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生意过程中,犹太人很注意“交易要讲道理”这一从商诤言,可以说,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买卖人。其中所谓的道理,就是公平、不欺诈。他们追求财富,靠的是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光明正大地赚。在犹太人的眼中,靠欺诈所得就会受到神的惩罚。
有个犹太妇女购买东西,当她从百货公司回到家里从袋中取出东西时,忽然发现里面有一枚戒指。她并没有买这东西。她把此事告诉了儿子,并带着孩子一起去,请教拉比怎样处理此事。
拉比很高兴地给他们讲了《塔木德》中的一则故事:
有位拉比平日靠砍柴为生,每天要把砍的柴从山里背到城里去卖。
拉比为了每天能多卖一些柴,并节省走路的时间,以便研究《塔木德》,决定买一头驴来代替。
拉比在阿拉伯人那里买了一头驴牵回家来。徒弟们看到他买了头驴回来,也非常高兴,就把驴牵到河边去洗澡,结果发现驴脖子上有一颗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钻石。徒弟们高兴得欢呼雀跃,连忙把这好消息告诉了拉比,认为拉比从此可以脱离贫穷的樵夫生活,专心致志地研读《塔木德》了。
可是出乎徒弟们意料的是,拉比领他们赶快去街上把钻石还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说:“我卖了这头驴,钻石是在驴身上,既然你已经把驴子牵走了,你实在没有必要拿来还我,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拉比回答:“把钻石还给你是犹太人的传统,我们只能拿已经支付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归还给你。”
阿拉伯人听后肃然起敬,说:“你们信仰的神必定是宇宙最伟大的神。”
听罢这则故事,妇人立即决定回去把戒指还给百货公司,但又不知如何解释。拉比告诉她:“不知道戒指属不属于百货公司。如果对方问到你退还戒指的原因时,你只需说一句话就行:‘因为我们是犹太人。’请带着儿子一起去,让他亲眼目睹这件事。他一定会对自己母亲的举止与伟大永记不忘,并将我们犹太人这种灵魂承载下去。”
在《犹太法典》中还有这样的规定:禁止卖牛的时候在身上涂抹不同的颜色,也反对把其他各种动物的毛发弄得硬邦邦的。因为牛涂上颜色会比原来更漂亮,动物的毛发弄得硬邦邦的会使它看起来更大些。
相类似的规定还有很多,其宗旨都是不要因为赚钱而出卖了灵魂,也正是因为早期犹太商人严格遵循了这些法典,而且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道德意识,使他们不管是流落到哪里,都能在那里率先成为富有者,而且他们富得让人敬佩。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化席卷而来,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却每况愈下,我们应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在内,寻找资源。
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待涩泽荣一的名著《论语与算盘》一书,体会其“富而仁”、“利而义”的思想,重温孔子及其《论语》,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节俭的生活才是理性的生活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但节俭在不少现代人眼里已不被受到重视,但他们并不懂得在现代节俭仍是财富得以积聚的原因之一。节俭是一种态度,盖茨就认为,真正的节俭,并不单是指单纯的节省、节约,而有了更深一层的新含义: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多的价值。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提高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所以,任何时候,面对任何情况,凡是不能直接或间接创造出利润的活动,均应被视为浪费。所以说,盖茨所推崇的节俭,是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节衣缩食的贫寒,也经历了八九十年代财富日隆的喧嚣,现在,我们终于到了可以安心过日子的阶段:丰足而不奢华;惬意而不张扬——新节俭主义也就在这个家有余粮的年代里应运而生。
新节俭主义,不是从小穷怕了养成的习惯,也不是面对生活窘境被逼无奈的选择,而是都市幸福男女中渐渐成熟和流行的一种心态,一份情趣,一种理性的思考。
新节俭主义追求的是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情况下花尽量少的钱来获取尽量多的愉悦,甚至在省钱的过程和细节中都会情趣盎然——这是一种有钱以后,主动选择的“抠门”。而我们的父辈,节俭是因为可个人支配收入有限,或社会供给的不足。(要吃肉吗?凭票!)因此,节俭的过程总是迫不得已的算计,节俭的目标也是少消费或不消费。
新节俭主义其实是选择一种眼睛向内的生活。他们认定,幸福如同穿鞋子,挤不挤脚是自己最该关心的事。不能因为追求奢华或外人的羡慕就把水晶鞋套在自己的脚上。在家有余粮之后,一类人选择的是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谁叫咱家有钱;或者咱要告诉人家咱们有钱。而新节俭主义的幸福男女选择的是要将手中的这一碗豆浆喝出更多的滋味;或者换成牛奶,彻底当小资。当然,是否换牛奶,也是视自己的胃口而定,与别人无关。
新节俭主义的幸福男女,在许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精明的人。他们会干出一根火柴掉在地上,接着再划一根火柴把掉在地上的捡起来的傻事。节俭对这些幸福男女而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处心积虑的算计。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染上先锋色彩的另类。
其实,在经济生活的进化中,节俭正成为一种健康的力量。就像我们现在很难接受满嘴大金牙的美容,我们对浪费资源的奢侈也开始愈加地反感。
节俭是个人理财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节俭不是不爱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态度去享受生活,所谓“新节俭主义”,其实是一种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人生!
新节俭主义理性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理论的进化。
美国信托公司最近对占美国人口1%左右的最富有阶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不足1/3的人热衷于购买裘皮衣服、珠宝或其他俗套的豪华物品。调查还显示,其中只有18%的人拥有或计划最近购买一幢度假别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更乐意的是将钱投放到他们熟悉的赖以起家的行当中,投资,赚钱,再投资。换句话说,经过暴富阶段后,人们对于生活的评价会恢复到一个更理性的思考阶段。
物质不丰富时,我们因为贫困而节俭,是一种无耐;物质极大丰富时,我们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在富足中享受节俭的乐趣,是一种境界和生活的理性,是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行精细管理,精打细算。在每个人的心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人穷不能心穷,心态决定贫富
有一个故事,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当你老了,可以衣食无忧,像我一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这一定是一个哲学爱好者的作品,听起来味道不错,不少穷人一定在其中找到安慰。
的确,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但就这一个故事来说,只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它恰恰选择了流浪汉最明媚的生活片断,并且赋予它哲理和诗意,这样一来,流浪的生活不仅不可悲,反而还令人羡慕了。
但如果富翁反过来问他,难道晒太阳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阳落山以后你怎么办呢?流浪汉又如何回答?
不要自欺欺人了,除了极少数把人生当作一次行为艺术的人,可以自觉体验流浪的意义,更多的人,一般的人,如果落到那一步,实在是种无奈。
中国人崇尚知足常乐,以此作为精神境界。如果确实能清心寡欲,那也未尝不是好事,但如果想得到而得不到,只好龟缩在角落里,喃喃自语着知足常乐,那就是一种逃避,是无能和怯懦。
另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走了。穷人当然一直穷着。
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
据一个投资专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再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积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账单。这是个好习惯。
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成功。
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成功。
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使贫穷成为了灾难的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贫穷的心态。
穷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穷,才能找到摆脱现状的办法。穷人的生存之道之一要做到人穷心不穷。
古训要求人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志向好说难做,有远大志向却不能实现,那就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因此,强调人穷心不穷更为重要。这在古话中也有明示,叫“安贫乐道”,那就是接受眼前贫穷的事实,但却不失求道之心。看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其实都是来自人心。通过自己的心来探究生命之道,那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简言之,你要明白真正的贫穷不是你眼前的物质贫穷,而是你心灵的贫穷。如果你不断追求心灵的富有,你就会焕发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神采。而你心灵的富有也必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转化为物质的财富。
坚决摒弃无益的心理
人之所以有时会犯错误,除了手段和方法外,多数是由内心的错误理念所致,因此,在生活中有意地摒弃错误或无益的心理,对于净化心灵大有裨益。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一位共青团干部被病魔击倒。他从小就是一位革命者,参加过苏联红军,曾经是骑兵队伍里的一名英勇的战士。和平时期,他是一位建设者,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战争年代的枪伤、建设时期的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正当他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无情的病魔向他袭来,先是下肢瘫痪,他不得不卧床休息,后来眼睛又渐渐失明。病魔可以将他击倒,但没有将他击垮。他勇敢地面对疾病的挑战,并没有心灰意冷,又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事业,他决心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纪念自己曾经奋斗的伟大事业。眼睛看不到,他就用硬纸做成格子,套在稿纸上。终于,他写出了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出了一个激励了无数青年人的英雄形象:保尔·柯察金。他就是作品中主人公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但老生常谈并不代表没有道理。也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永恒的真理,它才会被人们一再谈起。
也许有人会说,保尔太极端了。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但是,保尔的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精神,那种勇敢迎接命运挑战,面对挫折和不幸不屈不挠的坚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