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62900000004

第4章 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

——读书会蓬勃兴起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培根《论读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自赞书》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来龙去脉

2017年1月1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书香山村·扶贫扶智’培育新型农民工农桥读书会”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各个工作岗位的500多位农民工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聆听专家座谈演讲、交流读书学习体会。会议规模大、规格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蒋正华、顾秀莲,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理事长沈建国,碧桂园董事局副主席杨惠妍等都出席读书会并致辞。

事实上,这虽然是人民大会堂迎来的第一场读书会,但近年来一系列的读书会蓬勃兴起,如雨后春笋。目前,仅上海就有各类读书组织3万多个,较为知名的小型读书会近百家,北京活跃度很高的读书会达150多家,南京、广州、杭州等地区也都有较为成熟的读书组织。另外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类“触网”式读书会多如牛毛。具有代表性的有“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会”“凤凰网读书会”“搜狐读书会”“深圳读书会”“沙之书”“706青年空间”等,这些读书会纷纷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目前,“罗辑思维”拥有的固定会员制粉丝达600万,融资估值达13亿。“樊登读书会”仅用4年,会员数量就突破176万,在中国境内成立15个省级分会、198个市级分会、303家县级分会以及10个海外分会,用户每人每年365元,员工不满100人的公司轻松获得上亿元的年稳定收入,甚至有客户已经续订到25年后。

为了贴近人们生活,服务百姓日常,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会定位就是幼儿教育、MBA辅助教育、读经教育、女士生活等。此外,一些文化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读书,还广泛开展包括公益读书、户外漫步、国学沙龙、古琴赏鉴、旗袍雅会等寓教于乐的活动,积极探索更多、更新的方法。比如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打造的O2O社交平台,使读者、作者和编者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交易,配以“读书会+公益”的形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联动。线上平台坚持“内容为王”,利用“图文直播+专题策划”的形式输出最有趣、最有料的内容;线下平台以公益为主线面向市场,编辑出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一刻钟”,去公益机构做志愿服务,将读好书与做好事有机结合,进行过宣讲的公益组织或志愿服务项目包括“爱心衣橱”“早产儿联盟”“大爱清尘”“众心公益”等。

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通过内部邮件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希望每位员工每周抽出至少一小时的完整时间读书,还邀请知名文化学者、作家为自己的员工开出一份推荐书单。8月,共青团沈阳市浑南区委整合樊登读书会沈阳分会与摩拜沈阳的资源,跨界发起“书香‘骑’遇”活动,提倡更多的青年“思想与行动”同频共震,“阅读与悦行”同步驰骋……

读书会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民阅读”已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报告中,“全民阅读”更是由“倡导”提升为“大力推动”,意味着要加快推动地方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制订发布地方全民阅读规划,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可以说,读书不仅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文化权益之必需,更是国家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之期盼。而读书会作为推动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意义也成为时下人们思考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与读书热相伴随的是,2017年也是知识付费火爆的一年。年初,行业媒体“虎嗅”“36kr”“钛媒体”分别推出了各自的知识付费会员服务。5月6日,“36kr”发布知识付费年度报告,指出该领域目前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0亿?500亿元,成为“新风口”。5月17日,“知乎”上线“知识市场”,推出类似淘宝的“7天无理由退款”等规则。“知乎live”上线11个月,已经举行2900场,超过300万人参加,主讲人平均时薪达到了11000元。5月18日,罗永浩发布了12款知识产品,并发布了内部品控手册,其订阅专栏销售数量已经达到206万份。6月3日,“千聊”召开“知识变现破局”峰会,邀请300多位KOL,该平台已有注册讲师80万。6月6日,“喜马拉雅”推出“66会员日”,围绕知识内容付费推出会员服务、强化付费用户粘性,3天召集会员342万,会员销售额达到6114万,付费专区已经有2000位“知识网红”,成为“知识网红”第一平台。目前,全国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2017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达500亿元。

相关链接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比2015年增加了0.02本。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比2015年增加了3.37分钟。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与1999年60.4%相比,图书阅读率仍低于当时的数值,而与同期国际阅读量比较,当前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为16本,韩国为11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

【各大学纷纷举办国学高级研修班】

国学高级研修班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授课内容,专门针对企业总裁、经理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等高端人群开设的研修班,大多依靠高校资源创办。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都主办了此类研修班。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半学员来自民企,还有部分学员来自国企和政府单位,大部分学员都是管理人员,本地和外地的生源各占一半,其中不少学员都参加过各大高校的总裁班。国学班作为一种进修形式,招生门槛不高,课业量也不大,没有学位,颁发的是结业证书。但国学班邀请的老师均是国内知名专家,各地课程反响很好,近几年来各地学员报读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学员看来,进入国学班进修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精神境界,学习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

【“读经运动”饱受争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王财贵在中国大陆宣讲并建立起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自言以培养圣贤为目的,以全日制读经为手段,宣称能帮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与孔孟产生心灵呼应,造就大才甚至圣贤。彼时正是国学热兴起,“读经运动”在中国勃兴之时,王财贵的理论获得大量信众支持。2012年9月28日,所谓读经界“最高学府”文礼书院在浙闵两省交界处的温州市竹里乡成立,学生们要能一字不漏地“包本”背诵《论语》《孟子》《佛经选》《莎翁十四行诗》等30万字经典才有入校资格。据悉,目前全国至少有50家以上的读经学堂,至少2500个孩子背诵经典已进入文礼书院,比如广州的明德堂、北京的千人行书院等。其中一些学堂甚至蛊惑学生离开体制教育,花费七八年时间居于深山,无电无网,与经书为伴,每天背诵经书10小时以上。王财贵基于此还发展出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普通读经学堂的收费为每人每年4万元左右,除学费外于2015年还启动了庞大的筹款工程,计划在2020年建成10万平方米的书院建筑。此外,王财贵团队在北京还拥有一家名为北京文礼经典的文化公司,出售学生读经所用的标准工具,如教材273元,智能桌面读经机2680元,家庭胎、早教套装9980元……

微言大义

读书,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点读书”创始人之一燕恬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读书是高段位的化妆术。读诗三百首,不做单身狗。壮士腰间三尺剑,大咖腹中五车书。体肥还须少吃饭,想美就要多读书。读书有三好,有品、经撩、笑点高。地铁是城市的永动机,读书是颜值的保鲜器。

——郑州市地铁标语

之所以阅读经典,是为了要跟日常生活和实际功用保持审慎的距离,这个距离承载了我们的希望,希望在平庸、琐碎、重复的日常生活之外,还能拥有另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地,这里可以谈经论道,可以抒发家国情怀,可以跟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对话。所谓“生活在别处”,正是这样的含义。

——微博 江海一蓑翁

一个人自己读书,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教育与提升;然而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看到的就是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包括读书会在内的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正是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对比、构建一个成熟的开放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金陵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许金晶

深度解读

读书何以兴起

读书会并不是当下才有的,从古至今,它伴随着人们的阅读交流行为而自然发展。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读书会形成则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它使读书活动跳出文本,直接关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规模扩大,出版物生产量的增加,现代读书会纷纷以不同形式出现。德国的读书会作为一个启蒙运动后期形成的社团组织,与当时的教育联合会、共济社、启蒙秘密会社等一样,内容以对社会或政府的批判为主。美国早期的妇女读书会以会员的自我教育为目的,同时积极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幼儿园的建立、童工法的制定等。瑞典的读书会则是以成人学习的形式由政府强力推动,目前每年有32万个读书会在开展活动,290万成年人参与……简单地说,读书会就是以阅读交流为中心的民间组织。

这样的组织在我国也由来已久,且不说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竟陵八友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深远贡献,也不论“公车上书”中的一帮赶考书生对我国近代史历程的巨大推动,仅仅是明朝末年一家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乃家喻户晓。当时,一批江南士大夫每月都会聚集到无锡的这家书院,问道解惑、以文会友,而讲学的老师也都是风靡一时的社会名流,有曾在户部主事的顾宪成、礼部主事的安希范、福建道御史钱一本,以及后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高攀龙,光禄寺少卿刘元珍,南京工部右侍郎叶茂才等。他们因不满朝政、仕途不顺而潜心修学、著书立说,在谈经论道的同时针砭时弊,宣传治国理政的主张。这家书院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林书院”,在书院兴盛的20多年中,他们以道自任,影响了大半朝的文人士子,仅是记录在册的达官显贵就多达300人,即使衰落后其忧国忧民、以身体道的精神仍激励了一代代读书人,连康有为都向往地说:“少读明学案,倾仰在东林。”

我国现代读书会的雏形到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当时国民稍稍知道“文化”二字,社会上求知风气日兴,有识之士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一种特立不移的精神来抵御外侮,于是大批读书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甘蓝在回忆中写道:“我们当初困于个人的财力、学力都不足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纷纷组织这个‘集体出钱,集体读书’的读书会。”可见当时读书会在普及知识、启迪民智方面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国内另一次读书会的兴起标志则是改革开放前夕的“文学运动”,当时的中国人像沙漠植物饥渴的根须一样,疯狂地吮吸每一本可以得到的书籍,在北岛的记忆中,那段日子里“一到农闲,年轻人都纷纷回到北京,互相交换书籍,很多人开始写作,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学、文化沙龙”。他便在那时结识芒克,日后一起创办了《今天》。到了八九十年代,读书会多在校园中流行,一大批知识分子聚在一起,讨论民族命运和民众生活,激扬文字间带有强烈的使命感。

不难看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读书会活跃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人们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培养思维,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有了更多思考,自然而然产生了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又在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中不断条理思路、规范语言、拓展自我,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而冷静的人。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公共理性的发掘和培养上,读书会居功至伟,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当前的读书会亦是一个塑造“精神共同体”或“价值共同体”的地方。在这个崇尚多元的时代里,人们表面上对网上的大事小情嘘寒问暖,实际都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来谈,言不入心,说完就忘,就连众多曾经引领风骚的高知分子也都开始“埋头耕种自家田地”而避免谈论公共事件。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当前这个价值观良莠并存、精神秩序纷乱混杂的时代中,年轻人有着巨大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空间去表达忧患意识和公共关怀,若无处交流,便会陷于沉寂和痛苦,郁郁不得志。而读书会提供的就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中让思想发声的机会。这是一个理性的对话场域,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可以看作是深思熟虑后的小型演讲,不同于网络平台中情绪的宣泄,面对面的探讨更要求人们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这是一个必需的对话场域,当人们反观当前的社会生活,并在这种反思中对未来发展抱有深刻的忧虑时,人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关注和交流选择灵魂上的相互拥抱,让人们在互助中消解掉个人的迷失。这是一个全新的对话场域,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成人社群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带来的分野,使得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命体验的人产生交集,主动在共同的阅读兴趣中为共同的焦虑寻找答案。一言以蔽之,读书会中的人们正是在这样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擢升自我精神,培养公民意识,抒发家国关怀。可以预见,一种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社会气候正孕育而出。而成熟的读书会像个先行者,在摸索中完成着公共空间与公民的相互孵化。

读书所求何能

吊诡的是,读书活动办得如火如荼,而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量却没有显著提高。读书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时尚,人们争先恐后地效仿追捧,政府有“书香行动”,商业应酬也从饭桌搬到了书桌,娱乐圈的明星也以秀自己读书为荣,看上去很热闹,铺得很广,但结合相关国民阅读量的调查,就不禁要对这种热闹打个问号了。看看身边,在微信上秀书封面的要比秀读书心得的多,在微博上摆pose的明星甚至连书的作者都不知道,天天见缝插针求取知识的人不过是打开“喜马拉雅”听听《罗辑思维》《好好说话》……这些秀在喧闹之余还能剩下什么,实在不得而知。但反过来说,哪怕这些人就是在赤裸裸地附庸风雅,但是附庸风雅总比冷漠风雅要好,这其中有个价值观的问题,毕竟这个人是把阅读或者秀阅读作为一种能够标榜其身份和品位的东西。

但这样的东西又是否经得起细究和反思呢?未经反省的行为又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追捧知识、为内容买单的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他的经历代表了大部分盲目追逐知识的人的感受,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便会渐渐发现,这些至理名言并没有办法融入自己的生活,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连知识和技能都依旧在原地踏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好的“开卷有益”到哪里去了呢?罗振宇说学习就能在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可更好的自己又在哪里呢?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在于“小鹿们”忽视了“接受信息”和“系统学习”的差异,忽视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以为只要跑得更快、听得更多就真的可以更高、更强。但真是这样吗?不妨先看个故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很多大学邀请他去作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但他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不管是付费收听还是奔波于各大读书会,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问题,都误以为自己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其实差着十万八千里。你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不过是囤积了一堆“知道”;你以为增长了智慧,其实只是赶了几个会。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就自然明白,知识的掌握需要反复的接触和长期的思考,智慧的获得更有赖于自制力的提升、耐心的研磨与用心的领悟。我不明白,人们为何会相信自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仅仅通过别人提炼的观点就可以将书籍中那些曲折幽深的思想消化?我不知道,如果少了自我思考和主动探寻的过程,这样的读书可以在大脑中停留多久?我不了解,那些没有阅读就跑去听会,不产生思想而只产生照片的逐潮儿又是否真的可以从中获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罗胖却写不出一篇报告,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得不好。

2017年世界读书日时,“蚂蚁金服”号召全员阅读,董事长彭蕾说过一段话:“我们现在的文化是‘@’文化,生活、工作都在各种群里,获取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已经难以找到完整的时间去思考、沉淀,更谈不上细细品味。我们每天一睁眼就看手机,直到睡觉才放下,伴着手机入眠。从信息获取量而言,我们已经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可为什么越来越焦虑呢?本质上,这些碎片化信息的获取不叫阅读,只是快速浏览。阅读与快速浏览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否在完整获取知识、信息以及是否在同时进行独立思考、理性甄别,有没有在精神层面获得持久的愉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私己性的,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去自我探索实现,真正的阅读活动也必然是宁静的、个体化的、非公开性的,那些充斥着热闹、喧嚣与光环的读书会和读书沙龙,实际上很多都与阅读没有直接联系,相反会扭曲和伤害阅读的本义和真谛。试想,如果阅读再被这样碎片化地拆分,将上下班路上堵车的半小时当作获取知识的救命稻草,那我们还有什么时间进行系统地自我思考提升,更何谈去感受读书带来的精神沉淀和持久满足呢?

事实上,读书会罗胖们的工作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用错了地方。本来可以成为我们进入某个领域的敲门砖,让听众在最轻松的环境中开启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工具库,就像“好好说话”中列举的各种场景和问题,未必要照本宣科,只在需要时“按图索骥”;还可以是新模式的社交圈,像中欧、长江这些商学院,课程内容是另一方面,超高门槛构建的企业家同学圈同样引人注目。但绝不能成为,恰恰又是当下人最流行的,满足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为读书人”的虚荣心的工具。

想要获得真正持久的智慧,还得找到知识的源头以饮那最甘甜可口的清泉,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在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那里最富营养,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若顺流而下离得太远,混入的支流越多则杂质也就越来越庞杂。若不经过细致甄别,很难分得清是最初的清泉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不管怎样,没有人能代替谁阅读,即使去了再多的读书会,听了再多的书;没有人能代替谁思考,即使认识再多的名人,知道再多的概念。

读书所为何事

打开2017年的热点头条随便一翻,榆林跳楼轻生的产妇,杭州故意纵火的保姆,聊城辱母杀人的少年,校园放任横行的霸凌,几乎每一次的社会大讨论都关于道德,而每一次关乎道德的话题都止于一声长叹。自“倒地老人扶不扶”“2009年小悦悦事件”开始,这样的事情花样繁多,愈演愈烈,究竟为何类似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人们又为何偏偏对这样的话题津津乐道?

2017年7月,一家名为益普索(Ipsos)的市场咨询机构发布了一份“世界担忧地图”,在“地图”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把“道德下滑”作为最担忧事情的国家。这项调查的参与人数达到18557人,覆盖26个主要国家,设计选项十分多样,涵盖了失业、腐败、贫富差距、犯罪、医疗、恐怖主义……而被问及选项中最担忧的事情(限自己国家)时,中国有47%的人选择了“道德滑坡”。不仅如此,据益普索称,这个调查几乎每个月都会做,而中国人最担忧的选项一直是“道德下滑”,几乎没变过。这就难免让人感到奇怪:为何当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却越来越担忧道德了呢?是读书没有用了吗?

其实不然,换个角度看,读书会雨后春笋般爆发生长的现象和这项调查一样,折射的都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的匮乏和内心的隐忧。人们读书的初衷不是闲来无事而打诨消遣,也不是攀比富贵而炫耀谈资,就像当前舆论热衷谈论道德一样,人们希望在书里、在讨论中找到能医治当前时弊的妙方,建立一个公序良俗的社会,使自己内心的价值体系得到维护,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一个归宿。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会被回忆起来,人们以一种古典式的社交行为聚在一起,捧着一本本厚重严肃的书籍,谈着一个个贯穿古今的问题,试图以传统的阅读方式寻找自我,模仿先人以交流彼此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坚持一种对“精神共同体”的探寻。

读书正是寻找精神归宿的不二法门,北京同道学园读书会的会长赵聚曾表示,读书会就像自我教育实验室,而读一本书就像完成一次自我启蒙,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经过探索使自己的好奇得到满足,热情和活力得到彰显,自我精神的追求得到擢升,再通过读书会的交流把自我认识中的一些盲点慢慢剥去。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阿伦特所说的“行动”,每个行动就是让每个人激发自己的内在能力,通过共同的生活,让每个人真正的能力得到一个再创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会不是一个机械的简单规划,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生命的自我进化和相互影响。每个人在阅读中除了智识能得到提升,心境也可以慢慢平静下来,因为精读一本经典是个费脑力的事情,只有让自己沉静下来,慢慢地倾听、观察、思考,才能逐步走入作者的思想境界,把自己沉浸在作品所构造的世界中,暂时摒弃身边那些烦烦扰扰的琐事;才能进入一个内在的自由状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庄子描述的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就算外界的问题纷繁复杂,但至少在读书中能找到自己,坚定自己。先正心诚意,后致知格物,先修心正身,后治国平天下,唯有先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才能将一己之力扩散开去,一点点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早在南宋时,文天祥就问过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那天是他临刑的日子。自抗元失败被俘后,整整五年,元朝的文臣武将威逼利诱,曾经的知交故友苦苦相劝,但文天祥誓死不效忠元王朝,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他却宁愿舍生取义:“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他的妻子为他收尸时发现他在衣带上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处,即人心之安尔。

反观当下,若问读圣贤经典所为何事,不妨先从修身做起,各安其心。放大了看,读书会同各类文化活动一样,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且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基于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亚文化组织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就像南京暴走团之于旅游、文艺复兴电影沙龙之于电影、猫头鹰剧团之于戏剧、北河身体剧团之于舞蹈,都是各个文化艺术领域涌现出来的优秀亚文化组织。一方面,读书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体验,一种看似无用但能够让自己暂时超越此岸世界的精神之旅;另一方面,我们倡导阅读、建设阅读共同体的社会使命正和各种亚文化组织的愿景异曲同工,我们都是在为建设一个开放、丰富而多元化的社会而努力。

总之,书,不是仅仅用来读的!

(韩永禛)

同类推荐
  • 教育春秋

    教育春秋

    自小生长于清华校园,世家出身的兄弟,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生,一路匆匆而行。当中充满着种种渴望与期待、煎熬与挫折、忧愁与无眠、喜悦与快乐。不惑之年重归清华校园备课、教学、答疑,前后忙碌解惑、授业、传道,一园桃李。时光飞逝,不经意间,竟至退休之年。回首过往,一脸的茫然与惶恐,恍惚间人生竟成数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只好请人填空了。好在晃动中,竟也晃出了一片小小的想往,想往着哪天,一缕月光之下的电脑,几杯清茶之中的凝思,隔着岁月与时光,和朋友们聊点教育那方面的事儿为了展示与回顾也为了提升与归纳。
  • 华夏城市文明论

    华夏城市文明论

    《华夏城市文明论》深挖文明与城市的联结,从界定文明的定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比较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路径出发,剖析了城市的起源、布局形态、风格、精神、制度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通过与西方城市发展路径比较及结合现代化的背景分析,此书勾勒出华夏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揭示出华夏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特质。
  •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 不平等简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不平等简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不平等,最近成为了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问题。为什么它曾被忽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现在成为公众讨论的最前沿问题?
  • 教育可以更美好

    教育可以更美好

    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作者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读者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这是一本读懂理解教育、读懂教育的图书。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现今教育的急功近利,却让这种目标粉末倒置了。好似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就只是为了“长大”,而“长大”前的“童年”“青少年”都没有意义一样。本书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局长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热门推荐
  • 隐月之主

    隐月之主

    隐月之下,人类苟延残喘了数个纪元,终于走上正轨,却又因为文明的冲突,再次面临灭亡。末世之中,支撑着人类的信仰是否愚昧?而那试图推翻愚昧的科学又是否能够真正的解救这个世界。猩红的月光之下,我直视那世人不敢直视隐月,窥见那被埋葬在神话中的尘埃。绝境之下,我誓要窥见那无人可及的隐秘。
  • 星女

    星女

    。星女是什么?星女是整个大陆三域所尊崇,相当于神灵,所以大陆女子都会修炼成为星女,星女在大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江少的秘密情人

    江少的秘密情人

    他是权倾笼城的江家太子爷,她是寄住于江家的“女儿”亦是他名义上的妹妹。十年爱恨纠缠,他为她打造了一座令人羡慕的乌托邦式乐园。然而,她十月怀胎一朝生产被告知生下男婴死胎一枚;一转身他另娶她人。她一把大火焚烧了两人十年的亲情、爱情。那一天大雪纷飞,他逼她离开那座有他的城池。她在异国他乡品尽人间百态,过着最真实的市井生活,这便是最好的结局。时过境迁后的他掌控着所有人的命脉,田橙以为即使他光芒万丈也不会灼伤到她。然而再重逢,他怀里的糯米团子抱住她的小腿,“麻麻……”
  • 重生之腹黑女

    重生之腹黑女

    本是聪明可爱的小家碧玉,本有父亲母亲的幸福三口之家,本是铁定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当这一切都已失去,她却选择了死亡。重生了,能否改变家庭的悲剧;重生了,能否掌控自己的命运。且看重生腹黑女,如何扭转自己的坎坷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时三月三

    那时三月三

    她不知道,陆世晨其实一直知道她当初离开自己的原因。也不知道,陆世晨之所以会辛辛苦苦建立的公司,仅仅是因为想要将她从命运里拽出来。也是为了让她再一次,走进他的温柔乡。
  • 天降神谕

    天降神谕

    少年傲然在心存死念时,得到天机珠,才知自己竟是创世神转世。从此踏上修炼之途,一路收集前世宝贝,怀拥前世红颜,携生死兄弟,败尽天下英豪。我造之物,不可染指。我创之世,不可改动。染指则毁,改动则灭。
  • 吞噬诛仙

    吞噬诛仙

    一本神秘的“脱体心经”引起众多势力的角逐?!周立机缘巧合得到次数,却不知修炼京师如此的恐怖凶险。要练此功必须先要将自己变成一具只有一口气的干尸,然后绝地重生……不止如此,有这本魔书吸引来的邪魔歪道们,在周立的身边,开始蠢蠢欲动了……
  • 斩神记

    斩神记

    一伙凡人欲往魔界复仇,他们立志要铲除所有妖魔,打败最终boss。在妖魔与天神分庭抗礼的时候,他们能完成自己的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