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汉语游学这一新兴的教育形式中,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界能够做到真正的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我国旅游服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
陈云川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认同和关注的一个话题,充分地重视人性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做到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和要求。与此同时,我们的旅游业也随着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入境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屡创历史新高,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在旅游服务中人文关怀还体现得很不够,在很多环节甚至出现人文关怀缺失。如何在旅游服务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服务内涵与水平,已经成为我们改进旅游服务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旅游服务的定义入手,界定旅游服务中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当今旅游服务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并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过程设计、服务细节、柔性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旅游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文保全
崔凤军杭州市旅委
作者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这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大机遇,大战略,为实现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环境基础。
但是,作者也担心因“国际化”而损害了自己,丢掉了宝贝,捡起了垃圾。
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人们在自己传统文化里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未来。如果把文化划分为规范性文化和象征性文化的话,前者是以“正解”为目标,有先进或者高低之分,而后者显示出了不同的面貌、风格和兴趣,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会因人的价值观或者美学观而有很大的差异性。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应当属于“象征性”的,因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的阐述:第一,文化本土化;第二,服务人性化;第三,管理实效化(略写)。
把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国际结合,是实施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以上三个方面,服务的人性化是迅速接轨的需要;文化的本土化是坚持自我的需要;管理的实效化是国际国内结合的需要。作者用一些细节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系列观点。
关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探讨
冯学钢、刘小燕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实践中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旅游学界也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及旅游资源内涵的分析,界定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指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存储上的易消失性、利用上的永续性、时间上的传承性和变异性、空间上的地域性和扩散性以及存在形式的多层次性特点,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开发对策。
绍兴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傅文伟、沈洋浙江大学旅游学院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中的人文遗产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也正在逐步消失和湮灭。绍兴和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也面临着这一问题的挑战。城市应如何发展,现代旅游者的需求是什么,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走向何方?这一切从对绍兴人文旅游开发的现状与批判中展开,并深入探讨绍兴人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绍兴民俗旅游的人文思考
关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人文精神的指向正是关乎信仰的终极关怀,而信仰正是触动生命的筦键。
人文精神需要民俗仪节的落实,而民俗仪节的设计更需要人文传统的考察与赓续。民俗仪式的表演不能走向虚假恶俗的“演戏化”,而是必须保持其生活化的本色。绍兴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昭示着它拥有丰厚的民间传统,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也无疑会带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发展的变革——以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为例
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遗产古迹与发展旅游业关系方面存在着两个极端性误区:第一是单纯地保护遗产古迹;第二是完全忽略遗产古迹的保护。本文以苏州——拥有世界遗产的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说明如何实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发展的变革,这对全国旅游业具有普遍的讨论与参考意义。
绍兴历史名人名胜的人文旅游价值
黄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绍兴的历史名人名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知名的历史名人名胜,在全国也是占据前茅位置。从人文旅游的角度来说,历史名人及其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供后人合理地开发利用,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旅游价值,不仅会产生令人瞻仰,使人缅怀的特殊认知效果和心理感受,同时,这些历史名人名胜所形成的特定的名人文化,也成为绍兴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人文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黄细嘉、陈志军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根据“系统性原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实际,从利益相关者系统中的游客、居民及相关组织和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三个层面对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相比,宗教旅游具有更多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以“旅游价值”;予居民及相关组织以“经济价值”;予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以“社会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
本文探讨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内涵,在分析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旅游创新与开发的模式。作者认为,中国的旅游文化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多数旅游文化资源仍未有效地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观念、体制、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文化旅游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应遵循“依托文化发展旅游,依托旅游创造品牌,依托品牌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反哺文化”的发展思路,通过保护、继承、弘扬、开发、创新、经营和销售文化,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效益。要深入挖掘文化,张扬本土个性;合理表现文化,开发展示性、表演性、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精品;巧妙延伸文化,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与文化旅游活动,拉长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可运用直接利用、整合提升、复原展示、浓缩集成、借题发挥、情景再现、节事表演等多种模式,创新性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风险与太极图新释及其意义
蒋岳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着两类不同的现象:一类是决定性现象,其特征是在一定条件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其特征是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到或试验的结果会不同。实质上,决定性现象只是随机现象的一个特例,是那些满足条件后必然发生(概率等于1的事件)或不可能事件(概率等于0的事件)。这样一来,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一个随机现象的世界。引入概率的概念与随机变量,使得我们对于随机现象或风险可以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和刻画,尽管我们不知道原有的X的分布函数的具体形式,在把握随机现象的最大或最小的发展方向时,我们可用其极值分布函数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近似地把握了风险。进一步我们可将随机现象或风险按极性分为“两类半”,并发现这种思想与太极图有惊人的相似。同时,我们考虑一类更复杂的受到干扰的随机观察值Z1,n,Z2,n,Zn,n序列的极值问题,发现更复杂的风险问题和随机现象的极值分布对应着多维立体的太极图,拓宽了太极图的思想。
太极图的思想是对随机现象的把握,是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变化的可能性的双重因素的把握,由此可以对世界的万物发展进行分类。将事物只分为“阳”和“阴”两类则不全面,还存在“太极”的状况,但这类不是完全独立的一类,它与阴阳都有密切的关系,只能称为“半类”。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极性进行分类,只有两类半可分,它对事物和风险的分类,最全面而彻底。
绍兴市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初探
孔令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尚未引起重视,有待于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本文简述了绍兴道教的历史,以道教对新昌民间习俗和上虞民间艺术的影响为例阐述了道教对绍兴文化的深远影响。本文指出,新昌重阳宫和任公子钓鳌台,越城区宛委山,上虞市梁弄四明山洞和凤鸣山风景区等已经得到初步开发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尚需增强道教特色,进行深度开发,并阐述了金庭观等已汜道教宫观的历史、宗教和人文价值,希望在今后能够得以重建,并与旅游相结合进行开发。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
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现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组成之一,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们继续发展旅游产业有着突出的作用。对旅游产业而言,应该说处处都有文化创意,因为文化创意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是旅游业赢得市场的必须。
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密切相关,万不可小视。旅游产业在文化创意方面,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略说王阳明及其弟子的游学特色
李明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一边旅游,一边讲学,学在游中,学游结合,可谓“游学”。游学是学者型旅游的一种。本文略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及其弟子“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的游学特色,以供今人借鉴。
大都市郊区旅游产品定位的理论与实践
刘家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
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旅游产品的定位问题,它是联系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目的地供给之间的桥梁。旅游产品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在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和文化遗产)优势的地区,通常是以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景区为核心,进行交通、电信、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完成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由观光景点到景区旅游目的地的转化。而在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地区发展旅游,规划师和地方领导通常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或支柱产业的当今时代,缺乏传统优势旅游资源的地方领导也急于找到旅游发展突破的途径,通常会咨询一些所谓的旅游策划大师,这些策划大师有些知道一些房地产知识,有些知道一些市场营销知识,还有很多靠风水、金点子一类不着边际的骗人把戏,但大多缺乏对旅游产品定位理论基础的掌握,造成地方在上旅游项目时决策失误,从而导致巨大损失。
旅游理论与实践类似,也是处于摸索探讨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在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规划界曾经出现过旅游资源派和旅游市场派的划分。旅游资源派强调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相对轻视旅游市场。旅游资源派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早期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编制的旅游规划基本上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市场派号称以旅游市场为核心,坚持认为旅游资源是无限的,是靠创意得来的,不太重视传统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旅游市场派随着我国旅游发展的中期阶段(以深圳主题公园的开发成功为标志),相对呼声较高。随着我国旅游发展的成熟,逐渐发现资源派和市场派二者都有些偏激,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国外的旅游规划专着中,提出旅游产品定位和规划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化配置。吴必虎尝试采用一种折衷的资源、产品和市场三位一体的RMP分析方法来给出洛阳市旅游产品定位的理论支撑。随着旅游产品在我国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剧,旅游理论在不断深入、细化和完善,在旅游学术期刊中出现大量环城游憩带、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城市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的讨论。我国旅游发展理论的逐步深入完善,对指导区域旅游产品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域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在出游能力强的一些区域有些发展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深圳;大多数这类区域正在准备起步或加大发展力度,如杭州萧山。究其原因,是旅游市场需求转型深化的结果。早期的旅游基本上是观光旅游,由旅行社组团进行疲劳式的长途奔袭,一般选择到名山胜水或着名的人文历史古迹去观赏游览;现在的城乡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越来越多,造成人们需求的多元化,观光旅游的比重逐渐降低。一些传统的观光旅游地基本上处于相对衰落的地位,而休闲度假、体育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农业园、工业旅游等旅游产品越来越重要,在近距离出游市场上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市场需求的转化给缺乏传统旅游资源的大城市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