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20000000032

第32章 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

晚清两大家诗是什么?一部是元和金亚匏先生的《秋蟪吟馆诗》,一部是嘉应黄公度先生的《人境庐诗》。我认这两位先生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我认这两部诗集是中国有诗以来一种大解放。这诗钞是我拿自己的眼光,将两部集里头最好的诗——最能代表两先生精神,而且可以为解放模范的,钞将下来。所钞约各占原书三分一的光景。

我为什么忽然编起这部书来呢?我想,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无论何时,总要积极提倡的。即使没有人提倡它,它也不会灭绝。不惟如此,你就想禁遏它,也禁遏不来。因为稍有点子的文化的国民,就有这种嗜好。文化越高,这种嗜好便越重。但是若没有人往高尚的一路提倡,它却会委靡堕落,变成社会上一种毒害。比方男女情爱,禁是禁不来的,本质原来又是极好的,但若不向高尚处提,结果可以流于丑秽。还有一义,文学是要常常变化更新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趣味这件东西,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就社会全体论,各个各个时代趣味不同。就一个人而论,趣味亦刻刻变化。任凭怎么好的食品,若是顿顿照样吃,自然讨厌。若是将剩下来的嚼了又嚼,那更一毫滋味都没有了。我因为文学上高尚和更新两种目的,所以要编这部书。

我又想,文学是无国界的。研究文学,自然不当限于本国。何况近代以来,欧洲文化,好像万流齐奔,万花齐茁。我们侥幸生在今日,正应该多预备“敬领谢”的帖子,将世界各派的文学尽量输入。就这点看来,研究外国文学,实在是比研究本国的趣味更大益处更多。但却有一层要计算到,怎么叫做输入外国文学呢?第一件,将人家的好著作,用本国语言文字译写出来。第二件,采了它的精神,来自己著作,造出本国的新文学。要想完成这两种职务,必须在本国文学上有相当的素养。因为文学是一种“技术”,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要善用这工具,才能有精良的技术;要有精良的技术,才能将高尚的情感和理想传达出来。所以讲别的学问,本国的旧根柢浅薄些,都还可以。讲到文学,却是一点儿偷懒不得。我因为在新旧文学过渡期内,想法教我们把向来公用的工具,操练纯熟,而且得有新式运用的方法,来改良我们的技术,所以要编这部书。

我要讲这两部诗的价值,请先将我向来对于诗学的意见,略略说明。

诗,不过文学之一种,然确占极重要之位置,在中国尤甚。欧洲的诗,往往有很长的。一位大诗家,一生只做得十首八首,一首动辄数万言。我们中国却没有。有人说是中国诗家才力薄的证据,其实不然。中国有广义的诗,有狭义的诗。狭义的诗,“三百篇”和后来所谓“古近体”的便是。广义的诗,则凡有韵的皆是,所以赋亦称“古诗之流”,词亦称“诗余”。讲到广义的诗,那么从前的“骚”咧,“七”咧,“赋”咧,“谣”咧,“乐府”咧,后来的“词”咧,“曲本”咧,“山歌”咧,“弹词”咧,都应该纳入诗的范围。据此说来,我们古今所有的诗,短的短到十几个字,长的长到十几万字,也和欧人的诗没什么差别。只因分科发达的结果,“诗”字成了个专名,和别的有韵之文相对待,把诗的范围弄窄了。后来做诗的人在这个专名底下,摹仿前人,造出一种自己束缚自己的东西,叫做什么“格律”,诗却成了苦人之具了。如今我们提倡诗学,第一件是要把“诗”字广义的观念恢复转来,那么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为什么呢?凡讲格律的,诗有诗的格律,赋有赋的格律,词有词的格律。专就诗论,古体有古体的格律,近体有近体的格律。这都是从后起的专名产生出来。我们既知道赋呀词呀……呀都是诗,要作好诗,须把这些的精神都容纳在里头,这还有什么格律好讲呢!只是独往独来,将自己的性情,和所感触的对象,用极淋漓极微妙的笔力写将出来,这才算是真诗。这是我对于诗的头一种见解。

格律是可以不讲的,修辞和音节却要十分注意。因为诗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美的技术。若不从这两点着眼,便是把技术的作用,全然抹杀,虽有好意境,也不能发挥出价值来。所谓修辞者,并非堆砌古典僻字,或卖弄浮词艳藻,这等不过不会作诗的人,借来文饰他的浅薄处。试看古人名作,何一不是文从字顺,谢去雕凿?何尝有许多深文谜语来?虽然,选字运句,一巧一拙,而文章价值,相去天渊。白香山诗,不是说“老妪能解”吗?天下古今的老妪,个个能解。天下古今的诗人,却没有几个能做。说是他的理想有特别高超处吗?其实并不见得。只是字句之间,说不出来的精严调协,令人读起来,自然得一种愉快的感受。古来大家名作,无不如是,这就是修辞的作用。所谓音节者,亦并非讲究“声病”。这种浮响,实在无足重轻。但“诗”之为物,本来是与“乐”相为体用。所以《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代的好诗,没有一首不能唱的。那“不歌而诵”之赋,所以势力不能和诗争衡,就争这一点。后来乐有乐的发达,诗有诗的发达,诗乐不能合一。所以乐府咧,词咧,曲咧,层层继起,无非顺应人类好乐的天性。今日我们做诗,虽不必说一定要能够入乐,但最少也要抑扬抗坠,上口琅然。近来欧人,倡一种“无韵诗”,中国人也有学它的。旧诗里头,我只在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见过一首,系一位和尚做的,很长,半有韵,半无韵。继庄说它是天地间奇文,我笨得很,却始终不能领会出它的好处。但我总以为音节是诗的第一要素,诗之所以能增人美感,全赖乎此。修辞和音节,就是技术方面两根大柱。想作名诗,是要实质方面和技术方面都下工夫。实质方面是什么?自然是意境和资料。若没有好意境好资料,算是实质亏空,任凭恁样好的技术,也是白用。若仅有好意境好资料,而词句冗拙,音节饾饤,自己意思,达得不如法,别人读了,不能感动,岂不是因为技术不够,连实质也糟蹋了吗?这是我对于诗的第二种见解。

因这种见解,我要顺带着评一评白话诗问题。我并不反对白话诗,我当十七年前,在《新民丛报》上做的诗话,因为批评招子庸粤讴,也曾很说白话诗应该提倡。其实白话诗在中国并不算什么稀奇,自寒山拾得以后,邵尧夫《击壤集》全部皆是,《王荆公集》中也不少,这还是狭意的诗。若连广义的诗算起来,那么周清真柳屯田的词,十有九是全首白话。元明人曲本,虽然文白参半,还是白多。最有名的《琵琶记》,佳处都是白话。在我们文学史上,白话诗的成绩,不是已经粲然可观吗?那些老先生忽然把它当洪水猛兽看待起来,只好算少见多怪。至于有一派新进青年,主张白话为唯一的新文学,极端排斥文言,这种偏激之论,也和那些老先生不相上下。就实质方面论,若真有好意境好资料,用白话也做得出好诗,用文言也做得出好诗。如其不然,文言诚属可厌,白话还加倍可厌。这是大众承认,不必申说了。就技术方面论,却很要费一番比较研究。我不敢说白话诗永远不能应用最精良的技术,但恐怕要等到国语经几番改良蜕变以后。若专从现行通俗语底下讨生活,其实有点不够。第一,凡文以词约义丰为美妙,总算得一个原则。拿白话和文言比较,无论在文在诗,白话总比文言冗长三分之一。因为名词动词,文言只用一个字的,白话非用两个字不能成话。其他转词助词等,白话也格外用得多。试举一个例:杜工部《石壕吏》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出白话来是:“活着的捱一天是一天,死过的算永远完了。”我这两句还算译得对吗,不过原文十字变成十七字了。所以讲到修洁两个字,白话实在比文言加倍困难。第二,美文贵含蓄,这原则也该大家公认。所谓含蓄者,自然非廋词谜语之谓,乃是言中有意,一种匣剑帷灯之妙,耐人寻味。这种技术,精于白话的人,固然也会用,但比文言总较困难。试拿宋代几位大家的词一看,同是一人,同写一样情节,白话的总比文言的浅露寡味。可见白话本身,实容易陷入一览无余的毛病。(容易二字注意,并不是说一定。)更举一个切例:本书中黄公度的《今别离》四首,大众都认它是很有价值的创作。试把它翻成白话,或取它的意境自做四首白话,不惟冗长了许多,而且一定索然无味。白话诗含蓄之难,可以类推。第三,字不够用,这是做“纯白话体”的人最感苦痛的一桩事。因为我们向来语文分离,士大夫不注意到说话的进化。“话”的方面,却是绝无学问的多数人,占了势力。凡传达稍高深思想的字,多半用不着。所以有许多字,文言里虽甚通行,白话里却成僵弃。我们若用纯白话体做说理之文,最苦的是名词不够。若一一求其通俗,一定弄得意义浅薄,而且不正确。若作英文,更添上形容词动词不够的苦痛。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李太白的“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这种绝妙的形容词,我们话里头就没有方法找得出来。杜工部的“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深省”两个字,白话要用几个字呢。字多也罢了,意味却还是不对。这不过随手举一两个例,若细按下去,其实触目皆是。所以我觉得极端的“纯白话诗”,事实上算是不可能。若必勉强提倡,恐怕把将来的文学,反趋到笼统浅薄的方向,殊非佳兆。以上三段,都是从修辞的技术上比较研究。第四,还有音节上的技术。我不敢说白话诗不能有好音节,因为音乐节奏,本发于人性之自然,所以山歌童谣,亦往往琅琅可听,何况文学家刻意去做,哪里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要研究的,还是难易问题。我也曾读过胡适之的《尝试集》,大端很是不错,但我觉得他依着词家旧调谱下来的小令,格外好些。为什么呢?因为五代两宋的大词家,大半都懂音乐,他们所创的调,都是拿乐器按拍出来。我们依着它填,只要意境字句都新,自然韵味双美。我们自创新音,何尝不能?可惜我们不懂音乐,只成个“有志未逮”。而纯白话体有最容易犯的一件毛病,就是枝词太多,动辄伤气。试看文言的诗词,“之乎者也”,几乎绝对的不用。为什么呢?就因为它伤气,有妨音节。如今作白话诗的人,满纸“的么了哩”,试问从哪里得好音节来?我常说“做白话文有个秘诀”,是“的么了哩”越少用越好,就和文言的“之乎者也”,可省则省,同一个原理。现在报章上一般的白话文,若叫我点窜,最少也把它的“的么了哩”删去一半。我们看《镜花缘》上君子国的人掉书包,满嘴“之乎者也”,谁不觉得头巾俗气,可厌可笑。如今做白话文的人,却是“新之乎者也”不离口,还不是一种变相的头巾气。做文尚且不可,何况拿来入诗!字句既不修饰,加上许多滥调的语助辞,真成了诗的“新八股腔”了。

以上所说,是专就技术上研究白话诗难工易工的问题,并不是说白话诗没有价值。我想白话诗将来总有大成功的希望,但须有两个条件:第一,要等到国语进化之后,许多文言,都成了“白话化”。第二,要等到音乐大发达之后,做诗的人,都有相当音乐智识和趣味。这却是非需以时日不能。现在有人努力去探辟这殖民地,自然是极好的事。但绝对的排斥文言,结果变成奖励俗调,相习于粗糙浅薄,把文学的品格低下了,不可不虑及。其实文言白话,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界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算文言呀,还是算白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算文言呀,还是算白话?再高尚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文言呀,还是算白话?就是在律诗里头,“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情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算文言呀,还是算白话?那最高超雄浑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算文言呀,还是算白话?若说是定要满纸“的么了咧”……定要将《石壕吏》三、四两句改作“有一位老头子爬墙头跑了,一位老婆子出门口张望张望”才算白话,老实说,我就不敢承教。若说我刚才所举出的那几联都算得白话,那么白话文言,毕竟还有什么根本差别呢?老实讲一句,我们的白话文言,本来就没有根本差别。最要紧的,不过语助词有些变迁或是单字不便上口,改为复字。例如文言的“之”“者”,白话变为“的”;文言的“矣”,白话变为“了”;文言的“乎”“哉”,白话变为“么”“吗”;文言单用“因”字“为”字,白话总要“因为”两字连用;文言“故”字“所以”字随便用,白话专用“所以”。“的”“了”“么”“吗”,固然是人人共晓;“之”“者”“矣”“乎”“哉”,何尝不也是人人共晓?《论语》只用“斯”字,不用“此”字。后人作文,若说定要把“此”改作“斯”才算古雅,固然可笑。若说“斯”字必不许用,又安有此理?“能饮一杯无”,古文应作“能饮一杯乎”?白话应作“能饮一杯么”?其实“乎”“无”“么”三字原只是一字,不过口音微变,演成三体。用“乎”用“无”用“么”,尽听人绝对的自由选择,读者一样的尽人能解。近来有人将文言比欧洲的希腊文拉丁文,将改用白话体比欧洲近世各国之创造国语文学,这话实在是夸张太甚,违反真相。希腊拉丁语和现在的英法德语,语法截然不同,字体亦异,安能不重新改造?譬如我中国人治佛学的,若使必要诵习梵文,且著作都用梵文写出,思想如何能普及?自然非用本国通行文字写它不可。中国文言、白话的差别,只能拿现在英国通俗文和索士比亚时代英国古文的差别做个比方,绝不能拿现在英法德文和古代希腊拉丁文的差别做个比方。现代英国人,排斥希腊拉丁,是应该的,是可能的;排斥《索士比亚集》,不惟不应该,而且不可能。因为现代英文和《索士比亚集》并没有根本不同,绝不能完全脱离了它,创成独立的一文体。我中国白话之与文言,正是此类。何况文字不过一种工具,它最要紧的作用:第一,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完全传达出来;第二,是要令对面的人读下去能确实了解。就第二点论,读“活着的捱一天是一天,死过的算永远完了”这两句话能够了解的人,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两句话,亦自会了解。质言之,读《水浒传》、《红楼梦》能完全了解字句的人,读《论语》、《孟子》也差不多都了解;《论语》、《孟子》一字不解的,便《水浒》、《红楼》亦哪里读得下去!——这专就普通字句论。若书中的深意,自然是四种书各各都有难解处;又字句中仍有须特别注释的,四种书都有。——就第一点论,却是文言白话,各有各的特长。例如描写社会实状委曲详尽,以及情感上曲折微妙传神之笔,白话最擅长;条约法律等条文,非文言不能简明正确;普通说理叙事之文,两者皆可,全视作者运用娴熟与否为工拙。我这段话自问总算极为持平,所以我觉得文言白话之争,实在不成问题。一两年来,大家提倡白话,我是极高兴。高兴什么?因为文学界得一种解放。若翻过来极端地排斥文言,那不是解放,却是别造出一种束缚了。标榜白话文的格律义法,还不是“桐城派第二”?这总由脱不了二千年来所谓“表章甚么罢黜甚么”的劣根性,我们今日最宜切戒。依我的主张,是应采绝对自由主义。除了用艰僻古字,填砌陈腐典故,以及古文家缛笔肤语,应该排斥外,只要是朴实说理,恳切写情,无论白话文言,都可尊尚,任凭作者平日所练习以及一时兴会所到,无所不可。甚至一篇里头,白话文言,错杂并用,只要调和得好,也不失为名文。这是我对于文学上一般的意见。

专就讨论:第一,押险韵,用僻字,是要绝对排斥的。第二,用古典作替代语,变成“点鬼簿”,是要绝对排斥的。第三,美人芳草,托兴深微,原是一种象征的作用,做得好的自应推尚,但是一般诗家陈陈相袭,变成极无聊的谜语,也是要相对排斥的。第四,律诗有篇幅的限制,有声病的限制,束缚太严,不便于自由发摅性灵,也是该相对的排斥。然则将来新诗的体裁该怎么样呢?第一,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随意选择。第二,骚体,赋体,词体,曲体,都拿来入诗,在长篇里头,只要调和得好,各体并用也不妨。第三,选词以最通行的为主,俚语俚句,不妨杂用,只要能调和。第四,纯文言体或纯白话体,只要词句显豁简炼,音节谐适,都是好的。第五,用韵不必拘拘于《佩文诗韵》,且至唐韵古音,都不必多管,惟以现在口音谐协为主,但韵却不能没有,没有只好不算诗。白话体自然可用,但有两个条件,应该注意:第一,凡字而及句法有用普通文言可以达意者,不必定换俚字俗语,若有意如此,便与旧派之好换僻字自命典雅者,同属一种习气,徒令文字冗长惹厌。第二,语助辞愈少用愈好,多用必致伤气,便像文言诗满纸“之乎者也”,还成个什么诗呢?若承认这两个条件,那么白话诗和普通文言诗,竟没有很显明的界线。寒山、拾得、白香山,就是最中庸的诗派。我对于白话诗的意见大略如此。

因为研究诗的技术方面,涉及目前一个切要问题,话未免太多了,如今要转向实质方面。我们中国诗家有一个根本的缺点,就是厌世气味太重。我的朋友蒋百里曾有一段话,说道:“中国的哲学,北派占优势;可是文学的势力,实在是南派较强。南派的祖宗,就是那怀石沉江的屈子。他的一个厌世观,打动了多少人心。所以贾长沙的哭,李太白的醉,做了文人一种模范。到后来末流,文人自命清高,对于人生实在生活,成一种悲观的态度,好像‘世俗’二字,和‘文学’是死对头一般。”(《改造》第一号《谈外国文学之先决条件》)这段话真是透辟。我少年时亦曾有两句诗,说道:“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饮冰室诗稿》)我想,我们若不是将这种观念根本打破,在文学界断不能开拓新国土。第二件,前人都说,诗到唐朝极盛。我说,诗到唐朝始衰。为什么呢?因为唐以诗取士,风气所趋,不管什么人都学诌几句,把诗的品格弄低了。原来文学是一种专门之业,应该是少数天才俊拔而且性情和文学相近的人,摒弃百事,专去研究它,做成些优美创新的作品,供多数人赏玩。那多数人只要去赏玩它,涵养自己的高尚性灵便够了,不必人人都作,这才是社会上人才经济主义。如今却好了,科学既废,社会对于旧派的词章家,带一种轻薄态度,做诗不能换饭吃。从今以后,若有喜欢做诗的人,一定是为文学而研究文学,根柢已经是纯洁高尚了。加以现代种种新思潮输入,人生观生大变化,往后做文学的人,一定不是从前那种消极理想。所以我觉得,中国诗界大革命,时候是快到了。其实就以中国旧诗而论,那几位大名家所走的路,并没有错。其一,是专玩味天然之美,如陶渊明、王摩诘、李太白、孟襄阳一派。其二,是专描写社会实状,如杜工部、白香山一派。中国最好的诗,大都不出这两途;还要把自己真性情表现在里头,就算不朽之作。往后的新诗家,只要把个人叹老嗟卑,和无聊的应酬交际之作一概删汰,专从天然之美和社会实相两方面着力,而以新理想为之主干,自然会有一种新境界出现。至于社会一般人,虽不必个个都做诗,但诗的趣味,最要涵养,如此然后在这实社会上生活,不至干燥无味,也不至专为下等娱乐所夺,致品格流于卑下。这是我对于诗的第三种见解。

金、黄两先生的诗,能够完全和我理想上的诗相合吗?还不能,但总算有几分近似了。我如今要把两先生所遭值的环境和他个人历史,简单叙述,再对于他的诗略下批评。(未完)

(1920年作。

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五册第四十三,

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6年。)

同类推荐
  • 动物感动录

    动物感动录

    全书分为生命之思、生命之恋、生命之爱、恩仇之间和灵性之美等5辑,既表现动物狂野的一面,也展示其人性化的一面。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体现出来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一点不比人间的一切情感逊色,相信你读过之后会陷入自省和沉思,从而树起一面审视心灵的镜子。生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应该像尊重人的生命一样尊重所有的生命。人生活的世界不仅属于人,也是各种生物的世界,包括各种看似没有生命的物质的世界。人只有和天地万物深情相处,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它们的同时,才会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我。
  • “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

    “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

    本书为“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奖获奖作品。
  • 林语堂文集:啼笑皆非

    林语堂文集:啼笑皆非

    本书原名BetweenTearsandLaughter,作于1943年2月。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
  • 学生精品美文:散落在记忆里的花朵

    学生精品美文:散落在记忆里的花朵

    散文是生活,散文是内心,是儿时的快乐与欢笑,惆怅与忧伤,是乡野山坡上无心绽放的花朵。这本散文集,是笔者近几年来在忙碌的生活的间隙,耐心采集自乡野、心灵、往事的花朵辑录而成,虽并非上乘之作,却也是笔者从发表全国在150多家报刊杂志的习作中精选而来。在此,渴望能为读者送去一缕春风,一丝回味,一抹微笑。
  • 不可放弃的努力

    不可放弃的努力

    让阅历浅的人看了不觉得深,能让阅历深的人看了不觉得浅;它尽管不能激励读者成为伟大、超凡的圣人,但至少能激励读者成为高尚、幸福的好人。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彪悍丫鬟强娶夫

    彪悍丫鬟强娶夫

    小铃铛人生格言:自古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今天我小铃铛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丫头的小道上一路到底。少夫人?不做。盟主夫人?不做。阁主夫人?不做。王妃?不做。“那你要做什么?”某男怒问。“丫头。”小铃铛回答得理直气壮。
  • 帝姬鲁元

    帝姬鲁元

    一代长公主却无人得知早已被父连累惨遭封印之苦,当千年之后苏醒,却发现世界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一叹皇父冷血无情,二叹皇母、皇弟与己分离、三叹要去面对新世界。不过,做为第一帝姬的鲁元天塌地陷都可以微笑面对,且手中不但有与灵魂相契合的神器、还有皇母、皇弟遗留下来守护家族。什么联盟皇国十大家族、什么皇家,居然说她没教养?谁敢和鲁元公主比比看,看谁更有修养。比财富?谁有守护鲁元公主万年家族更有内涵、更有底蕴。比机甲?比科技?就不信还有鲁元公主学不会的......什么还要比丈夫?说笑吧,有谁的丈夫比她的丈夫还要好。比孩子?做梦去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尸夫驾到:傲娇灵女请接招

    尸夫驾到:傲娇灵女请接招

    [宠文、爽文]巫族灵女姬文烟遵循先祖遗训,唤醒沉睡千年的僵尸拓拔奕青并与其结成冥婚。姬文烟一直觉得古人应该是矜持的,可这个拓拔太子却异常开放,动不动就把夫妻应该同房,我要和你睡一个房间这些话挂在嘴边。钻进她的房不说,半夜还乘她睡着爬上她的床,一言不合就么么哒,啪啪啪。一向自视甚高的姬文烟在遇到拓拔奕青后,所有的理智都化为灰飞,两人在斗智斗勇中逐渐产生情愫,看巫族灵女与千年僵尸一路斩妖除魔。[推荐小懿完结小说《误惹尸王:拐个僵尸做相公》]
  • 中东版《无间道》:巴勒斯坦之恋

    中东版《无间道》:巴勒斯坦之恋

    这是一部交织着爱、激情与阴谋的黑色罗曼史,堪称中东版《无间道》!2007年“美国犹太图书奖”和“美国近20年最佳短篇小说奖”得主乔纳森·威尔逊,用天才式的拼图结构,书写一段交织着激情与阴谋的中东传奇。本书的背景是1924年巴勒斯坦地区在英国托管下的耶路撒冷。小说以一战后的巴勒斯坦的人口流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交织着爱,激情与阴谋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巴勒斯坦局势一如今天的中东局势一样,动荡不定,难以预料。1924年,小说主人公约翰·布鲁伯格,一位心灰意冷的伦敦画家带着他的妻子,乔伊斯,一位狂热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同情者,一来到巴勒斯坦便目睹了一起谋杀案。从此卷入一场阴谋。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矛盾,英国人,美国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妻子与犹太复国主义者之间的神秘联系,与英国军官之间的暧昧,使得小说从一开始就充满悬念。
  • 嘿你要软糖吗

    嘿你要软糖吗

    “棠棠,你看看我嘛。我真的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哼,我才不信你呢,大骗子。” “我这不是被逼无奈嘛,谁让他们还想对你动手动脚呢。小爷我没把他们打进医院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好嘛。我保证下次我一定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就偷偷解决那些对你图谋不轨的人。” 一中不可一世的陈燃现在就像是一个在诚恳认错的大金毛,对面前的少女温柔的不像话。 这要是给学校其他人看见了绝对会大吃一惊。要说啊,这陈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阮棠掉眼泪。 陈燃对他的小青梅阮棠的关照可谓是无微不至,羡煞旁人。“喏,吃糖,棠棠。” “慢点吃,没人和你抢。” “棠棠,不要怕。” “棠棠,我来接你回家。” 曾有人这样调侃过妻奴陈燃,陈燃这家伙一天光是喊阮棠的名字就能喊个五百多遍。 陈燃听了之后,直呼说的真对,我就是喜欢喊棠棠,棠棠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这是个青梅竹马的故事。 学霸小青梅vs忠犬型竹马
  • 红楼平步青云

    红楼平步青云

    任务发布:认真读取四书五经其中一本。任务奖励:过目不忘。
  • 都市生存游戏

    都市生存游戏

    我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不管你们是否愿意,请听清楚游戏规则。只有胜利者可以带着无数现金离开,你,准备好了吗?失败者嘛,呵呵呵呵呵。。。。。。一场场诡异而又惊险刺激的死亡游戏,无处不在的阴谋与黑手。人性与道德的沦陷,魔鬼和死神的考验。谁是敌人,谁是伙伴?PS:本书非赌博类作品,赌博情节乃是过渡。
  • 望河亭大暑对风眠

    望河亭大暑对风眠

    工作告一段落,徐甘草草吃过午餐,现在卧躺在自己工作室的沙发上,睡得憨熟。现在是夏天,开着窗透气些,白色耀眼的窗帘轻飘飘的,微风顺起徐甘额前的碎发。风和日丽的午后小憩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