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3400000014

第14章 近五年来中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述要(至2008年)

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在不少领域开花结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力地推进了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历史进程。本章对近五年来的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略作回顾,以期为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提供参照与借鉴。

一、对古典诗学接受思想的挖掘与探讨

对古典诗学接受思想的挖掘与探讨,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中大力开拓的一个领域。研究者们广泛联系我国古代文论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探讨其中文献所蕴含的接受美学思想。这一方面所出成果不少,主要有:钱文彬《浅析诗味论的接受美学蕴涵》(《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邓新华《论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王慧玉《王充文学接受思想初探》(《文学前沿》,2004年第1期),伍晓阳《从“虚静”到“妙悟”——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陈昕《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美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李欣人《〈周易〉与接受美学》(《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高曼霞《论刘勰的接受美学观》(《北方论丛》,2005年第4期),王毓红《从批评客体的接受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吴结评《中西文论对话中的接受美学——知音与读者反应批评》(《求索》,2005年第6期),云国霞《简论中国古代“接受”理论和“知音”理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付莉《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接受思想》(《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李志良《〈戏为六绝句〉: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丁淑梅《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张超《胡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接受意向》(《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李有光、张正明《以心会心——中国美学接受论整合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林妙君《〈文心雕龙·知音〉与接受美学思想比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付以琼《孔子的文学接受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等等。

上述研究成果,其研究路径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条:一是对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不同文论家的文学接受思想进行探究,这主要体现在邓新华、王慧玉、高曼霞、张思齐、付以琼等人的论文中;二是对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不同文论篇什中的文学接受思想进行论说,这主要体现在李欣人、李志良、林妙君等人的论文中;三是对我国古典诗学命题中所蕴含的文学接受思想进行探讨,这主要体现在钱文彬、伍晓阳、付莉等人的论文中;四是从通论性或比较性的角度论说我国古代的接受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陈昕、王毓红、吴结评、云国霞、丁淑梅、李有光、张正明等人的论文中。上述四条研究路径各有特色,体现出对我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多维面开掘与论说的特征。

在第一个方面,如:付以琼《孔子的文学接受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一文认为:孔子诗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学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读者才能最终获得实现,而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使文本结构的潜在意义具体化为现实,最终实现对文学作品作政治伦理化的解读,产生社会效应。同时孔子已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在沟通读者与作品方面的作用,并注意阐发读者“悟”的接受方式。因此可以说,孔子诗论是我国从读者角度讨论文学的最早理论之一,体现了中国早期接受美学思想的萌芽。在第二个方面,如:林妙君《〈文心雕龙·知音〉与接受美学思想比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一文认为:《知音》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鉴赏与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它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在第三个方面,如:伍晓阳《从“虚静”到“妙悟”——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认为: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接受思想与接受经验,老子的“虚静”观、孟子的“以意逆志”论、朱熹的“涵泳”说、严羽的“妙悟”说,等等,它们科学地揭示了文学欣赏的一系列美学规律,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的大致轮廓。在第四个方面,如:丁淑梅《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一文提出: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潜存着丰富多彩的文学接受意识和接受批评实践,以刘勰的“知音”论为代表,从郢书燕说到误读造妙、从入出有道到得意会心、从想象自得到知音见异,通过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来把握和生成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活动内在地契合了接受理论的实质与内核,具有东方式的独特理论批评价值。

二、对古典诗学接受的综论性研究

对古典诗学接受的综论性研究,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这一领域研究的特点是从大处着眼,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入手,对古典接受诗学研究中的一些带有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作出论说。

其所发表论文主要有: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述略》(《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马丽娅《先唐俗赋与其他文体的互为接受》(《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王运涛《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杨金梅《接受史视野中的古典诗歌研究》(《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张成恩《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0期),马大勇《略论新诗创作对古典诗歌资源的接受与整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刘欢萍《韩国诗话对中国先唐诗文的接受与批评》(《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钟友循《中国古代文学对佛教的接受形态及其效应》(《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杨晓霭《试论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价值——以宋代为范例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周固林《浅谈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接受的影响》(《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等等。

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接受以及对其中独特文学内涵的传承弘扬等,所观照的视点都比较宏观,着眼点也主要在其社会现实价值及当代意义。这一领域研究契合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论题,在一定意义上将古典接受诗学研究与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是值得倡导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外,其研究内容还涉及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综论性考察、对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文体间的互动接受及我国古代诗文在异域的传播接受等。

三、对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的考察

对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的考察,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着力开掘的领域。其所出成果甚多,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显示出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1.对具体诗人接受的考察

在这一研究维面,近五年来所考察过的接受对象主要有:屈原、陆贽、曹植、陶渊明、鲍照、寒山、刘希夷、柳宗元、李贺、贾岛、许浑、刘禹锡、李商隐、司马光、苏轼、黄庭坚、朱淑真、耶律氏、江盈科、钱谦益、李贽、纳兰性德、秋瑾,等等。

其所出成果,在论文方面主要有:李灿朝《祖骚与非屈——元代屈原接受史片论》(《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马歌东《中日秀句文化渊源考论——以唐诗的秀句传承及其域外影响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邓莹辉《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承继与新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陈望南《文学接受进程中的钱牧斋》(《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孙代文《试论杨廷理与柳宗元的传承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9期),刘梦初《刘禹锡对屈赋的接受》(《唐都学刊》,2004年第1期),陈友冰《李贺诗歌的历代接受现象及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李贺诗歌的唐宋接受》(《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王明辉《王国维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刍议》(《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崔日义《〈陶渊明诗话〉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张静《试论曾国藩对桐城派之传承与对接》(《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余霞、黄艳红《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罗春兰《“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钟嵘〈诗品〉对鲍照的接受》(《殷都学刊》,2006年第1期),黄敏《朱淑真接受现象论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贾立国《曹植咏侠诗与侠文学的传承》(《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陈晨《审美与功利交感下的比兴寄托——从苏轼诗词接受看“比兴寄托”》(《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邱美琼《黄庭坚诗歌在明代的接受》(《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清代“桐城派”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以方东树〈昭昧詹言〉为中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由求同到证异:翁方纲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尚永亮《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和嬗变——以义堂周信对杜甫的受容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4辑),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长江学术》,2006年第4期),李静《朱淑真诗词在宋代传播与接受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杨国安《狂捐:承传与变异——论从李贽到鲁迅的思想文学传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王红《整合与创新:清代广西壮人接受杜诗的变异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跨民族中的创新:清代广西壮人对杜诗的接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崔雄权《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东疆学刊》,2007年第2期),陈水云、陈敏《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米彦青《论黄仲则诗歌艺术对李商隐感伤诗美的接受》(《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张廷银《从家谱文献看民间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批评》(《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伍联群《宋人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陈磊《辽耶律氏诗词文学接受史杂考》(《新西部》,2007年第18期),杨再喜《论唐宋时影响柳宗元文学接受的三个因素》(《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柳宗元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杜牧的“韩柳”并称论与柳宗元的文学接受》(《时代文学》,2008年第11期),李海英《试论秋瑾被广泛接受之原因》(《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进《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杨鉴生、王芳《刘履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与评价》(《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贺国强、魏中林《诗学接受·文化心态·地域风神——同光体江西派的三重视阈》(《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郑礼炬《明初翰林院江西籍作家传承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刘艳萍《韩国高丽文学对苏轼及其诗文的接受》(《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雷恩海《论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彭梅芳《初盛唐文艺审美趋向——以刘希夷诗歌的接受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余飞《历代司马光诗歌接受述论》(《作家杂志》,2008年第10期),徐永丽《试论韦庄对许浑诗歌的接受》(《合肥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试论南宋江湖派对许浑诗歌的接受》(《现代语文》,2009年第2期),陈中琴《略论姜夔对道家审美意趣的接受与表现》(《现代语文》,2008年第6期),黄仁生《四百年来对江盈科的接受与批评》(《书屋》,2008年第12期),等等。在专著方面主要有:孙微《清代杜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齐鲁书社,2005年),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中华书局,2007年),张静《元好问诗歌接受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等等。

上述成果,其研究路径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条:一是由点到线,通观性地考察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诗人在后世的接受情况,这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陈望南、陈友冰、崔日义、黄敏、贾立国、邱美琼、陈水云、陈敏、张廷银、陈磊、李海英、彭梅芳、余飞、黄仁生等人的论文中;二是由点到面,选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诗人在后世某一时期或某一时段的接受情况作为考察对象,这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李灿朝、陈友冰、余霞、黄艳红、邱美琼、洪迎华、李静、伍联群、杨再喜、徐永丽等人的论文中;三是由点到点,选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诗人对前代某一诗人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这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刘中文、邓莹辉、彭梅芳、孙代文、刘梦初、王明辉、张静、罗春兰、邱美琼、杨国安、米彦青、杨再喜、张进、杨鉴生、王芳、郑礼炬、雷恩海、徐永丽等人的论文中;四是对我国古代诗人诗作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传播接受及异域的传播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这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马歌东、尚永亮、王红、崔雄权、区鉷、胡安江,周晓琳、刘艳萍等人的论文中。上述四条研究路径,从纵横两个角度,将我国古代诗人接受个案研究拓展、延伸与深化了开来。

2.对具体诗作、诗集接受的研究

对具体诗作、诗集的接受研究,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维面。这一方面所考察过的接受对象主要有:《诗经》、《楚辞》、《焦氏易林》、《古诗十九首》、曹植的咏侠诗、阮籍的《咏怀》诗、《文选》、杜牧的《清明》诗、黄庭坚单篇诗歌作品、南园诗歌,等等。

其所发表论文主要有:郭芳《论〈诗经〉接受的二重性》(《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宁宇《明代〈诗经〉的文学接受成就》(《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宁宇、苏长忠《朱熹〈诗经〉接受中体现的美学理想》(《岱宗学刊》,2005年第2期),张爱民《唐代文学家对庄子的接受》(《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汪超《苏轼正面接受〈文选〉现象浅议》(《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论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与接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贾立国《曹植咏侠诗与侠文学的传承》(《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陈彝秋《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与中唐文学思想的变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杜凤侠《论颜延之在阮籍〈咏怀〉诗接受史上的贡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邱美琼《黄庭坚单篇诗歌作品的早期流播》(《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郭建勋、毛锦裙《论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求索》,2006年第10期),张肖伟《〈古诗十九首〉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陈永正《南园诗歌的传承》(《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宋志玛《试论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2期),张振龙、张晓庆《从用典看曹植对〈诗经〉的接受及其文艺思想》(《求索》,2008年第5期),李金坤《一曲〈清明〉千古新——杜牧〈清明〉诗接受方式之脞论》(《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刘银昌《隋前〈焦氏易林〉的传播与接受》(《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王书才《从萧统和刘孝绰等人对〈文选〉作品的接受看〈文选〉的编者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张海沙《唐宋文人对〈法华经〉的接受与运用》(《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等等。

上述论文,其研究路径也主要体现为如下三条:一是由点到线,通观性地考察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诗作或诗集在后世的接受情况,这主要体现在郭芳、陈永正、李金坤、贾立国等人的论文中;二是由点到线,选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历史时期对前代某一诗作或诗集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这主要体现在张肖伟、汪超、邱美琼、郭建勋、毛锦裙、宁宇、刘银昌、张爱民、张海沙等人的论文中;三是由点到点,选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某一诗人或诗论家对前代某一诗作或诗集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这主要体现在王书才、张振龙、张晓庆、汪超、杜凤侠、陈彝秋、宋志玛、苏长忠等人的论文中。这一方面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视点甚小,挖掘较深,这使其研究显得切实而细致,体现出“见微知著”的特征。

3.对具体诗体、诗作群体、诗歌流派接受的研究

对古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具体诗体、诗作群体、诗歌流派接受的研究,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维面。这方面研究所考察过的对象主要有:建安文学、齐梁文学、南朝文学、韩孟诗派、元和诗歌、晚唐体诗、宋诗、温州本土诗风、桐城派、幽怨型诗学,等等。

其所发表论文主要有:王玫《论两晋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建安文学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建安文学在十六国及北朝的接受状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易小平《从典丽到风骨:初唐对建安文学的接受》(《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从风骨到政教:盛唐中唐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唐都学刊》,2004年第5期)、《声律风骨兼备:盛唐对建安文学的接受》(《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易小平、孔艳侠《品人辨体:南朝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刘磊《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傅明善《沿袭,反拨,回归——论宋人对晚唐体的接受过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赵平《南宋诗人群体的兴起与温州本土诗风的传承》(《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凌朝栋《论北宋初文臣对齐梁文学的接受——从〈文苑英华〉对梁代文学的选取态度谈起》(《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张静《试论曾国藩对桐城派之传承与对接》(《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侯敏《昭君情结与中国幽怨型接受诗学》(《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陈未鹏《论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吴怀东《“以文为诗”与“作诗如说话”——论宋诗传统在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的传承》(《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尚永亮《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肖波《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等等。

上述论文,其研究路径也主要体现为如下三条:一是由点到线,通观性地考察具体诗体、诗作群体或诗歌流派在后世的传播接受情况,其主要体现在刘磊、赵平、侯敏、尚永亮等人的论文中;二是由点到面,择取不同历史时期对前代某一诗体、诗作群体或诗歌流派的传播接受情况进行考察,其主要体现在王玫、易小平、孔艳侠、凌朝栋、陈未鹏、吴怀东、傅明善等人的论文中;三是由点到点,对后世某一具体诗人对前代某一诗体、诗作群体或诗歌流派的传播接受情况进行考察,其主要体现在张静、肖波等人的论文中。这一领域研究在新世纪之前还较为少见,其研究的勃兴,标示出我国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研究的不断丰富与多维面展开的特征。

4.对古代文学思想观念及诗学范畴与命题接受的研究

对古代文学思想观念及诗学范畴与命题接受的研究,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个案研究中出现的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维面。这一维面研究以前所出成果也不多,其勃兴,标示出我国古典诗学接受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其所考察过的对象主要有:先秦美学思想、《庄子》、孟子“知人论世”观、儒家文艺观、诗可以怨、韩愈“不平则鸣”论、“西昆体”诗学思想、黄庭坚诗论、张耒诗学观念、严羽诗学、王夫之诗论、“清”、“怨”、“意境”诗学范畴,等等。

其所发表论文主要有:姜晓云《“清”与“怨”的历史传承与钟嵘〈诗品〉》(《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任群英《司马迁文学思想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与超越》(《红河学院学报》,2004第1期),张鹏飞《刘勰对孟子“知人论世”观的传承》(《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张爱民《宋代文论家对〈庄子〉的接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年3月),曾睿《论南朝萧氏父子对儒家文艺观的接受》(《创作评谭》,2005年第12期),戴舒芩《接受之维的“意境”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郭艳华《论杨万里晚年对张耒诗学观念的传承》(《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王友胜《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黄庭坚诗论述略》(《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阳建雄、刘晓林《论王国维“境界说”对王夫之诗歌理论的传承》(《名作欣赏》,2007年第12期),何世剑《论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1期),查金萍《试论宋人对韩愈“不平则鸣”理论的接受》(《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赫维《李白〈古风〉对先秦文学美学思想的传承》(《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2期),傅蓉蓉《论黄庭坚对“西昆体”诗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邓心强《从“妙悟”看严羽对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新变与推进》(《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等等。

上述论文,所体现出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点到点,择取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或文论史上某一诗人或文论家对前代某一文学思想观念或诗学范畴与命题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这主要体现在任群英、张鹏飞、张爱民、曾睿、郭艳华、王友胜、阳建雄、刘晓林、何世剑、查金萍、赫维、傅蓉蓉等人的论文中;二是由点到线,通观性地考察某一文学思想观念或诗学范畴与命题在后世的传承接受与发展创新情况,这主要体现在姜晓云、王大桥、戴舒芩等人的论文中。

值得提及的是,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题的承传研究,试图从古代文论自身承纳接受与发展创新角度来拓展文学接受研究与古文论研究,使古代文论承传接受研究更为系统化。自2004年以来,已发表以“承传”为题论文20多篇,如:《中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承传》(《中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历代文学纪事的承传》(《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古代诗话汇编的承传》(《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古代诗法的承传》(《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中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承传》(《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古代文学评点体例与方式的承传》(《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情景论的承传》(《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古代诗歌比较批评的承传》(《辽东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古代文学摘句批评的承传》(《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论纲》(《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承传》(《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等等,较为系统地从我国古代文论的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批评方法、批评体式五大方面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在传承接受与发展创新情况予以清理考察,并拟在近期内出版《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一书。应该说,它在研究范围上拓展了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将对古典诗学接受的探讨进一步切实拓展、充实与深化了开来。

此外,值得补充的是,对古典诗学接受个案的考察还扩展到文论史领域。这方面所出成果有:陈蜀玉《中、越文论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李未醉《朱熹文学思想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前两文从异域的角度考察我国古代文论的横向传播接受,后文则择取当代典范文论家研究的接受作为考察对象,探究其接受的维面与历程,是甚富于典范意义的。如: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认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郭绍虞的评价与接受,大体表现为三种视角和维度,即: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评说,对作为学术史的郭绍虞的言说,对作为方法论的“郭绍虞经验”的研究。这三个维度,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融会,共同构成了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该文以我国当代文论史上一个典型个案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是有启示意义的。

四、对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理论思考与学科反思

对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理论思考与学科反思,是近五年来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中正在不断拓展的一个领域。此前,曾有朱立元、陈文忠等人撰文从学科建构的角度论及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其论对新时期以来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不小的引导作用。

这一领域所出成果主要有:沈茂生《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刘上江、刘绍瑾《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刘绍瑾、汪全刚《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陆颖《接受美学与文学史》(《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第10期),陈友冰《接受史研究中的另类思考——从〈李贺诗歌接受史〉谈起》(《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解国旺《接受美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略论》(《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冯雷《重写文学史与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等等。

上述论文,或联系具体诗人诗作的接受情况予以延伸论说,或就某一时段文学研究的问题展开探讨,或就文学史的重写问题予以阐说,或从总结二十余年文学接受史的历程着眼,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思考与学科反思的视点与特征,体现出各异的理论意义。如: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一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又如,陈友冰《接受史研究中的另类思考——从〈李贺诗歌接受史〉谈起》(《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一文提出:近年来,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所引发的思考:相对于探寻古代学者和作家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和接受,我们更应当重视现当代学者和作家对古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创作上的接受;应当重视生活环境、社会思潮、学术理念以及政治人物在历代接受中的作用,尤其是时代风尚、政治人物的偏好以及所引起的学界趋奉方面研究;要重视海外作家学者对中国古典作家作品的接受研究,尤其是学者们对中外作家或研究方法间进行的比较研究;应当重视非纸质文字乃至非文学资料在历代接受中的作用。该文将文学接受个案引申开来,对我国当前的文学接受研究提出了不断拓展与扩大研究空间与维面的要求,由国内而域外,由古典到现当代,由仅限于文字材料的考察到非文字材料的考察,由较为单一的文学接受模式研究而到多向度、多维面的立体接受研究,等等,作者为未来的文学接受史研究提出了方向,显示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总之,近五年来的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相较于新世纪之前的研究,在研究范围与对象上得到不断拓展,在研究层度得到不断拓深,很多研究成果已能从创作史、批评史、效果史研究的综合角度来加以探讨,克服了以前不少研究中所出现的单一化倾向,所考察的维面更为丰富,考察接受过程更为细致与深入,这有力地标示出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的向前迈进。当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对古代文论中接受思想的进一步挖掘与探讨,对具体诗人诗作接受个案的进一步考察,对不同诗学内涵承传接受的综合性研究,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深化其研究内涵,加快其研究进程,从而,将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全面推广与深化开来。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1鲁迅2叶紫3周文4卢隐5刘云若5萧红6林微因7许地山8徐志摩9朱自清10穆时英11鲁彦12闻一多13郁达夫14邱东平15蒋光慈16洪灵菲17朱湘18石评梅19刘半农20戴望舒21梁遇春22胡也频23周韬奋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悲剧的人生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悲剧的人生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大半个世纪,胡适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大师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精要,也最易于大家把握的篇章,阅读本书。不但能让您能窥见胡适先生思想宝库中闪烁的数不清的珍宝,也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 民国国学文库:李后主词·苏辛词·周姜词

    民国国学文库:李后主词·苏辛词·周姜词

    《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奉献给广大国学爱好者。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49册,基本保留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因应时势有极少量的删节。原文部分,均选用通用、权威版本全文校核,参以校订者己见做了必要的校核和改订。为阅读的通顺、便利,未一一标注版本出处。注释根据原文的结构分别采用段后注、文后注,以便读者省览。
  • 听雨夜读

    听雨夜读

    相信我,说这话的不是书商就是书痴。至于有人说读书和吃饭、繁衍一样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那就更不可信。原因很简单,仅以我们中国为例,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鬼神泣”,就难得有什么书好读,从甲骨文的出现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期间的几千年,读书也很难成为普通人的事。读书真正得以普及,还就是这100多年来的事。所以我们今天还真不必妄自菲薄,据说2008年,我国国民人均读书仅458本,但是如果算上报纸、网络,肯定不止这个数。你不能说读报、读网文就不算阅读,虽然的确不算读“书”。但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就一定要读书?
热门推荐
  • 我想知道我要什么

    我想知道我要什么

    为什么杀人?他看着自己的手,手上还有鲜血,但已经凝固,暗红暗红的、看看天,天被房顶的石头堵住,看看窗外,黑漆漆的一片。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本性善良,却因为别人的背叛使他忘记了自我,见人杀人,见神弑神,最终饱尽折磨,悔过自新。
  • 倾绝天下:修罗女皇

    倾绝天下:修罗女皇

    【本故事纯属虚构】【本文已完结,请收藏】蓬莱岛作品】女强文她是修罗中的女皇,在三阴河里洗过澡,血海中踏过浪。跟阎王是铁哥们,跟凯撒是好兄弟。揍过牛头马面,黑白无常,调戏过十二翼坠落天使!而在这之前,她却也仅仅只是一个平凡女……
  • 异世龙邪

    异世龙邪

    在血脉为尊的世界中,源于血脉传承而觉醒的觉醒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者,从小在边陲小城中长大的少年的血液,却能够将普通人转化成为强大的觉醒师。他用鲜血唤醒一名本不该成为天使觉醒师的少女,让她成为近百年来最年轻的天使觉醒师,从而踏上了一条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充满了挑战和诱惑的道路……
  • 道玄途

    道玄途

    一个山村长大的小道士本来只是想学他那神棍师父骗骗人,赚赚钱。哪知他那不靠谱的师父竟然一把将他推进了一个残酷而又充满危险的修真界。那是一个众生皆争命,机缘不至终化土的世界。众生唯争,方可长存与世。修真巨枭布下无限杀局,上界大能谋算天地气运。血染苍穹,众生哀嚎,一介凡俗如何在众多盖世人杰中脱颖而出?唯争!与天争、与地夺、与人抢,任你仙、佛、魔、鬼、妖,若敢阻道,尽皆斩之。
  • 黎暮身侧是你

    黎暮身侧是你

    孟子黎没有想过,会有一次与秦穆重新来过的机会,既是重生,她想要秦穆爱上自己,曾经的事,虽然心痛,现在仍旧义无反顾。————————醉酒的孟子黎回到家中,冲着秦穆大喊:“说,你为什么不喜欢我?”秦穆无奈的摇头。在片场受伤的孟子黎给秦穆发过去条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我都受伤了,你不关心我?正在开会的秦穆看到消息后,无奈的笑了笑。后来,孟子黎准备离开:“你还是没爱上我。”“我以为够明显了,我若是不喜欢你,怎么会给你女朋友的名义?我若是不喜欢你,怎么会任由你胡闹,我若是不喜欢你,怎么会不让你离开?”我一直喜欢你,想要黎明是你,朝暮是你,身侧也是你。
  • 天域战圣

    天域战圣

    天辰本是一名地球少年,莫名其妙身穿到以武为尊的异界,修练天赋不错却倍受欺辱!而自从他所有的石坠空间中发生异变,一个来自未来的白衫女子出现在他面前之后,他就踏上了逆天之路!来自未来的武者不断的给主角送资源送宝物送美女甚至送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校草专属:夜少,求放过!

    校草专属:夜少,求放过!

    什么!妈咪让我这个宝贝女儿去圣樱学院是为见那啥破夜未婚夫!想我堂堂四大家族之一晴氏企业的千金小姐怎么会乖乖去那学院!乖乖去见那啥姓夜的!呵∽呵∽”某女坐在被强行压迫在送往学院的路上为自己的豪言壮语而苦不堪言。“女人,偷走了我的心,还想逃婚。”某个妖孽邪魅说的。“再也不敢了,我发4。”看一代千金小姐如何玩转校园,征服妖孽校草!
  • 总裁的一纸契约前妻

    总裁的一纸契约前妻

    三年前,他轻挑起她的下巴,把一纸契约丢在她的面前,冷酷的声音没有任何情感。“签了它。”她勾出一抹苦涩的笑,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她只是他名义上的妻子,看到他每天带着形形色色的各种女人回家过夜,在她面前调情,她当他们不存在,当他在她面前上演一场欢爱时,她无视,自己端着杯咖啡上楼,她尽力做好自己作为契约妻子的本分,可当一张契约解除协议书摆在桌上时,她心痛了。
  • 公子颜如玉

    公子颜如玉

    淮楚被长安楼的公子颜收留之后,结识了公子苏,同时也与幼时的玩伴秦淮重逢。在如水的时光里,淮楚渐渐得知这三人的诸多秘密·······
  • 一生一世:异世情缘

    一生一世:异世情缘

    东方木木在现代本是职场小白领,过着太阳不晒雨淋不着的幸福小日子,可是谁知一觉醒来却穿越到不为人知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