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5700000021

第21章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1)

知识分子概说

在谈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前,我们得先给知识分子下一个稍微精确一点的定义,问题是,这种企图有点吃力不讨好!因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它必须放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清晰化。这语境,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至于语言学本身的限制——比如“知识”一词本身的模糊性与暧昧性,我们尚没有考虑在内。这一切,都导致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精确时的难度。

【一】“知识分子”的词源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体。

这一渊源,导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知识分子”定义如下:“19世纪末期俄国的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官。……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奠定了领导基础。”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第二个来源跟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有关。德雷福斯上尉遭遇不公,引起了左拉、雨果等在内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因而被他们的敌对者蔑视地称为“知识分子”。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义的。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比如雨果,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他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信中直接把自己的国家骂作强盗:“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另一个叫法兰西,野蛮地焚毁了这一东方艺术的瑰宝……”

我们一般的意识,都只看到雨果对中国的友情与同情,却很少有人看到,法国这个“强盗政府”对知识分子们的宽容。中国历史上也有对外战争,比如隋唐远征高丽的事儿,但是从没有听说中国哪一个知识人站在他国的立场上说话的,有的只是基于劳民伤财劝谏中国皇帝的所谓爱国爱民的忠贞之举。中国只出了一个为李陵投降匈奴说话的司马迁,还被皇上给阉了。

当然大家会说,19世纪都是外国欺负我们,中国当然不会出现雨果那样的咒骂自己的国家替他国鼓与呼的角色。好,这样解释,恰好能给我们一个面子。但是私下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也许这就是中国知识人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区别?历史不能假设,如果19世纪中国大门不被西方人叩开,而是中国继续敲打周边国家大门,那么,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会不会出现雨果式的视政府为强盗的文人?

【二】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E.Shils)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路易斯·科塞更明确宣称,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美籍阿拉伯裔文化批评家艾德华·萨义德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福柯的概念:“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

萨特举例说明: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马克斯·韦伯(M.Weber)的界定最小气: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领袖。

这里插一个有趣的定义,艾森豪威尔借他人之口表示了对知识分子的不恭:我听到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艾森豪威尔这一打趣不要紧,他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靠武力问鼎天下的武夫们对知识分子的轻视(这是不是天下武士的通病?),譬如刘邦,众目睽睽之下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说了这么多,小结一下,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就两个意思。第一,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说话没有权威。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发表高论,批评政府,甚至学雨果,骂政府是强盗,但是这批评与咒骂缺少身价,更不会传播开来,因而影响力几乎没有。第二,拥有公共关怀。知识分子由于自己的专业,更由于自己的智慧与理智,在其他领域,有前瞻性的认识,他的认识,超脱其狭隘的专业,超脱社会,指向未来,甚至跨越国界与球界。

【三】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

《新华词典》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这一界定,让人感觉到在中国,当知识分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只要您是脑力劳动者,比如炒股票的、买彩票的,都可混进知识分子的队伍之中。再说了,脑力劳动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你说司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至于文化水平是否高,目前的趋向似乎是文凭和学历代表了文化水平,这就没谱了,“博士生像条狗,硕士生满街走”已是我们的特殊国情。卖茶叶蛋的大嫂都能拥有一张高自考文凭,如果说政府规定凡是摆地摊的都得有一张高学历文凭的话,或者说,只要她愿意她就可以来张文凭!一句话,咱给知识分子定的门槛太低了。老实讲,门槛太低,咱越没面子。因为门槛低,咱知识分子就多。知识分子多,咱整个社会的智商却不高,真不好意思!

中国知识分子的门槛是世界上最低的,科举时代考中秀才就算是个知识分子了。《辞海》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更让人不好意思:“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单说那个文艺工作者,文学家且不说,如果要说杨钰莹、董文华、赵薇等都是知识分子,就羞死我们了。

王小波可能最先感觉到害羞,他说:“我们国家总以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为尺度来界定知识分子,外国人却不是这样想的。我在美国留学时,和老美交流过,他们认为工程师、牙医之类的人,只能算是专业人员,不算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在大学或者研究部门供职,不坐班也不挣大钱的那些人。”

南开大学教授葛荃也不好意思地表示:“在西方学术界,关于知识分子的讨论由来已久,而且一般都认为批判精神和终极关怀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人类社会的整体命运和人的普遍利益,这是他们藉以建立其全部价值体系的前提!”

余英时先生跟着不好意思:今日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当然,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们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但是,如果一个有知识的人全部的兴趣始终局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专业以外,还必须具备一种关怀精神,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

我也不好意思,只有咱们中国,才会认为,有知识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就是知识分子,也不管他拥有些什么知识,受的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按照咱辞典的定义,中国大大小小的公仆(有的甚至拥有硕士博士文凭呢),以及马加爵们、刘海洋们,就都是知识分子了,这也太吓人了!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得小心点,虽然法国知识分子在起源时带有贬义性质,但是咱总不能如此恶心人家“知识分子”的概念吧?

【四】知识分子皮毛问题

《辞海》对知识分子界定后,附着这样一句:“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属和依附不同的阶级。……”

这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知识分子到底有皮没?若有,在何方?若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西方知识界大都承认“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提出知识分子“自由漂移”论的卡尔·曼海姆(K.Mannheim)是这样论述的:“知识分子是没有或几乎没有根的阶层,对这个阶层来说,任何阶级或等级地位都不能明白无误地横加在它身上,”“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不属于任何阶级的。”

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无根,所以他们是自由漂移的,这种状态不错,我喜欢。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没这么幸运,仅在战国时代处于漂移状态,始皇大一统之后,他们就完了,附着在了政府这张皮上。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是政府似乎喜欢拔毛。拔到极端处,就鸡飞狗跳起来,知识分子之间还互相拔毛。你叨我一根儿,我叨你一根儿半,结果大家都秃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他们的喘息声。

令人感叹的是,知识分子无根论已经受到挑战。阿尔温·古尔德纳(A.Gouldner)1979年出版了《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崛起》一书。他在书中给知识分子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文化资产阶级”,认为这个阶级正在社会中变为统治者。古尔德纳认为,知识分子从总体上控制了知识的生产和分配。而现代社会中,知识也是一种资本,不过与货币资本不同,它不是实体的而是符号的;但它与货币资本一样,也可以用来支配人们的收入、地位和权力。古尔德纳把这种资本称作“文化资本”,占有这一资本的人因而也叫“文化资产阶级”。我们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知本阶级,似乎跟“文化资产阶级”是一回事儿。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欣慰多了:现代及未来的知识分子,将会拥有自己的皮。有了自己的皮,就不怕被人拔毛了吧?

【五】总结语:知识分子应有的特性

同类推荐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遗产研究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史。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等。
  • 中华美德智慧书

    中华美德智慧书

    本书是对先秦诸子经典的国学著作中圣贤智慧的总结,书中重新解读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和荀子的文化智慧。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汲取心灵的营养,并对其中的精华做到继承和发扬,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热门推荐
  • 我是结界师NO1

    我是结界师NO1

    在这个世界上,我拥有特殊的结界,能穿行在三界之中!他只是个弱鸡,后来被调教之后,与日月同庚!
  • 繁花尽,月渐离心

    繁花尽,月渐离心

    三小姐?她不是应该睡在自己家的席梦思上么?有没有搞错!什么?和亲?她只不过是将军府的三小姐,和亲怎么能轮到她来啊。娶错人了!她只不过是为了顾全大局才答应和亲的,他竟然故意娶她来报复的。她都得罪谁了啊!既然不爱她,只了为了报复才娶她!那么,她就要成为第一个休一国之君的女人!
  • 娘子太无耻

    娘子太无耻

    吃喝嫖赌除祟师VS温文儒雅仙公子沈陈晨的师弟们一致以为,他们大师兄上天入地,斩妖除魔无所不能,谁知道遇到谭凤军这天下第一公子,他家大大师兄变得啥都不会了沈陈晨的师弟们以前跟着他出去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谁知道遇到谭凤军后,他们大师兄原来很穷ps:非同人文,女主以男装示人
  • 破阵子再定风波

    破阵子再定风波

    斧声烛影、迷雾重重,独家揭秘,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 青梅太迷人:竹马的呆萌小娇妻

    青梅太迷人:竹马的呆萌小娇妻

    从他们刚出生开始就一起玩,在一次不小心,他们俩的初吻都被对方夺了,从此订了娃娃亲,他们的爱能持续吗?
  • 李健吾译文集·第一卷

    李健吾译文集·第一卷

    福楼拜翻译第一人,莫里哀翻译第一人,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全才李健吾先生译文全集;汇集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国内翻译界、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
  • 倒计时三天

    倒计时三天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三天,你会怎么过?王武一觉醒来,体内突然多了个钟,他必须在仅剩的三天里竭尽全力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期限一到,迎接他的将是求死不能……
  • 种福堂公选良方

    种福堂公选良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漂流时代的爱情

    漂流时代的爱情

    一次充满生死考验的漂流探险行动,让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雪原荒漠化作灵魂的拷问场。在人格和道德、信义与操守的天平上,有圣洁者要自我超拔于高山之巅的皑皑白雪,有卑污者沉沦泥淖甘心与龌龊为伍;而一对在濒临绝境中相互依存的男女,在死神的羽翼之下,更是发生着灵与肉的碰撞、情与爱的缱绻。一种仿若爱情又难说爱情的感情,在那个残酷的春天疯狂滋长。小说作者用一枝绚丽细腻的笔,将一段青春传奇铺陈得大气磅礴而又婉转动人,令人读后荡气回肠、震撼心灵。
  • 房子!房子!

    房子!房子!

    这是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跟房子的纠缠以及爱恨情仇。这也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以房子为切入点,映照出生活的千姿百态。它描绘了中国人十多年的住房变迁,它展现了房地产从初兴到昌盛的历史性巨变。生活的蹉跎艰辛,房价的真实内幕,一一被展露无遗而“房子”一词,也在这里变得异常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