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以义为利。统治者能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姓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统治者减轻赋税,减轻赋役,体恤百姓,让利于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百姓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就能更加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古语讲,“仓廪实,知荣辱。”老百姓生活富裕,就会重视礼节,重视荣誉,知荣知耻。由此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繁荣,由此后人谈起贞观之治,谈起李世民,总是显得几分自豪。
五 以利为利,民穷国破
秦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使后人爱恨交加的王朝。秦朝之所以可爱,是秦朝为抵御外族侵略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一伟大壮举令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秦朝为顺应历史,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这都是秦朝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但可悲的是由于统治者的残暴与贪婪,使这可爱的王朝变成了短命的王朝。
历史课本上讲,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寝,为此,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驳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人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严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一个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秦二世更加残暴,他和掌握大权的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在埋葬秦始皇时,二世令大量宫女殉葬,修筑墓室的工匠也被闷死在墓里。
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民不聊生。据测算,秦朝全国人口两千多万,每年服徭役的不下三百万,也就是说每年不下百分之十五的人常年在外服徭役。如果除去老弱病残儿童,能在家种田的壮年男子几乎少得可怜。再加上繁重的赋税和残暴的刑罚,广大农民无路可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东大地,烽火连天。陈胜、吴广等九百多劳苦人民,揭竿而起,无疑是在一堆干柴火上浇上汽油,使农民起义烈火熊熊燃烧。从淮河流域起到黄河南北,继之而起的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更是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残暴王朝终于被刘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所推翻。
秦朝的灭亡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贾谊《过秦论》结尾感慨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金圣叹评点《过秦论》时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秦朝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也,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振长策而御宇内”,“威振四海”,顷刻间便毁灭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其教训是深刻的,也是简单的,更是无可争议的,就是不施仁义也。对老百姓太残忍,太无道。由此,验证了唐太宗所言,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老百姓。剥削老百姓,侍奉君主,就像割下身上的肉来充饥。吃饱了,人也死了。贪婪的秦朝统治者正是贪婪的饿汉。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恣意享乐,最后老百姓被榨干血汗,无路可走,便铤而走险。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顷刻间灰飞烟灭。
后人不应忘记这段历史,读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振聋发聩。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统治者不爱人民,人民也不会爱统治者。统治者贪婪压榨人民,当人民逼得无路可走时,统治者也去日不多也。
六 让人有尊严地活着
让人有尊严地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曾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面对全国人民代表向世人庄严宣告,要让国人活着有尊严。这一呼唤无疑是时代的最强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在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迈向小康水平的中途中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更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不管是统治者还是管理者,能使自己的域民有尊严地活着,自己一定活得更有尊严。
宋朝是一个令国人揪心的王朝。之所以令国人揪心,其可恨之处是靖康之耻。靖康年间,宋徽宗、宋钦宗皇父皇子都成了金人的俘虏,这是国人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但宋朝也可爱,他的可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使一批知识精英有了展示士人情怀的舞台。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使宋人深受鼓舞,也为后世子孙所效仿。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境界追求,也激励哺育后世子孙,为捍卫民族大义而视死如归。“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岳飞慷慨悲歌,精忠报国,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写照。南宋王朝虽然偏安一隅,仍然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其赴汤蹈火,更有崖山海战,为宋朝历史增辉添色。有人为其赋诗“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为了一个没落的南宋王朝,二十万人一起跳海殉国,惨烈目不忍睹。所以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南宋灭亡了,南宋军民誓死不当亡国奴,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保家卫国奋勇斗争。
宋朝还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宋词,光照千秋的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宋朝就占有六家。宋朝还有让人引以为荣的司马光花二十年精力写成的《资治通鉴》。还有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程朱理学。影响世界的毕昇的活字印刷,沈括的科普读物《梦溪笔谈》,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令后人为之倾倒。
宋朝为外族入侵而令后人汗颜,令后人伤悲。而宋朝为抗击外族入侵表现出的不屈精神更令后人景仰,还有他那璀璨灵动的文化更让后人自豪。我们不必为一个没落的王朝灭亡而可惜,但我们不得不为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抗击外族入侵而不惜以身许国的勇气所折服。宋朝何以有这样一大批仁人志士?宋朝何以有这样令后人自豪的家珍呢?这与北宋初期开创的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培养的风气是有直接联系的。
北宋统治者给足了读书人的面子,其理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刑不上大夫,这是北宋开国皇帝颁布的圣旨。苏轼就因为有这道圣旨才保住了性命。其二,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官。宋太祖为保障皇权,稳定社会,他重用文官,让他们取代武将去地方上掌管行政。统治者尽管这样做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客观上为读书人尽显其才有了表演的舞台,使凑书人有了奔头。其三,为培养忠于朝廷而又有真才实干精神的人才而不断改革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风气更加盛行。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宋朝把科举变成了一种全国性、公开性的考试。规定考试为三年一度。第二,变宋朝初期的州试,省试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增加殿试,变及第考生与考官结成师生关系为及第考生与皇帝结成师生关系。使及第考生成为天子门生。天下读书人有朝一日能成为天子门生,这一殊荣无疑成了天下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追求。第三,为了保证科举取士的公正,宋朝科举考试经历了“糊名制”“誊录制”“锁院制”。
“糊名制”就是安排专职人员将试卷上考生所写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用纸牢牢糊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密封签。
“誊录制”由于阅卷考官能从答题笔迹中辨别出自己要照顾的考生,宋朝科举考试又推出了“誊录制”。即安排专门的誊录官先把考生的答卷原封不动地抄录一遍,保证考官阅卷时看不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也辨认不出笔迹。考试信息做到了严格保密。
“锁院制”就是把确定下来的考官关在贡院里,让他们一直呆到考试结束。
由此可见,宋朝在改革科举制度,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上确实用心良苦。
公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为宋朝培养了大批忠于朝廷而又有真才实干精神的人才,促进了学而优则仕风气盛行。宋朝初期,参加科举考试不过两千人,而真宗时期就超过两万人报考。以进士录取人数为例,唐朝每次只录取二三十人,有时可能只有几人。而宋朝每次录取两三百人,有时甚至多达五六百人。总而言之,宋朝改革科举制度,不但推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更激励培养了一大批有良知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
宋朝统治者从以上三个方面给足了士大夫的面子。士大夫活着高尚有尊严,所以士大夫们也表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高尚情操。
宋朝的历史虽然让人憋屈、心酸,但士大夫们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与情操也让后人为之缅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告诉我们要维护稳定,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关心百姓生活。既关心百姓物质生活,又要关心百姓精神生活。使之活得高尚有尊严。
刘备有一句名言,“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贞观之治,唐太宗以人为本,体恤百姓,奠定了盛唐近三百年基业。秦朝统治者贪婪无度,从统一到灭亡短短十四年就将自己“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销毁殆尽。刘邦以与韩信同载其车,同衣其衣,同食其食,而使韩信受人之事,忠人之托,死人之职。宋朝给足了读书人面子,读书人也为宋朝在历史长河中树起了丰碑。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只有以人为本,以自己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或者反过来说,广大人民能把本单位、本民族、国家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那么全体人民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其服务,创造人间奇迹。
认真读读《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平时,心里多装些人民大众的诉求,认真了解民情,真心体恤百姓疾苦,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人民的需求也会与时俱进。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既觉得有规律可循,又觉得老皇历行不通,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应付呢?请听二十讲:永远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