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89500000010

第10章 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1

叔通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

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

北宋高先《金丹歌》

《周易参同契》为东汉末年魏伯阳著作,书将大易、黄老、炉火融为一体,阐述药物、炉鼎、火候之事,依据御政、养性、伏食之理,言龙虎大丹之实。书自诞生一千八百多年至今,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美誉,实至名归,对中国丹道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很多人认为《周易参同契》:‘尤以其书难读,其辞难解,其理难明,其诀难彻,其法多秘,其术难传,此所以数千年来,流派纷陈,正统圣脉,不绝如缕,而其道术,亦暗而不彰也。’有钟离权《云房三十九章》题诗为证:

大道安能以语通,伯阳假易作参同。后人不识神仙喻,妄执筌蹄便下工。

《周易参同契》至今仍被层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千古之谜。

魏伯阳解释金丹,在《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里援引东汉之前的广博知识泛泛而陈,包含天文、律历、冶金、地理、御政、服食、烧丹、历史、农事等等,随心而用,书中引用的典籍词句诸如《道德经》《周易》等多有涉及,或是借用,或是延说,混大旨于微言。关于此书的真伪、著作年代、篇章结构、作者传承、思想内容等等问题虽多有争讼,瑕不掩瑜,《参同契》有如黄金经烈火锻炼,愈加灿烂辉煌。书中蕴含炼丹真传的重要价值,迄今依然被赞许称颂而广泛传播。

魏伯阳其人

魏伯阳,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相传曾游历长白山,得遇高人,授以龙虎大丹的秘诀,魏伯阳深谙汉朝及其以前的文化,学养深厚,从其著《参同契》里可见。

唐末五代人彭晓在其著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里说:‘序曰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倨,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啖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枇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彭晓援引自《神仙传》言魏伯阳:其家世代居官,唯有伯阳不喜欢仕途,于丹道有造诣,博学有文采,通达纬学,淡泊名利,每日专研实践金丹之学。常常视华丽衣裳,好似草芥一般。不知道魏伯阳的老师是谁,他得到了《古文龙虎经》,并且掌握了经中真义。

彭晓说《参同契》:‘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

据上论,魏伯阳写成书之后,私下付与了徐从事,从事:古代官名,即从吏史。徐从事对《参同契》进行了注解,并且没有在书里注上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参同契》被认为非一人之作的理由之一,梳理书中四字和五字言,确有内容相同,或补充之处。明代杨慎将《周易参同契》进行内容分类,以四言为魏伯阳之经,五言为徐从事之注,《赋》、《乱辞》及《歌》谓《三相类》,为淳于叔通之补遗,称之谓《古本参同契》。

大约到了后汉孝、桓帝的时候,魏伯阳又传授同一地区的淳于叔通,才使得《参同契》在世间逐渐流行。‘密示’徐从事与书,是否传授丹法?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徐无法注释。《参同契》不同于其他书籍,没有实践,辄多曲解。没有注入名字,亦或尊师重道,未恭列于后。‘复传授’淳于叔通,即传其丹法和《参同契》,‘遂行于世’指书籍得以流传。

《周易参同契》名释

《周易参同契》周:周行;易:变化;参:大易、黄老、炉火;同:相通;契:合。《周易参同契》意为依据周易之学与炼丹理法相契合,融大易、黄老、炉火之论,三者相通来阐述炼丹的书。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也为易。《参同契》与占卜之术渺不相涉,却和易理相通,魏伯阳将《周易》引入丹道,缘自其理同一。朱熹认为:‘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无名氏著《周易参同契注》:‘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还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清代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里说:‘参者,参五之参;同者,合同之同;契者,相契之契。’

书作真伪

最初一度《参同契》被认为是伪书,理由大致几点:《隋书?经籍志》不载;葛洪不知;《神仙传》虽列,可信度不高;后人附会书名杂糅而成;古丹经不用易理;内外丹兴盛时期有别,依上述观点推论《参同契》非汉代之作,实乃伪书。

嗣后这一观点并没有站住脚,学者诠释层出,尤其真传践履之士的解读更为《参同契》的华章增辉,在隋唐之后,渐有‘丹经之祖’声名,被公誉为‘万古丹经王’。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后序》云:‘丹经、紫书行于世者多矣,惟魏伯阳依《金碧龙虎经》,托《易》象作《参同契》,敷叙丹法最为精详。吕真人之《歌》尝曰‘金碧参同不计年,妙中妙兮玄中玄。’高象先《诗》亦云‘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盖美其至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参同契》‘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朱元育称:‘实为丹经鼻祖,诸真命脉。’真知事实使然也。

《周易参同契》的特点

《周易参同契》一书共六千余字,分上中下三篇,及《五相类》、《鼎器歌》,分四言、五言韵文,以及长短不同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参同契》的赞序称此书:‘辞隐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如果后世学者能‘通晓大象’,则‘必得长生,强己益身。’

宋代朱熹称此书:‘词韵皆古,雅奥难通。’以朱熹之博学,独于《参同》拳拳焉,终夕不寐,感叹:‘眼中见得了了如此,但无下手处。’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参同契》难以理解是公允,唐朝王昌龄诗《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有证:‘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朱熹说:‘《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轻议。’可见不得内丹实学,不知其所云,难以注释,容易妄自菲薄。

朱子在《周易参同契考异》里又说:‘《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为人妄解。世间本子极多,其中有云: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言诵之久,则文义要诀自见。’《参同契》的凤彩鸾章是公誉的,熟读千遍,其义自现。

五代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说:‘其有假借爻象,寓此事端,不敢泄露天机,未忍密藏玄理,是以铺舒不已,罗缕再三,欲罢不能,遂成篇轴。盖欲指陈要道,汲引将来。’魏伯阳在书中也有‘若遂結舌踣,絕道獲罪誅。’的无奈;‘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的犹豫。并说:‘故为乱词,孔窍其门。’有意将内容前后打乱,恐大道轻泄。致使书成之后,很久未彰。

朱熹认为:‘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

翁葆光:‘魏伯阳真人因《易》道与金丹符,故托《易》卦以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旨,亦不过假象寓言而已。魏真人以金丹大道至简至易也,无可阐扬秘要,故托《易》象立意寓言,俾学者观斯象悟其旨要。丹经万卷,妙在《参同契》。其中三字《鼎器歌》一章,乃丹经之骨髓也。’

丹法之辨别

《参同契》阐述的是内丹还是外丹,自古及今分歧很大。《参同契》成书之后,最初以为该书谈论阴阳数术之事,多以注解。《旧唐书?经籍志》把它编入五行家之中,在很长的时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像明珠一样湮没在尘土之中,南北朝时期几乎默默无闻。隋唐以来,注解风起,多倾向于外丹,及至宋代,《参同契》在学界的影响已成独立的学术,内丹外丹之论纷纷阐释,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艺文略》里载,斯时《参同契》已有注本十九部。宋元明清,注释多从内丹的角度诠释。

从《参同契》成书至今,对万古丹经王的理解多有盲人摸象之感,莫衷一是。大致分为内丹与外丹,内丹又分为本身,同类,虚空。更有认为《参同契》将各种丹法都写了进去,是‘包罗万象’。元代道士陈致虚说:‘此书解者,百有余人,少能深造其奥。’

彭晓认为《参同契》‘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终;合以夫妻,拘其**;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道之反复;示之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爻,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著刻漏。’也即说的是内丹的事。

东晋时期葛洪《神仙传》:‘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在《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葛洪也认为《参同契》谈论的是内丹。

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道之所密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焉。’还丹即内丹。

魏伯阳是排斥外丹的,因为‘杂性不同类,安得合体居?’笔者认为《参同契》只说了一种炼丹方法,并且方法很简单,这种方法符合清净自然之理,不是什么邪术,在炼丹的过程中,会见到若小米粒大小熠熠生辉的‘丹’,可以使身体筋骨坚强,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就会‘长生久视’。

《参同契》成书之后的经历是坎坷的,由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如日中天;由最初以为是外丹,到后来认定为内丹,由最初的考据为伪书,到后来的审核为真传,几多波折。此书对宗教界,哲学界,气功界,易学界,科技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同契》的实质是谈道的书,涉及内功的核心,对气功界的影响自不待言;宗教界借道创教,亦数自然,哲学界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汲取营养,不失本来;化学依附其中,提炼出很多分子式,认为源头,有些牵强;过于抬高它的哲理思想,忽略其实修实证的本质,则不止喧宾夺主,也有悖于魏伯阳的初衷了。

《参同契》的‘三道由一’,这个‘一’到底是指什么?‘一’既指方法的唯一,也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逆行复归于道的结果;还指‘一即太极’的哲理。

关于《参同契》的解读,现代学者由于缺乏实践,可是学养深厚,对《参同契》直译,虽不明就里,几接近魏伯阳本意。意译则要有炼丹经验更为妥当。下面不揣浅陋,分段对《参同契》节选讲解。

至道难寻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传于稷下黄老,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里首揭其端,魏伯阳阐发于汉末,嗣后盛行于晚唐,不断趋于成熟。金丹绝学在世间薪火相传,绝大多数人只闻其名,难见其真,可谓‘茫茫四海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东汉魏伯阳也感慨大道可遇不可求。大道难遇,惟有德者可以居之。所以有‘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故交。’之说。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言為之。(同类合体章第十二)

世上有很多聪慧并且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对道感兴趣,喜欢研究它,可惜辜负了自身的才华。希望遇见明师高人指点,以期完成金丹烹炼,了道成真。可是荒废了很多时间也没有邂逅到仙真。以为炼丹需要安炉,随之置办了铁鼎,将一些朱砂水银之类的放进去,当做丹药,塞架柴火烧炼,虚耗了大量的木炭,也损失了相当的财产。看过丹经道书,又以为可以按照书中的描述修炼,擅自依据典籍的记录去炼丹,揣度书中说的误以为都是正确无误,其结果当然百无一成。

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同类合体章第十二)

从少年喜欢炼丹,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须发生白,却没有什么成就。在学道访道的过程中,有时候怀疑炼丹是不是真有?亦或虚无缥缈的传说?以为弄些硫磺、朱砂、水银当作药材,支上铁鼎烧炼就是炼丹,或者施行吐纳、存想、熊经鸟申之术等等,背离了真正的大道,更有甚者寻思是不是和童女有关?去做些食经采秽的事情,走进了左道旁门,和真正的龙虎大丹格格不入。以管窥天自然见识短浅,很难想象他将来是什么样子。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三圣前识章第十三)

魏伯阳说自己也没有先知先觉、不学而会的本事,也是缘自老师的教授,才知道炼丹的方法。炼丹一定要有明师指导,否则不要轻易尝试,擅自而为,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得其理,難以妄言。竭殫家產,妻子饑貧,自古及今,好者億人,迄不諧遇,稀有能成。廣求名藥,與道乖殊。(流珠金华章第二十四)

不通晓炼丹的奥秘,实在难以乱说。将家业败坏尽光,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也没有了着落,忍受着饥饿贫寒。从古代到今天,喜欢炼丹的人多达上亿人,可惜都无法遇见真正懂得龙虎大丹的高人,虽然像牛毛一样多的矢志求道者,却很少能有炼成功的。山南海北到处寻找名贵药材,以为这样可以炼丹,可是这些材料同金丹大道并没有关系。

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传世迷惑,竟无见闻。(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古人嗜好景仰金丹,对于大道的追求经久累代,得到了一些方法以为是真传,父亲传给了儿子,孙子跟着祖先的步伐,这样代代相传竟然不知道所学的方法离大道尚远,还孤陋寡闻深自密惜。魏伯阳感慨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抱残守缺于小法之中,还自以为是。《行气玉佩铭》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铭文内容:‘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关于其涵义,有学者认为是金丹理法,事实上并非如此,此仅为养生方法的一种,类似丹田养生功、真气运行法,与真正的金丹之学迥异。古人将内容铭刻于玉石之上,可见嗜好已极,即可把玩,又可珍藏。同魏伯阳上句所述相类似:前人以为得到了真功妙法将其刻玉收藏,以至于‘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传世迷惑,竟无见闻。’前人将所学方术曲意是龙虎大丹付与子孙,误以为得到了高妙的方法,宝之密之竞相递承。传了很多代依然相续迷惑,这是浅见寡识所导致的结果。

诚实著述

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論結字,原理為證。(坎离二用章第二)

魏伯阳说自己写书不是凭空乱造,都是从实践中而来。去验证书中所说,自然会有相应的效果。校对历代高真证道的经验作为依凭,写的每字每句,都是反复推敲核对,以原有的理论作为证据。

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踣,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猶豫增歎息,俯仰綴斯愚。(三圣前识章第十三)

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魏伯阳严肃客观地著作此书,可惜百姓并不能读而三思,有所感悟。寻找大道的源头,黑暗和光明本来就在一起,也就是说阴和阳原本不分。只能偷偷地和贤良学道者说这些事情,大道很珍贵,又怎么可能轻易将关键写进书里呢?本想将大道说透,因为炼丹是绝学,所以无法一吐为快,如果彻底隐藏丹道,还怕获得上苍的惩罚。将炼丹的事情著述立说,让世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又担心天机泄露,丹道既可以利世,也可以被不法之徒携技害人。魏伯阳很是犹豫,忍不住经常叹息,仰望长天,俯瞰大地,思索再三,决定还是停止‘泄天符’这种愚蠢的做法。道不轻传,宁可失传,不可误传。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有类似的感触,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很难描述它的性状,也无法将它作用于人身的效果说透,至于炼丹的核心秘密更为隐晦,甚至绝口不提。

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魏伯阳说自己不是子虚乌有地著书,丹道是真实学问,从实践中来,所以仿效先贤的著作,立论记录它。

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品行俱佳又崇尚丹道的良才,可以教授绝学,对于不肖之徒是不会传授给他的。古往今来圣贤们谈论的大道只有一个,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炼丹也只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个入道之门被称为‘玄牝之门’,是天地的根。对贤良之人可以谈它的核心内容。掌握炼丹技术要勤而行之,证本还源。对炼丹的过程要总结经验,对照典籍研判,不要轻易错过。魏伯阳说自己著的书已经把要点写的很清楚了,他并没有欺骗世人。

隨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人棄貨,志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此文,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芸芸众生因为喜欢炼丹,致使从政者不安份政务,农民不去种地,商贾也不安心经商,使一些有志于丹道的学子家庭贫困。这些都是没有得到真传的缘故,徘徊在道门之外。对于这些魏伯阳感到很惋惜,决定写下这本书,将炼丹的原理、方法、过程、效果等逐条列出,可以作为证道的参考。

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魏伯阳有意将内容程序打乱,混淆词汇,有道之人阅书可作参考,无德之徒读过莫名其妙。道重真传,孔窍是入道的门径,聪慧的人一定要深思熟虑,用心去读这本书,他已经将大道的理法都写了进去,可以说是和盘托出,一泻无余。

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自可考。(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二)

金丹之学经过魏伯阳亲身实践,根据经验写成了《参同契》,反复审核丹道要点,确信无误,并不是虚说骗人的谎话。即使传世了很多代,后人依然可以考证它的真实。

誠心所言,審而不誤。(补塞遗脱章第三十四)

《参同契》是作者诚实著书,记录真实的炼丹经验,经过审核没有错误。魏伯阳多次强调炼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的准确和可靠性。经过后世无数证道者身体力行的检验,确认无误而被广泛赞赏,因此《参同契》被公誉为‘万古丹经王’。

忧悯后生,好道之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著为图集,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覆谬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金丹之学难遇,魏伯阳忧虑怜悯喜欢丹道的学士,于是依据《诗经?国风》的文韵将金丹学理记录下来,谓之《周易参同契》,以启迪学子。书中陈述了金丹之学的梗概,将内丹心法隐藏,以各种名谓比喻内丹的功理、功法。此书纠正了很多丹经的谬误,学者得到《参同契》这本书要像珍惜稀世珍宝一样,它会使您受益终身。

朱熹读过《参同契》文章评价:‘词韵皆古,雅奥难通。’魏伯阳博学多才,说此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模仿诗经的文笔,依据上古的文章写成。他著述一是对当时错误的丹道观点予以纠正,二是指明真正的炼丹理法,使读者学有所依,行有规范。并且肯定地说《参同契》如金似玉,学者要珍惜它。

非徒累句,谐偶斯文,殆有其真,砾硌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后嗣宜尊。(自叙启后章第三十五)

魏伯阳说自己书写这部《参同契》并非堆砌文辞,有意让文字优美,读其朗朗上口,那样的文章好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他说《参同契》里面确有真传心法,如同石子散荡在大地上看得很清晰,像石蕴美玉一样可以观鉴。

如果我魏伯阳所传金丹之法假冒伪劣,文辞敷衍只为了图个虚名小利,那么我将会因此而身生赘疮毒疖受到上苍的责罚。我凝聚心血写成的丹法书作命名为《周易参同契》,只需简单地看看开头文辞,就知道我写的很简单,涵义却非常深刻,问道的后学应该遵循此书论述丹道的理法规则,以期踏上康庄大道,直达久视长生。

魏伯阳对所著《参同契》的真实性起重誓,无独有偶,北宋张伯端在其著述《石桥歌》里也发重誓,对其言论的真实性负责,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先哲们一片丹心照汗青,诚如《孟子?离娄下》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证道方法

以無制有,器用者空。(坎离二用章第二)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炼己立基章第六)

四者混沌,徑入虛無。(阴阳精炁章第十六)

魏伯阳在《参同契》里说的很清楚,虚无是烹炼金丹的炉鼎。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他们是异曲同工,都强调‘无’的重要***皿中央空的地方,才是这个器皿的作用处。我们人体都是从‘无’中生有,将来的归宿必然也要回归到‘无’中。人在‘有’的状态,可以做很多事情,‘无’却是人的根本。这么浅显的道理,却蕴含着极深的奥秘。

四者指乾坤坎离,以乾坤为鼎炉,坎离为丹药,先后天相合,径入虚无,来烹炼金丹。

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

三者指坎离和中央戊己土,它们是炼丹的关键,以舒缓之体将三者杂糅处于空房子里,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虚无之中,天地混沌。不要有任何的念想,并且长久地保持。

虚无即是《参同契》里论的‘养性’,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虚无为本,才是炼丹真诠。道从无中生有,虚里成真。

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

随着炼丹的深入,温养真胎,由微而著。真胎潜藏在深渊之内,无形无色。升降出入,一任自然,守持在寸规之中。

虚无、规中、深渊、空房均指炉鼎。是炼丹必不可少的器具。炉鼎、大药、火候乃炼丹三要素。烹炼金丹以阴阳为大药,文武为火候,《参同契》里有‘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成。’之说,火候的掌握对炼丹成败至为关键。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养性立命章第二十)

想要修心养性延长人身寿命,审思以后的证道结果,应当考虑最初是怎样开始的,人所秉持这个身体,原本就是从‘无’而来。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只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从‘无’中来,复归于‘无’中,所以‘无’是根本,这也是魏伯阳多次强调‘无’的重要性,包括老聃、张伯端等等都对虚无予以高度重视,在文章里反复强调,比如老聃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张伯端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这些都是对从虚无入道、虚无即道进行肯定。所以魏伯阳说我们想怎样长生,要考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初从虚无而来,复归于虚无,虚无才是根本去处。

修道原理

處中以制外。(乾坤门户章第一)

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初正則終修,幹立未可持。(天符进退章第四)

处在中心,制约外部。八卦分列四周,以中为核心。最初炼丹的方法正确,就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成功。主干树立,末梢自然也就把握住了。不管功境怎么变幻,只需抓住主干,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即可。‘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就像海里的游龙一样,口里衔着宝珠乘风破浪,无暇顾及身边游动的小鱼虾。

《参同契》强调‘中’重要性,其实就是‘御政’思想,如同皇帝治国理政,安坐宫殿中央,大臣分列,百姓遍及八荒。皇帝颁布政令,臣子奉令执行,远在边疆的庶民也会受到影响。皇帝是国家的中心,《参同契》强调的‘中’是人体之‘中’,此‘中’不偏不倚,非内非外,非色非空,无始无终,虚圆不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乃天地之根,玄牝之门。放之则弥散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中即道也。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炼己立基章第六)

‘一’被湮灭了,世俗百姓均不知道‘一’在哪里?‘一’是何意?老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一就是入道之门。老子云:‘抱元守一’,得一者,万事毕。这个‘一’被掩蔽,无法猜测得到,即使聪慧赛过孔子的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也不要妄自揣度,‘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真传只有在明师的指导下,才可窥其斑豹。没有老师自然没办法学会其中的知识,没有师傅口传身授,你故作聪明,强行猜测的结果也未必正确,甚至会有危险,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修道要想成功,寻找明师,与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将使你的修行事半功倍。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离的就是那个‘一’。最初的下手一步,就是最后的了手一步。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流珠金华章第二十四)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顺行:水生木,水滋养树木,水却消失殆尽了;木生火,木柴填进火堆里,篝火更为旺盛,木柴却湮灭了。五行逆行:金克木,木材经过刀削制成了家具,木材成器,黄金经过旺火烧炼,黄金成型。古人发现物质‘顺行’走向了死亡,‘逆行’则重生。人也是这样,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行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聪慧的古人想改变这种状态‘逆天行事’,我命由我不由天,从而发现了‘天人合一’的秘密,并创造了逆行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证道、修道、炼丹等等,名称不一而足,说的都是一件事。原理依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最简单的现象蕴含着最本质的道理。

上古真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古代修道者能知阴阳,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八卦的错综复杂和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描述事物之间在时空节点上相互关系的方法,既简捷又本质。五行相生,只能死亡,五行相克,却可重生。常道顺行,丹道逆行。

五行相制,犹如‘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有其功,何敢有声?’狸猫和狗抓吃耗子,耗子见到猫狗,就会吓得畏缩一团。鸟雀畏惧鹞鹰,鹞鹰和猫狗都有天生制服老鼠和鸟雀的本领,老鼠和鸟雀见到天敌又怎么敢发出声音呢?魏伯阳借用生物现象来说明‘伏食’的真义。服食和伏食是不同的,‘伏气不服气,服气须伏气;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伏者,两物相制为用,食者,两物相并而一。

炼丹逆行,五行相制,自然散乱之气渐伏,氤氲缭绕,百脉朝宗,五气归元,凝而为一。久则生变,变而化神。

‘三五与一’是天地之间至为精华玄妙,可以口耳相授,却难以写在简帛上流传。‘三五’源自《河图》,东三南二为‘一五’,北一西四为‘一五’,中央戊己真土自成‘一五’,是谓‘三五’。混南北,并东西,攒簇于中央戊己真土之内,是谓‘与一’。三五合一,造化生焉。

一即太极,一是易,具有简易、变易、不易之功。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先天、后天等均从‘一’中衍生。顺行衍化万千,逆转则归于一。生杀之机,一念于心。

关于‘三五’,《参同契》有几处描述,现列于下,加以阐述。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三五不交,刚柔离分。(姹女黄芽章第二十六)

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三五并与一兮,都集归一所。(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二)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在华夏始祖伏羲氏时代,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嗣后周文王又推演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在河图里:子数一,午数二,中央戊己为五,子午数合为三,‘三五’也即阴阳相合于中。譬如古代,虽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须依赖媒妁之言。五即中,即媒妁。三家相见,才可成丹,媒妁之作用大矣。

如果缺少媒妁,淑女和君子亦无法婚媾,即是‘三五不交,刚柔离分。’结丹的本质就是阴阳相合。‘二物’指阴阳。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中和概念蕴含着本体论,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懂此中字,‘玄牝之门’自明。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补塞遗脱章第三十四)

大易指周易,性情指阴阳。魏伯阳将大易、黄老、炉火杂糅为一,来阐释炼丹的理法。炼丹的阴阳药物,各有斤两,相对平衡;以黄老恬淡虚无之学,来形容炉鼎,也算勉强形容得过去;用烧炼外丹的炉火之事,来比拟内丹法相,真实有所依据。这三件事都是由‘一’演化出来的,却各有各的表象。

无论大易、黄老、炉火杂糅为一,还是药物、炉鼎、火候诠释炼丹,亦或御政、养性、伏食描述修道,语出多端,事实只一。都是源出老子《道德经》里说的‘道’,可谓‘同出而异名’。

道之性状

元精眇難睹,推度效符證。(天符进退章第四)

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三圣前识章第十三)

在炼丹的过程中,真元虚无缥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乍沉乍浮,至灵至妙,不可睹闻,难以揣摩。只能以天体运行,星宿变幻,寒暑交替,日月消长等自然界的客观现象来推度人体内的气机变化,以及炼丹的进展。

可见可闻有形体的物质容易揣度思量,没有任何兆头的变化,实在难以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进展。大道的特点是不可见闻,变动不居,却又真实存在。

玄冥難測,不可畫圖。(阴阳精炁章第十六)

天地神明,不可度量。(晦朔合符章第十八)

道之形象,真一難圖。(养性立命章第二十)

太玄無形容,虛寂不可睹。(补塞遗脱章第三十四)

大道寂寥深幽,难以测试,无法描绘出图样。充塞于天地之间的金丹,不可以判断测量。金丹的形象,在简帛上绘不出它的样子。大道无法形容,静谧空虚看不见它。魏伯阳在《参同契》里对金丹的描述与老子在《道德经》里对道的阐述旨趣同归,先贤一脉相承。只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丹之效验

修之不輟體,庶氣雲雨行。耘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

庶氣:众多之气。炼丹要勤而行之,专心致志,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初体内毫无征兆,渐次感觉体内有轻微的气感,若轻云细雨一般上升下降,聚散开合,亦或酸麻胀痛。随着炼丹的深入,污秽的病气逐渐消失,原来的宿疾消逝得无踪无影,身体细微之处也得以调理畅通。身体最初原本气脉祥和,清明透彻,附着污浊的病邪之气,才迷失了本来。开始炼丹会昏昏沉沉,因为身体里有污浊之气所致,炼丹久了,病邪之气退出体外,自然又恢复到神清气爽之身体康健的状态中来了。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炼己立基章第六)

黄中:黄庭,玄牝之门。古时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黄为中央正色。心居五脏之中,所以称黄中。黄中也指皇帝。随着炼丹的深入,中黄逐渐通达理顺,人体场耦合得有序纯一,真元之气润养津液腠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周身脉络、千百毛孔发须,外在肌肤受到真元之气的滋润也有光泽。

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

真元之气充沛滋养身体,自然肌肤润泽光华,肾气十足,骨骼也就强壮。体内的阴邪之气逐渐被排除体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纯阳之体渐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先贤说的筋骨强健都是同旨。

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养性立命章第二十)

‘四肢五脏,筋骨乃俱。’以及‘骨弱可卷,肉滑若铅。’均是借用胎儿在孕育中的状态来形容金丹,并非实指。‘弥历十月,脱出其胞。’指经历十个月的炼丹,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张伯端在《悟真篇》里形容:‘十月霜飞丹始熟,此时鬼神亦须惊。’钟离权在《破迷正道歌》里云:‘十月炼成纯阳体,自然寒暑不来侵。’石杏林在《还源篇》里说:‘温温行火候,十月产婴儿。’‘十月胎仙化,方知九转功。’陈泥丸在《翠虚篇》里道:‘一粒玄珠种玉田,十月火候圣胎仙。’‘所以十月入神室,金鼎满满龙精盈。’都是对炼丹十个月身体发生变化的描述。亦可见千百丹经道书记录的炼丹效验大致相同,古今得道高人做的也都是一件事。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薰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複丁壯,耆嫗成吒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金丹在寰宇不受天地万物所执,在体内不为五脏六腑所阻,变幻万千,若散雾一样,又好似清风细雨一般,熏蒸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周身脉络、万千毛孔。肌肤爪甲随之润滑光泽,白发渐变为黑发,掉落的牙齿又重新生出,老头子像是回到了壮年时代,老妇女也如同年轻女子一般,都是因为阳气生发,恢复了生理机能的缘故。随着炼丹的深入,温养既足,圣胎始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会受到世间危险厄运的影响,此时才被称为真人。

精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炼丹有成可致精充、气足、神旺,精气滋润着肌体,筋脉骨骼强壮,病邪之气无法侵入,正气充沛,随着长久的烹炼金丹,可以脱胎换骨,飘然而仙。

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明辨邪正章第八)

矢志不渝地烹炼金丹,时光如白驹过隙,只争朝夕。经过三年的功程,法身解脱,可以轻举远游了,纵横自如,火不能焚,水不能溺。来去无碍,或隐或现,聚有相,散无形,从此长乐无忧矣。关于能‘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有表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炼丹三载,证道有成,无质生灵质。金丹无形无相,是天下最柔软的,可以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现实物质中,无形的能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有形物质。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无为:不要人为地干预,是炼丹的方法,此借指炼丹,证道。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不必施加言语的身教,无为炼丹的好处,天下极少有人能够领略得到,极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被褐懷玉,外為狂夫。(明两知窍章第七)

被褐:穿着粗布衣服,意谓处境贫困。后引申指不慕荣利,安于贫贱的高人隐士。玉:喻指龙虎大丹。《道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志趣高远,抱元守一,行龙虎大丹,好似怀里揣着美玉一样。《参同契》语句的涵义比《道德经》更为深奥和贴切,圣人炼丹若怀揣美玉,外表旷达。功夫到了一定境界,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动作,千姿百态,状若疯癫。此即所谓‘过疯关’,因此道门有‘不疯不癫,不成神仙。’的说法。此为‘外为狂夫’的真义,非是专家教授注释的‘故作狂颠之态’,道法自然,怎么可能‘故作’?

药物炉鼎

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明两知窍章第七)

这是在《参同契》里少有的描绘丹道炉鼎的法相:炼丹的炉鼎大约直径一寸左右,汉代以前的炉和鼎是一体的,‘混而相拘’指鼎内阴阳药物相混合,非单阴单阳。此炉鼎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卓然独立,巍峨而尊贵,不禁让人叹为观止。‘先天地生’源出于《道德经》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炉鼎周边耸立城垣与门阙,若蓬莱仙境一般,围绕着中间的炉鼎,城垣坚固,门阙关闭。环匝:围绕。炉鼎同四周均可相通,缘自没有阻碍,鼎中阴阳药材瞬间即可相融。踟蹰:须臾,瞬间。或相连貌。由于城垣门阙守御坚固,奸邪祸患均不得入内。

对《参同契》此段炉鼎形象化的描绘,只可意会,勿要拘泥文字。

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养性立命章第二十)

炉鼎的大小若鸡蛋一般,鼎中盛放阴阳之药材。此炉鼎横竖约有寸余,以它为最开始烹炼金丹的地方。

《参同契》谈及炉鼎自然涉及药物,此炉鼎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卓然而立,大约寸余,是阴阳药材相会之处,其巍峨不禁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慨。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乾坤门户章第一)

乾坤二卦是大易的门户,是其它六十二卦的父母。坎离二卦是轮廓、框架,若轮毂一般地围绕轴心运转,乾坤和坎离这阴阳四卦,以大易为核心如同冶炼金属的风箱橐龠一般。

魏伯阳假借《周易》卦象来阐述金丹之法,乾坤就是炼丹的炉鼎,坎离是炼丹的药材。引用橐龠一词是借用外丹炉鼎的烹炼金丹之相来理论内丹之学。在《参同契》里相应还有类似的话:‘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是对‘易之门户’和‘坎离匡廓’的解释。因此有学者认为《参同契》非一人所为,四言乃魏伯阳为经,五言徐从事作注的说法。

关于此四卦为药物鼎炉之论,在《悟真篇》里有诗相映衬:‘先将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此诗明确肯定了乾坤为鼎炉,转而提及‘乌兔’,事实上乌兔乃坎离同义,是炼丹的药物,将此阴阳二物复归于中黄炉鼎之中进行烹炼,金丹怎么会炼不成呢?

同类推荐
  • 瑶华惊阙

    瑶华惊阙

    承挽挽vs君景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缘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可以强求。 ——师父,我觉得我可以再努力努力……——无妨,为师很乐意看猪跳泥坑。——师父,我是不是很早以前就见过你?——确实太早了,睡吧,不想了。 ——你何苦瞒着我?——我以为你装作不知道。 ——你会娶我吗?——你敢嫁我吗?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尘缘未尽,何来错你?
  • 琴剑双绝

    琴剑双绝

    他巧遇各路奇人,传其琴剑绝技,练成万夫不当之绝世神功!复仇杀敌经历中,邂逅各类绝色女侠,后宫佳丽三千人莺燕成群!华山论剑成就武林盟主之位!最后能否武破虚空飘然而去?
  • 吞天屠神录

    吞天屠神录

    为复仇,迁怒仇人妻,铸错方知悔。初涉江湖英雄救美,入帮派,俘获千金小姐芳心。遇江湖之险,邂逅神秘女子,心不正终有报,被追杀陷险境。绝境逢生得奇缘,一梦千年过,物是人非,只求长生大道。且看一部乱世挣扎的仙史,一个草根崛起的故事。
  • 霸世魔仙

    霸世魔仙

    新进神仙叶枫,只因抬头多看了一眼,就被大人物一指点杀。转世重生后,叶枫发誓报仇雪恨。无奈重生后的世界,灵气枯竭,仙路不通,叶枫只得选择了凶险难测,陷阱重重的魔道修炼之路。大道三千,条条可成就不朽!且看叶枫如何在崎岖的魔道修炼之路上,成就永恒的霸业。
  • 异世天途

    异世天途

    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一个恐怖的世界,段风为了生存开始了变强的路程。
热门推荐
  • 国武凶猛

    国武凶猛

    国术者,以武修德,内外兼修,乃强国强种之道。
  • 被艾特就能升级

    被艾特就能升级

    秃头作家深夜码字,意外获得吐槽系统「叮~吐槽成功,被@1次,当前经验5/100」于是,秃头在吐槽的路上,渐行渐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白莲王妃你马甲掉了

    白莲王妃你马甲掉了

    【盛世大白莲·毒舌王者·戏精本精·多才多艺女主VS面冷心善·文武双全·套路王者·桀骜不羁·喜怒无常男主一见钟情VS日久生情】*一场疑点重重的婚事,将京城光鲜亮丽的皮囊底下的暗流涌动全都推到了阳光之下。*她以秦王正妃的身份游走在权利的中心,见招拆招迎难而上,究竟是有意欲何为?*一场无名大火,燃起了朝堂同江湖门派的不合,江湖动荡,谁又是其中的受益者?*四方之境风起云涌,皇天色变,是谁在暗度陈仓?*这些究竟是巧合,还是天命难违?命运的橄榄枝又将伸向哪个?…………更多详情请持续关注《三百六十行》日报,《三百六十行》竭诚为您服务。——《三百六十行》总编辑:正牌王妃(PS: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受害者披露:京城上下皆虎狼,某位不能说名字的黑心莲能不能给她们这些娇滴滴的白莲花们一块立足之地!)(虽然书名一直在掉马甲,但不以掉马为主……如果有可能,大概还不以白莲花为主……)(1v1双洁)
  • 神厨的总裁老婆

    神厨的总裁老婆

    这部呢小说是都市异能的,这部小说的主要观念就是修炼,找老婆。
  • 覆写圆轮

    覆写圆轮

    一个不能修仙,不能学习魔法,不能使用斗气,不能学习神术的人,该怎么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 送王昌龄

    送王昌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权志龙皇冠海还在

    权志龙皇冠海还在

    我想要变成一颗小星球所有拂过你的风甜过你的水温柔待过你的花都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我想,我会好好爱你
  • 苍剑灵

    苍剑灵

    “你确定执此剑走上杀伐之路?”苍燎一剑斩像苍穹,以火灵为引,暗灵为契,成杀伐之大道。谁又能知道这个强者只是当年琼殿的那个天才呢,谁又能知道当年没被看好的少年如今已自成一道,修成神王呢?你好,我是苍燎,多指教。
  • 唯美青春校园生活

    唯美青春校园生活

    他们和她们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熏衣学院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