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7400000031

第31章 “文革”闭幕与人治法治(1)

毛、周、朱辞世——我对接班人的思考——对“唯生产力论”批判之批判——对华国锋上台的思考——“文革”闭幕与《毛选》第五卷——1978年上半年我在政协论述人治与法治,波及毛泽东功过是非及“文革”之评价——对我进行最后一次批判——迎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问: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辞世,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闭幕。梁先生可否谈一谈在这个不寻常的年头里,有哪些思考、言论和行动?

答:1974年底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对我进行将近一年的批判斗争结束之后,我又进入对什么都保持沉默冷观的时期。我本人主要在家,每周仍去政协参加学习会两次,别的场合很少去。我对国家大事的了解,主要来自当时独具权威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在政协听到的文件传达以及为数不多的“小道消息”,因与他人交往少,小道消息故不多。

这一年的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1月9日早晨,电台广播这一噩耗。这一天上午,正是政协直属小组学习的时间。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这期间的学习内容,按上边布置,是批判“以三项指示为纲”,虽还没有明确提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实际运动已经开始。矛头所指,邓小平之上,即周恩来是也。但又不明白点出,大家未经言传又都可意会,此乃“文革”中经常运用的绝妙战法之一。但政协直属组的全体学友们,对此不仅不热衷,且满腹狐疑,忧心忡忡。正传说周恩来病重,突然一声霹雷,能不使人震惊吗?而且偏偏发生在这种严重的关头。

经政协直属组召集人于树德、赵朴初、王芸生、王克俊商定,并征求全体组员一致同意,先把规定的学习(即运动)任务放在一边,转入对周总理的悼念。1月9日这天的学习会一开始,大家首先起立默哀,即有不少人失声痛哭。老学友们几乎都是年逾花甲或古稀之人,一生中都无例外地饱受忧患和磨炼,这眼泪怎能轻弹?全因为突然失去多年来所敬重的周恩来总理之故。头一个发言的是申伯纯,他未曾开言即泣不成声,半个小时的叙述中,竟泪流数次。申老是政协副秘书长,中共老党员,也是当时政协直属组唯一的一名中共人士。除他之外,都是无党派人士,其中多数人在旧中国属国民党方面,都曾身居要位。申老早年也是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手下的一员,曾在1936年著名的“西安事变”中出过力。他与周总理的相识和交往,即从“西安事变”开始,他断断续续、如诉如泣地回述着往事……

政协直属组对周总理的缅怀活动延续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要把全组二十余人的发言都写出来,当是一篇颇有史料价值的好文章,只是篇幅恐怕太长了一点。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点,以此概括全貌。

第一点,是全组人员都同周总理有过多次交往和接触,友情,教诲,都非一般。我只是点一点该组主要成员的名字和履历,便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如王芸生,国共和谈时他就是《大公报》的总编辑,那时就同周总理有交往;于树德,老同盟会会员,20年代初是国民党中央的执行委员,又是共产党员,“五四”运动之前就在天津与周恩来相熟了;杜聿明、宋希濂,在黄埔时期就是周恩来的学生;程思远,跟随李宗仁先生多年,他最清楚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周总理花了多少心血;还有赵朴初(佛教界知名人士)、王克俊(傅作义行辕的秘书长)、范汉杰(国民党高级将领)、赵君迈(国民党长春市市长,赵恒惕之弟)、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郭有守(国民党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外交官)、杨公庶(杨度之子),等等。他们每个人的发言,都是追思周总理丰功伟绩的一篇好文章。

第二点,是史良的丈夫、国际法专家陆殿栋先生,他缅怀周总理的发言安排在最后。陆不到七十岁,但有高血压。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他就常常激动、难过得流泪。轮到他自己了,刚刚讲了解放之初他到外交部工作,周总理是如何同他亲切谈话时,便突然言语不清,靠在沙发上。医院的救护车很快赶到会场。医生说是情绪过于激动,脑血管破裂。等史良本人闻讯赶到现场时,他已不省人事了。学习会当然只好中止,大家一直在会场里守着他,看着医生进行各种办法的抢救,但始终无效,终于停止了呼吸。

政协直属组缅怀周总理的活动,竟是以一位追悼者的去世而告一段落的。大家的心情更沉重了,谁都觉得事已至此,除了长歌当哭,还有什么可说呢?

问:后来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政协直属组是否也这样自发地举行追悼、缅怀活动呢?梁先生也都作了发言吗?

答:情况有所不同。

朱德委员长于七月间去世。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其整个的悼念活动规模就很小,而且不久发生唐山大地震,学习活动因此停止了一段时间,政协直属组没有就朱德的辞世搞过悼念活动。

毛泽东主席的去世震动当然也很大。追悼规模很大,活动由全国上上下下统一组织,政协直属组也不例外。大家都分别被安排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等重要追悼活动,政协直属组本身还来不及考虑作较详尽的缅怀毛主席的发言,如对周总理那样,就发生了粉碎“四人帮”这样的大事。情况发生了突变,大家也就如同结束了一场长长的噩梦,从悲痛中醒来,进而喜悦、欢呼开了。

至于我个人,无论是周总理,还是毛主席,他们的去世,都是很悲痛的。但我的发言都不多,不长。我想得更多的是他们辞世之后,国家、民族将会怎么样?中国往何处去?这正是当时全国不分男女老少都最关切的事,嘴上不敢说,心里却非想不可。我本人这时期更多的是自己想,很少说,不是不敢说,而是没有把握说。因为现实的变化太复杂了,局外人不可捉摸。

问: 那么,从现在回头看,梁先生当时最关切的又是什么呢?能不能具体谈谈?

答:不必太具体了,因为许多问题早已得到解决,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只有一点可以说,那就是毛主席最操心又最难以解决的接班人问题。

一个国家,若以法治国,则不存在选某个人来接班的问题;只有以人治国,才会考虑谁接班合适或不合适之事。这个是非,暂不议论。从事实上看,毛主席始终为接班人问题呕心沥血的。他先选中刘少奇,认为不合适了,才发动“文化大革命”,选了林彪;而后林彪自我爆炸,最可靠的接班人“告吹”。时至1976年,周恩来去世,天安门事件发生,本来亦由毛主席再度起用的“人才难得”的邓小平,又再度打倒;而毛本人又重病在身,怎么办呢?按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排位子,按“当过兵打过仗,当过工人种过地”的条件,王洪文这时自然成了接毛主席班的最佳人选。但王实在无论党内党外都没有威望,是完全靠“文革”起家的,与姚文元差不多,连江青、张春桥那样的资历都没有。况且这几个人明明白白是连成一气的。在周总理去世,邓小平被批判之后,大家最关切的正是这个接班人轮空、后继无人的问题。我的心情也是这样,这就是不管选接班人的做法是如何不合法治国家的原则,但在当时中国的状况,如若选错了人,国家和人民将会更加遭殃的。但这件事,在当时,除了毛主席,谁都不敢说,不好说,谁都搞不清毛主席心里想的是什么。

天安门事件一发生,一方面,邓小平下了台,那当然是很冤枉的,毛主席又铸成了一大错;另一方面,毛主席却又自己否定了王洪文的接班,出其不意地举出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放在王洪文之上,华又兼任国务院总理。当时大家的心情,沉重、矛盾、困惑,什么滋味都有。对华国锋也了解很少,但总认为与王洪文不同,华比王当接班人会好些。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一个谜。

问:梁先生,这个问题您当时有没有在公开的场合提出来过?这一时期您都有过什么公开的言论?

答:我的公开言论那时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发表,那就是政协直属学习组。但我这时候说话最少。唯一在学习会上讲过几句话发过一点议论的,是关于批判“唯生产力论”的问题。所谓唯生产力论,已经被臭骂了若干年,什么“反动的”,“反革命的”,“黑谬论”,等等。我在会上就此发言说,报上许多大批判的文章,一概把“唯生产力论”臭骂一顿,实在没有必要,我不明白真意思是为了什么。其实,据我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开始就把着眼点或者叫基本点放在物上,生产力上,所以叫做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马克思、列宁都把物放在第一位,斯大林当政三十年,又何尝不是把发展生产力,把物放在第一位呢?我不明白,这“唯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何区分?特别是“唯生产力”竟成为一种罪状,仿佛发展生产力也是大错特错的事。果真如此,没有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度的物质基础又从何而来?我的这段发言不长,并没有多加发挥。发言后遭到一些人的指责,说我是在放毒,名为不赞同臭骂“唯生产力论”,实则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辩护!不过这次没有连续批判,说了几句也就完了。因为这时大家的心思更加不在这方面了,远不及两年前“批林批孔”那样,至少还硬是说了又说,批了又批。大家都在困惑中逐步觉醒,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有一种预感,轰轰烈烈的史无前例的“文革”已经临近尾声了。这种虚张声势而又极不实事求是的大批判,再搞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那时候,大家连表面文章都不想做下去了。

同类推荐
  •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共四章,分别为“《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导读”、“批判蒲鲁东的哲学:《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导读”、“《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哲学的贫困>导读》以《哲学的贫困》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哲学的贫困》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 沉思录Ⅲ

    沉思录Ⅲ

    本书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诸如人的道德责任、友谊、老年、死亡、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统治者的责任、外交事务中的道德原则等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叔本华超级成功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叔本华超级成功学

    本书内容包括:人生的困惑;永恒;幸福;人格;财富;生存;生活的意志;人性与道德;存在的得失等。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学》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它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所启迪和帮助。《中庸》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本书配合全民阅读,特推出该套普及经典,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要。
热门推荐
  • 彼岸牧歌

    彼岸牧歌

    一个小人物从毕业到都市奋斗的记录。迷茫、不堪、孤独、奋斗......写给在大都市奋斗的你
  • 顾先生,夫人又跑了

    顾先生,夫人又跑了

    婚前:我有一双儿女,大瑾小尹,是上天给予我的恩惠,孩子的爸爸也不能抢走。婚后:我大喊,大瑾小尹有人欺负妈妈。大瑾小尹冲上去疯狂揍不亲的爸爸,顾涑渊眼神投过去,宁蔚,晚上你等着。
  • 友时记

    友时记

    两个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在多年后的相遇中产生裂痕。其实彼此都有相同的秘密:一个是抑郁症患者,一个是曾经患过抑郁症的心理咨询师。在坦白、原谅、支持、安慰中冰释前嫌,彼此走向新生活,彼此对生活抱有憧憬……
  • 千落似锦年

    千落似锦年

    每个人都犯过错,也都应该有一次被原谅的权利,年少的我们,叛逆过,冲动过,也因此付出代价过。七年前,我骄傲,冲动,蛮横,脾气不好,给你闯下了很多的祸,谢谢你的不计较,四年前那件事情发生,我知道你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好脾气的原谅我,你可以骂我,恨我,我不奢求你的原谅,但我怕,怕你如今所爱之人并非良人。有一段青春,在更阑人静时让你失声痛哭,有一个人停留在那时,不敢回忆却也久久不忘,那些未完成的许诺说者忘了,听着也假装忘了吧。关于爱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他什么时候帅过,只是你爱过”“你怎么这么贱,她惹到你什么了,你要杀她,错都在我,有什么事儿冲我来。”关于友情“如果有一天我被穆苒杀了,一定是你递的刀”
  • 末世大回龙

    末世大回龙

    江南经历了残酷的末世,家人的去世,朋友的背叛,伙伴的无情……死在了变异兽的爪下。“为什么,我不甘心,如果能重来一次就好了…”
  • 莫利熙贵族学院

    莫利熙贵族学院

    全能型杀手夏千雪,与同伴上官落月,为完成一个刺杀任务,藏在莫利熙贵族学院上学。刺杀对相正是自己的同桌,路飞叶,人称路殿。这人太帅,有点不舍得动手,啊怎么办,事不疑迟,跟踪他,先了解对方,再杀不迟。
  • 荡寇女英传

    荡寇女英传

    写了很多,唯独没有明朝,算是补充吧!最后一本,封笔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最后留下的足迹。
  • 陪伴自己的漫长岁月

    陪伴自己的漫长岁月

    最里层带锁抽屉被装满的信件......国际知名大学毕业的化学系高材生转做十三线网红......整日对着窗外发呆的少女......屡破奇案却走不进儿子内心的刑警队长......一艘开往海外的游轮上接连发生命案,几个背后藏满故事的人存在着什么联系?每个人在独自陪伴自己的那段岁月中都有着太多的不可告人的事,你的故事是什么?
  • 生死源经

    生死源经

    吾之左手掌控生,右手掌控死!武源界,武道至上,强者如雄鹰,弱者如蝼蚁。三十年前,无双天域年轻第一人金卫,遭他人所杀横尸荒野;三十年后,少女的一次随手所为,使金卫意外复活。重活一世,金卫心中燃起空前未有的滔天斗志,“前世无法掌命运,今生定要踏生死。”
  • 猿球崛起

    猿球崛起

    主角在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后,发现这是个蛮荒的时代,人类文明还处于一个刀耕火种、兽皮为衣、折木为兵的时代。主角在面临蛮荒野兽和食物危机的生存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同为人族间的压迫剥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世界还存在有人族的死敌,一种凶残嗜杀以人族为美食的猿族。看主角怎样带领他的族人在这个蛮荒的世界一统人族,消灭打败凶残的死敌猿族,在这个异世界的大陆上在建人类文明的辉煌。欢迎阅文评审团前来评阅!本书群415613107欢迎大家来交流