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3400000025

第25章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南北朝诗歌研究的论文成就(至2007年)

对南北朝诗歌的研究在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所从事的研究力量颇为强大,所出研究成果亦多,其中,不少研究成果甚富有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本章对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南北朝诗歌研究的主要论文成就予以盘点,以期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

一、一般通论性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安藤圆秀、内田泉之助、小川昭一、小泽正夫、内田道夫、大矢根文次郎、川上忠雄、大上正美、石川忠久、小川环树、前野直彬、日野直美、户仓英美、久保卓哉、小南一郎、伊藤正文、松浦崇、福井佳夫、盐见邦彦、佐藤正光、西村富美子、冈村繁、樋口泰裕、长谷部刚、斋藤希史、兴膳宏、松家裕子、近滕泉、清宫刚、柳川顺子、谷口洋等人的工作中。其论题有对这一时期诗歌演变发展的总体考察,有对其诗歌创作特征的探讨,有对其某一时段诗歌创作的研究,有对其诗作与地域、文化关系的论究,也有对其不同艺术形式与类别诗作的考察,还有对其文学表现范畴的探究等。其主要论文有:安藤圆秀《宋齐时代思潮及文学之一斑》(1913年),内田泉之助《六朝诗歌与老庄思想》(1926年),小川昭一《六朝及唐代诗歌中的象征性》(1951年5月),小泽正夫《六朝诗中的咏物与题咏》(1953年),内田道夫《江南的诗与朔北的诗》(1966年),大矢根文次郎《六朝诗中的“清”与“丽”》(1969年12月),川上忠雄《六朝诗人的佛教受容(1—3)》(1972年,1973年,1973年),大上正美《六朝诗文的思考——阮籍、陶渊明、谢灵运》(1974年),石川忠久《六朝诗中的女性美》(1982年3月),小川环树《六朝诗人的风景观》(1983年10月),前野直彬《白云抱幽石——关于六朝诗的一些感想》(1984年12月),日野直美《佛教与中国文学——六朝文学中所见佛典的影响》(1986年),户仓英美《汉魏六朝诗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变化——从汉赋到唐诗》(1987年2月),久保卓哉《六朝的新文学》(1987年),小南一郎《六朝文人的梦》(1988年),伊藤正文《关于“新变”》(1988年6月)、《“放荡”与文学》(1988年),松浦崇《“逸民传”、“高士传”中所见隐逸思想的展开(上、中)》(1988年,1990年),福井佳夫《六朝美文学序说(1):美文、四六》(1992年)、《六朝美文学序说(2):对偶》(1992年)、《六朝美文学序说(4、5):典故(上、下)》(1993年)、《六朝美文学序说(6、7):炼字(上、下)》(1993年,1994年)、《关于六朝美文诗化的相关考察——诗与文之间》(1994年)、《六朝美文学序说补遗(上、中、下):关于六朝美文的历史叙述》(1994年,1995年,1995年)、《六朝美文学序说补遗——六朝美文的个性及其评价》(1996年11月)、《关于六朝即兴创作的相关考察》(2006年3月),盐见邦彦《中国“纪年”诗考(2):从六朝到盛唐》(1993年7月),佐藤正光《南朝宋初的政治与文学——以颜延之〈五君咏〉的创作为背景》(1995年3月),西村富美子《中国女性文学的系谱——六朝时期的女性诗人:以〈玉台新咏〉为中心》(1997年3月),岩城秀夫《柳絮与白雪——晋宋间的美意识》(1998年3月),冈村繁《六朝贵族文人的臆病与虚荣》(1998年10月),樋口泰裕《关于北朝文学——以诗赋为中心》(1998年),长谷部刚《南朝的文人乐府与声律论》(1999年12月),斋藤希史《“风景”——从六朝到盛唐》(2000年3月),兴膳宏《六朝诗人及其传记》(2000年11月),松家裕子《梁代乐府与北方》(2000年3月),近滕泉《关于六朝后期诗的功绩以及佛教给予其的影响(1、2)》(2000年),清宫刚《魏晋六朝文学中老庄思想流行的原因》(2001年3月)、《南朝文学的特质与谢灵运的生涯——山水诗研究序说》(2004年12月),柳川顺子《六朝文学的有趣之处》(2002年5月),谷口洋《深山的恍惚——关于汉魏六朝文学中的“淡”与“澹”》(2002年),等等。

二、诗人诗作个案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所涉及的诗人在分布上突出地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谢灵运、谢朓、鲍照、庾信身上,其中,又以对谢灵运与庾信的研究为多。

1.谢灵运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其内容主要围绕谢灵运的人生经历、思想因素、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身素质,其山水诗创作中对自然的描写,诗歌语言的运用,对具体诗作的分析,与前时代及同时代诗人的关系及其在后世的影响与评价等内容而展开。在研究者方面,则以森野繁夫发表成果为最多。主要论文有:小尾郊一《谢灵运与自然》(1950年6月)、《关于谢灵运〈初去郡〉诗》(1965年3月)、《谢灵运的山水诗》(1968年10月)、《谢灵运传(1—3)》(1971年3月,1972年1月,1973年1月)、《谢灵运传论——孤独的山水诗人》(1975年11月),石井登志子《谢灵运之研究》(1956年7月),福光永司《谢灵运的思想》(1958年7月),高木正一《谢灵运的生涯(上、下)》(1959年11月,1959年12月)、《关于谢灵运诗风的考察》(1960年6月),横山永三《山水诗与谢灵运》(1959年4月),平野显照《谢灵运文学中佛教因素的渗透》(1964年2月),小川环树《关于谢灵运〈初去郡〉诗——与小尾教授商榷》(1967年6月),桥川时雄《读谢灵运〈登池上楼〉一首》(1969年),古田敬一《谢灵运的对偶表现》(1971年8月)、《对句的象征性(2)——以谢灵运诗资料为例》(1971年9月),小松英生《读谢灵运诗(1)》(1974年7月)、《读谢灵运〈过始宁墅〉》(1976年),藤井守《谢灵运的乐府诗》(1975年10月),小西升《谢灵运山水诗考——自然素材的选择与美意识》(1976年)、《谢灵运山水诗三考——对自然的审美意识》(1978年)、《谢灵运山水诗四考——对自然的审美意识》(1979年)、《谢灵运山水诗五考——对水的审美意识及与楚辞的关系》(1980年),中西久味《谢灵运与顿悟》(1979年12月),铃木敏雄《谢灵运诗表现的一个特色——以与〈楚辞〉的关联为中心》(1981年12月),矢渊孝良《谢灵运山水诗的背景——以始宁时期作品为中心》(1984年3月),衣川贤次《谢灵运山水诗论——山水中的体验与诗》(1984年10月)、《陶渊明与谢灵运——洒脱与山水》(2001年),横山弘《〈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宋谢灵运”部分补遗》(1985年3月),牧角悦子《谢灵运诗考——刹那与传统》(1987年2月)、《谢灵运诗中的“理”与自然——以〈辩宗论〉及始宁时期的诗为中心》(1988年2月)、《谢灵运山水诗中自然描写的特质》(1998年),山崎巧《谢灵运诗与〈诗经〉——试论“诗言志”的传统与写景诗形成的关系》(1987年12月),乾源俊《谢灵运与谢朓》(1988年5月),安藤信广《谢灵运的资质与文学》(1991年1月)、《中国文学与自然——以谢灵运为中心》(1995年9月),角屋明彦《谢灵运的“病”》(1991年6月),塚本信也《谢灵运〈山居赋〉与山水诗》(1991年5月),神乐冈昌俊《田园诗人与山水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1993年),森野繁夫《关于谢灵运》(1993年7月)、《谢灵运与宋文帝——灵运杂记(1)》(1994年3月)、《谢灵运与谢惠连——灵运杂记(2)》(1994年7月)、《谢灵运的乐府(上):以〈上留田行〉为中心》(1994年11月)、《谢灵运的乐府(下)》(1995年5月)、《谢灵运与自然》(1995年11月)、《关于谢灵运的“赏心”》(1997年3月)、《谢灵运的思想与文学》(1998年10月)、《元嘉九年至十年的谢灵运》(1999年3月)、《谢灵运的山水诗》(1999年10月)、《谢灵运的“顿悟”说与山水诗》(2001年10月)、《谢灵运与“自然之理”》(2001年12月)、《谢朓与谢灵运——谢朓所表现的谢灵运的存在》(2001年3月)、《谢灵运与山水》(2002年12月)、《谢灵运的“理”与陶渊明的“真”》(2003年8月)、《东晋末年的谢灵运》(2003年7月)、《谢灵运的诗歌语言(1、2)》(2004年,2005年)、《谢灵运诗的自然表现》(2004年)、《谢灵运诗与陶渊明》(2004年2月)、《谢灵运的山水描写与“自然之理”》(2004年10月)、《谢灵运与颜延之》(2005年)、《谢灵运的山水表现——光辉、生气、清新》(2005年7月)、《南朝宋的谢灵运》(2005年12月)、《谢灵运诗中的“媚”字》(2006年),佐藤正光《晋朝末年的政变与谢灵运文学——〈答中书〉诗中所见其前半生的生活状态》(1993年11月)、《谢灵运与陶渊明的光彩与阴影的表现》(1997年3月),山田哲平《散乱的光影与清奇的山水——谢灵运》(1993年12月),石川忠久《谢灵运所受陶渊明的影响》(1997年3月),松尾幸忠《关于严子陵钓台诗迹的考察——谢灵运、李白、刘长卿》(1997年10月),鸟羽田重直《陶渊明与谢灵运——关于其评价》(1999年3月),斋藤希史《谢灵运的山居——“居”的文学(2)》(2000年10月),森博行《陶渊明与谢灵运——关于生与死》(2001年3月),稀代麻也子《对〈宋书〉中所见谢灵运〈临终诗〉的解释》(2002年),今桥清《谢灵运论》(2002年3月),沼口胜《从有寓意作用的〈易经〉的用法看陶渊明与谢灵运》(2002年10月),市川清史《郎士元与谢灵运》(2003年10月),清宫刚《南朝文学的特质与谢灵运的生涯——山水诗研究序说》(2004年12月)、《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质——与老、庄、佛的关联》(2006年2月),那须智子《谢灵运何故爱山水?——与东晋诗的比较》(2006年3月),太田亨《日本中世禅林对谢灵运的受容——初期的状况》(2006年12月),等等。

2.谢朓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主要围绕谢朓诗歌的自然表现、诗作用语与风格、抒情性特征、与谢灵运诗作的内在关联等内容而展开。在研究者方面,也以森野繁夫发表成果为多。其主要论文有:网祐次《谢朓的传记与作品》(1955年10月)、《永明诗人的文学——以谢朓为中心(1、2)》(1956年3月,1957年1月),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1970年3月),古田敬一《谢朓的对句表现——其自然描写中的抒情性》(1972年10月),向岛成美《关于谢朓的诗》(1976年3月),盐见邦彦《谢朓的诗》(1976年5月),井波律子《谢朓诗论》(1979年4月),中森健二《关于谢朓的唱和诗》(1981年6月)、《谢朓的文学(上、下)》(1986年7月,1987年1月),森野繁夫《六朝诗语小记——谢朓》(1984年5月)、《谢朓诗研究(1—4)》(1988年,1989年,1990年,1992年)、《谢朓的诗风》(1992年3月)、《谢朓研究——宣城郡的谢朓》(1992年4月)、《六朝的诗语——关于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1999年8月)、《谢朓与谢灵运——谢朓所表现的谢灵运的存在》(2001年3月)、《谢朓的诗歌语言(1)》(2001年7月)、《谢朓诗的自然表现》(2002年)、《关于谢朓〈奉和随王殿下〉》(2002年3月)、《六朝的文人——南齐谢朓》(2004年),乾源俊《谢灵运与谢朓》(1988年5月),佐藤正光《宣城时期的谢朓》(1989年10月)、《关于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永明文学中新语的创造》(2002年3月),小松英生《谢朓诗中所见谢灵运的影响》(1994年),森野繁夫、山田小百合《谢朓诗札记——“风”与“光”的表现》(2000年3月),龟山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朓诗对句表现的解释》(2005年7月),等等。

3.鲍照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主要围绕对鲍照具体作品的论析、其乐府诗的特质、对自然的描写、其拟诗的结构与特征、对陶渊明的受容等内容而展开。在研究者方面,则以向岛成美发表成果为多。其主要论文有:伊藤正文《鲍照诗论稿》(1959年12月),长田夏树《鲍照〈拟行路难〉译解》(1960年3月),藤井守《鲍照的乐府(1)》(1965年3月)、《关于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1972年5月),冈村繁《关于〈六朝诗集〉中所收〈鲍氏集〉的情况》(1965年3月),向岛成美《鲍照的诗风》(1969年9月)、《关于鲍照〈拟行路难〉》(1970年3月)、《鲍照与南朝乐府民歌》(1979年3月)、《关于〈鲍照集〉的形成》(1991年1月)、《关于鲍照对句表现的考察》(1991年10月)、《鲍照拟诗考》(1994年10月)、《鲍照籍贯考》(1996年1月)、《鲍照山水诗考》(2001年12月)、《宋本〈鲍照集〉考——特别以其与〈文选〉的关系而论》(2002年)、《鲍照诗文用韵考》(2002年),中岛千秋《论鲍照》(1973年12月),中森健二《鲍照的文学》(1975年12月)、《关于鲍照〈拟行路难〉的结构》(1983年1月),森博行《鲍照的遣忧》(1982年3月),铃木敏雄《关于鲍照〈拟阮公夜中不能寝〉诗》(1986年2月)、《关于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1994年),近藤泉《鲍照与陶渊明》(1991年)、《关于鲍照诗中所表现的陶渊明》(1991年6月),大平幸代《鲍照诗的自然描写——情与景之间》(1994年)、《鲍照〈学刘公干体〉考》(1995年3月),佐藤大志《鲍照乐府诗的特质》(1995年9月)、《鲍照的文学及创作背景》(1996年7月),塚本信也《鲍照乐府论(上)》(1995年12月)、《关于南朝乐府民歌受容——从颜延之与鲍照而论》(1997年11月)、《颜延之与鲍照》(1997年12月),井口博文《关于鲍照〈拟行路难〉的篇数》(1997年10月)、《关于鲍照杂言诗的形式特征》(1997年12月)、《关于鲍照〈河清颂〉》(2002年12月),釜谷武志《关于鲍照诗中的“代”》(2000年3月),土屋聪《鲍照〈代东门行〉与古辞〈东门行〉——兼及“代”作意图的考察》(2000年)、《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考——兼及六朝时期宋的五言八句诗》(2001年)、《鲍照的文学及其立场——以行旅诗为中心》(2004年10月),稀代麻也子《沈约〈宋书〉的“带叙法”与鲍照传》(2001年12月),上田武《鲍照及其时代对陶渊明的受容》(2002年3月),竹田纱弥子《鲍照研究——感情的情形》(2002年9月),等等。

4.庾信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果也较多,其内容主要围绕庾信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尤其是羞愧意识、羁旅心态、乡关之思、文人犹豫以及其“拟连珠”体诗、绮艳诗、题画诗、屏风诗、咏怀诗等而展开。在研究者方面,森野繁夫、矢岛美都子、安藤信广、加藤国安是其中发表论文较多的几位。其主要论文有:网祐次《庾信〈拟咏怀诗〉及其由来》(1963年2月)、《关于庾信(1、2)》(1963年6月,1964年3月)、《关于庾信(3)——兼及其郊庙歌》(1967年3月),小尾郊一《庾信其人与文学——以〈哀江南赋〉为中心》(1964年8月),横山弘《“陆庾连珠”小考》(1968年)、《庾信“连珠”诗小考》(1968年4月)、《庾开府传论稿(1)》(1970年3月),矢岛彻辅《庾信绝句体诗中所表现文学意识的转变》(1968年3月),沼口胜《庾信的诗与“桃花源”——〈拟咏怀诗〉中的丧失感》(1969年9月)、《庾信的晚年及其文学(正)》(1970年3月),高木重俊《关于庾信的“乡关之思”》(1970年9月)、《关于庾信的诗》(1974年3月),森野繁夫《关于庾信诗中的“定”字》(1972年5月)、《庾信的乐府诗》(1998年1月)、《庾信的诗(1—17)》(1998年4月,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10月,2000年4月,2000年10月,2001年4月,2001年12月,2002年10月,2002年12月,2003年4月,2003年12月,2004年4月,2004年12月,2005年4月,2006年3月,2006年12月)、《关于庾信〈拟咏怀诗〉(1—3)》(2001年7月,2002年8月,2004年2月)、《梁末的庾信》(2005年8月)、《庾信的诗——〈道士步虚词十首〉》(2006年9月)、《西魏时的庾信——“三年囚于别馆”时期》(2006年10月)、《徐陵与庾信》(2007年9月)、《关于庾信“拟连珠”》(2007年3月),盐见邦彦《庾信诗试论》(1973年12月),山田英雄《庾信〈拟咏怀诗〉考——关于与阮籍〈咏怀诗〉的不同》(1974年)、《庾信的文学》(1975年),清水凯夫《庾信小传》(1974年3月),矢岛美都子《庾信与王琳——曲折表现的心情与笔法》(1976年)、《庾信北迁后所表现出的羞愧意识》(1979年3月)、《庾信游仙诗对“藤”的表现》(1980年)、《庾信边塞诗对“云”的表现》(1981年)、《关于庾信〈蒙赐酒〉诗》(1982年10月)、《关于庾信绝句中的近体声律》(1991年11月),安藤信广《庾信诗论考——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中心》(1979年3月)、《南朝时期庾信的文学(上、下)》(1998年3月,1998年9月)、《关于新野庾氏与颍川庾氏——以对庾信“我之掌庾承周”的考察为中心》(1998年4月)、《北周赵王的文学与庾信的影响——基于圣武天皇宸翰〈杂集〉所收〈周赵王集〉而论》(2004年10月)、《庾信“拟连珠”的表现与理论》(2006)年,中野将《庾信绮艳诗考——以〈咏画屏风诗〉为中心》(1984年9月),兴膳宏《关于庾信的题画诗》(1985年5月),横山弘《〈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北周庾信”补遗》(1986年3月),加藤国安《梁代社会中的庾信》(1987年2月)、《西魏统治下的庾信的抵抗》(1988年5月)、《魏周易代之际庾信的转变》(1991年2月)、《北周孝闵帝时期的庾信(上):权力激烈斗争下的羁旅之臣》(1994年9月)、《北周明帝时期的庾信(上):不安与希望的交错》(1995年9月)、《北周孝闵帝时期的庾信(下):孝闵帝的弒虐及三部作品的执笔》(1995年2月)、《北周明帝时期的庾信(下):其为官经历的真伪及作为宫廷文人的犹豫》(1996年2月)、《北魏武帝时期的庾信(1):以保定元年为中心》(1996年9月)、《北魏武帝时期的庾信(2):保定二年至三年》(1997年2月),土屋昌明《庾信对“星”的表现——兼及与传统表现的对比》(1989年12月),安藤太郎《庾信的屏风诗与李白的题画诗——以李白的表现为中心》(1994年),门胁广文《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第一首小考》(1994年3月),木村守《关于〈庾信集〉》(1995年6月),原田直枝《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群像(4):魂兮归来哀江南——庾信》(1999年1月)、《思念故国的诗人——庾信的生涯与作品》(2003年2月),道坂昭广《庾信的文学与“梁”人》(2000年3月),等等。

5.其他诗人诗作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所涉及的南北朝诗人主要有:颜延之、谢惠连、何承天、谢庄、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沈约、王融、任昉、简文帝萧纲、庾肩吾、徐陵、何逊、刘孝绰、吴均、江淹、梁元帝萧绎、江总、陈后主陈叔宝、沈炯、王褒、温子升、邢邵、魏收、高允、北周赵王、王琳、王俭、周兴嗣、萧子云。其中,又以对颜延之、沈约、江淹、梁元帝萧绎及陈后主陈叔宝的研究相对多一些。

其论文,对颜延之的研究主要有:大矢根文次郎《颜延之的诗》(1962年12月),高桥和巳《颜延之的文学》(1960年6月)、《中国的叙事诗——颜延年〈秋胡行〉》(1961年),森野繁夫《谢灵运与颜延之》(2005年),大上正美《陶渊明与颜延之》(1974年)、《颜延之论——关于颜延之对阮籍受容的意味》(1976年7月),佐藤正光《关于颜延之〈五君咏〉诗》(1998年10月),甲斐胜二《颜延之小论三题》(1989年1月),塚本信也《关于南朝乐府民歌受容——从颜延之与鲍照而论》(1997年11月)、《颜延之与鲍照》(1997年12月),等等;对谢惠连的研究主要有:佐藤正光《谢惠连生年考》(1987年),山本诚司《关于谢惠连的诗风——以与谢灵运的比较为中心》(1988年6月),等等;对何承天的研究主要有佐藤大志《关于何承天〈鼓吹铙歌〉——兼及其在六朝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2001年3月);对谢庄的研究主要有佐藤正光《元嘉时期的谢庄》(2006年3月);对竟陵王萧子良的研究主要有网祐次《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活动》(1954年3月);对梁武帝萧衍的研究主要有冈村贞雄《梁武帝与乐府诗》(1973年10月),中岛隆藏《梁武帝萧衍的精神生活》(1980年),近藤泉《梁武帝的艳诗与梁代前期文坛的动向(1)——论梁武帝文学立场的改变》(1996年)、《梁武帝的艳诗与梁代前期文坛的动向(2)——论梁代前期文坛动向及与武帝之间的关系》(1996年),等等;对沈约的研究主要有:大矢根文次郎《沈约的诗论及诗作》(1952年10月),网祐次《南朝士大夫精神之一面——论沈约》(1961年3月),吉川忠夫《沈约的传记及其生活》(1969年2月),清水凯夫《沈约“八病”真伪考》(1986年1月)、《沈约“韵纽四病”考》(1986年7月),神塚淑子《沈约的隐逸思想》(1979年10月),中森健二《沈约与钟嵘》(1983年7月),稀代麻也子《关于沈约〈八咏诗〉》(1997年3月),长谷部刚《沈约的乐府诗与声律论》(1999年),外村中《梁代沈约的郊居》(2001年1月),今场正美《任职东阳太守时期的沈约》(2001年3月)、《关于沈约的短句咏物诗》(2002年10月),住谷孝之《关于南朝梁代沈约、萧子云的燕射歌辞——兼及用典之例的比较》(2002年12月),今场正美《论齐帝东昏侯治下的沈约与阮籍〈咏怀诗〉注》(2003年3月),等等;对王融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关于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1983年10月),鸟羽田重直《王融论》(1982年12月),等等;对任昉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六朝的文人——江淹与任昉》(2001年1月);对简文帝萧纲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简文帝诗中的“—自”——以“本自”为中心》(1973年1月),冈村贞雄《简文帝初期的诗——以〈玉台新咏〉卷十为中心》(1976年),镰田崇嗣《梁简文帝的“放荡”与美》(2005年),等等;对庾肩吾的研究主要有:白川义郎《关于梁代庾肩吾的官职及卒年》(1975年),成濑哲生《庾肩吾五言诗声律考》(1995年),等等;对徐陵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徐陵与庾信》(2007年9月);对何逊的研究主要有:沼口胜《关于何逊〈聊作百一体〉诗》(1975年6月),小川恒男《何逊诗的色彩表现》(1998年3月),堂园淑子《何逊诗的风景——与谢朓诗的比较》(1998年10月),桥田佳纯《何逊诗所表现的江边风景》(2000年3月),佐伯雅宣《刘孝绰与何逊》(2000年10月),等等;对刘孝绰的研究主要有:佐藤利行《关于刘孝绰〈归沐呈任中丞昉〉诗》(1999年8月),佐藤利行、佐伯雅宣《刘孝绰的乐府诗》(2003年3月),佐伯雅宣《刘孝绰与何逊》(2000年10月)、《刘孝绰研究——以与湘东王的关系为中心》(2000年3月)、《刘孝绰的生涯》(2001年4月),等等;对吴均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梁代文学集团与个人(2)——论吴均》(1969年12月),神塚淑子《吴均的生涯与思想》(1979年11月),笹冈惠美子《吴均与周兴嗣》(2000年3月),等等;对江淹的研究主要有:高桥和巳《江淹的文学》(1968年),大上正美《江淹的挫折——关于建安吴兴令之左迁》(1975年),森博行《关于江淹〈杂体诗〉三十首》(1977年4月),神田慎治《江淹模拟作品考》(1986年),中野将《关于江淹〈效阮公诗〉——兼及其时代及作品创作的态度》(1987年)、《〈江淹集〉的变迁》(1988年12月),三野丰浩《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简析》(1993年7月),黑田真美子《关于江淹的悼亡诗》(1998年7月)、《江淹诗的写景表现——以色彩表现为中心》(2001年4月),石本道明《关于江淹〈遂古篇〉与〈楚辞·天问〉——本文解读及比较》(2004年),松浦史子《关于江淹〈遂古篇〉——以其与郭璞〈山海经〉注的关系为中心》(2007年3月),等等;对梁元帝萧绎的研究主要有:森野繁夫《梁元帝——兼及其在梁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68年1月),清水凯夫《关于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自序”篇——“不闲什一”、“大宽小急”的解释》(2004年12月),兴膳宏《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群像(6):大宽小急——梁元帝萧绎》(1999年3月)、《梁元帝萧绎的生涯与〈金楼子〉》(2001年3月)、《孩子描写母亲的肖像——关于〈金楼子·后妃〉篇》(2004年1月),等等;对江总的研究主要有:片冈幸子《江总的家系与传记》(1976年),安藤信广《晚年的江总——从〈秋日游昆明池〉诗入手》(1976年7月),等等;对陈后主陈叔宝的研究主要有:久保卓哉《六朝末帝陈后主——从东宫时期到“玉树后庭花”》(1993年3月)、《六朝末帝陈后主——陈后主与狎客》(1995年3月)、《六朝末帝陈后主传论——亡国的安魂曲》(1997年3月)、《对陈后主文学的评价——唐代朱敬则〈陈后主论〉、吕温〈人文化成论〉、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采菽堂古诗选〉》(2004年3月)、《陈后主的钩韵与沈约的赋韵及陈后主逸诗〈宣猷堂宴集五言〉》(2004年10月)、《陈后主的七夕诗与六朝的侍宴七夕诗》(2005年3月)、《陈后主文学的特征:表现之美与声律之美》(2006年3月),金文京《大津皇子〈临终一绝〉与陈后主〈临行诗〉》(2001年3月),等等;对沈炯的研究主要有后藤秋正《沈炯的生涯与文学(上、下)》(1999年2月,1999年8月);对王褒的研究主要有:沼口胜《关于王褒的生卒年》(1963年5月),清水凯夫《王褒的传记与文学》(1975年12月),等等;对温子升的研究主要有:矢岛彻辅《从东魏的文学思潮看温子升文学》(1972年)、《温子升的文学》(1981年10月),等等;对邢邵研究主要有:增村宏《邢邵、魏收的生卒年》(1960年12月),矢岛彻辅《邢邵年谱稿》(1980年12月),等等;对魏收的研究主要有:增村宏《邢邵、魏收的生卒年》(1960年12月),矢岛彻辅《论魏收的文学倾向》(1974年5月),等等;对高允的研究主要有兴膳宏《高允——北朝文学的先驱者》(1983年10月);对北周赵王的研究主要有:安藤信广《北周赵王的文学》(2001年3月)、《北周赵王的文学与庾信的影响——基于圣武天皇宸翰〈杂集〉所收〈周赵王集〉而论》(2004年10月),等等;对王琳的研究主要有矢岛美都子《庾信与王琳——曲折表现的心情与笔法》(1976年);对王俭的研究主要有藤井守《王俭的传记及文学》(1987年12月);对周兴嗣研究主要有笹冈惠美子《吴均与周兴嗣》(2000年3月);对萧子云的研究主要有住谷孝之《关于南朝梁代沈约、萧子云的燕射歌辞——兼及用典之例的比较》(2002年12月),等等。

三、不同类别诗歌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所涉及的诗歌种类很多,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多元并存局面与百花齐放特征。在形式类别方面,其涉及的诗歌类别主要有:律诗、鼓吹曲、乐府诗、拟诗、和韵诗、四言诗、民歌、杂诗、吴歌;在题材类别方面,其涉及的诗歌类别主要有:山水诗、宫体诗、艳歌、挽歌、情歌、悼亡诗、“临终诗”、“娈童诗”、忏悔诗、闺怨诗、隐逸诗、离别诗、“七夕诗”、悼儿诗、送葬诗、“雨诗”、玄言诗、吟咏夫妇之诗、咏写北邙之诗、饮酒诗、从军诗、游览诗、“侍宴诗”、咏月诗、咏桐诗、“归葬诗”、游戏诗、边塞诗、“哭人诗”、望乡诗、“古意”诗、咏竹诗、“石室”之诗,等等。

在诗歌形式类别研究方面,其主要论文有:高木正一《论六朝律诗的形成》(1952年),增田清秀《南北朝的鼓吹曲》(1966年),水谷真成《永明时期新体诗的形成与去声的变迁》(1968年3月),兴膳宏《五言律诗的形成与永明诗人》(1998年3月),小西升《南朝乐府诗与游女娼妓的世界》(1974年),衣川贤次《六朝模拟诗小考》(1980年4月),铃木修次《六朝至唐代和韵诗的变迁》(1983年1月),福井佳夫《关于“序”之文体——以六朝别集序为中心》(1990年)、《关于六朝四言诗的衰微》(1997年10月),佐藤大志《六朝乐府诗的展开与乐府诗题》(1997年10月)、《乐府文学与声律论的形成》(2003年12月)、《乐府文学的展开与声律论》(2005年3月),沼口胜《陶渊明〈杂诗〉与南朝民歌》(2002年),森田浩一《关于杂诗——以〈文选〉为中心》(2004年),池间里代子《吴歌的继承——以〈四季歌〉为中心》(2006年3月),等等。

在诗歌题材类别研究方面,其主要论文有:横山永三《山水诗与谢灵运》(1959年4月)、《关于山水诗的兴起》(1959年12月),田部井文雄《关于六朝的宫体诗》(1959年),冈村贞雄《艳歌考》(1960年10月)、《乐府挽歌考》(1967年),西冈弘《从挽歌到情歌》(1962年6月)、《挽歌考》(1969年),小尾郊一《艳歌与“艳”》(1965年),兴膳宏《艳诗的形成与沈约》(1972年10月),志村良治《山水诗的契机——谢灵运创作的状况》(1973年6月),入谷仙介《关于悼亡诗——从潘岳到元稹》(1974年),森野繁夫《关于宫体诗》(1976年)、《关于齐梁诗的咏物》(2004年10月),后藤秋正《六朝“临终诗”论考》(1980年3月)、《临终诗的形成及展开——从南北朝到南宋末期》(1991年1月)、《汉魏六朝时期的幼儿悼亡之诗》(1992年)、《送葬诗小论——以王褒诗为中心》(1996年)、《送葬诗小论(承前)——从南北朝末期到唐太宗李世民》(1997年)、《咏写北邙的诗歌——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2000年2月)、《“归葬诗”札记——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2003年9月)、《唐代以前的“哭人诗”》(2006年3月),石川忠久《关于六朝的“娈童诗”》(1981年6月)、《关于〈寻隐者不遇〉诗的形成》(1983年10月),铃木修次《六朝时期的“忏悔诗”》(1983年10月),矢岛美都子《楼上的思妇——闺怨诗主题的展开》(1985年10月)、《中国古典诗中的“雨诗”系谱及庾信〈对雨〉诗——其立题的意味》(1997年3月)、《望乡诗主题的展开——从“客从远方来”到“君自故乡来”》(2006年3月),伊藤正文《关于宫体诗的形成(上)》(1989年3月),斋藤希史《“居”的文学——六朝山水、隐逸文学的一个视点》(1990年10月),松原朗《六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上):至鲍照离别诗的出现》(1990年10月)、《六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中):从永明时期离别诗的竞作入手》(1991年10月)、《六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下):以何逊为中心》(1992年10月)、《六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下之2):围绕初唐四杰“送序”创作的形成》(1993年10月)、《六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下之3):盛唐期的台阁诗人与送别诗的确立》(1995年10月)、《边塞诗的出现——以梁陈边塞乐府为中心》(2005年12月),前川幸雄《“七夕诗歌”的发展——以〈诗经〉、〈文选〉、〈玉台新咏〉所载“七夕诗歌”为中心》(1991年),坂口三树《宫体诗研究序说——围绕其特征》(1991年12月),今场正美《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000年2月),森田浩一《六朝时期吟咏夫妇的诗歌》(2000年3月),枯骨闲人《壶中天醉步——读中国的饮酒诗(7):六朝诗》(2000年4月),樋口泰裕《关于南朝与北朝的从军诗》(2001年12月),长谷川滋成《从游览诗到山水诗》(2002年),佐伯雅宣《关于梁代的“侍宴诗”》(2002年10月),清宫刚《玄言诗与道家思想》(2002年12月),瑞庆山敦子《六朝时期对月的表现的变化与诗的效果——以鲍照与汤惠休为中心》(2002年),中尾健一郎《六朝咏桐诗考——从沈约至庾信的“龙门之桐”》(2002年),福井佳夫《游戏文学论(15、16):六朝的游戏文学(上、下)》(2005年,2006年),住谷孝之《六朝时期“古意”诗的形成与变化》(2006年12月),橘英范《六朝诗中的“竹”(3):关于咏竹诗》(2006年12月),堂园淑子《关于“石室”之诗——谢灵运与鲍照山水诗的比较》(2006年10月),等等。

四、文学集团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大矢根文次郎、网祐次、森野繁夫、石井仁、春日礼智、鸟羽田重直、佐藤大志、佐伯雅宣等人的工作中,其论及的文学集团主要有:南齐“竟陵八友”、梁代文学集团、萧纲的文学集团、湘东王文学集团、陈代文学集团。其主要论文有:大矢根文次郎《永明文学的流派及推进者》(1952年),网祐次《永明诗人的文学——以谢朓为中心(1、2)》(1956年3月,1957年1月),森野繁夫《梁代的文学集团——以太子萧纲集团为中心》(1968年)、《梁代文学集团与个人(2)——论吴均》(1969年12月),石井仁《南朝的随府府佐——以梁简文帝集团为中心》(1985年5月),春日礼智《关于南齐竟陵王文学八友》(1986年12月),鸟羽田重直《“竟陵八友”与咏物诗》(1988年3月),佐藤大志《梁陈的文学集团与乐府诗题》(1997年7月),佐伯雅宣《关于简文帝萧纲的文学集团——以晋安王时期为中心》(2001年10月)、《刘孝绰与梁代文学集团——以与湘东王集团的关系为中心》(2001年1月),等等。

五、《玉台新咏》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鬼头有一、古泽未知男、目加田诚、高志真夫、天野节、青山宏、吉田猛、植木久行、兴膳宏、冈村繁、大上正美、小松忠志、中筋健吉、渡边泉、山田胜久、粂川光树、近藤泉、斋藤希史、西村富美子、成濑哲生、清常民等人的工作中。其主要内容,有对《玉台新咏》成书过程的考察,有对其编纂理念的探讨,有对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论究,有对其为“艳诗”说的探论,还有对其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等。其主要论文有:鬼头有一《〈玉台新咏〉——女性美的歌集》(1952年)、《对〈玉台新咏〉序文的几点考察》(1958年),古泽未知男《〈万叶集〉中的代写作品及其源流——以与〈玉台新咏〉的关系为中心》(1960年),目加田诚《〈玉台新咏〉杂感》(1975年),高志真夫《关于燕的描写——以〈玉台新咏〉为中心》(1976年),天野节《〈玉台新咏〉与〈游仙窟〉所表现出的色彩感》(1978年1月),青山宏《诗中所见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女性——〈玉台新咏〉》(1978年),吉田猛《关于〈玉台新咏〉的成书》(1981年6月),植木久行《〈玉台新咏〉的流传(1)——以虚幻的宋版〈玉台新咏〉陈玉父本为中心》(1981年10月),兴膳宏《〈玉台新咏〉成书考》(1982年1月),冈村繁《〈文选〉与〈玉台新咏〉》(1986年12月),大上正美《萧统与萧纲——〈文选〉与〈玉台新咏〉的编纂理念》(1987年9月),小松忠志《中国的爱情诗——以〈玉台新咏〉为主》(1987年),中筋健吉《宫体诗与〈玉台新咏〉——对宫体诗为艳诗说的疑问》(1989年10月),渡边泉《〈玉台新咏〉中“妖艳”美的表现》(1992年3月),山田胜久《关于〈玉台新咏〉中的色彩语》(1996年1月),粂川光树《〈玉台新咏〉时间意识的轮廓》(1996年9月),斋藤希史《〈玉台新咏笺注〉考》(1997年),西村富美子《中国女性文学的系谱——六朝时期的女性诗人:以〈玉台新咏〉为中心》(1997年3月),成濑哲生《〈玉台新咏序〉札记》(1998年),清常民《关于〈文选〉及〈玉台新咏〉流传至日本的时期》(1998年5月),等等。

六、诗作语词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小尾郊一、阿部正次郎、松尾善弘、松浦友久、小川恒男、矢田博士、佐藤大志、斯波六郎、松冈荣志、森野繁夫、橘英范等人的工作中,其论及的诗作语词主要有:“赏”、“定”、“怨”、“恨”、“见”、“色”、“之子”、“雪”、“看”、“风”、“露”、“社”、“篠”、“篁”、“楼兰”,等等,主要是诗作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名词与动词。这一方面研究切入视点甚为细致,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特色。其主要论文有:小尾郊一《六朝时期“赏”字的例子》(1953年11月),森野繁夫《关于庾信诗中的“定”字》(1972年5月),阿部正次郎《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1):弃妇篇》(1978年)、《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2):送别篇》(1981年3月)、《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3):咏怀篇——六朝时期》(1983年3月),松尾善弘《“见”字考——六朝与唐诗的解释》(1979年3月),松浦友久《作为诗语的“怨”与“恨”——以闺怨诗为中心》(1981年4月),小川恒男《关于六朝诗中的“色”——以“事物名+色”为中心》(1998年7月)、《六朝诗中的“楼兰”——以乐府〈白马篇〉为中心》(2007年9月),矢田博士《“之子”考——以汉魏六朝诗为中心》(2000年2月),佐藤大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雪”——以东晋、刘宋时期为中心》(2000年12月),堂园淑子《作为诗的语言的知觉动词——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入手》(2000年4月)、《作为文学语言的“看”与六朝诗歌——论其含义的变迁及在唐诗中的承传》(2003年4月),斯波六郎《六朝人作品中的几个语词》(2001年1月),松冈荣志《凝视的眼与移动的身体——围绕陶渊明与谢灵运诗中的“风”》(2002年),森野繁夫《六朝诗中“露”的表现》(2003年),橘英范《关于六朝诗中的“社”》(2003年12月)、《六朝诗中的“竹”(2):关于诗歌中“篠”、“篁”等词的使用》(2005年12月),等等。

七、诗学史实考论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增村宏、沼口胜、横山弘、西冈弘、山田英雄、白川义郎、阿部正次郎、松尾善弘、安藤信广、后藤秋正、衣川贤次、清水凯夫、中野将、鸟羽田重直、佐藤正光、川合安、市川桃子、门胁广文、成濑哲生、大平幸代、兴膳宏、斋藤希史、土屋聪、中尾健一郎、大村和人等人的工作中,其内容,主要是对诗人籍贯与生卒年、有关诗歌创作体式与类别、相关诗歌创作内容与诗学理论命题及诗集的成书与流传等的考论。其主要论文有:增村宏《邢邵、魏收的生卒年》(1960年12月),沼口胜《关于王褒的生卒年》(1963年5月),横山弘《“陆庾连珠”小考》(1968年)、《庾信“连珠”诗小考》(1968年4月),西冈弘《挽歌考》(1969年),山田英雄《庾信〈拟咏怀诗〉考——关于与阮籍〈咏怀诗〉的不同》(1974年),白川义郎《关于梁代庾肩吾的官职及卒年》(1975年),阿部正次郎《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1):弃妇篇》(1978年)、《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3):送别篇》(1981年3月)、《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3):咏怀篇——六朝时期》(1983年3月),松尾善弘《“见”字考——六朝与唐诗的解释》(1979年3月),安藤信广《庾信诗论考——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中心》(1979年3月),后藤秋正《六朝“临终诗”论考》(1980年3月),衣川贤次《六朝模拟诗小考》(1980年4月),清水凯夫《梁代中期文坛考》(1981年12月)、《沈约声律论考》(1985年7月)、《沈约“八病”真伪考》(1986年1月)、《沈约“韵纽四病”考》(1986年7月),中野将《庾信绮艳诗考——以〈咏画屏风诗〉为中心》(1984年9月),鸟羽田重直《南齐文坛小考》(1985年11月),佐藤正光《谢惠连生年考》(1987年),川合安《梁代太府的创设及其背景》(1988年),市川桃子《乐府诗〈采莲曲〉的诞生》(1994年1月),门胁广文《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第一首小考》(1994年3月),成濑哲生《庾肩吾五言诗声律考》(1995年),向岛成美《鲍照拟诗考》(1994年10月)、《鲍照籍贯考》(1996年1月)、《鲍照山水诗考》(2001年12月)、《宋本〈鲍照集〉考——特别以其与〈文选〉的关系而论》(2002年)、《鲍照诗文用韵考》(2002年),大平幸代《鲍照〈刘公干体〉》(1995年3月),兴膳宏《〈玉台新咏〉成书考》(1982年1月),斋藤希史《〈玉台新咏笺注〉考》(1997年),土屋聪《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考——兼及六朝时期宋的五言八句诗》(2001年),中尾健一郎《六朝咏桐诗考——从沈约至庾信的“龙门之桐”》(2002年),大村和人《深奥的宴令——关于梁代“长安有狭邪行”的考察》(2003年7月),等等。

值得补充的是,日本学者对南北朝诗歌的研究在范围上还涉及家族文学研究、唱和诗集研究及日中比较诗学研究等领域。在家族文学研究方面,其论文主要有:佐藤正光《谢氏的兴衰及其家风与文风》(1989年)、《关于陈郡阳夏谢氏文学的环境》(1990年1月);在唱和诗集研究方面,其论文主要有:橘英范《刘宋时期的唱和集》(2000年3月)、《关于〈庐山唱和诗〉》(上、中)(2001年12月,2002年)、《齐梁时期的唱和集》(2004年10月);在日中比较诗学研究方面,其论文主要有:松本雅明《六朝诗歌对日本记纪歌谣的影响》(1953年),古泽未知男《〈万叶集〉中的代写作品及其源流——以与〈玉台新咏〉的关系为中心》(1960年),安藤信广《羁旅中的诗人们——〈万叶集〉与六朝文学》(1981年2月),太田亨《日本中世禅林对谢灵运的受容——初期的状况》(2006年12月)。这些内容,在数量上都相对比较少,并未建构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空间,我们就不单节述及了。

同类推荐
  • 草叶集:惠特曼诞辰200周年纪念版诗全集

    草叶集:惠特曼诞辰200周年纪念版诗全集

    完美复刻1855版草叶集原版,古朴精美、别具匠心;20幅美国插画大师罗克韦尔·肯特亲笔画作,诗画合璧,相得益彰;译者邹仲之又对之前的译稿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与打磨,使得这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备受好评的译本更趋完美。《草叶集》是一部奇书,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在它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创作模式,而且是有意识的颠覆。尽管它从问世至今饱受争议褒贬,但却被尊崇为地道的美国诗歌的诞生标志,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最重要的诗集之一。书的内容如此浩繁,从中史学家看到了19世纪的美国历史,思想家看到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美国式表达,哲学家看到了万物皆有灵和灵魂不朽的信念,旅行者看到了美国野性旷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沸腾的城市景象,青年人读出了对肉体和性的赞美,老年人看到了对死亡的坦然无惧……惠特曼在美国与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梁晓声文集·散文11

    梁晓声文集·散文11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 骂人的艺术

    骂人的艺术

    散文集,收有《巴西木》、《借光》、《观鱼》等30余篇随笔散文。
  • 我和幸福有个误会

    我和幸福有个误会

    失恋或者遭遇恶男怎么办?80后爱情观情感大师、天涯社区人气十大美女之一杨冰阳为恋爱和婚姻中的女性倾力打造的寻爱宝典——《我和幸福有个误会》。
热门推荐
  • 万化战神

    万化战神

    一场阴谋,奠基了他的成神之路。一罐兽血,造就了一代至尊妖皇。一柄长剑,斩断了此生所有羁绊。曾经的光辉,今日重现!带领此族,再走光辉之路!没人能阻止我,我,是妖皇邪启!
  • 冷面枭王逆天独宠狼王妃

    冷面枭王逆天独宠狼王妃

    她,二十一世纪狼族之王,狂傲漠然,异族大战本该享受安定却一朝之间穿越了,父不爱后母欺,渣男退婚统统无视;他,整个陌离王朝无人不知的不败战神,传闻嗜血冷酷,不近人情,做事全凭自己喜好,却败给了她,心甘情愿做她的跟班,只是不要工钱,买个吻就好,这是一篇独宠甜文,附带打怪杀敌的女强男强小说
  • 迎接太阳的人

    迎接太阳的人

    本故事以第一人称简单记叙了我与好友坏种在婚姻、生活、工作中瞎胡闹的一些小事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自我被学校开除开始,讲述我们近三十年瞎胡闹的事儿。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些琐事,让大家了解一下不被认知的作业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龙降耀世

    龙降耀世

    混沌之体降世是机缘还是阴谋,是希望还是绝望,灾难来临之际是光明战胜黑暗还是黑暗吞噬光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经济纵谈2007

    经济纵谈2007

    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离开一个功能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将会受阻。本文分析了当前广西金融运行的现状,实现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探讨了金融如何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秦之争霸

    秦之争霸

    男主本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一块古玉,从而来到了天武大陆,当男主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刚出生的婴儿……,男主将会遇到什么?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小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牧者

    异世牧者

    “一入奶门深似海啊!!!“既然为奶!就做个最大的奶爸!”“既然为奶!我就奶平天下!”“既然为奶!你想死就要看我的心情!”“既然为奶!我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既然为奶!呜~~~~我谁都打不死!”但是!张灿站在山峰之巅对着众神大笑:“只要有我的辅助,人人可屠神!”—————————————————————————————————————本小说会YY的,但不会11,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