,和路遇的缘分。
  • 解放常州

    解放常州

    抗战胜利后,时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表明了极大的和平诚意。
  • 隐形生活

    隐形生活

    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作者用泪水写就了它。他们一个是由于意外而遗落人间的天使,一个是空降医院的不速之客。17岁的伊万是白俄罗斯莫济里医院(收留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罹患重病的孤儿)的重病患儿,他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却在呱呱坠地时身体就严重畸形,只能靠轮椅生活。直到同样17岁并患白血病的波利娜来到医院,一切都变得有所不同。爱情的到来让苍白的病房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可是,波利娜快要死了……伊万用自己的鲜血、自己所有的力气,陪伴波利娜一起面对死亡。而三年后,伊万在唯一疼爱他的护士家中死去。——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却是世间最美好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叛逆拽公主的冷漠酷王子

    叛逆拽公主的冷漠酷王子

    韩小惜,一个平民女生,因为成绩优异转到贵族学院,自己平时最讨厌贵族小姐、贵族少爷,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自己的真名天子。五男争一女,到底谁能抱得美人归?当她进入校园时,一切校园生活开始了~历经风风雨雨……风雨过后,能否见彩虹?此乃梦儿的处女座,写的不好,如有雷同,请勿吐槽。谢谢!
  • 野蛮千金霸道爱

    野蛮千金霸道爱

    我,沐岚,从不是一个记仇的人,有仇我立马就报了,根本不用记,这更何况,我是全亚洲十大家族之首沐家的掌上明珠,还是黑道帮派排名第一独唯帮的四大帮主之首!这样强悍的我,居然被人强吻了!那么老土的情节,可以去死了!你肯定会想,是哪个不要命的人敢强吻我,那个不要命的人正是十大家族继承人之一兼FIVE团成员冷凝!更要命的是他就这样莽莽撞撞地霸占了我内心最柔软的位置。
  • 仙界异途

    仙界异途

    秦晓从一个被修士们破坏殆尽的世界里飞升到了仙界,结果看到了一个另类的仙界,充满仙界特色的未来社会,仙道机甲,人造人士兵,人工智能,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仙界,产出了大量画风不对的造物,在这分违和之后隐藏着什么故事,作为一个飞升危险分子,又该发生什么……
  • 新助手

    新助手

    花子君有了一个新的助手,宁宁备受欺辱,她会何去何从?
  • 行于天幕下

    行于天幕下

    末日后的高科技城市,却是由机器人管理的?天生就是人下人的她,却意外地结识了一个“观光客”。对于海底的蛋来说,是躲在蛋壳里,还是突破蛋壳,迎接命运?——故事发生在前作《机械姬与博士》的千年后。(不过影响不大(确信))(不看前作也是可以的(吧(的吧)))试试pov写法(然后光荣翻车hhhc)
  • 古剑奇谭2:乐夏之盟

    古剑奇谭2:乐夏之盟

    你是高手,我是菜鸟,还好还好;你是大侠,我是偃师,不错不错;你是淫贼,我是宅男,好吧好吧;你是王子,我是土豪,般配般配!夷则夷则,原来我也是王子,那就更般配了!
  • 虐心娇妻总裁别来无恙

    虐心娇妻总裁别来无恙

    “盛思南!我没有做过!!!你为什么就是不信我呢!!”宋灵撕心裂肺的吼道。盛思南看着坐在地上的女人,眸子里都是一片黑暗,不屑的说:“宋灵,你要为你做过的事付出代价!”
  • 看完烧毁

    看完烧毁

    在日趋庸俗化、功利化的阅读环境中,有质量、有深度的文学性书籍,更值得我们努力像市场推广,《杂花生树》作为一套优质的文化散文丛书,堪称一阵吹进心灵的清风!《看完烧毁》一书,正是这阵清风中,非常雅致的一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在娱乐圈打拼的日子

    在娱乐圈打拼的日子

    司年有一天突然就意识到自己是小说里面的人物了,她觉得自己这朵娇花(雾)不能栽在一个坑里面,所以后来不顾家里的反对去了娱乐圈打拼,然而她只是为了看帅哥而已①虽然是反苏文但某种意义上也是玛丽苏,娱乐圈玛丽苏②CP司年x沈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